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10 文学常识5(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精讲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招生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湖南专用)_第1页
专项10 文学常识5(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精讲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招生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湖南专用)_第2页
专项10 文学常识5(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精讲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招生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湖南专用)_第3页
专项10 文学常识5(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精讲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招生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湖南专用)_第4页
专项10 文学常识5(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精讲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招生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湖南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10

文学常识

现当代文学常识(重要作家以及作品)(一)鲁迅及其作品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周树人。“鲁迅”是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始用的笔名。代表作小说集:《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

《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小说集《呐喊》(14篇)《呐喊》,1923年出版,收1918-1922年所写的14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鲁迅把这个集子题作《呐喊》,意思是指他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1)《狂人日记》地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艺术表现:冲破了传统手法,大胆采用了全新的现代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主题(★★):《狂人日记》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人的觉醒意识。在思想上,《狂人日记》是中国“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它体现了文学上的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狂人日记》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2)《阿Q正传》①阿Q的形象(★★)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他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其不觉悟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他抱着狭隘的原始复仇主义,认为革命后“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甚至还幻想着奴役曾与他一样生活在底层的小D、王胡们。总之这种观念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狭隘保守意识结合的产物。阿Q的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常常遭受挫折和屈辱,而精神上却永远优胜,总能得意而满足,所凭借的就是这种可悲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阿Q可悲、可怜、可鄙、可思,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这个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今天,阿Q仍然活着,活在那些心安理得地落伍,苟且偷生地享乐,陶醉于空虚的繁荣,虚假的胜利的人们中,病根未除,危机犹在。阿Q形象具有深广的典型意义:第一,他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并非只属于落后农民,它是在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普遍存在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劣根性。因此阿Q形象对中国人都有针砭意义,它惊醒国人起来改造这落后麻木的国民劣根性。第二,阿Q的“革命”及其“大团圆”结局,提出了在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的觉悟的重要性,并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②《阿Q正传》的创作特色(★★)第一,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第二,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第三,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第四,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3.小说集《彷徨》(11篇)《彷徨》,1926年出版,收1924-1925年写的11篇小说。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鲁迅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分裂,他一面独立地同反动势力进行着坚韧的斗争,一面又由于还没有与当时正在走向高潮的革命运动相结合,暂时还没有看清历史发展的路径和前景,“成了游勇,布不成阵”,因而精神上有“寂寞”“彷徨”之感。鲁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由来。在封建的内容上与《呐喊》相承续,艺术上则更加成熟。作者的爱憎更深地埋藏在对现实的客观冷静的描写之中。除了揭露旧制度旧传统以外,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在历史变动中挣扎浮沉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软弱、动摇和孤独、颓唐的思想性格弱点。4.小说集《故事新编》(8篇)《故事新编》,1936年出版,共8篇作品。这是一部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1922-1935年间所写的8篇作品。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象丰富,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5.散文诗集《野草》(23篇)《野草》收散文诗23篇,作于1924-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北京。《野草》表现了鲁迅在苦闷、彷徨中求索的心路历程,作品所包含的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复杂矛盾的心情,既反映了时代的矛盾状态,又体现了鲁迅在思想大转变前夕所作的严肃的自我解剖。艺术上,《野草》采用的是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的“小感触”的形式,具有哲理性、象征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6.散文集《朝花夕拾》(主体10篇)《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写于1926年,是鲁迅的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虽然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12部分组成。《朝花夕拾》一书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7.杂文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前期(1918-1926)杂文集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后期(1927-1936)杂文集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等。(二)郁达夫及其作品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名文,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和最重要的小说家,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以小说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郁达夫的小说突出抒写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人生哀怨。郁达夫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或称“自我小说”)的新体式,形成了一时之风,还影响了后代不少作家,俨然自成一种小说流派。2.《沉沦》1920-1921年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写作小说处女作《银灰色的死》和《沉沦》《南迁》,1921年10月结集为《沉沦》,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小说大胆描写了这个受五四思潮的洗礼而觉醒的现代知识青年“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由此而生的变态性心理,激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作品最后通过主人公之口喊出的“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表达了当时青年人深沉的时代郁愤,激起巨大的共鸣。《沉沦》的出版轰动一时,毁誉参半。褒之者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标志着“自我小说”的兴起;贬之者攻击它为“诲淫”,是不道德、不端方的文学。《沉沦》以留日青年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奏出了郁达夫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的感伤抒情基调,如《胃病》《中途》《怀乡病者》等。3.《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沉醉的晚上》的创作特色(★★):作品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正直、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具有朴素的阶级反抗意识的下层女工的形象。郁达夫的作品采用的是自叙传的形式,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因此,他的作品中的“我”可以认为是作家本人。也正因为如此,透过这篇作品中“我”这一形象,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作者本人对下层劳动者的感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正是当时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内心的真实再现,具有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作品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色是结构严谨,整个故事发展写得完整自然。郁达夫的作品有注重描写人物心路历程的特点,这篇作品在表现人物心理上更具有独到之处。作品多次直接袒露“我”的内心活动,把人物复杂微妙的精神世界再现了出来。(三)萧红及其作品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东北作家群”重要作家。主要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等中长篇小说。她的成名作是《生死场》,代表作品是《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作者“梦回呼兰河”的产物,在思乡情感的驱动下,她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回忆了自己寂寞的童年生活,描写了家乡敬畏鬼神的风俗画面,叙述了祝福、小团圆媳妇等平凡的人生悲喜剧。萧红的作品多为农村题材。其中《生死场》是一部反映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前半部分描述了哈尔滨附近广大农村里农民群众的苦难生活,疾疫与饥饿吞噬着人们的生命,还有比疾疫更可怕的地主的剥削,后半部分描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广大人民的苦难和斗争。真实地再现了东北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深重灾难。(四)茅盾及其作品茅盾(1896-1981),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20世纪30年代,茅盾是左翼文学创作的重镇。他的《子夜》、“农村三部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也确立了左翼文学创作的范式——社会剖析小说。代表作品:《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追求》《动摇》)等。2.《子夜》地位:《子夜》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成熟的标志。主要内容:《子夜》主要写了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奋斗、发达、失败的悲剧。这位曾经游历欧美、精明强干并具有丰富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工业巨子,有一个发展实业、建立强大工业王国的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雄心勃勃地拼搏,也获得了相当的成功,成为同业的领袖。但是,在公债交易市场上,他受到了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双桥镇的农民暴动,又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品。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煞费苦心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三条战线,条条不顺,“到处都是地雷”。最后终因在公债市场上和赵伯韬的角逐失败而破产。3.《林家铺子》作品以1932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通过林老板、老通宝等家庭悲剧的描写,从小市镇、农村的角度,补充了《子夜》对中国社会的犀利解剖。在小说里,作者敏锐地抓住了时代最基本的矛盾,通过林家铺子的悲剧命运,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城镇小商业者及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统治。4.茅盾的小说成就(★★)(1)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茅盾注重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并常以历史代言者的姿态进入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2)长篇小说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3)“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有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如王伯申、吴荪甫、唐子嘉等,还有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如东方型女性静女士、方太太以及西方型女性慧女士、孙舞阳等。(4)茅盾小说的结构方式和心理描写的特征。结构方式一般是三部曲的形式,《子夜》是蛛网式的密集结构。心理描写的特征主要是社会历史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五)老舍及其作品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以众多的小说构筑了广大的“市民世界”,以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关注特定背景下人的命运,尤其重视文化对人性和人伦关系的影响。行文幽默,“京味”十足。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突破。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赵子曰》《二马》;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离婚》;短篇小说《断魂枪》《月牙儿》《刘家大院》;

话剧《茶馆》《龙须沟》等。2.小说《骆驼祥子》作品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起初,祥子是诚实善良、勤劳刻苦的,虽然性格内部不乏自私狭隘、目光短浅的一面,但他希望通过“要强”和“韧性”,摆脱形形色色的人身依附关系,做一个拥有“自己的车”的“自由洋车夫”。然而,在历经三起三落的苦苦挣扎之后,祥子终于冷了“要强”的心,沦落成一个他平日最看不起的“车夫样的车夫”。心理描写细腻丰富,祥子的性格的变化,充分体现了现代文明病对人性的扭曲侵害。3.小说《四世同堂》《四世同堂》(1944-1948)是老舍作品中规模最大的长篇巨构,共分三部:《惶惑》《偷生》《饥荒》。小说选取北平西城一条普普通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都这座“亡城”的缩影,以旧式商人祁天佑一家四代的境遇为中心,展开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与错综的故事情节,真实地描写了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北平人民的灾难与痛苦,表现了他们可贵的民族气节和以不同的方式所做的反抗斗争,弘扬了民族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四世同堂》的成就(★):(1)这部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而写成的被征服者的痛史、恨史、愤史,在反映全民抗战的现代文学作品中,堪称别开生面的力作,弥补了抗战文艺中反映沦陷区普通市民生活的不足,标示着老舍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巨大成就。(2)《四世同堂》是写人的杰作,着眼于文化审视,挖掘了普通国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弱点,并描绘了国民精神弱点在民族战争中的改造过程,刻画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北京的节令习俗、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4.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1)浓郁的京味儿。老舍无论身处何地,总是以北京为小说的背景,描绘孤独背景的大杂院、小茶馆都用真名,聚集起来240多处。同时,对北京特有的风俗民情的描写,还有一些节令习俗等都为作品增添了深厚的北京味。(2)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老舍所创造的市民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最能显示出市民社会丰富性的是其作品提供了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中下层市民形象:车夫、艺人、暗娼、巡警等应有尽有。老舍把20世纪的庶民文学推到了高峰,同时也为后来的京味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示范。(3)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老舍善于对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性格进行文化的审视和批判,他批判了市民人物苟且、软弱胆怯等弱点,同时也在这些市民人物身上发现了善良不屈和坚忍不拔的秉性。而且不同时期所做的社会批判和文化审视具有不同的内涵。(4)小说问题的创新。老舍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小说文体,有中长篇、中篇、短篇,有写实小说、抒情小说、讽刺小说,有童话、寓言、纪传体小说,还有意识流等。(5)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既是对现实的不满,又是以笑代愤的发泄,还有自我解嘲。老舍善于运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并将北京方言进行提炼,形成了通俗易懂而又凝练的特点,俗白中有着精致的美。语言风格是俗白、凝练、纯净、生动而又风趣幽默。5.戏剧《茶馆》地位:《茶馆》是老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主要人物:掌柜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等。主要内容:抓住茶馆这一场景的特点,采用“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五十七个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数个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茶馆》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1)《茶馆》以高度的艺术性概括描写了从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五十多年的社会变迁的历史,但它不是正面反映疾风暴雨式的社会革命运动,而是通过一个茶馆的演变,自然地透露整个社会变动的信息。(2)《茶馆》的独到之处,不单在于它叙述故事的时间之长,跨度之大,而剧作人物之多也是一大特色。全剧出场人物达七十多个,有名有姓又有台词的,就有五十人。这也是话剧创作中少见的。(3)剧本在结构上,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情节的曲折和集中,大胆地用无数张人物速写组成的几十幅时代的剪影,形成一个个戏剧片断。经过作者的巧妙编织,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戏剧冲突,广泛地反映了时代环境和社会心理,因此被人称为“图卷戏”,或称为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4)作品的语言简洁通俗,含蓄生动。(六)巴金及其作品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1914年母亲的病逝与1917年父亲的病故,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大激变。20世纪20年代,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诞生,标志着他作家文学生涯的正式开始。20世纪30年代是巴金中长篇小说的丰收期,也是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出版《复仇集》《光明集》《神·鬼·人》等10个短篇小说集。20世纪40年代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等。巴金的风格至此也有了些许变化,由原来对旧社会的仇恨和热情洋溢的抨击,开始变为对黑暗现实的冷静、客观的分析和解剖,刻画的重点由外部事件转入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呈示。2.小说《爱情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是巴金连续性的长篇小说《雾》《雨》《电》的总称。3.小说《激流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家》,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所反映内容的时间跨度是1919-1924年,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态。《家》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虽然原因各异,但基本点是相同的:他们都为追求幸福的爱情而和封建礼教及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悲剧命运,且他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或间接地相联系着。4.小说《寒夜》《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小说描写了一个公务员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通过他揭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其现实主义出色之处在于善于通过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琐事揭示重大主题,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尤其是病态心理的刻画达到了异常细腻深刻的程度。5.散文集《随想录》巴金在1978年到1986年的八年间写作了150多篇随笔,总称为《随想录》。这套散文集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很大的震动,被称为“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文字质朴,记述流畅,没有经营雕琢的痕迹。巴金在严肃的自我反省和社会批判中,表现了令人感动的人格美。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浩劫的见证人和亲历者,同时也怀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带着强烈的自省意识,在揭露和谴责“文革”的残酷和荒诞时,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无情地解剖。(六)沈从文及其作品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在中国文坛上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是一位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长河中,在乡村和城市的题材空间里,通过对人性世界和病态世界的对比,严肃地探讨了人生,讴歌了健全的人性形式,从而构成了一个从人性道德角度去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自主的艺术系统。沈从文的小说可分为两类:写城市与知识阶级、写乡村与无产阶级。(1)第一类:《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八骏图》《某夫妇》《大小阮》《有学问的人》等作品展现的是病态的都市人生。(2)第二类:在湘西世界中,沈从文正面表现了未被现代都市恶质文明扭曲的人生形式。沈从文在想象中用审美理想之光烛照湘西人生历史图景,在《边城》和《长河》中唱出了理想的生命之歌。2.小说《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它通过一个古朴曲折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追求。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3.小说《长河》写于抗战时期的《长河》是在动态的现实中展现乡野素朴的人生形式的。它描写沅水辰河流域一个盛产橘柚的乡镇,乡风淳朴,生活如一潭静水。最初搅动这潭静水的是传闻中的“新生活运动”,天真单纯的人们把“新生活”与兵荒马乱相联系,心理上罩上了一层阴影。真正威胁橘乡宁静的,是驻镇的保安队和强买强卖、为非作歹、对夭夭动了邪念的保安队长。4.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收散文11篇,是沈从文根据《湘行书简》改写而成。《湘行散记》是沈从文1934年回故乡湘西时作的游记。作品展现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自发的抗争。语言清丽,风格隽永,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七)钱钟书及其作品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5年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在文学创作方面,钱钟书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次年,出版长篇小说《围城》。短篇集《人·兽·鬼》包括《上帝的梦》《猫》《灵感》与《纪念》。在这些小说里已经显示了作者讽刺知识分子和进行心理描写的才能。2.《围城》《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对现代化过程中中国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文化价值的混乱与尴尬,予以了深切的关注与深广的表现。主要人物:方鸿渐主要内容:《围城》写的是一个流浪汉的喜剧旅程,留法青年方鸿渐从海外归来,归来却总是不能安顿,一再踏上漂泊旅程。作者借他一路漂泊的机会,涉笔成趣,广泛描绘了社会的形形色色。《围城》讽刺文学的特征(★★):钱钟书善于用洞烛幽微,纤毫毕肖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立体感。首先,《围城》的讽刺幽默大胆借鉴西方心理描写的技巧,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的观察和分析,深层次地进行艺术开掘。其次,他还善于透视人物言行举止的心理基础,挑开蒙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温文尔雅的面纱,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讽刺对象灵魂的丑陋,戳穿和嘲笑对象在言行举止上的虚假性。最后,钱钟书还善于把作品中各种人物的心绪交织在同一场合,形成微妙而又激烈的心理冲突。(八)杨绛及其作品杨绛(1911-2016),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的夫人。代表作品为散文随笔《我们仨》,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我们仨》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的风雨生活。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作者为我们讲述了“我们仨”共同走过的一段悲怆而温暖的旅程和一个人思念两人的凄美情思。全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九)张爱玲及其作品张爱玲(1920-1996),出生于上海,1943年在《紫罗兰》创刊号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当即引起上海文坛的广泛关注。1944年8月出版小说集《传奇》,同年12月出版散文集《流言》,一举成为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最走红的女作家。代表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封锁》等。2.《金锁记》《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作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十)赵树理及其作品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他这一生都努力运用农民群众的语言进行写作。自觉从事新通俗文艺实践的赵树理,于1943年5月写出小说《小二黑结婚》。赵树理小说多来自他熟悉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他在观察和表现中国农村社会时,就有了与鲁迅大体相同的角度,即从农民的思想、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去进行历史的考察。代表作品:《小二黑结婚》(成名作)、《李有才板话》等。2.《小二黑结婚》主要人物:小二黑、小芹主要内容:作品通过边区青年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描写了农村中新生力量同落后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以主人公在新政权的支持下突破阻碍获得幸福婚姻,显示出民主政权的力量和新思想的胜利。3.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作家群是指活跃于20世纪50、60年代文坛的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为代表的山西籍小说家群体,他们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优秀作品。这个流派,因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批小说家以《人民文学》《火花》为阵地,以赵树理为代表,继承《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的格调,发表了一批趋向相似、风格相近的作品,代表作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登记》《锻炼锻炼》,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西戎的《赖大嫂》,李束为的《老长工》,孙谦的《伤疤的故事》和胡正的《两个巧媳妇》等。作家群的共同性是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从农村各类运动诸如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中取得素材,写的多是问题小说。这些作品在形式方面以农村读者能读懂为出发点,取话本、拟话本的传统手法,以叙述为主,故事有头有尾,结构单纯,交代清楚,主要靠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来刻画人物,语言幽默生动,具有通俗化、大众化、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美学特点。因这批作家都是山西人,作品又带有明显的山西乡土色彩,而山西又以盛产山药蛋闻名,故称这批作家为山药蛋派小说家。(十一)孙犁及其作品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孙犁的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笔调婉约而流畅,风格秀雅隽永。感情的抒发和人物感情的叙写,都同景物与人物的描绘自然地融合,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的韵致,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被称为“诗体小说”。这就是孙犁小说清新、雅丽的独特风格。孙犁的作品喷放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他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荷花淀派”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2.《荷花淀》主要人物:水生、水生嫂《荷花淀》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作者不仅描绘了荷花淀这诗情画意的环境,更写出了丈夫、妻子们细致的内心情感活动。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刻画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妇女形象,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十二)汪曾祺及其作品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短篇小说《大淖纪事》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文体上,汪曾祺的小说大都选择短篇小说的形式,数量也不是很多,真正引起反响的是1980年发表的《受戒》。随着《大淖记事》《异秉》《岁寒三友》《八千岁》等一系列乡土怀旧作品的发表,他那种清新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品为《蒲桥集》,《蒲桥集》中最能代表汪曾祺语体风格的便是《葡萄月令》。汪曾祺散文的出现,在较成熟的层面上恢复了与明清散文和五四后闲适散文传统的联系。他被戏称为本世纪的最后一个“士大夫”。在拥有了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之后,汪曾祺以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文人审美化的生存方式,能够从容地表现文人的性灵,意味着新时期的文化已初具兼容性。以雅致的情趣去掉日常生活的粗鄙,以书卷气多少冲淡点铜臭气。(十三)贾平凹及其作品贾平凹(1952-),陕西省丹凤县人,当代作家,全国人大代表。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浮躁》《废都》《高老庄》《秦腔》《古炉》等。其中《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浮躁》获1988年度“美孚飞马奖”,《废都》获得1997年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古炉》获2011年施耐庵文学奖,他的多部小说被拍成电影和电视剧。2.《腊月·正月》主要内容:描写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传统文化心理的蜕变,作家从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改变中,发掘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冲突的焦点。那种恪守土地、“重农轻商”“重义轻利”的传统心理在农村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面临着解体,人们恒定的传统文化心理正在悄悄地偏移,而作者着力在《腊月·正月》中塑造了一个与时代思想相悖逆的人物韩玄子,这就注定了这个形象必然的悲剧性。(十四)莫言及其作品莫言(1956-),原名管谟业,生于1956年,山东高密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中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其中,长篇小说《丰乳肥臀》获得“大家文学奖”,《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红高粱》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据《红高粱》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出版有五卷本《莫言文集》。莫言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受到了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和美国意识流小说作家福克纳的影响,其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成为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又一个里程碑。或许我们还可能清晰地看到莫言模仿马尔克斯的痕迹,但我们更应看到莫言把一种感知方式熔铸在对自己民族的审视上的气魄。2.《红高粱》主要人物:余占鳌、戴凤莲主要内容:《红高粱》以抗日战争及20世纪30、40年代高密东北乡的民间生活为背景,以“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的爱情纠葛为线索,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状态的描述。一方面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一种火红的高粱般的民族性格,一方面则通过战争这一特殊的环境来开掘真正属于农民意识的正负两个层面。《红高粱》的独特之处(★★):(1)《红高粱》在战争这个最基本的故事层面上,打破了某些束缚战争文学创作视野和手脚的框框和禁忌。它避开了描写政治上的坚定人物的程式格局,把历史意识植入民族的基础层次——民间,以民间文化视角切入历史。(2)作者在故事中注入了当代意识,把历史的记忆和今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表达了对日渐消退的民族生命力的忧虑,及重新激活这种民族生命的渴望。(3)作者采用两条线索扭结在一起的叙事方法,叙事线原点不断变化,叙事过程不是一个顺线推理的过程或按计划写作的过程,而是一种漫不经心的自由的感觉和捕捉。(十五)余华及其作品余华(1960-),浙江省杭州市人。余华自1987年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初登文坛以来,作品的数量并非很多,但大多有影响并受到好评。其中,尤以短篇小说《死亡叙述》《爱情故事》《往事与刑罚》《鲜血梅花》《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古典爱情》和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所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2.《现实一种》《现实一种》较为典型地体现了余华小说的基本特点。小说所讲述的是兄弟仇杀的故事。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无意间摔死了自己的堂弟即山峰的儿子,由此便引发了一场家庭内部的互相仇杀。先是弟弟山峰出于复仇踢死了侄子皮皮,接着哥哥山岗又杀死了弟弟山峰,最后山岗因杀人罪而被枪决。余华在叙述这一家族令人惊心动魄的灾变与毁灭时所用的叙述语调却是惊人的冷漠与安详。在讲述这一悲剧时,叙述主体既无激愤,亦无悲悯,相反,却是用一种极其精细且略显调侃的语调来叙述一系列的死亡与杀戮,包括一群医生对山岗尸体的肢解。《现实一种》以一种极端的叙述对伦理文化及人性本质实行了极端的颠覆,其先锋性是极为突出的。3.《活着》《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文章采用双重叙述方式:采风者“我”和福贵“我”。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识已降至感情的冰点,体现了余华的“冷漠叙述”。(十六)铁凝及其作品铁凝(1957-),当代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其中,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铁凝的作品中大多以女性角色为主,其中不乏典型的女性形象。比如那个拥有善良目光的香雪,青春的红衣少女安然,复杂的悲剧性人物司绮纹,等等。铁凝的小说创作前后有很大的差异,但对女性的生存和情感的关怀是不变的主题,其女性意识或强或弱贯穿于整个创作之中,从而使其作品获得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十七)路遥及其作品路遥(1949-1992),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一个世代农民家庭。他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主要作品:短篇小说《姐姐》《风雪腊梅》等,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2.《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并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本书以农村题材为主,通过对年轻人生活的描述,反映了新生活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小说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苦难的人们,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十八)陈忠实及其作品陈忠实(1942-2016),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长篇小说《白鹿原》曾于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已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2.《白鹿原》地位:《白鹿原》是陈忠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主要人物:白孝文、鹿子霖、田小娥、白嘉轩等。《白鹿原》的史诗品格,源自其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小说的架构非常宏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通过对白、鹿两族人物命运的真实描写凸现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白鹿原》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以反映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颓败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白鹿原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白家人沿袭村子里的族长,主人公白嘉轩一生娶过七个妻子,最后一个陪他终生,并育有三儿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义、白灵)。鹿三是白家的长工,黑娃是他的长子。鹿家以鹿子霖为代表,他有两个儿子(鹿兆鹏、鹿兆海)。小说主要讲述了他们的下一代白孝文、鹿兆海、黑娃这一代人的生活:白家后代中规中矩,黑娃却从小就显现出不安分。长大后,白孝文继任族长,黑娃在外做长工,认识了东家的小老婆田小娥,他将她带回村后,受到村人的排斥。黑娃离开村子后投奔革命军,又成为土匪。在此期间鹿子霖、白孝文等都吸上了鸦片,将家败光,去异乡谋生。鹿三以儿媳田小娥为耻,最终杀了她,因终日被田小娥死时的情形折磨而死去。白孝文则在外重新振作,终有一番作为,白灵加入了共产党。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白鹿原》的艺术特色(★★):(1)《白鹿原》有效地避免了新历史主义的抽象化和观念化的弊端,而是在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的过程中实现对经典历史观的消解。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小说中的历史既有感性饱满的血肉,又有解构和颠覆的力量。(2)小说的深度在于作家对特定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与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地探索,并成功地揭示了历史演变的偶然性以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毁灭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人性的悲剧。某种意义上,小说对于鹿子霖、白孝文、田小娥等形象复杂而丰富的人性的解剖,正构成了小说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3)《白鹿原》还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著。小说无论从人物设置,还是意象描写上都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小说所呈现的家族史的构架,以及大量的文化风俗史的描绘都是小说文化感的根源,而作家以现代意识对儒家文化命运的观照与剖析也正是小说主题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十九)胡适及其作品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49年创办《自由中国》。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46~1948年任北大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2.《尝试集》胡适是中国新诗最初的倡导者与探索者。1920年3月,他将自己的诗歌结集出版,题名为《尝试集》。在诗体上,既有白话自由诗,也有旧体诗词,更有半文半白作品,有着新旧转型的痕迹。《尝试集》作为第一部白话自由体新诗集,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1)主要思想内容①反对封建专制,向往民主自由,针砭时政,抨击军阀,如《威权》;②对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否定、批判,如《孔丘》;③表达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如《上山》;④表达对劳动者人道主义的同情、悲悯,如《人力车夫》;⑤流露出作者的爱国主义的感情,如《尝试篇》;⑥对积极进取精神的赞美。(2)在艺术形式方面的特点①明白清楚,讲求“可懂性”,一扫旧诗词的雕琢粉饰之风,使白话诗迥异于旧诗词;②平实、冲淡的意境,如《一颗星星》中平实的语言,常见的事物,含而不露的情调,展示出各自的韵味、意境;③托物寄兴,如《乐观》化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意,而以“树”为喻,表达不畏挫折、终将获胜的信念;④在诗形和用韵上,句不论长短,声不拘平仄,音节自然,用韵自由。(二十)郭沫若及其作品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1921年《女神》出版,奠定了他在新诗史上的地位。诗集《女神》《女神》收录了郭沫若1919年到1921年的主要诗作,思想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和对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女神》问世,便以其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上“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其突出的成就是创造了一个体现“五四”时代精神的现代自我形象。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促进了现代浪漫主义新诗流派的形成,它以浪漫主义为主调,象征是其精义。对现实的揭露、批评是以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乐观想象与信仰为基础和前提的,理想主义是其浪漫主义精髓。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女神》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自由体、半格律体、诗剧体等,其中自由体是诗人最得心应手的。这种自由体格式不拘,诗节不限,字数不定,音节自然,一切服从感情的倾泻,真正做到了“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郭沫若在新诗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创造了这种自由体。戏剧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王昭君》《卓文君》《聂嫈》)。抗战时期,为了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郭沫若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借古讽今,从1941年到1943年春,先后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歌颂中国历史上的志士仁人,表现反侵略、反投降、反独裁专制,争取民主、自由、人权的时代主题。代表作品:《屈原》《屈原》是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人物:屈原、婵娟、南后、宋玉等。此剧作于1942年1月,当时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剧作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抨击了国民党政权的黑暗统治。内容:通过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爱国与卖国两条外交路线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屈原的形象,表现了他光明磊落、独立不移、高洁纯美的人格。(21)徐志摩及其作品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原名徐章垿,出生于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富商家庭。后因飞机失事身亡。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向往个人自由。向往英美式的民主自由,《婴儿》等抒写了其追寻民主、自由的信心。2.代表作品徐志摩著有四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徐志摩的作品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收入《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两诗集。积极为主。后期诗作:收入《猛虎集》(1931)、《云游集》(1932)两诗集。消极为主。(22)闻一多及其作品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是前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倡导者。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为新诗的格律化发展奠定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第一本诗集《红烛》(1923),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诗性地呈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深沉、激越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感。从《红烛》到《死水》,诗人经历了由幻想到现实、由诗境到尘境的人生转变,诗中的爱国情感也由激越而转为深沉。爱情是闻一多诗歌中的另一重要内容,虽有深挚之情,但基调凄楚、情切,其中没有美满的爱情,只有烦恼、苦闷和悲怆。他的新格律诗理论是建立在对中外诗歌艺术广泛借鉴的基础上的,他的诗歌大都体现这一主张,具有绘画美、建筑美与音乐美。(23)臧克家及其作品臧克家(1935-2004),山东诸城人,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运河》(1936)等诗集。他用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触,写出中国农民深远的苦痛和坚忍、仇恨与不平,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辟了天地。他的《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等,都是有名的诗篇。臧克家的诗显示着他自称的“坚忍主义”:严肃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和苦难。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24)戴望舒及其作品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5年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文。此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20世纪20年代后期始,陆续在《无轨电车》和《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作,是现代诗派的代表性作家。戴望舒的成名作是发表于1928年8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8期的《雨巷》。诗作发表后,在当时广为流传,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代表作品:《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寻梦者》《单恋者》等。戴望舒的诗中,有一种诗境的朦胧美,以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围传达感情,是戴望舒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象征派诗人追求的是把强烈的情绪寓于朦胧的意象中,主张诗要传达出内心的最高真实。戴诗不仅在物象选择上常起用古诗中常用意象,使诗歌自身充满迷蒙、邈远、空灵之气,而且以意象与象征、暗示的联系建立,也创造了意蕴内涵的朦胧美。《雨巷》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感(★★):(1)象征手法在《雨巷》这首诗中,诗人把“雨”的意象与古典诗词中相思与爱恋的传统意蕴相结合,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借助“雨”“雨巷”“丁香”三个意象的象征意蕴,把雨的原型意象的暗示意义,与“雨巷”“丁香”的隐喻和象征意义融为一体,以此揭示诗歌的主题。细雨迷蒙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表达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迷惘、惆怅的内心情绪与思想,象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苦闷、彷徨而又执著地追求理想。(2)音乐感《雨巷》在音乐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长短不等,但间隔有致,一韵到底。运用双声、叠韵等手段以声传情,创造和谐音调,使诗歌低回婉转,一唱三叹,表现出诗人情绪的抑扬顿挫,突出诗歌的音乐性节奏和韵律。(25)艾青及其作品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人,原名蒋海澄。艾青是“七月诗派”代表诗人,他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忧患感、拼搏感和光明感组成了艾青的情感世界,而寄寓这三类感受的分别是土地、波浪和太阳这三类意象体系。艾青吸收象征派诗歌的抒情艺术,以宏阔的胸襟、广泛的题材、深邃的情感、自由的形式和象征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被胡风誉为是“吹芦笛的诗人”。艾青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诗集。代表作品: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等,散文名篇《湛江,夹竹桃》。2.《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于1932年冬日写的一首诗歌,全诗分为四部分。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浓郁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诗篇抒发了诗人对乳母大堰河的深厚真挚的爱,以铺陈手法塑造和赞颂了大堰河这一农村妇女勤劳善良的动人形象,对造成她一家悲惨命运的“不公道世界”发出“咒语”。忧郁的色彩源于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增加了诗歌的动人力量。诗中真挚的感情:一方面,通过叙事抒情,反复凸显大堰河与“我”的养育关系,尽情赞颂“我”“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也“深爱着她的乳儿”,真切地讴歌了“我”与大堰河之间的深厚感情;另一方面,通过讲述大堰河的悲惨遭遇,控诉了给大堰河带来不幸的黑暗社会。诗歌的结尾,诗人满怀深情地宣布:把自己的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诗人把对乳娘大堰河的浓浓之爱,升华到了对有着和大堰河一样美德、遭受一样不幸的一切劳动人民的爱,感情骤然升华,扩大了爱的范围,主题得到深化,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诗中的生活气息:诗人善于以日常口语和朴实的描述来绘景写情,具有一种特有的质朴美。“忙着切那冬米的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等,这些语言具有口语化,突出了大堰河对乳儿细致入微的爱。3.《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这首诗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地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歌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表达了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26)舒婷及其作品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代表作品:《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神女峰》等。2.《致橡树》《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创作于1979年的一首抒情现代诗。此诗精选了一组组意象,描述了中国过去的贫穷和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苦难,亦展现了中国让人振奋的崛起和新生,深情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无限期盼和献身决心。诗歌前两节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后两节清新、明快,流露出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全诗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涌动激情,读来令人荡气回肠。4.舒婷诗的艺术特征(★★)(1)借助内心来映照外部世界的音影,或捕捉生活现象所激起的情感反应。温情的人性情感在她的诗中的“回归”,她的诗从整体上表现了对个性价值的尊重。她也会希望承担重大主题,表达某种社会性问题的“哲理”,但这样的诗总是较为逊色。她的抒情风格和方法的艺术渊源,可以看到与俄国的普希金、叶赛宁,印度的泰戈尔,我国的徐志摩、何其芳等的联系。(2)写青年在“文革”中心理上的“伤痕”,写迷惘和觉醒的内心冲突,对立情感因素的碰撞、纠缠,以及寻求解脱的努力的心理过程。在她写作的那个时期,“历史责任”既是人们的主动承担,也是难以回避的精神压力。这种“不曾后悔”的“承担”,和作为一个需要保护的女子的生活愿望之间的矛盾,是经常触及的主题。(3)坚决地追求个体(尤其是女性)的人生价值和生命的独立性。用一系列的比喻来强调这一意旨的《致橡树》,常被看作是她的最重要作品之一。(27)朱自清及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实秋,江苏东海人,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诗人、散文家。文学研究会成员,是五四最早的诗歌刊物《诗》的编辑之一。20世纪20年代的散文著作有1924年出版的诗文合集《踪迹》,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其散文是面向人生的,《儿女》写的是“蜗牛背了壳”的那种“幸运的家庭”,无论是自责或是自嘲,都透着艰辛生活的苦涩。《背影》则是这类散文的名篇。朱自清描写山水的名文,寄寓着他的人生态度,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朱自清的散文文人气颇重。朱自清写景的散文有时引用古诗文点明文中警策之处,造成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朱自清的散文是文人学者型的,显示着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新一代文人与民族传统文化的甚深的联系。2.《背影》《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