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止于至善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来源于《大学》香港大学——明德格物河南大学——止于至善课堂导入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春秋。1.
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2.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重要文言知识;3.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增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学习目标学之所得检查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大学》《大学》是一本怎样的书?4-2《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4-2《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作品介绍《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作品介绍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小戴礼记》和《周礼》、《仪礼》并称"三礼”。《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教育和德性教养有重要影响。《礼记》编者简介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作者介绍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1.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gǔ,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释题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解读题目“大学之道”意思是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大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古代的一种学制,与小学相对。如《白虎通》:“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孔子开班教学,从事的正是“大学”之教。二是指“大人之学”,即“为政的大学问”以及“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什么是大学?解读题目“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大学:15岁入大学。“大人之学”
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小学:8岁入小学。
学习“洒扫、应对、进退;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
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礼节音乐骑马书法射箭算术“六艺”作品介绍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46篇,其主要内容: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任务二:梳理文言大意,积累文言知识学之所得检查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彰明。后一个“明”作形容词,美好的。明德也就是美好的品德。(3)亲民:亲,一说亲近,一说当作“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善”。(5)得:处事合宜;收获。4-2《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4-2《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大学问的宗旨在于彰显美德,在于亲近百姓,在于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应达到的境界然后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才能心安;心安才能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有所收获。事物有根本有末节,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事情先后,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学之所得检查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为什么先要明确目标呢?4-2《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4-2《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明德新民至善美好的德行亲近爱抚民众达到善的最高境界4-2《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4-2《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三纲”内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发扬自己固有的美德,激发求学者自觉完善自我,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把民众视为自己的亲人,并努力使自己的修养作用于民众。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研读课文所谓“明德”就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蒙蔽。“明明德”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但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发挥出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即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达到恢复自我本性)“明明德”
朱熹《大学集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亲民”亲,当作新。——程颐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朱熹亲民,亲近民众。——王阳明“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在个体“明明德”之后,由个体之善扩充之天下万民)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至善之境”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于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朱熹《大学章句》“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是一种尽善尽美的自身素养和人生境界。明明德完善自我,改进自我(对己修身)亲民推己及人,德化万民(对外治人)止于至善人人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国家治理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教化手段目的、根本明明德是实践过程,亲民是核心,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它既是《大学》的纲领,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此三者上下一贯,可以说是构成大学之道的三个要则。“三纲”之间的关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定静安虑得七个步骤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思虑周详处事合宜达到“至善”境界志向坚定不移怎样实现“三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七个求证途径——三纲实现的意义)知:知识以及判断、知觉能力止:达到最高目标、理想定、静、安:感性心态虑:理性智慧得:收获、成功判断力+目标+感性心态+理性智慧=收获成功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有本末:分清主次,集中力量抓住事物的关键。(“三纲”)事有终始:做事力求善终,因而须“慎始”,谨慎规划第一步。(“七证”)近道:认识的局限性,对真理的探寻无穷尽。必须敬畏真理,与时俱进,上下求索。“七证”“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递进的逻辑关系。“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大学》通篇所阐释的是一种修己治人之道,即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源自道家,成于儒家。“内圣”就是克己修身而实现人格的完善,“外王”就是积极入世,关怀社会,心忧天下,建功立业的人生态度。第一段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
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
第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也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之所得检查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4-2《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4-2《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10),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释】(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族中的关系整齐有序。(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9)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10)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4-2《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4-2《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古代想要在天下彰显完美的德行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族;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的人,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的人,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的人,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使心意真诚的人,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研究了万事万物然后就会获取知识;获取了知识然后就会心意诚实;心意诚实了然后就会内心端正;内心端正了,然后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然后家族才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然后国家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思考:总结《大学》“八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研读文本理解“八目”八目内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推究事物的原理使自己获得知识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使自己的心思端正修养自身的品性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安抚天下黎民百姓八目中,哪一个环节是最核心的环节?“修身”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所以它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二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平天下”是“齐家”的延伸。“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外用之道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道德主体修为的最高境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知格物理清关系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根本(内修)(外治)独善其身兼善天下方法思考“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三纲”、
“八目”的关系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相互关联、不能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意义:朱熹如此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思考:三纲八目的关系如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止于至善明明德在亲民明德的目的亲民的基础行动上内修(修己)外治(安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本探究明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基础,做好这些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条件,“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内部关联:
“三纲”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是进阶方法。
在“三纲”中,“明明德”是大学教育的起点,也是儒家修身的基点,“止于至善”是“明明德”“亲民”的最高阶段。
在“八目”之中,修身是中枢环节,围绕这个环节,论述前后依次递进,往前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应“三纲”中的明明德阶段,修身是前四者的发展终点;往后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三纲”中的亲民阶段,修身是后三者的发展起点。《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课堂小结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说服力。论证特色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自《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出自《木兰诗》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出自《长恨歌》【作用】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1.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富于节奏感;2.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使论述层层深入,说理准确、谨严、周密。任务2:1、文章大量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请找出来并简要说明其好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1、文章大量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顶真手法的运用使论述更为严密。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再如“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可见,顶真手法的运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日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使论述层层深入,逻辑严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方法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止定静安虑得步骤目标人生进修阶梯内圣外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大学之道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
道:风尚B.在明明德明:彰明C.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
D.患而后能得得:处事合宜
A课堂练习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齐其家齐:达到同样的高度
B.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平民百姓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根本
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正其心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就有道而正焉
B.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拓展:《礼记》中的名言警句播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种子,它便会生出“修身”之根,进而长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枝干,最终结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果实。希望同学们能一生谨记:修身立德,不忘初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结出大道之果!大学之道与君共勉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4《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读书检查学之所得检查——情境默写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2.《大学之道》开篇即点出了“三纲八目”的“三纲”,即“
,
,
”。这是“大学之道”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事立教”的目标所在。3.“
,
,
,
”四句,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地论述了志向坚定带来的一系列益处,也是达到“至善”境界的过程。【参考答案】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3.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4.《大学之道》中“
,
”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5.《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
,
”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6.《大学之道》中阐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是:
,
,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5.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食品安全事故调查流程及试题及答案
- 语文考试学年试题2025年及答案
- 宫颈癌考试题及答案
- 二手车评估师的职业伦理探讨试题及答案
- 美容师考试文化素养题目解析及答案
- 2024年美容师考试中的案例研究与公务员省考试题及答案
- 宠物特殊饮食需求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维修工考试的综合体检
- 中职中专英语试题及答案
- 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 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须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声明函正规范本(通用版)
- 低压台区线损治理探析
- 案件审计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英语语言与文化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华侨大学
-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教学建议-把握中考方向、共研备考策略课件
- 2023版个人征信模板简版(可编辑-带水印)
- 外教社新编英语语法教程(第6版)PPT课件Unit-22
- 2023年陕西特岗学前教育学科真题真题
- 痕迹检验概述
- 塔里木河课件
- ASTM B658 B658M-11(2020) 无缝和焊接锆和锆合金管标准规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