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纲要_第1页
三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纲要_第2页
三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纲要_第3页
三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纲要_第4页
三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纲要TOC\o"1-2"\h\u16143第一章总体规划与目标定位 3294681.1规划背景 3209961.1.1政策背景 3311201.1.2发展现状 3219681.1.3坚持市场导向 3105831.1.4坚持创新驱动 348961.1.5坚持绿色发展 343751.1.6坚持协同发展 3276281.1.7坚持民生优先 323501.1.8近期目标(20232025年) 4256841.1.9中期目标(20262030年) 417807第二章产业现状分析 4265061.1.10产业类型 460171.1.11产业分布 5207541.1.12产业发展优势 5262251.1.13产业发展不足 5176141.1.14产业链构成 5246281.1.15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629884第三章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693191.1.16指导思想 6105741.1.17基本原则 630291.1.18总体目标 6188741.1.19主要任务 6297071.1.20科技创新平台类型 7193981.1.2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 7308471.1.22人才培育 7283631.1.23人才引进 73570第四章农业产业协同创新 810361.1.24发展现状 8230381.1.25创新目标 8221681.1.26创新措施 8122651.1.27发展现状 859581.1.28创新目标 895231.1.29创新措施 855191.1.30发展现状 98941.1.31创新目标 952101.1.32创新措施 919130第五章工业产业协同创新 9168781.1.33发展目标 9199071.1.34主要任务 9216701.1.35发展目标 1012271.1.36主要任务 1066861.1.37发展目标 10195341.1.38主要任务 1029938第六章服务业产业协同创新 11154541.1.39发展背景与目标 11259231.1.40旅游业协同创新路径 11254761.1.41发展背景与目标 11232021.1.42商贸物流业协同创新路径 12188351.1.43发展背景与目标 12169131.1.44金融服务协同创新路径 13536第七章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364481.1.45总体目标 1349441.1.46重点任务 13224971.1.47政策措施 13240141.1.48总体目标 14194181.1.49重点任务 14210361.1.50政策措施 1476841.1.51总体目标 14280371.1.52重点任务 14142321.1.53政策措施 1531372第八章政策环境与制度创新 15116071.1.54构建完善的政策框架 15175241.1.55强化政策协同 15187691.1.56优化政策实施方式 1546191.1.57强化政策评估与反馈 15205031.1.58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5129801.1.59创新农村金融制度 16174861.1.60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16297281.1.6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6173991.1.62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16202221.1.63强化金融支持 16135511.1.64优化公共服务体系 1618939第九章产业协同创新项目库建设 16252001.1.65项目筛选原则 16198951.1.66项目入库流程 17316451.1.67项目实施主体 17147671.1.68项目实施流程 1790491.1.69项目管理措施 17187291.1.70项目评估内容 1710231.1.71项目评估流程 1842461.1.72项目调整措施 1811703第十章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 18第一章总体规划与目标定位1.1规划背景1.1.1政策背景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本规划纲要旨在对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进行系统规划,推动农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1.1.2发展现状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在各地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但是受制于资源、技术、市场等因素,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因此,有必要制定规划纲要,引导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节规划原则1.1.3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1.1.4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农村地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1.1.5坚持绿色发展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强化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1.1.6坚持协同发展加强农村地区特色产业间的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实现产业共赢发展。1.1.7坚持民生优先关注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就业的带动作用,保证规划实施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第三节发展目标1.1.8近期目标(20232025年)(1)优化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布局,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2)提高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3)加强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基础。(4)提高农民职业技能,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1.1.9中期目标(20262030年)(1)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完善,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农村地区特色产业与城市产业融合程度加深,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发展格局。(3)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对农民增收、就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4)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第二章产业现状分析第一节产业类型与分布1.1.10产业类型我国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农业主导型、资源依托型、文化传承型、旅游驱动型等四种类型。(1)农业主导型:以农业为主导,发展粮食、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等,如优质稻米、茶叶、中药材等。(2)资源依托型: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矿产、林业、牧业等产业,如石材、木材、羊肉等。(3)文化传承型: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发展手工艺品、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如刺绣、剪纸、土陶等。(4)旅游驱动型:以旅游资源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如农家乐、民宿、风情小镇等。1.1.11产业分布(1)农业主导型产业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如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2)资源依托型产业分布:主要分布在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山西、内蒙古、四川等。(3)文化传承型产业分布:主要分布在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区,如云南、贵州、陕西等。(4)旅游驱动型产业分布:主要分布在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如云南、四川、福建等。第二节产业发展优势与不足1.1.12产业发展优势(1)产业基础较好:部分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壮大。(2)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国家加大对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3)市场需求旺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1.1.13产业发展不足(1)产业规模较小:农村地区特色产业普遍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2)产业链条不完整: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往往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3)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第三节产业链分析1.1.14产业链构成农村地区特色产业产业链主要包括生产、加工、销售、物流、服务等多个环节。(1)生产环节:包括种植、养殖、采集等原始生产活动。(2)加工环节:对原始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3)销售环节:将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价值。(4)物流环节:保证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快捷。(5)服务环节:为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提供技术、信息、金融等服务。1.1.15产业链存在的问题(1)产业链条断裂:部分农村地区特色产业产业链存在断裂现象,如加工环节缺失,导致产品附加值低。(2)产业链条过长:部分产业链条过长,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下降。(3)产业链协同程度低: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协同程度低,导致资源浪费,产业发展受阻。(4)产业链金融服务不足: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在金融服务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第三章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第一节创新体系建设总体框架1.1.16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特色资源的优势,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1.1.17基本原则(1)坚持引导、市场驱动。充分发挥在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环境优化等方面的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2)坚持产业主导、资源整合。以农村地区特色产业为主导,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3)坚持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积极融入国内外创新网络,加强区域间创新合作,实现创新成果共享。1.1.18总体目标到2025年,基本构建起具有农村地区特色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加快。1.1.19主要任务(1)构建技术创新链。围绕农村地区特色产业,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衔接。(2)优化创新环境。加强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创新主体活力。(3)提升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创新服务能力。第二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1.1.20科技创新平台类型(1)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2)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初创期科技企业提供研发、生产、市场等全方位服务。(3)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前沿技术研究。(4)农业科技园区。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1.2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1)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技术创新链的紧密衔接。(2)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服务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3)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制度。保证科技创新平台高效运行,发挥最大效益。第三节人才培育与引进1.1.22人才培育(1)加强农村地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为产业协同创新提供人才保障。(2)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企业培训、高校培养、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农村地区人才待遇,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的氛围。1.1.23人才引进(1)制定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2)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间人才交流,促进人才优势互补。(3)建立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第四章农业产业协同创新第一节粮食作物产业协同创新1.1.24发展现状我国粮食作物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是在面临国际市场竞争和资源环境约束的背景下,粮食作物产业协同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1.1.25创新目标(1)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3)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1.26创新措施(1)加强粮食作物科技创新,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的新品种。(2)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3)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实现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4)发展粮食作物加工和副产品利用,提高附加值。第二节畜牧产业协同创新1.1.27发展现状我国畜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生产效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畜牧产业协同创新成为破解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1.1.28创新目标(1)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3)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减轻环境压力。1.1.29创新措施(1)加强畜牧科技创新,推广高效养殖技术。(2)发展草食畜牧业,优化饲料资源利用。(3)实施畜牧产业链建设,促进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4)加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轻环境压力。第三节特色农业产业协同创新1.1.30发展现状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特色农业产业在发展中仍面临产品同质化、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1.1.31创新目标(1)提升特色农业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2)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3)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1.1.32创新措施(1)加强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培育优质特色农产品。(2)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3)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4)加强品牌建设,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知名度。第五章工业产业协同创新第一节资源加工产业协同创新1.1.33发展目标针对农村地区资源加工产业,我们旨在建立一个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通过提升资源加工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1.1.34主要任务(1)加强资源加工技术研发。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开展资源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技术创新。(2)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区域资源特点和优势,合理规划资源加工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资源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4)拓展市场渠道。加强市场调研,开发适销对路的资源加工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第二节轻工产业协同创新1.1.35发展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轻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1.1.36主要任务(1)加强轻工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2)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3)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提升企业竞争力。(4)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创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第三节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1.1.37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农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1.1.38主要任务(1)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升级。(2)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按照区域特色和优势,合理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3)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4)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创新创业人才。(5)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拓展市场渠道。第六章服务业产业协同创新第一节旅游业协同创新1.1.39发展背景与目标旅游业作为农村地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本节旨在分析农村地区旅游业协同创新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发展旅游业协同创新的目标和路径。(一)发展背景(1)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潜力。(2)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为旅游业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环境。(3)消费升级,旅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二)发展目标(1)优化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品质量。(2)加强旅游产业链协同,提高旅游业整体竞争力。1.1.40旅游业协同创新路径(一)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1)挖掘农村地区特色文化、民俗、自然景观等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2)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创新旅游营销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1)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2)加强与旅游企业、旅行社等合作,拓展旅游市场。(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1)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2)培育专业旅游人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第二节商贸物流业协同创新1.1.41发展背景与目标商贸物流业是农村地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节旨在分析农村地区商贸物流业协同创新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发展商贸物流业协同创新的目标和路径。(一)发展背景(1)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商贸物流业发展空间广阔。(2)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为商贸物流业协同创新提供支持。(3)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商贸物流业创新提供条件。(二)发展目标(1)提升商贸物流业整体竞争力。(2)促进农村地区商贸物流业与农业、制造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1.1.42商贸物流业协同创新路径(一)优化商贸物流基础设施,提升物流效率(1)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配送效率。(2)引入现代物流技术,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二)创新商贸物流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1)推动商贸物流业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融合,创新服务模式。(2)拓展商贸物流业服务领域,满足农村地区多元化需求。(三)培育商贸物流人才,提升行业素质(1)加强商贸物流人才培养,提高行业整体素质。(2)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第三节金融服务协同创新1.1.43发展背景与目标金融服务是农村地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节旨在分析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协同创新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发展金融服务协同创新的目标和路径。(一)发展背景(1)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增长。(2)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为金融服务协同创新提供支持。(3)金融科技的发展,为金融服务创新提供条件。(二)发展目标(1)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2)促进金融服务与农业、制造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1.1.44金融服务协同创新路径(一)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1)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2)引入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二)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1)针对农村地区特色需求,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2)摸索金融服务与农业、制造业等产业的融合模式。(三)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保障金融服务安全(1)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风险防控体系。(2)加强金融监管,保证金融服务安全。第七章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一节基础设施建设1.1.45总体目标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中,基础设施建设旨在为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农村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保障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1.1.46重点任务(1)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铁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与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为特色产业物流提供便捷通道。(2)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供水保障能力,保证特色产业用水需求。(3)能源设施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电力供应能力和清洁能源利用水平,为特色产业提供稳定能源保障。(4)信息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为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信息支持。1.1.47政策措施(1)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2)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3)完善相关政策,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第二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1.48总体目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旨在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提高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1.1.49重点任务(1)教育公共服务: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农村特色产业人才。(2)卫生公共服务: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医疗需求。(3)文化公共服务: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村居民精神风貌。(4)社会保障和就业公共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和创业。1.1.50政策措施(1)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需求。(2)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3)加强部门协调,形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第三节信息化建设1.1.51总体目标信息化建设旨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提高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竞争力。1.1.52重点任务(1)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2)电子商务: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3)农村信息服务: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信息获取、传递和利用能力。(4)互联网特色产业:推动互联网与农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特色产业创新发展。1.1.53政策措施(1)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2)培育农村信息化人才,提高农村居民信息化素养。(3)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农村信息化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第八章政策环境与制度创新第一节政策体系优化1.1.54构建完善的政策框架为推动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需构建一套系统、完善、高效的政策框架。该框架应涵盖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市场开拓、金融支持等多个方面,以形成政策合力,助力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1.1.55强化政策协同(1)建立部门间协同机制,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保证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和有效性。(2)推动政策与产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政策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良性互动。1.1.56优化政策实施方式(1)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政策知晓度和执行力。(2)实施差异化政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1.1.57强化政策评估与反馈(1)建立政策评估体系,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2)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保证政策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第二节制度创新与改革1.1.58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1)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保障农民土地权益。(2)摸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1.1.59创新农村金融制度(1)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1.1.60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1)建立健全农村地区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2)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第三节政策支持与保障1.1.6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1)设立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发展。(2)加大对农村地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1.1.62完善税收优惠政策(1)对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给予税收减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2)实施税收返还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1.1.63强化金融支持(1)加大对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的信贷支持,降低融资成本。(2)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产业发展需求。1.1.64优化公共服务体系(1)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2)加强农村地区特色产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第九章产业协同创新项目库建设第一节项目筛选与入库1.1.65项目筛选原则为保证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项目的高效实施,项目筛选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具有明确的发展前景;(2)与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相结合,具备较强的带动作用;(3)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性,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4)符合市场规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5)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带动农民增收和就业。1.1.66项目入库流程(1)项目征集: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征集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项目;(2)项目筛选:按照项目筛选原则,对征集到的项目进行初步筛选;(3)项目评估:组织专家对筛选出的项目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4)项目入库:将评估合格的项目纳入产业协同创新项目库,并进行动态管理。第二节项目实施与管理1.1.67项目实施主体农村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创新项目的实施主体包括:部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1.68项目实施流程(1)签订项目合同:明确项目实施主体、任务分工、进度安排、资金使用等事项;(2)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包括项目设计、技术引进、人才培训等;(3)项目实施:按照合同要求,开展项目实施工作,保证项目进度和质量;(4)项目验收: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进行验收,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目标。1.1.69项目管理措施(1)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2)强化项目进度监控,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检查;(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