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对思想内涵的理解-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1页
诗歌对思想内涵的理解-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2页
诗歌对思想内涵的理解-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3页
诗歌对思想内涵的理解-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4页
诗歌对思想内涵的理解-2025年上海高考语文复习专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难点6诗歌对思想内涵的理解

『输题趋势』

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

2024年11.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解读诗歌内容

高考北京卷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3年

14.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理解诗歌内容

高考北京卷

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6分)

2022年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加切士f小…

理解诗歌内容

高考北京卷

2025年考向预测: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是分析鉴赏能力。读懂诗歌内涵是北京卷重要的考点,未来还会频繁出现。诗歌思想

内涵试题形式比较稳定,采用选择题和问答题形式。分析内涵有时候是针对一句诗,有时候针对某一联,有时

候针对整首诗,因此,要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之后再进行分析概括。北京卷的诗歌类

文本试题主要呈现以下命题特征:一形式上是有单首诗、多首诗;二选材上以情怀诗为主,渴望报效国家或者

建功立业成就典范;三内容上往往表达诗人的思乡爱国体恤百姓疾苦等为主;四体裁上以近体诗为重,也会有

古体诗。

<1

重难诠释

☆设问形式

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问答题

1.……一联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的内涵

设问解读

这一类试题,既考查考生的诗歌翻译能力又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尤其是偏长的诗歌分析难度稍大,

是北京高考的难点。内涵题指向的都是理解文本以及信息整合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整体把握诗歌

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点,避免过分解读。

★高分技巧:

1.做题步骤

(1)看标题,明确诗歌的内容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标题中包含诗歌的内容。

①标题点明内容。②标题点明题材。③标题点明时间地点。④标题点明事件。⑤标题点明情感。⑥标题点

明背景。

(2)看作者,知人论世

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更能理解诗歌的内涵。

(3)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从注释中我们可以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情感倾向。

(4)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

注重直抒胸臆的词,通过表层含义延伸至深层含义,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理解内涵的技巧

(1)看关键词

古诗词抒情多用直接抒情。诗中的“愁、苦、哭、泪、孤、独、恨、怨”等词语表达悲伤的情感;“喜、乐、

悦、笑、暖、得意”等词语表达喜悦的情感。

(2)看意象

意象同样是解读诗歌的关键。如“酒”被比作战场的旗鼓或者豪情;“蝴蝶”表现宁静安谧的生活环境;

“梅花”是高洁人格的象征;“桂花”表示宁静、清远的情境。

(3)看首联

首句往往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从首句可以判断诗人要表达的内涵。如杨万里《晚春行田南原》首句“西

畴前日尘作雾,南村今日波生路”奠定了全诗喜悦的情感,因为下雨,诗人为田园庄稼可以得到灌溉而喜

悦。

(4)看尾联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处升华主旨,有的时候承接前句,有的时候笔锋一转,都有深刻的内涵。

(5)看手法

如以小见大的手法用在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

知是荔枝来。”通过荔枝这一小事物,体现唐玄宗的奢侈淫逸。

欲扬先抑的手法用在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

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欲抑先扬的手法用在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

问鬼神。”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2025届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广陵观兵①

曹丕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不战屈敌虏,戢②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③,实始剪殷商。

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赖支充国务耕殖,先零自破亡外

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

岂如东山诗⑥,悠悠多忧伤!

【注释】①公元225年,魏文帝曹丕领兵东征孙权,行幸广陵(今扬州),在长江边举行了阅兵式。②戢(ji):

收敛,收藏。③古公,即周文王的祖父亶父,他在岐山下修建宫室,发展耕作。④鲁襄公二年,晋国率诸

侯军队讨伐郑国时,采用孟献子的建议在虎牢修筑城防,迫使郑国不战而便首称服。⑤汉宣帝时名将赵充

国,主张“罢骑兵”“合万人留屯田”,使羌人的先零部落失去盘踞地,四万余人降汉。⑥东山诗:出自

《诗经》,诗歌以周公东征为背景,表达士兵久役不归之痛。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观兵”两句写阅兵环境,江水浩荡,气象雄阔,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B.“猛将”两句,写威猛的将士们同仇敌性,显现出锐不可当的气势。

C.“不战”两句与“量宜运权略”照应,表现出曹丕作为政治家的抱负。

D.“兴农”句开始,由写古人事迹转回自身,体现了兴农与战争的矛盾。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叙写观兵场景时既有直接描写,也有侧面烘托,颇具画面感。

B.“谁云江水广”两句,设问与夸张并用,抒发急切的思归之情。

C.“古公”六句,连用三个典故,含蓄表达了对治国贤臣的渴求。

D.结尾两句借《东山》诗反思兴兵伐吴给将士们带来了无尽忧伤。

15.汉代文学家刘桢评价曹丕“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请结合诗句,简述本诗的“壮思”有哪些内涵。

(6分)

【答案】

013.D14.A

15.①从壮阔的阅兵环境、魏军的军容气势等,可看出诗人的自信与豪情。②写古人不战而屈人之兵、自

身兴农筑室的决策等,可看出政治家的壮志与远谋。③用“六军咸悦康”与“东山诗”相比,可看出期望

与周公比贤的胸怀抱负。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体现了兴农与战争的矛盾”错误。“六军咸悦康”意思是“所以各部队能喜悦安康”,可知没有体现兴

农与战争的矛盾。

故选Da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思归”错误。这是在凸显魏军甲兵坚锐,士气高昂,大江天堑不成障碍。

C.“对治国贤臣贤臣的渴求”错误。“古公”六句,诗人以此六句,盛推昔贤创建之奇勋,借以披露“不战

屈敌虏”的怀抱。无论是古公亶父、孟献子,还是赵充国,在诗人的眼中都是古代“戢兵”的“贤良”。

D.“反思兴兵伐吴给将士们带来了无尽忧伤”错误。诗人想到当年周公东征,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士卒归

乡之际所唱的《东山》歌(《诗经•豳风》),毕竟吐露了久役不返的深切忧伤。相比之下,他曹丕的东征,

却出现了“六军咸悦康”的局面。诗人因此在结句放声高吟:"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表现了一

种凌越周公的一代帝王气派。

故选Ao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句前四句是对观兵的场景的描写,描写了汤汤水流、成山成林的戈矛、以及闪耀着日光的黑色铠甲,也

通过“猛”“胆气”“纵横”等词,写出了将士们的英勇气势,这些都可以看出诗人的自信与豪情。

诗句后七句中“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写出了想要通过不打仗而使敌人

屈服投降,又想在淮河泗水这个地方发展农业,在徐州一带也建室筑屋,这些决策都可以看出政治家的壮

志与远谋。

另外,“六军咸悦康”意思是各部队都喜悦安康,“岂如东山诗”出自《诗经》,是诗经里的篇名,反应远征

士兵归乡途中的思乡之情。朱熹认为是周公所作,反应周初周公带兵东征,经过三年平定了管叔、蔡叔等

的叛乱,最后胜利归来的一个普通士兵的又忧又喜的心理活动。诗人大约以为,他的运略之方,正合于昔

贤”不战屈敌虏”之训。故“兴农淮泗间”四句,吐语从容,踌躇自得之情,溢于辞表。想到当年周公东

a征,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士卒归乡之际所唱的《东山》歌(《诗经•豳风》),毕竟吐露了久役不返的深切忧

伤。相比之下,他曹丕的东征,却出现了“六军咸悦康”的局面。诗人因此在结句放声高吟:"岂如《东山》

诗,悠悠多忧伤!”表现了一种凌越周公的一代帝王气派。用“六军咸悦康”与“东山诗”相比,可看出期

望与周公比贤的胸怀抱负。

二、(北京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扶风豪士歌⑴

李白

洛阳三月飞胡沙⑴,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卬,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卬。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卬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切。

注释:【1】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扶风豪士:由扶风逃难到吴地的豪士。【2】飞胡沙:指洛阳

陷入叛军之手。【3】早鸦:唐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吉祥鸟。【4】尚书期:陈遵嗜酒好客,刺史

因公来访,虽与尚书有约也被陈遵挽留。【5】原尝春陵:指战国时四公子。【6】“张良”二句:传说张良在

沂水桥上遇见黄石公,得赠《太公兵法》。后辅佐刘邦,立下不朽之功。天下大定,他自请引退,跟着赤松

子学仙。

1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洛阳”四句,交待了安史之乱导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的历史背景。

B.“我亦”二句,写诗人因躲避战乱而东奔,路途遥远,难民多得难以计数。

C.“东方”四句,写扶风环境静美,春意醉人,诗人忘却了痛苦,流连忘返。

D.“扶风”四句,写扶风豪士为人不倚仗权势,热情好客,与诗人心意相投。

14.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用战国四公子事,意在感激扶风豪士给自己立功报国的机会。

B.诗人以清水白石为喻,来赞美扶风豪士爽朗的胸襟和磊落的为人。

C.此诗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属于七言歌行体,押韵自由。

D.“扫落花”与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都写了主人亲自洒扫迎客一事。

15.本诗尾句“桥边黄石知我心”的“我心”内涵丰富。结合全诗,请你谈谈对“我心”的理解。(6分)

【答案】

13.C14.C

15.①李白在逃亡途中看到百姓家破人亡、国家衰败,用“飞胡沙”“人怨嗟”“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来描绘,可见其此时有忧国忧民的哀伤之心。

।②“我亦东奔”“浮云四塞”,极写李白虽有匡世救国之心却只能无奈的也像其他人一样奔往东南吴地以避

战乱,可见李白空有匡世救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无奈之心。

③提及战国四大公子,可见李白有想效仿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报效国家之心。

④扶风豪士虽然不能给李白提供立功报国的现实机会,但他“开心写意”以待李白,使李白有了知遇之心。

⑤受了扶风豪士盛情款待的恩惠,李白决意用干出一番事业来回报扶风豪士,表明李白有着知恩图报之心。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忘却了痛苦,流连忘返”错,“东方”四句赞美环境,并不意味着李白置国家兴亡于不顾而沉溺于

个人安乐,而不过是即事即景的一段应酬之辞。

故选Co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意在感激扶风豪士给自己立功报国的机会”错,诗人用战国四公子事,用以引发下面的自我抒怀。战

国四公子在战国那个动乱的时代,以自己的大智大勇为国家做出贡献,此时又逢罹乱,李白很想效法他们,

报效国家。

B.“来赞美扶风豪士爽朗的胸襟和磊落的为人”错,“清水白石”诗人比喻自己心地光明。

D.“都写了主人亲自洒扫迎客一事”错,“城门人开扫落花”是赞此地的环境明媚华美,一夜色之间落英缤

纷,人们在早晨打开城门之后打扫落在地上的花。

故选Co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这一年的正月,安禄山在洛阳

称“大燕皇帝”,洛阳成了叛军的政治中心。洛城西南的天津桥下血流成河,洛城的郊野白骨如山。这四句

表现出了李白面对百姓家破人亡、国家衰败之景,产生的忧国忧民的哀伤之心。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报国无门,空有一身匡世救国之心的诗人李白无奈只能奔往东南吴

地以避战乱。这两句表现出了李白空有匡世救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无奈之心。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在战国那个动乱的时代,战

国四公子各自蓄养了数千门客,其中不乏杰出人物。信陵君门客重义气,轻死生,以大智大勇协助信陵君

成就了却秦救赵的奇勋,千秋万代,为人传诵。此时又逢罹乱,李白很想效法他们,报效国家。眼前这位

扶风豪士虽然不能给李白提供立功报国的现实机会,但他“开心写意”以待李白,使李白顿生知遇之感,

禁不住要将胸中事一吐为快。“明日报恩知是谁”一句极为自负,大意是说:我今天受了你的款待,明日定

要干出一番事情来教你瞧瞧!这四句表现出了李白想效仿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报效国家之心,对扶风

豪士盛情招待产生的知遇之心、回报之心。

三、(2025届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

北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土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日对酒

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诗在前两联中描写出了清明时节桃李盛开,田野上的草木被雨水浇灌后茂密柔美的景色。

B.黄诗颈联用典,写了乞讨祭祀酒食后向妻妾炫耀的齐国人和宁死不出山做公侯的介子推。

C.高诗首联写景,写出了清明时节,田野山头墓地众多,人们在此地纷纷祭扫亲朋的场景。

D.高诗尾联抒发了因思念亲人而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奈,并期盼自己祭洒的酒能被地下的亲人喝到。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首诗均属于格律诗,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基本对仗,且韵脚严谨,均堪称记述清明诗的佳作。

B.黄诗在写景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明媚的春光与田野中凄凉的荒冢做对比,更突出了清明时节独

有的氛围。

C.高诗写景运用了由面及点的手法,首联写人们在墓田祭扫的全貌,颔联写人们烧纸哭泣的场景,空

间感极强。

D.高诗运用比喻,将烧纸的灰烬比做纷飞的蝴蝶,将杜鹃花的红色比作血泪所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人们对逝者的思念。

13.有人评价这两首诗均流露出古代士大夫消极的人生观,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阐述

你的理由。(6分)

【答案】

11.D12.C

13.不同意这种说法。

黄诗感慨人生不论贤愚都要一律归于荒冢,传达出一种世事无常、生死平等的观点,体现出诗人消极的人

生观。

)高诗“人生有酒须当醉”看似消极,但实际上蕴含着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即面对短暂的生命,应该珍惜

当下,体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导语】这两首诗都围绕清明节展开,通过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动的描绘,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和对逝

者的悼念。黄诗通过鲜明对比揭示出生命的短暂,高诗则运用生动的比喻表现思念之情,蕴含着对世事沧

桑的深刻理解。

【解析】

H.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奈”“期盼自己祭洒的酒能被地下的亲人喝到"错误。尾联意思是人生本来如此,

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表达的是诗人对生死看淡、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并非因思念亲人而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无奈,更无期盼亲人能喝到祭酒的意愿。

故选Do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由面及点”错误。首联是远景,颔联是近景,应是由远到近。

故选Co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评价题需要从诗歌内容、表达的情感以及反映的人生态度上去分析。

黄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对比(如桃李盛开、草木繁茂与荒冢凄凉)和难逃一死的悲哀,表达了生命无常、

贤愚共一丘的感慨。传达出一种人生无常、生死平等的观点,体现出诗人消极的人生观。

高诗“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是说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

也带不到地底。表现了即视现实的态度,强调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是对现实的一种积极应对。

四、(北京市十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唐)杜甫

倚江楠树草堂前,故老相传二百年。诛茅卜居①总为此,五月仿佛闻寒蝉。

东南飘风②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

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身容圾图―,一货人丕建③听筌籁£

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我有新诗何处吟?草堂自此无颜色!

【注】①诛茅卜居:除去荒草。选定住址。②飘风:暴风。③不过:不走开。

1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老”句,叙楠树已在此生长二百年左右。

B.“根断”句,作者激愤地质问树倒是否天意。

C.“浦上”句,指作者在江边树下所建的草堂

D.“我有”句,暗示作者以前经常在树下吟诗。

13.下列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月”句,以“闻寒蝉”代指凉爽的秋天,突出楠树带来的阴凉效果。

B.“江翻”句,写东南大风来势汹汹,为下文写楠树与雷雨相抗铺垫蓄势。

C.“虎倒”句,将倒下的楠树比作倒在杂草中的龙虎,颇具形神兼备之致。

D.“泪痕”句,指作者胸前沾满泪痕和血点,以细节描写表达沉痛的心情。

14.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6分)

【答案】

12.C13.D

14.①诗人以楠树自比。楠树虽有美德却难以善终;自己也是毕生追求美善,但是命途多舛。

②楠树“干排雷雨犹力争”,却不能保住自己的生命;诗人虽一直在抗争命运,但这些抗争常常是徒劳之举。

③诗人借“野客”“行人”的反应,来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落魄无依而产生的愤激。

【导语】杜甫通过《楠树为风雨所拔叹》感慨树因暴风折断,体现对自然的敬重和无奈。诗歌既写楠树的

高大坚韧,又以“虎倒龙颠”比拟其壮观的毁灭,融情于景,寄托作者对现实人生失意与无常的深沉思考,

情感悲壮深远。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C.“指作者在江边树下所建的草堂”错误。应是指江边的楠树。

故选Co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的能力。

D.“指作者胸前沾满泪痕和血点”错误。“泪痕”句指的是楠树的残枝败叶,如血泪垂满胸前。

故选Do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和理解诗歌内涵的能力。

“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作者喜爱这棵楠树,连野客、行人也喜爱它,欣赏它。但现实情况

却是“根断泉源”,楠树在雷雨交加之中树根断裂。

①诗人以楠树自比。”诛茅卜居总为此,五月仿佛闻寒蝉”“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野客频留

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籁"''虎倒龙颠委榛棘,泪痕血点垂胸臆”,楠树给人们带来清凉,护佑行人,而最

终楠树倒地毫无颜色,难以善终;杜甫写树在东南飘风、江翻石走中力争,其实是写自己在安史之乱中无

处容身而不忘忧国忧民、与黑暗抗争。诗人虽一直在抗争命运,毕生追求美善,但是命途多舛。

②由“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干排雷雨犹力争,根断泉源岂天意”可知,这几句写楠树和风

雨斗争的状态,楠树在被拔之前,”干排雷雨犹力争”,虽然抗争却不能保住自己的生命;诗人被朝廷弃置

四川,但自己还是坚持抗争,死而后已。虽一直在抗争命运,但是这些抗争常常是徒劳之举。

③诗人借“野客”“惧雪霜”“行人”“听竽籁”的反应,野外的旅客惧怕霜雪纷纷在树下停留;行人不忍离

去好像倾听竽和箫的吹奏。此处''野客”“行人”有多喜爱楠树,诗人就有多愤激,以此抒发自己因怀才不

遇、落魄无依而产生的愤激。

五、(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蓝田山石门精舍⑴

王维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⑶。

注释:【1】精舍:寺院。【2】觌:相见。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落日”两句写诗人傍晚驾舟游览,任回风吹荡,内心十分惬意。

B.“遥爱”四句写诗人遥望心仪美景,在前往途中产生疑虑和惊喜。

C.“朝梵”四句写僧人们山居生活清寂无聊,经常向樵夫询问世事。

D.“再寻”两句写诗人担心重来此地会迷路,黎明时再次各处登览。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涧芳”两句以动写静,写出了山涧花草的芳香和山月的清明。

B.结尾作者借“桃花源”的典故,表达恋恋不舍决意重游的心情。

C.本诗写了一段漫游的经历,采用移步换景法,行文清晰、流畅。

D.本诗风格清新自然,既蕴含着丰富的情味,也着意表达了理趣。

014.明代周挺评价此诗前二十句“始以无心,终若有得”。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评价中“无心”与“有

得”的理解。(6分)

【答案】

12.C13.D

14.“无心”是指诗人随意泛舟游览,赏玩美景,远远看到让人心生喜爱的“云木秀”,并且随着流水自然

到达,出游遇到的美景都是偶然相遇,并非刻意寻求。

“有得”是指诗人在石门精舍看到僧人逍遥不拘、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沉浸于夜晚涧边花香袭人、月光

朗照的美景氛围,而获得精神上的安宁与愉悦。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cC.“写僧人们山居生活清寂无聊,经常向樵夫询问世事”错误,“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这里是写僧人

日常功课。僧人自晨至夕参禅、诵经,但在诗人看来,这些方外人生活并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乐,

精神世界充实得很呢。“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一是指这些僧人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说这

里和平宁静,几乎与外界不相交通,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更加浓厚。“世事问樵客”与桃源人向武陵渔人打听

外界情况也相似,这里只是将“渔人”换成“樵客”,甚至诗人在这里就是自比樵客,把自己编入桃花源故

事中,十分有趣。深山发现的既是一片净土,又是一片乐土,这叫诗人更惬意了。选项“山居生活清寂无

聊,经常向樵夫询问世事”曲解诗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Co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也着意表达了理趣”错误,这是一首纪游诗,全诗总共二十四句,每八句为一层,由探幽起笔,由得

奇续笔,由不舍结笔,依次写来,步步为营,很有层次。诗的前八句写诗人于黄昏时驾上轻舟,开始出游,

表现出诗人特别轻松、快适;中间八句写到达山寺的过程与到达之后的所见所闻;末八句写诗人对山寺环

境的喜爱,表现出了诗人与山僧、桃源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全诗通篇显示出作者对自然的清新审美感受,

叙事委曲,绘景细致,颇富审美意味。“着意表达”曲解诗意,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到第十句为诗的第一部分。起笔就透露出诗人特别轻松、快适。“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黄昏时出

发,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天的热气被微风吹散了,驾上轻舟,开始出游了。探赏奇景奇趣,

在不知不觉之间,小船马上要荡到水的源头了一一目的地马上就到。这一路轻舟而上,一路胜景多少,一

路兴致多高,历历如在眼前。可是诗人偏偏又要玩个小小的噱头,“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云木秀”

是石门精舍所在处,它遥遥在望,叫人感到兴奋,而且舟行至此,也要到头了。“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写水流曲折一转,恰巧和前山山谷相通。如此运笔似乎在无形中与前诗中所言的“玩奇”之意相呼应了,

这一路舟行水上,却有如行进曲径通幽处,山不转水转,沿途奇趣奇致接连不断,令人目不暇接。“舍舟”

上岸,竹杖芒鞋,轻步前行,千呼万唤,峰回百转,终于豁然开朗,诗人梦想中的“桃花源”到了。“果然

惬所适”,表达了作者不虚此行的感慨。故“无心”是指诗人随意泛舟游览,赏玩美景,远远看到让人心生

喜爱的“云木秀”,并且随着流水自然到达,出游遇到的美景都是偶然相遇,并非刻意寻求。

第十一到第二十句是诗的第二部分。诗人到达山寺后,就像武陵人到了桃花源后,东张西望,看到许多与

尘世不同的人和物:“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僧众不多,且在松柏下逍遥,环境显得清静而不枯寂。“朝

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这里是写僧人日常功课。僧人自晨至夕参禅、诵经,但在诗人看来,这些方外人

生活并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乐,精神世界充实得很呢。“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一是指这些僧人

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说这里和平宁静,几乎与外界不相交通,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更加浓厚。

桃源人避世而居,那里也有忙碌而有秩序的劳动生活。“世事问樵客”与桃源人向武陵渔人打听外界情况也

相似,这里只是将“渔人”换成“樵客”,甚至诗人在这里就是自比樵客,把自己编入桃花源故事中,十分

有趣。深山发现的既是一片净土,又是一片乐土,这叫诗人更惬意了。诗人写“暝宿”,这样的美景,夜晚

睡得非常舒适:四周是树木参天,林间一片空地上,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瑶席之上,瑶席也映出玉般洁净

清凉的意味。瑶席在卧,闻席旁熏香若有若无的香味,嗅涧边野芳阵阵来袭的清芬,观石壁之上清辉熠熠

的洁净,令人心旷神怡。故“有得”是指诗人在石门精舍看到僧人逍遥不拘、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沉浸

于夜晚涧边花香袭人、月光朗照的美景氛围,而获得精神上的安宁与愉悦。

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

王维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

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②。

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钱起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嫩。

【注】①钱少府:指诗人钱起,时任蓝田尉。蓝田:地名,近长安,王维在蓝田有桐川别业,第三句“山

中”即指此处。②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

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两句描写春天的夜晚一片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