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指南_第1页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指南_第2页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指南_第3页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指南_第4页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指南TOC\o"1-2"\h\u17048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 3142851.1教育心理学概述 3212241.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50121.2.1实验法 3217621.2.2观察法 366781.2.3调查法 3132351.2.4案例分析法 3239321.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4104161.3.1早期摸索阶段 4102641.3.2形成与发展阶段 458291.3.3现代发展阶段 451801.3.4跨学科发展阶段 420175第二章认知发展理论 46108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238922.2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5190092.3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511753第三章学习理论 572563.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5314363.1.1经典条件反射 5164733.1.2操作条件反射 6292833.1.3行为塑造 691883.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624183.2.1认知发展 6142773.2.2认知加工 6266983.2.3知识表征 6232823.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646793.3.1知识建构 6108953.3.2社会互动 787833.3.3情境学习 718169第四章情绪与动机 731194.1情绪理论 7240944.2动机理论 746234.3情绪与动机在教育中的应用 83506第五章个体的差异与教育 8220985.1智力差异 810315.2性别差异 9301045.3学习风格的差异 915495第六章教学策略与评估 9127396.1教学策略 9238466.1.1直接教学策略 9159136.1.2启发式教学策略 1092896.1.3情境教学策略 10323526.2课堂管理 1048466.2.1规则与纪律管理 10215626.2.2情绪管理 1074576.2.3课堂互动管理 11161216.3教学评估 11151016.3.1形成性评估 11237406.3.2总结性评估 11181216.3.3诊断性评估 1110420第七章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 12145797.1学习障碍的类型与特点 12255067.1.1阅读障碍 1263957.1.2写作障碍 12168157.1.3计算障碍 12293177.1.4记忆障碍 1240007.1.5注意力障碍 12225707.2学习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1225097.2.1病史收集 12172037.2.2心理评估 13170097.2.3教师评估 13126347.2.4同伴评估 1345807.2.5家庭评估 13201937.3学习障碍的干预与治疗 1322497.3.1教育干预 1388097.3.2心理治疗 13291077.3.3家庭干预 1363387.3.4药物治疗 13267507.3.5跨学科合作 1324448第八章社会心理学与教育 14268868.1社会影响与教育 14238718.1.1社会影响的类型 14309488.1.2社会影响在教育中的作用 14319938.2群体动力与教育 14276188.2.1群体动力的基本特征 14279308.2.2群体动力在教育中的应用 153268.3文化与教育 15143978.3.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5184578.3.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153247第九章心理健康与教育 15274239.1心理健康概述 15289729.2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16187159.3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1622649第十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 17935610.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172118310.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171998310.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18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1.1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等方面,旨在揭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而且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1.2.1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控制和操纵实验条件,观察和记录个体心理活动变化的方法。实验法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揭示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1.2.2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进行系统地观察和记录的方法。观察法有助于发觉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改革提供实证依据。1.2.3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状况、需求、态度等信息的方法。调查法可以了解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1.2.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对具体教育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探讨个体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案例分析法有助于发觉教育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1.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以下是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3.1早期摸索阶段19世纪末,心理学家开始关注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的研究。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此后,心理学家们开始探讨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1.3.2形成与发展阶段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并开始了系统的研究。此后,教育心理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也得到了不断发展。1.3.3现代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教育心理学进入了现代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3.4跨学科发展阶段20世纪末以来,教育心理学开始与其他学科如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进行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的内在机制。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第二章认知发展理论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他在二十世纪初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儿童通过适应和同化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知世界;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运用语言和符号进行思维,但尚不具备逻辑推理能力;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仍受限于具体情境;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具备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2.2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是苏联心理学家,他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认知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维果茨基强调,认知发展是一个社会性过程,个体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认为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能够完成一些超出自己独立能力范围的认知任务。这一过程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维果茨基还提出了“文化工具”概念,认为语言、符号等文化工具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3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应用:(1)个性化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2)情境教学: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发展潜能。(3)合作学习: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促进他们在社会互动中建构认知结构。(4)支架式教学:教师应在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他们跨越最近发展区。(5)文化传承:教师应关注文化因素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以上应用,认知发展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第三章学习理论3.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可观察的行为及其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斯金纳等。以下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几个核心观点:3.1.1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提出的,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原本不引起特定反应的刺激与另一个引起反应的刺激相结合,经过多次重复后,原本不引起反应的刺激也能引起相同的反应。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中,原本不引起唾液分泌的铃声与食物相结合,经过多次重复后,铃声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3.1.2操作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提出的,强调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操作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的影响。操作条件反射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和负惩罚等概念。例如,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如果得到正强化(如奖励),那么该行为在未来发生的概率会增加;反之,如果得到负强化(如惩罚),那么该行为在未来发生的概率会减少。3.1.3行为塑造行为塑造是指通过逐步引导个体接近目标行为,并在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强化,从而促使目标行为的出现和巩固。行为塑造适用于复杂行为的培养,如技能训练、习惯养成等。3.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认为学习是知识结构的变化和认知结构的重组。以下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几个关键概念:3.2.1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皮亚杰提出的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3.2.2认知加工认知加工是指个体在接收、处理和存储信息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活动。认知加工包括注意、记忆、问题解决、推理等环节。3.2.3知识表征知识表征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方式。知识表征包括命题、图式、类比等。3.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以下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几个重要观点:3.3.1知识建构知识建构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知识建构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3.3.2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如教师、同伴)的交流与合作。社会互动有助于学习者分享观点、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知识建构。3.3.3情境学习情境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个真实、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实现知识迁移。情境学习强调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应用能力。第四章情绪与动机4.1情绪理论情绪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认知、行为和生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情绪理论旨在探讨情绪的本质、产生机制及其功能。当前,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绪理论:(1)生理学派:生理学派认为,情绪是由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共同作用的结果。詹姆斯兰格理论(JamesLangetheory)和坎农巴德理论(CannonBardtheory)是生理学派的代表观点。(2)认知学派:认知学派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阿奇博尔德理论(Archer'stheory)和沙赫特辛格理论(SchachterSingertheory)是认知学派的代表观点。(3)情绪调节理论:情绪调节理论关注个体如何调整情绪以适应环境需求。格罗斯理论(Gross'stheory)和马修斯理论(Matthews'stheory)是情绪调节理论的代表观点。4.2动机理论动机是个体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内在驱动力。动机理论旨在探讨动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动机理论:(1)需求理论:需求理论认为,个体的动机源于内在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和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Herzberg'stwofactortheory)是需求理论的代表观点。(2)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个体的动机取决于对目标实现的期望和目标的价值。弗鲁姆期望理论(Vroom'sexpectancytheory)和阿金森成就动机理论(Atkinson'sachievementmotivationtheory)是期望理论的代表观点。(3)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个体自主性、能力感和关联性对动机的影响。瑞恩和德西理论(RyanandDeci'stheory)是自我决定理论的代表观点。4.3情绪与动机在教育中的应用情绪与动机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以下为几个方面的应用:(1)情绪调节: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通过情感教育、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提高情绪适应性。(2)动机激发:教育者应了解学生的动机需求,创设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教育环境,如设置合理的目标、提供及时的反馈等。(3)情感支持: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4)情绪智力培养: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5)动机与情绪的关系:教育者应关注动机与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情绪与动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情绪与动机理论,教育者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第五章个体的差异与教育5.1智力差异智力差异是人类个体差异的重要方面,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智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推理能力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智力差异在个体之间普遍存在,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智力差异,实施个体化教学策略。教师需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智力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5.2性别差异性别差异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性别差异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在认知方面,男性在空间能力、数学推理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女性在语言能力、情绪理解等方面表现较好。在情感方面,女性更为敏感、细腻,男性则相对较为粗犷、独立。在行为方面,男性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女性则更为合作、顺从。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正视性别差异,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尊重学生的性别特点,创设公平、宽松的教育环境。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例如,在数学教育中,关注女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她们的数学素养;在语言教育中,重视男生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5.3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风格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的学习方式。学习风格的差异表现在认知风格、情感风格、行为风格等多个方面。认知风格包括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等;情感风格包括内向型与外向型、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等;行为风格包括独立型与依赖型、主动型与被动型等。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进行评估。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对于场独立型的学生,可以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对于场依存型的学生,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六章教学策略与评估6.1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以下为几种常用的教学策略:6.1.1直接教学策略直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方法。这种策略适用于新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其主要特点包括:明确教学目标;系统组织教学内容;注重个体差异;强化反馈和评价。6.1.2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通过提问、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觉知识、培养能力的方法。这种策略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主要特点包括: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合作交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6.1.3情境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感受、体验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这种策略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其主要特点包括: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情境与知识的联系;重视学生个体差异。6.2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维护课堂秩序、提高教学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引导和调控措施。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课堂管理策略:6.2.1规则与纪律管理规则与纪律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制定课堂规则、维护课堂纪律,使学生遵守纪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策略。其主要措施包括:明确课堂规则;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奖惩分明;加强师生沟通。6.2.2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教师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绪,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的策略。其主要措施包括:培养良好的教师情绪;关注学生情绪变化;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情绪;创设和谐课堂氛围。6.2.3课堂互动管理课堂互动管理是指教师通过组织课堂互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其主要措施包括:创设互动情境;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培养学生合作意识。6.3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以下为几种常用的教学评估方法:6.3.1形成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展、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方法。其主要特点包括:注重过程;强调诊断;促进学生发展;动态调整。6.3.2总结性评估注重结果;强调评价;反映教学效果;指导教学改进。6.3.3诊断性评估诊断性评估是指在特定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的方法。其主要特点包括:注重个体差异;强调问题诊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优化教学策略。第七章学习障碍与特殊教育7.1学习障碍的类型与特点学习障碍是指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个体在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学习障碍的类型多样,以下为几种常见类型及其特点:7.1.1阅读障碍阅读障碍是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字词识别困难等。患者往往在阅读过程中出现跳字、添字、回读等现象,严重时可能导致阅读理解困难。7.1.2写作障碍写作障碍主要表现为书写不规范、字词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等。患者可能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语句结构混乱、表达不清等问题,影响文章的质量。7.1.3计算障碍计算障碍是指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个体在数字识别、数量关系、运算规则等方面出现的困难。患者可能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加减乘除错误、数位错误等。7.1.4记忆障碍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能力下降,如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困难等。患者可能在记忆单词、句子、公式等方面出现问题。7.1.5注意力障碍注意力障碍是指在注意力分配、持续时间、注意力转移等方面出现的困难。患者可能在课堂学习、作业完成等方面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分心等现象。7.2学习障碍的诊断与评估学习障碍的诊断与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方法和技术。7.2.1病史收集病史收集是诊断学习障碍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生长发育史、学习经历等。7.2.2心理评估心理评估包括智力测试、学业成绩测试、注意力测试等,以了解患者在认知、学业、注意力等方面的表现。7.2.3教师评估教师评估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的评估,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特点。7.2.4同伴评估同伴评估是指同伴对患者在社交、学习等方面的评价,有助于了解患者在集体环境中的适应情况。7.2.5家庭评估家庭评估是指对患者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的了解,以分析家庭因素对学习障碍的影响。7.3学习障碍的干预与治疗学习障碍的干预与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干预与治疗方法:7.3.1教育干预教育干预是指针对学习障碍患者特点,采用特殊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其学习能力。包括个体化教学、同伴互助、小组教学等。7.3.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训练、注意力训练等,以改善患者的学习心理状态。7.3.3家庭干预家庭干预是指通过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教育能力等方式,促进患者的学习进步。7.3.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注意力障碍等学习障碍,如使用中枢兴奋剂等。7.3.5跨学科合作跨学科合作是指教育、心理、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学习障碍的诊断、干预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障碍患者克服困难,提高其学习能力。第八章社会心理学与教育8.1社会影响与教育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受到他人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进而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心理现象。在教育过程中,社会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8.1.1社会影响的类型社会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遵从: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或行为,以符合群体的规范。(2)服从:个体在权威指令或奖励、惩罚等外部压力下,按照他人的要求行动。(3)认同:个体主动接受他人的观点、态度或行为,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成分。(4)模仿: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学习并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8.1.2社会影响在教育中的作用(1)促进学生学习:社会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2)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与他人互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3)塑造学生的人格:社会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8.2群体动力与教育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成员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在教育活动中,群体动力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8.2.1群体动力的基本特征(1)群体凝聚力: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作用力。(2)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3)群体角色:群体成员在群体中承担的角色和地位。(4)群体决策:群体成员在共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决策方式。8.2.2群体动力在教育中的应用(1)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群体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群体活动,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3)塑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群体动力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8.3文化与教育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与教育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作用。8.3.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影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2)知识观:文化背景影响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3)教育制度: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8.3.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1)传承文化: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将文化传统传递给下一代。(2)创新文化:教育通过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3)促进文化融合:教育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第九章心理健康与教育9.1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层面上所表现出的良好状态,包括情感、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平衡与和谐。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成长、发展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竞争的加剧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1)情感健康:指个体能够正确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有适当的反应。(2)认知健康:指个体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功能,能够有效地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3)行为健康: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循社会规范,具备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4)人际关系健康:指个体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够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9.2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预防措施:(1)提高个体心理素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3)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养。(2)干预策略:(1)心理咨询与治疗:针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个体,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2)心理干预技术:运用心理干预技术,如认知行为疗法、情绪调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