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地方标准FORMTEXTDB36/TXXX—XXXXFORMTEXT FORMTEXT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技术规范FORMTEXT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theeffectevaluationoflow-carboncommunitypilotsFORMDROPDOWNFORMTEXT 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ICS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ICS号CCS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CCS号36DBXX/TXXX—XXXX目次TOC\t"标准文件_前言、引言标题,1,标准文件_章标题,1,标准文件_附录标识,1,标准文件_参考文献标题,1,标准文件_索引标题,1"\h22540前言 II236891范围 181702规范性引用文件 1152123术语和定义 1285134基本要求 2229805评价指标体系 2314346评价方法 3241527评价结果 8271998评价组织与实施 817288附录A(规范性)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评分方法 107841附录B(资料性)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指标评分依据 332425附录C(规范性)评价报告提纲 722533附录D(资料性)家庭常用能源碳排放因子 814155参考文献 9
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吉州区人民政府、江西金碳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两山生态技术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超、刘爱民、万海涛、刘敦开、石钰、吕力欣、张传波、邹敏、周蕾、万利利、雷蕾、刘国浩、赖淑雯、曾文祥、徐子好、罗青球、肖莺华、梁武茂、袁吉华、周萍、邓含芯。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技术规范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相关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结果、评价组织与实施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在江西省内开展的城镇低碳试点社区。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8613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T31490.1社区信息化第1部分:总则GB/T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668节能建筑评价标准GB/T51141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1366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社区Community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主体,在居住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文化、组织制度、生活方式和归属感的地域生活共同体。低碳社区Low-carbonCommunity通过构建气候友好的自然环境、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低碳排放的社区。碳排放CarbonEmission社区居民因生活而消费的能源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排放及外购电力和热力导致的间接排放。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s不同于传统标准供水和地下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人均碳排放量PerCapitalCarbonEmission社区居民每人每年因生活而消费的能源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能源种类包括电力、热力、煤炭、天然气以及液化石油气。社区公共区域的能耗不计入内。基本要求社区住户入住率应不低于80%。社区所辖地理边界内,各类污染源达标排放。社区三年内未曾发生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群体性治安事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重大安全事件。对低碳社区试点效果的评价应在改造完成且运行一年后实施。评价机构应按照客观公正、科学严谨、全面准确的原则对申报社区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总量指标、低碳建设、运营管理、低碳生活、低碳创新5类指标,包含14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序号分类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单位1总量指标居民碳排放水平人均碳排放量tCO2/人2低碳建设节能和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达标率(适用于评价新建社区)%3建筑节能改造措施项(适用于评价既有社区)项4交通出行电动汽车或1.6L及以下排量的汽车占社区私家车总量比%5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配置率%6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共享站点数量个7公交通达-8社区内人车通道分离-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续)序号分类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单位9低碳建设清洁能源使用天然气使用普及率%10太阳能光伏覆盖率%11绿色照明太阳能光伏照明器具使用比例%12节能照明器具使用比例%13水资源利用非传统水源利用情况项14节水器具普及率%15固体废物处理垃圾分类回收箱设置占比%16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数量个17旧物回收设施数量个18环境绿化美化绿化覆盖率%19家庭阳台、室内及门前屋后种植花草户数比%20运营管理组织管理社区治理组织架构项21社区便民服务站点个22社区综合服务信息系统-23居民满意度居民对生活环境满意度-24低碳生活低碳消费公共区域节电器具使用率%25低碳出行绿色出行比例%26文化与宣传低碳宣传设施个27低碳宣传途径种28低碳宣传教育活动次数次/年29低碳创新(加分项)创新项目开展各项低碳社区创新措施项30是否获得县(区)级及以上低碳社区/绿色社区试点示范荣誉称号-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计算方法人均碳排放量主要计算住宅区居民每人每年因生活消费的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的能源种类包括电力、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家庭常用能源的碳排放因子附录D。计算方法见式(1): (AUTONUM\*Arabic)式中:Qco2=ADe×EFe+ADf×EFf+ADg×EFgCE—人均碳排放量,单位为tCO2/人;Qco2—社区居民年生活用能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为tCO2;Nrp—社区常住人口,单位为人;ADe—社区居民扣除光伏发电自发自用电量后的年生活用电活动数据,单位为MWh;EFe—电力排放因子,见附录D,单位为tCO2/MWh;ADf—社区居民年生活用液化石油气活动数据,单位为t;EFf—液化石油气排放因子,见附录D,单位为tCO2/t;ADg—社区居民年生活用天然气活动数据,单位为m3;EFg—天然气排放因子,见附录D,单位为tCO2/m3。绿色建筑达标率(适用于评价新建社区)新建社区住宅建筑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中一星级及以上等级的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面积占社区住宅建筑总面积的比例。计算方法见式(2): (2)建筑节能改造措施项(适用于评价既有社区)统计既有社区内对住宅及公共建筑物进行的节能改造措施项。节能改造范围包括建筑物屋顶保温、外墙保温、地面保温、门窗保温、断桥措施、改善自然通风、增设遮阳板及其购买使用绿色建材等,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措施需执行《建筑节能与可再生利用通用规范GB55012-2021》等相关标准。至少采取2种节能改造措施。电动汽车或1.6L及以下排量的汽车占社区私家车总量比主要计算社区居民购置使用1.6L排量及以下的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数量占汽车总量的比例。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计算方法见式(3): (3)式中:b—电动汽车或1.6L及以下排量的汽车占社区私家车总量比;a1—社区内1.6L及以下排量汽车的数量;a2—社区内新能源汽车的数量;a—社区内各类机动车的总量。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配置率社区已建设或预留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数量占规划停车位总数量的百分比,计算方法见式(4): (4)式中:B—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配置率;A1—社区内已建成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A2—社区内预留建设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A—社区所规划的停车位总数量。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共享站点数量距社区出入口步行距离500m范围内应至少配备一个便民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共享站点。公交通达社区出入口距离公交站点步行距离≤500m。社区内人车通道分离在小区入口道路做人车分流,小区内专门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行人步道。天然气使用普及率社区住宅内家庭使用管道天然气的住户占社区总住户的比例,计算方法见式(5): (5)太阳能光伏覆盖率社区在有条件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上安装屋顶光伏或墙面光伏的建筑面积占社区内具备开发条件的建筑物总面积的比例。计算方法见式(6): (6)太阳能光伏照明器具使用比例太阳能光伏照明器具包括照明所需电力由太阳能光电技术、风光互补技术提供的照明系统,主要用于社区户外公共区域照明。计算方法见式(7): (7)节能照明器具使用比例社区居住建筑楼栋内以及公共建筑采用LED灯管或节能灯泡的照明器具使用比例。计算方法见式(8): (8)非传统水源利用情况社区对非传统水资源的再利用措施,如实现污水就地处理、再生水回用、采用雨水花园或景观调蓄水池滞留和利用雨水、回收利用空调冷凝水、采取节水绿化灌溉等。节水器具普及率计算社区住户使用节水器具的数量占社区住户用水器具使用总量的比例,节水器具可包括节水便器、节水龙头、废水回收装置和恒温混水阀等,计算方法见式(9): (9)垃圾分类回收箱设置占比计算社区内放置具备垃圾分类回收功能的垃圾箱或者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占社区内垃圾投放箱体的总数量,计算方法见式(10): (AUTONUM\*Arabic0)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数量城镇社区内至少设立1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旧物回收设施数量旧物回收设施是指社区内设立的方便居民旧物交换和回收利用的低碳设施,一般用于投放旧衣物、闲置家居家用物品、废旧电池等。每个社区应设立≥1个旧物回收设施。绿化覆盖率社区内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和草本的覆盖面积之和占社区总用地面积的比例,绿地面积包括绿地种植覆土的水平投影面积,以及绿地范围内符合规定要求的部分硬质景观和水体景观的水平投影面积。其中,绿地包括地面绿地和屋顶绿地。满足计算条件下,可参照式(11)计算: (1AUTONUM\*Arabic)家庭阳台、室内及门前屋后种植花草户数比计算社区内家庭阳台、室内及门前屋后种植花草户数占总户数比例,计算方法见式(12): (AUTONUM\*Arabic2)社区治理的组织架构社区中的组织构架可通过以下4个方面开展评价:明确设置专人或专兼职岗负责低碳工作事宜;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建立社区低碳生活推广制度,并编制社区低碳生活指南进行发放和推广活动;开展低碳家庭/绿色家庭创建活动。社区便民服务站点社区内为居民设置了可提供便民服务、党群服务及生活办事服务的综合性便民服务站点。社区智能综合服务信息系统社区有为居民提供生活便利的智能化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如社区服务网站,智能电子信息大屏、智能安防、楼宇自动化监控系统等。居民生活环境满意度社区居民对居住条件、社区绿化、绿色出行、垃圾清运、物业管理、精神文化生活等内容进行综合评分。满意度指对社区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感到满意的居民人数占社区居民总人数的百分比。该项指标根据随机抽样调查的居民根据自身感受填写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反馈,满意度调查问卷由社区根据本标准评价体系自行编制,需注明被抽调居民年龄层、性别、家庭构成等信息,随机抽样数不少于社区总户数的30%。公共区域节电器具使用率社区住宅区公共区域及管理机构使用的节能电器数量占社区公共设施电器总数量的百分比。本文件涉及评价的公共区域用电器具仅包括家用配电变压器、电梯、照明灯具,以及管理机构使用的空调、照明灯具等产品,节能电器应满足中国效能标识2级及以上,配电变压器、电动机的能效等级执行GB20052、GB18613要求,计算方法见式(13): (AUTONUM\*Arabic3)绿色出行比例社区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次数(万次)占出行总次数(万次)的比例,绿色出行方式包括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和步行等,计算方法见式(14): (AUTONUM\*Arabic4)低碳宣传设施设置固定的低碳宣传橱窗、宣传栏及环保告示牌,宣传文化艺术、健身强体、节能低碳等知识。低碳宣传途径社区采用多途径宣传方式向居民进行低碳知识和环保理念的科普,包括分发宣传单,开展宣教活动,社区公众号推文,社区网站宣传,制作宣传视频等各类线上和线下宣传方式。低碳宣传教育活动次数社区每年应举办不少于2次的低碳宣传教育活动,活动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利用国家低碳日或节能宣传周举办节能、绿色及环保知识科普、闲置废旧物品交换等。开展各项低碳社区创新措施本条鼓励社区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绿色低碳创新探索活动,如采用创新性低碳技术与设备(太阳能座椅,光伏健身器材等)、建设智能公共信息平台(社区公众号,便民小程序、社区碳排放平台等)、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管理措施与低碳活动(消除碳足迹,推广碳普惠等)、组建居民业务会或志愿者服务队等。是否获得县(区)级及以上低碳社区/绿色社区试点示范荣誉称号根据相关政策要求,积极、科学有序地开展江西省内县(区)级及以上低碳社区/绿色社区试点示范的创建和申报工作。7评价结果7.1评价指标对应分值处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工作的评价方法为根据评分规则直接评分法。总量指标、低碳建设、运营管理和低碳生活四项基础指标总计100分,附加指标低碳创新分值5分。每个指标根据评分规则进行打分,由四项基础指标和附加指标分数累计叠加得出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综合分值。具体评价得分方式和规则详见附录A。7.2评价等级本文件将低碳社区试点效果综合评价得分区分为4个等级,详见表2。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等级等级优秀良好较好欠佳评价综合值85~10570~8560~700~608评价组织与实施8.1评价准备评价准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成立评价组,评价组成员至少包含两名低碳领域专家,其中一名担任评价组长,评价组负责具体的评价工作;评价组编制评价工作计划,确定评价目的、评价准则、评价范围及评价时间安排。8.2评价实施8.2.1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包括文件评审和现场评价。8.2.2文件评审8.2.2.1评审组应对社区提供的低碳社区试点效果总结材料等文件进行初步评审,确定是否达到要求,并识别出现场评审重点关注的方面。8.2.2.2各类证明文件应为盖章的纸质文件,提交的证明文件应充分说明指标内容。8.2.3现场评价8.2.3.1现场评价步骤现场评价内容包括:召开见面会:双方人员介绍,确定评审计划等事宜;社区介绍基本情况及相关低碳化建设或改造成果;查阅佐证材料:佐证材料应包括社区的基本情况介绍、社区边界平面图、低碳社区试点效果总结、试点相关荣誉与成果、与能耗相关的数据统计信息及其他证明材料;访谈相关人员;现场考察相关设施;召开总结会,对评审结果进行综合打分,与评审单位负责人沟通审评发现、确认评价结果,由评审组组长陈述本次评审发现事项;如需出具评价证书,应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8.3评价报告评价组编制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格式可参见附录C。8.4跟踪与反馈8.4.1低碳试点建设应接受社会监督,并进行定期试点效果评估,时间为3年。8.4.2可建立低碳社区信息反馈平台,及时了解社区的运行状况。
(规范性)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评分方法低碳社区试点效果的评价是依据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社区提供的资料佐证,经由评审专家通过文件评审和现场评审两种方式,给出每一项评价指标的具体分值,依据每项指标最终分值的总和得出评价结果。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评分表如表A.1所示;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评审表如表A.2所示。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评分表序号分类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单位基准值分值平均值分值先进值分值1总量指标居民碳排放水平人均碳排放量tCO2/人1.51-2.1421.45-1.5130.79-1.4562低碳建设节能和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达标率(适用于评价新建社区)%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1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23建筑节能改造措施项(适用于评价既有社区)项213-42>434交通出行电动汽车或1.6L及以下排量的汽车占社区私家车总量比%0250-803>8045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配置率%10210-183>1846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共享站点数量个1222>237公交通达社区出入口距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500m,0分;≤500m,2分;<300m,3分。8社区内人车通道分离社区出入口与小区内道路设置人车分流,3分;仅在社区出入口设置人车分流,2分;未设置任何人车通道分离,0分。9清洁能源使用天然气使用普及率%60260-903>90410太阳能光伏覆盖率%50150-802>80311绿色照明太阳能光伏照明器具使用比例%50150-802>80312节能照明器具使用比例%50150-802>803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评分表(续)序号分类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单位基准值分值平均值分值先进值分值13低碳建设水资源利用非传统水源利用情况包含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空调冷凝水回收利用等措施,每做一项得1分,最高3分。14节水器具普及率%30-50250-903>90415固体废物处理垃圾分类回收箱设置占比%50250-803>80416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数量至少设立1个再生资源回收站,每设置一个得1分,最高3分。17旧物回收设施数量个112-32>3318环境绿化美化绿化覆盖率%30230-603>60419家庭阳台、室内及门前屋后种植花草户数比%60160-902>90320运营管理组织管理社区治理组织架构共4个评价得分点,每完成一项得1分,最高4分。21社区便民服务站点如有设置得2分,未设置不得分。22社区智能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如有智能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的得3分,未设置不得分。23居民满意度居民对生活环境满意度%70270-903>90524低碳生活低碳消费公共区域节电器具使用率%50150-803>80525低碳出行绿色出行比例%50150-703>70426文化与宣传低碳宣传设施是否安装了环保告示牌、宣传栏、宣传橱窗及海报张贴等,完成一项得1分,最高4分。27低碳宣传途径是否采取多种途径宣传低碳理念,如分发传单、开展宣教活动、社区公众号推文、社区网站宣传、制作宣传视频等,采取一项得1分,最高4分。28低碳宣传教育活动次数次/年223-53>54各项评价值对应分数合格60-70良好70-85优秀85-100加分项5分29低碳创新加分项创新项目开展低碳社区创新性措施项-设置创新性低碳设施设备、开展有特色的低碳宣传活动等,每做一项得1分,最高3分。30是否获得县级及以上低碳社区/绿色社区试点示范等荣誉称号项-每获得一项低碳社区相关荣誉称号得1分,最高2分。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评审表序号分类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先进分值评价评审方式1总量指标居民碳排放水平人均碳排放量6查看社区居民用电、天然气使用及液化石油气统计表等资料。2低碳建设节能和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达标率(适用于评价新建社区)5查看绿色建筑星级评价证书或相关证明文件。3建筑节能改造措施项(适用于评价既有社区)查看节能改造规划、改造记录、验收报告等资料。4交通出行电动汽车或1.6L及以下排量的汽车占社区私家车总量比4通过调查问卷或停车场车辆登记表等资料获取数据。5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配置率41)查看停车场规划方案、施工方案与工程验收报告等资料;2)查看新能源车充电设备统计清单;3)现场查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置情况。6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共享站点3现场查看共享站点数量。7公交通达31)查看社区公共交通站点规划分布图(如有)、公共交通站点统计表等资料;2)现场查看公交站点到社区出入口的步行距离。8社区内人车通道分离3现场查看人车通道分离情况。9清洁能源使用天然气使用普及率41)查看管道燃气铺设施工方案等资料;2)现场查看天然气普及情况。10太阳能光伏覆盖率31)查看屋顶或墙面光伏发电设备安装建设方案;2)现场查看设备铺设情况。11绿色照明太阳能光伏照明器具使用比例31)查看太阳能路灯采购、安装统计表;2)现场查看太阳能路灯分布情况。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评审表(续)序号分类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先进分值评价评审方式12低碳建设节能照明器具使用比例31)查看节能灯具采购、安装统计表,LED灯具改造方案等资料;2)现场查看节能灯具分布情况。13水资源利用非传统水源利用情况3现场核实非传统水源回收利用设施及使用情况。14节水器具普及率4通过调查问卷统计节水器具使用情况。15固废处理垃圾分类回收箱设置占比4现场核查垃圾分类回收箱设置数量。16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数量3现场核查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设置数量。17旧物回收设施数量3现场核查旧物回收设施设置数量。18环境绿化美化绿化覆盖率4查看社区各类绿地规划图、景观设计图等;现场查看绿化情况。1119家庭阳台、室内及门前屋后种植花草户数比31)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居民在家种植绿植情况;2)现场查看居民在家种植绿植情况。20运营管理组织管理社区治理组织架构41)查看社区低碳工作小组组织架构图、成员名单,岗位职责等资料;2)查看低碳生活推广制度文件及活动记录等资料;3)查看低碳家庭/绿色家庭创建活动计划、记录和现场照片等资料。21社区便民服务站点2现场查看是否设置便民服务站点。22社区智能综合服务信息系统31)查看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及运行文件等资料;2)现场查看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表A.2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评审表(续)序号分类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先进分值评价评审方式23居民满意度居民对生活环境满意度5查看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表、原始调查问卷等资料。24低碳生活低碳消费公共区域节电器具使用率51)查看公共设施电器统计表;2)现场查看节电器具分布情况。25低碳出行绿色出行比例4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情况。26文化与宣传低碳宣传设施4现场查看宣传设施安装数量。27低碳宣传途径4查看不同宣传途径记录或报道等资料。28低碳宣传教育活动次数4查看宣传活动方案、活动记录文件、签到表、现场照片等资料。29低碳创新创新项目开展低碳社区创新性措施31)查看相关创新措施实施计划、实施方案、记录报道等资料;2)现场查看措施实施情况和效果。30是否获得县级及以上低碳社区/绿色社区试点示范等荣誉称号2查看相关荣誉称号证书、正式批复文件等。
(资料性)低碳社区试点效果评价指标评分依据B.1人均碳排放量根据《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评估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户均居民生活直接碳排放量为1.51tCO2/人;《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全省人均碳排放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即0.906tCO2/人。结合参考北京市标准《低碳社区评价技术导则》DB11/T1371对城镇社区人均碳排放量的考核标准为≤0.79tCO2/人,农村社区考核标准为≤2.14tCO2/人;文献《深圳市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中的人均碳排放量目标值为≤1.45tCO2/人。根据以上资料,将社区人均碳排放量的基准、平均和先进水平的评分规则设置为“[1.51,2.14]”,“[1.45,1.51]”和“[0.79,1.45]”。绿色建筑达标率(适用于评价新建社区)《江西省“十四五”住房城乡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60%,2025年目标值为100%。《江西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到2025年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30%。结合目前全省绿色建筑新建的实际情况,新建社区绿色建筑达标率分值设置为,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得1分,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得2分。B.2建筑节能改造措施项(适用于评价既有社区)《江西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鼓励加强建筑节能改造,形成与小区公共环境整治、适老设施改造、基础设施和建筑使用功能提升改造统筹推进的节能、低碳、宜居综合改造模式,提高建筑用能效率和室内舒适度。改造措施范围包括建筑物屋顶保温、外墙保温、地面保温、断桥措施、改善自然通风、增设遮阳板及购买使用绿色建材等。结合省内目前既有社区节能改造实际情况,老旧社区的节能建筑改造评价按照具体采取了多少项的节能措施,将先进、平均和基准水平顺序依次设置为“>4”,“[3,4]”和“[0,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措施需执行《建筑节能与可再生利用通用规范GB55012》等相关标准,具体考核标准包括:1.外墙保温系统经耐候性、耐冻融性测试后不得出现空鼓、剥落或脱落、开裂等破坏,不产生裂缝;吸水量≤500g/㎡;保温层材料一般为EPS板、XPS板和PUR板或PIR板,EPS板与基层墙体的有效黏贴面积不得小于保温板面积的40%;XPS板和PUR板或PIR板与基层墙体的有效黏贴面积不得小于保温板面积的50%;保温板宽度不宜大于1200mm,高度不宜大于600mm。(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JGJ144)2.断桥措施:外窗传热系数必须满足K≤2.20W/(㎡*K),铝合金门窗型材不小于55系列,要求等温线平缓,温差梯度均匀隔热条选用国产品牌,中空玻璃厚度5mm+9mm+5mm。(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08)3.对外墙、屋面、户内楼板、外门窗等节能改造措施中所选用的保温材料是否满足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可对应《江西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外墙保温材料厚度选用指南》DBJ/T36-ZN001的选用标准查验。B.3电动汽车或1.6L及以下排量的汽车占社区私家车总量比参考《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深入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赣环气候〔2020〕1号)社区内居民私家车在1.6L排量及以下的数量应占社区居民私家车总量的50%。本标准将该项评分基准值、平均值和先进值依次设置为“50%”,“[50%,80%]”和“>80%”。B.4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配置率该指标的评价方式为查阅停车场规划、建设相关数据资料和现场审核。参考北京市标准《低碳社区评价技术导则》DB11/T1371居住类建筑应将18%的配建机动车停车位作为电动车停车位,浙江省标准《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配置与设计规范》DB33/1121规定根据不同规模城市的指标级别,新能源慢充桩的配建比例应为10%~14%。同时参考《上海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沪交科〔2015〕553号)和《广州市推进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穗工信〔2015〕10号)对建设或预留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接口)的要求,将该指标基准值、平均值和先进值设为“[0,10%]”,“[10%,18%]”和“>18%”。B.5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共享站点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5〕362号)文件要求,新建社区和既有社区自行车租赁站点约束性指标为≥1个。江西省内目前多推广采用共享自行车或共享电动自行车,因此将该指标的基准值、平均值和先进值设置为“1”“2”和“>2”。B.6公交通达《广东省低碳宜居社区评价标准》DBJ/T15、《深圳市低碳社区评价指南》SZDB/Z310和北京市标准《低碳社区评价技术导则》DB11/T1371等指标体系中均规定低碳社区出入口距离公交站点步行距离应≤500m。因此将该指标基准值、平均值和先进值设置为“500m”“300-500m”和“<300m”。B.7社区内人车通道分离《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深入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赣环气候〔2020〕1号)要求社区必须在出入口道路做人车分流,并在社区内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行人步道。B.8天然气使用普及率参考《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深入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赣环气候〔2020〕1号)清洁能源使用率的基准值为60%,《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5〕362号)对新建社区天然气普及率为100%的约束性要求,结合江西省目前管道天然气普及情况,在此基础上平均值和先进值分别设置为“[60%,90%]”和“>90%”。B.9太阳能光伏覆盖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5〕362号)鼓励可再生能源丰富的试点社区,积极建设太阳能光电、太阳能光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在有条件的建筑物屋顶或墙面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并将该指标参考值设置为“50%”,在此基础上,该指标平均值和先进值分别设置为“[50%,80%]”和“>80%”。B.10太阳能光伏照明器具使用比例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5〕362号)可再生能源路灯占比指标需达到50%,将社区太阳能光伏照明器具使用比例的基准值、平均值和先进值设置为“[0%,50%]”,“[50%,80%]”和“>80%”。B.11节能照明器具使用比例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5〕362号)可再生能源路灯占比指标需达到50%,将社区LED照明灯具、节能灯管等各类节能照明器具使用比例的基准值、平均值和先进值设置为“[0%,50%]”,“[50%,80%]”和“>80%”。B.12非传统水源利用情况《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深入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赣环气候〔2020〕1号)要求要加强社区生态环境用水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合理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参考深圳市标准《低碳社区评价指南》SZDB/Z310,对非传统水源利用从雨水回收、中水再利用及空调冷凝水回收利用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每满足1项得1分。B.13节水器具普及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5〕362号)文件明确要求,新建社区节水器具普及率的约束性建设目标为≥90%。既有社区节水器具普及率的约束性建设目标为≥30%。本标准参考国家低碳社区试点的建设要求,在此基础上鼓励节水器具的使用和推广,将供水设施节水器具使用率的基准值、平均值和先进值评分规则设置为“[30%,50%]”,“[50%,90%]”和“>90%”。B.14垃圾分类回收箱设置占比《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5〕362号)要求科学配置社区垃圾收集系统。科学布局社区内的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和中转系统,配备标准化的分类收集箱。参考北京市标准《低碳社区评价技术导则》DB11/T1371要求低碳社区垃圾分类回收设备至少占比50%,结合省内实际,将该指标基准值、平均值和先进值设置为“50%”,“[50%,80%]”和“>80%”。B.15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数量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5〕362号)和深圳市标准《低碳社区评价指南》SZDB/Z310城镇社区及农村每千人以上村至少设立1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B.16旧物回收设施数量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5〕362号)文件要求“设立方便居民旧物交换和回收利用的社区低碳小站”,结合北京市标准《低碳社区评价技术导则》DB11/T1371旧物回收设施数量评价指标值≥1个/千人,将该指标基准值、平均值和先进值设置为“1”,“[2,3]”和“>3”。B.17绿化覆盖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和《江西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赣政令〔2021〕250号)均明确提出,住宅建筑绿化覆盖率要求不得低于30%。本标准社区绿化覆盖率基准值设置为30%,平均值和先进值分别设置为“[30%,60%]”和“>60%”。B.18家庭阳台、室内及门前屋后种植花草户数比参考《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深入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赣环气候〔2020〕1号)社区应有60%的家庭阳台、室内及门前屋后种植花草,因此本标准该项基准值设置为60%,在此基础上平均值和先进值分别设置为“[60%,90%]”和“>90%”。B.19社区治理组织架构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4〕489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5〕362号)的要求,将社区治理组织架构评价标准分为四个方面:明确设置专人或专兼职岗负责低碳工作事宜;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建立社区低碳生活推广制度,并编制社区低碳生活指南进行发放和推广活动;开展低碳家庭/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根据该指标完成数量进行评分,每完成一项得1分。B.20社区便民服务站点参考《上海市低碳示范创建工作方案》(沪环气〔2021〕182号)和《广东省低碳宜居社区评价标准》DBJ/T15,社区内至少应设置一个社区便民服务站点。B.21社区智能综合服务信息系统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函数奇偶性知识点归纳
- 收缴率提升培训
- 压力容器使用操作培训
- 教育者书籍分享
- 红鹤沟通-龙湖品牌上海推广策略jpg格式
- 元旦安全小知识
- 山西省吕梁市部分学校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河南省三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物理试卷(含解析)
- 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期中培优卷A
- 教育心理学概论课堂管理
- 16 有为有不为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2025年安康岚皋县岚水流韵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英语试题(解析版)
- 2025版车辆抵押借款合同(含贷款利率保密条款)3篇
- 2025年云南曲靖师宗县县属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11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04月四川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春季实习生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电商直播运营(初级)营销师-巨量认证考试题(附答案)
- 水利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方案
- 院感竞赛试题血源性职业暴露试题
- 《坚持依法行政》课件
-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1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