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施工方案TOC\o"1-2"\h\u15200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323955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评价标准 3166001.2节能环保在绿色建筑中的重要性 432032第2章建筑设计与节能环保 427972.1建筑朝向与采光设计 4314272.1.1朝向设计原则 4317422.1.2采光设计策略 5288752.2建筑体型与风环境优化 5104532.2.1体型设计原则 5321452.2.2风环境优化策略 521142.3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538882.3.1保温隔热设计原则 5822.3.2节能设计策略 527231第3章节能材料选择与应用 6180023.1墙体保温材料选择 6114813.2门窗节能材料与施工 6286903.3屋面与地面节能材料应用 620525第4章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节能措施 7184244.1施工现场节能管理 761314.1.1能源消耗监测与评估 7171194.1.2节能管理制度 7283384.1.3节能培训与宣传 7117474.2施工工艺与节能 738424.2.1高效能源利用 770394.2.2优化施工方案 76834.2.3施工设备选型与维护 747784.3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再利用 740514.3.1废弃物分类收集 8224894.3.2废弃物处理技术 8113804.3.3废弃物再利用 899984.3.4废弃物减量化 84786第5章太阳能利用 8121225.1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与施工 894295.1.1设计原则 8254725.1.2系统构成 815025.1.3施工要点 842475.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 8133425.2.1设计原则 8294115.2.2系统构成 974825.2.3施工要点 95645.3太阳能空调与供暖系统 980545.3.1设计原则 9149945.3.2系统构成 9190135.3.3施工要点 92820第6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障 91126.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991256.1.1设计阶段 9287486.1.2施工阶段 10259696.1.3使用阶段 10150716.2室内噪声与振动控制 1024166.2.1噪声控制 10104636.2.2振动控制 105436.3室内光照与色彩设计 1012606.3.1光照设计 10290056.3.2色彩设计 1111393第7章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 1176287.1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11136697.1.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11285727.1.2雨水利用措施 11132197.2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 11282837.2.1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11195447.2.2污水处理设施布局 11240717.2.3污水回用途径 11255567.3灌溉与景观用水优化 12112177.3.1灌溉系统设计 12271057.3.2景观水体优化 12181877.3.3水资源监测与管理 127474第8章绿色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 12303998.1节能照明系统设计与施工 12100488.1.1照明系统设计原则 12109318.1.2灯具选型与布置 12153968.1.3照明控制系统 12256978.1.4施工要点 1215828.2智能化控制系统应用 121678.2.1概述 1390358.2.2系统组成 13123268.2.3应用领域 13272508.2.4施工要点 1370148.3电气设备节能优化 1386298.3.1设备选型 13228348.3.2设备布置 13209118.3.3节能措施 13206888.3.4施工要点 132388第9章绿色建筑绿化与生态补偿 13120329.1屋顶绿化设计与施工 13157449.1.1屋顶绿化概述 1430479.1.2屋顶绿化设计原则 1424799.1.3屋顶绿化施工技术 1444289.1.4屋顶绿化养护管理 149669.2室内绿化与生态墙 14112229.2.1室内绿化概述 1489209.2.2室内绿化设计原则 14264169.2.3植物选择 15310419.2.4生态墙施工技术 15215559.3生态补偿措施 15175669.3.1生态补偿概述 1544939.3.2生态补偿原则 15108469.3.3生态补偿措施 154737第10章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施工组织与管理 152816310.1节能环保施工组织设计 152372410.1.1施工组织结构优化 15571210.1.2施工流程与工艺优化 163199310.1.3施工资源配置 162481710.1.4施工现场临时设施规划 161360510.2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 16829010.2.1大气污染防治 161191410.2.2水污染防治 161591210.2.3噪声与振动控制 16921610.2.4固体废物处理 161114810.3节能环保施工评价与验收 161743810.3.1节能环保施工评价指标体系 16754710.3.2施工过程监控与评价 162204310.3.3验收标准与程序 17518810.3.4持续改进与优化 17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低碳减排、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等因素,以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与能源利用: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2)节材与材料利用:选用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材料的消耗和废弃物产生。(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优化建筑设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水排放,保护水环境。(4)室内环境质量:保障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的舒适性和健康性。(5)室外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绿化覆盖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2节能环保在绿色建筑中的重要性节能环保是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能源消耗:建筑行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节能环保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有助于缓解我国能源压力。(2)减少污染物排放:建筑行业产生的二氧化碳、粉尘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通过节能环保措施,可以降低建筑行业的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3)保护自然资源:节能环保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土地、水资源、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破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提高经济效益: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实施节能环保措施,虽然短期内投入较高,但长期来看,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5)促进社会和谐:绿色建筑以人为本,关注室内外环境质量,有助于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6)应对气候变化:节能环保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绿色建筑通过降低碳排放,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第2章建筑设计与节能环保2.1建筑朝向与采光设计本节主要探讨建筑朝向与采光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合理的朝向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的日照时间和采光效果,降低能耗,实现节能目标。2.1.1朝向设计原则(1)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点,保证建筑主要使用空间获得充足的日照;(2)避免夏季阳光直射,降低空调负荷;(3)兼顾冬季阳光入射,提高室内温度。2.1.2采光设计策略(1)采用大面积玻璃窗、天窗等自然采光措施,提高室内光照度;(2)运用遮阳设施,如百叶窗、遮阳板等,降低直射阳光对室内环境的影响;(3)利用反光材料、导光系统等技术手段,提高光照分布的均匀性。2.2建筑体型与风环境优化本节主要分析建筑体型与风环境优化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以降低风荷载、提高舒适度为目标。2.2.1体型设计原则(1)遵循流线型设计,减小风阻,降低风荷载;(2)考虑建筑物的布局和高度,优化风环境;(3)避免产生局部气流加速,影响建筑物稳定性。2.2.2风环境优化策略(1)利用建筑布局和绿化设施,引导气流,改善局部风环境;(2)采用风压平衡设计,降低建筑物的风振效应;(3)合理设置通风口、风道等,提高室内外空气流通,降低空调能耗。2.3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本节重点探讨建筑围护结构在绿色建筑中的节能设计,以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功能为目标。2.3.1保温隔热设计原则(1)选择合适的保温隔热材料,降低传热系数;(2)保证围护结构的整体密封性,减少热桥现象;(3)合理设置围护结构的厚度,满足节能要求。2.3.2节能设计策略(1)采用高功能门窗,提高气密性、水密性,降低传热系数;(2)利用绿色植被、遮阳设施等,降低围护结构的太阳辐射得热;(3)优化围护结构的热桥处理,减少热量损失。第3章节能材料选择与应用3.1墙体保温材料选择墙体保温是绿色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保温材料选择对于提高建筑物节能功能具有关键作用。在选择墙体保温材料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保温功能:保温材料应具有较低的导热系数,以保证良好的保温效果。(2)防火功能:保温材料需符合国家防火标准,降低火灾风险。(3)耐久性:保温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以保证长期使用过程中的保温效果。(4)环保功能:保温材料应选用绿色、环保、无毒、无害的产品。以下是常见的墙体保温材料:(1)聚苯乙烯泡沫板(XPS):具有优良的保温功能、抗压强度高、耐水性好等特点。(2)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EPS):保温功能好、成本较低、施工方便。(3)岩棉板:防火功能好、耐久性强、环保无毒。(4)玻璃棉板:保温功能好、吸声功能优良、环保。3.2门窗节能材料与施工门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位,选用节能门窗材料及合理施工对降低建筑能耗具有重要意义。(1)型材:选用断桥铝型材,具有优良的保温功能和力学功能。(2)玻璃:采用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等节能玻璃,降低传热系数,提高保温功能。(3)密封材料:选用耐候性、耐久性、密封性好的密封胶条、密封胶等。施工要点:(1)保证门窗框与墙体连接紧密,减少空气渗透。(2)门窗玻璃安装应平整、牢固,保证密封功能。(3)定期检查门窗密封功能,及时维护和更换损坏的密封件。3.3屋面与地面节能材料应用屋面和地面作为建筑物的上下界面,其节能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同样重要。(1)屋面保温材料:选用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板、玻璃棉板等。(2)地面保温材料:选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聚苯乙烯泡沫板等。施工要点:(1)屋面保温层施工应保证平整、密实,避免出现空鼓、开裂等现象。(2)地面保温层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保证保温层厚度和连续性。(3)屋面和地面保温层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保温材料,避免潮湿、破损。(4)屋面和地面保温层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防水、防潮处理,保证节能效果。第4章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节能措施4.1施工现场节能管理4.1.1能源消耗监测与评估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立能源消耗监测与评估体系,对施工现场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节能措施。4.1.2节能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施工现场节能管理制度,包括节能目标、责任分解、考核评价等方面,保证施工现场节能措施得到有效执行。4.1.3节能培训与宣传加强施工现场人员的节能培训与宣传,提高施工人员的节能意识,培养良好的节能习惯。4.2施工工艺与节能4.2.1高效能源利用采用高效能源利用技术,如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系统等,降低建筑能耗。4.2.2优化施工方案根据工程特点,优化施工方案,减少能源消耗。例如,合理规划施工进度,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浪费。4.2.3施工设备选型与维护选用节能型施工设备,并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证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4.3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再利用4.3.1废弃物分类收集建立废弃物分类收集制度,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分拣,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4.3.2废弃物处理技术采用先进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如破碎、筛分、再生骨料等,将建筑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4.3.3废弃物再利用加大废弃物在施工现场的再利用力度,如利用废弃物制备再生混凝土、再生砖等,减少对天然资源的依赖。4.3.4废弃物减量化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工艺,降低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实现源头减废。同时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管理,减少废弃物排放。第5章太阳能利用5.1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与施工5.1.1设计原则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充分利用当地太阳能资源,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结合建筑特点,实现与建筑一体化设计;考虑系统经济性,合理选择设备与材料。5.1.2系统构成太阳能热水系统主要包括集热器、储热水箱、循环泵、控制器等部件。根据建筑需求,可选择不同类型的集热器,如平板式、真空管式等。5.1.3施工要点(1)保证集热器安装朝向、倾角符合设计要求,以提高集热效率;(2)严格把控管道、阀门等配件的安装质量,防止漏水;(3)做好保温层施工,降低热量损失;(4)保证系统电气安全,防止触电。5.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5.2.1设计原则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结构、用途及电气需求;优化光伏组件布局,提高发电效率;保证系统安全、可靠、易于维护。5.2.2系统构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包括光伏组件、逆变器、配电箱、支架等部件。根据建筑屋顶或墙面条件,可选择不同类型的光伏组件。5.2.3施工要点(1)按照设计要求,合理布局光伏组件,保证组件间距和朝向;(2)严格把控组件安装质量,防止因安装不当导致的损坏;(3)保证电气连接可靠,降低故障率;(4)做好系统防雷、接地措施,提高系统安全性。5.3太阳能空调与供暖系统5.3.1设计原则太阳能空调与供暖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结合建筑用途和气候特点,合理选择空调与供暖方式;充分考虑系统经济性、节能性和环保性;保证系统运行稳定、舒适。5.3.2系统构成太阳能空调与供暖系统主要包括集热器、热泵、储热水箱、控制器等部件。根据建筑需求,可选择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等不同类型的热泵。5.3.3施工要点(1)根据设计要求,合理选择集热器类型和数量,提高集热效率;(2)保证热泵安装位置合适,避免影响建筑美观;(3)严格把控管道、阀门等配件的安装质量,防止泄露;(4)做好系统调试,保证系统运行稳定、节能、舒适。第6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保障6.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6.1.1设计阶段在绿色建筑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室内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合理布局室内空间,优化通风系统,提高室内空气流通效率;(2)选择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装修材料和家具,减少室内空气污染源;(3)设计时充分考虑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布局,保证实时监测室内空气质量。6.1.2施工阶段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室内空气质量,保证施工过程中空气质量不受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施工现场严禁吸烟,减少扬尘和有害气体排放;(2)采用环保型施工工艺和材料,降低室内空气污染;(3)加强室内通风,及时排除有害气体和污染物。6.1.3使用阶段在绿色建筑使用阶段,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的管理与维护,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持续达标。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定期检查和维护通风系统,保证其正常运行;(2)定期进行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发觉问题及时整改;(3)倡导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减少室内空气污染。6.2室内噪声与振动控制6.2.1噪声控制(1)设计阶段:合理布局建筑空间,采用隔声、吸声、消声等设计措施,降低室内噪声;(2)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施工,采用降噪工艺和材料;(3)使用阶段:加强室内噪声监测,发觉超标情况及时整改。6.2.2振动控制(1)设计阶段:合理设计建筑结构,避免振动传递;(2)施工阶段:采用减振、隔振等措施,降低振动影响;(3)使用阶段:加强设备维护,保证设备运行稳定,减少振动产生。6.3室内光照与色彩设计6.3.1光照设计(1)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室内自然光照,合理设置人工照明系统,提高照明效果;(2)施工阶段: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照明系统正常运行;(3)使用阶段:根据室内光照需求,合理调整照明系统,提高照明舒适度。6.3.2色彩设计(1)设计阶段:结合室内空间功能,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营造舒适、和谐的室内环境;(2)施工阶段:保证色彩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得到准确实施;(3)使用阶段:根据室内环境变化和用户需求,适时调整色彩搭配,保持室内环境美观。第7章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7.1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7.1.1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本节主要介绍绿色建筑中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系统包括屋顶收集、输送、过滤及存储等环节。通过合理设计,实现雨水的有效收集与利用。7.1.2雨水利用措施(1)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及景观水体补给;(2)采用渗透性铺装,提高雨水下渗能力,补充地下水;(3)设置调蓄池,减小雨水峰值流量,降低城市内涝风险。7.2生活污水处理与回用7.2.1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本节介绍绿色建筑中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通过这些技术,保证污水处理效果,满足回用要求。7.2.2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合理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主要包括:(1)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2)污水处理设施;(3)污水回用系统。7.2.3污水回用途径(1)绿化灌溉及景观用水;(2)冲厕、洗车等非饮用水;(3)地下水补给。7.3灌溉与景观用水优化7.3.1灌溉系统设计本节介绍绿色建筑中灌溉系统的设计,包括灌溉方式、灌溉设备及控制策略。通过优化设计,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7.3.2景观水体优化(1)合理选择景观水体形状、面积及深度;(2)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3)设置水体循环系统,保持水质稳定。7.3.3水资源监测与管理(1)建立水资源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水资源状况;(2)制定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水资源合理调配;(3)推广水资源节约技术,降低建筑用水需求。第8章绿色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统8.1节能照明系统设计与施工8.1.1照明系统设计原则在绿色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照明系统占据重要地位。照明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配置光源类型及功率,优化照明布局,提高照明效率,降低能耗。8.1.2灯具选型与布置根据建筑空间功能及照明需求,选用高效、低耗、寿命长的灯具。合理布置灯具,提高照明均匀度,降低照明能耗。8.1.3照明控制系统采用分区、分时的照明控制系统,实现对照明设备的智能调控,降低不必要的能耗。8.1.4施工要点(1)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保证照明系统布局合理、安装牢固。(2)选择合格的电气材料及设备,保证照明系统安全可靠。(3)注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降低后期维护成本。8.2智能化控制系统应用8.2.1概述智能化控制系统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建筑内各个系统的集成与控制,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8.2.2系统组成智能化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通信网络等。8.2.3应用领域(1)供暖、通风、空调系统智能化控制,实现室内环境舒适度与能耗的平衡。(2)电气设备智能化控制,降低设备运行能耗。(3)照明系统智能化控制,实现按需照明,降低能耗。8.2.4施工要点(1)保证智能化控制系统与其他建筑系统的兼容性,提高系统稳定性。(2)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保证系统布局合理、安装牢固。(3)加强系统调试与验收,保证系统正常运行。8.3电气设备节能优化8.3.1设备选型选用高效、低耗、环保的电气设备,降低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能耗。8.3.2设备布置合理布置电气设备,降低线路损耗,提高电气系统运行效率。8.3.3节能措施(1)采用无功补偿装置,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线路损耗。(2)利用变频调速技术,实现电气设备运行在最佳工作状态,降低能耗。(3)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提高设备运行效率。8.3.4施工要点(1)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设备安装,保证设备运行安全可靠。(2)加强电气设备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降低后期维护成本。(3)做好设备接地与防雷措施,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性。第9章绿色建筑绿化与生态补偿9.1屋顶绿化设计与施工9.1.1屋顶绿化概述屋顶绿化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建筑节能功能、延长屋顶使用寿命等优势。本节主要介绍屋顶绿化的设计原则、施工技术及养护管理。9.1.2屋顶绿化设计原则(1)遵循生态、环保、节能、美观的原则;(2)考虑屋顶承重、排水、防水等安全因素;(3)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和适应性;(4)合理布局,实现绿化与建筑景观的和谐统一。9.1.3屋顶绿化施工技术(1)施工前期准备,包括屋顶清理、防水层检查与修复、排水系统检查等;(2)选择合适的绿化介质,保证介质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保水性和适宜的pH值;(3)采用轻质、抗风、抗冲击的绿化设施,如种植池、排水板等;(4)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植物种植,注重植物搭配与景观效果;(5)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保证工程质量。9.1.4屋顶绿化养护管理(1)定期检查绿化设施,保证其正常运行;(2)加强植物养护,包括浇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3)及时清理枯枝落叶,保持屋顶绿化整洁美观;(4)针对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调整养护措施,保证植物生长良好。9.2室内绿化与生态墙9.2.1室内绿化概述室内绿化是指在建筑室内空间内进行植物种植,以达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室内气候等目的。本节主要介绍室内绿化的设计原则、植物选择和生态墙的施工技术。9.2.2室内绿化设计原则(1)充分考虑室内空间、光照、通风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2)注重植物与室内装饰风格的协调,实现室内景观的和谐统一;(3)利用室内绿化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度;(4)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养护管理,保证绿化效果的持久性。9.2.3植物选择(1)选择具有空气净化功能、观赏价值高、生长速度适中的植物;(2)考虑室内光照条件,选择耐阴或半阴的植物;(3)根据室内空间大小,选择适当规格的植物。9.2.4生态墙施工技术(1)选择适宜的绿化介质、种植模块和固定系统;(2)根据墙面结构及受力情况,设计合理的生态墙结构;(3)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植物种植,注重植物搭配与景观效果;(4)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保证生态墙的安全性和美观性。9.3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投影的基本知识及三视图
- 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塑造
- 房地产行业培训框架
- 员工个人安全自我教育
- 陕师大附中2025年初三3月质量调研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地学制图》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师范大学附中2025届高三4月“圆梦之旅”(九)生物试题含解析
- 陕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汉字文化常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2025届六年级下学期模拟数学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宝鸡市清姜路中学2025届中考初三化学试题3月模拟考试题含解析
- 直流微电网课件
- 高中地理-高三地理复习课件-透过日晷看太阳视运动(共21张PPT)
- 成本收集器-重复制造
- 安全工器具检查表
- 许慎《说文解字》(全文)
- 保健院业务部门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试行)及质量控制指标
- 马鞍山东站站房工程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 人防工程基本知识(PPT184页)
-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升本)学士学位考试复习题
- 高一班守纪律讲规矩主题班会
- 电力电缆工程施工作业危险点辨识及预控措施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