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固镇第二中学、怀远县第三中学、五河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第二中学、怀远县第三中学、五河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第二中学、怀远县第三中学、五河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第二中学、怀远县第三中学、五河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第二中学、怀远县第三中学、五河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固镇二中、怀远三中、五河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

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第一至第三单元。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先民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出辉煌的文化,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北京中轴线是其中的出色代表,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北京中轴线宏大华丽的规划布局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中庸》载:“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表达的是不偏不倚,“和”追求的是和谐有序。北京中轴线统领古都老城的规划格局,承载着中华文明“致中和”的精神追求。从选址看,中轴线坚持择中而居的原则,雄踞京城正中的位置,犹如一条城市脊梁,承担起都城的躯干,展示大国首都的雄伟气魄和泱泱风范。从布局看,中轴线两边建筑均保持着左右对称的布局,如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这些建筑物各得其所,极富中正平衡之美。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从来不是一个民族在孤鸣,而是各民族合唱,共同演奏出中华民族的恢宏乐章。从远古时期各文明的满天星斗,到封建时期的历次王朝更替,各民族之间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北京曾是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是多民族文化汇聚之地。传承至今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作品。北京中轴线最早诞生于元代,历经元、明、清三个多民族大一统王朝。无论是汉族,还是蒙古族、满族,都对中轴线的规划理念和格局尊崇有加、承接有序。北京中轴线不仅体现多民族文化元素,而且呈现华夏先民多样的精神信仰。例如,清代在景山绮望楼内供奉孔子牌位,尊崇儒家至圣;万春亭内则设有毗卢遮那佛,尊崇佛教如来;故宫钦安殿供奉玄武大帝,尊崇道教神灵;太庙是皇家祭祀列祖列宗之所,体现强烈的祖先崇拜。“天人合一”,最早见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历经多代发展,“天人合一”理念不断被赋予丰富意蕴,展现着中华先民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区域选址上,北京中轴线体现了我国先人因应自然之势、巧借自然之力的智慧和理念。其背靠燕山山脉,借山势而为其坚实屏障,区域内多条自然和人工水道交相环绕,为都城提供水源和河障,是中华传统建筑理念中依山傍水、山水环抱的典型范例。这彰显了中华文明尊重自然的优良传统,是追求“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大积极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强调“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在中华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伟大进程中,北京中轴线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智慧,彰显出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一价值不仅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而且继续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和精神标识,为赓续中华文脉作出重要贡献。(摘编自《理解把握北京中轴线的整体价值》)材料二: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北段自钟鼓楼至地安门外大街南端。钟鼓楼宏伟高大的体量,与周边街区青灰色、相对低矮密集的传统四合院建筑形成强烈对比。中轴线北段沿街繁华的商业建筑清晰地限定出居中道路的街巷尺度,形成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景象。其间:万宁桥跨越玉河水系之上;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柔和、温润的气质。再向南进入中段北部,城市景观主要由明清时期的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构成。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居于轴线之上,故宫居南,内金水河环抱整个皇家宫殿区;景山居北,山体苍翠森然,为其靠山;南侧的午门、端门、天安门以层层门阙形成严整的景观序列。太庙与社稷坛两组祭祀建筑则以均衡对称的规划格局分布于轴线两侧。笔直宽阔的街衢、重叠对称的建筑形成了井然、壮丽的城市景观,景山为这一区域的制高点,是俯瞰南北景观的最佳视觉节点。位于北京中轴线核心区域的天安门、外金水桥和天安门广场及周围建筑群(包括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构成中段南部,是自明清时期延续至今的重要礼仪活动空间。天安门是明清朝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金水桥一同作为颁布诏令的场所,在今天仍是重大国事活动的举办地。南段由正阳门经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永定门,两侧分布有规模宏大的古代祭祀建筑天坛和先农坛。正阳门城楼与箭楼雄伟壮阔,向南沿居中道路遗存可直抵永定门。南部则是明清时期皇家礼仪活动的核心区域,两组祭祀建筑群场地空阔而广植树木,森然的古柏与掩映其间的宏大祭祀建筑营造了自然、神秘的景观形态。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是明清时期皇家礼仪线路的有形物质载体,近年3处代表性道路遗址的考古发掘,揭示出中轴线南段道路的历史演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发展中,北京中轴线整体的规划格局得到尊重与延续,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同时又在时代需求的驱动下得到不断发展与传承,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成就,展现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对于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摘编自《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B.北京中轴线两边的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建筑保持着左右对称的布局,具有一种中正平衡的美感。C.天安门、外金水桥和天安门广场及周围建筑群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段南部,是我国重要的礼仪活动空间。D.从北京中轴线整体规划格局的延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对于我国的城市布局具有决定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将北京中轴线比作“城市脊梁”,形象地说明了北京中轴线对于北京城的重要意义。B.材料一引用古代文献,阐明了北京中轴线的布局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增强了说服力。C.材料二将钟鼓楼与传统的四合院建筑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中轴线北段商业繁华的特点。D.材料二按北段—中段—南段的顺序介绍北京中轴线,便于读者从空间上了解北京中轴线。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岳阳楼背靠岳阳城,面对洞庭湖,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B.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建筑以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为主,在内部细节装饰方面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十分独特。C.扬州个园以“四季假山”出名,即人工塑造四季之景,游客徜徉园中即可遍历春夏秋冬,被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D.颐和园石舫主体结构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但在装修上采用了洋式处理,如内部铺设西洋地砖等,展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答:______5.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北京中轴线?请结合两则材料写一段介绍词,130字左右。(6分)答:______(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色痴阿英高阳产布。清末民初,皆以草木染色。苏木染红,槐米染黄,鼠李染蓝,皂斗染黑,拼色套染,变幻无穷。但工序繁多——采集、过滤、煮染,毫厘之差,颜色便有异。若是主顾苛刻,有人就会说:“去留祥佐村,找刘独眼去。”刘独眼染的布,天水碧,紫虾青,月下白,佛面金,与样品无半丝差别,且鲜亮明艳,皂洗日晒摩擦均不脱色。调色配彩,全凭眼力,刘独眼却盲了一只眼,另一只,视力亦极弱。辨色时,他的脸凑得极近,独眼紧贴上去,脑袋来回移动,状颇可笑。刘独眼制染液,看起来更是腌臜,一锅色汤,手指蘸水,来回搅动,探温度高了低了;抽手入嘴,啧啧咂吮,说用料多了少了。天长日久,口唇色渍层叠,貌如厉鬼。但是,无论要求如何刁钻,哪怕是淬火的铁,初锈的铜,夕云晨霭,雉尾莺头,但凡人间的颜色,刘独眼只消看一眼,便能从染缸拎出来。曾有人怀疑,刘独眼种下染色植物的土中施有异药,遂趁其外出,携竹篓翻入院中盗土,这人一不留神跌倒,压折一小片花。刘独眼怒如疯牛,奔突至其家。那人伏在麦秸垛上,大气不敢喘。刘独眼看不清,以为没人,便拔出门闩,将篓子捣得粉碎,又踩上几脚,气冲冲离去。刘独眼不是没治过眼。某日,一主顾自青岛来,说当地教会医院驻有洋医,擅治疑难眼疾,但洋医即将回国,欲治须从速。刘独眼听罢,连夜揣钱上路。没过几天,刘独眼就回来了,背上多了个瘦童,她的脑瓜顶一对小黄辫,筷子粗细。“这么快?”“没去。”“不治了?”“钱要养娃。”女童是半道捡的,取名“小染”。从此,刘独眼更加卖力染布。忽一日,小染生了背痈,啼哭高热,急请郎中,郎中说:“恶疾,备木匣吧。”刘独眼跪求,郎中摆手走出。俄而,屋内大哭,郎中抽了袋烟,又返回,说:“高阳县城东大街,有马姓名医,或可治此疾。”刘独眼深鞠一躬。郎中道:“痈疽凶险,神医惜名,未必会收。你定要提我的名字,他与我交恶,一听我治不好,便肯医了。他素来贪财,钱务必带够。”刘独眼翻开被套,摸出张薄纸,揣入怀中,取床洁净褥子,兜上小染,上路。纸上文字密密麻麻,是半生的染布心得。知情人说:“瞧吧,为了心头肉,舍了命根子。”服药半月,小染可下炕走动。倒是刘独眼,瘦脱了形,眼眶凸出,如围着几根干草棍。他不住吁叹,秘方一泄,怎么赚钱养活小染?忐忑等了两个月,市面上并未出现相似染法的布匹。很久后,刘独眼才听闻,名医捏着那张折起的薄纸,静立不语,一盏茶工夫,将其熔入了煎药的火焰。小染痊愈了,欢实蹦跳。那日,刘独眼醒迟,听得窗缝钻进的娇脆笑声。起身,见满院的花,悉数被小染摘下,零落一地。邻里说,逃不过一场痛揍了。却见刘独眼将小染举起,说:“高处还有一朵,伸胳膊,使劲够。”小染长成了大姑娘。小染生得嫩。衣衫用布,都是刘独眼染成。每近酷夏,便以茜草染粉,石榴皮染绿。这些材料能拦住日头,小染白净得像富家千金。小染有志气,去省城读书。其时,传统织机已被铁轮机代替,草木着色早让位于化学染料,但刘独眼仍终日摆弄染缸。有人说媒,来定日子。刘独眼垂头不语。良久,扯开粘连的嘴唇,道:“染匠嫁女,不想遭人笑话,待我染出正红的布,再商议其余。”自此,刘独眼院中挂满红布,将黄土墙映出彤彤热意。一块块布,深浅不一,亮暗不一,冷暖不一,风中斜飘似帆,日光星点透射,闪若银针,半坡遥望,如巨大红花摇曳。半月后,媒人又来。刘独眼答:“颜色仍欠火候。”两月后再来,又说:“还差口气儿。”媒人细忖,刘独眼其实是舍不得小染。小染毕业才嫁,已是民国二十六年。日军自平津南下,掠走染轧机器,断绝棉纱颜料。高阳全县以手工织机织布,为八路军缝制棉衣。布料需染成黄绿色,但土法浸染,一缸一色,一匹一色,难以统一,人们犯了难,去找刘独眼。刘独眼没日没夜鼓捣,酒腌水泡,盐醋明矾,依着时辰温度、阴晴雾雨随时调整,一匹匹布,色泽一致,搭在绳上,似千军万马。寒露过后,八路军来收布,说:“战士们的冬衣终于有了着落。”这天,一个八路军来村里,他说因伤掉队,打听收布者的去向。刘独眼凑过脸,与其握手寒暄,看他身上沾土,便弯腰细细拍打。八路军眼含热泪。刘独眼却耳语乡民:“快去喊人,这个八路军,假的,色儿不对。”小染加入了共产党,南征北战,直到刘独眼临终,才匆匆赶回。刘独眼指着柜子说:“柜中布,是闲时染出。天青淡青,给外孙;水红桃红,给外孙女。最底下那块布,留给我自己。”小染哭成泪人。人们说:“刘独眼染了一辈子布,带入土中的那一块,不知有多奇异。”殓衣上身,出乎意料——未着任何颜色,只是原色,铺展于大地,与万物融为一体。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独眼一只眼盲了,另一只眼视力极弱,这给他染布、生活都带来很大的不便,他很想治好他的眼睛。B.刘独眼在半道上捡到了一个女童,就收养了她,取名小染,后来小染生了重病,几乎丧命,幸好被马姓名医治好。C.染布行业的发展,给刘独眼带来了职业危机,但是他坚守传统的草木着色的技艺,展现出了他的“痴”。D.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正面的,无论是刘独眼、小染,还是郎中、马姓名医等,都表现出了人性的善良和淳朴。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对染色的工艺作了说明,突出了染色技术的复杂,并运用语言描写引出小说主人公——染匠刘独眼。B.文中两次写到刘独眼家的花被折,而刘独眼两次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凸显了刘独眼对小染的爱。C.“扯开粘连的嘴唇”一句中,“扯开”“粘连”把刘独眼久不言语而又不得不语的矛盾状态形象地表现出来。D.本文把情节置于抗日战争的宏大背景之中,通过小人物抵抗侵略的行动,以小见大,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8.本文语言简练,这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9.著名作家汪曾祺指出,小说要“留白”“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本文多处使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找出三个例子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萧何,沛人也。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节选自《汉书·萧何曹参传》)材料二: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萧何当居第一。”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上已桡A功臣B多封C萧何D至位次E未有F以复难之G然心H欲何第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及高祖起为沛公”与“项庄拔剑起舞”(《鸿门宴》)两句中的“起”含义不同。B.“沛公谢之得解”与“始臣之解牛之时”(《庖丁解牛》)两句中的“解”含义不同。C.“以何得秦图书也”与“高祖以萧何功最盛”两句中的“以”含义相同。D.“何也”与“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何”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何收藏的秦的图书成为有利因素,让沛公能够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痛恨忧苦的事情。B.萧何劝说沛公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揽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再谋取天下,沛公听取了萧何的意见。C.汉高帝用猎人和猎狗的比喻来说明萧何的功劳巨大,表示自己不能忘记萧何让本族几十人追随自己的恩情,令群臣心服口服。D.关内侯鄂君认为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垒时,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让军粮供应不匮乏,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高祖,应居首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4分)译文:______(2)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4分)译文:______14.两则材料都塑造了萧何的形象,但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答:______(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汉诗,完成15~16题。留别妻①苏武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②及良时。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③皆已没,去去从此辞。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注】①公元前100年(天汉元年),匈奴向大汉示好,放回曾经扣留的汉朝使节,于是汉武帝便派苏武率使团出使匈奴,送还被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临行前夕,苏武辞别其妻,写下此诗。②嬿婉:两情欢合。③参:星名,每天傍晚出现于西方。辰:星名,每天黎明前出现于东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以时间为序,笼罩着一种悲伤气氛,用含蓄蕴藉的语言叙写真挚的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B.诗的开头四句从夫妻平时恩爱叙起,点明夫妻之间两相爱悦,从无猜疑,为后文写离别与相思作铺垫。C.丈夫起身离寝,仰望参辰皆没,顿生感慨,想到“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心中涌出无限哀痛。D.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16.明代陆时雍在《古诗镜》中评此诗:“‘努力’二字特妙。”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_____(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描写曾皙弹奏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最终停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______,______”的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不见人面的物是人非之感;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两句也写出了这样的感受,并由此勾起词人的愁情。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风衣防风又防寒,是很多人的出门首选。我们会发现,风衣后面有一块“多余”的布料。这块布料有什么用呢?对普通人而言,这块布料似乎只是为了让衣服看起来更有层次感;不过,在设计者眼中,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19世纪末,英国的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许多人进入工厂工作,他们需要一件合适的衣服通勤,而传统外套笨重又不实用,于是,风衣这一服装品类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风衣在战场上迎来高光时刻。凭借保暖、防雨、抗风等性能,风衣成为英国士兵②的“战壕装”。额外的风衣背后布料,最初是为了满足士兵行军作战需求的目的而设计的。士兵们既要面对寒风,还时常在雨中作战,而这片布料恰好起到了分化雨水的作用。同时,在长时间行军中,汗水容易在士兵背后积聚,使衣物粘在士兵的皮肤上。在行军过程中,这块布料会在士兵活动时不断摆动,使其背部空气流通,从而避免汗水积聚。更重要的是,这块布料(甲),早期风衣设计更多考虑士兵在野外作战。他们不仅要应对恶劣天气,还要面对飞溅的泥水、沙尘甚至一些战斗中的飞溅物,而这块布料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士兵的背部提供更多防护。虽然现代风衣不再是“战袍”,(乙),只不过它主要出于美学设计,是风衣设计的点晴之笔,也是功能性与美学的完美结合。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答:①______②______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答:甲______乙______21.请结合文章第三段,概括风衣背后的布料的作用,要求包含三个能构成递进关系的分句,不超过45个字。(5分)答:______22.下列选项中的“活动”,与文中加点的“活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在教室里面坐久了,我们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B.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环保活动,向学生推广环保理念。C.为了能让小明出国深造,父母四处活动。D.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经常有游击队活动。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屠呦呦以非凡的毅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传统中药中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抗疟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加来道雄对宇宙的不懈探索,展现“敢于梦想,追求真理”的光辉,激励着无数人对浩瀚星空的好奇与向往。梁思成,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他尊重历史,守护文化遗产,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事业献身。林庚,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将一个个复杂的问题讲清楚,带我们进入古代诗词创作的“曲径通幽处”。在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征途中,科学家精神如同一盏不灭的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它蕴含着勇于探索的胆识、坚持不懈的毅力、严谨求实的态度以及对人类福祉的深切关怀。而年轻一代,步履从未停歇,前方更广阔的未知世界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书写!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D(“具有决定作用”说法有误,材料二说的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C(“是为了突出中轴线北段商业繁华的特点”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可知,文章提及钟鼓楼与传统四合院建筑的强烈对比,是为了展现中轴线北段建筑的不同特点。)3.A(材料一第四段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项,岳阳楼的建筑依山傍水,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能够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B项,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建筑体现的是中西建筑的融合,不能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项,扬州个园的四座假山由人工塑造而成,不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项,颐和园石舫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人与自然无关。)4.首先,指出北京中轴线的规划布局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1分)其次,从致中和的精神追求,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和“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2分)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北京中轴线的重要价值。(1分)(意近即可)5.示例一:①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总体介绍,2分)②北京中轴线两边建筑左右对称,并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和“天人合一”的追求,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和精神标识。(特点介绍,2分)③漫步在这条线上,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意义阐释,2分)示例二:①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总体介绍,2分)②北京中轴线北段自钟鼓楼至地安门外大街南端,有繁华的商业建筑。中段北部是皇家宫苑和祭祀建筑,景山是这一区域的制高点;中段南部包括天安门等,是重要的礼仪活动空间,南段至永定门,是明清时期皇家礼仪线路的有形物质载体。(区域介绍,2分)③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华民族“致中和”“天人合一”等理念,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意义阐释,2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6.D(“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正面的……都表现出了人性的善良和淳朴”错,小说中去刘独眼家盗土者、伪装成八路军的人的形象不是正面的,他们表现了人性恶的一面。)7.D(本文的时间跨度大,小说主要写刘独眼的生命历程,涉及抗日战争的部分篇幅较少,几乎没有写“小人物抵抗侵略的行动”,歌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也不是本文主题。)8.①本文通篇用短句,语句几乎不加润饰,使语言简练。②本文使用了较多的文言词句,如“貌如厉鬼”“夕云晨霭”“良久”等词句简略而意涵丰富,使语言简练。(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9.(示例)①写刘独眼捡到小染的部分,小说没有直接叙述,而采用了留白的手法,可以调动读者,让读者想象细节,进行再创作。②写刘独眼带着小染找马姓名医看病的部分,小说采用了留白的手法,为小说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写人们如何处置假八路军的部分,小说没有写,而采用留白的手法,使小说的情节紧紧围绕刘独眼展开,叙事更集中。(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外)10.BDG(原文标点为: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11.C(A项,起事/起身;B项,解脱/解剖:C项,含义不同,因为/认为;D项,都指为什么。)12.C(“令群臣心服口服”错误,材料二说“群臣皆莫敢言”,意思是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但不代表群臣就心服口服了。)13.(1)能够屈服在一人之下,却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张(其志)的,是商汤、武王这样的人,(“诎”“信”各1分,判断句1分,句意通顺1分)(2)我们身穿战甲、手执锐利兵器,多的身经百余战,少的交锋几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被”“略地”“差”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材料一主要运用正面描写,通过萧何的言行直接展现其深谋远虑的形象;②材料二主要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汉高祖、关内侯鄂君对其的评价间接展现其智虑周全的形象。(每点1分,答满两点得3分,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萧何是沛地人,等到高祖起事做了沛公,萧何曾经担任丞督事。沛公到了咸阳,诸位将领都争相跑到储存金帛财物的府库去瓜分。只有萧何先进去收集秦丞相、御史的律令图书藏起来。沛会能够详细地知道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分布、人民痛恨忧苦的事情,就是因为萧何收得了秦的图书。起初,诸侯们互相约定,先进入函谷关击破秦的就在其地称王。沛公已经先平定了秦,项羽后到,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向他谢罪才得以解脱。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把关中地分为三份,封秦朝投降的将领为王来对抗汉王。汉王很生气,想要策划攻打项羽。萧何劝谏说:“虽然在汉中为王不好,但不是比死好些吗?”汉王说:“怎么就会死呢?”萧何说:“现在兵士不如人家多,百战百败,除了死还能怎样?《周书》说‘天给予却不去接受,反会遭受其害’。能够屈服在一人之下,却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张(其志)的,是商汤、武王这样的人。我希望大王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揽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就可以谋取天下了。”汉王说:“好。”于是去封国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举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说服汉王使他领兵向东进军平定三秦。材料二:汉五年(前202),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穿战甲、手执锐利兵器,多的身经百余战,少的交锋几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野兔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并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是像猎狗。至于像萧何,发现野兽踪迹并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列侯们都已经受封,于是上奏位次。高祖已经委屈了功臣们,较多地赏封了萧何,到评定位次时就没有再为难大家,但心里还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大王与楚军相对抗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士卒逃散,只身逃走有好几次了。然而萧何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前线,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数万士卒开赴前线时正值大王最危急时刻的情况已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