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壕吏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活动一:走进诗人,了解背景1.根据对联猜诗人,写下你的理由。①少陵文章惊海内,诗圣光芒万丈长。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③一路坎坷成圣成人亦成史,两袖清风忧国忧君更忧民。
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字
,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
”,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
”。子美现实主义诗史诗圣活动一:走进诗人,了解背景2.根据你的积累,补充文学常识。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我们称之为叙事诗。活动一:走进诗人,了解背景3.找出书中关于《石壕吏》的写作背景“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P124注释①:唐军围攻叛军次年,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现实所写的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壕háo逾yú邺yè戍shù妪yù咽yè活动二:诵读诗歌,理清故事活动二:诵读诗歌,理清故事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诗人投宿在石壕村,目睹因官吏夜捉人导致家庭破碎的悲惨故事。请以《石壕吏》中的诗句,回答人物当时的状态。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选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画出与他(她)相关的人物关系图,以此来理清文中人物,进而把握人物情节及状态。活动二:诵读诗歌,理清故事请用诗中的三句话精炼概括图片内容。起因经过结果有吏夜捉人听妇前致词独与老翁别老妪石壕吏诗人孙儿儿媳三男老翁主客关系祖孙关系吏民关系母子关系根据你对本诗的理解,补充人物关系图。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儿媳:出入无完裙孙子:尚在乳下老妪:老年丧子,暮年从军老翁:妻离子散活动三:读懂诗情——一个苦难的家庭1.这个家庭苦难有哪些?导致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罪魁祸首: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2.情随韵传:读出致词中的“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诗词中,句尾押韵有押平声韵和仄声韵:押阴平、阳平韵的是平声韵,押上声、去声的是仄声韵。蓝字为仄声韵(表达痛苦、感慨、悲愤等情绪时)红字为平声韵(表现舒缓,低沉、平静等情绪时)结合老妇的情感变化,思考诗人为何在写其致词时,韵从原先“戍”“死”“矣”等仄声韵转为“孙”“裙”“归”等平声韵?2.情随韵传:读出致词中的“苦”悲痛激动平静绝望无奈决心情境化思考:如果你是当时在现场的杜甫,目睹了老妪的悲苦,石壕吏的蛮横,你会怎么做?活动四:读懂诗人——一个苦闷的诗人质疑探究:诗人为何没有挺身而出,帮助这家人?诗人内心充满忧国忧民的苦闷、矛盾:一方面,他目睹了石壕吏的蛮横,非常同情这一家人;另一方面,他非常清楚当时的天下大势,唐军要想取得安史之乱的胜利,就必须马上补充军队。而补充军队就需要这样到处拉人,石壕吏做的就是最基础的工作,是正当的,无法阻拦的。这关系到大唐王朝的安危。活动四:读懂诗人——一个苦闷的诗人诗歌主旨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致词,表现诗人对叛军的憎恶,对国家能平叛战争的渴望,对石壕吏蛮横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还有一份忧国忧民的矛盾与无奈。
活动五:写出悲情——一个苦楚的结局情境化练笔:依据你对诗歌的理解,以诗人的视角,扩写本诗。要求:符合人物性格,有环境描写,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提示:诗人心情如何?诗人还能见到谁?人物的神态、外貌、语言会如何?此时的环境如何?……改写例文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面黄肌瘦。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石壕吏“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幸免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动皮鞭往里闯。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军队烧早饭。”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在旷野上飘荡……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面对这令人心碎的现实,诗人还能用什么样的话语安慰这痛苦万分的老人,只能长叹一声,放了几两碎银在老人的身边,然后离开。他的身影慢慢消失在萧索的村路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叫做“歌行体”,是由古代的乐府诗歌发展而来的。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特点: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5、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忧国忧民)(涉世不深)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诗人眼睁睁地看着妻儿挨冻受饿,然而诗人却没有怨天尤人,他心中所挂念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同样遭遇的寒士。也正因如此,诗人在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下,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创作背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并分析“我”的情感。内容探究秋风破屋焦灼痛苦群童盗茅无可奈何屋破漏雨痛苦难眠愿得广厦胸怀天下诗歌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chóngchángzhuǎnháojuànào三重茅:多层茅草。挂着,挂住。高。沉到池塘水中。沉塘坳:挂罥:长:【译文】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沉到池塘水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诗歌赏析作者用哪些动词来描写秋风?有什么作用?怒号卷飞洒挂罥飘转沉直接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侧面表现风之大,风之猛烈,危害大。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狂风肆虐无情,诗人焦灼痛苦。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注释】忍能:狠心这样喝止不住呼不得:zàoyǐ诗歌赏析【译文】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口干舌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a.这节诗描写了怎样的情形?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干舌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饱经战乱,未老先衰,心力交瘁。诗歌赏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b.杜甫写作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qǐngqīnsāng俄顷:【注释】一会儿。接近。被子。战乱,指安史之乱。如何挨到天亮。何由彻:丧乱:衾:漠漠:向:阴沉迷蒙的样子。诗歌赏析【译文】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阴沉迷蒙,天也渐渐黑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没有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诗歌赏析“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了杜甫生活的困窘。这节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这节诗写出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生活。“长夜”一语双关,既指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shàbìwùxiàn突兀:【注释】高耸的样子寒士:庇:遮盖,掩护。贫寒的士人。诗歌赏析【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胸怀天下,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诗歌赏析诗人借写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仍流离失所的人民,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诗歌主旨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前苏联〕别林斯基课外拓展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课外拓展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1.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苦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D.全诗将叙事抒情描写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把他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课堂演练A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2.按原文填空。(1)表明诗人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
。(2)表现诗人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情思的诗句是
,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卖炭翁白居易导入新课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一读:正字音释字词二读:明内容1、南山——即终南山。距离长安城四十余里,它山深林密,荒凉险恶,人迹罕到,常有豺狼出没。2、宫市——宫市是中唐以后,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德宗贞元末年,改为由太监直接办理,他们不携带任何文书和凭证,看到所需的东西,口称“宫市”,随意付给很少的代价,还要货主送到宫内,并向他们勒索“门户钱”和“脚价钱”。“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资治通鉴》卖炭翁烧了一车炭运到长安去卖,却被宫使抢走,千余斤炭只换得“半匹红纱一丈绫”。二读:明内容2、这是一首叙事诗。这首叙事诗围绕着“炭”写了哪几件事?1、概况诗歌大意卖炭翁烧炭运炭卖炭失炭品读揣摩卖炭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加以分析。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烧炭艰辛生活艰难年岁已高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生活艰辛、困苦本应因“衣单”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点出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品读揣摩品读揣摩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运炭辛苦,生活艰难困苦。路远、车重、天寒、人苦。品读揣摩使者是怎样的人?请从多角度加以分析。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肖像描写)趾高气扬、横冲直撞。“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横冲直撞、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品读揣摩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一连串的动作刻画出宫使蛮不讲理、横行霸道、仗势欺人的丑恶面目。品读揣摩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三读:析情感2、我感到了什么?可怜……可怜……可怜……1、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疫情防控安全课件
- 疫情防控大数据解读课件
- 修剪树木承揽合同标准文本
- 共享医疗资源合同标准文本
- 2025新版园林绿化施工合同范本详细版
- 公务员政审评语大全3篇
- 二手房房屋买卖合同标准文本
- 保证合同范例解析
- 写印刷合同标准文本
- 供货产品合同标准文本
- 河北开放大学2022年《合同法》形考1-4答案
- 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 客运驾驶员岗前培训课件
- 网络协议逆向工程技术
- 沥青路面损坏调查表(带公式自动计算)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护理措施课件
- 15D502 等电位联结安装
- 校园超市投标书1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政审表
- GB/T 43107-2023核电站仪表引压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 落地式脚手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