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第1页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2024级3月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5年3月21日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中国文化场域中,“故事新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命题。这一文学命题蕴含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故事”从何处取材?第二个是“新”在何处?第三个是如何“编”?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构成了故事的资源宝库,“新”体现在叙事逻辑的重构、故事背景的时代性、常规人物的“非常”形象,亦体现在文化载体的更新换代。“编”意味着“如何将一个故事讲好”,如何将一个人尽皆知的旧故事讲好,如何令观众快速接受一个新故事,此乃“故事新编”的难点与重点。国产动画电影利用以旧带新、避重就轻的叙事模式,以旧故事的外壳讲述新的精神内核,避开旧故事的叙事重心,扩充民间故事留白、打捞神话传说遗珠,悄然挪动叙事主线、大胆启用边缘线索,在旧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加工、重塑与反转。改编经典人物的形象是故事新编的难点之一。知名神话传说人物本身具有强烈的神仙、妖魔身份属性,故事通常围绕人妖殊途、人神有别、思凡下界的矛盾展开,人、神、妖界线分明,人物对于自我身份认同也是清晰的。国产动画电影着眼于改编人物的身份认同,神仙/妖魔在电影语境中成为了普通人,去神化、去妖魔化的最终指向为:人与人性的凸显与突围。“失去”成为重新构建人物身份认同的重要逻辑基础,小白失忆、小青失法、子牙失信、哪吒失灵、杨戬失神……人物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失去了某种重要之物,导致了原本的身份认同淡化、消亡或缺失,从而认可自身为人,获得了成为人生存的可能性。近十年来的国产动画电影极力摆脱低龄化的固有印象,积极走向更广阔的年龄辐射层,增添电影中的年轻化因素、青年亚文化元素、时代特色,寻找青年受众的力量。动画电影逐渐承载了比儿童化。低龄化更为深刻的价值表达。固然,亲情、友情仍是国产动画电影塑造的重心,但从《魔童隆世》到《杨戬》,国产动画电影在文学改编中面临着一个相似问题的探讨,即大家、大爱与大我和小家,小爱与小我孰轻孰重的问题。国产动画电影大多取材神话传说,而这类文本本身蕴含有大家、大爱的价值观,在改编中电影重新赋予以往故事中的轻重心以价值观,提取古典文化与现代精神相呼应的部分,尊重个体命运、重视个性价值,颇具人丈关怀色彩,呼应了现代性“人的发现”价值体系。(节选自王天然《故事如何新编?》)材料二:在中国传统神话的宏大叙事架构中,“道统神权”以其凛然不可侵犯的神圣性铸就了森严的等级秩序。在这种等级秩序下,神权体系对个体生命拥有绝对掌控权,即使是看似恣意妄为的反叛者,最终都在宿命轮回中完成对既定秩序的回归。然而,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通过对传统神话权力结构的大胆颠覆,完成对权威叙事的深度解构。在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作为“魔丸”转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传统神话中神所赋予的既定命运,本质上这是对宿命论背后权力逻辑的公然反叛;而对天劫咒的反抗,则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对神权秩序发起的强力冲击,凸显了现代语境下个体自由意志的觉醒与对传统束缚的挣脱。《哪吒之魔童闹海》则在这个基础之上,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世界,通过深入刻画龙族内部的矛盾、妖族的生存困境以及仙界的权谋算计,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无量天翁,作为备受尊崇的仙界代表,表面慈眉善目,打着修仙强教的旗号,但是背地里做的都是伤害无辜、涂炭生灵之事。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故事是宇宙与文化所共有的主题,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哪吒形象无疑象征着勇敢、正义、反叛等精神特质,对哪吒的英雄崇拜,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表征,深植于人类精神信仰的根系。然而,《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作者另辟奇径,跳出传统英雄叙事的窠臼,采用“反英雄”的叙事策略,将哪吒塑造为一个被偏见与歧视所困的“他者”。此角色在身份建构过程中既遭遇着来自社会结构的暴力规训,又面临着自我觉醒的艰难抉择,正是在这种极端困境与顽强抗争的张力之间,哪吒释放出震撼人心的英雄气魄与人性光辉,实现了对传统英雄叙事的深度重构与大胆超越。从前作的“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的主体宣言到续作的“小爷是魔那又如何”的自我拥抱,哪吒不仅在话语层面否定了权力体系的合法性,更通过“浴火重生”的具身实践重构了新的意义网络,实现了个体的精神突围。传统神话的讲述往往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上。“新神话”动画电影的叙事打破了这种基于“正邪”“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故事矛盾的核心集中在“个体与命运的对抗”“英雄人物的成长与自我找寻”之上,情节展开的动力联系着角色的自我选择,人物关系的设置也有了新的突破。《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与敖丙的对立关系因混元珠的设定被颠覆,原本哪吒(善)/敖丙(恶),被置换为哪吒(魔)/敖丙(灵)。片中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反转,即“丑”化的、“烟熏妆”哪吒与温文尔雅、器宇轩昂的翩翩公子敖丙,改写了传统影视剧“正反派”人物造型的固有程式,亦正亦邪、正邪转化的双雄结构让人物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立体。(选自周星,吴英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造性分析》,李妮乡《国产“新神话”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美学呈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故事新编”作为文学命题,其经久不衰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丰富的资源,它们为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B.小白失忆、小青失法等例子说明,“失去”让经典神话人物抛弃原本的神仙或妖魔身份,变为普通人。C.在中国传统神话的叙事架构中,对道统神权所铸就的森严等级秩序的反抗没有成功的例子。D.“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凸显了个体自由意志的觉醒,使得影片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构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世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推测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悄然挪动叙事主线、大胆启用边缘线索”能够打破观众对旧故事的固有认知,为故事带来新的发展方向,带给观众别样的体验。B.国产动画电影积极摆脱固有印象,增添年轻化等元素,这表明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动画电影需要不断拓展受众群体和深化价值表达。C.在描述《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人物和情节时,运用“浴火重生”“具身实践”等词语,增添了表达的生动性与专业性。D.创作团队在构思《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哪吒形象时,跳出传统英雄叙事的窠臼,这是对传统英雄内涵的颠覆。3.下列说法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动画电影《姜子牙》中,姜子牙发现所谓的“天道”背后隐藏着元始天尊为了三界平衡而牺牲无辜的权谋算计。B.电视剧《满江红》中,岳飞在面对朝廷内部奸臣阻挠和不合理命令时,坚持抗金,表现了其刻在血脉里的抗争精神。C.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而表现出了失意、怯懦、纠结等性格特征。D.学校社团排演的校园话剧,把精卫填海的故事改编为精卫在填海过程中面临生态破坏等现代问题的思考。4.材料一第二段连续提出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哪吒之魔童闹海》是如何进行“故事新编”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棵大树进了天堂杜怀超这事还得从祖父说起。那时候大树还是棵幼苗,不足半人高,浑身光秃秃的,没有枝叶。祖父从料峭的春天里把树苗拿回家,我们都有点诧异。要知道祖父是爱我们的,他一人在淮河对岸的粮站上班,一回家总是大包小包的带给我们,而只带一棵树回来,这是很少有的事。祖父把树栽在院门左边的空地上,显眼、突兀。祖父一改往日的慈祥和温和,吩咐父亲:你得把树看好了。这是留给他自己的树。父亲也很诧异,太早吧?什么太早?我们疑惑着。后来才明白,这是祖父给自己栽的树,作棺木之用,也就是说,祖父在为自己的归宿绸缪。从此,那棵树在我心中占据着神圣的位置,给它浇水、除草、施肥,在四周扎上褐色的木栅,担心被路人踩断,被牛羊撞倒……我想补充说明的是,对于乡村的人来说,树贱,一切从填饱肚子出发。柳树可以祭祖时扦插几支,桑果、榆钱要充当粮食的配角……充当生活的物资,这就是一棵树的最大功德了。黑布鞋,黑绸裤,中式蓝色马褂,外加一顶带有帽檐的藏青色单帽,这是祖父留给祖母一生的印象,也是定格在我记忆里的形象。祖母与祖父聚少离多,好在他栽下一棵树。那棵树长势良好,从半人之高一转眼已高出我几个头了,树干也有拳头粗细。每次见到它,我都能感受到有股力量在内部蓬勃、奔涌和激荡。有次祖父深夜回淮河湾,召开家庭会议。祖父说,最近外面动荡,土匪在多地抢粮食,粮站加派了人手,他将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回来。祖父说完,看向坐在墙角的父亲。父亲双手缩在袖笼里,嘴里叼着烟卷,只能朝祖父唯唯诺诺。祖父在家几天,安排这安排那,吩咐祖母,土匪要是进村,逃命要紧。祖父离家前的那个傍晚,独自站在树下,晚照从祖父那顶藏青色帽子上铺下来,在低垂的天空下,大地越发辽阔、苍茫。多年后我对带有帽檐的藏青色帽子依然印象深刻,进入中年的父亲像祖父一样,也戴着一顶同样的帽子,他的说辞是有帽檐可以挡风、挡雪,这成为我们想念祖父的一种标志。祖父离家后许久没有回来。不久有土匪打劫粮站的消息传到淮河湾,父亲从低矮的屋檐下走出来。我们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父亲,有点不知所措,父亲会制作扁担了。那是一种放在肩膀上担重物的工具,扁,是它的形,担,是它的魂,意味着沉重、品格和使命。我们很诧异,以往再粗点的木材也是扔进灶膛,而现在,父亲居然制成一根扁担。一根不足两米的枝干,拳头粗细,即可制作成一根扁担。一棵站立的树,不就是静止在大地上的扁担?树与扁担之间,只是多了一些枝叶而已,褪去皮毛,其本质上完全是一根活着的扁担。我问父亲,做这个干嘛?父亲把做好的扁担放在我肩上试了试,对我们说,逃荒,逃命。扁担是最简陋;纯朴的农具,离大地最近。现在,我有理由怀疑,祖父在家的那些日子,教会了父亲很多东西,其中就包括制作扁担等物什。这是祖父对未来的隐忧和托付!在制作农具上,我对父亲是充满敬意的。他深谙祖父的心思,也明了动荡的时局,当时大伯父体弱多病,他必须站出来。从扁担出发,父亲越发不可收拾,树木在他的掌心里,越过血肉,他放过怜香惜玉,向着树的纵深挺进,一番切割、锯断和榫卯后,逼出木质内部被遮蔽、隐匿的农具,让人叹为观止。一根木头在他的手下,经过无数次变形、嫁接、打磨、裁剪、烘烤、削砍等,被制作成打谷板、损桶、木锨、木屐、夯、洗脸架、跺柜、木箱、纺车、太平车……看着父亲,看着杂物间后山墙上一排排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木质农具,我惊恐地拉着大姐、二姐向着屋后跑去,还好,祖父的那棵树完好无损,彼时已郁郁葱葱,三两个人合围不过来。树在,祖父却不见回来。当一棵树长到蓬勃巨大的时候,就不再是树了,而是神。淮河湾的树越来越多。到了盛夏,从空中俯瞰,湾里碧波荡漾,绿树层层叠叠。我好奇地问祖母,他们也是在学祖父栽树?祖父完全没了消息之后,我们大家庭这棵树开始走向分蘖,一个大家庭分成若干个小家庭,这也是淮河湾的习俗。有意思的是,谁也没想到,祖父种的那棵树在全湾人的惊奇里粗壮到三五人都合抱不过来时,被雷电击垮了,枝叶被烧焦,发黑,只剩下光秃秃的主干。祖母夜不能寐,那棵树是她的全部念想。不得已,我们用烧黑的木头为祖父打造了一副棺椁。那棵树被伐倒之后,神奇的是,雨后有芽苗从根部钻出来,以犬牙交错的形式疯长,不久又葳蕤起来,重返当初盛大的样子。我们一家百感交集。为祖父,也为祖母,这也许是上苍的旨意。祖母没有过多讲述,她哀叹祖父是个短命鬼,在我们一再要求下,祖母告诉我们祖父死于乱世土匪的冷枪之下。我们每每要谈起祖父时,祖母都要把话题扯到那棵树上,或者父亲刀锯下的各种木器,因此我们只能谈树,谈树下的木器及藏在房里的棺木。依据祖母的描述,我也终于知道了那是一棵什么树,淮河湾人都叫它椿树,有的人也叫它父亲树或长寿树,是长寿的象征。祖父没有等到他的椿树棺木,而祖母经年守护在祖父那口棺木旁,一直活到九十九岁才离去。尽管如此,我们始终认为,那棵树并没有消失,而是进了天堂。(摘编自《雨花》2024年第8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祖父带回幼苗后,“我们”诧异是因祖父只带回一棵光秃秃的树苗,父亲诧异是因他认为祖父准备棺木过早。B.“我们”对父亲感到“熟悉而又陌生”表明父亲变化很大,他不仅会制作扁担了,而且一改从前唯唯诺诺的性格。C.“我”惊恐地拉着姐姐跑向屋后去察看祖父的树,反映出“我”牵挂、呵护着那棵树,担心父亲用它来制作农具。D.当“我们”谈起祖父时,祖母总是将话题转到那棵树或“我”父亲做的木器上,这体现了祖母对祖父深切的怀念。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写柳树、榆树等树的文字,看似闲笔但别具匠心,衬托出祖父的那棵树在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B.全文以祖父的树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回溯了那棵树生长、死亡和重生的过程,脉络清晰连贯。C.文中描写晚照从祖父藏青色帽子上铺下来时苍茫辽阔的情景,以景衬人,表现了他内心的孤寂和迷茫。D.文中写父亲制作农具的过程、方法和成果,既突出父亲手艺高超,也表现父亲领会了祖父的良苦用心。8.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标题“一棵大树进了天堂”的理解。(4分)9.本文以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交织展开叙述,有什么效果?(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甲】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乙】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10.乙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张A良B多C病D未E尝F特G将H也I常J为K画L策M臣N时O时P从Q汉R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中“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中的“善”,两者意思不同。B.乙文中“良引兵从沛公”的“从”,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公从之”中的“从”,两者意思不同。C.甲文中“不如因善遇之”的“因”,与乙文中“不如因其解击之”的“因”,两者意思相同,都译为“趁”。D.甲文中“具告以事”中的“具”,与乙文中“为五万人具食”中的“具”,两者意思相同,都是“准备”的意思。12.下列对甲乙两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报张良的救命之恩,项伯夜访,刘邦一方趁此机会拉拢项伯,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是情节变化的关键。B.秦军果然反叛,打算联合沛公西击咸阳,但张良担心秦军将领不会听从,趁他们松懈,率军一举攻破秦军。C.刘邦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听说项羽将发起进攻时,虚心向张良问计,韩信要自立为王时,又听从了张良的建议,D.甲乙两文,都讲述了张良对刘邦事业的巨大帮助,凸显了张良独特的人格魅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2)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4分)14.结合文本分析张良能深得刘邦重用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冬夜读史有感陆游短檠膏涸夜将残,感事怀人兴未阑。酌酒浅深须自度,围棋成败有傍观。断粞作饭终年饱,大布裁袍称意宽。世上闲愁千万斛,不教一点上眉端。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冬夜已深,灯油燃尽,诗人却还在回忆个人往事,思念友人,意犹未尽。B.颔联不仅是对酌酒观棋的阐述,也是读史后对人生道理的思考感悟。C.诗人以碎米为食也觉饱,以粗布为衣也称心,生活清贫却心满意足。D.全诗围绕“有感”,选取生活日常寄寓情理,用语浅显而意蕴丰富深刻。16.诗歌尾联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春水初融,春风拂面,让人不禁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的画面:,。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像这样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风调雨川。(2)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3)庖丁解牛的技术高超,他通过熟悉牛的结构,顺其自然地操作,解牛之时他“”,更不去拿刀触碰大骨头,从而其刀在运进中能做到“”,轻松又自如,使其刀“十九年若新发于硎”。庖丁对内在的平和与规律的遵循,正源自他对‘道’的理解和顺应,这也正是养生的内在修炼。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A。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B,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当然,那不是我。但是,那不是我吗?18.在文中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文中第二段开头连续运用三个“说不好”,请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20.文中为什么要用“孩子”“老人”“情人”比作自己?请简要说明。(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红楼梦》中的建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红楼梦》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人认为完美的园林景观应该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在蓊郁的花草树木和潋滟水光映衬下,小山曲水,错落有致,楼台亭阁掩映于茂林修竹,极尽清幽旷达之妙。每一个庭院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极富自然情趣。同时,园子里每一座院落的建筑格调,

。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院中种植着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芭蕉为绿,海棠为红,于是贾宝玉便为其取名“红香绿玉”,整体意境颜色艳丽,暗香浮动,与宝玉的性情相符;

,“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自然情趣流泻而出,与黛玉真诚率真的气质相合;蘅芜苑,一眼望去,清凉瓦舍,但透过院内各种香草,素净无华,把宝钗安份随时、不流于俗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每一座庭院都与人物合二为一,不分彼此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稻香村”是《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处建筑,后来成为李纨的居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稻香村”是如何体现庭院与人物“合二为一,不分彼此”的?(4分)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恃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高一3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C【解析]A项,原因分析不当,经久不衰的原因不只是取材丰富,还包括在“新”和“编”等方面的探索与创新;B项,人物身上的神性或妖性淡化了,更凸显人性,他们并非彻底成为毫无神仙或妖魔特征的纯粹普通人,而是在身份认同上有了向“人”的转变和侧重;D项,影片“进一步解构了神话的权力结构”,是通过深入刻画龙族内部的矛盾、妖族的生存困境以及仙界的权谋算计达到的,而且这一宣言出自《哪吒1》,解构是《哪吒2》。2.D【解析】曲解文意,“这是对传统英雄内涵的颠覆”中的“颠覆”错误,应改为“深化”。3.B【解析]A项,与《哪吒》系列电影对权力结构的解构观点相契合;B项,岳飞并不是神话人物;C项,能够为“反英雄”叙事的观点提供论据;D项,与动画电影在叙事主题上的创新相呼应。4.(4分)①通过问题揭示“故事新编”这一命题的核心要点。②连续设问,引发读者深思。③为下文详细解说做铺垫。(每点2点,写出2点给满分)5.(6分)①《哪吒之魔童闹海》借用“哪吒闹海”的神话传说,对传统叙事进行改编。具体表现为打破二元对立关系等。②《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不再是传统神话中的英雄人物,而是被偏见与歧视所困的“他者”;“丑”化的、“烟熏妆”哪吒,颠覆了对以往哪吒形象的塑造。③《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哪吒在大家、大爱与大我中融入个体意识的觉醒;由传统对秩序的回归转变为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反抗。(每点2分)【答案】6.B7.C8.①祖父带回树苗在我们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后来被雷电击垮,又重新发芽,重返盛大。②这棵大树是祖父的化身,祖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担当精神不断传承,我们对祖父充满了无限的怀念与敬意。(每点2分)9.①将童年的“我”的所见、所闻、所想与现在的“我”的所感、所悟相结合,全面再现“我”的家族变迁的全貌,更深刻地表现祖父与父亲的精神。②童年的“我”与现在的“我”交替出现,使叙事富于变化,吸引读者持续阅读的兴趣,去深入探究故事背后的情感和意义。(每点3分)【解析】【导语】这篇文章以祖父栽种的一棵树为主线,不仅展现了树从幼苗到被雷击倒又重生的过程,还隐喻了一家人的守望与传承。作者通过叙述祖父和父亲对待生活的方式,透露出他们在动荡时局下的隐忧和对家人的责任感。祖父的那棵树象征着希望与记忆,尽管祖父未能回到家乡,其精神仍在家族和树的生命中得以延续,树的重生意旨祖父的精神进了“天堂”。【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B.“而且一改从前唯唯诺诺的性格”错误。文中提到“父亲双手缩在袖笼里,嘴里叼着烟卷,只能朝祖父唯唯诺诺”,后来父亲开始制作扁担等农具,承担起家庭责任,但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父亲一改从前唯唯诺诺的性格。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表现了他内心的孤寂和迷茫”错误。文中描写晚照从祖父藏青色帽子上铺下来,大地苍茫辽阔的情景,结合前文祖父交代家庭事务、安排家人应对土匪等情节,此时的景物描写更多是烘托祖父离家前对家人的担忧以及对未知时局的忧虑,而非“内心的孤寂和迷茫”。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①表层义:根据“那时候大树还是棵幼苗,不足半人高,浑身光秃秃的,没有枝叶”“那棵树长势良好,从半人之高一转眼已高出我几个头了,树干也有拳头粗细”“彼时已郁郁葱葱,三两个人合围不过来”“被雷电击垮了,枝叶被烧焦,发黑,只剩下光秃秃的主干”,“雨后有芽苗从根部钻出来,以犬牙交错的形式疯长,不久又葳蕤起来,重返当初盛大的样子”可知,祖父带回的树苗在“我们”的精心呵护下不断生长,即使被雷电击垮了,这棵树凭借顽强的生命力重新焕发新生,它的成长和重生历程如同一种生命的奇迹,它有着如同进入天堂般的神奇经历。②深层义:这棵大树是祖父的化身,祖父种下这棵树,原本是为自己准备棺木,它承载着祖父对生活的规划和对未来的期许。祖父虽然死于乱世土匪的冷枪之下,但他的担当精神通过父亲制作农具承担家庭责任等方式得以传承。“我们”对祖父充满怀念与敬意,这棵树就像祖父精神的延续,在“我们”心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它的重生也仿佛祖父的精神在家族中延续,祖父虽然进入了“天堂”,但他化为大树一直守护着“我们”。【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①从内容角度分析:小时候的“我”能够直观地展现当时家庭的生活场景,如祖父带回树苗时大家的诧异、父亲制作扁担时“我”的疑惑等,这些所见、所闻、所想是对过去生活的真实记录。现在的“我”则可以对这些经历进行反思和感悟,如对祖父和父亲行为的理解、对家族变迁的思考等。两者相结合,能让读者全面了解“我”的家族变迁全貌,更深刻地体会祖父与父亲在面对生活困境时所展现出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②从叙事人称和视角角度分析:童年的“我”与现在的“我”交替出现,打破了单一的叙事视角和时间线。以童年视角叙述时,能让读者感受到“我”叙述故事时语言中的纯真和质朴;切换到现在的视角,又能使故事增添一份成熟和深沉的思考。童年的“我”与现在的“我”交替出现,使叙事富于变化,吸引读者持续阅读的兴趣,去深入探究故事背后的情感和意义。10.DIN(答对一处给1分,共3分)11.D(D.“两者意思相同”错误。详细地/准备。句意: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事详细地告诉张良。/替五万人准备粮食。)12.B(“张良担心……率军一举攻破秦军”错误,原文为“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是沛公率军,不是张良。)13.(1)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采分点】(“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入”;“非常”,意外的变故。译对一词给1分,大意1分,共4分)(2)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商人容易用利益动摇(他)。【采分点】(“闻”,听说;“易”,容易;“动”,动摇;状语后置句式。三个词各1分,大意1分,共4分)14.①忠心耿耿。甲文中项伯告诉张良有危险,要张良随他一起离开,但张良选择留下,并谋划帮助刘邦解除了危机。②足智多谋。乙文中张良献计刘邦,利诱秦将,拿下咸阳。③不贪名利。乙文中刘邦分封功臣,要分封张良三万户,张良却自认为没有战功,只接受“留”作为封地。(每点1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答案】15.A16.

①运用比喻与夸张,将抽象的闲愁具象化,成为了可用千万斛量化的事物,形象写出了闲愁的数量之多。②“千万”与“一点”形成对比,“千万”衬托出不留一点闲愁的洒脱,表现出诗人超然的人生态度。(每点3分,每点答出修辞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冬夜独自读史表达了诗人陆游内心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态度。诗人通过对简单物质生活的满足,体现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尾联强调无论世上愁事多么繁杂,亦不让它染上眉际,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诗由感史到生活日常,寓理于情,言简意深。【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诗人却还在回忆往事,思念友人”错误。题目中强调“读史有感”,所以首联中的“感事怀人”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