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的文学常识。2.掌握并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3.通过梳理文章结构和关键句子,领悟烛之武说退秦军的语言艺术与智慧。4.体会外交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特殊句式;领悟烛之武说退秦军的语言艺术与智慧。教学难点:理清秦晋围郑复杂背景,体会外交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教学资源:教材、黑板、课件、多媒体教学方法:诵读、串讲、点拨、讨论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幅这样的地图,地图上分布者“春秋霸主圈”“东周核心区”以及“东周核心区”。我们可以看出,郑国是恰好位于这三个圈子。春秋是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利益都企图用武力发动战争称霸诸侯,郑国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许多大国的欺负对象。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讲的是秦晋联盟攻打郑国,但战争之实却在一场口舌之辩后戛然而止。这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环节一:知人论世,积累常识一、作家作品1.作者介绍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鲁国之附庸小邾国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左传》介绍【观看视频】《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儒家经典之一。记述从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的历史。“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3.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围郑的战争。二、标题解读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退,使动用法,使……退却,劝退;秦师,秦国军队,“退”的对象。题目的作用:⑴吸引读者,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⑵介绍了核心人物是烛之武。学习环节二:诵读课文,梳理内容诵读课文请全班学生齐读课文,边读注意节奏及读音。梳理内容1.问题一:为什么“退”?补充事件背景:先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未参加,因此各诸侯国谋划讨伐郑国。鲁僖公三十年(前630)九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梳理第一段,思考主要写了什么?【明确】介绍秦晋围郑的原因及驻军情况,以及烛之武游说秦国的背景,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问题二:谁去“退”?梳理第二段,是故事的发展:佚之狐举荐,烛之武临危受命。思考:为什么烛之武一开始没有答应,他架子这么大?【明确】根据冯梦龙在《东周列国演义》记载,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后来郑文公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明确】首先,“认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用判断句诚恳地表明了态度,检讨过失,借此感染烛之武。从称谓看,用“吾”“寡人(谦称)”称呼自己,放下身段;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呼烛之武,表达了敬重之意。其次,“恭维”。一个“求”字,郑伯身为国君,却能放下身份,难能可贵;同时,较自然地向烛之武传达:“国难当头,拯救国家的重任非你莫属。”其谦卑、恭维之态,可见一斑。最后,“晓义(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巧用转折关系复句,提醒烛之武,“郑亡对你也有危害”。一个“然”字,自然转换话题,急切委婉,绵里藏针,向烛之武传达出个人利益与国家息息相关、唇亡齿寒的道理。3.问题三:如何“退”?《孙子兵法》写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那我们一起看看烛之武属于哪一种呢?梳理第三段。思考:“夜缒而出”这个细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等内容。内容上,表明形势已经相当危急,一触即发,展现出烛之武的献身精神。烛之武在这种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是何等的英勇与爱国!烛之武具体是怎样退秦师的?【明确】坦言知亡,动之以情(示弱);阐明利害,晓之以理(陈弊——灭郑:利晋非秦;)以利相诱,为秦着想(述利——理析:存郑利秦);引史为例,巧设离间(揭短——过去: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将来:贪欲无穷,必有后患)4.问题四:“退”的结果如何?梳理第四段,本段内容:故事高潮:烛之武成功说服秦伯,秦师退军。故事的结局——晋军退兵,郑国解危。思考:怎样理解晋文公最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退兵理由?【明确】不仁”:秦伯背盟,不仁不义,但晋文公毕竟受恩于秦,你不仁我不能无义。此理由使晋文公占据了道德高地。“不知”:是对现实情况的理性判断。失去同盟,不符合晋国长远利益。“不武”:是对具体作战的精准考量。“以乱易整”,胜负难料,不打无把握之仗。表现出晋文公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审时度势,春秋“霸主”风采可见一班。学习环节三:拓展延伸“春秋无义战,利益至上”,春秋时期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以利益为核心。各国之间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一切外交政策和军事行动都围绕着本国利益展开。如秦晋本是联盟,但在烛之武的分析下,秦国为了自身利益立刻与郑国结盟并撤兵,体现了利益至上的特点。同时也能看出,外交手段在国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出色的外交家有时能改变战争局势和国家命运。从古至今,我国涌现一批批优秀的外交官,如战国时期的蔺相如用他的外交智慧,消解了秦王抢夺和氏璧的野心,完璧归赵;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促成了孙刘联盟,共抗曹军。同学们知道现在有哪些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三次采油采出液絮凝剂合作协议书
- 出货合作协议书范本
- 端午安全主题班会课件
- 童装设计说课课件
- 借用消防证协议书范本
- 公司集体降薪协议书范本
- 2025年钨板、棒、丝材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中大型重载轴承项目发展计划
- 二零二五年二手手机维修及售后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个人隐私录像使用授权合同书
- 华为胜任能力素质模型
- 《工件的定位与装夹》课件
- 保险客户服务-课件
- 一例肺栓塞的护理个案
- 美世国际职位评估体系IPE3.0使用手册
- CCDCMOS原理介绍讲义
- 社区戒毒满三年的证明范本
- 医保异地备案个人承诺书
- 全国医师定期考核人文医学考试题库附答案
- 《基础工程》(第四版)王晓谋主编 - 删减版
- 送达地址确认书(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