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 03 桂花雨_第1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 03 桂花雨_第2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 03 桂花雨_第3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 03 桂花雨_第4页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 03 桂花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万物有灵

第3课桂花雨

设计依据与构思

课文以“桂花雨"作为题目,以“桂花香"为叙述线索,记叙了作者

童年时代摇桂花的欢乐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

恋。作者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中反映出纯真的童趣和淳朴的情感。课文

有8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摇花乐""桂花雨""思桂花"。教材中有

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和母亲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情

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增

强教学效果。

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引导学生交流童年生

活中让自己记忆深刻的人或事,引入课文学习。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对课文中的重、难点,教师做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是教

学的重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描写“摇花乐”的句子,

结合课文插图,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摇花乐”的情景和人物的

内心感受。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是教学上的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母亲的

语言体会母亲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也可以结合课后"阅读链接"突破这

一教学难点。

教学中要注意朗读指导,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读好文中的重

点句段,通过朗读感受人物的不同情感。同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根据自

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把课文中的许多情景想象成生动的画面。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著名作家琦君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

在家乡摇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

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作者在课文中,先写小时候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

着写为什么要摇桂花和摇桂花时的情景,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

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的“摇桂花"和"桂花雨"。读者真切地感

受到了字里行间弥漫着的桂花香气,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

语言清新而质朴,情感丰富而真挚。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方面是为了继续锻炼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能力,

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家乡的热爱

之情,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借助桂花表达自己对童年往事的怀念和

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I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拶、杭",会写"懂、兰"等10个字,积累"桂花、

懂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课文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借助桂花表达自己对童年往事的怀

念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I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借助桂花表达自己对

童年往事的怀念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I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朗读课文,理解内容,读中感受。

教师:准备课件。

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桂花雨》。【体

裁:散文】

2.达成目标。

(1)认识瞳、杭"2个生字和多音字"盛、挑",读准字音。

(2)会写10个字,会读写课文中新出现的词语。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5)什么是"桂花雨"?

(6)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7)结尾一段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3.学习方法建议:自主识字、认真思考、交流讨论。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自主体验。

二、学习任务

1.根据拼音写汉字。

ddng(懂)得木伯n(兰)花Iu6(梦)筐老p6(婆)婆

gdo(糕)bing(饼)jin(浸)在ch台n(缠)着泡ch台(茶)

jian(捡)拾

2.作者最怎样描写桂花的?

答: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

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

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3."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

浸在桂花香里的",说说这句话中的"浸"字好在哪儿?

答:"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

4.本文以“桂花雨"为题,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

5.下列句子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比喻拟人

(1)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

的桂花雨。()

(3)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答案:(1)夸张(2)比喻(3)拟人

三、困惑与建议

预设: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

花"?

教学流程及分析

第1课时

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

哪些难以忘怀的人或事?

(1)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并小结。

2.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通过回忆过去经历过的美好的人和事,充

分享受了其中的乐趣。著名作家琦君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时写过一篇文

章,字里行间饱含着她对童年往事的怀念。文章的题目是《桂花雨》。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琦君,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散文家,原名潘希真,1917

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的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

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

文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代表作品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

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

予他年说梦痕》《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等。

4.简介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乔木,高度可达15m,

树冠圆形。叶对生,花为淡黄白色,极香,花期在中秋节前后。核果椭圆

形,成熟时为紫黑色。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品种

有丹桂、金桂、银桂、月桂等。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

要树种。

设计思想学生互相交流童年时难忘的人或事,以此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

活体验,激情导入,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I流程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学习生字

1.教师:同学们,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借助拼音

学会生字,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才番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课文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组织学生自主识字。

(1)组织学生自主读课文并识记生字。

(2)指导学生认读难认的字。

4.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5.理解词语。

指指点点糕饼香飘十里。

6.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多音字

1.课件出示: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盛:sheng(盛开、兴盛)cheng(盛汤、盛饭)

2.课件出示: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

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挑:tiao(挑选、挑担)tiao(挑起、挑拨)

(三)学习会写字

1.课件出示。

懂兰萝婆糕饼浸缠茶捡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字型,观察每个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让学生试说笔画、笔顺。

3.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交流书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兰、

拶、婆、茶"是上下结构,其中"拶、婆"上下基本同宽,"兰、茶"上

窄下宽;“懂、糕、饼、浸、缠、捡”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4.教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婆"和左右结构的字"浸"。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

字,请学生相互借鉴。

(四)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积累的方法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师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积累理解词语的方法。

设计思想识字解词,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指导学生认真书写,培养学生良

好的书写习惯。

I流程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1)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课文先写作者小时候最喜欢的花是桂花,

喜欢桂花迷人的香气,接着写摇桂花的原因和摇桂花的经过,最后写了离

开自己的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

花乐"和"桂花雨"。

2.理清顺序。

第1自然段:点明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第2自然段:写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同时也写了桂花树的样子笨、

桂花花形小、桂花香气迷人。

第3自然段:写了桂花开时,正好是台风季节,母亲总是担心台风破

坏桂花。同时,还交代了桂花收回来是为了送给邻居做糕点。

第4自然段:写了桂花的香以及应当"摇"的原因。

第5自然段:写出了作者对“摇花乐”的热爱。主要描写了“我"帮

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

第6自然段:写了桂花的收获、保存及用法。

第7自然段:写母亲对家乡的怀念。

第8自然段: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

设计思想抓住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为进一步阅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I流程四:课堂总结

1.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桂花雨》是著名作家琦君的一篇回

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欢乐情景)

2.你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什么?(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

趣和现在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之情)

设计思想促进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为继续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第2课时

I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桂花图片。

2.学生欣赏桂花。

3.指名多个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

字音,指导学生读好句子。

设计思想读好课文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

I流程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用不同的符号标出作者描写桂花、摇桂花和直

接抒发母亲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句段,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

和感悟。

2.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1)描写桂花的句段。

①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②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

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

的香气,太迷人了。

③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

在桂花香里的。

④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⑤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2)描写摇桂花的句段。

①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

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②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

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

啊!"

(3)直接抒发母亲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句段。

①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②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

阵桂花雨。

4.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指导学生读好以上标示的句段。

设计思想在朗读中注重圈画批注,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I流程三:细读课文,深入品味

(-)探究交流,感受桂花的香

1.学生品读课文中描写桂花的句段,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读后的感受,

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长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1)课件出示: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

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

并不喜欢。

①练习补白:这段话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表示列举)你能在

省略号处补白作者想到的其他花吗?(还有丁香、水仙……)

②作者提到许多花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桂花在自己

心中的地位)

③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课件出示桂花树开花与不开花时的图片,字幕出示:桂花树的

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

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

了。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桂花树"样子笨笨的"这一特点的?(作者从开花

时和不开花时的两种状态来说明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花那么有姿

态)

②作者对桂花情有独钟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桂花的香气,太迷

人了。)

③教师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④谈话过渡:"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从哪里还能看出来?

(3)课件出示: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

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学生自由朗读,说说自己觉得在以上句子中哪个字用得好?("浸"

字用得好)

②"浸"字好在哪儿?(一个"浸"字在这里传神地表达出了桂花香

气的浓郁)

③朗读指导:把两个"浸"字读好。

(4)谈话过渡:正是"桂子花开香飘十里"让作者对桂花喜爱有加,

作者喜欢桂花还有其他的原因吗?(桂花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穷的乐

趣)

(二)品味语句,享受"摇花乐"

1.谈话过渡:在童年的记忆里,让作者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

吗?(不是)你认为更重要的是什么?("摇花乐""桂花雨")你是从

哪里知道的?(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

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2.学生品读课文描写"摇花乐""桂花雨”的句段,小组同学互相交

流读后的感受,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长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1)课件出示摇桂花的图片,字幕出示: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下,我可

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

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①教师:这就是作者摇桂花的乐趣,这就是奇妙的桂花雨。同学们,

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现在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和感悟。

②从"大事""缠着"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作者盼

望早点摇桂花的急切心情)

③怎样读好"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这句话?(要读出作者急切

地盼望早点摇桂花的心情)

④你是怎样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这句话的?(句子中的连续动作"抱""摇"流露出作者作为孩子,帮助

家人摇桂花时内心的快乐心情)

⑤怎样理解"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这句话?("真像下雨"

是说桂花飘落下来的样子就像下雨,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好香的雨啊!"

是说桂花飘落下来时,带着浓郁的香味,这香味沁人心脾,令人陶醉。这

段话表达了作者对桂花飘落时的赞美,流露出了作者此时兴奋、快乐的心

情)

⑥怎样读好"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这句话?(在朗读中表

现出作者对桂花飘落时的赞美,表达出作者此时兴奋、快乐的心情)

⑦教师范读这段话,学生轻轻闭上眼睛,感受摇桂花的快乐和桂花雨

的美丽。

(2)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品读语言,体悟母亲思乡的情怀

1.谈话过渡:作者喜欢桂花,仅仅是因为桂花的香、摇桂花的快乐和

桂花雨的美丽吗?你觉得还有其他原因吗?(学生各抒己见)

2.学生品读课文描写摇花的快乐和桂花雨的句段,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读后的感受,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长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1)课件出示杭州的桂花图片,字幕出示: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

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

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句

话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

了杭州小山上桂花香气的浓郁)

②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母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母亲与

家乡的桂花之间发生过很多感人的小故事,在这些小故事中隐藏着母亲与

家乡的一片深情)

从“桂花一开""就开始担心""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里走一回""嘴

里念着”等词句可以看出母亲非常关心桂花;从"送一拶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梦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可以看出桂花收回来是为

了送给邻居做糕点,桂花使乡邻关系变得更加和睦。

从"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

前摇桂花。”可以体会出母亲也很关心摇桂花这件事。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

话,与杜甫的"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家乡院子里桂花

的香气,关注着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在家乡院子里收获桂花,体验着把桂

花馈赠给乡邻的快乐,品尝着桂花做的食品和桂花茶。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已充盈了母亲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成了母亲生活乃

至生命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它!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

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在用情感体味它们。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母亲对家乡桂花浓厚的感情。

4.谈话过渡:母亲的语言和对桂花的感情深深地影响了作者,感染了

作者,于是作者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四)回归整体,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1.课件出示: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

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微微闭上眼睛,再一次感受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