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背诵篇目易错字形摭析_第1页
高考语文背诵篇目易错字形摭析_第2页
高考语文背诵篇目易错字形摭析_第3页
高考语文背诵篇目易错字形摭析_第4页
高考语文背诵篇目易错字形摭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背诵篇目易错字形摭析高考默写题对书写的要求特别高,出现错别字题空将直接判为零分。考生写错别字有诸多因素,其中理解偏差最为突出。特别注意:括号内为错误字形1.《劝学》(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急)也,而闻者彰。

“疾”强调力度,如成语“疾言厉色”此处指声音没有变得更大,而非更快,用“疾”而不用“急”。

按:60篇仅此处用“疾”字。(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至)千里。

“致”从“攵”,与手的动作相关。《说文》:“致,送诣也。”“送诣”即“送达”,联系语境,是“车马将人送到千里之外”,故用“致”。“至”为“到”,下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是人自己走路到千里之外,所以用“至”。(3)蟹六跪而二螯,虽蛇鳝(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鳝”从“鱼”,指“鳝鱼”,“蟮”从“虫”,指“蛐蟮”,即蚯蚓。蚯蚓较鳝鱼更为细长,螃蟹不可能住在蚯蚓洞里,只可能住在鳝鱼的洞穴里,故写作“鳝”。

又,“螯”与“蟹”皆从“虫”,“螯”不可写作“鳌”,“螯”为蟹钳,“鳌”为大鳖,成语有“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时代,进士中状元后,立在殿阶中浮雕巨鳌头上迎榜,因此称状元为“独占鳌头”。)2.《师说》(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耻)。

“齿”指“并列”,“不齿”即“不屑为伍”,意含轻视。“不耻”指“不以……为耻”,如成语“不耻下问”。此句意思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并列”,故用“不齿”。3.《阿房宫赋》(1)二川溶溶(融融),流入宫墙。

“溶”从“氵”,《说文》:“溶,水盛也。”“溶溶”形容盛大宽广,如“江水溶溶”“月色溶溶”;“融”从“鬲”(音lì,古代炊具),“虫”表声,指“炊气上升”,“融融”形容“和暖”,引申为“快乐”,如“春日融融”“其乐融融”。“川”指“河流”,故“二川”用“溶溶”。(2)明星荧荧(莹、萤),开妆镜也。

“荧”从“火”,指光线微弱,“莹”从“玉”,指光洁透亮,形容星光,用“荧荧”。“萤”指萤火虫,无重叠形式。(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粒)。

“砾”从“石”,指“碎石”;“粒”从“米”,指“米粒”。“金块珠砾”乃“金(如)块,珠(如)砾”之省略,形容“金”“珠”不受爱惜,黄金如土块,珍珠如碎石,故用“砾”。(4)弃掷(置)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掷”从“扌”,意为“投”、“抛”;“置”从“罒”(即“网”),本义为“(从网中)释放”,含“不理会”之意,如成语“置之不理”“置之度外”。再如“沛公则置车骑”即“丢下车骑不管”,又如“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弃置”意为“贬谪偏远之地,不被朝廷关注”。

秦人虽将珍宝随意抛投,但还不至于完全不理会,故用“掷”而不用“置”。(5)奈何取之尽锱(辎)铢,用之如泥沙?

“锱”“铢”是古代比较小的重量单位(秤砣有用铁制成,故从“钅”),代指“微小的事物”,成语有“锱铢必较”。“辎”从“车”,是一种大车,可用于运载军事物资,故有“辎重”一词。“取之尽锱铢”形容秦人搜刮之甚。故用“锱”,“铢”亦不可写作车字旁,汉语无此字。(6)钉头磷磷,多于在庾(瘐)之粟粒。

“庾”从“广”(古音yǎn),象屋檐之形,与建筑相关,如“库”“庵”等。粟为小米,“庾”为粮仓。“瘐”从“疒”,与“疾病”相关,古汉语有“瘐死”一词,指“犯人因受刑、生病而死在监狱中”。(7)管弦呕哑,多于市(世)人之言语。

“市人”指“集市之人”,“世人”指“世间之人”。集市上人多嘈杂,形容音乐繁复,故用“市人”不用“世人”。4.《赤壁赋》(1)于是饮酒乐甚,扣(叩)舷而歌之。

“扣”从“扌”,本义为“拉住”;“叩”之异体字“敂”从“攵”(象手执杖或鞭),本义为“敲击”。“扣”“叩”皆以“口”为声旁,在“牵住”“敲击”等义上,古汉语常二字通用。一般而言,“敲打”之义,多用“扣”,如“扣舷独啸”“扣而聆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此句“扣舷而歌之”亦用“扣”。

但表示“敲门”一般作“叩门”,如“拄杖无时夜叩门”“娘以指叩门扉曰”。大概是因为“叩”另有“询问”之义,如“叩问”,而“敲门”正带有“可否进门”的询问之意。且现代汉语“把门扣上”是“关门”的意思,所以“敲门”写作“叩门”,以示区别。另,《过秦论》:“叩关而攻秦”,“关”有门,也写作“叩关”。5.《项脊轩志》(1)冥(暝)然兀坐,万籁有声。“冥”“暝”在“昏暗”一义上,古汉语有时通用。比较而言,“冥”多为形容词,如“高低冥迷”,形容词可重叠,如“薄暮冥冥”。“冥”由“昏暗”引申出“深远”义,如成语“冥思苦想”,又《梦游天姥吟留别》有“青冥浩荡不见底”(青冥:青苍悠远的样子,代指天空)。

“暝”从“日”,有时特指日落天黑,多作动词。如《孔雀东南飞》有“晻晻日欲暝”、《梦游天姥吟留别》有“迷花倚石忽已暝”、《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冥然兀坐”中,“然”为形容词词尾,故写作“冥”。(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婷)如盖矣。

“亭”从“高”省(形声字的形旁省去某一部分,“高”字省去下面的“口”),“丁”声。“亭”本义为一种建筑物。“亭亭”意为“耸立的样子”,成语“亭亭玉立”,《荷塘月色》有“叶子出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婷”从“女”,“亭”声。古汉语有“娉婷”一词,形容女子姿态美好,又杜牧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王实甫《西厢记》:“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娉娉袅袅”“袅袅婷婷”同义,“婷婷”亦为“美好的样子”。枇杷树为亡妻亲手种植,用“亭亭”,正写出枇杷树如今长大,高如车盖,更增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之悲感。6.《报任安书》(节选)(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奋)之所为作也。

“愤”从“忄”,本义为“内心的烦闷、不平”;“奋”繁体作“奮”,从“隹”(短尾鸟),本义为“鸟展翅高飞”。“发愤”指“宣泄心中不平”,侧重心理动机;“发奋”指“振作、努力”,侧重实际行动。

司马迁列举古代圣贤的事例,是为了说明自己忍辱负重创作史记的原因,即下文所言“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意有所郁结”正是内心之不平,故用“愤”。7.《过秦论》(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抱)怨。

“报”有“回应”之义,如成语“投桃报李”。“抱”有“怀着、心存”之义,如“抱憾终生”。“报怨”即“对所怨恨的人作出回应”,侧重行动;“抱怨”即“内心怀有怨恨”,侧重心理或语言。此句前有“弯弓”(拉开弓箭),属于行动,故作“报怨”。成语亦有“以德报怨”。(2)斩木为兵,揭竿(杆)为旗。

“竿”从“竹”,本义为“竹竿”,如“立竿见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杆”从“木”,指“较长的棍子”(音gān),如“桅杆”“旗杆”“电线杆”等。“杆”又指“像棍子的细长部分”(音gǎn),如“笔杆子”“烟杆”等。《说文》无“杆”字,今之“栏杆”,古时一般写作“阑干”。如李白《清平调词》“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从这个意义上讲,“杆”可看作后起的俗体字,故少见于古诗文,现在多见于口语。

《过秦论》作于《说文》以前,“揭竿为旗”用“竿”。

按:60篇无“杆”字。8.《归去来兮辞》(1)悟已(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往”从“彳”(与行走、道路相关),本义为“到……去”,引申为“过去”,如成语“继往开来”。“已往”指“已经过去”,古汉语“既”也可表“已经”,“既往”与“已往”同义,成语有“既往不咎”“一如既往”。

“以往”但在古代汉语里,常用在表示起点的词语之后,表示“超出限度之外”。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国。”“从此以往”即“自此处以外”;汉乐府《有所思》“从今以往,不复相思”,成语“长此以往”,“以往”都相当于“以后”,与现代汉语“以往”表示“以前”正好相反。(2)策扶老以流(留)憩,时矫首而遐(暇)观。

“流”从“氵”,本义为“水流动”,引申为“位置不定、四处”,如“流窜”。“留”本义为“停止、停留”。“憩”是休息,前文“园日涉以成趣”,人在园中走动,累了就休息一会再走,所以并非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动,而是走走停停,休息的地点不固定,所以说“流憩”。

“遐”从“辶”(“辵”),与“行走相关”,本义是“远”,成语有“闻名遐迩”。“遐迩”即“远近”。“暇”从“日”,与“时间”有关,本意是“空闲”,如“目不暇接”。

“矫首”是“抬头”,抬头才能远观,所以说“遐观”。

辨:另有人将“暇”的偏旁“日”写作“目”,或许受下文“观”字影响,意味“观”与“目”意思相关,但汉语无“目”字旁之“叚”字,属错字。(3)胡为乎遑遑(惶惶)欲何之?

“遑”从“辶”,与“行走”相关,本义当为“急行”,“遑遑”即“匆忙的样子”;“惶”从“忄”,与“心理”相关,本义为“恐惧”,“惶惶”即“惊恐的样子”。

此句承上文“曷不委心任去留”,与“惊恐”之义无关涉,下文“之”为“到、往”,侧重动作而非心理,故用“遑遑”。9.《陈情表》(1)臣生当陨(殒)首,死当结草。

“陨”从“阝”(阜,与地势高下相关),本义为“从高处落下”,如“陨石”;“殒”从“歹”(与死亡相关),本义为“死亡”如成语“殒身不恤”。

“陨首”是“头落地”,与“肝脑涂地”相近,多指为国效忠而死。“殒”本身可表死亡,后面无需加“首”,“殒身不恤”中的“身”指“自己”。(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厚)土实所共鉴(见)。

“后”古代指“君主”(不一定指女性),如“后稷”“后羿”(稷、为名羿)。“皇”古代也可指“君主”,“皇天后土”为并列结构,“皇”“后”并称,不用“厚”。

“鉴”本义是“镜子”,引申为“审察”,含分清“美丑真假”之义,汉语词汇有“鉴别”;“见”繁体为“見”,从“目”,仅指“(眼睛)看见”。天地神灵比人高明,能看出“我”的“心酸悲苦”是否真实,故前文“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用“见”,后文“皇天后土”用“鉴”。10.《石钟山记》(1)今以钟磬(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罄,从“缶”(盛酒容器),本义为“器中空”,如“告罄”,引申为“尽”,如“罄竹难书”。磬,从“石”,本义为“一种打击乐器”。“罄”“磬”古时常通用,今则按本义分开。“钟”亦为乐器,故“钟磬”用“磬”。11.《登泰山记》(1)苍山负(覆)雪,明烛天南。

负,从人从贝,本义为“以背载物”;覆,覆盖。用“负”字,是拟人手法,更生动。12.《离骚》(节选)(1)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览)洲之宿莽

“揽”从“扌”,览声,本义为“执,持”,引申为“采摘”,如“可上九天揽月”;“览”从“见”,监声,本义为“观看”,如上文“皇览揆余初度兮”(父亲观看我初生的模样)用“览”,“木兰”“宿莽”皆为草名,采摘香草是手部动作,“搴”从手,“揽”亦然,下文“又申之以揽茝”与此同。(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竟)周容以为度

“竞”(繁体为“競”),《说文》:競,从二人二言。本义为“两人言语争”,引申为一般的竞争,如“竞豪奢”“繁华竞逐”;《说文》:竟,从音从人。本义为“乐曲尽”,引申为“结束、完毕”,再引申为“全部,整”,如“何竟日默默在此”,或引申为“最终”,如“有志者事竟成”“毕竟东流去”。

“竞周容以为度”意思为“争相把迎合讨好作为为人准则”,故用“竞”。13.《短歌行》(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萍)。

苹,从“艹”,平声,此处指蒿。萍,从“艹”,从“氵”,平声,即浮萍。鹿所食用之蒿生长于野,不在水中,“食野之苹”用“苹”。14.《归去来兮辞》(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巅)

“颠”从“页”(古音xié,人头),本义为“头顶”,引申为一般物体的顶部。“巅”从“山”,本义为“山顶”,故“可以横绝峨眉巅”“栗深林兮惊层巅”用“颠”,桑树非山,故“鸡鸣桑树颠”用“颠”。15.《拟行路难》(1)泻(泄)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泻”从“氵”,本义为“倾倒”;“泄”亦从“氵”,本义为“排泄”。“泻”强调自然流动,故“一泻千里”“有泉泻于两峰之间者”用“泻”;“泄”强调从孔洞、管道等途径排出,故“泄洪”“水泄不通”用“泄”。“泻”一般指水,“泄”还指气体以及其他抽象事物,如“泄气”“泄愤”等。

“泻水置平地”意思是“把水倒在平地上”,“东西南北流”也说明没有特定通道,故用“泻”。

按:60篇无“泄”字。16.《梦游天姥吟留别》(1)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渡)镜湖月。

“度”泛指经过,可指时间或空间,如“关山度若飞”“度日如年”;“渡”从“氵”,特指从水面经过,如“渡江”,用作比喻义,暗含“克服阻难,从一边成功到达另一边”之意,如“渡过难关”。“渡”作名词,指渡口,如“楼船夜雪瓜洲渡”。

古汉语“度”可通“渡”,但“渡”一般不可通“度”。

“越陌度阡”“鸿雁长飞光不度”“猿猱欲度愁攀援”“边庭飘飖那可度”“鬓云欲度香腮雪”表“经过”,皆与水无关,“秋月春风等闲度”表时间,故用“度”。需要辨析的是“银汉迢迢暗度”,“银汉”即“银河”,是天上星群形成的长亮带,被古人想像成“河”,且牛郎织女从鹊桥上过,不是水中过,故用“度”。“飞度”指“从空中飞过”,也不是从水中过,用“度”。(5)且放白鹿青崖间,须(需)行即骑访名山。

须,这里指“等待”,不是“必须”。现代汉语“须”与“需”容易混淆,“须”是副词,后面一般跟动词,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径须沽取对君酌”“重到须惊”;“需”是动词,后面一般跟“名词”。

按:60篇无“需”字。(6)安能摧眉折腰事(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事作“侍奉”讲,相当于为动用法,即“为……做事”,是及物动词;侍作“侍奉”讲,古汉语一般为不及物动词,如“仲尼居,曾子侍”“余立侍左右”等。

“事权贵”为动宾结构,用“事”。17.《登高》(1)无边落木萧萧(箫)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可做形容词,如“环堵萧然”“就饿分萧瑟”。形容词可重叠。萧萧,形容马声、风雨或落叶声。如“萧萧班马鸣”。“箫”从“竹”,乐器名,无重叠形式(名词除亲属称谓或带量词性质的词之外,一般不可重叠)。(2)万里悲秋常(长)作(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与“变”相对,强调不变性(相对于世间或空间变化),如数学上有“常量”和“变量”,;“长”与“短”相对,强掉持续性。“常”引申为“经常”,强调频率高,不是指一直持续。如“四季常青”指四季变化,青色树叶不变成黄色;“万古长青”则指长时间保持青色。

“圣人无常师”,“常”指固定不变。“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门虽设而常关”“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是说也,人常疑之”“身当恩遇常轻敌”,“常”后动词都不是一直持续,而是频率高,所以用“常”。

“抱明月而长终”“鸿雁长飞光不度”“令人长号不自禁”“以手抚膺坐长叹”“侧身西望长咨嗟”“恍惊起而长嗟”“但愿长醉不复醒”“长使英雄泪满襟”,“长”字后动词都表示动作持续时间长,故用“长”。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辗转到达成都暂居,但一直想回到家乡,结束异乡为客的生活。762年,成都乱,杜甫由绵州漂泊到梓州、阆州,漂泊在外将近两年又返成都,763局势稍好转,便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回家的想法,“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到夔州,《登高》即客居夔州时的作品。“常”字不仅强调“作客”时间指长,还蕴含“想要改变异乡为客身份而不得”的无奈,故用“常”。

“作”“做”古汉语有时通用,但“作客”与“做客”含义不同。“作客”是指离开家乡,寄居异地。“做客”指“到别人家拜访”,不一定是离开家乡。

另外,“做”是后起字,常用于口语,元曲口语色彩浓,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口语词汇结构较为松散,中间可插入其他成分(“做了土”中间插入“了”),如“做客”还可以说“做(过)(几次)客”,“作客”中间则不可插入其他成分。

按:60篇无“做”字。18.《琵琶行》(1)千呼万唤始(使)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始”意为“才”,如“蜡炬成灰泪始干”。“使”意思为“让”。此句强调琵琶女出场之晚,突出人物羞涩性格,兼之心情落寞不愿见人,故用“始”。(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丝雨)

“急雨”指“忽然降落的大雨”,“丝雨”指“像丝一样的细雨”。大弦粗,张力大,乐音沉重,如“急雨”。小弦细,张力小,乐音柔和,“私语”是“低声说知心话”,正适合表现小弦柔和的特点。此两句“以声摹声”,“丝雨”悄不可闻,成语有“细雨无声”,故不用“丝雨”。(3)别有幽(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幽愁”,定语加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忧愁”,名词的并列结构。“暗恨”也是偏正结构,两者对仗,“暗”是形容词,故用形容词“幽”,不用名词“忧”。(4)曲终收拨当心画(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画”(畫)从“聿”(古“笔”字,象以手握笔之形),本义为“划分界限”,成语有“画地为牢”。“划”(劃)从“刂”,本义是“用刀分割”。“画”“划”都有“划分”义,古汉语有时通用。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手法,“划”是后起字,此处用“画”。19.《锦瑟》(1)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枉)然

惘,从“忄”,本义为“失意的样子”,汉语词语有“怅惘”“惘然若失”。枉,从“木”,本义为“弯曲”,如“矫枉过正”;引申为“屈尊”,如“枉用相存”;又引申为“违背”,如“贪赃枉法”;作副词,意思是“徒然,白白地”,成语有“枉费心机”。

此处指回忆往事而生的失落,故用“惘”。20.《苏幕遮》(1)燎(缭)沉香,消溽(褥)暑。

燎,从“火”,本义为“放火”,成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