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教案_第1页
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教案_第2页
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教案_第3页
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教案_第4页
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题破山寺后禅院》和《登岳阳楼》。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曲径通幽处"中"曲径"的意思,"吴楚东南坼"中"坼"的含义等。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培养语感。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体会其表达效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清幽宁静之美和诗人的高远志向,培养对自然和文学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和意境,背诵并默写古诗。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2.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准确把握诗人的心境。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中感悟意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内容。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重点字词、诗意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学习能力。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如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们民族文化的长河。在古代,诗人们用诗歌来抒发情感、描绘生活、表达志向。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两首古诗,领略它们独特的魅力。首先,请大家闭上眼睛,跟随老师的描述,在脑海中构建一幅画面: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一座古老的寺庙上。寺庙里,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深处,那里有花木繁茂,禅房静谧。这是怎样的一种清幽宁静之美啊!而这种美,就蕴含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板书课题)

(二)《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20分钟)1.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常建。常建一生仕途不顺,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风光,风格清幽自然。这首诗是他在游览破山寺时所作,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佛教境界的向往。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分钟)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情况。全班齐读,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3.理解诗意(8分钟)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尝试翻译诗句,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讲解以下字词:"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我走进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入"字点明诗人的行踪,"照"字生动地描绘出阳光洒在树林上的情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深处,禅房周围花木繁茂。"曲径"写出小路的蜿蜒曲折,"通幽处"突出了环境的幽静,"花木深"描绘出禅房周围花木丛生、郁郁葱葱的景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间的景色使鸟儿怡然自得,潭中的倒影让人心中的杂念消除。"悦"字将鸟儿拟人化,写出了鸟儿因山光而欢快的心情,"空"字写出诗人看到潭影后内心的宁静。"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寂静,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寂"强调了环境的极度安静,"但余"突出了钟磬音的清脆悠扬,以动衬静,更显寂静。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点评和指导。4.体会意境和情感(4分钟)提问: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这首诗描绘了破山寺后禅院清幽宁静的意境,展现了一幅清晨古寺、曲径通幽、花木繁茂、山光潭影、万籁俱寂的画面。追问:诗人通过描绘这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境界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在尘世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三)《登岳阳楼》教学(20分钟)1.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登岳阳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一生坎坷,饱经忧患。这首诗是他晚年漂泊到岳阳时所作,当时他身患重病,登上岳阳楼,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分钟)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情况。全班齐读,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3.理解诗意(8分钟)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尝试翻译诗句,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讲解以下字词:"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以前就听说过洞庭湖,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昔闻"和"今上"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多年的向往之情。"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割开来,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坼"字用得极好,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仿佛把吴楚大地一分为二;"浮"字则写出了湖水的动荡,天地万物都仿佛在湖面上漂浮,意境开阔雄浑。"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好友没有一点消息,我年老多病,只有一艘孤舟相伴。"无一字"写出诗人与亲朋音信断绝的孤独寂寞,"老病"和"孤舟"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凄凉处境。"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不禁涕泪横流。"戎马关山北"点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国家动荡不安,"凭轩涕泗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点评和指导。4.体会意境和情感(4分钟)提问: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意境,展现了一幅湖水浩瀚、天地浮动、孤舟飘零、诗人凭轩涕泗的画面。追问:诗人通过描绘这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以及对亲朋的思念之情,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四)对比赏析(10分钟)1.组织学生讨论这两首古诗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异同?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2.小组代表发言相同点:都是写景抒情的古诗,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诗人的情感。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景衬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不同点:《题破山寺后禅院》描绘的是清幽宁静的山寺景色,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和佛教境界的向往,以及内心的宁静;《登岳阳楼》描绘的是雄浑壮阔的洞庭湖景色,表达的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身世的感慨。在表现手法上,《题破山寺后禅院》以动衬静,如"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登岳阳楼》则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3.教师总结通过对比赏析,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两首古诗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诗歌学习中,能够运用对比的方法,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5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杜甫的《登岳阳楼》。这两首古诗风格各异,却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常建笔下的破山寺后禅院清幽宁静,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心灵的宁静;杜甫笔下的岳阳楼雄浑壮阔,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继续诵读这两首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古诗的韵味。

(六)布置作业(5分钟)1.背诵并默写《题破山寺后禅院》和《登岳阳楼》。2.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语言优美,能体现诗歌的意境。3.收集一首你喜欢的唐代写景抒情的古诗,与同学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题破山寺后禅院》和《登岳阳楼》这两首古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