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代诗文阅读第07讲文言文翻译01模拟基础练【题型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题型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02真题实战练03重难创新练题型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色愈恭,礼愈至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B.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复前行,欲穷其林C.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日侍坐备顾问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2)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标题中的“生”指长辈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B.马生品德美好、为文精熟、态度谦和的优点,使作者欣赏和赞叹,文末一段点明了写作意图。C.作者求学的艰难体现在幼时求书之难、成年求师之难、求学历尽苦寒却无处安身之难这三方面。D.作者借一系列对比表明了学习要“勤且艰”,条件的好坏并不能对学习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答案】1.D2.(1)(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2)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3.C【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不同,周到/极点。B.不同,深/走到尽头。C.不同,吃/同“饲”,喂养。D.相同,每天。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C.有误,“求学历尽苦寒却无处安身之难”理解错误。从“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可知,作者求学时条件艰苦,不是无处安身。故选C。(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侍中刘晔为帝所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执不可伐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言不可之意。后暨与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谢曰:“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晔可召质也
质:对质 B.以益臣罪
益:增加C.不厌其密
厌:满足 D.帝谢之
谢:感谢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A.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B.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C.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D.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晔有胆量,有见识,言之有物,受到皇帝的亲近尊重。B.杨暨很尊重刘晔,他坚决反对讨伐蜀国,经常去拜访刘晔,刘晔给他分析不可出军的原因。C.有大臣进言,认为刘晔并不是真正忠心,而是顺势迎合皇帝意向的心态。D.皇帝故意把反对的事情当作赞成的事情询问刘晔,觉得他的回答果然合自己的心意。7.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答案】4.D5.A6.D7.你确实是一个正直的臣子,然而处理事情的方法不值得采用,必须仔细思量(精心思考)。【解析】4.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D.句意:皇帝向他道歉。谢:道歉。故选D。5.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句意为:刘晔进去和皇帝商议,却说可伐。而出来之后跟其他朝臣交换意见呢,他又说不可。“晔入与帝议”是个完整的句子,写刘晔与皇帝商议;“则曰可伐”是刘晔的回答;“出与朝臣言”承前省略了主语“晔”,写刘晔与朝臣商议;“则曰不可”是刘晔的另一种态度。故断为:晔入与帝议/则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则曰不可。故选A。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D.结合第三段中“或谓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意思是:有人对皇帝说:“刘晔不是忠臣,他是观察陛下的意思,然后迎合陛下。陛下可以试探一下,把陛下反对的事情,当成赞成的事情,告诉刘哗。然后问他意见,如果他也反对,那是他跟陛下意见真的一致。如果他表示赞成,就真相大白了。”皇帝依言而行,果然发现刘晔实情,从此就和他疏远了。可知皇帝按照其他大臣的建议,用反问的方法试探刘晔,掌握了他迎合自己的证据,因此对他冷淡疏远了,并不是说皇帝觉得刘晔的回答合自己心意。本项说法错误;故选D。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子,你;诚,确实;然,然而;不足,不值得;采,采用;精思,仔细考虑。(2024·新疆·模拟预测)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陈涉世家(节选)司马迁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孤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8.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会天大雨
适逢,恰巧遇到 B.等死,死国可乎同样C.为天下唱
同“倡”,倡导、发起 D.乃丹书帛曰
书信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1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作者运用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陈胜渴望摆脱被剥削被压迫地位的欲求,以及不甘于安贫认命的反抗精神。B.选材详略得当,如选文第二段为了突出陈胜的非凡才略,重点描写陈胜的谋划过程,而对于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等内容,则简略交代。C.陈胜起兵前做好舆论、军心、人员等方面的准备,如置书鱼腹、篝火狐鸣,这些举措体现出陈胜是一个充满好胜心,果断勇敢的决策者。D.“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一句虽连用四个“死”字,但并不使人感到啰嗦,反而鲜明地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答案】8.D9.(1)扶苏因为多次劝谏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2)第二天,士卒中到处都在谈论,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用眼睛示意注意陈胜。10.C【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D.句意: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书:写;故选D。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陈胜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等举措,利用大家的迷信树立自己的威信。体现的是他的谋略和领导才能,是为了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而不是体现他“充满好胜心”。故选C。题型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2024·吉林长春·一模)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孝文帝元年十二月,上曰:“法者,治之正①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②坐③之,及为收帑④,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民不能自治,故为法以禁之。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如故便。”上曰:“朕闻法正则民悫⑤,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何以禁之?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节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注】①正:原则,标准。②同产:同母所生,亦指同母所生者,泛指同母之后。③坐:连坐,入罪,定罪。④收帑:将罪犯的子女罚为官奴。⑤悫:忠厚。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既不能导,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13.请结合文章,分析孝文帝的人物特点。【答案】11.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12.官吏既不能加以引导,又采用不公正的法律去论罪,这反而有害于百姓,使他们为暴作乱。13.有仁爱之心、锐意改革、以民为本、善于纳谏、善于思考【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实行连坐和收为官奴的做法是为了约束他们的思想,使他们不敢轻易触犯法律,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了。“相坐坐收”是处罚方式,“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是目的,“所从来远矣”是对这种做法历史久远的说明。故断句为:相坐坐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所从来远矣。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由“今犯法已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可知,孝文帝看到犯罪之人的无辜亲属被连坐以及子女被收为官奴,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由“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以及“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可知,孝文帝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思考现有法律的不合理之处并要求大臣们重新商议,最终废除了不合理的法律条文,体现了他锐意改革;由“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以及“朕闻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导之善者,吏也……是反害于民为暴者也”可知,孝文帝认识到法律的目的是引导百姓向善,并且认为官吏有引导百姓的责任,不能用不恰当的法律去处罚百姓,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由“朕未见其便,其孰计之”可知,孝文帝能够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并做出正确的决策,且对现有法律进行深入思考,不盲目遵循传统,可见其善于纳谏、善于思考。【点睛】参考译文:孝文帝元年十二月,皇上说:“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准则,是用来禁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现在犯法的人已经被定罪,却让他们没有罪过的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连坐,以及被收为官府的奴隶,我很不赞成这种做法。你们商议一下这件事。”有关官员都说:“百姓不能自己管理自己,所以制定法律来约束他们。实行连坐和收为官奴的做法是为了约束他们的思想,使他们不敢轻易触犯法律,这种做法由来已久了。还是按照原来的做法为好。”皇上说:“我听说法律公正则百姓忠厚,处罚恰当则百姓顺从。况且管理百姓并引导他们向善的是官吏。官吏既不能引导百姓向善,又用不公正的法律去处罚他们,这反而会害了百姓,使他们成为施暴者。这样怎么能禁止犯罪呢?我没有看到这种做法的好处,你们再仔细考虑一下。”有关官员都说:“陛下施予大恩大德,品德非常高尚,这不是我们所能比得上的。请陛下颁布诏书,废除收为官奴以及各种连坐的法律条文。”(2024·陕西安康·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昶①为人谨厚,名其兄子曰默,曰沈,名其子曰浑,曰深,为书戒之曰:“吾以四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而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②谁誉。’谚曰:‘救寒莫如重袭,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节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注】①昶(chǎng):王昶,曹魏兖州刺史。②毁:毁谤。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名其兄子曰默,曰沈()
(2)为书戒之曰()(3)鲜不遂矣()
(4)斯言信矣()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名其子曰浑,曰深
其此之谓乎B.为书戒之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吾以四者为名
河曲智叟亡以应D.朝华之草
四时之景不同1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而善终。(2)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17.文章与诸葛亮的《诫子书》一样都是写给子侄辈的家书。请你结合两文内容,谈谈他们分对对后辈抱有怎样的期望。【答案】14.给……起名,命名。同“诫”,告诫。少。真实,可信。15.D16.(1)事物成就很快就会迅速消亡,晚完成反而(可能)有更好的结果。(2)想要御寒不如穿上厚实衣物,想要避免别人的诽谤不如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17.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劝诫自己的儿子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会珍惜时间;王昶则希望子侄辈的人都能坚持走正道,成为能屈能伸、谦虚有礼的君子。【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A.代词,他的/表示推测语气,大概;B.动词,写/介词,向、对;C.介词,用/连词,来;D.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故选D。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1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诸葛亮期望儿子能够看淡名利,明确自己的志向,保持内心的宁静,从而实现远大的目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则体现出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在本文中,由“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可知,王昶希望子侄辈能够懂得以屈为伸、以让为得、以弱为强的道理,成为能屈能伸之人。“吾以四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以及后面关于“朝华之草”与“松柏之茂”的对比等内容,可见王昶期望子侄们坚守正道,拥有像松柏一样在困境中也能保持坚韧的品质,成为谦虚有礼的君子。【点睛】参考译文:王昶为人谨慎厚道,给他的兄长的儿子取名为王默、王沈,给他自己的儿子取名为王浑、王深,他写书信告诫他们说:“我用这四个字作为你们的名字,是希望你们看到名字就能想到其含义,不敢有所违背逾越。事物如果迅速长成那么也会很快消亡,成就得晚却能有好的结果。早晨开花的草,到晚上就会凋零;松柏的茂盛,在严寒时节也不衰减。能够以屈为伸,以让为得,以弱为强,很少有不成功的。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誉过谁?’谚语说:‘解救寒冷不如多穿一件厚衣服,制止诽谤不如自我修养。’这话确实可信啊。”(2024·陕西西安·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①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②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上:指刘邦。②留侯:张良。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相与坐沙中语()(2)又见疑平生过失()(3)人人自坚矣()(4)群臣罢酒()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项是((
)A.以天下不足遍封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为其功多
为人谋而不忠乎C.我欲杀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D.于是上乃置酒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2)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21.《史记·留侯世家》中太史公曰: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请你结合这个故事说说留侯之功。【答案】18.共同,一起被坚定结束19.A20.(1)陛下从平民百姓起家,依靠这些人夺取了天下。(2)雍齿与我有旧怨,他多次使我受困受辱。21.留侯张良在刘邦面临群臣争功不决、可能谋反的局势时,分析了群臣谋反的原因,并提出了先封赏刘邦最憎恨的雍齿的建议,从而稳定了群臣的情绪,避免了谋反的发生,为刘邦巩固统治立下了功劳。【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副词,表示否定;B.连词,因为/介词,替;C.代词,指代“雍齿”/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连词,就/副词,竟然;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2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根据“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可知,留侯张良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诸将的异常行为,并准确判断出他们可能有谋反的意图。根据“留侯曰:‘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可知,留侯张良深入分析了群臣谋反的原因,他认为天下土地不足以遍封群臣,群臣担心不能得到全部封赏,又害怕被怀疑平生的过失而被诛杀,所以才相聚谋反。根据“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可知,留侯张良提出了先封赏雍齿的建议,刘邦采纳了这个建议,从而稳定了群臣的情绪,避免了谋反的发生,巩固了刘邦的统治。【点睛】参考译文:皇上已经封赏了二十多个大功臣,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决定不下来,没能进行封赏。皇上在洛阳南宫,从天桥上望见将领们常常几个人聚在一起坐在沙地中谈论着什么,皇上说:“这是在说什么呀?”留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商议谋反呀。”皇上说:“天下刚刚安定,为什么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从平民百姓起家,依靠这些人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所亲近喜爱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陛下生平所仇视怨恨的人。如今军官们计算功劳,因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这些人害怕陛下不能全部封赏,又害怕被怀疑平生的过失而被诛杀,所以就相聚在一起密谋谋反。”皇上于是担忧地说:“那该怎么办呢?”留侯说:“皇上生平所憎恨的,群臣都知道,谁是最厉害的?”皇上说:“雍齿与我有旧怨,他多次使我受困受辱;我想杀他,但因为他功劳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说:“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那么群臣就会人人都对自己的封赏感到坚定了。”于是皇上就摆设酒席,封雍齿为什方侯;并且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喝完酒,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2024·山东日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材料二
备之既死,举国而属之孔明。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故常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不以败还,即以饥退。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用兵之失也。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以其有窥天下之变,乘之而出也。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曹公虽死,有司马仲达以制其兵,而魏未有变。孔明于此,宜因备之亡,深自示弱,以怠魏心,使其无意于我。励兵储粟,伺其一旦之变,因河、渭之上流,裹粮卷甲,起而乘之,则莫不得志。(选自何去非《蜀论》,有删改)22.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B.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C.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D.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2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古指帝王或王后之死,与《杞人忧天》“天地崩坠”中的“崩”意思不同。B.属,同“嘱”,委托,与《三峡》“属引凄异,空谷传响”中的“属”意思不同。C.怠,使……懈怠,与《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中的“怠”用法、意思相同。D.乘,趁,趁着,与《行香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中的“乘”意思相同。2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备信任诸葛亮,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诸葛亮牢记先帝遗愿,尽忠尽职。B.诸葛亮接受遗命后,就立下了建功立业的志向,却因治国无方导致了伐魏失败。C.作为一个国家,蜀汉不是图谋天下的人的必争之地,是因为这里偏僻,地形险固。D.曹操死后,司马仲达掌管着魏国的军队,魏国的形势没有发生变化,比较稳定。2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26.对于出兵伐魏,材料二作者何去非和诸葛亮观点不同,请简要分析原因。【答案】22.A23.C24.B25.(1)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2)他率领着新生的蜀汉,不断地向北进军,意图吞并魏国,恢复刘氏的汉朝统治。26.诸葛亮认为出兵伐魏是对先帝托付的忠诚履行,同时也是为恢复汉室而努力。他积极采取进攻策略,目的明确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何去非则认为诸葛亮在实力对比不利的情况下冒然进攻,使得兵力未能有效利用,导致失败。他主张用“深自示弱”的策略来以逸待劳,储备实力以待时机。因此,两人观点的不同在于对形势的判断与对战术选择的不同,诸葛亮倾向于主动进攻,而何去非主张防守待机。【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尽管如此,蜀与魏之间的大小强弱之势还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表示转折语气,应停顿;“蜀之与魏”表示两国是并列关系,应停顿;“其大小强弱之势”来表示两国从大小、强弱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应停顿;“盖可见也”表示对前句的总结;故断为:虽然/蜀之与魏/其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故选A。2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C.“弗之怠”的意思是“不敢有所怠慢”,其中的“怠”是“怠慢”的意思,是动词,两个“怠”字的意思和用法不一样;故选C。2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B.结合乙文“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可知:诸葛亮虽然有着建立功业的志向,但却缺乏成就大业的度量,他北伐的行动过于冒进,他急切想建立功勋,北伐行动太频繁,导致军队疲惫,战斗力下降,才会导致了伐魏失败。文章没有提及“治国无方”的因素。故选B。2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2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结合材料一“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知:在诸葛亮认为,南方的局势已经稳定,应当要趁着军队士气正盛,一鼓作气,收复北方,兴复刘汉江山,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完成陛下的遗愿。结合材料二“乃以区区新造之蜀,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故常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不以败还,即以饥退。其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可知:在何去非看来,蜀国的国力还不雄厚,每次打仗希望速战速决,他不是因为失败而返回,就是因为饥饿而撤退。因为急功冒进导致北伐失利。结合材料二“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以其有窥天下之变,乘之而出也”“孔明于此,宜因备之亡,深自示弱,以怠魏心,使其无意于我。励兵储粟,伺其一旦之变”,可知:在何去非看来,蜀国地理偏远,易守难攻,不必着急北伐,要懂得示弱,麻痹敌人,暗中练兵屯粮,等到合适时机在进行北伐,那就会实现愿望的。【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二:刘备去世之后,整个国家(指蜀汉)都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虽然有着建立功业的志向,但却缺乏成就大业的度量。他率领着新生的蜀汉,不断地向北进军,意图吞并魏国,恢复刘氏的汉朝统治。因此,诸葛亮经常长途跋涉携带粮食,期望在一天之内就能取得战斗的胜利。然而,他不是因为失败而返回,就是因为饥饿而撤退。他频繁地调动军队,急于建立功勋,但每次行动往往未能成功,结果军队已经疲惫不堪。这就是诸葛亮在用兵上的失误。蜀国作为一个国家,地势险峻偏僻而坚固,不是那些意图争夺天下的人所必须争夺的地方。然而,也不能不警惕它的举动,因为它有可能趁着天下形势的变化,乘机而出。尽管如此,蜀与魏之间的大小强弱之势还是显而易见的。曹操虽然去世了,但还有司马仲达来统制魏的军队,魏国内部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应该利用刘备去世的机会,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弱势,以放松魏国对蜀的警惕,让他们无意中忽视蜀的存在。同时,蜀应积极训练军队,储备粮食,等待魏国一旦出现变故,便可沿着黄河、渭水的上游,携带充足的粮食和装备,迅速行动,乘机而起,这样就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2024·海南)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吾始至琼州,环视天水,横无际涯,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①中,孰不在岛者?覆②水于地,芥③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时,水涸,蚁径去,见其友,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顷刻间竟化险为夷?念此可以一笑。(苏轼《试笔自书》,有删改)【注释】①大瀛(yíng)海:范围最广大的海。②覆:倒。③芥:小草。27.借助《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完成表格中的内容。《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句子I.字音(填字母)II.词语理解(填序号)III.句子翻译A.
héng
①门前的木栅栏。②与“纵”相对。③宽阔、广远。B.hèng
①粗暴、不讲理。②不吉利的、意外的。(1)水中藻、荇交横。(2)环视天水,横无际涯。A.jǐ
①古水名。②姓B.
jì
①渡,过河。②通,贯通。(3)茫然不知所济。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渡过。28.阅读两文,分别概括苏轼是如何调整心态的。【答案】27.(1)A②(2)A③(3)B①28.在甲文中,苏轼通过欣赏月色、与友人共游于庭,沉浸于大自然的美景,从而转变心境,体会到曲高和寡的悠闲和欣慰。乙文中,苏轼以比喻开导自己,通过“蚁附于芥”的生动比喻,理解到天地辽阔,以宽广的视野看待困境,进而心怀乐观来化解忧愁。【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2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中,结合“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苏轼通过与朋友夜游承天寺,在月色竹影的美景中见天地之广,从而释怀,获得宁静与愉悦。乙文中,结合“覆水于地,芥③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可知,苏轼将自己比作漂浮在水中的蚂蚁,认识到世事无常和个人渺小后,豁达地笑对人生变故。此外,结合“少时,水涸,蚁径去,见其友,……岂知顷刻间竟化险为夷?”可知,苏轼通过理性思考,发现即使身处困境,也许转瞬之间便可化险为夷,心情随之豁达、开朗。【点睛】参考译文:乙:我刚到琼州时,环视天地和海水,都是那么宽广无边,心里感到凄凉伤感地说:“我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个岛呢?”不久而后,我又想道:天地就如同在一片无边的水中,九州大地也不过是在大海之中,谁不是在岛上呢?假如水洒到地上,一根小草在水上漂浮,一只蚂蚁附着在小草上,茫然不知漂泊到哪里。不久水干了,蚂蚁顺路离去,见到它的朋友,流泪说道:“差一点就再也见不到你了。”怎么能知道在瞬息之间竟然是化险为夷呢?想到这个也可以一笑了。(2024·山东济南)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公父文伯①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②。文伯曰:“以吾之家而母犹绩,吾不能事母乎?”其母叹曰:“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今尔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情,其何以避辟③?恐汝有废先人。”(选自《国语·鲁语》)[注]①公父文伯:鲁国大夫。②绩:织布。③辟:罪名。29.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宁静无以致远”与成语“闲情逸致”中的两个“致”,意思不同。B.“意与日去”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两个“意”,意思相同。C.“其母方绩”与“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中的两个“方”,意思相同。D.“择瘠土而处之”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的两个“处”,意思不同。30.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中的“之”与“劳其民而用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B.“静以修身”中的“以”与“以吾之家而母犹绩”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C.古人常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劝勉,这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D.“庐”是简易的房舍,《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是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31.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叙议结合,叙述详实,论证有力,阐明哲理,引人深思。B.甲文句式整齐,读来富有韵律美:乙文以人物对话为主,人物形象鲜明。C.甲文画线语句先正后反,论述了“静”与“学”“才”“志”之间的关系。D.乙文中文伯之母察觉到儿子思想问题,及时劝诫,富有智慧,教子有方。32.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需要断句的选项标号下画“√”。(多选不得分)今尔在A下位B朝夕C处事D犹恐忘E先人之业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34.传承家风家训,涵养时代精神,甲、乙两文展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教诲。(1)文中的教诲给我们的共同启示是:。(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除此之外,用自己的话说说两文还给了我们哪些重要的启示。(每文各答一条)【答案】29.B30.A31.A32.今尔在A下位B√朝夕C处事D√犹恐忘E先人之业33.百姓劳苦就会思考,思考就会产生善心。每天早晨开始劳作,晚上休息,没有一天是懈怠的。34.示例:人应当注重自身修养,保持勤勉,不能放纵懈怠。示例:甲文:对待学习,我们要勤奋,还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学习上,我们要专心致志。乙文:我们要正确看待环境因素,不能一味追求安逸的环境。【解析】2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B.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意与日去”的“意”是“意志”的意思;“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是“意思”的意思;故选B。30.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文章内容。A.“意义和用法相同”的解说不正确。“夫君子之行”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劳其民而用之”中的“之”是代词,代指百姓;故选A。3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A.“甲、乙两文都是叙议结合,叙述详实”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甲文主要是议论性的表述,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告诫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并没有详实的叙述部分。例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句,都是直接阐述观点,没有叙述性内容。乙文以文伯和其母的对话为主,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其中文伯之母讲述“昔圣王之处民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等内容,是叙述古代圣王对待民众的方式,以引出对儿子的劝诫,属于叙议结合;故选A。3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你现在身处下位,早晚忙碌,尚且担心忘记先人的事业。“今尔在下位”表示所处位置,“朝夕处事”是日常行为,“犹恐忘先人之业”表达担心忘记先人事业;“今尔在下位”为主谓宾结构,“尔”作主语,“在”为谓语,“下位”为宾语;“朝夕处事”省略主语“尔”,“朝夕”为状语,“处事”为谓语;“犹恐忘先人之业”为谓宾结构,“犹恐”为状语修饰谓语“忘”,“先人之业”为宾语。整体表达了对某人的告诫。故断句为:今尔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故在BD标号下画“√”。3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34.本题考查感悟启示。结合【甲】文可知,《诫子书》中强调通过“静”来修身,通过“俭”来养德,并且要勤奋学习,不能淫慢险躁,要珍惜时光,否则会“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结合【乙】文“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可知,在公父文伯之母的教诲中提到民众勤劳就会思考,思考就会产生善心,而安逸就会放纵,放纵就会忘记善,从而产生恶心,并且要时刻勤勉,不能有怠惰以免荒废先人之业。所以共同的启示是:人应当注重自身修养,保持勤勉,不能放纵懈怠,要珍惜自己的品德和事业的发展,积极进取,不能贪图安逸,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结合【甲】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这启示我们想要明确自己的志向,就需要淡泊名利,不被外界的功名利禄所干扰;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内心要保持宁静。只有内心宁静、淡泊,才能更好地思考人生方向,规划自己的未来,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结合【甲】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据此得到启示: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对待学习,我们要勤奋,还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学习上,我们要专心致志等;结合【乙】文“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可知,环境对人的品德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艰苦的环境能使人勤劳,从而产生善念,走向正道;而过于安逸富裕的环境可能使人放纵,产生不良品德。故得出启示:我们要正确看待环境因素,不能一味追求安逸的环境,并且要善于在不同的环境中培养良好的品德。【点睛】参考译文:【乙】公父文伯退朝后去拜见他的母亲,他的母亲正在绩麻。文伯说:“以我们家的状况,母亲还要亲自绩麻,我是不是没能好好侍奉母亲呢?”他的母亲感叹地说:“从前圣王治理百姓时,选择贫瘠的土地让他们居住,使百姓勤劳并重用他们,因此能够长久统治天下。百姓劳苦就会思考,思考就会产生善心;安逸就会放纵,放纵就会忘记善良;忘记善良就会产生恶念。生活在肥沃土地上的人们往往不才,是因为他们过于安逸;而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人们,没有不向往仁义的,是因为他们勤劳。每天早晨开始劳作,晚上休息,没有一天是懈怠的。你现在身处下位,早晚忙碌,还担心会忘记先人的事业。如果有怠惰之情,那怎么能避免被责罚呢?我担心你会废弃先人的事业。”(2024·江苏徐州)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孝烈将军传孝烈将军,隋炀帝时人,姓魏氏,名木兰,毫之谯人也。时方征辽募兵,孝烈痛父耄羸,弟妹皆稚騃①,慨然代行。服甲胄,鞬橐②操戈,跃马而往。历一纪③,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④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谯,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成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之见也。遂以事闻于朝,召赴阙。帝方恣酒色,奇之,欲纳诸宫中,对曰:“臣无媲⑤君之礼。”以死誓拒,迫不已,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土人立庙岁以四月八日致祭盖其生辰云。(选自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注释】①騃(ái):痴愚的样子。②鞬橐(jiān
gāo):盛弓矢的器具。③纪:十二年为一纪。④除:任命,授职。⑤媲:匹配。【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潮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选自《木兰从军》)【丙】题木兰庙[唐]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①上祝明妃②。【注释】①拂云堆: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堆上有神祠。②明妃:王昭君,西汉人,为解国家之急而自愿出塞和亲。3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土人立庙岁以四月八日致祭盖其生辰云3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帝方恣酒色,奇之
数建奇功B.值可汗点兵
后值倾覆C.长而益精
木兰无长兄D.度黑山
度已失期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1)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2)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38.请对【丙】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作简要赏析。39.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乙】【丙】三段文字都写了木兰女扮男装从军的传奇故事,对木兰战场作战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详尽的描述。B.与【乙】文相比,【甲】文木兰形象更丰满,不仅有动作描写,还有心理描写;不仅有正面描写,还有同行者、帝、土人的衬托。C.【甲】文和【丙】诗创作时代不同,体裁也不一样,但都体现了木兰生前的不平凡及死后人们对她的纪念。D.【丙】诗后两句既表现了木兰对家乡的思念,又表现了木兰对同样是女性、同样为国分忧的王昭君的敬慕之情。【答案】35.土人立庙/岁以四月八日致祭/盖其生辰云。36.B37.(1)(木兰)脱下她的战袍,穿上她以前的衣裳,同行的人都很吃惊。(2)木兰于是换上男装,买了鞍马,代替父亲从军。38.这两句诗意思是木兰女扮男装驰骋疆场,在梦中也曾有过画眉等女儿家的行为。“弯弓征战作男儿”塑造了木兰英勇无畏、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梦里曾经与画眉”则通过梦境展现了木兰作为女子的柔情一面,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两句诗既表现了木兰的刚强勇敢,又体现了她的温柔细腻,刚柔并济,富有感染力。39.A【解析】3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当地人建立庙宇,每年在四月八日进行祭祀,大概因为这一天是她的生日。“土人立庙”主谓宾结构完整,可单独成句;“岁以四月八日致祭”表示时间和祭祀活动;“盖其生辰云”是对前面祭祀时间原因的说明。故断为:土人立庙/岁以四月八日致祭/盖其生辰云。3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形容词,奇特的、非凡的;B.都是动词,意思是“遇到”;C.动词,长大/形容词,年长的;D.动词,渡过/动词,估计;故选B。3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3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弯弓征战作男儿”,此句描绘木兰在战场上弯弓射箭、奋勇征战的场景。一个“弯弓”的动作,生动地展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果敢与坚毅,她如同男儿一般英勇无畏,为了国家和家人,投身于激烈的战斗之中。此句直接塑造了木兰驰骋疆场、威风凛凛的英雄形象,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她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梦里曾经与画眉”,这句诗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出木兰内心深处作为女子的柔情一面。即使在战场上历经艰难困苦,她的心中依然有着对女儿家美好生活的向往,画眉是女子爱美的表现,在梦中出现画眉的场景,暗示了木兰在刚强的外表下,也有着温柔细腻的内心世界。这两句诗将木兰的刚强勇敢与温柔细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刚柔并济。既突出了她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又让我们感受到她作为女子的情感需求,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富有感染力,让读者对这位传奇女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3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A.【甲】文中主要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凯旋后拒受官职、拒绝入宫以及自尽后被追赠等事,对于木兰战场作战的经过并没有进行生动而详尽的描述,如“历一纪,人莫识之。后凯还”只是简单提及了从军的时间和凯旋的结果。【乙】文中主要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和经历及战功,也没有对战场作战经过进行生动而详尽的描述,如“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代父从军。潮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只是简要叙述了从军的过程和时间以及战功。【丙】诗只是通过回忆和梦境来表现木兰的形象,更没有对战场作战经过进行生动而详尽的描述,如“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主要是表现木兰的形象和情感。本项“对木兰战场作战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详尽的描述”有误;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甲】孝烈将军,是隋炀帝时期的人,姓魏,名木兰,是亳州谯地人。当时正征集兵力去征伐辽东,孝烈将军痛心父亲年老体弱,弟弟妹妹都年幼痴愚,感慨激昂地代替父亲前去。穿上铠甲,背着盛弓矢的器具,拿着武器,跃马奔赴战场。历经十二年,没有人认出她是女子。后来胜利归来。天子嘉奖她的功劳,任命她为尚书,她不接受。诚恳地奏请回家探望父母,等到回到谯地,她脱下战袍,穿上以前的衣裳,同行的人都很吃惊。都说自从有人类以来,大概从未见过这样的事。于是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召她入朝。皇帝正纵情于酒色,认为她很奇特,想要把她纳入宫中,(木兰)回答说:“我没有匹配君主的礼仪。”用死来坚决拒绝,皇帝逼迫不止,于是她自杀了。皇帝震惊怜悯,追赠她为将军,谥号为孝烈。当地人建立庙宇,每年在四月八日进行祭祀,大概因为这一天是她的生日。【乙】木兰,是古代的一位民间女子。年少时学习骑马,长大后更加精通。正赶上可汗征兵,她的父亲的名字在征兵的名册里,和同乡的许多年轻人都按规定应当出征。因为她的父亲年老有病不能去,木兰于是换上男装,买了鞍马,代替父亲从军。渡过黄河,翻越黑山,骑马转战奔走共十二年,多次建立奇功。唉!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了木兰从军的事情后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40.【新考法】(2024·浙江杭州·二模)阅读回答问题。(一)与施从事书南朝梁•吴均故鄣①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②,悟衷散赏③。(二)游龙井记(节选)宋•秦观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凤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之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托也,亦奚疑哉?元丰二年,辨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自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凤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钱塘,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注】①故鄣(zhāng):古县名,在今浙江安吉县西北。②荡累:消除忧虑。颐物:留连物态以怡养性情。③悟衷:开扩心胸。散赏:散心,欣赏。(1)梳理“信”的词义。①“本义”是一个字在初造时最原始的词义,通常可通过早期的字形推断出来。“信”的金文字形是“人+口”(),请你推断“信”的本义是。②“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发展而来的词义。请写出下列“信”的引申义。愿陛下亲之信之A;信足荡累颐物B;杳无音信C。③“假借义”是一个字被借去表示与本义、引申义无任何关联的词义,通假就是假借的一种。下列“信”为假借义的一项是A.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C.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D.小信未孚,神弗福也(2)引用古代典籍要加上标点。根据语境,给下面句子加上三个恰当的标点符号。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之无穷(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的意思。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4)窥之古人,创作山水游记,除了记自然之景,少不了加入亭台楼阁等人文之景。如果要在故郭县的青山上或凤篁岭的龙井旁修建一座亭子,请你选择其中一处并为该亭取名,并结合文本说明命名理由。【答案】(1)真心诚意A.信任,相信B.确实,的确C.书信C(2)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之无穷。(3)这之后人们才知道井中有龙不是虚假的,因此龙井的名声由此更加广泛地被人们所听闻。(4)如果要在故郭县的青山上修建一座亭子,可以命名为“眺远亭”。因为故郭县的青山地势险峻,孤峰入云,登亭远眺,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水景色。如果在凤篁岭的龙井旁修建一座亭子,可以命名为“源泽亭”。因为龙井泉水分发深远,滋养万物,亭子靠近泉源,可以感受到泉水的润泽。【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①本题考查词义。由“信”的金文字形“人+口”可知,“信”最初指人与人之间真心诚意地交流;故“信”的本义是言语真实,真心诚意。②本题考查词语的引申义。“愿陛下亲之信之”意为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信:信任;“信足荡累颐物”意为的确能够使人消除疲劳,怡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信:确实,的确;“杳无音信”意为没有一点消息,即没有书信或消息。信:书信。③本题考查词语的假借义。(2)本题考查断句及标点符号。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本句翻译:源头越深,喷发的就越远。它的蓄水不断,所以向外涌出也无穷无尽。“夫畜之深者”“其养也不苟”表示泉水的两种状态,“发之远”“则其施之无穷”则分别表示两种状态下的结果,故断句: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之无穷。又因为“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之无穷”是两个并列分句,故中间用分号隔开。故标点为: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之无穷。(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开放性习题,结合文章内容命名并说明理由即可。【点睛】参考译文:(一)故鄣县往东三十里,有座青山,悬崖陡峭,连接云霄,山峰直插银河;绿色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归来的鸟,比翼竞飞;喝水的猿猴,手臂相接,探头水面。秋露变为霜,春草覆盖着小路。“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鸡叫声连续不断。”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怡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得到慰藉。(二)龙井,旧称“龙泓”,离钱塘有十里路。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源头越深,喷发的就越远。它的蓄水不断,所以向外涌出也无穷无尽。龙井泉的美德,大概就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里退休休养。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山里的人要去钱塘办事,或者有游客要去寿圣院的,都从龙井经过。元静法师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告慰所谓的“龙”。突然有大鱼从泉中跃出,观看的人都感到惊异。然后都明白了井中有龙是真的,而“龙井”的名声因为这在当时大大出名。这一年我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风篁岭上,指着龙井说:“这眼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一样雄壮,不能强迫使它屈服。产生在天地之间,融合阴阳之气,来积蓄它的水源,流出它的泉水,来润泽万物。就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我说:“好,好。”41.【新考法】(2024·江苏连云港·二模)古诗文阅读课,围绕“学习与成长”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问题。【甲】劝学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乙】A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B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节选自韩愈《师说》)(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意思是敲击石头才会擦出火花,不敲击则不会冒出,通过对比,突出“击”的重要性。B.颔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表明有些知识是与生俱来的,但后天的勤奋学习更能获得知识。C.颈联表明任何事情包括学习知识,都需要实践运用,否则他人是学不到我的知识才能的。D.尾联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趁早努力,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如此,才能永葆青春的美丽。(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媵人持汤沃灌②同舍生皆被绮绣③吾从而师之④其出人也远矣(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结合【乙】【丙】两文,说说从师学习的必要性。(6)为论证【丙】文“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观点,如果让你选用【乙】文中的一段作为论据,你会选用A段还是B段?为什么?【答案】(1)D(2)①热水。②同“披”,穿着。③学习。④超过。(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利培酮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五星级酒店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二甲吗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精密五金弹簧制品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辞职报告简短(16篇)
- 2025-2030年中国音乐枪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内蒙古废物垃圾处理市场调研报告
- 村里土地承包合同
- 购买苏州市商品房房产合同范本
- 天津市肥料买卖合同
- 工程推动会监理单位总监办发言稿
- 石家庄市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消防设计审查指南(2024年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培训
- 《智能家居系统》课件
- 电信网络维护与故障处理指南
- 《护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胖东来企业文化指导手册
- 注射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全文)
- 古诗阅读赏析泊船瓜洲
- 熔断器安装施工方案
- AQ 1044-2007 矿井密闭防灭火技术规范(正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