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内容中外史,体例通史内容政经文,体例专题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文化交流与传播》《经济与社会生活》

本模块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入手,通过与此相关的六个专题,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时序编排专题呈现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学习活动一:了解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基本特征

先秦时代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中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任务一:

阅读课本P2第一目,说一说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郡县制、官僚制度(一)夏朝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思考:这一“代替”带来了哪些变化?公天下→家天下传贤→传子(兄终弟及、父子相传)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血缘政治开端,宗法观念萌芽。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产物,顺应历史趋势和社会进步,但不能保证继承人的才能与品德。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1.内外服制:2.职官制度:

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材料1: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内服外服材料2:殷衰,诸侯或不至,殷兴,诸侯归之。

——《史记》材料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材料4:“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神秘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二)商朝(松散联盟)(三)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分封制:

材料1: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材料2:“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钱穆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税、朝觐述职。权利:实行再分封;可在封地内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积极: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巩固了统治;扩大了周文化范围。消极:西周后期,导致诸侯国势力膨胀,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诸侯权利和义务B影响D分封目的A分封对象C分封特点E【合作探究】商朝内外服制与西周分封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名称内外服制度分封制不同

相同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控制较弱相比进步的国家结构对地方控制加强方国联盟体家国共同体①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上述材料图片体现出西周宗法制的哪些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是家族血缘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等级森严。

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

材料1: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

材料2:《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

材料3: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吕氏春秋》【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影响深远。礼乐制:

是统治阶级内部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的乐舞。

血缘纽带(里)分封制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宗法制家国一体

礼乐制维护的工具维护的工具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天下归心

材料1: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

材料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

材料3: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四)原始民主遗存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意见。国人也可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思考】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家国同构、贵族政治、部族色彩、等级森严;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延续性和稳定性。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西周周天子实力强大分封制

宗法制制度稳固春秋社会经济发展诸侯争霸分封制

宗法制逐步瓦解战国政治上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官僚制

郡县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学习活动二:

了解从秦朝到清朝(鸦片战争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及趋势政权组织形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主要特征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决策方式。与民主政体相对立。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君主专制皇帝丞相VS地方中央VS中央行政制度、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任务一:

阅读课本P3第二目,说一说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文书

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特点:①皇权至上②皇帝独尊③皇位世袭

材料1: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2: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材料3:“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一)中央——皇帝制度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廷尉少府卫尉宗正郎中令太仆典客治粟内史三公丞相百官之长,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九卿奉常宗庙礼仪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卫尉宫门警卫太仆宫廷车马少府皇家财政宗正皇室宗族典客少数民族治粟内史租税、财政廷尉司法、首都警卫家天下色彩浓厚(一)中央——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二)地方——郡县制春秋战国时出现,秦朝推广全国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湖南龙山里耶古城睡虎地秦墓竹简书同文字木方正面以篆书抄写,内容主要是对职官、法律、名物、专属名称的变更,以及文字字形的规范。

材料1: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材料2: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材料3:“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东汉王充在《论衡》【思考】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1)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2)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二)地方——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任务二:阅读P4-5第三目,梳理从汉到清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秦: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明:废丞相,设内阁清:(雍正)军机处汉初:汉承秦制,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中外朝制度,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尚书权力逐渐增大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尚书一职的历史演变秦:九卿少府属官地位低下西汉:进入中朝,地位渐高东汉:形成尚书台,成为行政枢纽。汉——中外朝制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隋唐——三省六部制意义: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程序性分割);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皇帝三司枢密院财政中书门下(政事堂)三司使(盐铁、度支、户部)御前会议台谏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执政)枢密使(执政)枢密副使(执政)御史中丞知谏院行政军政监察二府三司宋——二府三司制职能性分割(多设机构,分化事权)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相权有所加强。皇帝中书省御史台行政枢密院军事监察宣政院宗教西藏吏户工刑礼兵一省两院【思考】分析元朝实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

材料1: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材料2: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1)原因:①元朝版图空前大于前代,事务繁多;②少数民族政权治理水平相对低,删繁就简;③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改三省为一省。(2)弊端: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元——中书一省制司礼监(东厂、西厂、锦衣卫)明——废丞相,设内阁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皇帝内阁军机处(雍正)办理一般事务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过程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太极)南书房(康熙)特点简、速、密性质中枢秘书机构本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清——军机处

材料1: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2: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职能跪授笔录上传下达

材料: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思考】该漫画反映了君臣关系演进的趋势是什么?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秦:三公九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外朝”制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明:废丞相,设内阁清:(雍正)军机处想一想: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变化有哪些特点?任务三:阅读P5-6第三目,梳理从秦到清朝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措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废郡,以州统县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郡、县二级制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

州(府、军、监)和县二级→路、州(府)、县三级制省、府、县三级制

省、府、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唐朝——节度使宋朝加强地方控制的措施

阅读材料,思考宋太祖如何加强地方控制?

材料一:(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

材料二: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材料三: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行政军政财政权收权分权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节度使转化为虚职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地方部队定期更驻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中书省行中书省(中央宰相机构)派官员驻地方形成:(先是派出机构,后成为常设机构)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今河北、山西、山东地区;10大行省,下设路、府、州、县。构成:特点:A.权力受中央节制B.军政大权集中元朝——行省制(1)层级变化?说明什么?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2)谁最稳定?谁变化最频繁?县最稳定,最高一级变化最频繁,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特征。(3)州、道、路最初的职能是什么?中央设立的监察机构通常会演变成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最稳定的是县,它始终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具有极强的稳定性。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1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5三、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化的特点

材料1:人们都常常说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津津乐道的事例极多,但有一项更伟大的文明,而且已创造出并行用了两千余年,却为人们所忽视,这就是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张传玺

材料2: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官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3: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史学探讨】如何看待中国的封建制度?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政治: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与领土完整、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经济: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政治: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宦官专政、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思想文化: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梳理朝代中央行政地方治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隋唐两宋元明清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内外服制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郡县制中朝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郡国并行制—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节度使二府三司制路、州(府)、县三级制中书省(一省制)行省制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军机处(雍正)省、府、县三级制知识总结有中央未集权有中央有集权贵族等级分封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课堂小结当堂训练1.《礼记·王制》云:“……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西周封建着眼于天、地、人,尊“地之义”“民之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以求“藏天下于地方、由地方以见天下”。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A.消弭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

B.源于自然风土民情C.秉持天下一家的治国理念

D.以神权政治为核心2.商朝甲骨卜辞中有女性主持出兵祭祀的记载:西周金文关于出兵祭祀的记载则全是男性担任主持。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西周的宗法制度较为完善

B.西周的礼乐制度更加规范C.金文比甲骨文更具可信度

D.西周对军事活动更加重视3.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该制度(

)①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②避免了权位继承中的纷争③形成了大小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