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八市2025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北省八市2025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北省八市2025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北省八市2025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北省八市2025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八市2025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北京中轴线蕴含了中华文明深刻的文化价值理念,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我国自古以来讲究“以中为尊”“择中立国”,有着“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而北京中轴线恰是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中轴”的选址蕴含“中和”的哲学之思。《吕氏春秋》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古代天子受命于天,法天而治,因而都城选址讲究择中立国、左右对称,又秉承“象天设都、象天法地”的思想,以天上紫微星的方位确定地下帝王城的位置,都城就以定点轴线铺展开来。选择中位设都,又彰显皇权之尊、政权之稳,使城市布局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从而实现国家社稷安定,达成“和”之境界。此外,设庙建坛来源于“天人感应”的传统思想。古代皇权秉承君权神授的思想,天子率万民尊天地之位,法天地之道,赞万物化育,于固定时节或行重大事项前在庙坛行礼祭祀,奏中和韶乐,以虔诚之心求保万民、以礼乐之制达“天地之和”,从而达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北京中轴线的传承演变更加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北京中轴线历经五个朝代、七个世纪,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与修整,在快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轴线的设计最初见于魏晋南北朝邺城、洛阳城,城市开始出现中轴规划格局,隋唐长安城进一步体现中轴对称理念,明清时期皇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将中轴线不断延伸扩充,而如今北京中轴线在累积历代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又注入新鲜文化符号,如遵循中轴理念,修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传承传统礼制文明,将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盛大典礼举办之地。北京中轴线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文明的见证、历史的传承。(节选自粟园、张磊《品读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风韵》)材料二: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秩序构建的过程。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也必然在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上清晰地反映出来。在早期人类文明中,普遍存在通过对天象的观测来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现象,许多建筑或城市形态也都与天象相关。中国古人则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逐步建立起一套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北极星位于“天中”,北斗七星及其周围星座不断“围绕”北极星运转,北极星成为人们观念中决定天体运行的中心,具有了崇高地位,被认为是主管天体运行的“天帝”的所在。而在它周围紧邻的星座运行的范围构成了与北极星最为密切的空间区域,这一空间区域被称为“紫微垣”。对于中华先民而言,将这种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折射到人间,便成为构建人间秩序的必然途径。在这一秩序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天”与“人”的关联点。在中国古代,帝王被认为“天子”是“受命于天”,通过实施天道来治理人民和国家。于是就有了“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的观念,帝王的宫殿也就对应紫微垣,被称为“紫禁城”。寻找天下的中心是古人构建天地、天人关系的具有象征性的实践,如周代之初即有探寻疆域中心的实践。《周礼》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的记载,河南登封有周代寻找天地之中的“周公测景台”遗迹。中国的一些早期都城依据星座位置和形象来布局重要的建筑或规划城市的形状,就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例如,秦代都城咸阳的布局方式,就是将渭水对应银河,将咸阳宫对应紫微垣,将其他宫室、国家机构对应相应的星座位置。在如今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初建时的大都城选址中,其中心点的选择也具有同样意义。清乾隆帝在《皇都篇》中曾写到北京“上应帝车曰开阳”,并将北京对应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这种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中国古代都城的特征,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要特征。《周易》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将光明、方位与善治关联在一起,这也使得坐北面南、南北的轴线关系具有了象征意义。轴线建筑群中,建筑之间严整的对位关系被赋予了美善合一的意义。公元10世纪,宋太祖赵匡胤在其宫殿整修之后,令部下将其宝座前的殿宇大门全部打开,面对严整对位的空间秩序,他对大臣们感慨到:“我心端直正如此,有少偏曲处,汝曹必见之。”这种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都城空间的规划形态,并在北京中轴线的建筑空间形态上得到清晰的表达。1267年,忽必烈规划了新的都城——大都,并以《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形态为蓝本构建了中心建筑群。忽必烈和大臣刘秉忠首先选择了大都的中心点,筑中心台,并以此为基点营建整座城市。这种营建方式与之前各朝代都城营建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别。此前都城大多以帝王大朝的殿宇为城市最重要的核心,按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传统,布置皇城和大城。而大都以中心台为基点的具有创新性的营城方法,不仅体现了“天子择中立国”的思想,也构建了一种天地间的对应关系,表达了象天法地的思想。(节选自吕舟《北京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以中为尊”“择中立国”等价值理念和精神风貌。B.都之选址在中轴线中位,庙之选址在宫之中位,这些蕴含着“中和”的哲学思想。C.北京中轴线在隋唐时期开始形成中轴线对称理念,在明清时期得到不断延伸扩充。D.北京中轴线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文明的见证。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建立了对天地运行规律的完整认知。B.周代之初即有探寻疆域中心的实践,说明古人已经构建了完善的天地、天人关系。C.中国古代一些都城依据星座位置和形象来布局,体现了对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认同。D.忽必烈规划的大都完全摒弃了此前各朝代都城以帝王大朝的殿宇为核心的传统。3.根据材料一、二,下列分析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古人心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天和人的关联点,因此古人布局重要的建筑或规划城市的形状都会寻找天下的中心。B.北极星被认为是主管天体运行的“天帝”所在,这和人们对北斗七星及周围星座不断“围绕”北极星运转的自然规律的认知有关联。C.古代皇帝在固定时节或行重大事项前到庙坛行礼祭祀,如今天安门广场成为国家盛大典礼举办之地,这一变化体现了对古代礼法的遵守。D.中国的建筑大多采取了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形式,其原因就是在于《周易》清晰地表达了“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思想。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相同之处,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原因。(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父与羊李广田父亲是一个很和善的人。爱诗,爱花,他更爱酒。住在一个小小的花园中——所谓花园却也长了不少的青菜和野草。他娱乐他自己,在寂寞里,在幽静里,在独往独来里。一个夏日的午后,父亲又喝醉了。他醉了时,我们都不敢近前,因为他这时是颇不和善的。他歪歪斜斜地走出了花园,一手拿着一本旧书,我认得那是陶渊明诗集,另一只手里却拖了长烟斗。嘴里不知说些什么,走向旷野去了。这时恰被我瞧见,我就躲开,跑到家里去告诉母亲。母亲很担心地低声说:“去,绕道去找他,躲在一边看,看他干什么?”我幽手幽脚地也走向旷野去。出得门来便是一片青丛。我就在青丛里潜行,这使我想起藏在高粱地里偷桃或偷瓜的故事。我知道父亲是要到什么地方去的,因为他从前常到那儿,那是离村子不远的一棵大树之下。树是柳树,密密地搭着青凉篷,父亲大概是要到那儿去乘凉的。我已经看见那树了。我已走近那树下了,却不见父亲的影,这使我非常焦心。因为在青丛里热得闷人,太阳是很毒的,又不透一丝风。我等着,等着,终于看见他来了,嘴里像说着什么,于是我后退几步。若被他看见了,那才没趣。我觉得有这样一个父亲倒很可乐的,虽然他醉了时也有几分可怕,他先是把鞋脱下,脚是赤着的,就毫无顾忌地坐在树下。那树下的沙是白的,细得像面粉一样,而且一定是凉凉的,我想,坐在那里该很快乐,如果躺下来睡一会,该更舒服。自然,那长烟斗是早已点着了,喷云吐雾的,他倒颇有些悠然的兴致。书在手里,乱翻了一阵,又放下。终于又拿起来念了,声音是听不清的,而喁喁地念着却是事实。等会,又把书放下;长烟斗已不冒烟了,就用它在细沙上画、画、画,画了多时,人家说我父亲也能作诗,我想,这也许就是在沙上写他的诗了。但不幸得很,写了半天的,一阵不高兴,就用两只大脚板儿把它抹净,要不然的话,我可以等他去后来发现一些奇迹,我已经热得满头是汗了,恨不得快到井上灌一肚子凉水。正焦急呢,父亲带着不耐烦的神气起来了,什么东西也不曾丢下,而且还粘走了一身沙土。我潜随在后边,方向是回向花园去。父亲踉踉跄跄地走进花园,我紧走几步要跑回家去,自然是要向母亲面前去复命。刚进大门,正喊了一声“娘”,糟了,花园里出了乱子,父亲在那里吵闹呢。“好畜牲,好大胆的羔子!该死的,该宰的!”父亲这样怒喊,同时又听到扑击声,又间杂着小羊的哀叫声。我马上又跑了出去,母亲也跑出来了,家里人都跟了出来,一齐跑向花园去。邻居们也都来了,都带着仓皇的面色。我们这村子总共不过十几户人家,这时候所有的人,差不多都聚拢来了。我很担心,唯恐他们疑惑是我们家里闹事。门口颇形拥挤了,大家都目瞪口呆,有些人在说在笑。父亲已躲到屋里去休息,他一定是十分疲乏了。花园里弄得天翻地覆,篱笆倒了,芸豆花洒了满地,荷花撕得粉碎,几条红鱼在淤泥里摆尾,真个落红遍地,青翠缤纷,花呀,菜呀,都踏成一片绿锦。陶渊明诗集,长的烟斗,都睡在道旁。在墙角落里,躺着一只被打死了的小羊,旁边放着一条木棒,那是篱笆上的柱子。大家都不敢到父亲屋里去,有的说,“羊羔儿踢了花呀。”有的说,“醉了。”又有人说,“他老先生又发疯啦。”其中有一个衣服褴褛的邻人,他大概刚才跑来吧,气喘喘地,走到死羊近前,看了一下,说:“天哪!这不是俺那只可怜的小羊吗!”原来父亲出去时,不曾把园门闭起;不料那只小羊游荡进来,以至于丧了生命。我觉得恐怖而悲哀。明晨,父亲已完全清醒了,对于昨天的事,他十分抱愧。他很想再看看那只被打死的小羊,但那可怜的邻人已于昨夜把它埋葬了。父亲吸着他的长烟斗,沉重地长叹一口气,“我要赔偿那位邻人的损失。”虽然那位邻人不肯接受我们的赔偿,但父亲终于实践了前言。然后,他又亲手整理他的花园——这工作他不喜人帮助——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事一样的坦然。多少平和的日子或霖雨的日子过了,父亲的花园又灿烂如初。直到现在,父亲依然住在那花园里,而且依然过着那样的生活:快乐、闲静,有如一个隐士。但人是有点衰老了,有些事,便不能不需要别人的扶助。(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醉酒后走向旷野的行为,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疏离;在沙地上画画又抹净则表现他的随性。B.父亲读陶渊明的诗,亲手整理花园,这些行为对“我”起到了无声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传递了生活的智慧和哲理。C.父亲打死小羊后,邻居们的反应和“我”的担心,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父亲平时醉酒闹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D.父亲清醒后赔偿邻人的损失并且亲手整理了花园,是因为他害怕邻居们的指责,想借此来恢复自己的形象。7.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田园叙事的方式包裹着深刻的人性探讨,通过父亲的醉酒与救赎,展现了个体生命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摇摆。B.“这使我想起藏在高粱地里偷桃或偷瓜的故事”,运用联想,意在表现“我”偷桃、偷瓜的时候,内心激动紧张的心情。C.“长烟斗在沙上写诗”这一细节,象征着父亲未完成的理想;“粘走一身沙土”则暗示着他无法彻底摆脱现实的纠葛。D.文中既有“喷云吐雾”“喁喁念诗”的悠然画面,也有“扑击声”“哀叫声”的残酷场景。语言风格在柔美与冷峻间切换。8.请结合文本,分析“花园”在文中的作用。(4分)9.从儿童视角来看,文中“我”对父亲的观察,可能包含有哪些心理?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分,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①。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材料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何以利吾国乎?”孟子曰:“仁义而已,何必曰利。”夫利有二:有货财之利,有安吉之利。惠王曰“何以利吾国”,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径难以货财之利也?《易》曰:“利见大人。”“利涉大川。”“乾②:元,亨,利,贞。”《尚书》曰:“黎民亦尚有利哉?”皆安吉之利也。行仁义,得安吉之利,孟子不必。且语问惠王:“何谓‘利吾国’。”惠王言货财之利,乃可答若设③。今惠王之问未知何趣,孟子径答以货财之利。如惠王实问货财,孟子无以验效也;如问安吉之利,而孟子答以货财之利,失对上之指,违道理之实也。(节选自王充《刺孟篇》)材料三夫言有大而非夸。达者信之,众人疑焉。孟子曰:“禹抑洪水,孔子作《春秋》,而予距杨④、墨。”盖以是配禹也。文章之得丧,何与于天!而禹之功与天地并,孔子、孟子以空言配之,不已夸乎?自《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孟子之言行而杨、墨之道废,天下以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孟子既没,有申、商、韩非之学,违道而趣利,残民以厚主,其说至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上之人侥幸一切之功,靡然从之。而世无大人先生如孔子、孟子者,推其本末,权其祸福之轻重,以救其惑,故其学遂行。秦以是丧天下,陵夷至于胜、广、刘、项之祸,死者十八九,天下萧然。洪水之患,盖不至此也。方秦之未得志也,使复有一孟子,则申、韩为空言。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者,必不至若是烈也。使杨、墨得志于天下,其祸岂减于申、韩哉?由此言之,虽以孟子配禹可也。(节选自苏轼《〈居士集〉叙》,有删改。)【注】①“放于利而行,多怨”语出《论语·里仁篇》,“放”同“仿”,追逐。②乾:八卦之一,代表天。③设:根据文意,疑“言”字之误。④杨:杨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太史公曰A余读孟子B书C至D梁惠王问E何以利F吾国G未尝不废H书而叹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防其原也”与《伶官传序》中的“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中的“原”意思不同。B.“利见大人”与《墨子·兼爱》中的“故贼人以利其身”中的“利”用法相同。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D.“靡然从之”与蒲松龄《促织》中的“靡计不施”中的“靡”意义、用法都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为追逐“利”而行动,就会招致很多怨恨;司马迁进一步发展孔子观点,认为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产生的开始。B.在觐见梁惠王的时候,面对着梁惠王关于“利”的发问,孟子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另起炉灶,提出了关于仁义的话题。C.王充认为“利”既可以指货财之利,也可以指安吉之利,并且通过《易经》《尚书》引文解释字义,来为自己的刺孟张本。D.苏轼认为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祸患后世,是因没有像孔子、孟子这样有学识的前辈,推究本末,权衡祸福轻重,解答迷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径难以货财之利也?(2)违道而趣利,残民以厚主,其说至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14.司马迁、王充、苏轼对孟子的言论有不同看法。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概括。(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①(节选)〔明代〕高启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②竞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逄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注】①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代开国未久之际诗人正应征参加《元史》的修撰,途径金陵雨花台。②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照应诗题,其中的“怒”与诗题中的“望”做到了视听结合。B.“武骑千群谁敢渡”,既写出长江之险要,又为后面写防守之坚固埋伏笔。C.五、六两句直抒胸臆,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残破杂草生。D.本诗音韵铿锵,舒卷自如,以豪放雄健风格描绘雄伟壮丽景象,情感深沉。16.诗人因何而“幸”?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始皇派遣优秀的将领、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2)屈原《离骚》中“,”两句,感叹时光迅速逝去不会久留,春去秋来时序更替。(3)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其音凄切,在诗歌中具有悲凉的象征意蕴,如“,”。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初冬时节,片片落叶为大地铺上地毯。欣赏落叶美景时,有心人会发现:一些落叶正面向上,一些落叶却背面朝天,其中A【蕴藏/蕴含】着植物生理与空气动力学的秘密。落叶是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主动选择的一种生存策略。入秋后,随着日照时间的减少和气温的降低,许多植物通过精确调节其内部激素的水平和分布,来实现叶片与树木的分离。叶片的生理特性是影响落叶朝向的因素之一。植物叶片的两面构造不同:叶片的正面,有紧贴上表皮的一至数层圆柱状薄壁细胞,它们排列紧密,被称为栅栏组织,其中含有较多的叶绿体,能够高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当失去水分时,栅栏组织细胞变得更加紧密,难以伸展,叶面卷曲成凹形;叶片背面的含叶绿体较少的排列疏松的形状不规则的细胞被称为海绵组织,主要提供水分和营养,保障光合作用顺利进行。失水时,海绵组织易拉伸,叶背会保持微凸的状态。所以,(甲)。①当叶片飘离枝头时,在重力作用下坠落地面。②有观点认为,叶片的正面因密度大而更容易朝下着地。但事实真的如此吗?③研究表明,叶片的下落过程并非简单的直线下落。因为叶片形状并非完全对称,加之空气阻力差异、涡流和风等因素影响,叶片以翻滚和旋转的复杂运动形态下落。④虽然叶片存在内部结构差异与外在形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叶片的飘落状态,但旋转动能和空气阻力才是决定叶片在下降过程中朝向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静态条件下(如无风环境),叶片也会不停旋转,落地时哪面朝上通常呈随机分布状态。在特定环境中,落叶朝向会出现偏向性。风速较高时,例如公路上有车辆行驶或林间小路上有人活动时,会产生气流,落地的叶片继续移动甚至翻转。相比而言,凹面朝下的叶片更稳定,因为它B【消减/削减】了更多的空气阻力,并且其形态使受力分布更均匀,(乙)。最终,凹面朝下的状态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无风的森林深处或静止的水面上,叶片的朝向更多是空中随机翻滚的结果,正面和背面朝上的比例接近相等。18.请从方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A、B两处。(2分)19.请解释材料中加点的词语“落叶”的意义和用法。(4分)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四个短句,可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4分)21.请在括号内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材料中标序号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有语病,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进行修改。(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局”在现代汉语中,有局势、局面之意。大到宇宙万物、国家民族,小到集体、个人,无一例外,都处在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局中。有人深处局中而浑然不知,也有人纵观全局思考破局之道,更有人全局在胸主动布局。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湖北省八市2025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北京中轴线蕴含了中华文明深刻的文化价值理念,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我国自古以来讲究“以中为尊”“择中立国”,有着“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而北京中轴线恰是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中轴”的选址蕴含“中和”的哲学之思。《吕氏春秋》记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古代天子受命于天,法天而治,因而都城选址讲究择中立国、左右对称,又秉承“象天设都、象天法地”的思想,以天上紫微星的方位确定地下帝王城的位置,都城就以定点轴线铺展开来。选择中位设都,又彰显皇权之尊、政权之稳,使城市布局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从而实现国家社稷安定,达成“和”之境界。此外,设庙建坛来源于“天人感应”的传统思想。古代皇权秉承君权神授的思想,天子率万民尊天地之位,法天地之道,赞万物化育,于固定时节或行重大事项前在庙坛行礼祭祀,奏中和韶乐,以虔诚之心求保万民、以礼乐之制达“天地之和”,从而达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北京中轴线的传承演变更加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北京中轴线历经五个朝代、七个世纪,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与修整,在快速发展的国际大都市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轴线的设计最初见于魏晋南北朝邺城、洛阳城,城市开始出现中轴规划格局,隋唐长安城进一步体现中轴对称理念,明清时期皇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将中轴线不断延伸扩充,而如今北京中轴线在累积历代文化遗存的基础上,又注入新鲜文化符号,如遵循中轴理念,修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传承传统礼制文明,将天安门广场作为国家盛大典礼举办之地。北京中轴线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文明的见证、历史的传承。(节选自粟园、张磊《品读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风韵》)材料二: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秩序构建的过程。各种文化类型的秩序观,也必然在人们建造的聚落、城市形态上清晰地反映出来。在早期人类文明中,普遍存在通过对天象的观测来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现象,许多建筑或城市形态也都与天象相关。中国古人则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逐步建立起一套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北极星位于“天中”,北斗七星及其周围星座不断“围绕”北极星运转,北极星成为人们观念中决定天体运行的中心,具有了崇高地位,被认为是主管天体运行的“天帝”的所在。而在它周围紧邻的星座运行的范围构成了与北极星最为密切的空间区域,这一空间区域被称为“紫微垣”。对于中华先民而言,将这种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折射到人间,便成为构建人间秩序的必然途径。在这一秩序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了“天”与“人”的关联点。在中国古代,帝王被认为“天子”是“受命于天”,通过实施天道来治理人民和国家。于是就有了“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的观念,帝王的宫殿也就对应紫微垣,被称为“紫禁城”。寻找天下的中心是古人构建天地、天人关系的具有象征性的实践,如周代之初即有探寻疆域中心的实践。《周礼》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的记载,河南登封有周代寻找天地之中的“周公测景台”遗迹。中国的一些早期都城依据星座位置和形象来布局重要的建筑或规划城市的形状,就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例如,秦代都城咸阳的布局方式,就是将渭水对应银河,将咸阳宫对应紫微垣,将其他宫室、国家机构对应相应的星座位置。在如今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初建时的大都城选址中,其中心点的选择也具有同样意义。清乾隆帝在《皇都篇》中曾写到北京“上应帝车曰开阳”,并将北京对应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这种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中国古代都城的特征,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重要特征。《周易》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将光明、方位与善治关联在一起,这也使得坐北面南、南北的轴线关系具有了象征意义。轴线建筑群中,建筑之间严整的对位关系被赋予了美善合一的意义。公元10世纪,宋太祖赵匡胤在其宫殿整修之后,令部下将其宝座前的殿宇大门全部打开,面对严整对位的空间秩序,他对大臣们感慨到:“我心端直正如此,有少偏曲处,汝曹必见之。”这种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都城空间的规划形态,并在北京中轴线的建筑空间形态上得到清晰的表达。1267年,忽必烈规划了新的都城——大都,并以《周礼·考工记》中的理想形态为蓝本构建了中心建筑群。忽必烈和大臣刘秉忠首先选择了大都的中心点,筑中心台,并以此为基点营建整座城市。这种营建方式与之前各朝代都城营建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别。此前都城大多以帝王大朝的殿宇为城市最重要的核心,按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传统,布置皇城和大城。而大都以中心台为基点的具有创新性的营城方法,不仅体现了“天子择中立国”的思想,也构建了一种天地间的对应关系,表达了象天法地的思想。(节选自吕舟《北京中轴线——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京中轴线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以中为尊”“择中立国”等价值理念和精神风貌。B.都之选址在中轴线中位,庙之选址在宫之中位,这些蕴含着“中和”的哲学思想。C.北京中轴线在隋唐时期开始形成中轴线对称理念,在明清时期得到不断延伸扩充。D.北京中轴线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文明的见证。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建立了对天地运行规律的完整认知。B.周代之初即有探寻疆域中心的实践,说明古人已经构建了完善的天地、天人关系。C.中国古代一些都城依据星座位置和形象来布局,体现了对天地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认同。D.忽必烈规划的大都完全摒弃了此前各朝代都城以帝王大朝的殿宇为核心的传统。3.根据材料一、二,下列分析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古人心中,“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天和人的关联点,因此古人布局重要的建筑或规划城市的形状都会寻找天下的中心。B.北极星被认为是主管天体运行的“天帝”所在,这和人们对北斗七星及周围星座不断“围绕”北极星运转的自然规律的认知有关联。C.古代皇帝在固定时节或行重大事项前到庙坛行礼祭祀,如今天安门广场成为国家盛大典礼举办之地,这一变化体现了对古代礼法的遵守。D.中国的建筑大多采取了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形式,其原因就是在于《周易》清晰地表达了“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思想。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相同之处,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9项世界遗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原因。(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相关材料,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解答】(1)C.“北京中轴线在隋唐时期开始形成中轴线对称理念,在明清时期得到不断延伸扩充”,这与原文描述不符。原文明确指出,中轴线的设计最初见于魏晋南北朝邺城、洛阳城,隋唐长安城进一步体现中轴对称理念,明清时期则不断延伸扩充。

故选C。

(2)A.材料二说“中国古人则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逐步建立起一套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并非“完整认知”;

B.周代之初有探寻疆域中心的实践,只能说明古人在构建天地、天人关系方面有了实践,但不能说明已经构建完善;

D.材料二说“这种营建方式与之前各朝代都城营建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别”,但不是“完全摒弃”,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C。

(3)B.“北极星被认为是主管天体运行的‘天帝’所在,这和人们对北斗七星及周围星座不断‘围绕’北极星运转的自然规律的认知有关联”,这与原文描述相符。原文明确提到,北极星位于“天中”,北斗七星及其周围星座不断“围绕”北极星运转,因此北极星被赋予了崇高地位,被认为是主管天体运行的“天帝”的所在。

故选B。

(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的相同之处:两则材料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例如,材料一中提到“北京中轴线历经五个朝代、七个世纪,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与修整”,通过列举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变来支持其文化价值理念的论点。材料二中也通过举例,如“秦代都城咸阳的布局方式,就是将渭水对应银河,将咸阳宫对应紫微垣”,来支持关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与天象观测关联的论点。

两者论证的侧重点不同:

材料一侧重于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理念及其传承演变。材料一开头就明确指出:“北京中轴线蕴含了中华文明深刻的文化价值理念,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接着通过阐述“中轴”的选址、古代天子受命于天等思想,以及北京中轴线历经多个朝代的扩建与修整,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来强调其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风貌和价值理念。

材料二则侧重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秩序构建的观念,尤其关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与星座位置、天象观测之间的关联。材料二中提到:“中国古人则通过对北极星、北斗及相关星座的观测逐步建立起一套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并阐述了这种对天象运行规律的认识如何折射到人间,成为构建人间秩序的必然途径,以及这种观念如何体现在北京中轴线的建筑布局中,如“清乾隆帝在《皇都篇》中曾写到北京‘上应帝车曰开阳’,并将北京对应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

综上所述,材料一主要论证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及其历史传承,而材料二则主要探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秩序构建观念及其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的体现。

(5)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①深厚的文化价值理念。北京中轴线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和“以中为尊”“择中立国”等传统思想,这是其申遗成功的首要原因。体现中华文明的思想精髓:材料一中提到,“北京中轴线蕴含了中华文明深刻的文化价值理念,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北京中轴线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同时,“我国自古以来讲究‘以中为尊’‘择中立国’……而北京中轴线恰是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进一步阐释了北京中轴线是如何体现这些传统思想的。彰显“中和”的哲学思想与“天人合一”的境界:材料一阐述道,“‘中轴’的选址蕴含‘中和’的哲学之思……从而实现国家社稷安定,达成‘和’之境界。”这表明北京中轴线的选址不仅体现了哲学思想,还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此外,“设庙建坛来源于‘天人感应’的传统思想……以虔诚之心求保万民、以礼乐之制达‘天地之和’,从而达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这句话揭示了北京中轴线在宗教与礼制方面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②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北京中轴线历经多个朝代的扩建与修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历史的传承和文明的延续,为其申遗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历经多个朝代的扩建与修整:材料一明确指出,“北京中轴线历经五个朝代、七个世纪,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与修整……”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北京中轴线历史的悠久与传承的连续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同样在材料一中提到,“北京中轴线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文明的见证、历史的传承。”这句话深刻诠释了北京中轴线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地位。综上所述,北京中轴线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答案:

(1)C

(2)C

(3)B

(4)材料一与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相同之处在于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通过列举具体的历史事例或文化现象来支持论点。然而,两者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北京中轴线的文化价值理念及其传承演变,强调其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风貌和价值理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而材料二则侧重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秩序构建的观念,探讨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与星座位置、天象观测之间的关联,以及这种观念如何体现在北京中轴线的建筑布局中。

(5)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北京中轴线蕴含了深厚的文化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风貌和“以中为尊”“择中立国”等传统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其次,北京中轴线历经多个朝代的扩建与修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历史的传承和文明的延续。这两点共同构成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核心要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父与羊李广田父亲是一个很和善的人。爱诗,爱花,他更爱酒。住在一个小小的花园中——所谓花园却也长了不少的青菜和野草。他娱乐他自己,在寂寞里,在幽静里,在独往独来里。一个夏日的午后,父亲又喝醉了。他醉了时,我们都不敢近前,因为他这时是颇不和善的。他歪歪斜斜地走出了花园,一手拿着一本旧书,我认得那是陶渊明诗集,另一只手里却拖了长烟斗。嘴里不知说些什么,走向旷野去了。这时恰被我瞧见,我就躲开,跑到家里去告诉母亲。母亲很担心地低声说:“去,绕道去找他,躲在一边看,看他干什么?”我幽手幽脚地也走向旷野去。出得门来便是一片青丛。我就在青丛里潜行,这使我想起藏在高粱地里偷桃或偷瓜的故事。我知道父亲是要到什么地方去的,因为他从前常到那儿,那是离村子不远的一棵大树之下。树是柳树,密密地搭着青凉篷,父亲大概是要到那儿去乘凉的。我已经看见那树了。我已走近那树下了,却不见父亲的影,这使我非常焦心。因为在青丛里热得闷人,太阳是很毒的,又不透一丝风。我等着,等着,终于看见他来了,嘴里像说着什么,于是我后退几步。若被他看见了,那才没趣。我觉得有这样一个父亲倒很可乐的,虽然他醉了时也有几分可怕,他先是把鞋脱下,脚是赤着的,就毫无顾忌地坐在树下。那树下的沙是白的,细得像面粉一样,而且一定是凉凉的,我想,坐在那里该很快乐,如果躺下来睡一会,该更舒服。自然,那长烟斗是早已点着了,喷云吐雾的,他倒颇有些悠然的兴致。书在手里,乱翻了一阵,又放下。终于又拿起来念了,声音是听不清的,而喁喁地念着却是事实。等会,又把书放下;长烟斗已不冒烟了,就用它在细沙上画、画、画,画了多时,人家说我父亲也能作诗,我想,这也许就是在沙上写他的诗了。但不幸得很,写了半天的,一阵不高兴,就用两只大脚板儿把它抹净,要不然的话,我可以等他去后来发现一些奇迹,我已经热得满头是汗了,恨不得快到井上灌一肚子凉水。正焦急呢,父亲带着不耐烦的神气起来了,什么东西也不曾丢下,而且还粘走了一身沙土。我潜随在后边,方向是回向花园去。父亲踉踉跄跄地走进花园,我紧走几步要跑回家去,自然是要向母亲面前去复命。刚进大门,正喊了一声“娘”,糟了,花园里出了乱子,父亲在那里吵闹呢。“好畜牲,好大胆的羔子!该死的,该宰的!”父亲这样怒喊,同时又听到扑击声,又间杂着小羊的哀叫声。我马上又跑了出去,母亲也跑出来了,家里人都跟了出来,一齐跑向花园去。邻居们也都来了,都带着仓皇的面色。我们这村子总共不过十几户人家,这时候所有的人,差不多都聚拢来了。我很担心,唯恐他们疑惑是我们家里闹事。门口颇形拥挤了,大家都目瞪口呆,有些人在说在笑。父亲已躲到屋里去休息,他一定是十分疲乏了。花园里弄得天翻地覆,篱笆倒了,芸豆花洒了满地,荷花撕得粉碎,几条红鱼在淤泥里摆尾,真个落红遍地,青翠缤纷,花呀,菜呀,都踏成一片绿锦。陶渊明诗集,长的烟斗,都睡在道旁。在墙角落里,躺着一只被打死了的小羊,旁边放着一条木棒,那是篱笆上的柱子。大家都不敢到父亲屋里去,有的说,“羊羔儿踢了花呀。”有的说,“醉了。”又有人说,“他老先生又发疯啦。”其中有一个衣服褴褛的邻人,他大概刚才跑来吧,气喘喘地,走到死羊近前,看了一下,说:“天哪!这不是俺那只可怜的小羊吗!”原来父亲出去时,不曾把园门闭起;不料那只小羊游荡进来,以至于丧了生命。我觉得恐怖而悲哀。明晨,父亲已完全清醒了,对于昨天的事,他十分抱愧。他很想再看看那只被打死的小羊,但那可怜的邻人已于昨夜把它埋葬了。父亲吸着他的长烟斗,沉重地长叹一口气,“我要赔偿那位邻人的损失。”虽然那位邻人不肯接受我们的赔偿,但父亲终于实践了前言。然后,他又亲手整理他的花园——这工作他不喜人帮助——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事一样的坦然。多少平和的日子或霖雨的日子过了,父亲的花园又灿烂如初。直到现在,父亲依然住在那花园里,而且依然过着那样的生活:快乐、闲静,有如一个隐士。但人是有点衰老了,有些事,便不能不需要别人的扶助。(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亲醉酒后走向旷野的行为,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疏离;在沙地上画画又抹净则表现他的随性。B.父亲读陶渊明的诗,亲手整理花园,这些行为对“我”起到了无声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传递了生活的智慧和哲理。C.父亲打死小羊后,邻居们的反应和“我”的担心,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父亲平时醉酒闹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D.父亲清醒后赔偿邻人的损失并且亲手整理了花园,是因为他害怕邻居们的指责,想借此来恢复自己的形象。7.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田园叙事的方式包裹着深刻的人性探讨,通过父亲的醉酒与救赎,展现了个体生命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摇摆。B.“这使我想起藏在高粱地里偷桃或偷瓜的故事”,运用联想,意在表现“我”偷桃、偷瓜的时候,内心激动紧张的心情。C.“长烟斗在沙上写诗”这一细节,象征着父亲未完成的理想;“粘走一身沙土”则暗示着他无法彻底摆脱现实的纠葛。D.文中既有“喷云吐雾”“喁喁念诗”的悠然画面,也有“扑击声”“哀叫声”的残酷场景。语言风格在柔美与冷峻间切换。8.请结合文本,分析“花园”在文中的作用。(4分)9.从儿童视角来看,文中“我”对父亲的观察,可能包含有哪些心理?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包括对人物形象、行为动机以及文章细节的把握。

(2)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包括叙事方式、表现手法、细节描写的作用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

(3)本题考查对小说中重要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涉及环境描写、情节结构、主题表达等多个方面。

(4)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从儿童视角出发,理解人物的复杂心理。注意心理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准确概括出不同的心理状态。【解答】(1)A.从“父亲又喝醉了。他醉了时……他歪歪斜斜地走出了花园,一手拿着一本旧书,我认得那是陶渊明诗集,另一只手里却拖了长烟斗。嘴里不知说些什么,走向旷野去了”以及“那树下的沙是白的,细得像面粉一样,而且一定是凉凉的,我想,坐在那里该很快乐,如果躺下来睡一会,该更舒服”等内容可以看出父亲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疏离;从“等会,又把书放下;长烟斗已不冒烟了,就用它在细沙上画、画、画,画了多时……一阵不高兴,就用两只大脚板儿把它抹净”能体现他的随性,该项正确。

B.文中“父亲读陶渊明的诗”,“他又亲手整理他的花园——这工作他不喜人帮助——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事一样的坦然”,这些行为传递出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我”起到了无声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传递了生活的智慧和哲理,该项正确。

C.从“邻居们也都来了,都带着仓皇的面色”“有些人在说在笑”“大家都不敢到父亲屋里去,有的说,‘羊羔儿踢了花呀。’有的说,‘醉了。’又有人说,‘他老先生又发疯啦。’”以及“我很担心,唯恐他们疑惑是我们家里闹事”等句子可以看出父亲平时醉酒闹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邻居们的反应和“我”的担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点,该项正确。

D.从“明晨,父亲已完全清醒了,对于昨天的事,他十分抱愧。他很想再看看那只被打死的小羊”“父亲吸着他的长烟斗,沉重地长叹一口气,‘我赔偿那位邻人的损失。’”可以看出父亲赔偿邻人损失和亲手整理花园是因为他内心的愧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害怕邻居们的指责,想恢复自己的形象,该项错误。

故选D。

(2)A.文章通过描写父亲醉酒后在旷野的行为以及打死小羊后的一系列情节,如父亲醉酒走向旷野体现其理想的一面,打死小羊又面对现实的问题,以田园叙事的方式展现了个体生命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摇摆,对人性进行了探讨,该项正确。

B.“这使我想起藏在高粱地里偷桃或偷瓜的故事”,运用联想,意在表现“我”在青丛里潜行时内心激动紧张的心情,而不是“偷桃、偷瓜的时候”,这里是类比“我”此时的心情和偷桃偷瓜时的心情,该项错误。

C.“长烟斗在沙上写诗”,父亲在沙上画了又抹净,象征着父亲未完成的理想;“粘走一身沙土”,父亲从旷野回到现实中还带着沙土,暗示着他无法彻底摆脱现实的纠葛,该项正确。

D.文中“长烟斗是早已点着了,喷云吐雾的,他倒颇有些悠然的兴致。书在手里,乱翻了一阵,又放下。终于又拿起来念了,声音是听不清的,而喁喁地念着却是事实”描绘了悠然画面,“父亲这样怒喊,同时又听到扑击声,又间杂着小羊的哀叫声”描绘了残酷场景,语言风格在柔美与冷峻间切换,该项正确。

故选B。

(3)环境背景作用:“住在一个小小的花园中——所谓花园却也长了不少的青菜和野草”表明“花园”是父亲生活的场所,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具体的环境背景。父亲在这里娱乐自己,过着快乐、闲静的生活,如“他娱乐他自己,在寂寞里,在幽静里,在独往独来里”。

推动情节发展:父亲醉酒后走出花园,又回到花园打死了小羊,花园里弄得天翻地覆,“花园里弄得天翻地覆,篱笆倒了,芸豆花洒了满地,荷花撕得粉碎,几条红鱼在淤泥里摆尾,真个落红遍地,青翠缤纷,花呀,菜呀,都踏成一片绿锦”,之后父亲又亲手整理花园,“然后,他又亲手整理他的花园——这工作他不喜人帮助——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事一样的坦然”,“花园”串联起了文章的主要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象征意义:花园象征着父亲的精神世界和理想生活。花园里有花有菜,父亲在这里过着隐士般的生活,“直到现在,父亲依然住在那花园里,而且依然过着那样的生活:快乐、闲静,有如一个隐士”,但小羊事件打破了这种宁静,也暗示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4)好奇与兴趣:“我觉得有这样一个父亲倒很可乐的”,“我”对父亲醉酒后走向旷野的行为充满好奇,想知道父亲去干什么,所以“我幽手幽脚地也走向旷野去”,想躲在一边看父亲的举动,如“我就在青丛里潜行,这使我想起藏在高粱地里偷桃或偷瓜的故事”,体现了“我”的好奇和对父亲行为的兴趣。

害怕与担心:“他醉了时,我们都不敢近前,因为他这时是颇不和善的”,当父亲醉酒时,“我”会感到害怕,不敢靠近。当父亲在花园里吵闹打死小羊时,“我”很担心,“我很担心,唯恐他们疑惑是我们家里闹事”,体现了“我”对父亲行为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的担心。

理解与接受:父亲清醒后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抱愧,并赔偿邻人的损失、亲手整理花园,“我”对父亲的这些做法是理解和接受的,虽然父亲醉酒时的行为让“我”害怕,但“我”也能看到父亲的担当和对错误的认识,“我觉得恐怖而悲哀”,这里的悲哀也包含着对父亲行为的一种复杂情感,有理解也有无奈。

关注与期待:“直到现在,父亲依然住在那花园里,而且依然过着那样的生活:快乐、闲静,有如一个隐士。但人是有点衰老了,有些事,便不能不需要别人的扶助”,“我”一直关注着父亲的生活状态,看到父亲的衰老,“我”对父亲的未来生活或许也有一些期待,希望父亲能继续保持快乐、闲静的生活,同时也意识到父亲需要他人的帮助。

答案:

(1)D

(2)B

(3)是父亲生活的场所,为故事提供环境背景。

串联情节,推动故事发展。

象征父亲的精神世界和理想生活,暗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4)好奇与兴趣。

害怕与担心。

理解与接受。

关注与期待。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分,2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①。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材料二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何以利吾国乎?”孟子曰:“仁义而已,何必曰利。”夫利有二:有货财之利,有安吉之利。惠王曰“何以利吾国”,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径难以货财之利也?《易》曰:“利见大人。”“利涉大川。”“乾②:元,亨,利,贞。”《尚书》曰:“黎民亦尚有利哉?”皆安吉之利也。行仁义,得安吉之利,孟子不必。且语问惠王:“何谓‘利吾国’。”惠王言货财之利,乃可答若设③。今惠王之问未知何趣,孟子径答以货财之利。如惠王实问货财,孟子无以验效也;如问安吉之利,而孟子答以货财之利,失对上之指,违道理之实也。(节选自王充《刺孟篇》)材料三夫言有大而非夸。达者信之,众人疑焉。孟子曰:“禹抑洪水,孔子作《春秋》,而予距杨④、墨。”盖以是配禹也。文章之得丧,何与于天!而禹之功与天地并,孔子、孟子以空言配之,不已夸乎?自《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孟子之言行而杨、墨之道废,天下以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孟子既没,有申、商、韩非之学,违道而趣利,残民以厚主,其说至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上之人侥幸一切之功,靡然从之。而世无大人先生如孔子、孟子者,推其本末,权其祸福之轻重,以救其惑,故其学遂行。秦以是丧天下,陵夷至于胜、广、刘、项之祸,死者十八九,天下萧然。洪水之患,盖不至此也。方秦之未得志也,使复有一孟子,则申、韩为空言。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者,必不至若是烈也。使杨、墨得志于天下,其祸岂减于申、韩哉?由此言之,虽以孟子配禹可也。(节选自苏轼《〈居士集〉叙》,有删改。)【注】①“放于利而行,多怨”语出《论语·里仁篇》,“放”同“仿”,追逐。②乾:八卦之一,代表天。③设:根据文意,疑“言”字之误。④杨:杨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太史公曰A余读孟子B书C至D梁惠王问E何以利F吾国G未尝不废H书而叹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防其原也”与《伶官传序》中的“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中的“原”意思不同。B.“利见大人”与《墨子·兼爱》中的“故贼人以利其身”中的“利”用法相同。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D.“靡然从之”与蒲松龄《促织》中的“靡计不施”中的“靡”意义、用法都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为追逐“利”而行动,就会招致很多怨恨;司马迁进一步发展孔子观点,认为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产生的开始。B.在觐见梁惠王的时候,面对着梁惠王关于“利”的发问,孟子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另起炉灶,提出了关于仁义的话题。C.王充认为“利”既可以指货财之利,也可以指安吉之利,并且通过《易经》《尚书》引文解释字义,来为自己的刺孟张本。D.苏轼认为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祸患后世,是因没有像孔子、孟子这样有学识的前辈,推究本末,权衡祸福轻重,解答迷惑。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径难以货财之利也?(2)违道而趣利,残民以厚主,其说至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14.司马迁、王充、苏轼对孟子的言论有不同看法。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概括。(5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句意: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A处“曰”后必断;C处“书”是读的宾语,所以“书”后必断;G处“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是“至”的宾语,所以“国”后必断。

故选ACG。

(2)B.有误,“利”,前者是名词,吉利;后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句意:(此卦)吉利体现在“大人”身上;所以残害别人来使自己得利。

故选B。

(3)D.“苏轼认为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祸患后世”有误,原文表述为“孟子既没,有申、商、韩非之学,违道而趣利,残民以厚主,其说之陋也”“故其学遂行。秦以是丧天下,陵夷至于胜、广、刘、项之祸,死者十八九,天下萧然”。在苏轼看来,给后世带来祸患的是法家。

故选D。

(4)①径:轻率;难:责难;难以货财之利:状语后置句,应是“以财货之利难”。译文:怎么知道他不是想得到平安吉祥的利,而孟子却轻率地以货物钱财的利去责难他呢?

②趣:追逐;厚:增加;罔:欺骗。译文:违背仁义之道而追逐利益,残害百姓来增加君王的财富,他们的学说非常浅陋,但是读书人却以此欺骗他们的国君。

(5)司马迁说“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大意是“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司马迁谈的是孔子很少言利,赞同孟子的行为;王充说到“惠王曰‘何以利吾国’,何以知不欲安吉之利,而孟子径难以货财之利也”“且语问惠王......今惠王之问未知何趣,孟子径答以货财之利”。王充谈的是孟子不言利,是对孟子另转话题的批判;苏轼说到“盖以是配禹也”“而世无大人先生如孔子、孟子者,推其本末,权其祸福之轻重......由此言之,虽以孟子配禹可也”。苏轼谈的是对孟子自比禹的评价,认为孟子“言有大而非夸”。

答案:

(1)ACG

(2)B

(3)D

(4)①怎么知道他不是想得到平安吉祥的利,而孟子却轻率地以货物钱财的利去责难他呢?

②违背仁义之道而追逐利益,残害百姓来增加君王的财富,他们的学说非常浅陋,但是读书人却以此欺骗他们的国君。

(5)①司马迁谈的是孔子很少言利,赞同孟子的行为。②王充谈的是孟子不言利,是对孟子另转话题的批判。③苏轼谈的是对孟子自比禹的评价,认为孟子“言有大而非夸”。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时,总不免放下书本而有所感叹。说:唉,谋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呀!孔子极少讲利的问题,其原因就是经常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所以他说‘为追逐自己个人的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么不同呢?”

材料二:

孟子会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要拿什么使我的国家得利呢?”孟子说:“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要说利呢?”

利有二种:有货物钱财的利,有平安吉祥的利。梁惠王说“拿什么使我的国家得利”,怎么知道他不是想得到平安吉祥的利,而孟子却轻率地以货物钱财的利去责难他呢?《周易》上说:“(此卦)吉利体现在‘大人’身上。”“(此卦)吉利体现在过大河。”“乾卦:元始,亨通,和谐,贞正。”《尚书》上说:“老百姓也很看重利啊。”全是平安吉祥的吉利。实行仁义就会得到平安吉祥的利。孟子不必(开始)就一定责难,姑且先问一问惠王:“你说的使我的国家得利是什么意思?”要是梁惠王说是货物钱财的利,才能够以“仁义而已,何必曰利”来回答。如今还不知道惠王问的是什么意思,孟子就轻率地以货物钱财的利来对答。如果梁惠王确实是问货财的利,孟子也无法用什么来证明;如果是问平安吉祥的利,而孟子以货物钱财的利来对答,那就不符合君主的意图,也违背了起码的常识。

材料三:

言论有大而不夸耀的,通达的人会相信它,而庸人则会怀疑它。孟子说:“禹抑制洪水,孔子作《春秋》,而我摒弃杨朱、墨子的学说。”这是以这种言论来与禹的功业相提并论。文章的得失,与天有什么关系?而禹的功绩却与天地并存。(庸人认为)孔子、孟子以空言来与禹相提并论,难道不是夸耀吗?自从《春秋》问世以来,乱臣贼子感到恐惧;孟子的言行,使得杨朱、墨子的学说被废弃。天下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却不知道他们的功劳。孟子死后,世上推行法家的思想,违背仁义之道而追逐利益,残害百姓来增加君王的财富,他们的学说非常浅陋。但是读书人却以此欺骗国君,国君也侥幸所取得的所有功业,全然听从他们。而后世再没有像孔子、孟子这样有学识的前辈,推究事物发展的始终,权衡事情祸福的轻重,来解答这些迷惑,法家的思想得以推行。秦朝因此而丧失天下,衰败到了(遭受)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起兵)的祸乱,死者十之八九,天下萧条。洪水的灾害,也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当秦国的理想还没实现时,如果有像孟子这样的人,那么申不害、韩非的权谋之术就会成为空谈,(儒家思想)从内心发出而对事情有损害,做事情而对朝政有损害的,也一定不会如此激烈。如果道家、墨家的学说推行于天下,其祸患也不会亚于法家。由此说来,即使把孟子与禹相提并论也是可以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①(节选)〔明代〕高启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②竞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逄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注】①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代开国未久之际诗人正应征参加《元史》的修撰,途径金陵雨花台。②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照应诗题,其中的“怒”与诗题中的“望”做到了视听结合。B.“武骑千群谁敢渡”,既写出长江之险要,又为后面写防守之坚固埋伏笔。C.五、六两句直抒胸臆,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残破杂草生。D.本诗音韵铿锵,舒卷自如,以豪放雄健风格描绘雄伟壮丽景象,情感深沉。16.诗人因何而“幸”?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要在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解答】(1)C.“五、六两句直抒胸臆”有误,“草生宫阙何萧萧”属于写景,大意是“六朝故都宫阙荒芜,草木已繁茂”,第六句的写法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故选C。

(2)诗人此诗写于明朝开国之初。国家刚刚经历了动荡,这首诗是一支祖国统一的赞歌,作者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滚滚东去,不禁触景生情,吊古思今,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国家一统、天下太平的向往。首先是国家之幸:诗人在诗中回顾了三国六朝时的动荡历史,那些六朝故都宫阙荒芜,草木已繁茂,幸运的是结束了战乱,国家实现了统一;然后是百姓之幸:圣明的君王朱元璋平定争霸之乱,如今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远离战争;另外就是个人之幸:“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自己这一生,遇到圣人很是幸运,个人的才华可以得到施展,不会被埋没。

答案:

(1)C

(2)①国家之幸:国家初步统一,不再有三国六朝那样的荒乱。②百姓之幸:战乱初平,百姓得以休养生息。③个人之幸:幸逢圣主,个人才华得以施展。

译文:

石头城下,江水震怒汹涌,北边的千万铁骑怎敢渡江?不过吴主孙皓,打着黄旗北去洛阳,竟成俘虏,这分明是凶兆,可见连铁索横江都不牢固!历经前代吴国,后代南朝,六朝故都宫阙荒芜,草木已繁茂!一方霸主忙于割据称雄,几度厮杀之,只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我这一生,遇到圣人很是幸运,起江南发兵,平定争霸之乱,如今已得休养生息。从此四海之内永远一家人,长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

赏析: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是一支祖国统一的赞歌,作者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长江滚滚东去,不禁触景生情,吊古思今,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国家一统、天下太平的向往。前八句描写了从台上眺望时所见景色,次四句承上叙述自己的怀古之情,接着八句是说从三国到六朝以这个地方为舞台发生了多次战乱,最后四句赞颂了朱元璋的新王朝并以祈愿和平作结。全诗笔力雄健,音韵铿锵,舒卷自如,气势纵横。(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始皇派遣优秀的将领、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2)屈原《离骚》中“,”两句,感叹时光迅速逝去不会久留,春去秋来时序更替。(3)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其音凄切,在诗歌中具有悲凉的象征意蕴,如“,”。【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重点字:弩)

(2)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重点字: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重点字:怨)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初冬时节,片片落叶为大地铺上地毯。欣赏落叶美景时,有心人会发现:一些落叶正面向上,一些落叶却背面朝天,其中A【蕴藏/蕴含】着植物生理与空气动力学的秘密。落叶是植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主动选择的一种生存策略。入秋后,随着日照时间的减少和气温的降低,许多植物通过精确调节其内部激素的水平和分布,来实现叶片与树木的分离。叶片的生理特性是影响落叶朝向的因素之一。植物叶片的两面构造不同:叶片的正面,有紧贴上表皮的一至数层圆柱状薄壁细胞,它们排列紧密,被称为栅栏组织,其中含有较多的叶绿体,能够高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当失去水分时,栅栏组织细胞变得更加紧密,难以伸展,叶面卷曲成凹形;叶片背面的含叶绿体较少的排列疏松的形状不规则的细胞被称为海绵组织,主要提供水分和营养,保障光合作用顺利进行。失水时,海绵组织易拉伸,叶背会保持微凸的状态。所以,(甲)。①当叶片飘离枝头时,在重力作用下坠落地面。②有观点认为,叶片的正面因密度大而更容易朝下着地。但事实真的如此吗?③研究表明,叶片的下落过程并非简单的直线下落。因为叶片形状并非完全对称,加之空气阻力差异、涡流和风等因素影响,叶片以翻滚和旋转的复杂运动形态下落。④虽然叶片存在内部结构差异与外在形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叶片的飘落状态,但旋转动能和空气阻力才是决定叶片在下降过程中朝向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静态条件下(如无风环境),叶片也会不停旋转,落地时哪面朝上通常呈随机分布状态。在特定环境中,落叶朝向会出现偏向性。风速较高时,例如公路上有车辆行驶或林间小路上有人活动时,会产生气流,落地的叶片继续移动甚至翻转。相比而言,凹面朝下的叶片更稳定,因为它B【消减/削减】了更多的空气阻力,并且其形态使受力分布更均匀,(乙)。最终,凹面朝下的状态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无风的森林深处或静止的水面上,叶片的朝向更多是空中随机翻滚的结果,正面和背面朝上的比例接近相等。18.请从方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A、B两处。(2分)19.请解释材料中加点的词语“落叶”的意义和用法。(4分)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四个短句,可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句子原意。(4分)21.请在括号内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材料中标序号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有语病,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进行修改。(4分)【分析】(1)本题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能力。需要学生准确理解“蕴藏”与“蕴含”、“消减”与“削减”这两组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并结合具体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词语,以体现学生对词语语义和用法的精准把握能力。

(2)本题考查对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准确判断“落叶”一词在不同位置所表达的词性和含义,从而体现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分析能力。

(3)本题考查理解句式转换和语言表达的灵活性的能力。学生需要将一个长句改写成四个短句,这要求他们具备对复杂句子结构的分析能力,以及通过调整语序、增减词语等方式,将长句的信息准确、清晰地拆分成多个短句的能力,以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4)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和逻辑推理能力。学生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在指定位置补写出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这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段的整体意思,把握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推断出应补充的内容,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

(5)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学生需要找出句子中的语病,并进行正确的修改。这需要他们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如成分残缺、结构混乱等,通过对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进行分析,准确判断语病所在,并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修改,以考查学生对语言规范性和准确性的掌握程度。【解答】(1)A处:“蕴藏”侧重于“藏”,有蓄积深藏未露的意思,强调某种秘密、道理等隐藏在其中;“蕴含”侧重于“含”,指包含。这里说落叶正面向上或背面朝天的现象中隐藏着植物生理与空气动力学的秘密,用“蕴藏”更合适,突出秘密是深藏其中的。

B处:“消减”指减少、降低,强调使某种力量、影响等减弱;“削减”指从已定的数目中减去。此处说凹面朝下的叶片使空气阻力减少,用“消减”更能准确表达减少空气阻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