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常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什么是“超人”?尼采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他说,人类的高贵在于自身有决定价值的能力,不需要别人同意,他懂得自己给事物以荣耀。其实,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都可用生命的激情去自我创造,做一个勇敢而伟大的英雄。尼采惊世骇俗地宣告了上帝之死,他相信这揭示了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人们失去了绝对可靠的信念,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困境。这是很悲剧很可怕的处境吗?尼采的回答是,未必!如果能直面虚无主义的真相,那就不会陷入绝望,反而会激发出一种积极的创造力量。这就是他的“超人学说”。纵观尼采的哲学,主要有三大命题:一是人生虚无;二是理论虚假;三是生命强健。超人学说就蕴藏在这三个命题当中。首先是人生虚无。尼采的意思是说,人生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真理或意义等你去探索,然后发现出来真理或意义。所谓的真理或意义本来就是一种幻觉。如果你带着这种幻觉意图在生活中寻求点什么,那么你注定会幻灭,然后你会感到悲观。但是,如果你从来就不相信这种幻觉,也就无所谓悲观了。打个比方,比如你参加一次马拉松长跑,有人告诉你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你要是把这个奖杯当成目标,满怀希望跑到终点,却发现什么都没有,那你肯定会感到非常失望。但如果从一开始你就根本没想过奖杯的事儿,那到达终点的时候,也就不会因为没有奖杯而感到失落了。麻烦的是,自古以来,许多理论家都在对人说“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他们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概念、真理和绝对信仰,掩盖了“人生本来虚无”这个真相。这就是理论虚假。尼采要用批判的铁锤把以前理论文化创造的意义、目的、统一性和绝对性全部砸碎,让人成为真正无依无靠、无牵无挂、一无所有的人,直面虚无主义的绝境。好了,现在人赤裸裸地站到了虚无面前。人生没有意义,理论都是虚假,安慰都是幻觉一到这个地步,人已经一无所有了,那么他还拥有什么呢?尼采的回答是,还有一样东西,就是人的生命力。尼采认为,生命本身是强健有力的。这就是超人学说的起点。在这个起点,首先要转变对虚无的态度,从消极的虚无主义转向积极的虚无主义。虚无这个真相并不会直接导致消极。从虚无到消极,还有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那就是一种虚幻的信念:认为在世界的表象背后还存在绝对的本质,并且认为人生必须依靠这个绝对的本质才能找到价值和意义。就像前面说的那个不存在的奖杯。如果你相信了这种虚幻的信念,那么虚无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毁灭性的,你就会感到悲观绝望。这就是消极的虚无主义。但如果你从幻觉中醒来,看到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本质或者真理,人生的意义也并不依赖于它,那就没有什么好绝望的。而且,认识到世界本无意义,这恰恰带来了创造的自由。在尼采看来,价值不是现成在那里等你“发现”,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所以,尼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成为你自己”。这样一来,虚无不再会让你沮丧和绝望,反倒会给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虚无让人变成了积极的创造者,这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面对虚无的人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得不承认,对一般人来说,后者太困难了。但尼采说,“难道我们不能使自己成为上帝吗?就算哪怕试一试也不行吗?”尼采呼唤一种新的人类,他把这种人叫做“超人”。(摘编自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材料二:凡中国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倘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须一个斤斗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处所;而且被恭维得烙铁一般热。否则免不了标新立异的罪名,不许说话;或者竟成了大逆不道,为天地所不容。这一种人,从前本可以夷到九族,连累邻居;现在却不过是几封匿名信罢了,但意志略略薄弱的人便不免因此萎缩。所以现在的中国,社会上毫无改革,学术上没有发明,美术上也没有创作;至于多人继续的研究,前仆后继的探险,那更不必提了。国人的事业,大抵是专谋时式的成功的经营,以及对于一切的冷笑。中国的人,大抵在如此空气里成功,在如此空气里萎缩腐败,以至老死。我想,人猿同源的学说,大约可以毫无疑义了。但我不懂,何以从前的古猴子,不都努力变人,却到现在还留着子孙,变把戏给人看。还是那时竟没有一匹想站起来学说人话呢?还是虽然有了几匹,却终被猴子社会攻击他标新立异,都咬死了:所以终于不能进化呢?尼采式的超人,虽然太觉渺茫,但就世界现有人种的事实看来,却可以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到那时候,类人猿上面,怕要添出“类猿人”这一个名词。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尼采说:“真的,人是一个浊流。应该是海了,能容这浊流使他干净。”“咄,我教你们超人:这便是海,在他这里,能容下你们的大侮蔑。”(摘编自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处于悲剧而可怕处境的人类失去了绝对可靠的信念,陷入虚无的困境,于是尼采向世人宣告上帝已死,揭示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B.当世人无法通过探索发现人生的客观真理或意义,从而产生幻灭感,并陷入悲观绝望,这种状态就是人生虚无。C.在这个复杂纷纭的社会,有人相信世界的表象背后存在绝对本质,并可据此找到价值和意义,怀有这种信念的人可被归人积极的虚无主义。D.尼采认为人应该立足于现实,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是他所说的“成为你自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生命本身强健有力是超人学说的起点,因此强健的体魄是成为超人的必备条件。B.认识到世界不存在绝对的本质或者真理,人有可能收获创造价值的自由。C.虚无既然是人生的真相,那么人只要能够直面虚无,就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价值。D.鲁迅认为炬火对青年并无大的意义,所以希望青年在黑暗里发出自己的光热。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鲁迅所说“萤火一般在黑暗里发一点光”的是(
)A.上世纪50年代“糖丸爷爷”顾方舟在艰难困苦中不畏艰险临危受命,带领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首批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B.为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时代楷模”张桂梅克服重重困难,筹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C.电影《无问西东》中,在民族危难时刻,西南联大学生沈光耀毅然投笔从戎,成为一名飞行员,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D.中国共产党率领受压迫的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4.请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鲁迅虽然认为尼采式的超人太过渺茫,但也未完全失去信心。请简要概括鲁迅在思想上与尼采超人学说的契合之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老来割麦蒲楠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䭠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当当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六哥自言自语说话: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盖亮些?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顺爷说:真的呀!真好。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文本二: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在苏格兰高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通过对入城青壮年疏于耕作、淡于收获的侧面叙写,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B.文本一中顺爷和六哥曾为一拃宽的地打架,表现了他们视土如命,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生活的窘迫。C.文本二开头“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表现城市与乡野的空间阻隔。D.文本二中“心也是空”是因为“我”思念故土,也是因为等待收获;“常满”是因为大地母亲用丰收慰藉了“我”。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小见大,通过顺爷和六哥之间一次平常的农事闲话,反映出作者对新时期农业改革的关注和思考。B.文本一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自然和谐充满意趣,又隐约闪现伤逝之情。C.文本二中“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该诗多处使用这一表现手法。D.文本二结尾“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反客为主,强化了诗的深层意象,令读者印象深刻。8.文本一开头写到栀子花香和麦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描写了主人公割麦,但他们割麦时的心理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穷鬼传戴名世①穷鬼者,不知所自起。唐元和中,始依昌黎韩愈。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②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求人如韩愈者从之,不得。阅九百余年,闻江淮之间有被褐先生,其人,韩愈流也,乃不介而谒先生于家。曰:“我故韩愈氏客也,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于门下,敢有以报先生。”先生避席却行,大惊曰:“女来将奈何?”麾之去,曰:“子往矣,昔韩退之以子故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其《送穷文》可覆视也。子往矣,无累我!无已,请从他人。”穷鬼曰:“先生何弃我甚耶?假而他人可从,从之久矣。凡吾所以从先生者,以不肯从他人故也。先生何弃我甚耶!敢请其罪。”先生曰:“子以穷为名,其势固足以穷余也。议论文章,开口触忌,则穷于言;上下坑坎,前颠后踬,俯仰跼蹐,左支右吾,则穷于行;蒙尘垢,被刺讥,忧众口,则穷于辩;所为而拂乱,所往而剌谬③,则穷于才;声势货利,不足以动众,磊落孤愤,不足以谐俗,则穷于交游。抱其无用之书,负其不羁之气,挟其空匮之身,入所厌薄之世,则在家而穷,在邦而穷。凡女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穷鬼曰:“先生以是为余罪乎?是则然矣。然余之罪,顾有可矜者,而其功亦有不可没也。吾之所在,而万态皆避之,此先生之所以弃余也。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使先生激,使先生愤;使先生独往独来而游于无穷。凡先生之所云云,固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也,其何伤乎?且韩愈氏迄今不朽者,则余为之也。以故愈亦始疑而终安之。自吾游行天下久矣无可属者数千年而得韩愈又千余年而得先生。以先生之道而向往者,曾无一人,独余慕而从焉。则余之与先生,岂不厚哉!”于是,先生与之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一日,谓先生曰:“自余之先生也,而先生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徒以余故也,余亦悯焉。顾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皆以为功于先生也,今已毕致之矣。先生无所用余,余亦无敢久溷先生也。”则起,趋而去,不知所终。【注】①戴名世:清初桐城人,字田有,一字褐夫,文中被褐先生即指自己。②为文:指韩愈《送穷文》寓庄于谐,文中韩愈认为被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缠身。③剌谬:违背常情、事理。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自吾游行A天下B久矣C无可属者D数千年E而得韩愈F又千余年G而得先生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势故足以穷余也”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和《过秦论》中“八州而朝同列”中的“朝”字用法相同。B.“先生避席却行”中的“行”字,意为“行走”,与《陈情表》中“九岁不行”中的“行”意义相同。C.“顾有可矜者”中的“矜”,意为“夸耀”,与《陈情表》中“不矜名节”中的“矜”意义相同。D.“昔韩退之以子故不容于天下”中的“以”,意为“因为”,与《项脊轩志》中“能以足音辨人”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12.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穷鬼跟从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生活了很久,后来韩愈无法忍受,就写了一篇文章赶他走,结果反遭穷鬼辱骂,韩愈死后,穷鬼流落人间。B.江淮之间的被褐先生,品行高尚,是韩愈之类的人物,所以虽然再三被拒,穷鬼还是坚持托身在他的门下。C.穷鬼与被褐先生相处几十年,使得先生召笑取辱,穷而无归,不能容于天下,终无所用,穷鬼以此不敢久留,只好匆匆离去。D.文章借助“穷鬼”之口褒“穷鬼”之功,表明“穷”不但无害于人,反而有助于锻炼放荡不羁的性格,激发慷慨激昂之气,成就不朽的名声。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于门下,敢有以报先生。②而先生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徒以余故也14.请概括出穷鬼认为“被褐先生”不该拒绝他的理由。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偶书警俗宋·王迈大雅吾无望古人,有常犹愈翟公①门。贪荣但可骄妻妾,死义方堪托子孙。董生鸡哺②宁求报,元子雉媒③莫少恩。俗物茫茫随野马④,英雄千载赤心存。【注】①翟公:指翟仲明,春秋时鲁国大夫,以重修身而闻名。②董生鸡哺:出自韩愈《嗟哉董生行》。③元子雉媒:出自元稹《雉媒》。④野马:空中飘浮的雾气。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认为虽然无法企及古人大雅,却也要比翟公更有修身的恒心。B.颈联用“董生鸡哺”“元子雉媒”的典故,强调为人要懂得知恩图报。C.尾联写俗人众多却皆随雾气消散,唯有英雄才能历经千年而丹心永驻。D.全诗融入了诗人对历史及人生价值的思考与领悟,所含哲理发人深省。16.本诗题为“警俗”,对世俗之人提出了多个警示,请概括其中三点。四、名篇名句默写17.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自己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沉迷于观赏风景而忘记时间流逝的两句是“,”。(2)《琵琶行》中“”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弹奏的手法,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一句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3)《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做了这样的点评:“知终无可奈何也,故借意于哀曲之中。”据此推断,它点评的句子是“,”。(4)杜甫《登高》中“,”一联,俯仰结合,动静相映,声色并茂,上下联都包含句中对,字字精当,堪为典例。(5)恋人看重的是深情的寄托,是终生不渝的心,所以,《诗经·静女》中男子认为茅草“”,完全是因为“”。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古人早就有“炼字”一说,作诗时需A,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也非常注重遣词造句。从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上,我们便B:文章的第二段共272字,鲁迅手稿上却有多达19处修改。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从文章的修改可见先生运笔之细致,遣词之严谨,可以说是用“好”词的典范。要用“好”词,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如何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呢?我们可借助汉字结构,厘清词义演变的线索,从而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以“班”为例,“班”是个多义词,(①):一是“为了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成的组织”,如“班级”;二是“指一天之内规定的工作或执勤时间”,如“上班”;三是“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是量词,如“最后一班飞机”。今天来看,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此时借助“班”字的结构,则能够追本溯源,(②)。“班”是个会意字,金文写作,两块玉中间一把刀,表示用刀把玉分成两块。“班”的本义就是“分玉”,引申为“分开”之义。在古代,玉还是身份的象征,所以“班”不是简单的分玉,在分玉(给臣下)的同时还暗含着(③)。如“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而“上班”最初表示“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也就是“C”。后来,“上班”就发展为“每天按规定时间到工作地点去”之义。“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产生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18.请在文中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结合文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的修改,任选两处简要分析鲁迅在遣词上的准确。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周朴园:你是新来的下人?B.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C.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D.小明看到试卷上因粗心而丢的分,不禁埋怨自己:“你呀,真是太马虎了!”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让你痛苦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沙子。沙子是无穷无尽的,但你想走到那座山就得忍受这样的过程。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以上是《黑神话:悟空》主创团队在接受专访时提到的一段话,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苏省常州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2.B3.D4.①首先,列举当时中国缺乏创造、冷嘲多于实干的社会现象,并指出其危害。②然后,表明对未来的信心,鼓励青年不受干扰,不自惭微弱,发出自己的光和热。5.①呼唤更完满更理想的新人类的出现;②对奋发向上、积极创造的态度的肯定;③鼓励青年人勇敢做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于是尼采向世人宣告上帝已死,揭示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错误,原文是“尼采惊世骇俗地宣告了上帝之死,他相信这揭示了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人们失去了绝对可靠的信念,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困境”,选项因果颠倒。B.“通过探索发现人生的客观真理或意义”错,原文中“所谓的真理或意义本来就是一种幻觉”,不需要探索发现。C.“相信世界的表象背后存在绝对本质,并可据此找到价值和意义”错,原文是“看到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本质或者真理,人生的意义也并不依赖于它……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此……”错误,依据原文“尼采认为,生命本身是强健有力的。这就是超人学说的起点。在这个起点,首先要转变对虚无的态度,从消极的虚无主义转向积极的虚无主义”可知,这里的“生命本身强健”并不是指“强健的体魄”,文章也没有说“起点”就是“必备条件”,选项强加因果。C.“人只要能够直面虚无,就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价值”错误,原文是“价值不是现成在那里等你‘发现’,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选项说法绝对化。D.“鲁迅认为炬火对青年并无大的意义”错误,原文是“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鲁迅肯定炬火对青年有意义。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中国共产党……人民”是群体形象,与“萤火”这个形象不符。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二段“凡中国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倘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须一个斤斗便告成功,才有立足的处所;而且被恭维得烙铁一般热。否则免不了标新立异的罪名”“社会上毫无改革,学术。上没有发明,美术上也没有创作”,列举当时中国缺乏创造、冷嘲多于实干的种种社会现象。第三至五段“中国的人,大抵在如此空气里成功,在如此空气里萎缩腐败,以至老死”“我想,人猿同源的学说……”“到那时候,类人猿上面,怕要添出‘类猿人’这一个名词”,通过类比形象地指出这种风气的危害。第六段至最后,“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表明对未来的信心,鼓励青年不受干扰,不自惭微弱,发出自己的光和热。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材料一最后一段中“尼采呼唤一种新的人类,他把这种人叫做‘超人’”,材料二中鲁迅所倡导的“却可以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和尼采的上述观点是一致的,即呼唤更完满更理想的新人类的出现。其次,材料一中“但尼采说,‘难道我们不能使自己成为上帝吗?就算哪怕试一试也不行吗?’”,材料二中鲁迅认为“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这和尼采的上述观点是一致的,即对奋发向上、积极创造的态度的肯定。最后,材料一中“尼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成为你自己’”,材料二中鲁迅认为“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这和尼采的上述观点是一致的,即鼓励青年人勇敢做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6.A7.C8.①开篇点题,文章题目为“老来割麦”,栀子花香和麦香飘起的时候就该割麦了。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小说人物的出场作铺垫。③侧面烘托人物,栀子花香猛烈,麦香婉约而不张狂,两位老农民正如麦香一般,默默无闻、勤恳踏实。9.同:顺爷、六哥和刈禾女割麦时都充满了劳作和丰收的喜悦,以及对故乡、田野的热爱、眷念。异:顺爷、六哥惋惜青壮年的麦地无人收割,期盼城里的人回来。刈禾女感觉自己是“原野上的主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充满热情。【导语】文本一《老来割麦》通过两位老农的割麦场景,展示了农村田地的现状和个人对土地的情感依恋,折射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与变迁。乡土语言和细腻描写使得文本充满生活质感。文本二《刈禾女之歌》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为土地主人的自豪感,诗中丰富的意象和动静结合的描写营造出奔放的田野意境。两篇文本都强调了土地与人的牢固纽带,表现出对劳动与收获的尊重和珍惜。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错误,文中“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等句子,可见青壮年去城里是为了务工挣钱,而不是好逸恶劳。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该诗多处使用这一表现手法”错误,“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确实融合了静态与动态、空间与时间的结合。穗子的“金黄”是静态的颜色描述,而“在风里摇”和“在雨里生长”是动态的动作描写,体现出时间流逝和空间变化。但这种手法在诗中并没有多处使用,其他地方没有使用这种手法。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开篇点题,呼应文章题目“老来割麦”,意味着栀子花香和麦香飘起的时候就该割麦了。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栀子花香”和“麦子香”飘满村子,正是香飘四溢,庄稼丰收的好时节,下文写顺爷和六哥两位老农民的出场,开头的描写为小说人物的出场作铺垫。③写麦子“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突出其果实丰满却不张扬,再加上麦香“婉约而不张狂”,这种描写让人联想到文中主人公的形象,两位老农民正如麦香一般默默无闻、勤恳踏实,有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的能力。相同点:①劳作与丰收的喜悦。文本一:顺爷和六哥在割麦时,虽然身体已经衰老,但依然充满了对劳作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喜悦。文中描述了他们割麦时的情景:“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文本二:刈禾女在割麦时,感受到的是“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她的心中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②对故乡、田野的热爱与眷念:文本一:顺爷和六哥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不愿意离开家乡,舍不得脚下的土地。文中多次提到他们对土地的眷恋:“舍不得呀!”“舍不得哦!”文本二:刈禾女对家乡和田野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她唱着“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田野的热爱。不同点:①顺爷和六哥的惋惜与期盼。文本一:顺爷和六哥在割麦时,感受到的是村子里青壮年都去了城里,田地无人收割的无奈和惋惜。文中提到“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他们期盼城里的人能回来收割麦子。文本二:刈禾女没有表现出这种惋惜和期盼,她更多的是感受到自己作为“原野上的主人”的自豪和对自然的亲近。②刈禾女的自信与和谐:文本二:刈禾女在割麦时,感受到的是自己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她觉得自己是“原野上的主人”,与风、云、麦浪融为一体。文中描述“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她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充满热情。总之:顺爷、六哥和刈禾女在割麦时都充满了劳作和丰收的喜悦,以及对故乡、田野的热爱和眷念。然而,顺爷和六哥更多的是惋惜青壮年的麦地无人收割,期盼城里的人回来;而刈禾女则感觉自己是“原野上的主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充满热情。10.CDF11.C12.C13.①私下听说先生有很高的道义,希望托身在(您的)门下,有什么用来报答先生。②先生却不能被天下人所容纳,招来讥笑侮辱,穷困没有归所,只因为我的缘故。14.不应拒绝的理由:①先生保持个性,激发慷慨之气,成就愤世嫉俗之文。②韩愈至今名声不朽,也是他的原因。③没有一个人愿意跟随被褐先生,只有他愿跟从陪伴先生。【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我漫游天下这么久了,没有可以倚靠的人。几千年找到韩愈,又(过)一千多年找到先生。“矣”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所以C处断句;“可属者”作“无”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D处断句;“数千年而得韩愈”与“又千余年而得先生”句子结构一致,单独成句,所以F处断句。故选CD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穷;/使……朝拜。句意:它的情形必然足以使我穷啊。/统一了八州的版图,使所有的诸侯国都来朝拜。B.正确。句意:先生离开座位倒退着走。/九岁时还不能行走。C.错误。意义不同。夸耀;/怜惜,顾惜,看重,注重。句意:却有可以值得夸耀的地方。/并不看重名节。D.正确。因为;/根据。句意:从前韩愈因为你的缘故,不被天下(人)所接受。/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终无所用,穷鬼以此不敢久留”错误。由原文“顾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皆以为功于先生也,今已毕致之矣。先生无所用余,余亦无敢久溷先生也”可知,而是认为对先生有益的,如今已经全部完成了。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窃”,私下;“托”,托身,寄托;“报”,报答。②“于”,表被动;“归”,归所,归宿;“徒”,只是。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不应拒绝的理由:由原文“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使先生激,使先生愤;使先生独往独来而游于无穷”可知,①先生保持个性,激发慷慨之气,成就愤世嫉俗之文。由原文“且韩愈氏迄今不朽者,则余为之也”可知,韩愈至今名声不朽,也是他的原因。由原文“以先生之道而向往者,曾无一人,独余慕而从焉”可知,没有一个人愿意跟随被褐先生,只有他愿跟从陪伴先生。参考译文:穷鬼传戴名世穷鬼,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唐朝元和年间,开始依附昌黎韩愈。韩愈和他相处了很久,不堪忍受他,就写文章(《送穷文》)驱逐他,(他)不走,反而骂韩愈。韩愈死(后),(他)无所归依。流落人间,寻找像韩愈一样的人跟随,找不到。经过九百多年,听说江淮之间有个被褐先生,这人是韩愈一类(的人物)。于是未经(任何)人介绍就到先生家拜见。说:“我是原来韩愈的门客,私下听说先生有很高的道义,愿意在(您的)门下托身,有什么可以报答先生(您的)。”先生离开座位倒退着走,大惊说:“你来这想要怎么样?”挥手让他离去,说:“您走吧!从前韩愈因为你的缘故,不被天下(人)所接受,招人笑话侮辱,贫穷而没有(一个好的)归宿,他的《送穷文》可以查看到。您走吧,不要连累我!不得已,请托身其他的人吧。”穷鬼说:“先生怎么这么狠心地抛弃我呢?假如有其他人可以跟随,早就跟随别人了。大凡我之所以要跟随先生的原因,是因为不愿意跟随其他的人。先生怎么这么狠心地抛弃我呢!敢问我有些什么罪过。”先生说:“您用穷(字)做名字,它的情形必然足以使我穷啊。议论作文章,开口犯忌,在言语上就困窘;上下坎坷,前仰后翻,俯仰之间局促小心,左右为难,在(人世间的路途)行走上就困难;蒙受尘封和诟骂,被人讥讽,担心众人的议论,便在言论上穷于辩护;所做出的行为违常错乱,所追求的(理想)乖张错误,那么在才智方面就穷。名声势利和钱财,不足以让众人羡慕,直率孤傲愤懑,不能和世俗和谐,便在朋友交往游玩方面缺乏。抱着那些没有用的书,背负着放荡不羁的志气,带着空无一物的身体,进入所厌恶鄙薄的世间,那么在家是穷,在国(也)是穷。你足够用来使我困窘的地方,我不能全部数到,只是举个大概罢了。”穷鬼说:“先生把这当作我的罪吗?这的确是这样的。但我的罪,却有可以值得夸耀的地方,我的功劳也是不可埋没的啊。我所到之处,人间百态都躲避了,这就是先生之所以抛弃我的原因啊。然而区区小事,怎么足以左右先生你呢?而我可以使先生你放歌,让你哭泣;使你激动,让你愤懑;让先生您在无穷(的知识、真理海洋)之中(遨游)独来独往。凡是先生所说的,本来就是我用来报效先生的啊,那怎么会是伤害呢?况且韩愈至今(声名)不朽的原因,就是我造就的啊。因为这个原因韩愈也是先是怀疑最后信服(我的啊)。从我漫游天下这么久了,没有可以倚靠的人。几千年找到韩愈,又(过)一千多年找到先生。自沿着先生的理想追求的,(天下之大)竟然没有一个人,只有我崇拜您而跟随您啊。那么我对先生您,难道不是很厚待吗!”从此,被褐先生和他相处,总共几十年,穷困得不能忍受,然而颇得它的好处。一天,穷鬼对先生说:“自从我到先生这里,先生不能被天下人所容纳,招来讥笑侮辱,穷困没有归宿,只因为我的缘故,我也怜悯你啊。只是我所用来效力于先生的,我认为对先生有益的,如今已经全部完成了。先生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了,我也不敢长久打扰先生了。”说完就起身,匆匆离开,不知到哪里去了。15.B16.①要重视修身,追求高洁雅正;②不可贪图荣华富贵;③始终坚守正义(为正义而死);④施恩(做善事)不求回报;⑤要重情重义,不能寡情薄意;⑥永远保持赤诚之心。(答案以上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导语】这首诗通过对古人修身、知恩图报、死义托子孙等方面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之人的警示和对英雄赤心的赞美。诗人以典故为喻,强调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揭示了人生价值的真谛,发人深省。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艺术手法的能力。B.“强调为人要懂得知恩图报”错误。根据颈联“宁求报”和“莫少恩”可知,董生养鸡喂食,并非为了得到什么回报;元子帮助雉鸟寻找配偶,也并没有期望雉鸟会给予他什么恩惠。因此,这两则典故在这里是为了说明做事情应该出于内心的善良和正义感,而不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或回报,更不是简单地强调知恩图报。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根据首联“大雅吾无望古人,有常犹愈翟公门”可知,诗人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即使无法达到古人的大雅之境,也应该像翟公一样持之以恒地修身,追求高洁雅正的生活态度。根据颔联“贪荣但可骄妻妾,死义方堪托子孙”可知,诗人告诫人们不可过于贪恋荣华富贵,因为这只能让人变得骄奢淫逸;而真正值得骄傲的是为了正义而死,这样的精神和品质才能托付给子孙,成为家族的荣耀。根据颈联“董生鸡哺宁求报,元子雉媒莫少恩”可知,诗人引用董生和元子的故事,强调了施恩和做善事不应求取回报,而应该出于内心的善良和正义感。根据颈联“元子雉媒莫少恩”可知,“元子雉媒”知恩图报,体现了诗人在重情重义,不能寡情薄意,要知恩图报方面对世俗之人提出的警示。根据尾联“俗物茫茫随野马,英雄千载赤心存”可知,诗人指出世间多数人如野马般随波逐流,最终随风而逝,唯有真正的英雄能永载史册,保持一颗赤诚之心,这是对世俗之人提出的第四个警示,即要永远保持赤诚之心,不要被世俗所蒙蔽。17.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轻拢慢捻抹复挑唯见江心秋月白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洵美且异美人之贻【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暝、拢、捻、抹、骤、清、洵、贻。18.A字斟句酌;B可见一斑;C各就各位19.①“脊梁”比“背脊”范围小,在语境中更为准确;②“后窍”是“后身上的孔”,比单说“后身”范围小,更为准确;③“一股”用于条状物,形容“烟雾”不准确,而“一阵”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事物或现象,形容“烟雾”更准确。20.①常用的意义有三个;②把握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③按身份地位排序之义21.C22.“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引申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按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根据“炼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非常注重遣词造句”可知是说对字词的使用很讲究,可填“字斟句酌”。字斟句酌: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B“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就可以推知作家们对遣词造句的重视,这是由个例推知整体,可填“可见一斑”。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C由“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可知是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去,可填“各就各位”。各就各位: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分析鉴赏词义的能力。①“脊梁”指全身骨骼的主干;“脊背”指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的背部。“脊梁”比“背脊”范围小,语境说按住斑蝥,使用“脊梁”更准确;②“后窍”是后身上的孔;“后身”指身体的下半部分。语境说从斑蝥身体里喷出烟雾,应该是从后身上的孔里喷出,用“后窍”比单说“后身”范围小,更为准确;③“一股”,表数量,用于条状物形容一个整体,表数量水流、气流、道路、气味、力气等;“一阵”指一片、一段时间。“一阵”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事物或现象,形容“烟雾”更准确。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语境解释“班”的含义,由冒号可知这是总领句,由“一是”“二是”“三是”可知其常用意义有三个,可填:常用的意义有三个;②由“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而“借助‘班’字的结构,则能够追本溯源”,就能把几个意义的关联分析清楚,可填:把握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③由“‘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可知,分玉给臣下是按着身份地位分的,因此暗含:按身份地位排序之义。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少先队知识之解
- 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三英语外研社版同步经典题精练之非谓语动词
- 感染性胃肠炎护理
- 红领巾心向党主题班队会
- 机械制造基础课件-金属切削加工
- 10kv高压倒闸操作
- 小学语文《半截蜡烛》解析
- 2019-2025年教师招聘之中学教师招聘高分通关题型题库附解析答案
-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达标测评卷(含答案)
- 铝合金搅拌摩擦沉积增材制造工艺的研究进展
- (二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 政治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5年浙能集团应届生招聘81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某公司接待管理手册 (一)
- 食堂员工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培训课件
- 2025年电梯修理T证试题(附答案)
- 第1课认识机器人(课件)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同步教学
- 《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 2024年盾构操作工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护理8s管理成果汇报
- 道闸终止合同范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