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TOC\o"1-2"\h\u6873第1章引言 215211.1研究背景与意义 39771.2研究目标与内容 33753第2章教育信息化基本概念与理论 3232712.1教育信息化定义与内涵 33322.2教育信息化相关理论 414447第3章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 5289263.1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5221683.2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515465第4章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 6147994.1国外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 674254.1.1欧洲教育信息化政策 6269904.1.2美国教育信息化政策 6188304.1.3亚洲教育信息化政策 788744.2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 735374.2.1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7254.2.2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721734.2.3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787784.2.4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推广 725324.2.5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 82632第5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884415.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874185.1.1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845205.1.2教育资源建设成果显著 8160635.1.3信息化教学设备配备率不断提高 816715.1.4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 8124755.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趋势 885545.2.1网络基础设施升级 8260255.2.2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9269945.2.3智能化教学设备普及 9292405.2.4教育管理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 9190645.2.5跨界融合创新 97472第6章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 9146096.1信息化资源建设现状 9302046.1.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9264986.1.2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 9195326.1.3教育信息化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969886.2信息化资源应用与共享 10312036.2.1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10287426.2.2信息化资源在管理中的应用 10142966.2.3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 1032093第7章教育信息化技术与工具 10171027.1信息化教学技术发展现状 10123977.1.1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 10281397.1.2网络教学平台普及 1186607.1.3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教育 116677.1.4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助力教学 11260317.2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应用与创新 11315897.2.1智慧教室 11204467.2.2在线教育平台 11231257.2.3移动学习应用 1123667.2.4教育游戏 1181367.2.5创客教育 1219907.2.6智能教学辅助工具 1219623第8章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 12185308.1信息化教学模式现状 12295148.1.1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型 12247648.1.2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12134638.2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12287688.2.1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创新 12130968.2.2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案例 1329654第9章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 1352339.1教育信息化评价现状 13208979.1.1评价观念的转变 13103009.1.2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13308049.1.3评价工具的现代化 14207369.1.4评价标准的科学化 14240809.2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构建与发展 14235069.2.1明确评价目标 14299929.2.2制定多元化评价标准 14115249.2.3构建多层次评价体系 1417329.2.4创新评价方法 1437689.2.5加强评价工具的研发与应用 14111909.2.6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 1463699.2.7加强评价队伍建设 1573919.2.8推动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 159876第10章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5815210.1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 151090110.2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51477410.3发展策略与建议 16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近年来在政策层面不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力度,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的发布,旨在推动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研究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于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信息化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但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等。因此,对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发觉并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健康发展。1.2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旨在全面梳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梳理我国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分析政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影响。(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备情况,如校园网络、数字化教学设备等。(3)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现状:调查我国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包括数字化教材、在线课程等。(4)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分析我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现状,探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途径。(5)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结合国际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预测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6)教育信息化政策建议:针对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第2章教育信息化基本概念与理论2.1教育信息化定义与内涵教育信息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教育改革趋势,旨在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的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并非简单的技术引入,而是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教育信息化定义如下:教育信息化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系列过程。内涵方面,教育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2)教育信息化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3)教育信息化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教育公平;(5)教育信息化涉及教育体系、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2.2教育信息化相关理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指导,以下介绍几个关键的理论:(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外部环境互动,主动建构起来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互动、协作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2)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个性化教学和自主学习。(3)教育生态理论:认为教育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教育信息化应关注教育体系内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促进教育生态的和谐发展。(4)知识管理理论:强调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创新。教育信息化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5)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教育信息化应关注创新的引入、传播和普及,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6)数字鸿沟理论: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强调教育信息化应致力于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公平。通过以上理论指导,教育信息化实践可以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第3章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3.1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在全球范围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各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1)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在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普遍实现了宽带网络在教育领域的全覆盖,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力保障。(2)数字教育资源各国纷纷投入巨资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包括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教育软件等。这些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提高了教育质量。(3)信息技术应用在国际上,教育信息化应用已从单一的教学辅段,转变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例如,美国推行“教育技术行动计划”,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芬兰、新加坡等国家则将编程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4)政策支持与保障许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如美国《教育技术行动计划》、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等,旨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发展。3.2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果。(1)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宽带网络、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普及。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基本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的硬件保障。(2)数字教育资源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成果丰硕,形成了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格局。各类在线教育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涌现,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3)信息技术应用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创新日益显现。例如,疫情期间大规模开展的在线教育,保障了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4)政策支持与保障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目标,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5)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教育资源、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缩小区域差距。第4章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法规4.1国外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国外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前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1欧洲教育信息化政策欧洲各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教育信息化改革。例如,欧盟推出的“数字教育行动计划”旨在提升欧洲公民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促进教育创新。各国如芬兰、瑞典等通过制定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4.1.2美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美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有着丰富的政策体系,如《教育技术计划》(ETP)等,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同时美国各州也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政策,如实施“1:1”计划,为每位学生提供一台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以实现个性化学习。4.1.3亚洲教育信息化政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在政策层面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日本实施“教育信息化基本计划”,强调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韩国推出“智能教育推进计划”,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新加坡则通过“教育信息化2025”计划,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4.2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4.2.1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我国先后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这些规划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4.2.2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我国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从政策层面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持。4.2.3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施“三通两平台”工程,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4.2.4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推广我国鼓励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推广,如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摸索教育信息化新模式;推广“互联网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4.2.5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我国重视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通过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设立教育技术学专业等措施,提高教育工作者教育信息化素养,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本章完)第5章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5.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各级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下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5.1.1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教育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实现了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无线局域网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覆盖。大部分学校已具备千兆接入能力,部分学校实现了万兆接入,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5.1.2教育资源建设成果显著各级教育部门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建设,形成了涵盖各个学段、学科的教育资源体系。数字化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5.1.3信息化教学设备配备率不断提高各级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配备率逐年提高,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已成为学校标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信息化教学应用逐步普及。5.1.4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效,各级教育部门建立了完善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教育教学、学生、教师等信息的实时监控与分析。5.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趋势未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朝着以下方向发展:5.2.1网络基础设施升级5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教育网络基础设施将不断升级,实现更高速、更稳定的网络覆盖,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5.2.2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建设将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学校延伸,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5.2.3智能化教学设备普及智能化教学设备将在各级学校逐步普及,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支持。同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将成为常态,提升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5.2.4教育管理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将向智能化发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精准化。5.2.5跨界融合创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打破传统边界,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同时注重网络安全,保障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第6章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6.1信息化资源建设现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各大院校、教育机构及部门纷纷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推进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当前,我国信息化资源建设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1.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等设施逐步普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6.1.2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类教材、课件、习题、实验资源等不断涌现,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教育部门还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公平。6.1.3教育信息化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信息化资源建设过程中,我国教育部门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鼓励教师、研究人员及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产品。目前我国已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信息化企业,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6.2信息化资源应用与共享6.2.1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教师们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线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了个性化学习。6.2.2信息化资源在管理中的应用信息化资源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教师、学生、课程等信息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6.2.3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为促进教育公平,我国积极推进信息化资源共享。目前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共享机制:(1)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2)市场驱动:鼓励企业、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资源的市场化共享。(3)技术支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便捷获取。(4)评价激励:建立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学校参与资源共享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第7章教育信息化技术与工具7.1信息化教学技术发展现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当前,我国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7.1.1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已形成了涵盖各个学段、学科和版本的丰富资源体系。这些资源包括教材、课件、习题、实验等,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7.1.2网络教学平台普及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载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前,我国许多学校已建立起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在线互动、教学管理等功能,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7.1.3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应用于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渐展开,如智能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个性化教学、智能辅导、学习分析等提供了可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7.1.4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助力教学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发展为教学带来了全新的体验。通过VR和AR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沉浸式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7.2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应用与创新7.2.1智慧教室智慧教室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教学环境。通过智慧教室,教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个性化教学;学生可以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习效果。7.2.2在线教育平台在线教育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在平台上,教师可以开展翻转课堂、直播授课等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实现自主学习。7.2.3移动学习应用移动学习应用将学习资源和服务推送至学生手中的移动设备,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这类应用具有便捷性、实时性、个性化等特点,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7.2.4教育游戏教育游戏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育游戏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知识点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7.2.5创客教育创客教育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创客教育,学生可以学习编程、电子制作、3D打印等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2.6智能教学辅助工具智能教学辅助工具如自动批改作业、智能辅导等,可以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这些工具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提高学习效果。(本章完)第8章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8.1信息化教学模式现状8.1.1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已取得显著成果。传统教学模式正逐渐向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型,以多媒体、网络、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深刻变革。8.1.2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当前,信息化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学质量。(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将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实践等,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3)个性化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4)协作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8.2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8.2.1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创新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涌现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教学方法:(1)项目式学习:以实际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游戏化学习: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3)跨学科学习: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4)情境模拟教学: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沉浸感和体验感。8.2.2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些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案例:(1)某高校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线下课堂注重师生互动和讨论,提高教学质量。(2)某中学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实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3)某小学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4)某职校采用项目式学习,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第9章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9.1教育信息化评价现状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发生变革。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评价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9.1.1评价观念的转变教育信息化评价逐渐从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评价。评价观念更加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多元性,强调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9.1.2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日趋丰富,包括定量评价、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这些评价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教育信息化评价的立体化体系。9.1.3评价工具的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网络化测评、大数据分析、智能评价等。这些现代化评价工具为教育信息化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持。9.1.4评价标准的科学化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逐渐从单一的知识掌握程度,扩展到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全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9.2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构建与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以下是对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构建与发展的探讨:9.2.1明确评价目标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应明确评价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关注学生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培养。9.2.2制定多元化评价标准制定多元化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9.2.3构建多层次评价体系构建涵盖学生、教师、学校、区域等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实现教育信息化评价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覆盖。9.2.4创新评价方法积极摸索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新方法,如项目式评价、情景模拟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团宣誓仪式领导讲话【3篇】
- 传媒企业合同标准文本
- 产品授权经销合同标准文本
- 小学四年级作文大全(8篇)
- 公租房配售合同标准文本
- 企业扶贫用工合同范例
- 云南财务咨询服务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度假别墅租赁合同
- 个人茶庄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人力不给合同标准文本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高三)
- DB64∕1539-2020 复合保温板结构一体化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 DIN1783厚度在0.35mm以上冷轧的铝及铝塑性合金带材和板材、尺寸
- 桥门式起重机司机培训教材课件
- Model5000功率计(介绍及操作)
- 现场总线技术03 PROFIBUS总线
- 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
- 混合痔病历模板
- “冯茹尔”杯2022年江苏省“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化学活动周高中化学竞赛试题
- 员工食堂5月份菜谱
- 中国、俄罗斯、欧美电子管型号代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