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智能制造技术改造方案设计TOC\o"1-2"\h\u17300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3317401.1项目背景 345761.2改造目标 320812第2章智能制造技术概述 452302.1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历程 4309242.2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427795第3章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现状分析 5286813.1行业现状 5176533.2企业现状 6300063.3现有生产线存在的问题 612438第4章智能制造系统总体设计 6200934.1设计原则 6100784.1.1统一规划原则 6237884.1.2需求导向原则 7132824.1.3安全可靠原则 7244674.1.4经济合理原则 7175274.2系统架构 7124994.2.1设备层 7250484.2.2控制层 7222574.2.3数据层 7245414.2.4应用层 7190444.2.5网络层 72844.3技术路线 7101084.3.1智能设备研发与应用 731834.3.2工业互联网技术 8282424.3.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 829834.3.4数字孪生技术 8192304.3.5信息安全技术 8258584.3.6系统集成技术 829292第5章智能生产线规划与布局 8197365.1生产线规划 8142795.1.1生产线概述 8157035.1.2生产线流程设计 8314305.1.3生产线产能规划 8151795.2布局设计 996495.2.1布局原则 9243945.2.2布局方案 946275.3设备选型与配置 9156615.3.1设备选型原则 927935.3.2设备配置 910315第6章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设计 985346.1数据采集技术 9214556.1.1传感器选型及布置 9286836.1.2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1069306.1.3数据预处理 1027466.2数据传输与存储 10229696.2.1数据传输技术 105886.2.2数据存储设计 10147356.3监控系统设计 10275816.3.1系统架构 10195846.3.2功能模块设计 1017266.3.3系统集成与测试 1115136第7章智能制造执行系统设计 11190927.1制造执行系统概述 11216597.2智能调度策略 1148167.2.1调度策略概述 11294477.2.2遗传算法调度 11130037.2.3动态规划调度 11326267.3生产过程控制与优化 11117967.3.1生产过程控制 12315157.3.2生产过程优化 1213257.3.3生产质量保障 1224504第8章智能仓储与物流系统设计 12167108.1仓储系统设计 12303978.1.1仓储系统概述 12324838.1.2仓储系统构成 1220438.1.3仓储系统设计要点 12303458.2物流系统设计 135268.2.1物流系统概述 13153288.2.2物流系统构成 1349858.2.3物流系统设计要点 13284038.3仓储与物流系统集成 1385448.3.1系统集成概述 13144608.3.2系统集成设计要点 13125988.3.3系统集成实施 1429004第9章质量管理与追溯系统设计 14176429.1质量管理体系 1457269.1.1质量管理原则 14259319.1.2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14302279.1.3质量管理实施 14135039.2质量检测与判定 14104009.2.1检测设备选型 14298259.2.2检测方法与标准 14135069.2.3在线检测与离线检测 14309779.2.4质量判定 1428629.3产品追溯系统 15118069.3.1追溯系统构建 1557169.3.2追溯信息管理 1546899.3.3追溯数据分析与应用 15187999.3.4追溯系统与其他系统集成 1520479.3.5追溯系统实施与评估 1512547第10章信息化系统集成与运维管理 15577110.1信息化系统集成 152256810.1.1系统集成概述 151661510.1.2系统集成架构 151263010.1.3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16145610.2运维管理策略 162626910.2.1运维管理体系 163202310.2.2运维管理策略制定 162159510.2.3运维管理实施 162742810.3项目实施与评估 161919310.3.1项目实施流程 16438310.3.2项目评估指标 162232110.3.3项目持续改进 17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1.1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元器件作为现代电子设备的基础,其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在产量和品种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整体上仍存在生产效率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能耗较高等问题。为提高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竞争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已成为当务之急。1.2改造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对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进行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实现以下目标:(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引入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设备,优化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2)提升产品质量:采用高精度制造设备和先进检测技术,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降低不良品率。(3)降低能耗与成本:运用节能技术和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4)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智能制造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研发、生产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5)满足定制化需求:构建模块化、柔性化的生产线,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6)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提高产业链整体运作效率。(7)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培养一批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智能制造人才。通过以上目标的实现,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向高效、优质、绿色、智能化方向发展。第2章智能制造技术概述2.1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历程智能制造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数控技术,经过数十年的演变与发展,逐渐成为当今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单一自动化设备,到现今的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系统,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数控技术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以数控机床为代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2)柔性制造系统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柔性制造系统(FMS)为代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集成化和部分智能化。(3)数字化制造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以数字化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为核心,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4)智能制造阶段:21世纪初至今,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2.2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大数据:通过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优化生产过程。(2)云计算: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制造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动态分配,提高制造系统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利用率。(3)物联网: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生产线、工厂之间的实时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4)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故障诊断、预测维护等功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5)数字孪生:构建物理实体和虚拟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模拟和优化。(6)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等新模式。(7)智能: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替代人工完成高强度、高危险、高精度的工作。(8)智能传感器: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为生产决策提供数据支持。(9)智能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10)网络安全技术:保证智能制造系统的数据安全、设备安全和系统安全,防止各类网络攻击和安全威胁。第3章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现状分析3.1行业现状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作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元器件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业仍存在一定差距。,行业整体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另,高端电子元器件依赖进口,国产化率较低,成为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3.2企业现状目前我国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数量众多,但整体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较低。大部分企业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生产设备、工艺水平和管理能力相对落后。企业间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部分领先企业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企业整体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亟待通过智能制造技术改造提高竞争力。3.3现有生产线存在的问题(1)生产效率低:现有生产线在设备、工艺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生产效率较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产品质量不稳定:受限于生产线设备、工艺水平及人员素质等因素,产品质量波动较大,影响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3)能耗高:生产线设备陈旧,能源利用率低,导致生产过程中能耗较高,增加企业成本。(4)自动化程度低: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不高,依赖人工操作,导致生产过程中人力成本较高,且容易产生误差。(5)数据采集与信息化水平低:生产线数据采集手段单一,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6)研发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限,导致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难以满足市场需求。(7)仓储物流效率低:仓储物流设施和管理手段落后,导致物料配送效率低,影响生产线正常运行。(8)环保压力增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处理不当,导致环保压力增大。第4章智能制造系统总体设计4.1设计原则4.1.1统一规划原则智能制造系统设计应遵循统一规划原则,保证整个系统在技术、管理和运作等方面形成有机整体,提高系统协同效率。充分考虑企业发展战略,保证系统设计具有前瞻性和可扩展性。4.1.2需求导向原则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深入分析生产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针对性地设计智能制造系统,保证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产效率。4.1.3安全可靠原则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生产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保证智能制造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稳定运行,降低故障风险。4.1.4经济合理原则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等因素,力求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4.2系统架构4.2.1设备层设备层主要包括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物流设备等,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4.2.2控制层控制层负责对设备层进行实时监控与控制,主要包括智能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4.2.3数据层数据层负责收集、存储和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包括生产数据、设备数据、质量数据等。采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4.2.4应用层应用层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物流管理等模块,通过信息集成与协同,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4.2.5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实现各层之间的信息传输与互联互通,采用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等先进技术,保证系统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4.3技术路线4.3.1智能设备研发与应用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智能检测设备等,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4.3.2工业互联网技术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系统、人员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4.3.3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采用大数据技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优化。4.3.4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模拟与优化,提高生产调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3.5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信息安全技术,保证智能制造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安全、设备安全和网络安全,降低安全风险。4.3.6系统集成技术采用系统集成技术,将各模块、各层次有机整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协同化,提高整体效益。第5章智能生产线规划与布局5.1生产线规划5.1.1生产线概述智能生产线是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环节。本规划方案将结合电子元器件的生产特性,构建一条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于一体的生产线,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5.1.2生产线流程设计根据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工艺,将生产线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原材料存储与输送、自动化装配、检测、包装及仓储。通过分析各环节的工艺特点,优化生产流程,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稳定、高效运行。5.1.3生产线产能规划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企业发展战略及现有资源,确定生产线的产能。同时为满足未来市场变化,生产线设计具备一定的柔性,便于调整生产规模。5.2布局设计5.2.1布局原则遵循以下原则进行生产线布局设计:1)保证生产流程的顺畅,减少物流运输时间;2)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生产面积需求;3)充分考虑安全、环保、节能要求;4)预留一定的扩展空间,便于未来生产线升级改造。5.2.2布局方案采用直线型布局,将原材料存储、装配、检测、包装及仓储等环节紧密相连,减少物料运输距离,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设置合理的安全通道、设备维护空间,保证生产线的安全、稳定运行。5.3设备选型与配置5.3.1设备选型原则设备选型遵循以下原则:1)先进性:选择国内外先进的智能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2)可靠性:选用功能稳定、故障率低的设备,保证生产线的正常运行;3)兼容性:设备需具备良好的兼容性,便于与其他系统及设备集成;4)经济性:在满足生产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高的设备。5.3.2设备配置根据生产线各环节的工艺需求,配置以下设备:(1)原材料存储与输送设备:自动化立体仓库、输送带、AGV等;(2)自动化装配设备:高速贴片机、自动焊接机、等;(3)检测设备:在线测试仪、AOI检测设备、X射线检测设备等;(4)包装设备:自动封口机、打包机、标签机等;(5)仓储设备:自动化立体仓库、货架、搬运等。通过以上设备配置,实现电子元器件生产线的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提升企业竞争力。第6章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设计6.1数据采集技术6.1.1传感器选型及布置针对电子元器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选择相应的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传感器选型需考虑其精度、响应时间、稳定性等因素。根据生产线的具体需求,合理布置传感器,保证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6.1.2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数据采集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信号调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等。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后期维护与升级。数据采集模块负责采集传感器信号,信号调理模块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数据传输模块负责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至监控系统。6.1.3数据预处理为提高数据质量,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对齐、数据压缩等操作,旨在消除数据中的异常值、重复值和无效值,提高数据可用性。6.2数据传输与存储6.2.1数据传输技术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数据传输方式,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数据传输需求。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数据,采用有线传输技术;对于移动性较强或布线困难的生产场景,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同时采用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6.2.2数据存储设计根据数据类型和数据量,选择合适的存储设备和技术。对于结构化数据,采用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存储;对于非结构化数据,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进行存储。同时建立数据备份机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6.3监控系统设计6.3.1系统架构监控系统采用分层架构,分为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展示层和应用层。各层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通信,便于系统扩展与集成。6.3.2功能模块设计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数据实时显示:实时显示生产线各环节的运行状态、关键参数等数据,便于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生产情况。(2)数据分析与报警: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警,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3)历史数据查询:提供历史数据查询功能,便于分析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优化生产流程。(4)设备管理:实现对生产设备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和维护管理。(5)用户权限管理:设置不同级别的用户权限,保证系统安全运行。6.3.3系统集成与测试将监控系统与现有生产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测试,保证系统稳定可靠、满足生产需求。第7章智能制造执行系统设计7.1制造执行系统概述制造执行系统(MES)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和实际制造过程之间,是智能制造执行层面的核心系统。本章主要针对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特点,设计一套智能制造执行系统,以实现生产过程的透明化、智能化和高效化。该系统主要包括生产调度、生产过程控制与优化等功能模块,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7.2智能调度策略7.2.1调度策略概述智能调度策略是制造执行系统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生产任务的合理安排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针对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特点,本节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和动态规划相结合的智能调度策略。7.2.2遗传算法调度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优化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本节将遗传算法应用于电子元器件生产任务的调度中,通过编码、交叉、变异等操作,寻找最优或近似最优的调度方案。7.2.3动态规划调度动态规划是一种求解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方法,适用于具有重叠子问题和最优子结构特点的问题。本节将动态规划应用于电子元器件生产过程的调度,以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中断、紧急任务插入等问题。7.3生产过程控制与优化7.3.1生产过程控制生产过程控制是制造执行系统中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生产状态的监控、生产异常的处理等功能。本节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7.3.2生产过程优化生产过程优化旨在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分析,发觉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潜在问题,从而指导生产调整和优化。本节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生产过程优化方法,通过对生产数据的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等操作,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7.3.3生产质量保障生产质量保障是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核心需求之一。本节通过建立产品质量档案,实现产品质量的全程追溯;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分析,提前发觉可能导致质量问题的因素,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第8章智能仓储与物流系统设计8.1仓储系统设计8.1.1仓储系统概述仓储系统是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进行存储与管理。本章节针对智能仓储系统进行设计,以提高仓储效率,降低仓储成本,实现库存精准化管理。8.1.2仓储系统构成智能仓储系统主要包括货架、堆垛机、输送线、搬运、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等。根据电子元器件的特点,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仓储作业的高效、准确、安全。8.1.3仓储系统设计要点(1)货架设计:根据元器件的尺寸、重量、存储特性等,选用合适的货架类型,如抽屉式、流利式、托盘式等。(2)堆垛机设计:选用适用于电子元器件的堆垛机,实现自动化存取作业。(3)输送线设计:根据仓储作业需求,设计合理的输送线布局,提高物料搬运效率。(4)搬运设计:采用智能搬运,实现物料的自动搬运和上下料作业。(5)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构建仓储管理平台,实现库存管理、设备监控、数据分析等功能。8.2物流系统设计8.2.1物流系统概述物流系统是连接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各环节的重要纽带,本章节针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以提高物料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物流与生产的协同。8.2.2物流系统构成智能物流系统主要包括自动化立体库、输送线、搬运、物流管理系统等。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实现物流作业的高效、准确、安全。8.2.3物流系统设计要点(1)自动化立体库设计:根据元器件的存储需求,设计合理的立体库结构,提高存储空间利用率。(2)输送线设计:根据生产流程,设计合理的输送线布局,实现物料的快速、准确搬运。(3)搬运设计:采用智能搬运,实现物料的自动搬运和上下料作业。(4)物流管理系统:构建物流管理平台,实现物料跟踪、运输调度、数据分析等功能。8.3仓储与物流系统集成8.3.1系统集成概述仓储与物流系统的集成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通过集成,实现仓储与物流系统的高效协同,提高整体运营效率。8.3.2系统集成设计要点(1)数据集成:实现仓储与物流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为决策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2)设备集成:通过设备互联互通,实现仓储与物流设备的协同作业,提高作业效率。(3)业务流程集成:优化仓储与物流业务流程,实现业务环节的无缝对接,降低运营成本。(4)系统集成管理: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对仓储与物流系统的集中监控、调度和管理。8.3.3系统集成实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系统集成实施方案,保证系统集成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项目管理和风险控制,保证系统集成的成功实施。第9章质量管理与追溯系统设计9.1质量管理体系9.1.1质量管理原则在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智能制造技术改造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遵循以下原则: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全员参与,持续改进,预防为主,科学决策。9.1.2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根据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结合企业实际,设计适用于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等。9.1.3质量管理实施加强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定期进行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9.2质量检测与判定9.2.1检测设备选型根据电子元器件的特性和生产过程要求,选用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检测设备,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9.2.2检测方法与标准制定详细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包括外观、尺寸、功能、可靠性等方面的检测指标,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9.2.3在线检测与离线检测采用在线检测技术,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状况,发觉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开展离线检测,对产品进行全面检查,保证产品质量。9.2.4质量判定根据检测结果,对产品质量进行判定。合格品进入下一道工序或成品库,不合格品进行追溯、分析、处理。9.3产品追溯系统9.3.1追溯系统构建基于条码或RFID技术,建立产品追溯系统。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检验、仓储到销售等环节,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追溯。9.3.2追溯信息管理对追溯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原材料供应商信息、生产批次信息、检验记录、仓储记录等。保证追溯信息的准确、完整、可查询。9.3.3追溯数据分析与应用通过对追溯数据的分析,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尿潴留中医护理
- 多模式镇痛新理念
- 人员管理与工作分配培训
- 第5章 动态标志设计
- 德国培训总结
- 护理高血压指南
-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私立蓝天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化学试题(含解析)
- 工伤认定资料培训
- 人损评级培训
- 护理分级集束化管理策略
- 实时数据驱动孪生-全面剖析
-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上半年甘肃省农垦集团限责任公司人才招聘38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重点事项指导目录
- 中考语文文学批注-病句表达欠妥(含答案)
- 15 一分钟(核心素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2025年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
- 2024年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创新有限公司招聘考试真题
- 《防护服穿脱流程》课件
- 2025年山东省职教高考(车辆维修专业)综合知识高频必练考试题库400题含答
- 春夏季疾病预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