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_第1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_第2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_第3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_第4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乞巧,嫦娥)教学设计转载。原文:乞巧林杰*唐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一、教材简说《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嫦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关于此诗的解释,过去的注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认为是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一般认为是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前者浅显易懂,后者内涵丰富,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教学时要区别对待,把握尺度。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较之其他文体更凝缩、更含蓄的文学样式,李商隐的作品在这方面更为典型。对《嫦娥》的多义不必给学生讲解,只要弄懂诗的大意并能背诵就可以了。二、学习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三、教学建议1?课前,教师可适当准备一些作者介绍或诗作的赏析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的相关文章,在学生理解诗的大意时,相机介绍。也可以引导学生先读读“资料袋”中的内容,对乞巧节有大致的了解。2?课文中要求会认4个生字,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学生互相交流后,教师可重点提示,“乞”与熟字“气”的区别,“烛”是翘舌音,不要读错。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可引导学生注意难写易错的字,如“乞”不要多写一横,“晓”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霄”上下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要适当。3?理解诗歌的大意是体会诗中丰富想象的前提。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下面的提示供教师参考。“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前两句描绘了主人公在孤独的环境中一夜不寐的情景。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碧海青天”,指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后两句引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应悔”是猜测的意思,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要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对“嫦娥奔月”的传说有一定的了解(详见参考资料)。据说嫦娥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4?要重视学习伙伴的提示,注意拓展延伸。课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要去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不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完成,它要贯穿到全组的课文学习始终,为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的学习做准备。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四、参考资料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李商隐(813―858)唐代文学家。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牛郎织女的传说和诗歌有条件可参阅叶至善创作的《牛郎织女》,因篇幅过长,这里从略。历代文人留下了不少关于牛郎织女的诗篇。如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公元441―513年)曾拟作了《织女赠牵牛》诗,王筠(公元1784―1854年)又拟作了《牵牛答织女》诗。庾信、谢眺还作过《七夕赋》。最有名的要算一首汉代无名氏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关于乞巧节:也叫女儿节,即七月七日。民间幼女用碗盛水在日下投针,叫乞巧丢针。幼女将绿豆于前数日置碗内,用布盖上。每天浇水,七夕打开盖布。若芽生不乱,其女必巧。民间《乞巧歌》曰:“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每逢七夕,“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穿针线。”另外,陈瓜果于庭,以求奇巧的乞巧方式也较普遍,如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叫得巧。各地方乞巧方式多种多样,各有趣味。如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关于奔月成仙《太平御览》卷四引汉代张衡《灵宪》中写道: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以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记载: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关于嫦娥奔月与中秋拜月的习俗相传远古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上,晒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枯,天下百姓很难活下去。这时,有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能开万斤宝弓,能射巨蛇猛兽。他同情受难百姓,就弯宝弓、搭神箭,一气儿射下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认罪求饶,后羿才息怒收弓,严令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从此,后羿的名字传遍天下,人人敬仰。后来,他娶了个妻子叫嫦娥。非常美丽,温柔贤慧。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生活非常美满。嫦娥心地善良,常把丈夫射来的猎物接济乡亲们。乡亲们都非常喜爱她,夸后羿取了个好媳妇。有一天,后羿射猎途中碰见一个老道士。这老道钦佩后羿的神力和为人,赠给他一包不死药,说吃了这药,就能长生不老,成仙升天。可后羿舍不得自己心爱的妻子,也舍不得父老乡亲们,不愿自己一人上天,回家后,就把不死药交给了妻子。嫦娥把药藏在了床头首饰匣里。那时候,因为羡慕后羿的威名,不少人跟着他拜师学艺。其中有个叫蓬蒙的,是个奸佞小人,想偷吃后羿的不死药,自己成仙。这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后羿又带着徒弟们出门射猎去了。天近傍晚,蓬蒙却偷偷溜了回来,闯进嫦娥的住室,威逼嫦娥交出那包不死药。嫦娥迫不得已,把不死药全部吃下,立时,身轻似燕,冲出窗口,直上云天。可她一心还恋着心爱的丈夫,就飞到离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安了身。后羿回家后,不见了妻子嫦娥,忙向侍女打听,才知道事情的经过。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天上的月亮比往日格外亮,格外圆,就像心爱的妻子在看着自己。他心似刀搅,拼命朝月亮追去。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怎么也到不了跟前。后羿思念心爱的妻子,心痛欲裂,默默流泪,无奈,只得命侍女在月下摆上供桌,上面供上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以示对远去妻子的思念。乡亲们听说以后,也都在各家院内摆上供桌水果,遥祭善良的嫦娥。第二年八月十五晚上,是嫦娥奔月的忌日,月亮又是格外明格外圆。后羿和乡亲们怀念善良的嫦娥,都早早地在院中月光下摆上水果祭月,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以后年年如此,世代相传。因八月十五时值仲秋,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再说嫦娥飞入月宫之后,每日里思念丈夫,思念乡亲,虽有珍馔佳肴,宫女歌舞,仍不能稍解愁烦。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上,她都要走出宫门。这时,天清气爽,下界景象现在眼前,她默默遥望,寄托思情。此时,她那美丽的容颜也使得月亮格外明,格外圆。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练习用“读―议―背―画―演”的方法学习古诗。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教学媒体:小黑板、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2、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三、学习诗文内容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五、总结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六、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所学的生字。2、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3、学生试读全诗。三、释题介绍作者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四、学习前两句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3、指导朗读。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五、学习后两句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六、体会待的意境1、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2、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七、指导背诵全诗八、总结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九、作业1、抄写本课所学的生字,并家听。2、背诵《古诗两首》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3、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7/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对仗句的特点。4、通过诵读这两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李白、孟浩然的资料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2、李白性格豪放,善交朋友,他曾写过很多赠于友人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赠汪伦》。二、学习古诗《赠汪伦》1、板书课题:赠汪伦2、解题:“赠”即送的意思汪伦是李白游桃花潭时结识的朋友,《赠汪伦》是李白临别前写的一首送给好友的七言绝句。李白赠送给汪伦的这首七言诗中,他要对汪伦说什么呢?3、学生自学古诗(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2)再读课文,初步读懂诗的内容,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讨论。4、初步朗读,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潭”。读这个字时,应注意什么?(前鼻韵母)“潭”是何意?(深的水池)(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5、理解诗句(1)读第一、二行诗。A、理解“踏歌”、“闻”、“欲”、“行”。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B、指名说说一、二行诗的意思。C、前两行诗写了什么?(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场景)D、听到好友在岸边踏歌相送,诗人心里感慨万分,他想到了什么?(2)读第三、四行诗。A、理解“不及”。不及:比不上。B、指名说说三、四行诗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C、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送别情深),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三、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要求: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形成诗人登船将行,朋友踏歌相送的动态画面,抓住“千尺”、“不及”两个词语。体会诗人强烈的感叹之意和感激之情。四、作业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2、背诵古诗。附:板书设计赠汪伦乘舟欲行忽闻岸上踏歌桃花潭水不及送我情深第二课时一、复习1、背诵《赠汪伦》。2、《赠汪伦》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什么感情?二、学习《过故人庄》1、板书课题:过故人庄2、解题故人:老朋友。庄:村落、田舍。3、简介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4、学生自学古诗。5、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黍、邀、圃、菊”。(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6、逐句理解诗意。(1)学习一、二行诗。A、轻声自由读一、二行诗,理解“具、鸡黍、至、田家”。具:备、备办;至:到。鸡黍:泛指饭菜;田家:农家。B、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二诗的意思。(2)学习三、四行诗。A、观察插图思考:来到农家,诗人看到是一幅什么景色呢?B、结合图理解“合、斜、郭”。C、讲讲对仗句的特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里“绿树”对“青山”是写事物的,“村边”对“郭外”都是写景物特点的。(3)学习五、六行诗。A、理解“轩、面、话、桑麻”。B、根据图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五、六行的诗意。C、学生判断这两行诗是否也是对仗句。(4)学习七、八行诗。A、理解“待、重阳日、就”。B、指名把七、八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7、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8、总结全诗、体会感情。这首诗通过对诗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话家常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一幅优美画卷,体现了农家生活的恬静舒适。附一:作业设计一、比一比,组成词语。赠潭郭圃增谭廓辅二、先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附二:板书设计过故人庄至回家(见)绿树、青山我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愿)重阳(来赏)菊花附三:教学后记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乞巧,嫦娥)教学设计「篇四」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教学理念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学准备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二、初读古诗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2、学生自学。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①识字“蒌蒿”、“崇”、“轼”。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①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②背诵古诗。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①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②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五、课堂训练1、辩字组词:崇()芦()豚()蒿()崇()庐()逐()篙()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3、古诗赏析:①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②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六、总结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达到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切实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