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篇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问。(14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臼:肉食者谋之,乂何间焉?

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诵,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

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

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

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靡,故逐之。

【乙】商鞅变法(有删节)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已。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

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日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

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藐

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

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言令便者。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豚:古代的

一种肉刑。

2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有一人徙之

B、问:何以战?以明不欺

C、孝公既用卫鞅既克,公问其故

D、战于长勺怯于私斗

28.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B.爷娘闻女,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

涉世家》)

29.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分)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踪④其师公孙贾

30.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言令便者。

31.比较[甲][乙]两文内容可以知道长勺之战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商鞅变法成功

的'原因有其共同点:不同点:甲文乙文

参考答案:

27、D28、D

29、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琳其师公孙贾

30、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

就衰竭了。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说法令方便的

31、取信于民抓住最佳的进攻时机和追击时机违法必究,执法严明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篇二」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

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来诵,民弗从也。”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天子之责,士民之贱,可使相爱。忧患可使

同,缓急可使救。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诉其冤,如诉之于天。有不得已,而

谒其所欲,如谒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①。故凡贿赂先

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

者,终年而不获。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以待

请属②。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决雍蔽》)

【注释】①胥(XU)吏:官府中的衙差小吏。请属:请托,指打通关系。

9.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又何间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B.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C.今也不然朵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D.非金钱无以行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0.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

11.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3分)

12.甲、乙两文中,统治阶级对待百姓诉讼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原文回

答)(2分)

答案:

9.B【解析】A间:参与/间离;B鄱:均为“目光短浅”的意思;C然:这

样/的样子;D以:来/认为。

10.(1)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

信。

(2)所以凡是先行贿赂的人.(他的)请求早上提出,晚上就能实现(解

决)。

11.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2.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

于胥吏。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篇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

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

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

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哀,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旅靡,故逐之。”

1.下列加粗的“以”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何以战

B.必以情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2.解释加粗的词语。

(1)未能远谋____________

(2)忠之属也____________

(3)公问其故____________

(4)一-鼓作气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C

2.(1)谋划(2)类(3)缘故(4)振作

3.(1)尽了自己本分内的事,可以凭此作战。

(2)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

气就枯竭了。(意对即可)

4.取信于民;详察敌情;上下一心;指挥得当;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篇四」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

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

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惠未褊(通“遍”,遍及,普遍)B.小大之狱(案件)

C.1鼓作气(击鼓)D.望其旗靡(萎靡)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必以分人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

C.登轼而望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吾视其辙乱安陵君其许寡人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c“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

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鸳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

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又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血对于曹

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

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忠之属也。可以一位。

⑵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

6.(3分)1)(倒下)

7.(3分)A(A介词,把/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比;C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D代词,指代他们/助词,加重语气,相当于“一定”、“可要”。)

8.(3分)C(详略颠倒)

9.(4分)(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去打仗。

(关键词“可以”1分,句意通顺1分)

(2)敌方的勇气已经衰竭而我方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关键词

“克”1

分,句意通顺1分)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篇五」

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

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

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日: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②同欲:目标一致。③虞:戒备,准备。④将能而召

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1)公将鼓之鼓:

(2)小惠未褊彳扁:

(3)彼竭我盈盈:

(4)既克,公问其故克: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题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

特点?(2分)

【小题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

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答案

【小题1】(1)击鼓(1分)(2)同“遍”,普遍(1分)

(3)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答案1分(4)战胜(1分)(共4

分)

【小题2](1)我看见他们的车撤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

们(1分)

(2)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1

分)

【小题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沉

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小题4】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②鲁国君臣

一心,可谓“上下同欲”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

“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

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鼓”,词类活用,击鼓。“褊”,同“遍”,普

遍。“盈”,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克”,一词多义,战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

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

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

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辙”(车辙印)、“靡”

(倒下)、“逐”(追逐)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弗”

(不)、“必”(一定)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M,要注意抓住句

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

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交代了曹刿要“下视其

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这表现出他是一个沉着、冷静、谨慎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

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小题4】试题分析: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上下

同欲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知彼知己”等的说法。结合语段(一)具体说明即

可。

考点:本题考杳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

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

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

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

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

和明朗化。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篇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他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

“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日:

“请迫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口:“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口:

“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日:“不可。”己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节选自《公羊传》)

【注】①宋会: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令河南

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

追: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租的.词。

(1)彼竭我盈,故克之克:

(2)然后襄公鼓之鼓: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杨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I).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2)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

由。

答:

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师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或击鼓

2.C

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

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的时候就攻打,也们。

4.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售座公缺乏军事力能,但他能够礼贤下

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久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

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

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5.宋褒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投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

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篇七」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

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

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公曰:“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口:“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臭c”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曹刿论战》)

【乙】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

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日:“原三日即卜矣。'’左右于是谏日:“夫

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二吾信也。得原

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

降公。卫人②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日:

“攻原得卫者,信也。”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于市

来,曾子欲捕?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

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④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人:卫国人。③知:思考和判断能力④成:正确的

1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口(约定)B.公将鼓之(击鼓)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监狱)D.不去,是亡吾信也(失去、丢掉)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妻于市来

A.战于长勺B.舜发于吠亩之中

C.左右于是谏曰D.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先详细写曹刿跟乡人的.刈话,说明曹

刿“请见”的原因;再简单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

性。

B.【乙】文中,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文公坚守诚信

的品质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r两地。孔了•对此表示赞赏。

C.【甲】文让我们知道,在战争中,必须运用智慧和计课,寻找各种对己方

有利的战略条件,选择合适的时机,才能够取得胜利。

D.【乙】文通过两个故事告诉人们,不管是在治国层面,还是在家庭教育层

面,我们都应该有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

15、把“文言文阅读”文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

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参考答案:

12、C.狱:案件

13、B例句中的“于”与B项中的“于”都是介词:从、自。A项中的

“于”:介词,在;C中的“于”介词,与“是”一起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

下;D项中的“于”:介词,在中。

14、A“详细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错。详细写的是曹刿跟鲁庄公的刈话,简

单写的是曹刿跟乡人的对话。

15、(1)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我)不敢以少报多,一定如实

(禀告神)。

⑵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并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说:“(晋文公)攻打原国获得

了卫国,是他能守信啊!”

课外文言文翻译: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黄越约定十天做

期限,要攻下原国。到原匡十天后,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

(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

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在这时候(种情况下)劝谏(晋文公)说:“原国的粮食已经

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

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

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

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

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

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她的儿子哭着要跟她去。孩子的母亲说:“你回去,我

返回来后给你杀猪。”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想要捉猪杀猪,妻子阻拦他说:

“只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不是好跟她开玩笑的。孩子是没有知

识的,是跟父母学的人,听取父母的教育。现在你欺骗他,这是在教孩子欺骗。母

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信任他的母亲,这不是正确的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杀掉且

烧熟了那只猪。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篇八」

(一)【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

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人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

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端我

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夏后伯启与有扈⑴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

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

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

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

乐器上弦。(5)修:设置.(6)饬:谨慎、恭敬。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2)忠之属也。屈

(3)期年而有扈氏服期年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3分)

答案:

17、(1)目光短浅(2)本分内的事(3)满一年

18、(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

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19、(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

首先要战胜自己。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篇九」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普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懦,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

吊,弗敢加也,必以信。”刈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莫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可/以一战B.登轼/而望之

C.公问其/故D.彼竭/我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怎么)战B.必以信(实情)

C.小大之狱(监狱)D.虽(虽然)不能察

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一句中足见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

度。

B.两个“未可”、两个“可以”展现了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印证了“肉食者

鄙”的观点。

C.选文第三段采用了顺叙的记叙方法,酉刿从道理上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原因。

D.本文侧重写论战,突出曹刿“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主张。

阅读答案:

1.C(正确的划分应为“公/问其故”。)

2.B(A:“何以”应为“凭什么”;C:“狱”应为“案件”;D:“虽”应为

“即使”)

3.C(第三段采取的是补叙的记叙方法。)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解析「篇十」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句,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

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②同欲:目标一致。③虞:戒备,准备。④将能而君不

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4分)

(1)公将鼓之鼓:

(2)小惠未褊tfi:

(3)彼竭我盈盈:

(4)既克,公问其故克: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题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

点?(2分)

小题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

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击鼓(1分)(2)同“遍”,普遍(1分)

(3)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答案1分(4)战胜(1分)(共4分)

小题2:(1)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1分)

(2)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1分)

小题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沉着、冷

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