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的读音与语法试题及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下列哪个字的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
A.桃
B.票
C.碗
D.梧
2.下列句子中,哪个句子中的“之”是代词?
A.桃李满天下,何用金与钱?
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D.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
3.下列哪个字在古代读音与现代不同?
A.事
B.乐
C.食
D.书
4.下列句子中,哪个句子中的“以”是介词?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故伐之。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故伐之,以报晋惠公之仇。
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故伐之,以报晋惠公之仇,且以告于诸侯。
5.下列句子中,哪个句子中的“于”是介词?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以君子远疱厨也,故其德行高矣。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以君子远疱厨也,故其德行高矣,是以能久于其位。
6.下列句子中,哪个句子中的“之”是助词?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C.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
D.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下列句子中,哪个句子中的“于”是介词?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C.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
D.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下列句子中,哪个句子中的“以”是连词?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C.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
D.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下列句子中,哪个句子中的“之”是代词?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C.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
D.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0.下列句子中,哪个句子中的“于”是介词?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C.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
D.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哪些字在古代读音与现代不同?
A.事
B.乐
C.食
D.书
E.桃
2.下列哪些句子中的“之”是代词?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C.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
D.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下列哪些句子中的“于”是介词?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C.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
D.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下列哪些句子中的“以”是连词?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C.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
D.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下列哪些句子中的“之”是助词?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C.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
D.桃花潭水寒,一片孤舟向晚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之”字在古代文言文中,只有代词的用法。()
2.“于”字在古代文言文中,只有介词的用法。()
3.“以”字在古代文言文中,只有连词的用法。()
4.“之”字在古代文言文中,只有助词的用法。()
5.“于”字在古代文言文中,只有介词的用法。()
6.“以”字在古代文言文中,只有连词的用法。()
7.“之”字在古代文言文中,只有代词的用法。()
8.“于”字在古代文言文中,只有介词的用法。()
9.“以”字在古代文言文中,只有连词的用法。()
10.“之”字在古代文言文中,只有助词的用法。()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5分)
1.题目:请解释文言文中“之”字的不同用法及其在句子中的具体例子。
答案:文言文中的“之”字有代词、助词、结构助词等多种用法。作为代词时,它常用来代替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如“吾友之书,久未一读”(我的朋友的信,很久没有读过了)。作为助词时,它常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作为结构助词时,它常用于名词之后,表示所属关系,如“孔子之徒,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学生,有七十二人)。
2.题目:简述文言文中“于”字作为介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
答案:“于”字作为介词,主要有以下意义和用法:表示时间,如“于今为烈”(到现在变得非常厉害);表示处所,如“于城东”(在城东);表示比较,如“于其身也,不施之”(对于他本人,不施行于他身上);表示原因,如“于其病也,莫不思之”(对于他的病,没有人不思念的)。
3.题目:请举例说明文言文中“以”字作为连词的用法。
答案:“以”字作为连词,常用来表示原因、目的、条件等。例如,表示原因时:“以吾观之,天下事未有不可为者”(照我看,天下的事情没有不可做的);表示目的时:“以是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因此整天不吃,整夜不睡);表示条件时:“以吾之力,足以胜彼”(凭我的力量,足以战胜他们)。
五、论述题
题目:结合具体文言文例句,分析文言文中介词“于”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对理解句意的影响。
答案: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在句子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比较等语义,还能够帮助确定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对理解句意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句子“夫战,勇气也;敌一人,则三人之;敌十人,则三十人之”(战斗,是勇气的表现;面对一个人,需要三个人的勇气;面对十个人,需要三十个人的勇气)中,“于”字作为介词,用来表示比较,将敌对人数与所需勇气进行对比,强调了勇气的相对重要性。没有“于”字,句子就失去了这种比较结构,难以传达出原句的深层含义。
再如,“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盂子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见到梁惠王,王站在池塘边上,回头对孟子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一定有什么对我国家有好处的方法吧?”)中的“于”字,表示地点,明确了王站立的位置,为孟子提问提供了背景,有助于读者理解整个对话的情境。
此外,“于”字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还包括:
1.确定动作发生的地点或时间,如“战于长平”(在长平作战);
2.表示原因或目的,如“以吾之不肖,不足以服人”(因为我没有才能,不足以服人);
3.引导补语,如“于其身也,不施之”(对于他本人,不施行于他身上)。
试卷答案如下: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A
解析思路:根据汉字的读音,A项“桃”与“票”、“碗”、“梧”不同,故选择A。
2.D
解析思路:D项中的“之”指代的是“我”,是代词的用法,其他选项中的“之”均为助词或结构助词。
3.D
解析思路:根据古汉语字音的知识,D项“书”字在古代的读音与现代不同,故选择D。
4.B
解析思路:B项中的“以”作为介词,表示原因,翻译为“因为”。
5.D
解析思路:D项中的“于”作为介词,表示处所,翻译为“在”。
6.B
解析思路:B项中的“之”作为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桃花”,是代词的用法。
7.C
解析思路:C项中的“于”作为介词,表示处所,翻译为“在”。
8.C
解析思路:C项中的“以”作为连词,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
9.A
解析思路:A项中的“之”作为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桃花”,是代词的用法。
10.B
解析思路:B项中的“于”作为介词,表示处所,翻译为“在”。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ABD
解析思路:根据古汉语字音的知识,A项“事”、B项“乐”、D项“书”字在古代的读音与现代不同。
2.ABCD
解析思路:所有选项中的“之”字均为代词的用法,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
3.ABCD
解析思路:所有选项中的“于”字均为介词的用法,分别表示时间、处所、比较、原因。
4.ABCD
解析思路:所有选项中的“以”字均为连词的用法,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
5.ABCD
解析思路:所有选项中的“之”字均为助词的用法,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
解析思路:“之”字在古代文言文中,不仅可以用作代词,还可以用作助词和结构助词。
2.×
解析思路:“于”字在古代文言文中,不仅可以用作介词,还可以用作动词。
3.×
解析思路:“以”字在古代文言文中,不仅可以用作连词,还可以用作介词和动词。
4.×
解析思路:“之”字在古代文言文中,不仅可以用作代词,还可以用作助词和结构助词。
5.×
解析思路:“于”字在古代文言文中,不仅可以用作介词,还可以用作动词。
6.×
解析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高中地理学科交叉分析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二级考试复习计划试题及答案
- 山东省平原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政治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便利店个人工作总结
- 行政助理转正工作总结
- 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
- 房屋木工装修合同样书
- 皮肤挫伤的健康宣教
- 胃型哮喘的健康宣教
-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 人工智能辅助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实践-第2篇
- 截肢术后护理查房
- 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术语
- 边坡支护脚手架专项施工方案
- HG-T 6136-2022 非金属化工设备 玄武岩纤维增强塑料贮罐
- 采供血相关标准
- 博硕全自动层压机
- 供应商质量事故索赔单
- 2023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含部分答案(三套)
- 宝典三猿金钱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