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测验技巧及试题答案_第1页
大学语文测验技巧及试题答案_第2页
大学语文测验技巧及试题答案_第3页
大学语文测验技巧及试题答案_第4页
大学语文测验技巧及试题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测验技巧及试题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哪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很笨拙”?

A.愚不可及

B.愚昧无知

C.愚钝不堪

D.愚笨至极

参考答案:A

2.下列哪句话出自《红楼梦》?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红楼春梦了无痕,一片冰心在玉壶。

C.世人皆谓我痴,我笑世人皆醒。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参考答案:C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

A.李白

B.王之涣

C.杜甫

D.白居易

参考答案:B

4.下列哪个词不属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A.火药

B.指南针

C.造纸术

D.航海日志

参考答案:D

5.下列哪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A.《登鹳雀楼》

B.《凉州词》

C.《登高》

D.《送元二使安西》

参考答案:A

6.下列哪句话出自《庐山谣》?

A.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B.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参考答案:B

7.下列哪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勇敢果断”?

A.勇往直前

B.勇猛异常

C.勇冠三军

D.勇不可挡

参考答案:D

8.下列哪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A.《登高》

B.《望岳》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春望》

参考答案:C

9.下列哪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事物发展迅速”?

A.日新月异

B.瞬息万变

C.翻天覆地

D.风起云涌

参考答案:A

10.下列哪句话出自《论语》?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参考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哪些属于我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

A.《红楼梦》

B.《三国演义》

C.《水浒传》

D.《西游记》

参考答案:ABCD

2.下列哪些诗人属于唐代?

A.杜甫

B.白居易

C.李白

D.苏轼

参考答案:ABC

3.下列哪些成语出自《红楼梦》?

A.情之所至

B.意马心猿

C.落花流水

D.一帆风顺

参考答案:ABC

4.下列哪些作品属于散文?

A.《桃花源记》

B.《醉翁亭记》

C.《兰亭序》

D.《岳阳楼记》

参考答案:BCD

5.下列哪些属于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

A.《春望》

B.《登高》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望岳》

参考答案:ABC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

参考答案:×

2.《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

参考答案:√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唐代诗人陆游的作品。()

参考答案:×

4.《庐山谣》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参考答案:×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5分)

1.题目:请简述唐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案:唐代诗歌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诗歌题材广泛,既有描写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的,也有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政治抱负的;其次,唐代诗歌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高度成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再次,唐代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唐代诗歌以其丰富的内容、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

2.题目:请列举至少三位唐代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答案:唐代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其中,李白的代表作品有《将进酒》、《庐山谣》等;杜甫的代表作品有《春望》、《登高》等;白居易的代表作品有《琵琶行》、《长恨歌》等。

3.题目:简述古代文学中“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

答案:山水田园诗是古代文学中一种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生活为主题的诗歌形式。其基本特点包括:首先,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其次,表达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再次,山水田园诗往往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代表作品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五、论述题

题目:论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原因及其艺术特色。

答案:《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地位之所以不可动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红楼梦》以其宏大的叙事规模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全景图。小说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败。

其次,《红楼梦》在人物塑造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性格鲜明,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再次,《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独树一帜。小说语言典雅、细腻,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有口语化的表达,使得小说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生活气息。曹雪芹运用大量诗词、成语、典故,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红楼梦》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梦境的运用。小说中多次出现梦境,如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些梦境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深化了主题,揭示了人物内心的世界。

二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小说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如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林黛玉的潇湘馆等,这些象征物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

三是心理描写的细腻。《红楼梦》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十分细腻,如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王熙凤的机智等,都展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四是悲剧色彩的渲染。小说以悲剧结尾,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引发读者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试卷答案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A.愚不可及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成语的意思,愚不可及表示某人非常愚笨,别人无法理解,符合题意。

2.C.红楼春梦了无痕,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根据选项中的诗句,可以确定出自《红楼梦》。

3.B.王之涣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王之涣是唐代诗人,代表作品有《登鹳雀楼》等。

4.D.航海日志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认识,四大发明包括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航海日志不属于四大发明。

5.A.《登鹳雀楼》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的掌握,根据选项中的诗句,可以确定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6.B.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根据选项中的诗句,可以确定出自《庐山谣》。

7.D.勇不可挡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成语的意思,勇不可挡表示某人非常勇敢,无人可挡,符合题意。

8.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的掌握,根据选项中的诗句,可以确定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A.日新月异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成语的意思,日新月异表示事物发展迅速,符合题意。

10.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对《论语》的理解,根据选项中的诗句,可以确定出自《论语》。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ABCD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对我国古代四大名著的认识,四大名著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

2.ABC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对唐代诗人的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均为唐代著名诗人。

3.ABC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对《红楼梦》中成语的认识,情之所至、意马心猿、落花流水均出自《红楼梦》。

4.BCD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对散文作品的了解,《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兰亭序》和《岳阳楼记》均为散文作品。

5.ABC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对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的掌握,《春望》、《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杜甫的代表作。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对《庐山谣》的作者的了解,实际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

2.√

解析思路:此题考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