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江西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江西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江西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江西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

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第二至三单元及《古诗

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伴随着姓氏起源与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姓氏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的

历史变迁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

是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极大地推动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

局的形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分析姓氏文化的起源、发展,是

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姓氏既是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和族

群关系的标志,也是维系一个族群、一个姓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

在原始社会,姓与氏有所不同,〃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母系氏族

社会,是以女性为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且同姓之间往往拥

有共同的祖先。而除母系血缘关系外,以〃国〃为姓也较为常见,比如

春秋时期的齐、鲁、宋、秦等。据《国语周语》记载:〃姓者,生也,

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即古人常说的〃行

不更名,坐不改姓〃。因此,古代姓氏既是一个族群血脉延续的标志,

同时也承载着各个族群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情感。〃氏"则起源于原

始父系氏族社会,是从〃姓〃中衍生出的分支,既是区分不同部落和族

群的称号,也是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直至秦汉之后,由于秦帝国对贵

族的压制,使〃氏〃的贵族色彩逐渐消失,渐渐与〃姓"合二为一。综

上所述,从姓氏起源角度出发,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无

论是族群之间共有的血缘意识和宗族意识,还是与国相系的姓氏,无不

彰显着对祖烈嗾群的归属和认同。从古至今,中国人常常自称〃炎黄

子孙〃,追根溯源,诸多姓氏都以炎帝和黄帝为共同祖先,既彰显出中华

民族对同一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也展现出中华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文化

根基,由此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

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着姓氏文化的演变、延续和传承,而姓氏文化的

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见证着民族大融合

的历史进程,并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T本民族格局的形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二者相互促进、交流互动中日益牢固的。从

魏晋时期至明清时期,民族迁徙十分频繁。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规模

进入汉族居住区,汉族统治者则通过赐姓、改姓等方式使得少数民族姓

氏逐渐〃汉化〃,其中部分少数民族在汉文化影响下主动将姓氏改为汉姓,

这一举动为后续隋朝统一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展现出各族人民

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与共存共荣的意识。唐朝时期是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

的高峰时期,大量来自西域地区的商人往返于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

化的密切交流,而且在长期经商过程中逐渐改为汉姓。尤其是明清时期,

各宗族为维持稳定与延续,在建立自身血脉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广泛的

文化认同。纵观姓氏文化发展,从因血缘产生的姓氏,到因区分部落形

成的家族,再到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皆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

归属的历史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是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姓氏是每个人身份的象征,联结着一个家族,甚

至整个民族。中华姓氏文化承载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是千千万万炎

黄子孙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使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民族身份的归

属感。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寻根溯源,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

动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的民

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今年..山西洪洞举行大槐树寻根问祖旅游季系列活

动,该活动以〃走遍天涯,洪洞是家”为主题,组织寻根祭祀大典、中

国姓氏文化研讨会等,吸引大槐树后裔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姓氏寻根、

为血脉延续,并邀请文化名人参与寻根活动,以〃同宗共祖〃的文化认

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常盛不衰,是因为各民族具

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

程中,各民族之所以能够持续焕发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因为中华

各民族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姓氏文化作为维系

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不仅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

证,而且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忠田《姓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的姓与氏是完全独立的,〃姓〃是以女性为祖先的家族共

同所有的符号标志,而〃氏〃则起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

B.〃氏〃最初是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秦帝国时期“氏”所带有的贵

族色彩开始慢慢被瓦解,〃姓〃与〃氏〃也逐渐合为一体。

C.历史上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与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相互促进、

交流互动,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牢固。

D.少数民族的姓氏在魏晋时期不断〃汉化〃,甚至有少数民族主动将姓

氏改为汉姓,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关系的变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姓氏起源的角度来看,姓氏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

因而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

B.少数民族姓氏的〃汉化”为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群众基础,由此可

见姓氏文化的融合对国家统一起决定作用。

C.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使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

常盛不衰,姓氏文化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D.文章综合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如举春秋时期齐、鲁、

宋、秦等国的例子,说明以〃国〃为姓也较为常见。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核心观点一项是()

A.中国的姓氏文化与《百家姓》的出现紧密相连,这部著作收录了五

百多个常见姓氏,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人口迁徙具有重要的价值。

B.2023年10月20日,海峡两岸共祭松山妈祖行宫千年庆典活动在福

建举办,两岸千余名来宾同谒妈祖,彰显两岸一家亲,共祈两岸和平。

C.央视推出《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节目,以姓氏文化中504个姓氏的

先后JII页序为线索进行逐一讲解,为各个姓氏追根溯源,找到族群认同感。

D.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是目前在黄河

流域中华文明形成初期所发现的规格最高、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如何传承发展中华姓氏文化?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球特派记者发自地球的第一个报告

【意大利】莫拉维亚

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

这儿居住着两个种族,他们不论在精神方面,或者就某种意义来说,在

肉体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一个种族叫富人,另一个种族叫穷人。〃富

人〃和〃穷人〃这两个字眼的涵义颇为含糊,由于记者不太精通这个国

家的语言,因而无法加以考证。我们的情报绝大部分是从富人那里获得

的,因为跟穷人比较起来,富人更善于交际,喜欢闲谈,并且以殷勤著

称。

据富人说,谁也不清楚,穷人这个种族究竟是打什么地方来的,至于他

们定居在这里的年代,或许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从此,他们不干别的

什么事情,只是一个劲儿地繁衍生殖,而且始终不肯改变他们那种不讨

人喜欢的习惯。凡是了解穷人这种习惯的人,或许都会加以责备,并且

认为富人是有道理的。

首先,穷人不喜欢整洁和美观。他们身穿的衣服总是打满了补丁,龌龊

不堪。他们的住房阴暗简陋,家具不但十分破旧,而且式样难看得很。

可是,由于一种古怪的毛病作祟,他们似乎都宁愿身穿破烂的衣服,却

不肯穿戴时新的服装;宁愿住在破旧的平房里,却不肯搬进别墅和华屋

大厦;宁愿使用价格便宜的家具,不肯要富丽堂皇的陈设。

事情确实如此。①富人说,事实上,谁敢断言自己曾经见过一个打扮漂

亮、身居豪华府邸和过着奢侈生活的穷人呢?

事情不止于此。穷人还不喜爱文化。很难看到有什么穷人阅读书籍、参

观博物馆或者去音乐厅欣赏音乐。至于说艺术,穷人更是茫然无知,他

们可以毫不在意地把石印油画当作艺术大师的作品,把卢卡的半身雕像

跟普剌克斯忒利的雕像混为一谈,把庸俗的小调当成巳赫的前奏曲。富

人告诉我们,穷人的娱乐是最粗俗低级不过的:酗酒,跳不堪入目的舞

蹈,玩木球或者踢足球,拳斗以及其他同样庸俗的消遣。富人异口同声

地说,可以肯定,穷人是更喜欢愚昧,而不要文明的。

还有,穷人讨厌大自然。每当美好的季节来临的时候,富人总是离开城

市,到海边、乡村,或者到山区去度假,在碧蓝的大海里洗海水澡,呼

吸新鲜的空气,欣赏阿尔卑斯山幽静的风光,以休养生息。然而,穷人

却说什么也舍不得离开他们那个散发着难闻的臭气的住宅区。他们不去

享受田野风光,却宁愿去令人生厌的郊区草场;他们甘愿待在自家的阳

台上,也不去欣赏山区的美丽景色。富人不禁问道,在我们这个时代,

怎么能够不喜爱大自然呢?

那么,穷人留在城市里,至少是为了进行社交活动吧。情况完全不是这

样。除了那些叫作工厂的地方以外,他们似乎不晓得其他的交际场所。

简直难以想象这些工厂的景象是多么令人可悲:在用混凝土和玻璃造成

的房子里,阴森森的,到处污秽不堪,烟雾弥漫,机器发出震耳欲聋的

声响。冬天,室内冷得滴水成冰,夏天炎热炙人。

坦率地说,有些穷人不肯住在城市里,却极愿在荒僻的乡村落户。②他

们只热衷于一件事,请相信,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嗜好,就是用一把笨重

的铁家伙,整天翻弄土地。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不管是骄阳似火,还

是大雨倾盆,都是如此。富人说,请你们想想看,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

比这更需要智慧、更富有乐趣的事情要做啊!

另外还有一些更为古怪的穷人,他们喜欢深深的黑暗,而不要明媚的阳

光,宁愿待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洞穴里,也不喜欢明朗的蓝天。他们蜷曲

在深邃、漆黑的地道里,埋头开采一种什么石头,仿佛从中获得无穷的

乐趣。据说,这种地方叫作矿井。不过,从来没有一个富人异想天开,

想下矿井去的。

穷人用一个很特别的字眼来称呼这一切:劳动。这个字眼的涵义,对于

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捉摸和神秘莫测的。穷人极其喜爱他们的这种劳

动,由于某些我们无法弄清的原因,当工厂关门、矿井瘫痪的时候,穷

人就提出抗议,高声呼喊什么口号,并且以骚舌侨口暴动相威胁。富人说,

他们对此实在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在他们看来,在某个舒适的大厅里;

或者在某个颇为体面的俱乐部里集会,不是轻松得多,更能赏心悦目些

吗?

穷人还有一种令人奇怪的表现:他们对健康漠不关心。事实上当人们看

到他们对待恶劣气候的那种漫不经心的神情,他们生病时那满不在乎的

态度,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他们从来不进药铺买药,不去疗养院休养,

甚至在必须卧床休息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候,他们也根本不愿意

躺在家里。

富人解释说,穷人之所以对健康持满不在乎的态度,是这样一种荒唐的

癖好在作祟的缘故:他们无论在工厂、矿山或者是田间,都不愿意旷一

天工。③这真是难以理解的咄咄怪事,然而事情确实如此,原因就在这

里。

关于穷人,关于他们留恋那些有害的、粗野的和古怪的癖好的情形,那

是永远也讲不完的。不过,探讨这种反常行为的根源,倒是更有趣的事

儿。

富人告诉我们说,自古以来,人们就对穷人这个种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学者们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学者认为,穷人的反常行为不妨说是由

于性格乖戾造成的,是自觉自愿的,因此可以帮助他们纠正恶习,把他

们改造过来。相反另一派学者却断言,穷人的性格是从娘胎里带来的,

所以无可救药。前一种学者主张对穷人采取积极开导和说服教育的办法。

后一种学者颇为悲观,认为采取镇压手段是唯一可行的办法。看来,后

者是有道理的,因为,迄今为止,一切关于整洁、美观、华贵、娱乐文

化修养的教育,都是枉费心'机,徒劳无益。

此外,尽管富人对穷人关怀备至,穷人却一点儿也不领情,不喜欢富人。

但是应当承认的是,对于穷人的生活方式,富人也从来不掩盖自己厌恶

的情绪。

如同过去的访问一样,我们也想听听另一方面的声音。为此,我们向穷

人作了调查。这实在不是T牛容易的事情,因为穷人除了本国语言之外,

对其他语言一概不懂。然而,我们最终得到了异乎寻常的答案。原来,

造成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的唯一根源在于,富人拥有一种称作〃金钱〃

的东西,而穷人恰恰相反,几乎一无所有。

我们很想看看,这种能造成如此巨大隔阂的金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

东西。我们发现,这不过是一些印花的纸张,或者是金属的圆片而已。

由于穷人喜欢掩盖真相的特点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们怀疑这种所谓的

金钱竟是导致如此奇怪现象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我们再重复一遍:④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国家啊!

(吕同六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作者假托一位来自月球的特派记者发自地球的报告,将日常生

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贫穷现象,进行了全新的展示和揭露。

B.文中富人眼中的穷人都是不可理喻的、古怪的,穷人都不喜欢整洁,

不喜爱文化,甚至讨厌大自然,只喜欢在阴暗的地道中劳动。

C.文中穷人的特点大多是在与富人的对比中归纳出来的,如富人懂得

欣赏艺术,讲究文明,而穷人对艺术茫然无知,更喜欢愚昧。

D.小说语言极具讽刺意味,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感

情融汇于故事之中,揭示出生活中贫富差距之大这一现象。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反问手法,强化了生活中没有打扮漂亮、住豪宅和生活

奢侈的穷人,表明了穷人与富人截然不同。

B.句子②中富人把一些穷人的劳动说成是他们〃唯一的嗜好〃,体现

了富人对穷人劳动的不解,表明二者差距之大。

C.句子③中特派记者对穷人热衷劳动而不关心自己健康的做法感到十

分不解,由此也能看出其对穷人的同情。

D.句子④结构上照应了开头,使得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内容上

通过月球特派记者的再次感叹,引发人们深思。

8.本文的叙述视角独特,请结合文本谈谈其独特之处并分析其表达效

果。

9.有人评论莫拉维亚的作品中〃充满了人类的自省意识,批判了社会

冷漠、堕落的习气〃,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咸平六年,契丹数万骑南侵,至望都,继忠与大将王超及桑赞等领兵援

之。继忠至康村,与契丹战,自日趺至乙夜,敌势小却。迟明复战,继

忠阵东偏,为敌所乘,断饱道,超、赞皆畏缩退师,竟不赴援。继忠独

与麾下跃马驰赴服饰稍异契丹识之围数十重。土皆重创,殊死战,且战

且行,旁西山而北,至白城,遂陷于契丹。

(节选自《宋史•王继忠传》,有删改)

材料二:

咸平末,契丹犯边,戍将王显、王继忠屯兵镇定。虏兵大至,继忠力战,

为契丹所获,授以伪官,复使为将,渐见亲信。继忠乘间进说契丹,讲

好朝廷,息民为万世利。虏母老,亦厌兵,遂纳其言。因寓书于莫守石

普,使达意于朝廷,时亦未之信。明年,虏兵大下,遂至河。车驾亲征,

驻辟;亶渊,而继忠自虏中具奏戎主请和之意,达于行在。上使曹利用驰

遗契丹书,与之讲平。利用至大名,时王冀公守大名,以虏方得志,疑

其不情,留利用未遣。会围合不得出,朝廷不知利用所在,又募人继往,

得殿前散直张皓,引见行在。皓携九岁子见日:〃臣不得虏情为报,誓

死不还,愿陛下录其子。〃上赐银三百两遣之。皓出州,为徼骑所掠,

皓具言进和之意,骑乃引与俱见戎母萧及戎主。萧搴主帏召皓,以木横

车柜上,令皓坐,与之酒食,抚劳甚厚。皓既回,闻虏欲袭我北塞,以

其谋告守将周文质及李继隆、秦翰、文质等,厚备以待之。黎明,虏兵

果至,迎射其大帅挞览,坠马死,虏兵大溃。上复使皓申前约,及言已

遣曹利用之意。皓入大名,以告王冀公,与利用俱往,和议遂定。乃改

元景德。后皓为利用所轧,终于左侍禁。真宗后知之,录其先留九岁子

牧为三班奉职。

(节选自《梦溪笔谈•补笔谈》,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

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继忠独A与麾下B跃马C驰赴D服饰E稍异F契丹G识之H围I数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势小却〃中〃却〃与《过秦论》中〃却匈奴七百余里〃〃却〃

用法不相同。

B.〃虏母老,亦厌兵〃中〃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

的〃厌〃意思相同。

C.河,文中特指黄河,现在泛指大小河流,词义扩大,与〃江〃的词

义变化相同。

D.〃闻虏欲袭我北塞〃中〃闻〃与成语〃孤陋寡闻〃中的〃闻〃意思

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宋将领王继忠率兵与契丹作战,陷入重围时被俘,之后契丹任命

其伪官,他乘机向萧太后进言,希望契丹能与北宋讲和以利百姓。

B.王继忠写信给北宋莫州守将石普,让他把辽国同意讲和的消息告诉

宋真宗,但因为当时的人们不相信,讲和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C.王继忠趁契丹南侵北宋之际,把契丹有意讲和的信息上奏给宋廷;

宋廷便派曹利用前往契丹议和,但行至大名时被王冀公留住了。

D.宋真宗在得知张皓被曹利用倾轧排挤,且仅被授为左侍禁后,便录

用了张皓之前出使契丹时留下的九岁的儿子张牧为三班奉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皆重创,殊死战,且战且行,旁西山而北。

(2)继忠力战,为契丹所获,授以伪官,复使为将,渐见亲信。

14.北宋与契丹能成功议和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嘲儿子阿宁①

元好问

娇莺娅婉②。解说三生③话。试看青衫骑竹马。若个张萱④许画。

西家撞透烟楼。东家谈笑封侯。莫道元郎小小,明年部曲黄牛。

【注】①词人四十余岁方得子阿宁,且身处金元易代之际,其时战火仍

频,一家人颇受流离迁徙之苦。②娅娓:象声词,拟喻阿宁的咿呀。③

三生:祖孙三代。④张萱:唐京兆人,以善画名冠盛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题中的〃嘲〃既是对儿子阿宁的打趣,也隐含词人的自嘲之情。

B.青衫骑竹马,其间有色彩映配,又有形体动作,显得意趣盎然。

C.上片皆用正面刻画之法摹其声、绘其形,体现出阿宁的天真烂漫。

D.〃部曲黄牛“,语言诙谐幽默,但实际上含着词人的一把辛酸泪。

16.下片转过笔墨,就他人事从容道来,乍看似乎无关涉,其实颇具深

心。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

到热烈响应的句子是〃

(2)《五代史伶官传序》结尾处欧阳修以点睛之笔,阐明写作此篇并

不单是针对伶人而言,而是为了警示后世〃"。

(3)陆游《书愤》中〃,〃两句表现了抗击金兵的豪迈

气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我国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

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A,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需根据发病时

间、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等综合判定。多数

情况下,患儿感染后以上呼吸道轻症为主,如咳嗽、发热等。轻症多为

自限性疾病,T殳5到7天即可自愈。B,持续高烧不退,没有任何好

转趋势并且咳嗽加重,就要警惕从上呼吸道感染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

一定要去医院做检查。

据专家分析,儿童感染支原体肺炎人数明显增长,有两个主要原因:①

一是恰逢今年剧市炎支原体流行年,②肺炎支原体每4~7年出现一次

大流行,2~3年有一次小流行,③2019年是肺炎支原体的流行高峰,

④今年再次出现流行高峰符合自然规律;⑤二是由环境因素引起,⑥秋

冬时期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下降,⑦容易遭受病毒、细菌等

病原体。⑧另外,气温突然骤降时,人容易着凉,⑨这也会使人体免疫

力更易感染病毒。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

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将近,冬季也进入了寒冷的〃三九〃阶段。冬日的萧瑟不免让人怀

念起夏日时迎着绚丽的朝霞,漫步在郊外蜿蜒小路的惬意。而那时最惹

眼的,要数路两旁开满在灌木丛中的牵牛花,红的、紫的、白的……好

像一群蹦蹦跳跳的乡下孩子,吹着①的小喇叭。

牵牛花在乡间十分普遍,田填上、山坡间、路边河畔、篱笆墙下,甚至

是瓦砾堆里,缠缠绕绕爬满了它的秧蔓。它适应性很强,不择水土,不

论旱涝,哪怕是盐碱地、黄沙滩,牵牛花都能茁壮生长,迎着喷薄的朝

阳,绽开一只只喇叭状的灿烂花朵。

牵牛花多依附于他物而生,属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在农家的篱笆架下,

它悄无声息地绽放,几日不见就爬上了高处,开得恣意、开得任性,灿

灿地笑着、闹着。牵牛花还喜欢变换彩衣,一会儿紫红,一会儿青蓝,

一会儿淡粉,引得蝴蝶、蜻蜓纷至沓来,原来它们也爱农家院,也爰这

纷繁清新的乡情花啊!

牵牛花有一个俗名,叫〃勤娘子〃,②,它是一种起早勤奋的花。每当

雄鸡第一声啼鸣时,绕篱萦架的牵牛花朵便纷纷绽放。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句使用〃不论〃哪怕〃〃都能〃,请结合语境,简

述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2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法元素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首先,在亚运会的

标志设计上,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毛笔隶书字体,将〃薪火〃两个字巧妙

地融合在一起。其次,在各个场馆和设施的建设中,也大量采用了中国

传统的建筑元素和书法装饰,如龙凤呈祥、福字等,这些元素既增添了

场馆和设施的文化内涵,也表达了中国对亚洲各国友人的热烈欢迎。此

外运动会项目也采用了篆书的设计风格。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以颜体

楷书写就的各代表团的中文名称端庄大气,展现了传统书法之美,传递

了华夏文化,彰显了文化自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西高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

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即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第二至三单元及《古诗

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K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伴随着姓氏起源与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姓氏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的

历史变迁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

是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极大地推动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

局的形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分析姓氏文化的起源、发展,是

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姓氏既是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和族

群关系的标志,也是维系一个族群、一个姓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

在原始社会,姓与氏有所不同,〃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母系氏族

社会,是以女性为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志,且同姓之间往往拥

有共同的祖先。而除母系血缘关系外,以〃国〃为姓也较为常见,比如

春秋时期的齐、鲁、宋、秦等。据《国语周语》记载:〃姓者,生也,

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即古人常说的〃行

不更名,坐不改姓〃。因此,古代姓氏既是一个族群血脉延续的标志,

同时也承载着各个族群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情感。〃氏〃则起源于原

始父系氏族社会,是从〃姓〃中衍生出的分支,既是区分不同部落和族

群的称号,也是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直至秦汉之后,由于秦帝国对贵

族的压制,使〃氏〃的贵族色彩逐渐消失,渐渐与〃姓〃合二为一。综

上所述,从姓氏起源角度出发,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无

论是族群之间共有的血缘意识和宗族意识,还是与国相系的姓氏,无不

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从古至今,中国人常常自称〃炎黄

子孙〃,追根溯源,诸多姓氏都以炎帝和黄帝为共同祖先,既彰显出中华

民族对同一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也展现出中华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文化

根基,由此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

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着姓氏文化的演变、延续和传承,而姓氏文化的

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见证着民族大融合

的历史进程,并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T本民族格局的形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在二者相互促进、交流互动中日益牢固的。从

魏晋时期至明清时期,民族迁徙十分频繁。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规模

进入汉族居住区,汉族统治者则通过赐姓、改姓等方式使得少数民族姓

氏逐渐〃汉化〃,其中部分少数民族在汉文化影响下主动将姓氏改为汉姓,

这一举动为后续隋朝统一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展现出各族人民

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与共存共荣的意识。唐朝时期是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

的高峰时期,大量来自西域地区的商人往返于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

化的密切交流,而且在长期经商过程中逐渐改为汉姓。尤其是明清时期,

各宗族为维持稳定与延续,在建立自身血脉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广泛的

文化认同。纵观姓氏文化发展,从因血缘产生的姓氏,到因区分部落形

成的家族,再到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皆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

归属的历史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数典不忘祖,落叶要归根〃是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姓氏是每个人身份的象征,联结着一个家族,甚

至整个民族。中华姓氏文化承载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是千千万万炎

黄子孙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使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民族身份的归

属感。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寻根溯源,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

动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的民

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今年,山西洪洞举行大槐树寻根问祖旅游季系列活

动,该活动以〃走遍天涯,洪洞是家"为主题,组织寻根祭祀大典、中

国姓氏文化研讨会等,吸引大槐树后裔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姓氏寻根、

为血脉延续,并邀请文化名人参与寻根活动,以“同宗共祖〃的文化认

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常盛不衰,是因为各民族具

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

程中,各民族之所以能够持续焕发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因为中华

各民族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姓氏文化作为维系

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不仅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

证,而且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忠田《姓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的姓与氏是完全独立的,〃姓〃是以女性为祖先的家族共

同所有的符号标志,而〃氏〃则起源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

B.〃氏”最初是区分身份贵贱的标志,秦帝国时期“氏〃所带有的贵

族色彩开始慢慢被瓦解,〃姓〃与〃氏〃也逐渐合为一体。

C.历史上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与姓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相互促进、

交流互动,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牢固。

D.少数民族的姓氏在魏晋时期不断〃汉化〃,甚至有少数民族主动将姓

氏改为汉姓,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关系的变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姓氏起源的角度来看,姓氏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

因而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

B.少数民族姓氏的〃汉化〃为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群众基础,由此可

见姓氏文化的融合对国家统一起决定作用。

C.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使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

常盛不衰,姓氏文化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D.文章综合运用举例、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如举春秋时期齐、鲁、

宋、秦等国的例子,说明以〃国〃为姓也较为常见。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的姓氏文化与《百家姓》的出现紧密相连,这部著作收录了五

百多个常见姓氏,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人口迁徙具有重要的价值。

B.2023年10月20日,海峡两岸共祭松山妈祖行宫千年庆典活动在福

建举办,两岸千余名来宾同谒妈祖,彰显两岸一家亲,共祈两岸和平。

C.央视推出《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节目,以姓氏文化中504个姓氏的

先后顺序为线索进行逐一讲解,为各个姓氏追根溯源,找到族群认同感。

D.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是目前在黄河

流域中华文明形成初期所发现的规格最高、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如何传承发展中华姓氏文化?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A2.C

3.C4.①先总述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意义。②再从文化根基、有形载

体与实现路径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华姓氏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的作用。③最后重申姓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华民

族及其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的重要作用。

5.①深入分析姓氏文化的起源、发展、增强对同一文化渊源、文化根

基的认同意识;②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

认同和民族归属;③探寻合适路径,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动为

载体,因地因时制宜,开展寻根溯源活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原始社会的姓与氏是完全独立的〃错误,结合原文"‘氏’则起源

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是从〃姓〃中衍生出的分支〃可知,〃氏〃是由

〃姓〃渐生出来的,二者并不是完全独立。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姓氏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因而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

识的深刻烙印〃错误,结合原文〃从姓氏起源角度出发,其始终带有共

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无论是族群之间共有的血缘意识和宗族意识,还

是与国相系的姓氏,无不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可知,二者

之间无因果关系。

B.〃由此可见姓氏文化的融合对国家统一起决定作用〃错误,结合原文

〃其中部分少数民族在汉文化影响下主动将姓氏改为汉姓,这一举动为

后续隋朝统一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展现出各族人民强烈的民族

归属感与共存共荣的意识〃可知,隋朝统一这一事件无法推断姓氏文化

的融合对国家统一起决定作用,且这一说法也夸大了姓氏文化融合的

作用。

D.〃对比〃错误,文中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原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因此,新时代背景

下,寻根溯源,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动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可知,

第四段核心观点是探寻中国姓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A.是说《百家姓》的价值,与本段论述的主要观点不符。

B.讲的是两岸同胞共祭妈祖。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民间信

仰,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与姓氏文化及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实现路径关系不大。

C.通过电视节目对姓氏追根溯源,能够论述第四段的主要观点。

D.重在强调河南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与本段论述的主要观点不符。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结合原文〃伴随着姓氏起源与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姓氏文化,记录着

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中华儿女共同的历

史文化记忆,是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入口,极大地推动着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深入分析姓氏文化的起源、发展,是新时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题〃可知,先总述中华姓氏文化的重

要意义。

结合原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姓氏既是一个家族血

缘关系和族群关系的标志,也是维系一个族群、一个姓氏凝聚力和向心

力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中,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着姓氏文化的演变、延续和传承,

而姓氏文化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见证

着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并推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民

族格局的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中华姓氏文

化承载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凝聚力量的精神纽

带,使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民族身份的归属感。因此,新时代背景

下,寻根溯源,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动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可知,

再从文化根基、有形载体与实现路径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华姓氏文化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结合原文〃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各民族之所以

能够持续焕发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因为中华各民族休戚与共、生

死相依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姓氏文化作为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

不仅是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增强民族凝

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可知,最后重申姓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对中华民族及其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的重要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7寸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从姓氏起源角度出发,其始终带有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

无论是族群之间共有的血缘意识和宗族意识,还是与国相系的姓氏,无

不彰显着对祖先和族群的归属和认同。从古至今,中国人常常自称’炎

黄子孙’,追根溯源,诸多姓氏都以炎帝和黄帝为共同祖先,既彰显出中

华民族对同一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也展现出中华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文

化根基〃深入分析姓氏文化的起源、发展、增强对同一文化渊源、文化

根基的认同意识;

结合原文〃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着姓氏文化的演变、延续和

传承,而姓氏文化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民族关系的变化,

见证着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进程,并推动彳尔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

体民族格局的形成〃〃纵观姓氏文化发展,从因血缘产生的姓氏,到因

区分部落形成的家族,再到多元一体格局的民族,皆是各民族之间文化

认同和民族归属的历史见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

可知,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民族

归属;

结合原文〃新时代背景下,寻根溯源,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动

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

自豪感和认同感〃可知,探寻合适路径,以姓氏文化为基础,以寻根活

动为载体,因地因时制宜,开展寻根溯源活动。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球特派记者发自地球的第一个报告

【意大利】莫拉维亚

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

这儿居住着两个种族,他们不论在精神方面,或者就某种意义来说,在

肉体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一个种族叫富人,另一个种族叫穷人。〃富

人〃和〃穷人〃这两个字眼的涵义颇为含糊,由于记者不太精通这个国

家的语言,因而无法加以考证。我们的情报绝大部分是从富人那里获得

的,因为跟穷人比较起来,富人更善于交际,喜欢闲谈,并且以殷勤著

称。

据富人说,谁也不清楚,穷人这个种族究竟是打什么地方来的,至于他

们定居在这里的年代,或许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从此,他们不干别的

什么事情,只是一个劲儿地繁衍生殖,而且始终不肯改变他们那种不讨

人喜欢的习惯。凡是了解穷人这种习惯的人,或许都会加以责备,并且

认为富人是有道理的。

首先,穷人不喜欢整洁和美观。他们身穿的衣服总是打满了补丁,龌龊

不堪。他们的住房阴暗简陋,家具不但十分破旧,而且式样难看得很。

可是,由于一种古怪的毛病作祟,他们似乎都宁愿身穿破烂的衣服,却

不肯穿戴时新的服装;宁愿住在破旧的平房里,却不肯搬进别墅和华屋

大厦;宁愿使用价格便宜的家具,不肯要富丽堂皇的陈设。

事情确实如此。①富人说,事实上,谁敢断言自己曾经见过一个打扮漂

亮、身居豪华府邸和过着奢侈生活的穷人呢?

事情不止于此。穷人还不喜爱文化。很难看到有什么穷人阅读书籍、参

观博物馆或者去音乐厅欣赏音乐。至于说艺术,穷人更是茫然无知,他

们可以毫不在意地把石印油画当作艺术大师的作品,把卢卡的半身雕像

跟普剌克斯忒利的雕像混为一谈,把庸俗的小调当成巳赫的前奏曲。富

人告诉我们,穷人的娱乐是最粗俗低级不过的:酗酒,跳不堪入目的舞

蹈,玩木球或者踢足球,拳斗以及其他同样庸俗的消遣。富人异口同声

地说,可以肯定,穷人是更喜欢愚昧,而不要文明的。

还有,穷人讨厌大自然。每当美好的季节来临的时候,富人总是离开城

市,到海边、乡村,或者到山区去度假,在碧蓝的大海里洗海水澡,呼

吸新鲜的空气,欣赏阿尔卑斯山幽静的风光,以休养生息。然而,穷人

却说什么也舍不得离开他们那个散发着难闻的臭气的住宅区。他们不去

享受田野风光,却宁愿去令人生厌的郊区草场;他们甘愿待在自家的阳

台上,也不去欣赏山区的美丽景色。富人不禁问道,在我们这个时代,

怎么能够不喜爰大自然呢?

那么,穷人留在城市里,至少是为了进行社交活动吧。情况完全不是这

样。除了那些叫作工厂的地方以外,他们似乎不晓得其他的交际场所。

简直难以想象这些工厂的景象是多么令人可悲:在用混凝土和玻璃造成

的房子里,阴森森的,到处污秽不堪,烟雾弥漫,机器发出震耳欲聋的

声响。冬天,室内冷得滴水成冰,夏天炎热炙人。

坦率地说,有些穷人不肯住在城市里,却极愿在荒僻的乡村落户。②他

们只热衷于一件事,请相信,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嗜好,就是用一把笨重

的铁家伙,整天翻弄土地。一年四季,日日夜夜,不管是骄阳似火,还

是大雨倾盆,都是如此。富人说,请你们想想看,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

比这更需要智慧、更富有乐趣的事情要做啊!

另外还有一些更为古怪的穷人,他们喜欢深深的黑暗,而不要明媚的阳

光,宁愿待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洞穴里,也不喜欢明朗的蓝天。他们蜷曲

在深邃、漆黑的地道里,埋头开采一种什么石头,仿佛从中获得无穷的

乐趣。据说,这种地方叫作矿井。不过,从来没有一个富人异想天开,

想下矿井去的。

穷人用一个很特别的字眼来称呼这一切:劳动。这个字眼的涵义,对于

我们来说,实在是难以捉摸和神秘莫测的。穷人极其喜爱他们的这种劳

动,由于某些我们无法弄清的原因,当工厂关门、矿井瘫痪的时候,穷

人就提出抗议,高声呼喊什么口号,并且以骚舌侨口暴动相威胁。富人说,

他们对此实在感到莫名其妙,因为,在他们看来,在某个舒适的大厅里;

或者在某个颇为体面的俱乐部里集会,不是轻松得多,更能赏心悦目些

吗?

穷人还有一种令人奇怪的表现:他们对健康漠不关心。事实上当人们看

到他们对待恶劣气候的那种漫不经心的神情,他们生病时那满不在乎的

态度,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他们从来不进药铺买药,不去疗养院休养,

甚至在必须卧床休息几天、几周或者几个月的时候,他们也根本不愿意

躺在家里。

富人解释说,穷人之所以对健康持满不在乎的态度,是这样一种荒唐的

癖好在作祟的缘故:他们无论在工厂、矿山或者是田间,都不愿意旷一

天工。③这真是难以理解的咄咄怪事,然而事情确实如此,原因就在这

里。

关于穷人,关于他们留恋那些有害的、粗野的和古怪的癖好的情形,那

是永远也讲不完的。不过,探讨这种反常行为的根源,倒是更有趣的事

儿。

富人告诉我们说启古以来,人们就对穷人这个种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学者们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学者认为,穷人的反常行为不妨说是由

于性格乖戾造成的,是自觉自愿的,因此可以帮助他们纠正恶习,把他

们改造过来。相反另一派学者却断言,穷人的性格是从娘胎里带来的,

所以无可救药。前一种学者主张对穷人采取积极开导和说服教育的办法。

后一种学者颇为悲观,认为采取镇压手段是唯一可行的办法。看来,后

者是有道理的,因为,迄今为止,一切关于整洁、美观、华贵、娱乐文

化修养的教育,都是枉费心机,徒劳无益。

此外,尽管富人对穷人关怀备至,穷人却一点儿也不领情,不喜欢富人。

但是应当承认的是,对于穷人的生活方式,富人也从来不掩盖自己厌恶

的情绪。

如同过去的访问一样,我们也想听听另一方面的声音。为此,我们向穷

人作了调查。这实在不是T牛容易的事情,因为穷人除了本国语言之外,

对其他语言一概不懂。然而,我们最终得到了异乎寻常的答案。原来,

造成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的唯一根源在于,富人拥有一种称作〃金钱〃

的东西,而穷人恰恰相反,几乎一无所有。

我们很想看看,这种能造成如此巨大隔阂的金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

东西。我们发现,这不过是一些印花的纸张,或者是金属的圆片而已。

由于穷人喜欢掩盖真相的特点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们怀疑这种所谓的

金钱竟是导致如此奇怪现象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我们再重复一遍:④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国家啊!

(吕同六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作者假托一位来自月球的特派记者发自地球的报告,将日常生

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贫穷现象,进行了全新的展示和揭露。

B.文中富人眼中的穷人都是不可理喻的、古怪的,穷人都不喜欢整洁,

不喜爱文化,甚至讨厌大自然,只喜欢在阴暗的地道中劳动。

C.文中穷人的特点大多是在与富人的对比中归纳出来的,如富人懂得

欣赏艺术,讲究文明,而穷人对艺术茫然无知,更喜欢愚昧。

D.小说语言极具讽刺意味,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感

情融汇于故事之中,揭示出生活中贫富差距之大这一现象。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反问手法,强化了生活中没有打扮漂亮、住豪宅和生活

奢侈的穷人,表明了穷人与富人截然不同。

B.句子②中富人把一些穷人的劳动说成是他们〃唯一的嗜好〃,体现

了富人对穷人劳动的不解,表明二者差距之大。

C.句子③中特派记者对穷人热衷劳动而不关心自己健康的做法感到十

分不解,由此也能看出其对穷人的同情。

D.句子④结构上照应了开头,使得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内容上

通过月球特派记者的再次感叹,引发人们深思。

8.本文的叙述视角独特,请结合文本谈谈其独特之处并分析其表达效

果。

9.有人评论莫拉维亚的作品中〃充满了人类的自省意识,批判了社会

冷漠、堕落的习气〃,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6.B7.C

8.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以月球特派记者的身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展现

月球特派记者了解到的奇怪国家;中间大部分内容则通过富人这一第三

人称叙述,展示穷人的生活。

②采用月球特派记者这一第一人称便于情感抒发,使描述内容更为真切,

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采用富人这一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展现了

富人眼中的穷人,符合本文的报告体裁,更具有说服力。

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使得文章情节的展开更加通畅合理,有利

于主题的表达。

9.①自省意识:本文借一位月球特派记者的报告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贫

富分化、贫富差距悬殊的反思:同是地球人,为什么穷人需要劳动,而

富人不需要劳动就能享受生活?为什么富人视穷人为异类?为什么富

人拥有金钱,而穷人几乎一无所有?

②社会的冷漠:文中富人自诩为文明人,高高在上,对穷人嗤之以鼻,

面对穷人的困境只是一味地指责,并不是真心关心穷人,他们认为穷人

无可救药,甚至要镇压穷人,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社会冷漠的批判。

③堕落的习气:文中富人贪图享乐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他们不喜欢

劳动却享受劳动的成果,十分虚伪,这些都包含了作者对社会堕落习气

的批判。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穷人都不喜……只喜欢在阴暗的地道中劳动〃错,〃喜欢阴暗的地

道〃是〃另外还有一些更为古怪的穷人〃,原文并不是说所有的穷人都

喜欢阴暗的地道。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由此也能看出其对穷人的同情〃错,文中特派记者只是对穷人的行

为感到奇怪、不理解,并没有同情。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

根据开头〃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我们的情报绝大部分是从富人那里

获得的〃和结尾〃我们也想听听另一方面的声音。为此,我们向穷人作

了调查〃〃我们很想看看〃〃我们发现〃〃我们再重复一遍〃可知,在

本小说的开头结尾部分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是月球特派记者

以自我的吻,表述自己所了解的国家的奇怪,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使这个国家的〃奇怪〃之处显得更为真实。

根据〃他们不干别的什么事情〃〃他们的住房阴暗简陋〃〃他们似乎都

宁愿身穿破烂的衣服〃〃他们可以毫不在意地把石印油画当作艺术大师

的作品”……可知,小说的主体部分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是以

富人的口吻表述他们眼中的穷人的生活,这是一种客观的叙述方式,可

以使被叙述的对象——穷人的生活表现得更为真实,不带有任何主观的

色彩,同时这也符合〃报告〃这一体裁的特征。

两种人称叙述方式的结合运用,更加通畅合理地展开了文章的情节,更

加突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7寸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月球特派记者,见证了地球上的贫富分化。记者所记录表达的是对人类

社会不公的深沉反思。同样是地球上的人,为何穷人需在劳碌中度过一

生,而富人却能坐享其成?富人的奢华与穷人的困顿形成鲜明对比。富

人视穷人为异类,仿佛他们是社会的累赘,是他们高雅生活的污点。然

而,富人的财富难道真的是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吗?或者,这难道不是

社会不公的产物,是贪婪和欺诈的结果?这些会引起整个人类的反思:

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价值观。这篇小说体现出了人类的自省意

识。

在我们的社会中,富人常常自诩为文明人,他们高高在上,对穷人嗤之

以鼻。他们认为自己拥有财富和地位,因此对穷人的困境只是轻蔑地指

责,而不是真心关心。他们认为穷人无可救药,甚至要镇压穷人,以此

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这种冷漠的态度,不仅仅体现在富人对穷人

的态度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上。我们常常看到,当

弱势群体遇到困难时,社会往往只是给予他们一些表面的帮助,而没有

真正地关H也们的内心世界和实际需求。这种冷漠的态度,实际上是我

们社会的一种病态表现。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无论他们的财富、地位、种族、性别等因素如何。如果我们不能打破这

种冷漠的氛围,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这

篇小说反映出了人类社会的冷漠。

在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富人的堕落习气。他们贪图享乐,认为理所应当

地享受着劳动的成果,而自己却不愿意参与其中。这种虚伪的行为,让

人感到十分悲哀。作者通过这些细节,对社会堕落习气进行了深刻的批

判。富人们的生活方式,仿佛是建立在别人的辛勤劳动之上。他们不尊

重劳动的价值,只看到眼前的享乐。这种心态,不仅让富人自己陷入堕

落,更让整个社会风气变得浮躁和虚伪。在堕落习气的侵蚀下,富人们

失去了对生活的敬畏和感恩。他们忘记了劳动的价值,忘记了社会的责

任。这种堕落习气,不仅让富人自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更让整个社会

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这篇小说通过一些细节,批判了当前社会的堕落习

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咸平六年,契丹数万骑南侵,至望都,继忠与大将王超及桑赞等领兵援

之。继忠至康村,与契丹战,自日跌至乙夜,敌势小却。迟明复战,继

忠阵东偏,为敌所乘,断饱道,超、赞皆畏缩退师,竟不赴援。继忠独

与麾下跃马驰赴服饰稍异契丹识之围数十重。士皆重创,殊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