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教学设计_第1页
匡超人教学设计_第2页
匡超人教学设计_第3页
匡超人教学设计_第4页
匡超人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匡超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熟练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翻译课文。深入分析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的形成过程及变化原因。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匡超人形象的社会意义,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借助比较阅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和艺术特色,提升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培养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意识。促使学生珍惜当下良好的教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真才实学和高尚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准确翻译课文。全面剖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特征。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匡超人性格转变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体会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艺术匠心,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加深对文意的理解。2.讲授法:讲解文中的文言知识和文学常识,使学生系统掌握相关内容。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4.比较阅读法:将匡超人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比较,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1.展示一些古代文人在科举考试中历经艰辛、追求功名的图片,如范进中举时的癫狂场景等。2.提问学生:"这些画面反映了古代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科举制度对文人有着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文人命运的巨大作用。3.引出课题《匡超人》,介绍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典型的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作者及作品介绍详细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但到了他这一代,家道逐渐衰落。他一生经历了由富到贫的过程,这种生活的变化使他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阐述《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这部作品以封建科举制度为中心,描绘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广阔生活画卷,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书中刻画了众多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展现了科举制度下文人的种种丑态和社会的黑暗腐败。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讽刺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写作背景介绍清朝时期的社会背景,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达到鼎盛,但也日益腐朽。科举成为文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无数文人耗费一生精力,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重科举、轻真才实学的风气,整个社会弥漫着虚伪、功利、腐朽的气息。说明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描写这些科举人物的命运,揭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和对社会的危害,以达到讽刺和批判封建社会的目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内容。2.教师范读,重点强调一些易错的字词读音和句子的节奏,如:"荏苒(rěnrǎn)""掼(guàn)下""行事(xíngshì)"等。同时,展示一些难读的句子,如:"家里住着,也要人看屋,怎生是好?""二相公,你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没要紧的话,也不该说!"引导学生注意句子的停顿和语气。3.学生再次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围绕匡超人写了哪些事情?可以分为几个阶段?4.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明确文章主要讲述了匡超人从一个善良孝顺的农村青年逐渐转变为一个虚伪、自私、冷酷的市侩小人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年少时期:孝顺父母,勤劳善良,具有淳朴的品质。初到杭州:受到马二先生的影响,开始热衷于科举功名。京城时期:为了追求功名富贵,逐渐变得虚伪、自私,抛弃了曾经的道德底线。回乡之后:彻底堕落,成为一个冷酷无情、见利忘义的人。

(四)文本研读,分析人物形象(20分钟)1.年少时期的匡超人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匡超人年少时期的段落,思考: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相关语句,如"他在村坊上卖柴,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养得肥胖,所以牛也比别人卖得贵些。他每日点心钱,还剩得二三十文,这些钱是买东西给太公吃。"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匡超人勤劳、孝顺、淳朴的品质。他精心照料家中的牛,卖柴所得的点心钱还想着给太公买吃的,体现了他对长辈的关爱和家庭责任感。总结年少时期匡超人的人物形象:这一时期的匡超人是一个孝顺父母、勤劳善良、淳朴正直的农村青年,具有美好的品德和人性。2.初到杭州的匡超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匡超人到杭州后,发生了哪些事情?他的思想和行为有了怎样的变化?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相关情节,如匡超人遇到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向他灌输科举功名的重要性,他开始对科举产生浓厚的兴趣;他跟着景兰江等人参加诗会,学习应酬之术等。分析匡超人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从开始对科举功名的懵懂接受到逐渐主动追求,他的行为也变得更加世故。他开始注重自己的仪表和言行,学习一些文人的做派,体现出他已经开始受到科举制度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内心的淳朴逐渐被功利所取代。3.京城时期的匡超人让学生阅读描写匡超人在京城的相关内容,思考:在京城这个名利场中,匡超人发生了怎样的蜕变?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分析,如匡超人结识了潘三,潘三教他做枪手代考等违法勾当,他为了钱财竟然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又如,他在潘三被抓后,为了自己的前途,不仅不感激潘三的帮助,反而落井下石,向官员讨好,撇清自己与潘三的关系。总结京城时期匡超人的人物形象:此时的匡超人已经完全堕落,变得虚伪、自私、冷酷、不择手段。他为了追求功名富贵,抛弃了道德底线,成为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人性扭曲到了极点。4.回乡之后的匡超人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匡超人回乡后的部分,探讨:回乡后的匡超人又有哪些令人心寒的表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如匡超人对曾经帮助过他的家人和朋友态度冷漠,甚至忘恩负义。他的妻子病重,他却在外面忙着攀附权贵,对妻子的死活不闻不问。他还在众人面前吹嘘自己在京城的经历,炫耀自己的功名,完全没有了当初的淳朴和善良。总结回乡之后匡超人的人物形象:回乡后的匡超人彻底沦为一个市侩小人,他的冷酷无情、见利忘义达到了极致,曾经的美好品质荡然无存。

(五)深入探究,分析人物形象转变的原因(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匡超人为什么会从一个善良孝顺的青年逐渐变成一个堕落的人?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原因。3.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个人因素:匡超人自身意志薄弱,缺乏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在面对科举功名和利益的诱惑时,他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原则,逐渐迷失了自我。家庭因素:家庭贫困,使他渴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种家庭背景和期望成为他追求功名的强大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不择手段。社会因素:封建科举制度是导致匡超人堕落的根本原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科举是文人唯一的出路,整个社会弥漫着对科举功名的狂热追求。这种风气影响了匡超人,使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同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功利虚伪也对他产生了不良影响,让他逐渐变得冷漠自私。4.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匡超人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匡超人的转变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不仅扭曲了文人的灵魂,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品质,还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和人际关系的冷漠。通过匡超人这一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整个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以及人性在这种制度压迫下的扭曲和堕落。

(六)比较阅读,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比较范进和匡超人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点。2.学生分组讨论,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经历、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3.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相同点:两人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他们一生都痴迷于科举功名,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者都通过对人物的言行、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科举制度对人物的毒害。不同点: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备受他人的歧视和侮辱,中举后喜极而疯,展现出科举制度对他精神的极度摧残。匡超人则是从一个善良淳朴的青年逐渐堕落,他的转变过程更加复杂,反映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腐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除了细节描写外,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匡超人在不同阶段的言行和性格变化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科举制度对他的影响。而《范进中举》主要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众人对他态度的对比,来揭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4.总结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作者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鲜明的对比手法等,成功地塑造了匡超人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现实。这些方法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

(七)课堂小结(5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匡超人的人物形象、性格转变过程及其原因,以及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2.强调封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以及对社会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珍惜当下良好的教育环境,努力追求真才实学和高尚品德。

(八)布置作业(5分钟)1.熟读课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并且背诵描写匡超人年少时期品质的段落。2.以"我看匡超人"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3.推荐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章节,进一步了解书中其他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讽刺艺术。

五、教学资源1.《儒林外史》原著2.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课文原文及注释、相关图片等资料3.制作人物形象分析表格、比较阅读表格等辅助教学工具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儒林外史》及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