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检测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
修下册
2.《烛之武退秦师》检测卷
一、选择类
1.选出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晋军函陵
A.秦伯说,与郑人盟B.邻之厚,君之薄也
C.既东封郑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为,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泰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既知亡矣—既:既然。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行李之往来行李:外交使者。
D.若不阙秦阙:侵损、削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夜缱而出
A.蟹六跪而二螯B.赂秦而力亏
C.顺流而东也D.简能而任之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烛之武见秦穆公,不在白天,不走城门,而是“夜缱而出”,
进一步说明了情势之危急。
B.烛之武先向秦穆公示弱,表示秦晋围郑,郑国亡国在所难免,
试图以此博得秦穆公赏识。
C.烛之武认为对于秦国而言,亡郑有害无益,存郑有益无害,
这是促使秦穆公退兵的主因。
D.这个语段充分显示了烛之武善于辞令的一面,他思路清晰,
逆辑合理,用语也顽有分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寿,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
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
得秦置戌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
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诅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
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
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
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
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
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
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6.下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
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
记》等流传于后世C
C.寡人,指暮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
来成了他们的谦称C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
表示对对方的敬称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确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
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奏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
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利用秦、晋矛盾,秦穆公许诺,愿
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商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
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奏,
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9.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
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晋惠公背信弃义、和秦国交锋又丧师辱国被俘)十月,
晋阴饴甥①会秦伯,盟于王城。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
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圉②也。曰:‘必报仇,宁
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
有死无二」以此不和J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
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
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
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
不立,以德为怨,奏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
七牢焉。
(节选自《左传阴饴甥对秦伯》)
材料三: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
居左右,常使诸侯C
中国初定,尉佗③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
王。陆生至,尉佗雎结④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
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
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
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
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
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
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
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於此c汉
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
王降汉,如反覆手耳。”於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
久,殊失礼义。”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名饴,甥,指他为晋侯的外甥;因封于阴(今河南陕县至
陕西商县一带),故又称阴饴甥;任晋大夫。②晋惠公太子的名。③
即赵佗,曾任秦南海郡尉,故称。④当地流行的发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
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B.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
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C.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
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D.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
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材料一中的“敢”与《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王熙凤所说“老
祖宗也去,敢情好,就只是我又不得受用了”中的“敢”意义不同。
B.材料一中的“薄,指(力量)削弱,“欲流之远者,必浚起
泉源”的“远”表示流得长远,两者用法相同。
C.材料二中的“事”,指奉事,为……服务,与《答司马谏议书》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中的第一个,,事,,词义不相同。
D.材料三“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中的“相”与《鸿门宴》“未得
与项羽相见”中的“相”意义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一见秦伯就示弱,表示秦晋两国攻打郑国,郑国知道
自己会失败灭亡的,告诉秦伯攻打郑国并无益处,反倒会增强晋国的
力量,而晋国贪得无厌,它变强大了,一定会对秦国不利的,希望秦
伯能考虑清楚。
B.阴饴甥作为战败国代表,面对秦伯,虽理屈,但并未词穷。
他借答复秦伯的机会,巧妙表述了晋国国内的舆论倾向,向秦伯施压,
也请秦伯权衡利弊,以博大胸怀宽恕晋侯,终使晋侯挽回颜面,得到
回国祭祀宗庙的权利。
C.尉佗面对天子的使臣,行为举止极其傲慢无礼,而陆贾虽出
使南越,远离汉都,但并不畏惧,且直言尉佗如此慢待天子使臣,后
果会很严重。这样的方式不够含蓄,但从结果来看,还是有威慑力的。
D.烛之武善于从秦国角度分析利害,并利用秦晋矛盾,最终劝
退秦师;阴饴甥巧妙地将国人分为“君子”“小人”两部分,一正一
反,既认错请罪,又表明态度,显得不卑不亢;陆贾语言逻辑严密、
含蓄有力,堪称典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14.材料中的三位外交辞令高手,他们的言说目的和方式各有不
同,请选择材料二、三中的一个来概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氾南。
侠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寿,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驻扎。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行李之往来行李:商旅。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
削减。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夜缱而出
A.倚歌而和之B.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C.赂秦而力亏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晋秦围郑是因郑国“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也暗示秦郑并
无仇怨,而这正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的重要前提。
B.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非常注意相关内容前后照应,比
如烛之武“夜缱而出”呼应了前面的“国危矣
C.烛之武从“阙秦以利晋”的既成事实出发,帮助秦伯分析了亡
郑之害与存郑之利,可谓句句击中秦伯的心坎。
D.选文记述了晋秦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生
动刻画了烛之武通晓利害、能言善辩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为,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J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
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J王曰:“寡
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
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日:“夫敢借兵者,以忠王
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
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
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敬盟于秦是赵与强
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无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
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
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
得秦置戌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
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说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
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干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
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8.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欲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
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
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歆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
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秋盟/于秦/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
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
表示对对方的敬称C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在文
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文中的“百乘"即一百辆兵车。“百
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
蔽”的“蔽”含义不相同。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
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
服。
B.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
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
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C.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
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答应魏王的请求出使诸
侯,搬取救兵。
D.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
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
才同意出兵3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2.请结合丙文中的观点分析甲文秦穆公退兵和乙文赵王出兵的
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从之。辞曰:“臣之壮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
用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J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为,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是寡人之过也
(2)越国以鄙远
(3)唯君图之
(4)失其所与
2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侯、秦伯都是爵位,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
伯、子、卿。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郑伯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
常如此谦称自己。
C.东道主指的是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由古义引申而来,泛
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D.行李在文中是指外交使者,现代意义与其不同,通常指出门
所带的箱子、包裹等。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豹,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
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
得秦置成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
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也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
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
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
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
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
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
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27.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
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
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
C.公、侯、隹、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
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从而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D.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
代诸侯或帝王的谦徐,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
“不毂”,即不善。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
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
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C.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
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
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30.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J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
国可得也。”穆公访诸泰叔,蹇叔日:“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
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
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公使谓之日: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J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靖。靖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
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痛的一项是()
A.以乱易整,不武武:威武B.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
害
C.尔墓之木拱矣拱:合抱D.晋人御师必于靖御师:
设伏兵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吾其还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B.臣之壮也/吾见师
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C.子亦有不利焉/余收尔骨焉D.夜缱而出/勤而无所,必有悖
心
3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
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
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
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
所为/郑必知之
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在国家危难时,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求见
秦伯,可见其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的爰国精神。他在秦伯面前不卑
不亢,侃侃而谈,展现了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
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
张而出师。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
在为秦国利益着想,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
秦伯心悦诚服。
D.蹇叔在得知穆公偷袭计划后,劝说穆公放弃出征。劝谏见其
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
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35.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B.《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国别体
著作。
C.疏,即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如魏
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D.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
都称为“童生”。
3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经】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齐。秋,卫杀其大夫元口亘及
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晋人、秦人围郑。介人侵萧。冬,天王便宰
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寿,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
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太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
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
得秦置成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
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诅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
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
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3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
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
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
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
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文中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
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史官左丘明为解释经书《春秋》而作。
B.侯,指爵位。公侯伯子男是西周时期的五等爵位制度,如“晋
侯、秦伯围郑”中的晋侯、秦伯,晋侯爵位高,所以放前面。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对自己的谦称。古代
讲究“以德配天”,认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
表示对己方的谦称C
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营造“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战争一触即发”的紧
张气氛,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做了背景铺垫。
B.烛之武陈证后,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
杞子、逢孙、杨孙戍守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
C.烛之武的游说陈述是站在秦国的角度看待问题,指出郑国灭
亡是“邻之厚,君之薄也”,郑国存在对秦国是“君亦无所害”,且晋
国的背信弃义是“君之所知也”。
D.从选文可知,史书《左传》从文学角度也有显著特点,如用
简练的语言记载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又如通过外交辞令,刻画了
一个富有政治斗争经验而又擅长辞令的人物形象。
4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4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夜缱而出,见秦伯
C.秦伯说,与郑人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巳。“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
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
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4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43.下列句子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易:
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敝:
损害)
C.共其乏困(共:供给)朝济而夕设版焉(济:
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略微)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
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直接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
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
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
心弦。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
武。吾其还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
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系,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乙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
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
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
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
诅能若是乎?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4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
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A之B壮C也D犹E不F如G人H今I老J矣K无L能M为N
也。已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
记》等流传后世。
B.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
来成了他们的谦称C
C.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
表示对对方的敬称C
D.行李,指外交使者,早在春秋战国时已沿用;今常指行旅的
人出行所带的东西c
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
顾个人安危“夜缱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
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
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
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
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
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井的军队,秦、晋联盟顷刻
瓦解,晋国不得巳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
鸟。
4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明与,不知。
50.乙文中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结果是怎样的?并说明产生这一
结果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宽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J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为,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J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戌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5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封地均称国。
如本文“晋侯”“秦伯、
B.敢,自言冒昧的谦辞,译作冒昧。执事,办事人员或随从,
后用作对自己的谦称。
C.东道主,典故出自本文,本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后泛指接
待或宴请宾客的主人。
D.行李是个古词,本义为外交使者。武,即武德,指使用武力
时应遵守的道德准则。
52.最后一段中的“公”与“夫人”各指代什么人?()
A.“公”指代晋文公;“夫人”泛指那个人。
B.“公”指代秦穆公;“夫人”指代晋文公。
C.“公”指代晋文公;“夫人”指代秦穆公。
D.“公”指代秦穆公;“夫人”泛指那个人。
5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是()
A.灭掉郑国增加晋国疆士,会使晋国更强大。
B.在东方保存郑国有利于秦晋之间外交往来。
C.晋国曾经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贪得无厌。
D.晋国灭掉郑国后,必将向西侵略秦国土地。
5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零。
(2)鳏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J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
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海,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5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
利焉/
B.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
利焉/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
利焉/
D.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
利焉/
56.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是说上天只会把
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所以君主诸侯就
谦称自己为“寡人”。
B.爵位,春秋时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虽有
尊卑之分,但在待遇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主要是由诸侯国之间国力不
同而定。
C.执事,常见义项是做事情,主持工作。还有一种是敬称。指
管事的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D.《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二《左传》
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诠释《春秋》的,其他两传则是从政治和思想方
面诠释《春秋》的C
5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寥寥数语,既说明战事原因,也点出力量对比,为“退
秦师”埋下伏笔。
B.第二段烛之武被举荐而“辞”,郑隹因烛之武的“辞”而自责,
使本文突生波澜。
C.第三段烛之武站在郑伯立场,先用害动摇秦伯,再用利引诱
秦伯,最后离间秦晋。
D.第四段晋侯拒绝子犯进攻秦伯的请求,毅然决定撤军,表现
其清醒头脑和理智判断。
5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9.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拒”后“受「有什么作用?请简
要概括。
选文一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
军氾南。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J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
焉。”许之。
③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
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
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
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
之。
选文二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
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霰,因其固然,
技经肯繁之未尝,而况大瓠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
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研h彼节者
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硼。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6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行李之往来(2)臣之所好者道也(3)善刀而藏之
61.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族庖月更刀,折也。
6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A.何厌之有B.而刀刃若新发于硼I
C.敢以烦执事D.臣之所好者道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关3,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J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二)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
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
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
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
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
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
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
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
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
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
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
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氾水之阳。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日:“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日:“陛
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
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
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日:“公知其一,
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摩电安全教育班会
- 地震创伤课件
- 手机制作旅游攻略
- 物业公司管理制度汇编初稿
- 支气管镜基本操作
- 手足病传染与预防教案
-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孟集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 态度类培训课程
- 提升营销渠道效益的策略
- 中国烷基改性硅油市场发展格局与投资前景趋势预测报告2025-2031年
- DeepSeek入门到精通-实操+进阶玩法培训
- 护士N1晋级N2述职报告
- 2025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必考题
- 车辆运输安全管理制度
- 2025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食堂食材配送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标)
- Kubernetes中的多租户隔离策略-深度研究
- 2025年度智能硬件产品全国区域独家代理合同3篇
- 办公室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厂房工程起重吊装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