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十五+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小题特训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三轮百日冲刺复习_第1页
专题三十五+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小题特训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三轮百日冲刺复习_第2页
专题三十五+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小题特训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三轮百日冲刺复习_第3页
专题三十五+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小题特训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三轮百日冲刺复习_第4页
专题三十五+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小题特训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三轮百日冲刺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十五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高考历史百日冲刺小题特训1.自公元前2千纪初起,印欧人向西亚、南亚和南欧各地迁徙,创建赫梯、波斯、印度、希腊等文明。到了公元3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式微,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人发起大规模的民族迁徙,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A.奠定了封建国家的基础 B.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C.决定了亚欧人口分布格局 D.终结了各大洲的孤立状态2.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这说明()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B.各区域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C.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不相容D.亚欧游牧民族文化比阿拉伯文化优越3.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4.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说:“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驱使……英国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此观点意在表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A.给印度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B.激起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C.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 D.中断了殖民地的历史发展进程5.下表所示为1844—1854年美国华工的统计情况。这折射出()时间船籍进出港到达港装船人数到岸人数途中死亡人数死亡率1844美国澳门旧金山61344317028%1851法国香港旧金山100001000100%1852英国厦门旧金山4106035085%1854美国香港旧金山50040010020%A.华工在贩运途中遭遇严重的迫害 B.列强侵华引发大规模海外移民C.工业革命使美国劳动力极度匮乏 D.清政府近代维权意识尚未产生6.英国人包令(1849—1859年在华),曾在厦门亲眼看见掠卖华工的现象:“几百个苦力(华工)……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山德维治群岛,即夏威夷群岛)等印记。”这一批华工()A.为提升中国一战后的地位作出贡献B.赴加利福尼亚从事太平洋铁路建造C.在各地形成唐人街传播着中华文化D.自愿签署契约出国,获取了巨额利润7.19世纪上半期,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把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向西扩展到太平洋沿岸。随着疆界的不断扩张,新的领土的开发和利用,急需大批劳动力。外来移民迅速增加,形成了一股空前规模的移民浪潮。在这股移民潮中,大量华工从事的主要工作是()A.开矿筑路 B.金融证券 C.建立牧场 D.买办经商8.有学者认为,19世纪中叶开始前往澳大利亚淘金的华工不断增加,虽历时半个多世纪,经济上也有一套自己的独立体系,但在澳洲殖民地的中国人很少购买商人商品。这说明澳洲华工()A.工作环境较为恶劣 B.主要以掠夺性的迁徙为主C.深受种族歧视影响 D.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影响9.经济全球化改变着全球劳动力的市场结构,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贸易、公共服务等行业就业机会增加B.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发挥重要作用C.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D.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吸引了许多移民10.如图为美国不同时期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A.移民推动美国多元化的文化格局的形成B.白人移民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日益改变C.移民促使美国主流文化的内在矛盾得到有效解决D.移民解决了美国历史上存在已久的种族歧视问题11.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12.下图为国际难民机制图。据此分析,国际难民治理()A.反映社会问题突出复杂 B.呈现机制复合体的特征C.促进国际组织政策创新 D.得到主权国家普遍认同13.据联合国人口署统计,国际移民在1970年只有8200万人,2000年增至1.75亿,1980—2000年,发达国家接纳移民从4800万增至1.1亿,发展中国家接纳移民从5200万增至6500万。这一现象反映出()A.当代难民群体在持续扩大 B.经济全球化在加速发展C.移民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 D.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14.2021年,联合国难民署发布了《全球趋势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有近824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与2019年创下历史新高的7950万人相比,又增长了近4%。全球难民人数再创新高。这表明()A.联合国难民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B.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无法解决C.难民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D.跨区域人员的自由流动已实现15.2023年,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年中趋势报告》指出:全球难民人数已超过1.14亿人,其中全球逾20%的难民被46个最不发达国家接收,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球的1.3%。这说明()A.地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得以缓解 B.难民问题的出现是多因素导致的C.人口与物种的全球流动开始出现 D.应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印欧人的迁徙。2.答案:B解析:据题干“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可知,在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文明因交流而丰富,B项正确;“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表述与题干信息“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不符,排除A项;从题干信息“保存并继承”“融合”可知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排除C项;文化是平等,不存在优劣之分,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AC两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两项错误。“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B项正确。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D项错误。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对印度殖民的影响。选择C:根据材料“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排除A、B:这两项是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材料强调从历史上看英国的殖民统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与进步。5.答案:A解析: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华工在被运输到美国的途中,死亡率很高,反映了华工在被贩运中境遇极其悲惨,待遇极低,故出现大量人员死亡,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入美的华工,“大规模”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劳动力供需之间的差距,且使用华工成本低,运输华工可以获取高额的利润,这些因素是殖民者热衷于苦力贸易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材料仅列举了19世纪四五十年代,华工出国的情况,未涉及清政府对此的态度,无法判断清政府维权意识情况,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华工出洋的相关知识。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清政府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大量华工被掠卖至世界其他地区,这些华工在海外聚居形成唐人街,并将中国文化传播至异国他乡,故C项正确。一战开始于1914年,排除A项;太平洋铁路于1863年开始建造,且去往加利福尼亚州的只是这批华工中的一部分,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掠卖华工”可知,这批华工并非自愿出国,排除D项。7.答案:A解析:19世纪上半期,在美国著名的西进运动中,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来到美国。在美国,华工是加州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故A项正确;来美的中国华工大多是穷苦百姓,文化水平较低,难以从事金融证券行业,故B项错误;建立牧场是资本家的工作,故C项错误;买办经商是西方列强侵华时,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的一种现象,不是在美国劳作的华工从事的工作,故D项错误。8.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叶(中国)。据材料可知,虽历时半个多世纪,澳洲华工生活仍具有封闭性,在澳洲殖民地的中国人很少购买商人商品,说明澳洲华工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工作环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迁徙方式,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华工在当地受到何种待遇,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世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产业发展,而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在此背景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新的趋势,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贸易、公共服务等行业并不能推动“知识精英”在地位上升,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知识精英”是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排除B项;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吸引的移民并非“知识精英”,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移民来源较广,来自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这种移民格局推动美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白人移民的主导地位变化,排除B项;移民并未解决美国的内在矛盾,排除C项;美国至今仍然存在种族歧视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可知,联合国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移民社会文化认同,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排除C项;材料主要与移民政策相关,未涉及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A项。12.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国际难民治理牵涉多方因素,单纯的难民保护已经满足不了难民治理在难民保护之外的其他领域的需求。于是,国际人权机制、国际发展机制、国际劳工迁移机制、国际人道主义机制、国际安全机制和国际旅行机制等纷纷建立并运用到难民治理的相关领域中,使得国际难民治理领域出现一系列部分重叠但不存在等级关系的国际机制,呈现出机制复合体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展示的是与难民治理相关的多个机制和组织的关系,而非直接反映社会问题的突出复杂,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国际组织因难民问题而进行的政策创新,排除C项。“普遍”的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并未体现主权国家对国际难民治理机制的认同情况,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材料论及1970—2000年,国际移民人数从“8200万人”增长至“1.75亿人”,且1980—200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接纳移民数都在增长,其中发达国家移民增长数更多,说明人口在全球范围流动,结合经济全球化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故选B项。14.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全球趋势报告》显示,近年来,被迫流离失所的难民人数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