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ICS号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FORMTEXT DB36DBFORMTEXTXX/FORMTEXTXXXXX—FORMTEXTXXXXFORMTEXT FORMTEXT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技术规范 FORMTEXT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thecontrolofnaturalecologicalspaceuseFORMTEXT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征求意见稿)FORMTEXT FORMTEXT -FORMTEXTXX-FORMTEXTXX发布FORMTEXTXXXX-FORMTEXTXX-FORMTEXTXX实施FORMTEXT 发布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技术规范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及用途管制工作的术语和定义、总则、技术流程、编制内容和成果要求等。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市、县级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工作。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3214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TD/T1055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国土空间TerritorialSpace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注:包括陆地国土空间和海洋国土空间。[来源:GB/T43214,3.1]农业空间AgriculturalSpace以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乡村产业为主,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功能空间。注:农业空间以耕地和农用地为主。[来源:GB/T43214,3.8]生态空间EcologicalSpace以保障生态安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空间。注:生态空间以生态用地为主。[来源:GB/T43214,3.9]城镇空间UrbanSpace以承载城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要素为主的功能空间。注:城镇空间以城镇建设用地为主。[来源:GB/T43214,3.10]永久基本农田PermanentBasicCropland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的耕地。注:永久基本农田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来源:GB/T43214,3.11]生态保护红线EcologicalProtectionRedLines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以及具有潜在的重要生态价值,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来源:GB/T43214,3.12]城镇开发边界urbandevelopmentboundary在一定时期内,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3.7)、生态保护红线(3.8)的基础上,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来源:GB/T43214,3.13]用途管制规则SpaceUseRegulations指在自然生态空间范围内,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修复和综合整治活动时必须遵循的管制规定,一般包括空间准入条件、用途转用、修复提升等要求。空间准入条件SpaceAccessConditions指在自然生态空间范围内,允许、限制、禁止的城乡建设、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以及其用地类型、规模、强度、布局、环境等要求。用途转用LandUseChangePermission指在自然生态空间范围内,依据有关法规、规划和行政审批要求,区内土地从一种用途转为另外一种用途的许可过程。修复提升RemediationandImprovement指在自然生态空间范围内,根据自然规律,按照不断改善退化生态系统功能、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要求,以生态修复为基础,结合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资源进行综合修复,重塑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产品供给,降低生态脆弱性,维护生态格局的稳定性。总则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长江经济带“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为目标,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自然生态空间范围,制定和建立相应的用途管制规则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用养结合、永续利用”,确保自然生态空间面积稳定、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服务保障能力逐渐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工作原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人类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优先于经济合理性为宗旨,处理好自然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依法依规划定自然生态空间实体边界,强化规划约束,严格空间准入管理和各类管控措施。整体保护,开放协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加强跨区域间自然生态空间的有机连接,将辖区内的森林、草地、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荒地、沼泽地、沙地、裸地等统一纳入自然生态空间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管理范畴。全域统筹,分级管控立足区域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综合目标,协调处理好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部署农业发展、生态保护、城镇建设等三大空间,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和管控需求,依据生态功能重要性、敏感性程度,划分自然生态空间等级,提出差别化管控规则、要求及转用许可规定等。协同共治,综合管理地方人民政府履行法定职责,建立部门协商机制,加强部门协作,在确定自然生态空间边界、准入条件、转用规则等重要环节上,充分利用各部门已有成果,加强重大问题的论证,充分吸纳专家意见;在实施管理上,构建“各司其职、严格保护、共管共治”的协同工作机制,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定职责,负责相应自然生态空间的管理和用途转用许可等。主要任务收集、分析有关调查、评价、规划等成果资料,制定自然生态空间的分类标准;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以及其他规划,划定自然生态空间边界与等级;制定不同自然生态空间分级管控规则;设定自然生态空间的准入条件,实行区域差别化准入管理;制定用途转用许可规则,引导用途依法有序转换;明确生态修复管制规则,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技术流程技术流程分为收集基础资料、划定自然生态空间、制定用途管制等规则三大部分,具体的技术流程图见图1。技术流程图基础资料收集收集整理相关基础资料,主要包括最新全国国土调查和国土变更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成果,生态环境保护、林地保护、湿地保护等专项规划,各类保护区(地)相关批复和规划,土地用途管制有关制度、标准、规范等。坐标系统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基准,应确保空间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需要收集的基础资料参见附录A。自然生态空间划定数据分析对最新全国国土调查中的园地、林地、草地、湿地、水域、水利设施用地及其他土地等生态类型进行初步筛选,结合“双评价”等成果,分析识别重点保护、禁止开发区域(地类对应表参见附录B)。划定自然生态空间的工作底图比例尺与相应国土空间规划保持一致。初步范围确定以全国国土调查和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通过叠加各类自然保护地、保护区、重要湿地、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林业“二调”、“双评价”等相关数据,综合数据分析结果和生态功能、潜在生态价值、保护需求、重要生态功能自然生态斑块与廊道等定量定性分析,划定自然生态空间初步范围,具体流程(参见附录C)。初步范围修订以自然生态空间初步范围为基础,套合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划定成果,合理处理自然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矛盾和冲突(原则上以下区域应从自然生态空间初步范围内剔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围合区域;集中连片的耕地及特殊农产品种植园地;城镇开发边界以外,集中连片的现状和规划居民点、独立工矿等区域;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集中连片人工商品林;国家和省级确定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域),进一步修订自然生态空间范围,具体流程(参见附录C)。自然生态空间划定为确保自然生态空间的连续与稳定、与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互不交叉重叠,在初步范围修订的基础上,结合“双评价”成果,统筹协调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关系。生态保护重要区与农业生产适宜区和城镇适宜区重叠时,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优先划为自然生态空间;生态保护一般重要区与农业生产适宜区重叠时,优先划为农业空间;生态保护一般重要区与城镇适宜区重叠时,优先划为城镇空间;农业生产适宜区与城镇适宜区重叠时,优先划为农业空间(参见附录D)。自然生态空间边界校核为保障生态系统完整性、空间格局的连续性、部门管理的便捷性和区域功能的主导性,在广泛听取与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和用途管制利益相关方意见(对意见较大或存在疑问的,结合遥感影像图、现状调查、不动产登记及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果,对争议图斑是否划入自然生态空间进行讨论)的基础上,综合行政界线、权属界线、河流、自然地形地貌和交通线等地理要素,进一步校核自然生态空间边界,对零星碎图斑进行归并处理。分级分类农业、生态、城镇等三大空间划定后,对各类空间进行分级分类。其中,自然生态空间划分为生态保护红线与一般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划分为永久基本农田、一般性生产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城镇空间划分为城镇集中建设空间、城镇弹性发展空间和特别用途空间。本《规范》仅明确自然生态空间的分级分类。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应包括以下区域(各地应结合国家管控要求和地方实际,确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具体区域):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含风景名胜区中生态极重要区域)、国家一级公益林、国家重要湿地、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其他类型禁止开发区的核心保护区域;属人文景观类的禁止开发区域,一般不纳入生态保护红线;其他各类保护地;除上述禁止开发区域外,各地可结合实际,根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将有必要实施严格保护的各类保护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包括:极小种群物种分布的栖息地、省级重要湿地、野生植物集中分布地、自然岸线等重要生态保护地;“双评价”的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一般生态空间一般生态空间原则上应包括以下区域(各地应结合国家管控要求和地方实际,确定纳入一般生态空间的具体区域):国家级和省级禁止开发区域中,未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区域;国家二级公益林、其他地方公益林;饮用水水源地二级及准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中生态极重要区域以外区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省级及以下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市县各类保护区:蓄滞洪区;省级重要湿地;“双评价”的生态保护极重要区,未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区域,以及生态保护重要区;其他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连片的林地、水域、荒地等具有较重要生态功能的土地。各地可在以上生态保护红线、一般生态空间界定区域的基础上,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管制规则制定等实际情况,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调整或细化。依法设立的各类保护区保护地与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对应关系表和图(参见附录E)。用途管制规则分级管控自然生态空间实施差别化用途管制,原则上,生态保护红线与一般生态空间分别按照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要求管理。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空间准入条件以生态环境质量保护为重点,因地制宜、分区施策,找准影响生态质量的因素,严格区域准入条件,强化区域准入管理,推进区域绿色发展,实现区域山清水秀。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地方规定,充分利用地方发展改革等有关部门制定的限制和禁止产业目录和负面清单等资料,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需要,针对不同分级和类型的自然生态空间,细化允许、限制和禁止的新增用地类型的规模、强度、布局和环境要求等使用条件,形成具体的自然生态空间准入条件。生态保护红线准入生态保护红线采用正面清单准入管理。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外,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严禁开展与其主导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开发利用活动。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其他区域采用不同的正面清单。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区域,依照法律法规执行。一般生态空间准入一般生态空间的准入,允许在不降低生态功能、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利用和结构布局调整。各地根据上级准入条件,针对一般生态空间制定差别化的负面清单,根据主导生态功能类型,明确允许、限制、禁止的产业和项目类型清单,根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开发强度,提出规模、强度、布局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限制性要求。鼓励探索土地复合利用模式,发挥生态空间内的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产业功能。用途转用以法律法规为基础,梳理和整合现有各类用途转用制度,根据地方用途管制实际需要,针对自然生态空间中的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制定差别化的用途转用许可要求。自然生态空间内的土地用途转用,必须符合相关准入条件。用途转用按照“负向上升、正向下放”的原则,不利于生态环境的负向行为,提高准入的审批权限,有利于生态环境提升的正向行为,下放准入的审批权限;符合准入条件的建设项目,涉及占用自然生态空间中的林地、草原、水域、湿地等,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涉及占用自然生态空间中其他未作明确规定的用地,应当加强论证和管理;鼓励自然生态空间内原有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有序退出,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功能提升需要,按规划有序实施生态退耕、土地综合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等工程,因地制宜将原有土地转为林地、园地或草地等土地类型;自然生态空间内土地用途转用应依法依规办理相关手续,并按规定要求及时做好土地变更调查登记、台帐和信息平台管理等工作。修复提升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为基本路径,加大自然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力度,降低利用强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用养结合、永续利用”。按照不断改善退化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原则,组织制定自然生态空间改造提升整治规划和实施计划,因地制宜明确休养生息、生态修复提升等工程措施的布局安排,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和生态空间休养生息;明确河湖休养生息、封育保养、水源涵养等休养生息工程的布局,有效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促进生态系统逐渐步入良性循环,逐步形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的新格局;积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明确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全方位系统综合治理修复等工程的布局安排,优化自然生态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完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在不改变利用方式的前提下,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依法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实行承载力控制,防止过度垦殖、采伐、取水、渔猎、旅游等对生态功能造成损害,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地市制定激励政策,鼓励集体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用途,积极改善提升自然生态空间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成果要求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和用途管制成果包括成果报告、表格和图件等。文本成果报告内容包括基本原则和目标,自然生态空间规模、布局等,不同级别、类型自然生态空间的准入条件、用途转用和修复提升等管制要求,具体提纲(参见附录F)。表格表格包括自然生态空间土地用途数据汇总表、自然生态空间分级分类情况汇总表、空间划定结果数据汇总表、正负面清单表等(参见附录G)。图件图件包括自然生态空间分级分类图、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图、农业空间分布图、城镇空间分布图等,依据TD/T1023、TD/T1024和TD/T1025制定图件规范。(参见附录H)。
附录A
基础资料收集参考清单基础资料收集参考清单包括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规范,调查评价成果,有关法定保护区和保护地界范围数据,控制线划定成果和相关规划、区划及专题成果。基础资料收集参考清单资料类型资料名称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规范国家、省、地方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空间性规划管理的法律、法规、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规范。调查评价成果国土“三调”成果、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年度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果、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地质调查成果、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林业“二调”、水资源普查成果、湿地资源普查成果、土壤普查成果,其他依法组织开展并公开的调查评价成果等。有关法定保护区和保护地边界范围数据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生态公益林、重要湿地等有关法定保护区和保护地的边界范围数据。控制线划定成果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成果等。相关规划、区划及专题成果江西省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自然保护地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国家森林公园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水资源规划、城乡饮用水安全规划、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湿地保护规划、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旅游发展规划、其他类型禁止建设区分区图等。各地可结合实际,制作基础资料收集详单。相关基础数据以相应层级国土空间规划基期年数据为准。
附录B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生态地类与生态空间关系依据“三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确定生态用地类型与生态空间的关系,具体见表B.1。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生态地类与自然生态空间关系表一级类二级类纳入自然生态空间编码名称编码名称02园地0201果园根据“双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应纳入自然生态空间。0202茶园0204其他园地03林地0301乔木林地建议>1km2纳入自然生态空间,其他应结合图斑地块连片性、生态重要性等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纳入自然生态空间。0302竹林地0305灌木林地0307其它林地04草地0401天然牧草地根据“双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应纳入自然生态空间。0403人工牧草地0404其它草地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01河流水面建议>1km2纳入自然生态空间,其他应结合图斑地块连片性、生态重要性等实际情况确定是否纳入自然生态空间,水库可结合库容或服务面积来判断是否纳入。1102湖泊水面1103水库水面1108沼泽地1106内陆滩涂12其他土地1205沙地根据“双评价”结果,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应纳入自然生态空间。1206裸土地1207裸岩石砾地
附录C
自然生态空间划定技术流程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的技术流程图具体见图C.1。图C.1自然生态空间划定技术流程
附录D
空间分布示意图图D.1自然生态空间内部构成示意图
附录E
自然生态空间与各保护区保护地关系依据GB/T14529和GB/T51046,对依法设立的各类保护区保护地与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对应关系表具体见表E.1和图E.1依法设立的各类保护区保护地与自然生态空间划定对应关系原则表序号生态空间类别类型生态保护红线一般生态空间1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2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3自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极重要区域£-生态极重要区域以外区域-√5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准保护区-√6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国家级£-省级以下-√7生态公益林国家一级公益林£-国家二级公益林-√其他地方公益林-√8重要湿地国际、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9水域、草地、荒地等其他生态用地极重要生态保护价值区域£-重要生态保护价值区域-√10重要河口生态系统/£-11重要渔业水域/£-(1)“√”代表左边有关区域应划入所示空间类型;(2)“£”代表左边有关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划入所示空间类型;(3)“-”代表左边有关区域可不划入表头所示空间类型;(4)“/”代表左边生态空间类别全部区域;(5)地方在相关法律法规范围内,可结合实际对表中各类保护地分级进行调整。图E.1各类自然保护地与自然生态空间关系示意图
附录F
成果报告编写提纲1.总则简要介绍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制定依据、区域概况。2.自然生态空间界定简要介绍自然生态空间有关概念,区域自然生态空间要素。3.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制定确定总体目标、梳理分类标准和构建自然生态空间分类体系。4.空间划定梳理自然生态空间划定的思路和技术流程,以文字、表格、图片形式表达划定过程与结果以及农业空间、城镇空间或采矿空间划定结果。5.分级管控明确自然生态空间分级管控的制定思路、管控规则,农业空间、城镇空间或采矿空间分级管控规则。6.准入条件明确不同生态空间的准入条件,主要针对城乡建设、工农业生产、矿产勘查开发、旅游康体等人类活动和永久性设施,明确允许、限制、禁止的类型、强度、承载力等,以正负面清单的形式表达。7.用途转用结合管理需求,梳理转用许可审批流程,从审批权限、申报要求、审查原则、审查内容、审批程序等方面,明确转用许可具体办法,形成用途管制实施细则。8.修复提升提出修复提升的相关要求、重大工程和有关激励政策。9.制度建议从工作组织、工作方式、技术路径、协作机制、保障措施、成果更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制度建议。
附录G
表格体例表格包括自然生态空间土地用途数据汇总表、自然生态空间分级分类情况汇总表、空间划定结果数据汇总表、正负面清单表等表格体例见表G.1至G.5。自然生态空间土地用途数据汇总表单位:公顷、%自然生态空间其中生态保护红线一般生态空间地类权属面积占辖区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地类权属面积占自然生态空间面积比例地类权属面积占自然生态空间面积比例耕地国有耕地国有耕地国有集体集体集体小计小计小计林地国有林地国有林地国有集体集体集体小计小计小计草地国有草地国有草地国有集体集体集体小计小计小计园地国有园地国有园地国有集体集体集体小计小计小计国有国有国有集体集体集体小计小计小计总计国有合计国有合计国有集体集体集体总计合计合计可结合实际细化分级与类型。自然生态空间分级分类情况汇总表单位:公顷、%分级类型面积占辖区国土总面积比例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含风景名胜区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力资源管理部员工培训
- 影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 撕纸游戏的教育意义及在家长会中的应用
- 幼师全员培训心得
-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英语 含解析
- 心肌梗塞的治疗及护理
- 公文处理培训课件
- 急黄的护理课件
- 大酒店服务知识培训课件
- 少儿插画美术课件
- 秋 轻合金 铝合金相图及合金相课件
- 安全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记录表(设备、设施)
- 清明节主题班会PPT模板
-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2017
-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教材分析
- 小学巡课记录表
- 2022年全国计算机一级EXCEL操作题
- 消防管道隐蔽工程验收报审表(表格记录)
-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讲义
- 悬挑式卸料平台作业的风险评价结果
- 232425黄昆固体物理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