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划与设计方案指南_第1页
建筑规划与设计方案指南_第2页
建筑规划与设计方案指南_第3页
建筑规划与设计方案指南_第4页
建筑规划与设计方案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规划与设计方案指南TOC\o"1-2"\h\u26247第一章建筑设计概述 3303701.1建筑设计基本概念 3191971.2建筑设计原则与流程 3286901.2.1建筑设计原则 3189001.2.2建筑设计流程 34925第二章设计前准备 4240392.1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4185362.1.1项目背景 4112262.1.2需求分析 4208182.2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 419082.2.1现场踏勘 4285742.2.2资料收集 5237692.3设计任务书编制 55041第三章总体布局设计 5257313.1总体布局原则 5325583.2空间组织与功能分区 6523.3环境景观与交通规划 624769第四章建筑形态设计 6205254.1建筑形态构成要素 6232584.2建筑风格与形象塑造 7193164.3建筑体量与比例关系 713686第五章结构设计 7150865.1结构设计基本原理 7151675.2结构体系选择 8139685.3结构安全与经济性 81150第六章设施与设备设计 9320056.1给排水系统设计 9180936.1.1设计原则 93646.1.2给水系统设计 9137556.1.3排水系统设计 9102696.2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 9113186.2.1设计原则 9129596.2.2供暖系统设计 9148386.2.3通风系统设计 1072126.2.4空调系统设计 10299576.3电气与智能化系统设计 10295616.3.1设计原则 1017466.3.2电气系统设计 10255006.3.3智能化系统设计 1032754第七章室内设计 11279737.1室内空间设计 1138387.2室内界面设计 1168257.3室内装饰与陈设设计 1223379第八章立面与细部设计 1230198.1立面设计原则 1227358.1.1整体性与协调性原则 12261228.1.2功能性与美观性原则 12289488.1.3经济性与可持续性原则 12187138.2立面造型与材质选择 1392948.2.1立面造型 13155718.2.2材质选择 13146028.3细部设计要点 13262438.3.1窗户设计 13239178.3.2门设计 1324588.3.3墙面设计 13259888.3.4屋顶设计 1414057第九章环境影响与绿色设计 14163849.1环境影响评估 14263289.1.1评估目的与原则 14159079.1.2评估内容与方法 14241209.1.3评估程序与要求 14122349.2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14313799.2.1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574049.2.2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15108039.3可持续发展原则 15286939.3.1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 15136269.3.2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 15167969.3.3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 1526740第十章设计实施与管理 161271010.1设计实施流程 163067310.1.1设计前期准备 162847510.1.2设计方案制定 162398110.1.3设计方案深化 161560010.1.4设计文件编制 162593310.1.5设计审查与报批 16203610.2设计管理与协调 161694810.2.1设计团队管理 16320810.2.2设计进度控制 162541010.2.3设计成本控制 17694810.2.4设计协调 172655910.3设计成果审查与验收 172760910.3.1设计成果审查 17351510.3.2设计成果验收 17657710.3.3设计成果修改与完善 17第一章建筑设计概述1.1建筑设计基本概念建筑设计是指在满足使用功能、审美需求、经济合理、环境协调等前提下,运用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建筑物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外观形象、材料选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的活动。建筑设计是建筑创作的核心环节,涉及建筑的功能、结构、美学、技术、经济等多个方面。1.2建筑设计原则与流程1.2.1建筑设计原则(1)功能性原则: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保证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2)安全性原则:建筑设计应注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保证建筑物在地震、火灾等灾害情况下具有较高的抵御能力。(3)美观性原则:建筑设计应注重建筑物的外观形象,使建筑物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4)经济性原则: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投资成本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合理、节约投资。(5)环保性原则:建筑设计应注重环境保护,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和环境污染。(6)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1.2.2建筑设计流程(1)前期调研:收集项目背景资料,分析项目需求,确定设计任务。(2)方案设计:根据前期调研成果,进行建筑物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外观形象等方面的设计。(3)初步设计: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对建筑物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细化,形成初步设计成果。(4)施工图设计:根据初步设计成果,绘制施工图纸,为施工提供详细的技术依据。(5)施工监理: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保证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6)项目验收:在施工完成后,对建筑物进行验收,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目标。(7)后期维护:对建筑物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保证建筑物的正常运行。第二章设计前准备2.1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2.1.1项目背景本项目位于我国某城市,旨在满足城市快速发展对公共设施的需求,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项目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城市发展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本项目位于城市核心区域,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2)市场需求: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公共设施需求日益旺盛,本项目旨在满足市场对公共设施的需求。(3)政策支持:鼓励和支持公共设施建设,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2.1.2需求分析本项目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需求:分析项目所需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如教育、文化、体育、休闲等。(2)规模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确定项目规模,包括建筑总面积、容纳人数等。(3)品质需求:分析项目所需达到的品质标准,如建筑风格、绿化率、配套设施等。(4)经济需求:评估项目投资成本、收益及经济效益。2.2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2.2.1现场踏勘现场踏勘是设计前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项目地形地貌、周边环境、交通条件等。(2)调查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3)收集与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划政策等。2.2.2资料收集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法规: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国家、地方政策法规,为项目实施提供依据。(2)规划资料:收集项目所在地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资料,了解规划要求。(3)技术规范:收集项目所需遵循的技术规范、标准等。(4)市场调研:收集市场相关数据,分析项目市场需求。2.3设计任务书编制设计任务书是项目设计的基础性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1)项目名称、编号、性质、规模等基本信息。(2)项目背景、目标、任务来源等。(3)项目功能需求、规模需求、品质需求等。(4)项目设计原则、设计依据、设计标准等。(5)项目投资预算、经济效益分析等。(6)项目设计进度计划、成果要求等。(7)项目审批、验收等程序要求。(8)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通过设计任务书的编制,为项目设计提供全面、详细的指导,保证项目设计符合实际需求,提高项目实施效率。第三章总体布局设计3.1总体布局原则总体布局设计是建筑规划与设计方案的基础,其原则需遵循以下几点:(1)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需求,营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2)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3)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4)整体协调:建筑风格、色彩、体量等方面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5)安全可靠:保证建筑结构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可靠性。3.2空间组织与功能分区空间组织与功能分区是总体布局设计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具体内容:(1)空间组织:合理划分建筑群体,形成有序的空间序列,提高空间利用效率。(2)功能分区: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将建筑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工业区等,实现各功能区域的合理布局。(3)交通组织:合理设置道路、广场、停车场等交通设施,满足交通需求,提高交通效率。(4)绿化配置: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绿化配置,提高生态环境质量。3.3环境景观与交通规划环境景观与交通规划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手段,以下为具体内容:(1)环境景观: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通过绿化、水体、广场等景观元素,营造优美的城市景观。(2)交通规划:根据交通需求,合理规划道路系统,提高交通便捷性。同时注重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推广绿色出行。(3)交通组织:优化交通流线,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4)停车设施:合理设置停车场,满足停车需求,避免乱停车现象。(5)慢行系统:构建安全、舒适的慢行系统,提高步行和骑行体验。第四章建筑形态设计4.1建筑形态构成要素建筑形态构成要素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面布局:平面布局是建筑形态设计的核心,它决定了建筑的空间组织和使用功能。合理的平面布局应遵循功能分区、流线清晰、空间利用率高等原则。(2)立面设计:立面设计是建筑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建筑物的外貌和风格。立面设计应注重比例、尺度、材料、色彩等方面的和谐统一。(3)剖面设计:剖面设计反映了建筑内部空间的关系和结构形式,它是建筑形态设计的重要依据。合理的剖面设计应考虑空间的舒适度、采光、通风等因素。(4)细部设计:细部设计是建筑形态的微观层面,它包括门窗、楼梯、栏杆等构件的设计。细部设计应注重美观、实用、安全等方面的要求。4.2建筑风格与形象塑造建筑风格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建筑物的时代特征、地域文化和审美取向。建筑风格的塑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建筑形态设计中,应充分挖掘和传承我国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同时融入现代建筑元素,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2)地域文化的体现:建筑形态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特点,运用当地建筑材料和工艺,展现独特的地域风貌。(3)个性化设计:在遵循基本建筑原则的基础上,建筑形态设计应注重个性化表达,体现设计师的创新精神和独特见解。4.3建筑体量与比例关系建筑体量与比例关系是建筑形态设计的关键因素,它们决定了建筑物的整体感和美观度。以下是对建筑体量与比例关系的探讨:(1)体量设计:建筑体量应遵循简洁、明确、有序的原则,避免过于复杂和琐碎。合理的体量设计有利于形成清晰的空间关系和视觉焦点。(2)比例关系:建筑比例关系包括长宽比、高宽比、层高与柱距比等。合理的比例关系能够使建筑物体形协调、美观大方。(3)比例与尺度:建筑形态设计应注重比例与尺度的协调,使建筑物在整体和局部都能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4)空间组合:建筑体量与比例关系应与空间组合相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实现空间功能的合理布局和视觉效果的优化。第五章结构设计5.1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结构设计是建筑规划与设计方案的核心环节,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力学原理:结构设计必须遵循力学原理,保证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这要求设计者熟悉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基本理论,以及各种结构构件的受力功能。(2)功能原理:结构设计应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包括空间布局、使用需求、美观要求等。设计者需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合理选择结构形式、材料及构造措施。(3)经济原理:结构设计应考虑经济性,力求在满足功能、安全、美观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设计者需在材料选择、结构形式、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实现经济合理。(4)可持续发展原理:结构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等方面。设计者需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术、环保措施等,实现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5.2结构体系选择结构体系选择是结构设计的关键环节,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规模、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结构体系:(1)框架结构:适用于多层、中高层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功能和较大的空间灵活性。(2)剪力墙结构:适用于高层建筑,具有较高的抗震功能和抗风功能。(3)框架剪力墙结构:适用于高层、超高层建筑,兼顾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4)筒体结构:适用于超高层建筑,具有较高的抗震功能和抗风功能。(5)钢结构:适用于大跨度、重荷载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环保功能好的特点。5.3结构安全与经济性结构安全是建筑物的首要条件,设计者应保证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以下为结构安全与经济性的关键因素:(1)荷载计算:准确计算建筑物所承受的各种荷载,包括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偶然荷载等。(2)材料选择:根据结构形式、使用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保证其力学功能、耐久功能等满足设计要求。(3)结构构造措施:采取合理的构造措施,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防止结构破坏。(4)经济性分析: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工程成本、施工难度等因素,实现结构安全与经济性的平衡。(5)施工质量控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保证结构安全、可靠。第六章设施与设备设计6.1给排水系统设计6.1.1设计原则给排水系统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环保的原则,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消防要求,同时兼顾美观与实用。6.1.2给水系统设计(1)给水水源:应根据当地供水条件选择合适的给水水源,保证水源的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2)给水管网:设计给水管网时,应根据建筑物的用水量、用水压力和用水点分布,合理布置管道,保证水压稳定、水量充足。(3)给水设备:选择合适的给水设备,包括水泵、水箱、阀门等,以满足建筑物不同用途的用水需求。6.1.3排水系统设计(1)排水体制:应根据当地排水条件选择合适的排水体制,如合流制或分流制。(2)排水管网:设计排水管网时,应根据建筑物的排水量、排水压力和排水点分布,合理布置管道,保证排水畅通。(3)排水设备:选择合适的排水设备,包括排水泵、检查井、雨水井等,以满足建筑物不同区域的排水需求。6.2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6.2.1设计原则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应遵循舒适、节能、环保、安全的原则,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质量要求。6.2.2供暖系统设计(1)供暖方式: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特点,选择合适的供暖方式,如热水供暖、蒸汽供暖等。(2)供暖设备:选择合适的供暖设备,包括锅炉、散热器、管道等,保证供暖效果。6.2.3通风系统设计(1)自然通风:利用建筑物自身的通风条件,合理设置通风口和通风井,实现室内自然通风。(2)机械通风:当自然通风无法满足要求时,采用机械通风方式,包括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6.2.4空调系统设计(1)空调方式:根据建筑物用途和室内环境要求,选择合适的空调方式,如集中空调、分体空调等。(2)空调设备:选择合适的空调设备,包括冷水机组、风机盘管、管道等,保证空调效果。6.3电气与智能化系统设计6.3.1设计原则电气与智能化系统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经济、先进的原则,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智能化需求。6.3.2电气系统设计(1)供配电系统: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保证电力供应稳定、可靠。(2)配电设备:选择合适的配电设备,包括变压器、低压配电柜、电缆等,满足建筑物不同区域的电力需求。(3)照明系统:设计合理的照明系统,包括光源、灯具、控制系统等,保证室内外照明效果。6.3.3智能化系统设计(1)智能化设备:选择合适的智能化设备,包括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实现建筑物的智能化控制。(2)网络系统:设计稳定的网络系统,保证建筑物内部及与外部的信息传输畅通。(3)安全防范系统:设计完善的安全防范系统,包括监控、报警、门禁等,保障建筑物安全。(4)楼宇自控系统:通过楼宇自控系统,实现建筑物的自动化管理,提高使用效率。第七章室内设计7.1室内空间设计室内空间设计作为建筑规划与设计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创造一个既实用又美观的空间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功能分区:根据室内空间的使用需求,合理划分各个功能区域,保证各区域之间相互协调、互不干扰。(2)空间尺度:充分考虑室内空间的高度、宽度和深度,以及各个界面之间的关系,使空间尺度既满足使用需求,又具备良好的视觉效果。(3)流线组织:合理规划室内空间的流线,使人们在空间中的移动更加便捷、舒适,同时注重流线与空间的关系,提高空间利用率。(4)自然采光与通风: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降低能源消耗。(5)空间个性:根据建筑特点和使用需求,打造具有独特个性的空间,体现室内设计的创新性和艺术性。7.2室内界面设计室内界面设计主要包括地面、墙面、天花板的处理,以及门窗等元素的设计。以下是室内界面设计的要点:(1)地面设计:地面设计应考虑材质、颜色、图案等因素,与空间功能相匹配,同时注重地面的耐磨、防滑功能。(2)墙面设计:墙面设计应根据空间功能和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材质、颜色和图案。墙面可以采用涂料、壁纸、石材等材质,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美观度。(3)天花板设计:天花板设计应考虑空间的层高和照明需求,选择合适的吊顶形式和材料。吊顶可以采用平面吊顶、跌级吊顶、悬浮吊顶等形式,以丰富室内空间效果。(4)门窗设计:门窗设计应考虑空间采光、通风和景观需求,选择合适的尺寸、形状和材质。门窗可以采用木质、铝合金、塑钢等材质,以增强室内空间的通透性和美观度。7.3室内装饰与陈设设计室内装饰与陈设设计是室内设计的点睛之笔,其目的在于提升室内空间的品质和美感。以下为室内装饰与陈设设计的要点:(1)装饰设计:装饰设计包括窗帘、地毯、挂画、雕塑等元素的搭配。应根据空间风格和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装饰品,以丰富空间层次感和视觉效果。(2)陈设设计:陈设设计涉及家具、灯具、摆件等元素的布局。应考虑空间尺度、家具尺寸和陈设品的摆放方式,使陈设品与空间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视觉效果。(3)色彩搭配:色彩搭配在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应根据空间功能、氛围需求,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方案,以营造舒适、和谐的空间氛围。(4)照明设计:照明设计应考虑空间的采光条件、功能需求和氛围营造,选择合适的灯具和照明方式,提高室内空间的舒适度。第八章立面与细部设计8.1立面设计原则8.1.1整体性与协调性原则立面设计应遵循整体性与协调性原则,即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使建筑物的各个立面要素相互协调,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建筑立面的设计应考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以及与建筑本身的风格、色彩、比例等因素的协调。8.1.2功能性与美观性原则立面设计应兼顾功能性与美观性,既要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又要注重建筑立面的审美价值。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通过创新设计手法,使建筑立面具有较高的美观性。8.1.3经济性与可持续性原则立面设计应考虑经济性与可持续性,即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筑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注重采用绿色、环保材料,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8.2立面造型与材质选择8.2.1立面造型立面造型应根据建筑的功能、风格、比例等因素进行设计。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立面造型手法:(1)对称造型:通过对称手法,使建筑立面具有稳定、庄重的视觉效果。(2)韵律造型:通过重复、渐变等手法,使建筑立面产生韵律感。(3)对比造型:通过明暗、虚实、大小等对比手法,增强建筑立面的层次感。(4)自由造型:根据建筑特点,运用创新思维,设计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立面造型。8.2.2材质选择立面材质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1)功能性: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环境要求,选择具有相应功能的材质。(2)美观性:选择与建筑风格相协调,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材质。(3)经济性: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较低的材质。(4)可持续性:选择环保、可再生的材质,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8.3细部设计要点8.3.1窗户设计窗户是建筑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要点如下:(1)尺寸与比例:根据建筑风格和比例,确定窗户的尺寸和比例。(2)形式与风格:窗户形式应与建筑整体风格相协调,体现建筑特点。(3)采光与通风:考虑窗户的采光和通风功能,提高室内舒适度。8.3.2门设计门是建筑立面的重要元素,其设计要点如下:(1)尺寸与比例:根据建筑风格和比例,确定门的尺寸和比例。(2)形式与风格:门的形式应与建筑整体风格相协调,体现建筑特点。(3)功能性与安全性:考虑门的功能性和安全性,保证使用便捷和安全。8.3.3墙面设计墙面是建筑立面的基础,其设计要点如下:(1)色彩与质感:根据建筑风格和周边环境,选择合适的色彩和质感。(2)线条与图案:运用线条和图案,增强墙面的层次感和美观性。(3)材料与施工:选择适合的墙面材料,并注重施工质量。8.3.4屋顶设计屋顶是建筑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要点如下:(1)形式与风格:根据建筑风格和比例,确定屋顶的形式和风格。(2)功能性与安全性:考虑屋顶的功能性和安全性,保证防水、保温等功能。(3)美观性与环保性:注重屋顶的美观性和环保性,提高建筑的整体形象。第九章环境影响与绿色设计9.1环境影响评估9.1.1评估目的与原则环境影响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识别、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可能影响,从而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评估原则应遵循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原则,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9.1.2评估内容与方法环境影响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对空气、水、土壤、声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具体方法如下:(1)定性评估:通过对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2)定量评估:采用数学模型、统计数据、监测数据等手段,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量化分析。9.1.3评估程序与要求环境影响评估程序包括:前期调查、编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评估报告评审、评估结论及建议。评估要求如下:(1)评估报告应具备科学性、严谨性、可操作性,内容完整、数据准确。(2)评估结论应明确,针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9.2绿色建筑设计策略9.2.1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以下理念:(1)节能:通过优化建筑布局、提高建筑围护结构功能、采用高效节能设备等措施,降低建筑能耗。(2)节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占用。(3)节水:优化给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4)节材:采用绿色建材,提高建材利用效率,减少建材消耗。(5)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2.2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包括:(1)建筑布局:合理规划建筑布局,提高建筑间距,保证室内外环境质量。(2)建筑形态:采用适宜的建筑形态,提高自然通风、采光效果。(3)建筑围护结构:提高建筑围护结构功能,降低能耗。(4)建筑设备:选用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绿色建材:采用绿色建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9.3可持续发展原则9.3.1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经济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