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山东省聊城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山东省聊城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山东省聊城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山东省聊城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3000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删改)材料二:边疆考古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阐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包容性、平和性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以居延大遗址、鲜卑遗存、唐朝墩遗址为代表,来看中华文明的特性。居延大遗址彰显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西北河西四郡以北的额济纳河流域居延一线是防御匈奴的战略要地,居延地区现存最多的遗迹就是汉代的城障亭燧遗址,通过对居延大遗址的考古发掘和调查,结合以往出土汉简的研究,可以初步描绘出边塞戍卒轮流值戍、施烟示警的军旅场景,汉匈小规模冲突和袭扰的日常状态,大致复原出边塞将士们紧张、繁重、艰苦的生活状态。居延地区上百处的汉代遗址如今依然屹立在荒漠黄沙中,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让后人联想着汉代边疆烽火连营、将士保家卫国的场面,牢牢树立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鲜卑遗存阐释中华文明的创新性。鲜卑是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是第一个把草原游牧区和北方农耕区置于同一政权统治之下的王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开凿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一系列举措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纬41度线造成了农牧差异,也造成了征战与融合,而征战和融合是中华民族不断强大,开创新历史的源动力,从而印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唐朝墩遗址见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唐朝墩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该古城的浴场遗址、佛寺遗址和景教寺院出土了较多的生活器具和大量的精美壁画。这类建筑分别反映了东西方建筑传统和技术、佛教和景教宗教思想文化等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交流与融合,印证了新疆地区唐至元代多民族融合、多宗教共存、多文化兼容的历史事实。该遗址作为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一个生动例证,诠释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正是这种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边疆考古为探索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证据,我们从中可以充分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摘编自魏坚、兰博《边疆考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心聚力》,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B.C.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夏民族吸收周围的异族以及汉族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B.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有助于增进人们心中国土不可分裂、国家不可离乱、民族不可分散、文明不可断裂的信念。C.如果没有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那么中华民族就只是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而非自觉的民族实体。D.战争对中华文明具有双重的影响,一方面可能破坏文明,另一方面也会推动文明进行融合、创新、发展。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势融入,使得汉民族文化一度被处于排挤、压制的状态,从而限制了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壮大。B.唐朝墩发掘出的浴场遗址,在形制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浓郁的罗马风格,这能够印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对汉代将士守卫边疆的真实描写,这类边塞诗有助于我们想象汉代居延将士保家卫国的场面。D.作者通过边疆考古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时,主要是围绕北方边疆考古成果展开,而未涉及南方,这说明南方边疆考古成果不突出。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考古成果特点意义伊吾县尖甲坡墓地东天山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这一时期规模最大、布局最清晰、保存最完好的高等级贵族墓葬群揭示我国东天山地区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多元一体文明的形成过程红山文化遗址中国东北部边疆地区最为成熟、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与中原地区同时期的考古文化相比,红山文明率先跨入了文明门槛,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元上都遗址大安阁作为上都最重要的宫殿,采用的是中原风格的建筑方式上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反映着中华民族多元开放的时代格局A.伊吾县尖甲坡墓地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B.红山文化遗址反映出红山文明比同时期中原文明程度高。C.元上都遗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由众多民族参与完成,北方民族起了决定性作用。5.考古成果应该通过现代媒介不断走入大众视野,让文物真正活在人民心中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短视频是传播考古成果的有效途径,请你结合材料内容以及下面所给的文物及介绍,写出针对这些文物拍摄短视频的思路及要点。位于广西合浦县城南部的望牛岭汉墓,出土了总量超过4000件的各类珠饰品。它们由水晶、玛瑙、琥珀、玻璃材质制成,以今日的审美看,它们也属实玲珑精致。望牛岭汉墓出土如此多的舶来珠饰,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合浦是两汉时合浦郡郡治所在,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时“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汉代在宫廷官员的率领下,携带丝绸和黄金,从离南海最近的合浦等地乘船出发,前往南亚、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有学者认为,“璧流离”就是“琉璃”的别称,是古代对玻璃的称呼之一。这段史料说明,望牛岭汉墓出土的玻璃珠,可能正是如此漂洋过海“进口”来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宝水乔叶出门再看,余晖已尽。周围的山林已经有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靛蓝。没有路灯,只有家家户户露出的微光,映衬出暖调暮色。也不敢走远,便又到了村委会门口,这块地方并不宽展,此时却有了些空旷意味。在老槐树下看了好一会儿。我爬的最早的树就是槐树,自家院子里就有一棵。爬它只在五月,因上面有槐花。“槐花香,好嘴尝。”奶奶一说这话,就预兆着她想要开始蒸槐花了。常常等不及她老人家慢工出细活,我只管三下两下蹿爬到树上,用手捋着槐花,一把一把地吃。柔嫩的花瓣就被我这么粗粗糙糙地吞到了肚子里。槐花的香并不顺溜,刚入口时是轻微的涩,然后才会泛起淡淡的甜。这甜是个慢性子,来得不烈,走得不急,我从树上下来好一会儿,用舌尖儿舔一圈儿唇,还有余味儿。张开胳膊趴到槐树上,真粗。树皮微凉。一疙瘩一疙瘩的凸起,像脚蹬子引诱着我往上爬,小时候的我爬树是把好手。现在还能爬吗?有多少年都没有爬过了,这老胳膊老腿。鞋是耐克跑鞋,轻便,防滑。左右看看,没一个人影儿。我抬起左脚,搭上一个树疙瘩,往上提劲儿,再把右脚搭上另一个树疙瘩,两手一高一低抱住树,涌动身体,一下,一下,终于够住了最低的枝丫,再提一把大劲儿,上到树上。稍微高了这么一点儿,看到眼里的景致也没什么不一样。不一样的是我。谁能想到我会在这夜里爬到这棵树上呢。我想着另外一个人,他远远地看见这树,看见夜色中树杈上黑黑的蠕动的一团,他会以为这是什么?漆桃花这几天开得正好。其实就是野桃花,宝水人却叫它漆桃花。它的粉是极淡的粉,阳光下远看时竟像是雪白的,近看才会察觉到它的粉,粉中还含红。五瓣,细长的花蕊,稍稍往里扣着,有些羞涩。开得最饱满时,一阵风吹来,就落成了桃花雪。几乎是同时,花柄和花托之间就萌出了小小的绿芽,叶子出来了。每次散步我都会折几枝插瓶。雪梅也有这个爱好,却比我插得讲究,每一瓶都能看得出轻重高低,疏密有序,俯仰得宜,如画一般,且定要白瓶子和玻璃瓶,越发衬着野野嫩嫩的好看。我夸她审美有天分,她腼腆一笑,说是网上学的。秀梅却只看重这漆桃花的果子。说到五六月份时就能长成,跟个小青枣子似的,就再也长不大。吃是不能吃的,以前这叫不中用,近些年却中了用,因为能成钱了。果子虽没果肉,那果核却好。秀梅还说,剥了皮,留着核,穿成手串,卖给游客,可不就成了钱?自从摸着了这个门路村里人一到时节就都去摘这野桃子穿手串,往云里村和云下村送货。野杏花跟着漆桃花的脚,开起来也是轻薄明艳,只是花期也短,风吹一阵子就散落了。和它一起开的山茱萸花期却长,乍一看跟黄蜡梅似的,只是比蜡梅的气势要大。它是树,开出来便是花树,不管大花树还是小花树都披着一身黄花,黄金甲似的,每个枝条每朵花都向上支棱着,十分硬气。云里景区有个景点就叫茱萸台,听说原来叫磨石坡的,后来发现有很多茱萸,就改叫茱萸台了。导游词里说是王维来过。来没来过谁知道呢?孟胡子说,要想吃旅游饭,在地名上咱也得随行就市,这叫文化提升。白蒿也蓬蓬茏茏地长了起来。幼时我爱吃蒸白蒿。奶奶把白蒿一把把地掐回来,洗净后裹上面蒸熟,再浇上蒜汁,便满口鲜腴。其他也罢了,最能显手艺的是怎么裹那一层面,这层面需得匀匀的,还需得不厚不薄,厚了黏糊,薄了不够提香。奶奶裹的那层面,又润又糯,如雪下透出的春草色。抱着几枝漆桃花从坡上下来,碰到张大包正在房后看他的香椿树,树不少,却还瘦小,问他啥时候能来掰芽吃,他说还早。路过九奶家,老安正和九奶在院子里坐着,远远地跟我打了招呼。我便过去。问安嫂子呢,老安说刚挖了点儿荠菜,正在收拾。便高声喊了安嫂子手脚快点儿,先收拾一袋子出来呀。我也只好等着。说话间安嫂子到了跟前,拎了个塑料袋子,满当当的翠色,不容分说就塞过来。我也只好接着。回去包了一顿饺子,比以往吃过的荠菜饺子都鲜美。接下来就迷上了挖荠菜,一直挖到了三月三。这时节,山下的荠菜早就花开成了片,起了硬莲,就吃这一口来说已经算是老了,可山里的荠菜却还正是蓬勃壮嫩。三月三这天,荠菜是主角。和福田庄一样,宝水也是要拿荠菜煮鸡蛋的,“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胜过仙灵丹”。这边还另有一种说法:三月三是荠菜花生日。这还是头一回听说。福田庄的说法是“二月二,龙头抬。三月三,生轩辕”。这么看来,黄帝和荠菜花原是同一天的生日?老安说,老规矩也是要戴荠菜花的。“戴了粮仓满,不戴少银钱”。戴自然是没人戴,却要放在灶边,说是防一年的虫蚁。那天我便冷水坐锅,放了几颗鸡蛋,又将荠菜连枝带叶地整棵盘进去,开火煮了几分钟,放了些盐,把鸡蛋皮儿挨个敲了缝,又小火煮了两分钟,过了凉水,剥了蛋壳,摆在青瓷盘里,又放了几枝带花的荠菜棵。白的雪白,青的淡青,绿的鲜绿,煞是好看,便拍了图发了朋友圈,顿时点赞纷纷。有几个朋友私信问在哪里忙什么,便干脆统一回复了,说在宝水村小住。有留言道,你这也是“升来升去升到农村”。这是豫剧《朝阳沟》里的唱词。我回复道,嗯,是升到底儿了。(有删改)文本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认为,“《宝水》应该是目前为止,书写新农村建设、写乡村振兴的出色之作。它的出色就在于它没有从概念、观念出发,而是实实在在潜入了生活的深处,写活了人物,写足了细节。我个人也把《宝水》看成一部中国七零后长篇小说的突围之作。《宝水》在思想深度与艺术表现力上达到的高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重燃对七零后长篇小说写作的信心。”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介绍了蒸槐花、蒸白蒿、掰香椿、挖荠菜等乡村时令野味儿,说明宝水村仍保留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B.对漆桃花,“我”和雪梅喜欢插花,秀梅却只想着穿手串卖钱,流露出作者对新时代下人们追逐利益的批评。C.茱萸台名字的由来,除了当地茱萸花多,还用了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的典故,增添文化气息,易于吸引游客。D.小说写了“我”在宝水的所见所闻,借植物生长的时序叙说了节气背后对应的极具乡土气息的风俗文化。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作者运用插叙的叙述手法,写了“我”小时候爬树吃槐花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农村物质生活的匮乏。B.第六段对“漆桃花”描写细致,“桃花雪”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呼应花色粉红以及太阳下的雪白,充满诗情画意。C.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多处运用俗语,如“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胜过仙灵丹”,使作品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D.本文和《哦,香雪》一样,没有设置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动情诉说乡村的日常生活,细腻真实地再现时代风貌。8.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本二指出,《宝水》的出色就在于它实实在在潜入了生活的深处,写活了人物,写足了细节。请从“人情之美”“劳动之美”“风情之美”的角度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国之度,在饰四维①。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节选自《管子·牧民》,有删改)文本二:十八年二月,玄奘还,具言其状。太宗曰:“盖苏文②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以不讨。”二十一年二月,上将复伐高丽,朝议以为:“高丽依山为城,攻之不可猝拔。前大驾亲征,国人不得耕种,所克之城,悉收其谷,继以旱灾,民太半乏食。今若数遣偏师,更迭扰其疆场,使彼疲于奔命,释耒入堡,数年之间,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绿之北,可不战而取矣。”上从之。是月,上得风疾苦京师盛暑夏四月乙丑命修终南山太和废宫为翠微宫。上御翠微殿③,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真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秋,七月,牛进达、李海岸入高丽境,凡百馀战,无不捷。攻石城,拔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注】①四维:管仲把礼、义、廉、耻四种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故名四维。②盖苏文:高丽国军事统帅。③翠微殿:唐翠微宫正殿,在都城长安近郊的终南山下。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上得A风疾B苦C京师D盛暑E夏四月乙丑F命修终南山G太和H废宫为翠微宫。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国之度的“之”,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的“之”意义不同。B.状,情形、情况,与成语“不可名状”中的“状”词性和词义都相同。C.服,降服,与“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中的“服”词义相同。D.践祚,表示皇帝登基、继位之意,要进行如祭天、祭祖、册封等登基仪式。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子认为一个国家财力充足,粮足衣丰,人们就能够知礼节、懂荣辱,就一定能够对上服从,君主的政令就会顺利推行。B.唐太宗的臣子们认为在征战中如果使敌方无暇耕种,几年时间,千里之内就会变成荒凉的地方,那样敌方的民心就会离散。C.唐太宗让臣子们分析自己为何不同于古代帝王,既平定中原,又降服周边,一方面是在试探臣子的心意,另一方面也在彰显自己的功绩。D.唐太宗征伐高丽国是因为他们统治残暴、违抗诏令、侵犯邻国,这与太宗自述其对待中原和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并不矛盾。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2)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14.文本一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文本二唐太宗是如何运用这一观点在与高丽的对决中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①张先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天外吴门②清霅③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注】①作者自注曰:“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②吴门:今苏州市,程师孟故乡。③霅(zhà):霅溪,在作者故乡湖州乌城东南。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句通俗易懂,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民歌风味,是作者为友人赠别而写的和词。B.“花脱树”三字暗示了杂花生树,落英缤纷的景色,“脱”字避熟就生,亦有妙趣。C.“杯且举”两句,写饯别宴上作者劝友人更尽一杯酒,祝友人能够跨过滩石险阻,旅途平安。D.下片的“天外吴门”和“清霅”,相对举出,相互映衬,正是两人家乡所在。16.古代诗词常利用意象抒发情感,试列举本词的重要意象,并分别说明这些意象表达的意蕴。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2)《赤壁赋》中,苏轼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两句,一方面感慨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一方面哀叹人生的短暂;《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代诗人面对滔滔逝水,亦常常感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或表达绵绵愁思、离愁别恨,如“,”。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当你刷完牙后吃早餐,或喝上一杯鲜榨的橙汁时,可能会感觉味道怪怪的,原本香甜的橙汁变得十分苦涩。你有没有想过橙汁的味道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诡异呢?其实,当我们吃东西或者喝东西的时候,食物中带有味道的化学小分子就会在我们嘴里“四处游荡”。这些带有不同味道的小分子就像不同的钥匙一样,而舌头上的味觉受体就像不同的锁头,不同的钥匙在嘴里不断地和不同的锁头进行匹配,①,味觉受体就会向大脑发送一系列信号,我们就能感觉到相应的味道了。那么,为什么刚刷完牙吃东西,味道会改变呢?一般的牙膏中都会含有一种叫月桂基硫酸钠(SLS)的化学物质,它是一种表面活性剂,把它添加到牙膏中可以使刷牙时产生更多的泡沫。而刷牙后喝橙汁,会感觉橙汁变苦的“罪魁祸首”就是牙膏中的月桂基硫酸钠。橙汁中的苦味是由柠檬苦素和橙皮苷这两种小分子引起的。平时我们喝橙汁的时候,味蕾上感受苦味的受体会堆积磷脂分子,②,橙汁中的苦味小分子“钥匙”无法插进这些锁头,所以平时喝橙汁的时候感受到的苦味不是那么强烈。而刷牙时牙膏中的月桂基硫酸钠会把受体上的磷脂分子分解掉,把堵住的“锁眼”清理干净,柠檬苦素和橙皮苷可以和苦味受体结合,③。18.文中加点的词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请选择一个分析其妙处。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请结合最后一段概括刷牙后喝橙汁变苦的原因。要求使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①。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②,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③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文中画线的两句话都用了把字句,在表意上各有什么侧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Ⅰ告诉我们,橙汁中一直都有能引起苦味的小分子,但由于磷脂分子的存在,我们感觉橙汁是香甜的。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山东省聊城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D2.C3.B4.D5.①介绍出土的珠饰品:名称、颜色、工艺。②文物寻根:在合浦县出土的地理、历史文化原因。③文物的意义:中华民族重视文化交流,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文明只有交流互鉴才能长久繁荣。【导语】两则材料从历史和考古的角度诠释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材料一强调,中华民族作为一种自觉性民族实体是在百年对抗的背景下形成的,同时也因不同民族间长期的接触、融合、分裂而形成多元统一体。材料二则通过具体的考古发现,展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创新性和包容性,强调边疆考古在揭示中华文明特性上的重要作用。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D.“汉族吸收其他民族奠定不可分割统一体的基础”错误,根据材料一“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可知,汉族不只是吸收其他民族,而且还渗入其他民族聚居区,才奠定了统一体的基础。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如果……那么……”的条件关系错误,即使没有“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华民族也有可能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使得汉民族文化一度被处于排挤、压制的状态,从而限制了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壮大”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而征战和融合是中华民族不断强大,开创新历史的源动力,从而印证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说明北方游牧民族的融入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壮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未提到汉民族文化受排挤。C.“是对汉代将士守卫边疆的真实描写”错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这是对自秦汉以来边塞战事频繁发生的高度概括,而非对汉代将士守卫边疆的真实描写。D.“这说明南方边疆考古成果不突出”错误,文中只是未提及南方边疆考古而已,但实际上南方边疆考古也有突出的成果。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D.“北方民族起了决定性作用”错误。无论是材料中还是表格中,都未说明“北方民族起了决定性作用”,北方民族只是其中重要的力量。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根据所给的文物介绍中“出土了总量超过4000件的各类珠饰品。它们由水晶、玛瑙、琥珀、玻璃材质制成”可知,本题中所给的资料主要展示了出土文物的名称、工艺,在拍摄短视频时可以从介绍出土的珠饰品入手,详细解说它们的材质、颜色、工艺等。②根据文物介绍中“望牛岭汉墓出土如此多的舶来珠饰,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合浦是两汉时合浦郡郡治所在,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可知,这些文物能够在合浦县出土,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所以拍摄短视频要着重介绍在这里大量出土文物的地理、历史文化原因。③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正是这种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可知文本材料中着重讲解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再结合“这段史料说明,望牛岭汉墓出土的玻璃珠,可能正是如此漂洋过海‘进口’来的”我们可以从文明的角度介绍出土文物的意义,体现中华文明的包容并蓄。6.B7.A8.①“我”作为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②“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也是乡村生活的亲历者,使故事真实可信,叙说了乡村寻常而缤纷绚烂的生活,更能突显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的巨大变化。③“我”作为线索人物,贯穿故事始终,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使得情节清晰连贯。9.①文章细致描写了人情之美,宝水的人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且人情浓郁。如“我”散步路上与村民们寒暄,体现了亲近和睦的人情之美。②文章描写了劳动之美,宝水的人们勤劳质朴,努力用双手改变生活。如乡民们将漆桃花的果核做成手串,卖给游客来改善生活。③文章细致抒写了风情之美,宝水地处大山,至今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如每到三月三,当地的百姓会用荠菜煮鸡蛋,庇佑自己和家人身体康健。【导语】文本一通过细腻的叙述,以第一人称视角再现了宝水村淳朴的生活画面与传统习俗,如乡村季节性的野味、田野耕作、人与自然的互动等。文本二则从专业角度高度评价《宝水》,认为其深入生活细节,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人物与生活。两文本共同展现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生活的诗意与现实。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流露出作者对新时代下人们追逐利益的批评”错误,“我”和雪梅、秀梅对漆桃花的做法不同,是因为人物的性格或追求不同,并不是体现秀梅追逐利益的形象。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A.“反映了当时农村物质生活的匮乏”错误,作者回忆小时候爬树吃槐花,主要表明对槐花的喜爱。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其作用的能力。①亲切自然,拉近距离:第一人称“我”的使用,使得叙事口吻更加亲切自然,仿佛在与读者面对面地聊天,例如在描写爬槐树的片段中,“左右看看,没一个人影儿。我抬起左脚,搭上一个树疙瘩”这种口语化的表达,以及内心活动的描写,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宝水村的宁静夜晚。②真实可信,展现乡村变化:“我”作为亲历者,以个体视角观察和体验乡村生活,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文本中“我”详细地描写了蒸槐花、插漆桃花、挖荠菜、煮鸡蛋等生活细节,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恰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我”也见证了乡村的变化,例如秀梅利用漆桃花果核赚钱,以及云里景区开发旅游资源等,都体现了新时代乡村的活力与发展。③线索清晰,串联情节:“我”的活动轨迹串联起了整个故事,从傍晚散步到爬槐树,再到与村民的互动,以及对乡村景物的描写,都是围绕着“我”展开的。文中通过“我”的散步,引出了漆桃花、野杏花、山茱萸等景物描写;通过“我”与张大包、老安夫妇的对话,展现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通过“我”挖荠菜、煮鸡蛋的经历,引出了三月三的民俗活动。“我”就像一根线,将各种人物、事件和景物串联起来,使故事脉络清晰,结构完整。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人情之美:文本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寒暄,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体贴的温情。“路过九奶家,老安正和九奶在院子里坐着,远远地跟我打了招呼……拎了个塑料袋子,满当当的翠色,不容分说就塞过来。”这不仅仅是打招呼,更是淳朴的乡里乡亲之间的情谊,安嫂子二话不说送来满满一袋荠菜,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关爱。“我”也并非仅仅是接受馈赠,而是将这份情谊转化为行动,包了一顿荠菜饺子,并在朋友圈分享,也体现了“我”对这份情谊的珍视。②劳动之美:文本中对劳动之美的描写并非只是结果,而是细致地展现了劳动的过程和智慧。例如对奶奶蒸槐花的描写,“等不及她老人家慢工出细活”“裹的那层面,又润又糯,如雪下透出的春草色”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耐心和技艺。秀梅发现漆桃花果核的商机,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积极探索。并非只是简单的“卖给游客”,而是“剥了皮,留着核,穿成手串”,这其中包含了劳动人民的巧思和付出。③风情之美:文本对风情之美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荠菜煮鸡蛋”这一习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三月三,荠菜煮鸡蛋,胜过仙灵丹”“三月三是荠菜花生日”,这些民俗谚语以及和福田庄不同的说法,展现了宝水村独特的文化传统。“戴了粮仓满,不戴少银钱”,以及将荠菜花放在灶边的习俗,则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10.BEF11.B12.A13.(1)我的才能赶不上古人,成就的功业却超过古人,自己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大家各自按实际想法谈谈吧。(2)自古帝王多妒忌别人超过自己;我却见到别人的优点,好像自己也有了这个优点。14.①之前唐太宗亲征高丽时,攻下城池,夺走粮食,削弱高丽。②群臣建议吸纳之前太宗的做法,并提出要多次小规模出战,使对方无暇耕种,不战而胜。太宗采纳了群臣的建议,多次进攻,取得胜利。【导语】文本一出自《管子·牧民》,强调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提出了以经济和礼节作为治国基础的思想。注重农时和资源的管理,以提高国力。文本二源自《资治通鉴·唐纪》,描绘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既展示了其仁政之道,又融入了对外用兵的谋略。两文本均强调治国在于内政与礼、经济的稳固,并需要因时制宜、善用策略,达成国家富强和安定。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帝得了中风,又因为京城长安夏季酷暑难耐而感到苦恼。所以,在夏季四月乙丑日,他下令修缮终南山中的太和废宫,将其改建成翠微宫。“上”为主语,“得”(谓语)的宾语是“风疾”,故在B处断开;“苦京师盛暑”是动宾结构,表意完整,其后断,故在E处断开;“夏四月乙丑”表时间,强调时间节点(日期),可独立成句,故在F处断。故选BE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及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助词,的;/动词,到、往。句意:巩固国家的制度。/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沛公军营。B.错误。名词,情形、情况;/动词,描述、形容。句意:(玄奘)详细禀报出使高丽的情况。/无法用语言来形容。C.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降服。句意:不能使少数民族归顺(降服)。/以一个国家使八个邻国降服。D.正确。句意:我登基以来。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就一定能够对上服从”错误,根据原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可知,“上”指的是皇上(君王),这句话强调的是国家粮足衣丰,人们就能够知礼节、懂荣辱。君王的服用合乎法度,六亲就相安无事了。没有提及知礼节、懂荣辱就一定能够对上服从,属于无中生有。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成功”,成就的功业;“谕”,明白;“率意”,遵从自己的心意(随意)。(2)“疾”,通“嫉”,妒忌;“胜”,超过;“若”,像。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文本二“前大驾亲征,国人不得耕种,所克之城,悉收其谷,继以旱灾,民太半乏食”可知,唐太宗在之前的亲征中,通过攻占城池、夺取粮食,使高丽百姓无法正常耕种,进而导致粮食短缺,削弱了高丽的国力。这正是对“务在四时,守在仓廪”的反向运用,通过破坏敌方农业生产来打击其生存基础。②根据文本二“今若数遣偏师,更迭扰其疆场,使彼疲于奔命,释耒入堡,数年之间,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绿之北,可不战而取矣。上从之”可知,群臣建议吸取之前的经验,提出多次派遣小规模部队骚扰高丽边境,使其无暇耕种,最终因粮食匮乏而导致民心涣散。唐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采取持续袭扰策略,进一步削弱高丽的农业生产能力,从而在与高丽的对决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参考译文:文本一:凡是一个国家的君主,必须致力于四时农事,确保粮食贮备。国家财力充足,远方的人们就能自动迁来,荒地开发得好,本国的人民就能安心留住;粮食富裕,人们就知道礼节;衣食丰足,人们就懂得荣辱。君主的服用合乎法度,六亲就可以相安无事;四维发扬,君令就可以贯彻推行。因此,减少刑罚的关键,在于禁止奢侈;巩固国家的制度,在于整饰四维。不注意天时,财富就不能增长;不注意地利,粮食就不会充足。文本二:十八年二月,玄奘回到京城,详细禀报出使高丽的情况。太宗说:“盖苏文杀死其国王,迫害高丽大臣,残酷虐待百姓,如今又违抗我的诏令,侵略邻国,不能不讨伐他。”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准备再次攻打高丽。朝廷内部经过商议,普遍认为:“高丽国利用山脉作为城墙,难以迅速攻克。之前皇帝亲自出征,使他们的国民不能耕种,且所攻下的城池,粮食都被我们取走,再加上后来的旱灾,导致大部分民众缺粮。如果现在我们多次派遣小股部队,轮番骚扰他们的边境,使他们疲于奔命,无暇耕种而只能躲入城堡,几年之后,千里之内都会变成荒凉的地方,高丽百姓的民心就会离散。这样,鸭绿江以北的地区就可以不战而取了。”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这个月,皇帝得了中风,又因为京城长安夏季酷暑难耐而感到苦恼。在夏季四月乙丑日,他下令修缮终南山中的太和废宫,将其改建成翠微宫。唐太宗驾临翠微殿,问陪侍在身边的臣下说:“自古帝王虽然平定了中原华夏,却不能降服周边戎狄。我的才能赶不上古人,成就的功业却超过古人,自己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大家各自按实际想法谈谈吧。”群臣都说:“皇上功德大如天地,多如万物,无法找到适当的词语来表达。”太宗说:“不对!我能达到这个地步,只是凭借了以下五方面而已:自古帝王多妒忌别人超过自己;我却见到别人的优点,好像自己也有了这个优点。人的品行,能干和不能干兼而有之,我常常抛弃其短处,择取其长处。国君往往选用贤能的人,便想把他放置怀里,斥退不贤的人,便想把他推到山谷中去;我看见贤能的人就尊敬他,看见不贤的人便怜悯他,贤人和不贤的人能各自找到他们适当的位置。国君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诛杀无辜,没有哪一代不是这样;我登基以来,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贬退、责罚一人。自古君主都推重华夏,轻视夷狄;我独一视同仁予以爱护,所以各个种族部落都像对待父母那样归依我。这五方面就是我成就今日功业的原因呀。在秋季的七月,牛进达和李海岸带领军队进入高丽边境,经历了上百场战斗,没有一场失败。他们成功地攻下了石城,取得了胜利。15.C16.本词中的意象有青草、水、舟、柳枝。①青草在暮色下绵延不尽,表达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无尽的惆怅。②水面广阔,小船难以渡过,表达作者对前程渺茫的担忧(对人生道路艰辛的感慨)。③柳枝是友人所赠,代表友人的深情厚谊,作者将它带往江南,表达作者对友情的珍重和分别时的不舍。【导语】这首词通过离别场景和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上片描绘离别时江河开阔和艰难离情;下片以友人家乡和故乡景物相映衬,突出友情深厚。全词情感真挚,语言清新,富有民歌风味。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祝友人能够跨过滩石险阻,旅途平安”错误,通过注释“折柳赠君君且住”和词的最后一句“为君将入江南去”可知,折柳赠别,是友人程师孟赠作者,说明是作者去江南,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而不是友人。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景物形象的意蕴的能力。本词中的意象有青草、水、舟、柳枝。①青草:“巴子城头青草暮”,暮色笼罩下,巴子城头的青草连绵不绝。在古典诗词中,青草常与离别、思念等情感相连,这里的青草在暮色之中,更添一份苍茫与寂寥,象征着作者与友人分别时那如青草般绵延无尽的惆怅之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②“瞿塘水阔舟难渡”,瞿塘峡水势宽阔,行舟困难。水在这里不仅仅是自然的水域,更象征着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水的广阔无边,暗示了前程的渺茫,表达出作者对人生道路艰辛的感慨。在“瞿塘水阔舟难渡”一句中,舟难以渡过宽阔的瞿塘水,反映出作者感觉自身如同这叶扁舟,面对人生的困境,前途充满艰难,进一步强化了对前程渺茫的担忧。③“赠我柳枝情几许”,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友人折柳相赠,柳枝便承载了友人深深的情谊。作者将友人所赠柳枝带往江南,表明作者对这份友情的珍视,同时也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不舍之情,以柳枝为情感寄托,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1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迩、见、行休、愁。18.示例一:“四处游荡”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化学小分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化学小分子在嘴里扩散的运动;便于读者快速理解专业的概念,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示例二:“罪魁祸首”运用了比喻手法。把牙膏中的月桂基硫酸钠比喻为“罪魁祸首”,形象地说明了月桂基硫酸钠是导致感觉橙汁变苦的原因,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可读性。19.①一旦钥匙成功打开锁头②相当于感受苦味的“锁眼”被堵住了③这样自然就感受到了强烈的苦味20.因为刷牙时,牙膏中的月桂基硫酸钠会把堆积在味觉受体上的磷脂分子分解掉,使橙汁中的苦味小分子与味觉苦味受体结合,所以再喝橙汁会变苦。【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示例一:“四处游荡”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化学小分子拟人化,赋予了它们人类“游荡”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化学小分子在嘴里自由扩散、无规则运动的状态,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想象出这一微观过程。这种拟人化的表述方式,将专业的化学概念以一种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