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二:儿歌第一节儿歌的定义、特征与功能一、儿歌概念儿歌是人生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泰戈尔说:“从母亲嘴里听来的儿歌,是孩子们最初学到的文学,在他们心上,最有吸引盘踞的力量。”蒋风:“儿歌是以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为对象,既具有儿童的年龄特征,兼具有民歌的艺术风格,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可吟可唱的简短诗歌。”
二、从传承到飞跃:儿歌的发展儿歌来自民间。考察其来源有两端:“一曰母歌,一曰儿戏。母歌者,儿未能言,母与儿戏,歌以佑之,与后之儿自戏自歌异。……儿戏者,儿童自戏自歌之词。然儿童闻母歌而识之,则亦自歌之。”(周作人《儿歌之研究》)。可见儿歌是在极其自然的状态下自发产生的孺子之歌。
最早的儿歌《尧时康衢童谣》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欣,不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已欤,不愿戴己欤?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问大夫。大夫曰:“古诗也。”尧还宫,召舜,因禅以天下。舜不辞而受之。——《列子∙仲尼》在中国古代,儿歌被称作童谣,童子谣,孺子歌、小儿语等。
后来,神学家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认为童谣的产生乃“荧惑星”降为儿童的结果“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华降于地为人,荧惑降为儿童,歌谣嬉戏,吉凶之后,随其众告。”(《晋书·艺文志》)荧惑星即火星。是战神,是凶星。由于火星呈红色,荧荧像火,亮度常有变化;而且在天空中运动,有时从西向东,,有时又从东向西,情况复杂,令人迷惑,所以我国古代叫它“荧惑”,有“荧荧火光,离离乱惑”之意。
到了汉代,童谣的神秘之一发展成为神学的附庸,而被政治家所利用。明以前留下的童谣,大部分是政治童谣,几乎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如:“阿房,阿房,亡始皇。”“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明代以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一些知识分子视野逐渐拓展,开始给关注民间文化,其中包括民间童谣搜索,整理出版和研。1593年吕坤(1536——1618)编成第一部中国儿歌专集《演小儿语》,共收录46首童谣,肯定了儿歌的形式及存在的意义。吕氏父子(吕坤、吕得胜)对儿歌的贡献很大,编录《小儿语》一卷,《女小儿语》一卷(吕得胜),《续小儿语》三卷,《演小儿语》一卷,总称《小儿语》。
清代热心搜集整理民间童谣的人增多。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郑旭旦,他不但整理出《天籁集》(浙江童谣46首),且给童谣以极高的评价,肯定了童谣的自然属性,称之为“远远高于那些‘不古不今之文’的妙文,把儿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学地位。晚清以后,出版的童谣儿歌集开始多起来,如《童谣大观》、《各省童谣集》、《广州儿歌甲集》、《北京儿歌》等。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曾出现一个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把征集来的歌谣中的儿童歌谣冠以“儿歌“的名称在歌谣周刊上发表。从此,“儿歌”的名称在歌谣周刊上发表。从此,“儿歌”作为儿童文学体裁名称沿用至今。20世纪20年代,对儿歌贡献最大的是陶行知。中国向来缺少为儿童的文学。就是有了一点编纂的著述,也以教训为主,很少艺术的价值。《演小儿语》虽然标语也在“蒙以养正”,但是知道利用儿童的歌词,能够趣味与教训并重,确是不可多得。《演小儿语》共四十六首,虽说经过改作,但有几首似乎还是“小儿之旧语”,或者删改的地方很少。
二、儿歌的特征口耳相授传万代,它是长生不老歌。(张继楼语)儿歌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成为深受小朋友喜爱的文学样式,缘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殊的作用。儿歌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重音不重义,强调音韵节奏儿歌是琅琅上口的,这是因为它具有和谐的音韵、明朗的。节奏鲜明是儿歌的灵魂。
声音是有意义的。
儿歌音韵主要通过押韵、词句回环复沓以及模拟声响等手段来实现。
节拍音韵和谐是儿歌的生命。
押韵是造成儿歌音韵和谐最重要的手段。押韵指儿歌中相关句子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使儿歌读起来产生音韵上的和谐美。儿歌押韵的方式主要有:连韵(句句押韵,一韵到底)隔行押韵(一般是首行及偶数行押韵)几行一转韵(转韵要自然和谐)。《两只小象》两只小象河边走,翘起鼻子钩一钩,好像好朋友,见面握握手。ou,ou,ou,ou。《大白鹅》大白鹅,头一昂,眼睛生在脑门上。说这个:“戆,戆、戆!”说那个:“戆,戆、戆!”“咚”一下,撞墙上,头上长出个红囊囊!ang,ang。angangang,ang!《狐狸做件花衣裳》狐狸做件花衣裳,大家都说真漂亮。小熊上街买来布,照样裁剪忙啊忙。一样领,一样袖,尺寸大小全一样。做完新衣试一试,穿了半天穿不上。量量身体才明白:小熊要比狐狸胖。ang,一ang。二u,ang。四iu,ang
。六i,ang。八ai:ang
。十《蚕姑娘》蚕姑娘,白又胖,小桑叶,做花床,吐银丝,做衣裳,穿起来,好漂亮。ang,一ang。二e,ang。四i,ang
。六ai,ang。八《数一数》一条虫,两条虫,小虫喜欢钻洞洞。三头猪,四头猪,肥猪睡觉打呼噜。五匹马,六匹马,马儿一跑呱哒哒。七只鸡,八只鸡,公鸡打鸣喔喔啼。九朵花,十朵花,桃花树下是我家。ong,ong。u,u。a,a。i,i。ua,ia。节奏鲜明是儿歌的灵魂——
句式的整饬、句式的变化以及句子字数的变化,形成的音乐感。有规律的句式是使儿歌产生节奏感最重要的途径。
儿歌的句式有整齐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三三七言以及不整齐的杂言。三言:《小纽扣》小纽扣,掉下来;弯着腰,拾起来;带回家,缝起来;一二三,站一排。四言:《知了》知了知了,停在树梢。不去采蜜,不把屋造。整天喊叫,吵吵闹闹。秋风一吹,冷得难熬。再想办法,迟了迟了!五言:《抓痒》外婆年纪大,背痒没办法。我用小手指,轻轻给她抓。从左抓到右,从上抓到下。抓到胳肢窝,外婆笑哈哈。六言:《小板凳歪歪》小小板凳歪歪,里面坐个乖乖。乖乖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汤,里面坐个姑娘。姑娘出来梳头,里面坐个小猴。小猴出来作揖,里面坐个公鸡。公鸡出来捉虫,里面坐个小熊。小熊出来打鼓,咚咚咚咚咚咚。
七言:《小馋猫》我家有只小馋猫,想吃甜甜小樱桃。不知樱桃是啥样,捡到一颗红辣椒。捂住嘴巴使劲嚼,辣得眼泪往外冒。三三七言:《小蚱蜢》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腿一弹,脚一翘,“哪个有我跳得高!”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
句式的变化以及句子字数的变化也是形成儿歌和谐节奏的手段,如《我给小鸡起名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妈妈买了七只鸡,我给小鸡起名字:小一,
小二,
小三,
小四,
小五,
小六,
小七。他们一下都走散,一只东来一只西。于是再也认不出:谁是小七,
小六,
小五,
小四,
小三,
小二,
小一。
2.单纯浅显,简短易懂浅语的艺术,美听易唱。如金波的《雨铃铛》沙沙响,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串串小铃铛。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盖新房。选择了开口大,响亮的“ang”韵母作为韵脚来取得音韵效果,还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使作品飘荡出优美的韵律:如运用了“沙沙响、沙沙响”的词语反复,采用了“房檐上”接“房檐上”的重复,使用了叠音词“串串”“快快”,还反复运用了音响质感十分突出的象声词“丁零当啷”。由于多种手段的共同作用,这首儿歌产生了奇妙的音乐效果,唤起幼儿听觉的直感,仿佛淅淅沥沥的春雨声,丁零当啷的铃铛声就在耳边。如——丫头丫,打蚂蚱,蚂蚱叫,丫头笑,蚂蚱飞,丫头追。蚂蚱跳,吓得丫头一大跳。(北京传统儿歌)不到三十个字,其中“丫头”、“蚂蚱”两个名词还重复三次,可就是活脱脱地唱出一幅小女孩追逐蚂蚱的嬉戏图,“打”、“跳”、“笑”、“飞”、“追”五个动词的运用,使画面充满稚的动感。可真可称之为“天地之妙文”,浅显而不浅薄,单纯而不单调。
3.歌戏互补,娱乐性强
娱乐性与趣味性。儿歌与游戏相依相存,可谓“生于斯用于斯”。唱儿歌而不做游戏显得单调乏味,做游戏而不唱儿歌又觉得呆板扫兴。唱诵戏笑总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儿歌的形式往往具有组织游戏的作用。如传统儿歌“拉锯、扯据、姥姥家看大戏”;再如“摇花线,十二匹,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等等。都是儿歌与游戏结合含唱的。即使是一半儿歌,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唱诵。如《老鼠娶亲》咿哩哇,咿哩哇,老鼠娶亲来到了。八只老鼠抬花轿,四只老鼠放鞭炮,两只老鼠吹鼓手,咿哩哇啦真热闹。老鼠嫂子去送亲,耗子大娘迎花轿,老猫闻听来贺喜,一口一口都吃掉。
三、儿歌的功能1.熏陶情感2.启迪心智3.训练语言第二节儿歌的类型与形式
一、儿歌类型
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有不同的类型。从作者分,有民间儿歌和创作儿歌。1.民间儿歌(1)内容的多样性、无定向性A表现儿童游戏的
如四川儿歌《抽中指》
抽中指,抽得着?抽着了,剥豆角。豌豆角,胡豆角,随你抽来随你剥,一剥剥个光壳壳。
B反映劳动生活的。如江西儿歌《月光走》:月光走,我也走,我跟月光提花篓,一提提到园门口。摘把苋菜摘把葱,摘些茄子满篓红,摘把韭菜塞篓角,摘个葫芦毛茸茸。
(2)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如《小板凳四条腿》小板凳四条腿,俺给奶奶嗑瓜子。奶奶嫌俺脏,俺给奶奶擀面汤。面汤里面加点油,吃得奶奶直点头。
再如——狗咬哪一个?狗咬王大哥。咋不到屋来?衣堂穿得破。咋不缝一件?娃娃老老多。咋不丢一个?留在冬天挤热火。
(3)大胆的谐趣如《太阳起西往东落》太阳起西往东落,听我唱个颠倒歌。天上打雷没有响,地上石头滚上坡,江里骆驼会下蛋,腊月苦热直流汗,六月暴冷打哆嗦,姐在房中头梳手,门外口袋把驴驮。
2.创作儿歌(1)创作儿歌设有明确的创作对象——幼儿
如圣野的《扮老公公》
老公公,出来了,白胡子,白眉毛,点点头,弯弯腰,脚一滑,摔一跤,一摸胡子掉下来,乐得大家哈哈笑。
(2)创作儿歌在思想上更具深度,艺术上也更纯粹A民间儿歌《盖花楼》盖!盖!盖花楼。花楼底,碰着鸡。鸡下蛋,碰着雁。雁叼米,碰着小孩就是你。
B创作儿歌《野牵牛》:野牵牛,爬高楼;高楼高,爬树梢;树梢长,爬东墙;东墙滑,拥篱笆;篱笆细,不敢爬;躺在地上吹喇叭;嘀哒嘀嘀哒!嘀哒嘀嘀哒!
二、儿歌的特殊形式
儿歌的特殊形式多表现在民间传统儿歌中。儿歌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及流传过程中,形成某些固定的格式,这些固定的格式犹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格律”和“词牌”一样,一经形成,又反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使儿歌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更臻于完美。1.摇篮曲又称催眠曲,摇篮歌,古时称为抚儿歌,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由母亲或其它长辈吟唱给婴幼儿听的。一般都有“宝宝”“睡觉”一类字眼。
如四川民间摇篮曲:“哦……啊哦……
乖乖呦…觉觉啰…
狗不咬呦…猫不叫呦…
乖乖觉觉啰……”
语言十分简单,但年轻的母亲吟唱起来会十分专注投入,令人陶醉,随着舒缓和谐的节奏,甜美而深情的哼唱,孩子会舒适地进入甜蜜的梦乡。这类儿歌不在于“语”,而在于“声”和“情”。再如——
风啊,你轻轻地吹,鸟啊,你轻轻地唱。我家小宝宝,已经睡熟了。宝宝的眼睛像爸爸,宝宝的眉毛像妈妈;宝宝的鼻子呢?又像爸来又像妈。睡着吧!我的小宝宝,醒来带你去玩耍,玩耍玩到外婆家。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棂。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琴声儿轻,调儿动听,摇篮轻摆动。娘的宝宝闭上眼睛,睡了那个睡在梦中。报时钟,响叮咚,夜深人儿静。小宝宝快长大,为祖国立大功。风儿明,风儿静,摇篮轻摆动。娘的宝宝睡在梦中,微微地露了笑容。好的摇篮曲,如果赋予其音乐的灵魂,便会成为艺术珍品。这种摇篮曲,其内容孩子听不懂或不完全能听懂,但其优美的韵律,悠扬的声调,特别是表达出的亲情、关爱,犹如清风徐来,给孩子一种满足感和安全感。2.数数歌这是数字与文学巧妙结合的儿歌。数数在儿歌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说是目的,是指通过数数儿歌可以培养儿童对数的识记,达到学会数数的目的;说是手段,指的是数字还可以用来组织游戏,给儿童带来快乐,并可以将各种事物,知识串联起来,寓教于乐,识物启智。A、单纯的数数歌,无其他内容,就是数数。如: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到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到十七,/十八到十九,/二十到二十一。B、数数与事、物结合
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金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宋邵雍《蒙学诗》)
C、数数与动植物等知识结合。让儿童了解常识,开阔眼界。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红千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花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头。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案上供,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D、数数与计算结合,培养儿童计算能力。一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数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诗是形象思维的花朵,在数数歌中,应努力做到二者紧紧结合,水乳交融,使单调的数字,枯燥的计算,变成有趣的游戏,既提高儿童的识数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思维和语言。3.问答题又称盘歌和对歌。这种儿歌用设问作答的形式构成,激发儿童的思维想象,使他们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培养他们观察、分辨事物的能力。谁会跑?马会跑。马儿怎样跑?四脚离地身不摇。谁会飞?鸟会飞。鸟儿怎样飞?张开翅膀满天飞。谁会爬?虫会爬。虫儿怎样爬?许多脚儿向前爬。谁会游?鱼会游。鱼儿怎样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一问一答)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好像把扇?鸭子的尾巴扁,公鸡的尾巴弯,孔雀的尾巴像把扇。
(几问几答)儿童集体游戏亦可采用问答形式:如:“你姓啥?我姓黄;什么黄,草头黄;什么草?绿叶草……”可以随意问答,直到答不出为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启发智慧,陶冶情操。4.连锁调亦叫连珠体或衔尾式儿歌。用“顶针”的手法构成,头尾相连,随韵结合,环环相扣,结构特殊。盖、盖、盖花楼,花楼低,碰着鸡,鸡下蛋,碰着雁,雁叼米,碰着个小孩就是你。《盖花楼》猪八戒,嘴巴长,嘴巴长,吃生姜,生姜辣,吃西瓜,西瓜甜,吃捞面,捞面长,吃谷糠,谷糠粗,吃豆腐,豆腐香,做菜汤,菜汤咸,再加盐,八戒吃的肚儿圆。
《猪八戒嘴巴长》传统的连锁调:传统的连锁调往往是“随韵结合,义不相结”(周作人语)逗乐成分重。当代作家笔下的连锁调往往更讲究立意,更注重内容的表达,使内容与形式达到更好的统一。例如樊家信的《孙悟空打妖怪》唐僧骑马咚那个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沙和尚,挑着箩,后面来了个老妖婆。老妖婆,心最毒,骗过唐僧和老猪。符合儿童思维无意性特征,可以激发儿童思维的敏捷性与宽泛性以及初步的韵律感。唐僧老猪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消灭光!5.谜语歌谜语歌是指以歌谣形式作谜面的谜语。谜语一般是由谜面(喻体)、谜底(本体)和迷目(对谜底的限定,打一……)三部分构成,谜目是由谜面通向谜底的桥梁。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葫芦房,麻面墙,里面住对小姑娘,姐妹虽是同母生,从来不睡一张床”。
(打一植物)
猜谜是一种机敏和智慧的竞赛,是一种具有游戏趣味的文化活动,投合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有助于儿童认识事物,把握概念。
给儿童选择谜语,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二要注意地方特点,特别是写给低幼儿童的谜语,谜面要力求生动形象,谜底不宜隐地太深,否则孩子们会因为猜不中而失去猜谜的兴趣。如:“三代两捷报”(打《水浒传》一人名);“戈壁滩”(打一地名);“人有它大,天没它大”(打一个字)等。儿童谜语应以物迷为主,事谜应先考虑孩子的猜谜能力。如:“十个和尚拉口袋,五个和尚往里走。”人名、地名字谜一般不宜选择。谜语歌有的是物谜,即谜底是具体事物的谜语。物谜的谜底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日常用品、人体器官等。
如:
上边毛,下边毛,
中间夹个黑葡萄。
猜不着,对我瞧。
(谜底:眼睛)
再如:
圆肚肚,紧绷绷,
肚子里面空又空;
不敲它,不吭声,
敲它就喊痛痛痛。
(谜底:鼓)
又如:宝宝白白细又长,吐丝纺线日夜忙。造间屋子没门窗,还把自己锁进房。(谜底:蚕)
6.绕口令也称急口令、拗口令。主要目的是训练儿童口齿清楚,辨音正确,思维敏捷。
绕口令的特点是将一些读音相近的字组合在一组儿歌中,让孩子们进行反复念读,可以帮助儿童读准、念准字音。
给儿童选择、创作绕口令,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不宜过于拗口,应循序渐进;二要注意地方特点(方言特点),对症下药。传统的绕口令特别强调语音上的相近性,对内容无过多的要求。如《墙上挂面鼓》:墙上挂面鼓,
鼓上画老虎,
老虎抓破鼓,
拿块布来补,
不知是布补鼓,
还是鼓补布。在这首绕口令中,鼓、虎二字的生母同为舌根音,韵母又都一样,极易混淆;布、补二字同音不同调,稍有不留意也会出错。作家创作的绕口令更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结合,达到既训练幼儿的发音、培养幼儿语言的能力,又陶冶他们的情操的目的。例如《刘小柳和牛小妞》:路东住着刘小柳,
路南住着牛小妞。
刘小柳抱着大皮球,
牛小妞拿着大石榴。
刘小柳把大皮球送给牛小妞,
牛小妞把大石榴送给刘小柳。作品不但突出了对声母中容易混淆的边音(刘、柳)和鼻音(牛、妞)的训练难点,还通过两个孩子的具体行动,表现了友爱的主题。7.颠倒歌
也称古怪歌,错了歌,滑稽歌。它的特点是通过大胆的夸张、想象,有意正话反说,以达到以反衬正之目的,让儿童在悖逆事理的现象中去辨别是非真伪,从表面的荒诞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例如:
听我唱歌滑稽歌,五个没有三个多。
公鸡生个大鸭蛋,小猫游泳多快活。
鱼儿岸边晒太阳,兔子头上长尖角。
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个歌儿错没错?
小槐树,结樱桃,
杨柳树上挂辣椒。
吹着鼓,打着号,
抬着大车拉着轿。
苍蝇踢死驴,
蚂蚁踩塌桥。
木头沉了底,
石头水上漂。
小鸡叼个饿老雕,
小老鼠拉个大狸猫。
你说好笑不好笑?
8、字头歌。
这类儿歌用相同的一个字做韵脚,即每句末尾的字完全相同。这种儿歌韵律极强,很受小朋友喜爱。一般常的尾字有“儿”、“子”、“头”等。
例如《椅子上的钉子》:
小猪坐上小椅子,
屁股扎了一下子。
摸摸小椅子,
上面有钉子,
悄悄换给小兔子。
小兔坐上小椅子,
也被戳了一下子。
摸摸小椅子,
上面有钉子。
找来小锤子,
修好小椅子,
大家都夸小兔子。例如《瓜儿谣》:长丝瓜,嫩黄瓜,花花脸儿是西瓜,胖胖个儿是冬瓜,雪白雪白的白梨瓜,黄底白条的黄金瓜,地上躺着一个大南瓜。例如《做手影》:
兔来了,
狼来了,
螃蟹爬上墙来了。
电灯一关都跑了,
电灯一开都来了。再如——从西头,到东头,来了一个小老头,穿靴头,带帽头,腰里掖个小斧头,上山头,砍木头,砍了这头砍那头。
齐家门儿笑死人儿,棺材里面没死人儿。抬着元宝满街跑儿,齐家院里慌了神儿,你说逗人不逗人儿。9.游戏歌
这类儿歌是配合游戏动作的儿歌。
动作性强,节奏欢快鲜明,可以增强儿童的游戏兴趣和欢快的情绪。例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小时候,就曾和母亲面对面地坐着念这样一首游戏儿歌——拉箩箩,
扯箩箩,
收了麦子蒸馍馍。
蒸个黑的,
放到盔里。
蒸个白的,
揣在怀里。他们手拉手,一来二去地拉着,一边拉,一边念,当念到最后一句“揣在怀里”时,母亲便张开双臂,猛地把孩子揽到怀中,他们就在欢笑声中结束了一遍诵唱与游戏。还有在许多地方流传的《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一只孔雀穿花衣。
你拍二,我拍二,二只小鸭上河沿。
你拍三,我拍三,三只企鹅上冰山。
你拍四,我拍四,四只熊猫吃竹子。
你拍五,我拍五,五只小猫抓老鼠。
你拍六,我拍六,六只小猴打悠悠。
你拍七,我拍七,七只蝴蝶真美丽。
你拍八,我拍八,八只青蛙叫呱呱。
你拍九,我拍九,九只小鸟齐飞走。
你拍十,我拍十,十只小鸡捉虫子。
再如,另一首《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卫生值日要积极。
你拍二,我拍二,不要乱扔小纸片。
你拍三,我拍三,干干净净都喜欢。
你拍四,我拍四,不在墙上乱写字。
你拍五,我拍五,热水洗澡真舒服。
你拍六,我拍六,个人卫生要讲究。
你拍七,我拍七,洗脸不要学猫咪。
你拍八,我拍八,爱护教室像我家。
你拍九,我拍九,饭前必须要洗手。
你拍十,我拍十,公共卫生要保持。
第三节儿歌的鉴赏与创编一、儿歌鉴赏1.抓住儿歌的音乐美来鉴赏音韵、节奏、句式、手法等2.抓住儿歌的童趣美来鉴赏游戏、形象、艺术手段3.抓住儿歌的形式美来鉴赏特殊形式一、儿歌鉴赏1.抓住儿歌的音乐美来鉴赏音韵、节奏、句式、手法等2.抓住儿歌的童趣美来鉴赏游戏、形象、艺术手段3.抓住儿歌的形式美来鉴赏特殊形式1、读准字音小熊过桥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要过桥,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头上乌鸦哇哇叫,桥下流水哗哗笑。“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河里鲤鱼跳出水,对着小熊大声喊:“小熊小熊别害怕,眼睛向着前面瞧。”一、二、三向前跑,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二、儿歌朗诵儿歌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儿歌节奏鲜明、形象生动正符合幼儿注意时间短、识记无意性强的特点。形象化是儿歌语言的最基本特征。即要求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把人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动作、神态鲜明生动地展现在幼儿面前。技巧1:儿歌内容与声音情感造型相一致如读莱蒙托夫《摇篮曲》,应降低音量、放慢语速,所用虚声,为幼儿构建一个梦幻的场景,声音包含温馨与安宁。技巧2:动作的张弛与语音的张弛相一致幼儿期的儿童具体形象性思维直觉行动性思维决定了他们对儿歌动作性的要求。技巧3:副语言的夸张利用
态势语——手势、表情、动作教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客运服务质量协议
- 心理健康教育在集体中的成长
-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体育学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陇东学院《绘画治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水文学与水资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音乐课件制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5届数学三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安康市达标名校2025届初三全国冲刺考(五)(全国I卷)物理试题含解析
- 陕西省洛南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题历史试题试卷含解析
- 陕西省渭南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四校联考”第二次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临检基础小知识点整理
- 麻醉科临床路径
- 拼音田字格(A4-word-打印版)
- 临时操作平台施工方案(33页)
- T∕CATSI 08001-2020 小产区产品认定通则
- R-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 产品生产台账
- 食堂出入库明细表(新)
-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1]
- 《大力集团大型电动机降补固态软起动装置(PPT 31页)6.65MB》
- 大学物理刚体力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