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前篇
预习教材课堂篇
素养提升随堂练
学以致用课后篇
课时分层训练课时目标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增强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力。
2.了解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3.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及利用史料实证历史结论的能力。时空定位课前篇
预习教材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________,国号魏,东汉灭亡。刘备定都______,史称蜀汉。孙权定都________,国号吴。(2)在三国鼎立局面中,________国力较强,略占上风。2.西晋建立与统一(1)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______。266年,司马昭之子__________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280年,西晋灭______,完成对全国的统一。洛阳成都建业魏国蜀司马炎吴3.“五胡内迁”与西晋灭亡(1)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________。(2)_______年,西晋被内迁________贵族所灭。匈奴羯氐羌鲜卑316匈奴【判断正误】1.230年,曹操称帝,建立魏国。(
)×2.刘备在成都称帝,改国号为蜀。(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与士族(1)317年,西晋宗室__________在________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__________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2.南朝与六朝(1)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________夺取了东晋政权,改国号为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王朝,合称“南朝”。(2)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________,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______和________,统称为“六朝”。司马睿建康士大夫政治经济刘裕齐梁陈建康吴东晋【判断正误】1.东晋灭亡后,我国进入混乱的十六国时期。(
)×2.从东晋末年起,我国北方大量流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
)×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与淝水之战(1)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________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________,合称“十六国”。(2)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________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2.北魏建立与孝文帝改革(1)4世纪末,________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__________在位,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北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3)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后又分别被________、________取代。北方成汉前秦鲜卑拓跋宏北齐北周【判断正误】1.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与年号。(
)√2.439年,北魏统一全国。5世纪后期,孝文帝开始改革。(
)×课堂篇
素养提升【唯物史观】(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先后出现三国鼎立、西晋短期统一、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和南北朝的对峙局面,因此,分裂是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该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持续开展,出现了民族融合和局部地区的统一,因此,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长期战乱,从西晋末开始,大量北民南迁,他们带去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与民族融合的发展,进一步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3)受汉族先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影响,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北魏孝文帝实施了一系列汉化改革。通过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恢复,缓和了北方地区的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新发展,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针对练根据右图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D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C.北方地区长期战乱
D.南方地区劳动力大量增加[解析]
图示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劳动力,故D正确;图示信息不能体现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和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故A、B错误;北方地区长期战乱是北民南迁的原因,不是南方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故C错误。【时空观念】1.三国鼎立形势图通过阅读该图,掌握魏、蜀、吴三国的都城、所控制的区域以及我国出现国家分裂这一时代特征。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通过阅读该图:(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各个王朝建立的时间。(2)了解王朝更替的基本史实。(3)了解两个易混知识点:①三国时期结束时间和西晋建立时间有交叉,即三国时期结束于280年,西晋开始于266年。②西晋结束与东晋开始不是同一年,即西晋结束于316年,东晋开始于317年。针对练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地展示出来。下面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A.&1&
B.&2&
C.&3&
D.&4&
D[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刘备和孙权相继称帝,先后建立蜀国与吴国,分别定都成都与建业,故D直观地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D正确;A、B、C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史料实证】
解读:材料一出自晋代《三国志》,作者是晋朝人,对曹操高度肯定;依据所学可知,晋朝是曹魏的延续,作者肯定曹操就是肯定晋朝,所以对曹操高度肯定。材料二出自吴国《曹瞒传》,作者是吴国人,对曹操极力丑化;依据所学可知,吴国与魏国长期对抗,所以作者对曹操极力丑化。据此可见,通过以上两则材料无法对曹操做出合理评价。启示:史料尽量选取同一时期多则材料形成互证,秉持孤证不立的原则。2.关于孝文帝改革材料一
针对练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食品,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却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见右图)。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C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
B.各族人民生活普遍富足C.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D.佛教向大众生活的渗透[解析]
依据材料“烤肉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但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却出现了‘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可知,游牧民族与汉族等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多,民族融合趋势增强,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饮食习惯的传播,不能推知畜牧业的发展,故A错误;B不符合所学,排除B;材料现象与佛教无关,故D错误。【历史解释】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出现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社会动荡不安,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但该时期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也存在着一些有利因素。(1)北民南迁,增加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同时带去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2)持续不断的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不同民族经济的发展。(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4)分裂时期的各政权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都注重经济发展,以增强实力。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尽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民族融合持续发展,尤其是北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在民族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既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丰富了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各民族都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针对练北魏孝文帝时,对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一是邺城。下表中是两地各自拥有的优势,由此可见,孝文帝最后定都洛阳主要是为了(
)地点优势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汉、魏、西晋都曾建都于此,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邺城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集中了北方财富,是河北主要的粮食仓库和丝绢产地A.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B.安定社会秩序C.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
D.打击鲜卑贵族C[解析]
依据材料中洛阳的信息“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汉、魏、西晋都曾建都于此,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可知,孝文帝选择在洛阳定都主要是为了学习汉族先进政治和文化,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C正确;A符合邺城的优势,不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洛阳在“安定社会秩序”上比邺城更有优势,故B错误;孝文帝迁都是为了鲜卑族的发展,不是要打击鲜卑贵族,故D错误。【家国情怀】
针对练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
)A.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A[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谥号反映了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故A正确;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说明该现象受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影响,即尊宗敬祖属于汉族文化传统,故B错误;孝道属于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传统,与历史发展潮流无关,故C错误;D表述绝对,排除。随堂练
学以致用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C[解析]
依据材料“公元383年”“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讲述的是淝水之战,该战役东晋打败了前秦,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材料,排除A、B、D。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十六国大部分由南迁的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有利于促进(
)A.人口增长
B.区域扩大
C.民族融合
D.北民南迁C[解析]
依据材料“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可知,少数民族主动学习汉族的政治文化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与汉族的民族融合,故C正确;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政治文化制度与人口增长、区域扩大无关,排除A、B;当时导致北民南迁的因素是北方的战乱,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政治文化制度无关,故D错误。3.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其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不重视经济发展
B.长期战乱,动荡不安C.北方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D.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严重破坏了生产环境,造成了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和经济发展的迟滞,故B正确;在民族政权的对峙期间,各国统治者均重视经济发展,以增强抗衡的实力,故A错误;该时期出现过西晋的短期统一,故“一直处于分裂状态”表述错误,排除C;D的原因也是B,所以D不是北方经济发展相对迟缓的主要原因,排除D。4.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出现了汉文化的复兴”,“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
)A.曹操
B.拓跋宏
C.司马昭
D.司马睿B[解析]
依据材料“汉化政策”“鲜卑国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即拓跋宏,故B正确;A、C、D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央集权制开始建立C.对外交往的开始
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三国鼎立、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和南北朝的对峙,该时期由于北民南迁、孝文帝改革等事件,民族融合出现了大的发展,故D正确;依据所学,A是指远古时代,A错误;B是指秦朝,B错误;秦汉时期我国就有频繁的对外交往,故C错误。课堂小结1.宏观把握: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出现西晋对全国的短期统一、前秦和北魏一度统一北方的局面,但分裂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2)尽管分裂是该时期国家发展的主要特征,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同时,封建经济在继续发展,民族融合出现高潮,为隋唐统一全国和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注意细节: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朝代更替。
(2)少数民族的内迁不同于北民南迁,匈奴、鲜卑、氐、羌、羯五个少数民族是由北部边疆迁往中原,北民南迁是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地区。
(3)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是前后相继,并非并立;十六国不都在我国北方,成汉位于西南地区。3.方法掌握:
(1)绘制该时期朝代更替简图,建立时空观念。
(2)搜集该时期最新考古成果,利用原始史料和最新学术资料论证该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学术观点,做到史论结合和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的互证。课后篇
课时分层训练【合格考过关练】1.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下列关于三国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280年魏国灭掉了吴国
B.蜀汉政权一直被吴国控制C.三国中魏国的实力较强
D.曹操建立魏政权不合正统C[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中统治北方的魏国实力较强,故C正确;280年灭掉吴国的是西晋而非魏国,故A错误;吴国没有控制过蜀汉政权,故B错误;建立魏政权的是曹丕而非曹操,故D错误。2.西晋本身承接了东汉晚期至曹魏期间的割据局面,地方上士族影响力远超帝王。最终代魏称帝的是(
)A.司马昭
B.司马炎
C.司马懿
D.司马睿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故B正确;A、C、D均与史实不符,排除。3.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中两晋时期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A.由内地流向边疆
B.由边疆流向内地
C.由北方流向南方
D.由南方流向北方C[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两晋时期由于北方长期战乱,造成了大量的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故C正确;A、D不符合所学,排除;两晋时期有少量少数民族由边疆迁往内地,但不是该时期人口迁徙的主流,故B错误。
A[解析]
依据材料“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可知,迁都以后有利于移风易俗的改革,故A正确;材料反映迁都对移风易俗的影响,不体现迁都在孝文帝整个改革中的核心地位,故B错误;材料不体现孝文帝对改革的态度,故C错误;孝文帝改革遭遇很大阻力,故D错误。
A
6.公元4世纪至公元6世纪,我国农牧分界线出现南移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A.少数民族的内迁
B.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游牧经济的发展
D.国家长期分裂动荡A[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4世纪至公元6世纪是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该时期由于匈奴、鲜卑、氐、羌、羯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农牧分界线出现南移趋势,故A正确;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与农牧分界线南移没有必然联系,故B错误;游牧经济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内迁的结果,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国家分裂动荡与农牧分界线南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7.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写道:“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这反映了当时(
)A.农村市场开始形成
B.人们日常用品商品化C.市场交易比较规范
D.南北经济交流的增强C[解析]
材料表明,南北朝时期特定商品有固定的交易场所,说明当时市场交易比较规范,故C正确;据材料无法判断农村市场开始形成,故A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交易对象大多属于军事用品,不属于人们的日常用品,故B错误;材料不体现南北经济交流现象,故D错误。8.4世纪下半期到5世纪上半期,中国境内先后出现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北方。这两个少数民族分别是(
)A.氐与鲜卑
B.羌与匈奴
C.羯与山戎
D.氐与匈奴A[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下半期到5世纪上半期,我国先后出现氐族建立的前秦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所学,排除。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氐族
B.鲜卑族
C.羌族
D.匈奴族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由鲜卑族建立,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史实,排除。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影响。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十六国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西晋政权在灭亡吴国后实现统一C.“六朝”政权都被少数民族所左右
D.魏蜀吴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是吴国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对全国的统一,故B正确;十六国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而非全部,故A错误;六朝是指吴国、东晋、宋、齐、梁、陈,历史上都不曾被少数民族控制,故C错误;魏蜀吴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是蜀国,故D错误。【等级考提分练】11.有学者统计,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
)A.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
B.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C.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C[解析]
依据材料“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可知,材料反映了鲜卑与汉族互通婚姻,这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故C正确;族际通婚并不等于改行汉制,故A错误;材料不体现族际通婚的政治目的,故B错误;族际通婚不可能解决民族歧视问题,故D错误。12.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年代标尺的空白处应填(
)A.三国历史开始
B.西晋统一
C.前秦统一北方
D.西晋建立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故B正确;三国历史开始于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前秦统一北方是4世纪下半叶;西晋建立是266年,均与标尺所示年代不符,故A、C、D错误。13.北朝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常给臣下赐胡姓,同时又为其改名,所改之名为汉名,多是儒家文化用语,如独孤信、长孙俭。这一行为(
)A.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B.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落后C.促进了儒学开始兴起
D.加速少数民族文明衰落A[解析]
材料中宇文泰给臣下赐胡姓、改汉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拍卖平台合作协议
- 壁画绘制服务合同
- 提升免疫力的养生方法
- 头盔交通安全
- 阿勒泰地区2024-2025学年数学三下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阿尔山市2025届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国近代外交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强化管理创建一流
-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与中学语文(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方音乐史与作品欣赏(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肩肘倒立公开课教案陈勇
- 色彩基础知识课件-PPT
- GB/T 13954-1992特种车辆标志灯具
- GB/T 1266-2006化学试剂氯化钠
- 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 2022“博学杯”全国幼儿识字与阅读大赛选拔试卷
- 2022年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总结
- ICU轮转护士考核试卷试题及答案
- 监理规划报审
- 《铸件检验记录表》
- 欧姆龙(OMRON)3G3JZ系列变频器使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