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一篇散文多角度出题(答案详解版)_第1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一篇散文多角度出题(答案详解版)_第2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一篇散文多角度出题(答案详解版)_第3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一篇散文多角度出题(答案详解版)_第4页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一篇散文多角度出题(答案详解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一篇散文多角度出题(答案详解版)阅读题型及答题方法指导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词语特殊含义:指代义、修辞义、语境义方法:从原文中摘取、提炼、概括考查词句含义的往往是:①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③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规范答题:①标明句子出处;②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③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答案要点:抓关键词+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借代义、指代义、比喻义)+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分析作品结构关于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一有什么作用?作用题两大要点:①内容上;②结构上。结构作用(专业术语):(1)文首:开篇点题、总结全文;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情感;深化主题;收缩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题型三:鉴赏艺术手法提问方式:(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的?(3)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2)抒情手段①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即事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3)描写方法(特点)①写景的顺序: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A、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虚实结合:如《雨霖铃》正侧结合:如《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点面结合:如《江雪》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题型四:概括作品内容提问方式:请根据本文概括……;或文中……,请加以概括。答题技巧: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词句,概括主要内容。题型五:鉴赏作品语言关于语言特色1、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2、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典雅、含蓄蕴藉、富有文采、质朴平实、严谨、精确准确)3、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音韵美、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句式活泼)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语言风格举隅:自然淡雅、平和冲淡、苍劲雄健、绚丽浓艳、清婉隽永、形象含蓄题型六:引文的作用答题要点: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内容作用,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引用类型: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题型七:关于文题的理解和作用答案要点:①概括内容作用,②提示主旨作用,③线索作用,④修辞作用。题型八:探究类常见题型: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试题特点:①开放性:A、见解独到;B、观点深刻。②限制性:A、关注显性信息(题干中明确规定了答题要求,如大体方向、字数限制等);B、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全文”,“结合实际”等)答题策略:(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专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路上的访客

李娟我们披着鲜艳红花毡的依特罕注停在绿色的可可仙灵,像是沉睡的山野睁开了一只眼睛。刚架好两扇房架子,山下的小路上就有人骑马经过,而且没有一个不顺便上来喝茶聊天的。我只好不停地烧茶,不停地为他们准备食物。妈妈在草地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物什中翻啊找啊,半天才把米找了出来,让我焖“巴劳”(手抓饭)。大家都辛苦了,一定要吃些好的。我好不容易才找到装羊油的小锅,化开了一大块雪白的羊油,切碎小半颗洋葱和乒乓球大的一颗土豆煎进油里。然后倒进半锅水,加上盐,再把米铺在水中,盖上锅盖焖煮。大家围着这只小小的锅子,边烤火边期待开饭,个个都非常快乐。第一个客人是一个小伙子,喝完茶后,一直等到我们的羊群抵达驻地,并帮我们分开大小羊,把羊羔都赶入圈。才又坐回餐桌边和我们喝第二轮茶,等待手抓饭出锅。本来并没特别注意这个年轻人的,只觉得他长得秀气又漂亮,脸膛黑黑的,目光文雅有礼,而且还会说不少的汉话。我问起他家毡房的驻扎地,又问那里离我们将要停留一个月的冬库尔牧场远不远。他回答说“很远”,并伸手向东北面的群山指了一下。我又向他打听冬库尔的情况,问他有没有去过那里。他说去过,然后又静静地说:“那个地方,美丽的。”我突然愣了一下,“美丽”!——似乎很久很久都没有听到过这样一个丰满又湿润的汉语词汇了!在这里,若提到某人很美、某地很好、某件衣服很漂亮时,大家使用的汉语只有一个字:“好”——“很好,好得很!”可是,单单薄薄的这么一个“好”字,哪能说清情感中那些倾慕的内涵,那些浪漫醉人的心意呢?于是,我一下子对这个年轻人喜欢得不得了,话也多了起来,不停问这问那。后来当他离开时,我竟心生一丝怅然,希望以后还能再见一面。对了,这个年轻人的羊羔也是访客之一。他家的一只母羊在迁徙途中产羔,便用毛毯襄起来捆在马鞍后带向新家。大家吃饭的时候,小羊羔咩叫个没完没了。那时我们的羊羔已经完全入圈,大羊全在羊羔圈外焦虑不安地守候着,对于这个新的驻扎地疑虑重重,不得安宁。一听到小羊在叫,便跟着集体附和。这边“咩”地甩出一截娇滴滴的颤音,那边就千羊齐鸣:“咩咩!!!”争先恐后,声势浩大。就这样一唱一和,整座山头满是此起彼伏的呼唤声。我忍不住跑到马旁边去看那只小羊。它被紧紧裹着,只露出一颗小小的脑袋,一看到我,就警惕地闭上了嘴。但水灵灵的咩叫声却还在继续。转场的时候,过于弱小的羊羔都是放在马背上前进的。我曾见过最动人的情景:一只红色彩漆摇篮里躺卧着一个婴儿和一只羊羔。揭开摇篮上盖着的毯子,两颗小脑袋并排着一起探了出来。除了那位捎羊羔的客人,席间还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儿,领着红黑面孔、大大眼睛的沉默孙女。另外一个客人也是个小伙子,他似乎和大家都不太熟,从始至终一声不吭。但面对热腾腾的食物,所有人温暖惬意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大家一边吃一边认真而愉快地谈论着什么。四面雾气动荡,起伏不定。绵羊群微微蠕动,白色的山羊在碧野中三三两两地徘徊,骆驼站在不远处的灌木丛中一动不动。西斜的太阳不时深深地陷落在一团团阴云之中,又不时猛地晃出几束灿烂的光芒。当阳光乍然迸现,万事万物顿时身形一定,被自己身后突然出现的阴影支撑得稳稳当当。米饭只能做四人份,但客人还有四个,那么匀下来每个人就只能吃半份了……我和卡西便只舀了两三勺尝了尝,然后掰碎干馕块泡茶充饥。卡西最辛苦了,一个人赶回羊群,脸都冻成了铁青色。她一到家,看有客人,卸了马鞍后就赶紧提水拾柴,一直忙到吃饭时,湿衣服还没换下来。但她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不抱怨,只是珍惜地享受着眼下这短暂的温暖和平静。正吃着,突然又下起了急雨,接着一阵冰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大家赶紧揭起餐布,兜住食物往依特军里躲。简单脆弱的依特罕竟成了这个世界里最安全的所在。无论如何,一切都过去了。我想起路上经过一条沟口的一家毡房,一路上唯一的一顶毡房。一个女人正站在路边等待着驼队走近,手捧一只大碗。为过往的驼队准备酸奶,是牧人们古老的礼俗。当时心里一喜,但愿她端的是热乎乎的奶茶。但那怎么可能!打马奔过去一看,雪白的一大碗,又但愿是纯牛奶。但那也不可能……无论如何,我心怀希望,眼巴巴看着妈妈先接过来喝,然后递给斯马胡力,然后是海拉提……好不容易排到我,立刻接过来狠狠灌了一大口……除了酸奶还会是什么?!本来就已经冷进骨头了,那会儿更是冷进了心窝。觉得一辈子也没喝过那么酸的酸奶!咽下去后,好半天才缓过劲儿来。我大声说道:“跟酒一样!”

妈妈说:“豁切!胡说!”但是她笑了,其他人也都笑了。这时,妈妈恰好也想起了这个,于是给客人们说起了“李娟喝酒”的事,大家都笑了起来。昨晚只睡了两三个钟头,加上今天辛苦而寒冷的跋涉,我又累又困,站着也能睡着。但眼下到哪里睡去?今天的工作远远没有完成,客人还没有告辞,牛奶还没有挤,被褥和毡子还没有干透。四下的寒冷和潮湿提醒我一定要打起精神继续扛下去。黑夜快要降临,该做的事总会一一结束。那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有删改)【注】一种简易的住宿设施,通常用于短期停留或过夜。山东潍坊期末考试题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用比喻描写艳丽的依特罕在绿色的草原上显得突出醒目,色彩鲜明,富有诗意,使山野一下子有了活力。B.翻找半天才找到米,洋葱、土豆稀缺而且很小,可见我们是临时驻扎,条件不足,但还是竭尽所能招待客人。

C.小伙子说出“美丽”一词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感受到久违的语感体验,心生欣喜,对小伙子的好感进一步加强。D.景物描写展现了草原的地域特色,雾气动荡、阳光忽隐忽现反映了自然的动态变化,暗示出人们内心的不安。7.关于文中路过毡房喝酸奶部分的插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展现了当地牧民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体现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民风。B.层层渲染“我”的失望情绪,写出在艰辛寒冷的路途中对温暖安适的渴望。C.调节了故事的节奏,使急促的叙事变得舒缓,也为后文谈论此事做了铺垫。D.“我”喝酸奶的反应让大家都笑了,为艰辛的路途增添了轻松愉悦的氛围。8.本文将年轻人的羊羔称为“访客”,并在描写上花费较多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9.文章结尾部分特别强调了生活的艰辛,是否破坏了文章整体营造的美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四川绵阳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经过的路人“没有一个不顺便上来喝茶聊天的”,运用了双重否定,来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当地民风淳朴。B.文中长相秀气的小伙子开朗大方,待人真诚,他还帮助我们赶羊,因此在小伙子离开之后,“我”心生怅然之感。C.作者认为依特罕能给行路人带来深沉的慰藉,说明依特罕可以为行路人提供庇护的场所,让他们感到安心和温暖。D.卡西铁青色的脸和湿湿的头发表明她赶羊的过程十分艰辛,但回到家后,她不仅没抱怨,还积极地帮忙招待访客。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运用拟人手法,将山野描绘成从沉睡中缓缓醒来的人,依特罕则是它的眼睛,生动地写出山野仿佛也期待访客到来。B.“我只好不停地烧茶”“不停地准备食物”表明“我”虽然好客,但是面对不断到来的访客,内心已经逐渐不耐烦起来。C.作者在描写“千羊齐鸣”时,连用三个叹号,不仅突出了羊群叫声的洪亮与激昂,还营造了羊叫声彼此起伏的热闹氛围。D.作者用平淡自然的语言讲述故事,让文章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让故事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8.有人认为李娟作品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故事的评论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10.从标题上看,本文的写作对象应该是“访客”,但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来写羊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山东潍坊期末考试题参考答案6.D(“暗示出人们内心的不安”错。原文中的景物描写“四面雾气动荡,起伏不定。绵羊群微微蠕动,白色的山羊在碧野中三三两两地徘徊,骆驼站在不远处的灌木丛中一动不动。西斜的太阳不时深深地陷落在一团团阴云之中,又不时猛地晃出几束灿烂的光芒”主要是展现了草原的地域特色和自然的动态变化,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神秘的氛围,并未直接暗示出人们内心的不安。)7.C(“急促的叙事”错。“急促的叙事”通常指的是叙事节奏快,情节发展迅速,事件紧凑。然而,在文中路过毡房喝酸奶的插叙部分,叙事节奏并不显得急促。相反,这一插叙更像是一个温馨的插曲,它打断了原本可能紧凑的叙事流程,插入了一个关于喝酸奶的小故事。从文本内容来看,这一插叙部分详细描述了“我”对酸奶的期待、失望以及随后的反应,还涉及了其他人物的互动和反应。这些描述都使得叙事节奏变得相对舒缓,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时间来感受这个场景的氛围和情感。)8.①称羊羔为访客、将羊羔安放在摇篮与婴儿并卧,写出人对动物的珍视,体现出牧区人们对生灵的尊重和关爱。②描写羊羔的出生及游牧转场过程中的生活场景、民风民俗,彰显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牧区文化,给读者新奇的阅读体验。(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参考示例一:不会。①前文已经透露出物质匮乏、路途艰难、工作繁杂的艰辛。②强调生活艰辛更能彰显克服困难的坚韧及对未来的希望与乐观等精神品质的美好。③深化主题,启发读者美是需要人们在困境中去用心发现的,深化了美的内涵。参考示例二:会。①前文有意回避艰难的物质生活,营造了和谐美丽的牧区生活氛围,强调生活艰辛破坏了这种意境。②强调生活艰辛使读者感受由审美愉悦转变为深沉凝重,破坏了美感。③强调生活的艰辛透露出“我们”的行为有不得已的成分,使前面的美感减损。四川绵阳高三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