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应用技术规程2024-9-26实施2024-9-26实施廊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前言 1范围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34系统架构与应用流程 4 44.2应用流程 65系统建设与运维 6 65.2系统方案设计 65.3安装调试 75.4验收 85.5运维 86监测方案与方法 96.1一般规定 96.2监测方案编制 96.3水平位移监测 6.4竖向位移监测 6.5周边建筑倾斜监测 6.6坑底隆起监测 6.7安全巡视检查 7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及报告 7.2数据处理分析 7.3预警信息反馈 7.4基坑可视化监测报告 附录A(资料性)监测简报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廊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汇川物联网技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廊坊师范学院、廊坊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服务中心、中铁河北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河北筑稳建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省特种设备监督检验研究院廊坊分院、大连交通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承桓、王建军、刘慧彬、林文、胡霖杰、马骥、张翔、胡广辉、孟竹、翟小东、张国栋、王保亮、张超、周宇辉、余学振、李丁、陈佳、于洪友、刘鹏、王培沣、宋艳玉、李宵香。3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应用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的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系统架构与应用流程、系统建设与运维、监测方案与方法、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及报告。本文件适用于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及周边环境变形的可视化自动监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208外壳防护等级GB/T16895.6低压电气装置第5-52部分: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布线系统GB/T17798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28181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827.1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28827.3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3部分:应急响应规范GB/T30147安防监控视频实时智能分析设备技术要求GB50026工程测量标准GB50167工程摄影测量规范GB50198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1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4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49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8702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A/T751视频图像文字标注规范GA/T1127安全防范视频监控摄像机通用技术要求GA/T1211安全防范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JGJ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29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视频监控技术规范JGJ/T417建筑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技术规范JGJ/T434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技术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可视化自动监测4采用视频监控、激光测量(或其他非接触式测量技术)、物联网传感、人工智能和信息通信等技术手段对目标进行监测的方法。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由采集层、网络传输层、数据存储层、应用服务层、展示层组成的,对基坑工程进行可视化自动监测的系统,简称“系统”。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具备远程测量和视频监控功能的测量仪器。自动巡测采用可视化、智能化方式,通过设定巡航轨迹和频率,对监测目标进行测量的方法。比对测量采取不同测量方法对同一监测点进行量测并比较其测量结果的过程。4系统架构与应用流程4.1系统架构4.1.1系统总体构架4.1.1.1系统总体构架如图1所示。PCPC/网页客户端移动客户端可视化布设参数设置数据列表位移曲线云端存储本地存储有线网络无线网络4G/5G/Wi-Fi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存储层传输层图1系统总体构架4.1.1.2系统应符合JGJ/T292、JGJ/T434的规定,并应具备下列功能:5a)视频、图像、目标空间位移信息等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计算、显示;b)具备应用视频图像对监测点的视觉特征进行识别的功能;c)设置监测频率、巡航轨迹、预警值;d)对设备、电源、通信等硬件工作状态自动监控和诊断,对异常状态自动报警;e)内置符合GB/T28181的接口。4.1.1.3系统供电应持续稳定,设置过载、漏电保护,宜配置备用电源。4.1.1.4系统应独立设置防雷装置,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4.1.2采集层4.1.2.1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应包括摄像机、测距仪、云台和内置的智能分析软件。4.1.2.2摄像机应采用高动态范围成像(HDR)的摄像机,并应满足下列要求:a)摄像机的结构、接口和技术参数应符合GA/T1127的规定;c)摄像机应具备时钟同步、字符叠加、断线自动重连等功能;d)摄像机应具备图片抓拍功能,视频和图像分辨率不应低于1920×1080,视频和图像质量应符e)摄像机光学变倍应满足影像采集需求,宜选用红外LED等作为补充光源;f)抓拍图片应符合GB50167中近景摄影测量的规定,并应标注监测点的坐标、监测时间、项目信息等数据,其标注还应符合GA/T751的规定;g)摄像机嵌入的智能分析软件应符合GB/T30147的规定;h)支持开放式网络视频接口论坛(ONVIF)协议。4.1.2.3测距仪的距离测量精度不应低于±(2mm+2×10-6×D)(D为目标距离,单位mm);测程小于等于50m时,位移监测精度不应低于±0.5mm;测程大于50m且小于等于100m时,位移监测精度不应低于±1mm;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设监测设备数量,确保监测精度。4.1.2.4云台的水平方向角移动范围不应小于360°,仰俯角移动范围不应小于180°,分水平/仰俯辨率不应大于0.001°,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65。4.1.3传输层4.1.3.1通信网络应支持有线网络、无线网络(4G/5G/wifi)等组网方式,并具备主备信道自动切换的功能。4.1.3.2采用有线传输或IEEE802.11a/b/g/n/ac标准协议无线传输时,帧率不应低于25帧/秒;采用4G及以上标准无线传输时,帧率不应低于8帧/秒。4.1.4存储层4.1.4.1监测数据应采用前端本地存储和云端存储相结合的方式,宜进行后端集中备份,备份链路应具备断点续传功能。4.1.4.2监测数据应防丢失、防篡改,在断电或异常情况下,数据不应失真或丢失,并应建立数据溯源、保密、备份、恢复、监管机制。4.1.4.3数据存储时间应满足监测需求,并符合下列规定:a)视频图像数据存储时间不宜少于1个月;b)变形数据存储时间不宜少于6个月;6c)预警和报警信息宜保存到监测周期结束。4.1.5应用层4.1.5.1应用层应包括可视化布点、参数设置、数据列表、位移曲线、全景影像、图像比对、自动预警、报表生成等功能。4.1.5.2系统应具备远程可视化自动批量布设监测点位的功能,远程增删监测点位的功能。4.1.5.3系统应具备同部位实景影像自动比对功能。4.1.6展示层4.1.6.1展示层应包括PC/网页客户端和移动客户端。4.1.6.2客户端应具备视频图像和测量数据的实时查询、调用及多用户并发访问的功能,可展示监测点空间位移、阶段变形量、累计变形量、变形速率和变形曲线。4.1.6.3经授权的客户端可管理前端设备。4.2应用流程系统应用总体流程如图2所示。监测方案与方法(6)系统建设与运维(5)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及报告(7)监测方案与方法(6)系统建设与运维(5)监测方案编制(6.2)系统方案设计(5.2)数据采集(7.1)监测方案编制(6.2)系统方案设计(5.2)系统安装调试(5.3)数据处理分析(7.2)系统安装调试(5.3)水平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周边建筑倾斜安全巡视检查基坑隆起监测水平位移监测竖向位移监测周边建筑倾斜安全巡视检查基坑隆起监测系统验收(5.4)预警信息反馈(7.3)系统验收(5.4)系统运维(5.5)可视化监测报告(7.4)系统运维(5.5)图2系统应用总体流程5系统建设与运维5.1一般规定5.1.1系统建设程序应符合GB50348的规定。5.1.2系统所使用的测量仪器应经有资质的计量机构检定合格,并应在检定合格的有效期内使用。5.1.3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特殊工程的建设还应符合相关管理要求,并应选用符合要求的设计、实施和运维队伍。5.2系统方案设计75.2.1系统方案设计应符合GB50026、GB50348、GA/T1211和JGJ/T292的规定,并满足下列要求:a)应选用技术先进、成熟可靠的设备,所使用的设备应符合环保和节能要求,除全站型视频监控c)供电优先采用现场不间断电源,现场条件不具备时,宜单独配置不小于8h的备用不间断电源。5.2.2采集层要结合基坑工程具体情况及监测应用要求,合理确定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布设位置和配置的数量,做到监测区域全覆盖。根据现场实际条件设置专用观测墩,并在架设处设置电子气温气压计。5.2.3系统方案设计中传输层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基坑工程特点选定有线或无线传输形式和路由,网络交换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路由IEEE802.11/a/b/g/n、4G/5G和窄带物联网(NB-IoT)等无线通信网络协议;b)传输方式除应符合GB50348的相关规定外,对有安全保密要求的传输方式还应采取信号加密措施;c)无线传输设备的有效传输距离应有冗余设计,载波发射频率和电磁辐射功率应符合GB8702的相关规定。5.2.4系统方案设计中存储层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监测需求,合理选择存储设备及方式,并按数据的重要程度制订相应的备份策略;b)视频监控图像信息宜采用NVR、NAS等网络存储设备进行存储与管理,存储设备的资源配置应符合GA/T1211的相关规定;5.2.5系统方案设计中应用层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基坑工程特点及监测应用要求,合理规划系统应用功能及其性能指标,不同应用模块之间应能实现信息直接调用;b)合理规划系统管理平台的安全策略,选择适宜的接入设备,明确数据与网络传输安全措施和不同网络环境的安全隔离措施;c)宜有冗余设计,满足应用功能的定制开发。5.2.6系统方案设计中展示层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监测应用要求合理设计展示界面,针对应用层的功能模块进行可视化展示;5.3安装调试5.3.1系统安装应包括远程视频监测设备安装、数据通信设备安装、设备保护装置安装、线缆敷设和系统管理平台建设。5.3.2系统安装应由具备相应技术能力的单位集成实施,施工现场应具备设备安装所需的场地、用电、设施固定等基本条件。a)根据施工现场条件,合理规划设备的接地路由,实现系统单点接地;b)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应安装牢固,安装位置及高度不应受外界干扰和破坏,且不得影响现场设备运行和人员正常活动,确保监测点位在通视范围;8c)数据采集装置上的数据线等接口应方便现场检修或更换。5.3.4线缆敷设前应估算线缆长度并适当预留长度,敷设时应根据现场条件,采取保护措施,并应排列整齐,如需埋设,应对地下管线情况进行调查。通信线缆与强电线缆敷设最小间距应满足GB50311的规定。5.3.5系统调试应包括下列内容:a)监测设备的参数标定;b)监测项目的初始值(含影像、坐标)确定;c)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软硬件设备的功能测试;d)监测项目、监测点、监测频率及预警值的设定;e)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测试;f)远程视频监测设备测试;g)数据通信设备功能测试;h)监测点的坐标、高程、距离等基准数据标定。5.3.6监测初始值应在系统调试运行稳定后、相关施工工序之前采集,初始值至少取连续3次稳定监测数据的平均值。5.3.7系统调试时,监测数据应与比对测量数据进行同时段比测。5.3.8系统安装调试应进行性能校验,并进行试运行。5.4.1系统验收应符合GB50348的有关规定。5.4.2系统验收时应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检查测试。5.4.3系统首次使用前应进行远程监控监测与现场实测的比对验证,满足监测方案要求后方可使用。5.5.1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前,应根据系统的使用与管理要求编制系统运维工作计划,并应按GB/T28827.3的要求编制运维服务应急预案。5.5.2承担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运维服务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5.5.3前端设备、控制中心配套设备和基础设施应按照GB/T28827.1、GB50348和JGJ/T417的相关规定的运维。5.5.4监测单位应根据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及时采取对应的措施:a)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错误或发现潜在缺陷时,应进行纠错和优化维护;b)系统功能变动和需求改进时,应进行完善性维护;c)系统的配置或硬件环境改变时,应进行适应性维护。5.5.5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维护宜每月不少于一次,大风、暴雨等特殊天气后应进行一次全面维护,维护应包括下列内容:a)硬件设备的供电情况;c)设备运行状态;d)对设备的整平状态、精度进行检查校正。5.5.6监测单位应对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配置参数、系统管理日志、用户管理数据、视频图像信息和监测数据等数据进行维护,维护还应满足下列要求:9a)根据数据的类型和重要性,合理确定数据更新周期和备份计划,系统管理日志和用户管理数据宜每日进行备份,并在数据更新周期内完成本周期所有数据的备份;b)结合数据备份计划,预先制定数据恢复计划和方案,恢复工作完成后应检测数据的完整性;c)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整理和清理。5.5.7监测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系统运维档案管理制度,系统运维档案应包含但不限于系统运行情况记录、突发事件记录、系统检查记录、升级优化记录、数据备份记录、维护保养记录、故障处置记录等。5.5.8监测实施期间,应做好监测设施、设备的保护工作,必要时应设置专用保护装置。5.5.9采用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进行变形测量的监测项目应进行比对测量。比对测量的方法、设备、精度应满足GB50026和JGJ8要求。5.5.10比对测量应根据监测项目选用对应的比对测量仪器,水平位移宜使用全站仪进行比对测量,竖向位移和基坑隆起宜使用水准仪进行比对测量,建筑倾斜宜使用全站仪或水准仪进行比对测量。5.5.11比对测量应由监测单位定期实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比对测量周期应视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等级和周边环境风险等级情况确定,在可视化自动监测周期内应每月1次;b)当检查发现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有可能变动或监测结果异常时,应立即进行比对测量;c)当进行重要施工节点或采用特殊施工方法时,宜进行比对测量;d)每期比对测量数据采集次数不应少于3次。6监测方案与方法6.1一般规定6.1.1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能力和资质的单位承担。6.1.2可视化自动监测方案应根据工程特点编制,当基坑工程设计或施工有重大变更时,应及时调整监测方案,监测结果应满足精度要求。6.2监测方案编制6.2.1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a)工程概况及基坑周边环境状况;b)监测目的及编制依据;c)监测范围、对象及项目,监测方法和精度等级,监测周期和监测频率;d)监测人员及仪器设备的配备;e)预警值及危险情况下的监测措施;f)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监测点的布置图及保护要求;g)监测数据和数字影像的处理与信息反馈,监测数据发布;h)比对测量的方法;i)安全巡查的相关要求。6.2.2基坑工程可视化自动监测项目应包括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周边建筑物倾斜,也可包括坑底隆6.2.3实施可视化自动监测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设除应符合GB50497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要a)监测点应布置在变形关键特征点处,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状态及其变化趋势,不妨碍监测对象的正常工作;b)监测点应根据工程特点,选用棱镜、反射贴、棋盘格、喷涂等人工标识,或自然形成的视觉特征作为标识;c)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监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采集数据;d)基坑各侧边的中点、阳角部位、深厚软弱土层等位置应重点布设监测点,并应加强监测:e)基坑边缘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应作为监测对象,必要时应扩大监测范围;f)监测点之外部位出现隆起、塌落等现象的,应追加监测点,并加密监测。6.2.4实施可视化自动监测的项目,监测频率除应符合GB50497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a)监测频率应能反应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变化过程且不遗漏重要变化特征,并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监测方案要求;b)当实测累计变化量或变化速率达到预警值时,应自动提高监测频率;c)当出现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时,应提高监测频率;d)监测频率要求较高的监测项目,监测频率不宜低于1次/d。6.2.5实施可视化自动监测的项目,监测预警除应符合GB50497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a)工程现场对监测数据的影响较大时,监测系统应对数据的有效性进行校检,防止误预警发生;b)监测达到预警值时,应自动提高监测频率,并辅助远程视频巡查;当远程视频巡查不能清晰反映现场情况时,应进行人工巡查。6.2.6可视化自动监测网的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a)基准点应布设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范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不应埋设在低洼、湿陷、冻胀、胀缩等影响区域;b)工作基点布设应在视频覆盖且通视区域范围内;c)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宜设置观测墩或埋设专门观测标石,配备防护装置,满足对仪器的防护要求,选点时应考虑施工对工作基点的扰动;d)每个监测周期开始前和结束后,系统应自动对基准点、工作基点进行远程视频监测校差复核;e)工作基点应与基准点进行组网和联测。6.3水平位移监测6.3.1水平位移监测对象应包括围护墙(边坡)顶部、周边建筑、管线。6.3.2地下管线无法埋设直接观测点时,可在对应的地表或管线一侧埋设间接观测点,间接观测点宜设置保护井。6.3.3水平位移应采用后方交会法及图像比对法进行量测。6.3.4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量测水平位移时,应配备自平衡装置,发射端应放置在无遮挡的稳定区域,监测点应布置在监测对象受力及变形关键点和特征点上,选点时应考虑施工对监测点的扰动和对视线的遮挡,监测点与基准点宜同步进行监测,并应同时监测至少3个监测网点。6.3.5可视化自动监测水平位移的精度应满足GB50497中关于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6.4竖向位移监测6.4.1竖向位移监测对象应包括围护墙(边坡)顶部、立柱、基坑周边地表、周边建筑、周边道路和管线。6.4.2竖向位移应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法及图像比对法进行量测。6.4.3采用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进行竖向位移监测时,竖向位移测点与水平位移测点可共用。后视点及前视点的布置、视线高度、测量方法、可视化自动监测竖向位移的精度应满足GB50497和JGJ8相关规定的要求。6.5周边建筑倾斜监测6.5.1建筑倾斜监测方法应根据现场监测条件和要求,选用后方交会法及差异沉降法。6.5.2当从建筑外部进行倾斜观测时,建筑顶部的监测点标志宜采用固定的觇牌和棱镜,墙体上的监测点标志可采用埋入式照准标志。当不便安装埋设标志时,可粘贴反射片标志,也可利用满足照准要求的建筑特征点作为照准标志。6.5.3当利用相对沉降量间接确定建筑倾斜时,可采用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通过测定差异沉降计算倾斜值并确定倾向方向。6.5.4可视化自动监测建筑倾斜的精度应符合GB50026和JGJ8的有关规定。6.6坑底隆起监测6.6.1坑底隆起应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法及图像比对法进行量测。6.6.2采用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进行基坑隆起监测时,后视点及前视点的布置、视线高度、测量方法均应满足JGJ8的要求。6.6.3可视化自动监测坑底隆起的精度应满足GB50497关于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要求。6.7安全巡视检查6.7.1基坑工程施工和使用期内,在可视化自动监测的同期,每天应进行安全巡视检查。6.7.2安全巡视检查应以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自动巡视检查为主,人工巡视检查为辅。必要时可通过人工操控视频监控,远程采集相关部位影像信息、记录巡查情况将自动巡查数据与人工巡查数据同步比对验证。6.7.3施工现场人工安全巡视检查应符合GB50497的规定。6.7.4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自动巡视检查过程中,根据检查对象,可分为以下内容。a)支护结构:1)冠梁、围檩、支撑、面层有无裂缝出现;2)支撑、立柱、腰梁有无较大变形;3)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情况。b)监测设施:1)基准点、监测点完好状况;2)监测元件是否完好及其保护情况;3)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6.7.5特殊土基坑工程的巡视检查内容除应符合6.7.4的规定外,尚应包括下列内容:a)对深厚填土,应重点巡视场地内和周边区域的挡水、排水等防护设施是否完好,开挖暴露面有无被雨水及其他水源浸泡,是否及时覆盖,以及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变形情况;b)对季节性冻土,当基坑施工及使用阶段经受冻融循环时,应重点巡视开挖暴露面保温、隔热措施是否到位,坡顶、坡脚排水系统是否完好;c)对高灵敏性软土,应重点巡视施工扰动情况,支撑施作是否及时,有无软土侧壁挤出,开挖暴露面是否及时覆盖等。6.7.6自动巡视检查应使用全站型视频监控测量设备对重点部位进行巡视、图像比对和测量,监测点可远程批量布设、远程增删、自动巡测检查,并可全过程连续自动监测、预警、记录。系统应自动测量、识别和定位渗水、隆起开裂、坍塌滑落以及变形量超过预警值的部位,同时自动同步推送该部位初始影响和当前影像,并自动增加该部位为重要监测点,加密监测。6.7.7当巡视检查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预警,并通知相关单位。7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及报告7.1数据采集7.1.1可视化自动监测数据的采集范围除包含监测对象的空间坐标数据和图像数据外,还应包括系统前端设备位姿、定位、气象、故障告警等数据,以及人为作业的操作数据。7.1.2上传到系统管理平台的数据应包括但不限于前端设备基本信息、监测点信息、监测数据、预警信息、巡视检查信息、故障告警和消警、工况描述等信息。7.2数据处理分析7.2.1数据处理7.2.1.1监测数据的预处理和处理,以及监测简报编制应由可视化自动监测系统自动实施。7.2.1.2监测数据应按照工程项目、监测对象、监测项目、数据类型和监测时间进行分类。7.2.1.3数据预处理宜包括下列内容:a)对原始数据的数据丢包、缺失等异常情况进行识别过滤;b)监测基准数据的稳定性分析:主要利用现有采集到的基准数据,并根据数据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稳定性的校验;c)异常数据的标识:主要对突变数据、缺失数据的异常情况进行存储和展示时的标记处理;d)气象参数修正:主要对温度、气压、湿度、大气折光修正。7.2.1.4监测数据处理宜包括下列内容:a)监测数据格式转换;b)监测数据的检核;c)基准点、监测点观测数据平差计算、精度评定;d)变化量计算;e)监测数据、计算数据、成果数据库的建立。7.2.1.5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由人工进行巡查并查明现场情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诊断,必要时进行重测和比对测量。7.2.1.6当发现监测设备损坏时,应进行人工监测。7.2.1.7系统可短期自动增加采集频率,通过变化规律,智能区分粗差和正常数据变化,避免部分剔除粗差时产生的数据缺失。7.2.2数据分析7.2.2.1监测数据的分析应由具有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工程测量综合专业知识、工程实践经验,较强分析能力的人员承担。7.2.2.2数据分析应利用系统生成的数据图表,结合基坑工程技术文件、地质条件、环境条件、人工巡视检查情况、施工工况和天气等因素开展综合分析。7.2.2.3数据分析宜包括下列内容:a)监测成果的可靠性;b)监测项目累计变化量、两相邻观测周期的相对变化量和变化速率;c)同类监测项目最大变化点位及分布;d)荷载、施工工况、自然环境以及气象条件等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7.2.2.4数据分析过程中若对数据可靠性有疑问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和校核。7.3预警信息反馈7.3.1可视化自动化监测系统应针对不同层级、不同管理权限的人员需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玻璃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考核试卷
- 核电工程现场施工安全防护设备使用考核试卷
- 木材加工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考核试卷
- 批发行业互联网转型之路考核试卷
- 康复辅具在康复医学研究方法的革新考核试卷
- 煤炭行业投资风险评价考核试卷
- 文化用化学品在声音记录材料的技术发展考核试卷
- 2025届安徽省界首市下学期高三数学试题二模考试试卷
- 医疗数据要素市场交易权限管理
- 美国发动“对等关税战”的影响
- 铝材切割机操作规程
- 浙江大学《普通化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电磁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天津大学
- EIM Book 1 Unit 10 Don't give up单元知识要点
- 《塑造打胜仗的团队系列 8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 新乡县恒新热力有限公司集中供热项目二期工程变更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A3报告解析课件
- “越……越……”“越来越……”课件
-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80首(精排+目录)
- 马工程《刑法学(下册)》教学课件 第16章 刑法各论概述
- 2023年新改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活动手册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