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⑶促进抽穗灌浆。待再生季抽穗70%喷施“九二〇”2克/亩,稻曲病药、螟虫药一并喷雾。三、适宜区域安徽江淮分水岭淮河以南地区(此地区一季稻光热充足,而两季稻光热不足的区域)。四、注意事项1.环境条件。选择水利条件好的稻区。要求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水平中等或偏上,具有独立的灌排条件,确保涝能排旱能灌。2.栽培耕作要求。综合考虑再生稻丰产要求,采用工厂化育秧、大田机插秧,确保丰产所需的基本苗数,同时播种前用强氯精浸种,注意对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病害进行防治,头季稻收获时留中低茬稻桩。五、技术依托单位1.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系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洞庭湖路3355号农业农村大厦邮政编码:230001联系人:孔令娟联系电话:0551-62625566电子信箱:kljahnjz@163.com2.六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系地址:六安市梅山南路农业科技大厦邮政编码:237000联系人:董昌升联系电话子信箱:laszyzx@163.com3.宣城市宣州区种植业局联系地址:宣城市济川街道禾香路27号邮政编码:242000联系人:姚颖联系电话子信箱:laszyzx@163.com4.安徽友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系地址:安徽友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邮政编码:230011联系人:王文余联系电话子信箱:1679540989@第5项:小麦-水稻周年生产主要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推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摘要:针对安徽小麦-水稻周年生产主要病虫害频发重发、病虫害抗药性上升、农药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统筹协调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选药与精准施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应用后综合防效85%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5%以上。在安徽沿江、沿淮小麦-水稻种植区推广应用,该技术累计推广应用3000万亩,累计增收26.78亿元,累积节本4.50亿元,累计节本增收总额31.28亿元,总经济效益达19.71亿元。一、技术概述(一)基本情况。小麦、水稻是我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水稻周年生产是我省沿江及江淮之间地区重要的种植制度。小麦-水稻周年生产主要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有效解决安徽小麦-水稻周年生产主要病虫害频发重发、病虫害抗药性上升、农药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该技术已在在安徽省淮南、蚌埠、合肥、滁州、安庆、池州等地区推广应用3000万亩。小麦-水稻周年生产主要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对提高粮食单产、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具有重要意义。(二)推广应用情况。2019-2023年,在安徽省淮南、蚌埠、合肥、滁州、安庆、池州等地区开展了试验示范。期间,依托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及县市农技推广单位,在淮南、蚌埠、合肥、滁州、安庆、池州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应用3000万亩。(三)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已在安徽沿江、沿淮小麦-水稻种植区推广应用,综合防效85%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内,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5%以上。该技术累计推广应用3000万亩,累计增收26.78亿元,累积节本4.50亿元,累计节本增收总额31.28亿元,该技术成果总经济效益达19.71亿元。(四)获奖情况。该技术部分成果荣获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202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技术要点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统筹协调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选药与精准施药等综合措施。(一)植物检疫。检疫对象按《农业农村部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和《安徽省补充植物检疫对象名单》执行。植物检疫操作按《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执行。(二)选用抗(耐)性品种。水稻选用丰产、优质、抗(耐)虫的中早熟品种。小麦选择耐迟播、耐渍害、抗(耐)病虫的早熟品种。(三)农业防治。1.肥水管理。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总施氮量,科学合理配施氮、磷、钾及微量元素。2.清洁田园。低茬收割水稻,秸秆适度粉碎与深耕还田,或秸秆离田。(三)物理防治。1.性诱。二化螟越冬代、大螟和稻纵卷叶螟主害代始蛾期,每亩稻田布设1个诱捕器,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厘米为宜。2.灯光诱控。诱虫灯悬挂高度一般以接虫口处距地面1.5米为宜,单灯控制面积约30亩,两灯间距100米,开灯时间为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的主要为害代成虫发生期的每日19:00-24:00。(四)生态调控。1.生物多样性控害。水稻田的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紫花苜蓿、波斯菊等显花植物,涵养和保护蜘蛛、寄生蜂等天敌;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丛距3-5米,降低螟虫的种群基数。2.稻鸭共育。水稻分蘖初期,每亩放入10-15日龄的雏鸭7-12只,水稻齐穗时收鸭。(五)生物防治。1.人工释放赤眼蜂。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成虫始盛期,人工释放赤眼蜂,每亩放蜂量8000-10000头,蜂卡放置高度以分蘖期高于植株顶端5-20厘米、穗期低于植株顶端5-10厘米为宜。水稻生长季释放赤眼蜂2-3次,间隔期约为一周。2.生物农药防治。应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乙基多杀菌素、短稳杆菌、印楝素等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应用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防治稻飞虱,于卵孵化始盛期施用。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施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井冈霉素、多抗霉素、蜡质芽孢杆菌等,与芸苔素内酯或碧护混用,可提高防病效果。小麦孕穗期至扬花期,可用苦参碱、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防治小麦蚜虫。应用多粘类芽孢杆菌或枯草芽孢杆菌、呻嗪霉素、四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赤霉病。(六)科学用药与精准施药。1.种子处理。播种前,选择合适药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水稻种子处理,选用肟菌·异噻胺、噻唑锌、噻虫嗪等药剂。小麦种子处理,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晴·噻虫嗪、氟唑环菌胺·咯菌晴·噻虫嗪等药剂。2.科学用药。根据当地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信息,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风险化学农药。防治二化螟。分蘖期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3%,穗期卵孵化高峰时进行防治,可选用甲氧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进行防治,可选用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防治稻飞虱。孕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时进行防治,可选用三氟苯嘧啶、噻嗪酮、烯啶虫胺、噻虫胺、呋虫胺、噻虫嗪、氟啶虫胺腈等药剂。防治稻瘟病。田间稻株病叶率达3%时施药或破口至始穗初期预防施药,可选用三环唑、肟菌·戊唑醇、咪鲜胺、嘧菌酯、苯甲·嘧菌酯、丙硫唑、咪铜·氟环唑等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分蘖末期至孕穗期病丛率达到15%-20%,孕穗期病丛率达到20%-30%时进行防治,可选用噻呋酰胺、噻呋·氟环唑、己唑醇等药剂。防治稻曲病。水稻破口前7-10天(10%水稻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进行预防施药,可选用氟环唑、肟菌·戊唑醇、咪铜·氟环唑、苯甲·丙环唑等药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田间出现发病中心时,应立即施药防治,可选用噻唑锌、噻霉酮、氯溴异氰尿酸、四霉素等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第一次防治(见花打药),赤霉病重发常发区5-7天后开展第二次防治,喷药后遇雨要及时补防。可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氰烯菌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叶菌唑等药剂。防治小麦纹枯病。返青拔节期,病株率达10%时,选用噻呋酰胺、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三唑酮、多抗霉素等药剂喷药防治。防治小麦白粉病。田间病叶率达10%,小麦抽穗后结合预防赤霉病,开展对锈病、白粉病的兼治。可选用戊唑醇、环丙唑醇、丙环唑、氟环唑、腈菌唑、三唑酮等药剂。防治小麦蚜虫。蚜虫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百株500头,穗期百穗800头),可选用吡蚜酮、呋虫胺、高氯·啶虫脒、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防治。三、适宜区域适用于安徽小麦-水稻周年生产区病虫害绿色防控,也可在长江流域其他省份小麦-水稻周年生产区应用。四、注意事项本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每个技术环节的标准和规范实施才能保证防治效果。五、技术依托单位1.安徽农业大学联系地址: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邮政编码:230036联系人:潘月敏、鞠玉亮、羊国根、郭敏联系电话13705693817电子邮箱:panyuemin2008@163.com2.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联系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洞庭湖路3355号农业农村大厦邮政编码:230091联系人:何振辉、郑兆阳、邱坤联系电话子邮箱:ahnwtj@163.com3.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系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洞庭湖路3355号农业农村大厦邮政编码:230091联系人:黄超、孔令娟、吴子峰联系电话子邮箱:hchzj@4.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联系地址: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邮政编码:230031联系人:胡飞联系电话子邮箱:hufly0224@163.com第6项:江淮地区软质小麦轻简化丰产栽培技术推荐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摘要:江淮地区是我国优质软质小麦生产区之一,种植制度以麦-稻轮作为主,软质小麦生产中普遍存在耕播质量差、肥料利用效率低、产量与品质矛盾突出等问题,制约着安徽软质小麦规模化、轻简化和产业化发展。为此,本项技术以高效施肥和花后防早衰为核心,配合专用软质小麦品种、高质量耕播机械和科学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实现软质小麦大面积丰产优质与轻简高效生产。一、技术概述(一)基本情况。软质小麦是生产优质饼干、糕点和酿酒的重要原料,具有硬度低、粉质率高的特点。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各类糕点、饼干等需求不断提高,而国内小麦以中筋类型居多,据统计,2020-2023年我国小麦进口量从838万吨上升至1210万吨,其中主要为软质小麦。由于实际生产中存在水肥不协调、生育中后期灾害胁迫严重等问题,导致软质小麦产量品质不协调,产业化发展受到制约。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安徽的沿淮和江淮麦区是软质小麦核心产区,发展软质小麦生产的区位优势明显。本项技术以轻简化高效施肥和延缓花后早衰为核心,辅以丰产性好的软质品种、高质量复合型耕播机械、绿色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建立江淮地区软质小麦轻简化丰产栽培技术,增产节本增效显著。(二)推广应用情况。2018年以来,本项技术在安徽沿淮和江淮等地区累计推广800万亩。近3年,软质小麦科技特派团在阜南县推广应用60万亩,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颍上县推广应用30万亩,通过安徽省精耕细作示范点和省级指挥田辐射带动面积达50万亩。(三)提质增效情况。本项技术以轻简化高效施肥、花后抗逆防早衰为核心,结合土壤地力、生态条件及软质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规律,采用小麦保持型肥料基施加拔节期少量追氮的模式,在高产稳产基础上有效提高小麦品质,实现节本增效。在施肥环节,一次性底施每亩减少52.5元的投入;基施加拔节期少量追氮可平均增产5.1%(3.2%-7.7%),节本增效达80-100元,平均硬度指数为54(50-57)。在大面积示范应用中,经专家现场测评,增产效果显著,2024年颖上县江店孜镇稻茬小麦示范田实现亩产536.2千克,颍上县红星镇旱茬小麦亩产达550千克。二、技术要点(一)核心技术。1.丰产优质高效施肥技术。小麦专用保持肥一次性底施模式,可用于沿淮地区和中高土壤肥力水平,每亩用45-50千克小麦专用生物膜保持型复合肥料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小麦产量水平可与常规复合肥基施加拔节期追施尿素的模式持平,在施肥环节可减少52.5元/亩的化肥和人工成本投入。小麦专用保持肥基施加拔节期少量追氮模式,可用于江淮地区和中低土壤肥力水平田块,每亩施用40千克小麦专用保持型复合肥料作为基肥,拔节期追施尿素5千克,小麦平均增产5.1%(3.2%-7.7%)。2.花后防早衰技术。扬花期结合“一喷三防”工作可增施亚磷酸钾、磷酸二氢钾或黄腐酸等叶面肥,其中亚磷酸钾每亩地用50毫升兑水15千克,腐殖酸每亩地用50毫升兑水15千克;花后如遇干旱可在灌浆初期沟灌20-30毫米水,提高软质小麦产量和品质。(二)配套技术。1.品种优化配置及播期播量协调技术。针对沿淮、江淮地区等不同小麦种植区的生态特点,分别筛选出区域适宜性的丰产优质软质小麦品种,优化区域品种布局。同时,根据良种良法配套原则,以播期、播量等主要栽培措施协同产量与品质,挖掘产量潜力,其中适播期:沿淮10月20-30日、江淮10月25日-11月10日;根据品种类型,半冬性品种10月中下旬播种,播量12.5-15千克/亩、基本苗20万-25万/亩为宜;春性品种11月上旬播种,播量17.5-20千克/亩、基本苗25万-28万/亩为宜。播期每延后2天,播量提高0.5千克。2.机械化耕整地及种肥同播一体化技术。采用复式一体机,一次性完成施肥、旋耕、播种、第1次镇压,覆土和第2次镇压等机械化作业,施肥深度10厘米左右,播种深度3-5厘米,实现“精细整地,一播全苗”,播种环节轻简化机械化,省时省工、节本增效。3.抗病防倒技术。播种采用包衣麦种,未包衣的种子选用苯醚·咯·噻虫嗪悬浮种衣剂拌种,全蚀病严重田块可增加12%硅噻菌胺悬浮种衣剂拌种;扬花期至灌浆期,重点防治小麦赤霉病,扬花初期叶面喷施氟唑菌酰羟胺100克/亩,后期天气适当可增加防治次数。对于倒伏风险较大田块,于返青期采用镇压或喷施矮壮素、多效唑、烯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抑制基部节间伸长,增强抗倒能力。三、适宜区域本项技术适用于安徽软质小麦主产区及生态特点相似区域。四、注意事项本项技术以“因地制宜”、“因种制宜”、“因时制宜”为基本原则,以软质小麦量质协同为基础,在实际应用推广中,应注意结合茬口类型、品种的养分吸收规律、土壤肥力水平和目标产量等实际情况,同时要注重配合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有机物料投入,提高土壤质量、改善籽粒品质。五、技术依托单位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联系地址:合肥市庐阳南区农科南路40号邮政编码:230031联系人:杜世州、丁永刚、乔玉强、陈欢联系电话子信箱:dsz315@2.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系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洞庭湖路3355号农业农村大厦邮政编码:230091联系人:吴子峰联系电话子信箱:ahwuzifeng@163.com3.颍上县农业绿色发展推进中心联系地址:阜阳市颍上县慎城镇叔牙路1号邮政编码:236200联系人:王冠军联系电话子信箱:905136238@4.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系地址:合肥市黄山路468号通和大厦A栋20-21楼邮政编码:230012联系人:王永玖联系电话子信箱:lkzywyj619@163.com第7项: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六好”技术推荐单位: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摘要:针对安徽省小麦大面积生产上普遍存在的“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小花有余,粒数不足;粒容有余,粒重不足)和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小麦灾害易发频发重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等关键问题,在明确安徽小麦“两长一短”(分蘖期长、幼穗分化期长和灌浆期短)生育特点,确立“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高产是目标、高效是核心”小麦大面积普遍高产的工作思路,明确“稳穗数、增粒数、争粒重、夺高产”技术思路。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针对安徽小麦生产上普遍存在的“品种配置不合理,灾害易发频发重发,整地播种质量差,播期早、播量大、群体大,苗旺长,易倒伏和肥水运筹不合理”等技术问题,坚持选好品种是前提-品种关(选好种),培育壮苗是根本-播种关(播好种),密度合理是基础-群体关(育好苗),肥水运筹是中心-营养关(施好肥),防灾技术是保证-田管关(防好病),减损技术是关键-收获关(收好麦)。集成创建了安徽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六好”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在安徽淮北、阜阳、宿州、亳州、蚌埠、淮南等地区开展示范推广安徽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六好”丰产高效栽培技术。2021-2023年,通过技术培训、宣传和示范带动,3年累计推广该技术1000万亩。(三)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种植技术模式相比,年均亩增产30千克,每亩增收50元以上,丰产优质增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四)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荣获2022年度安徽农业科技推广奖二等奖。二、技术要点(一)选好种,提单产。坚持“产量三要素协调、株高、熟期和抗逆性协同”的原则。淮北麦区以中强筋、中筋和强筋半冬性小麦品种为主;沿淮及江淮北部麦区以中筋、弱筋软质半冬性小麦品种为主;江淮南部及沿江麦区以春性红皮小麦品种为主。(二)整好地,保全苗。坚持“深翻与深旋轮替、逐年加深”原则。一遍一档低速灭茬、二遍二档中速整地、三遍二档高速平地。深翻与深旋深度分别不低于25厘米和20厘米,实现“深、平、碎、实”高质量整地质量目标。(三)播好种,育壮苗。坚持药剂拌种基础上,“五适”精播(适墒、适期、适量、适机、适深),确保“早、全、齐、匀、壮”。一是适墒播种。坚持“适墒好、抢墒巧、补墒早”原则。小麦播种时耕层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80%。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墒情饱和地块要及时开沟散墒。播后墒情不好及时补墒,谨防表土结壳现象发生。二是适期播种。坚持“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及“宁晚勿早”原则。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和沿江圩区适播期分别为10月15-25日、10月20-30日、10月25日-11月5日。在冬季积温逐年增高趋势的气候条件下,适当推迟播期3-5天,以防旺苗和年前冻害。三是适量播种。坚持“宁稀勿稠、早播减量、晚播增量”原则。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和沿江圩区适播期小麦适宜播种量分别为12.5-15.0千克/亩、15.0-17.5千克/亩、17.5-20.0千克/亩。四是适机播种。选用“六位一体”(旋耕、施肥、开沟、播种、覆土、镇压)复式条播机,行距20-22厘米。五是适深适压。坚持“宁浅勿深、深浅一致”原则。播种深度3-5厘米,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覆土严密,无“三籽”(缺籽、丛籽、漏籽)现象。力争播后镇压防散墒,压实耕层防深播。实现“早、全、齐、匀、壮”目标。(四)开好沟,控三害。稻茬麦收不收,关键在于三条沟。力求三沟配套、雨停沟干。主防“三害”(湿害、病害和草害)。化学除草坚持“打早、打小、打了”原则,推广应用“一压二封三杀”综合除草技术。(五)施好肥,提肥效。坚持高氮复混肥(N-P-K=25-10-10)替代三要素复混肥(N-P-K=15-15-15)和“三增三减”基追并重施肥法。一增有机肥减化肥量、二增磷钾追肥量减磷钾基肥量、三增中后期高氮复混肥追肥量减中前期追肥量。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和沿江圩区单产分别由目前600千克、500千克、400千克/亩分别提高到800千克、700千克、500千克/亩,化肥总量需分别增加到80-90千克、70-80千克、60-70千克/亩。氮磷钾基追比6:4-5:5,追肥时期为拔节孕穗期。最终实现“一追三防”(壮秆防倒、增糖防寒、保叶防衰)目标。(六)防好灾,收好麦。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控”和“灾前防、灾中抗、灾后减”的原则。冬前防旱灾和冻害、春季防病害和冷害、后期防倒与风雨热害。坚持“适期收获,确保单收、单贮和专用”原则,力求做到单收、单贮、单售和专用。适宜区域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玉米、小麦-水稻轮作地区。注意事项化学除草要密切关注“天情、墒情和苗情”,防止药害。“一喷三防”要增加用水量,防止高温干燥天气造成药害和肥害。五、技术依托单位1.安徽农业大学联系地址: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邮政编码:230036联系人:陈翔、李金才、郑宝强、李金鹏联系电话子邮箱:cxagricultural@163.com2.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系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洞庭湖路3355号农业农村大厦邮政编码:230041联系人:吴子峰联系电话子邮箱:ahwuzifeng@163.com3.淮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系地址:淮北市相山区孟山中路5号邮政编码:235000联系人:孙益远联系电话子邮箱:hbnwsyy@126.com推荐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摘要:针对当前我省麦-玉米周年轮作普遍存在水肥管理粗放、区域品种选用不合理,播种质量不高,播种密度不够,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灌排不及时,群体构建不合理等问题。以麦-玉周年轮作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优化麦-玉周年生产品种选择、整地技术、播种质量、化学除草、化学控旺、病虫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构建高产群体,实现周年亩产1500千克以上,创建一批“吨半粮田”,大面积提高小麦玉米单产水平,提高肥料和水分利用效率。一、技术概述(一)基本情况。小麦和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均位列第三和第一位。同时,也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分别为4300万亩、1800万亩以上,麦-玉周年轮作栽培技术模式常年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本技术集成了小麦玉米周年生产品种选择、科学整地、水肥调控系统、精量播种、化学控旺、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栽培技术。优化麦-玉周年轮作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提高科学施肥水平,抗逆应变与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能力,巩固提升小麦玉米周年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小麦玉米稳定生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二)推广应用情况。2022年以来,本项技术依托小麦玉米绿色高产高效和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在亳州、宿州、阜阳、淮北等小麦玉米主产区“省市县共建粮油指挥田”“精耕细作示范点”“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累计示范推广9.48万亩。2024-2025年度我省实施玉米和大豆单产提升工程项目142万亩,2025-2026年度申报储备玉米和大豆单产提升工程项目84万亩。通过项目实施,建设一批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基础设备,为该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奠定基础。(三)提质增效情况1.经济效益。通过试验示范,提高小麦玉米出苗均匀度,构建高产群体,实现水肥精准供给,增加抗逆能力,延缓早衰,提高单产10%以上,小麦、玉米亩产分别提高40.6千克、36.6千克,亩增效约200元。同时,可降低施肥、灌溉用工成本。2.社会效益。2023-2024年度,在蒙城县、颍州区、灵璧县、萧县百亩以上连片示范田周年亩产分别达到1704.5千克/亩、1599.9千克/亩、1726.3千克/亩、1608.6千克/亩。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切实带动小麦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均衡增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3.生态效益。本技术可实现小麦玉米水肥多次精准调控,灌溉水和肥料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产量小麦玉米减少水肥用量10%以上,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四)获奖情况该技术获得2023年度安徽农业科技推广奖推广类成果特等奖。二、技术要点(一)优选品种。1.小麦。选择具备抗病、抗穗发芽、抗倒、单株生产力高、生长势强的高产型品种,以半冬性品种为主。2.玉米。选择株型紧凑、耐密植、抗病、抗倒、耐高温、宜籽粒机收的高产型品种。(二)科学整地。1.小麦。玉米秸秆打捆离田。未离田的,进行灭茬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至8厘米以下,均匀抛洒。使用铧式犁或栅条犁深翻地块,深度25-35厘米。使用带有镇压轮的旋耕机进行表土整理1-2遍,达到地表平整,上松下实。2.玉米。小麦秸秆打捆离田。未离田的,进行粉碎灭茬处理,均匀抛洒还田,免耕贴茬直播。播前或者播后开沟排水降渍,一般沟深20厘米,沟宽15-20厘米,确保“三沟”配套且通畅。(三)建好水肥系统。建设水肥管理系统,包括水源(井或渠)、水泵(建议配套功率10千瓦以上)、过滤器、施肥罐和滴灌管网等基础设施。滴灌管网包括主管道、支管道、滴灌带(微喷带)三级管道。主管道(主管直径110毫米以上)铺在沟边或者路边,支管道铺在田头或者田间。滴灌带(微喷带)铺设在作物行间,建议铺设长度控制在100米以内。可在播种时一起完成滴灌带(微喷带)铺设,也可先机械播种,再机械铺滴灌管(微喷带)。小麦每2-4行铺一条滴灌带(微喷带)。玉米每2行铺一条滴灌带(微喷带),宽窄行种植的铺在窄行内。(四)精量播种。1.小麦。适期、适量、适墒播种,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播种量10-12.5千克/亩,基本苗15-20万/亩。机械条播,播种深度3-5厘米。播后滴水(喷水)出苗。2.玉米。抢墒播种,于6月25日前完成播种。等行距或宽窄行播种,等行距行距60厘米,宽窄行中间行80厘米、边行40厘米,播种密度4500-5500株/亩。播种时加装北斗导航,播种深度4-5厘米。播后滴水(喷水)出苗。(五)精准水肥管理。1.小麦。按照每生产100千克小麦籽粒需纯氮2.5千克,磷1千克,钾2.5千克,达到700千克/亩目标产量,共需纯氮17.5千克,磷7千克,钾17.5千克。在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检测的基础上,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需水规律和需肥规律,确定灌溉、施肥次数。氮肥基追比例为4:6,其中40%的氮肥基施,60%的氮肥在返青、拔节、孕穗或灌浆期随水追施。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基追比例为6:4,钾肥在拔节和孕穗期随水追施。2.玉米。按照每生产100千克玉米籽粒需纯氮2.5千克、磷1千克、钾1.5千克左右,达到800千克/亩目标产量,共需纯氮20千克、磷8千克、钾12千克左右。同时,每亩施用农用硫酸锌(含Zn25%)1千克。50%的氮和全部磷钾锌肥做基肥施入,其余氮肥做追肥结合水分管理分别在7-8展叶(播种后20-21天),11-12展叶(播种后35-40天),吐丝后5-10天(播种后58-62天),吐丝后25-35天(播种后70-80天)分4次施入。如果雨水好、土壤墒情佳,每次追肥时,滴少量水,把肥料带下去即可。遇高温干旱,可只滴水抗旱降温,不带肥。(六)化学控旺。1.小麦。对于群体过大的旺苗,在拔节前,根据苗情长势,喷施矮壮素等控旺,用量为30-40毫升/亩,兑水25-30千克/亩。2.玉米。对生长过旺的玉米,在6-8片展开叶时选用30%胺鲜乙烯利水剂、矮壮素等控旺防倒,用量为20-25毫升/亩,兑水15-20千克/亩。(七)化学除草。1.小麦。除草以治早治小为原则,冬前分蘖期普治为主、春季返青期补治为辅。选择晴好天气,温度10℃以上进行。禾本科杂草选用精恶唑禾草灵、炔草酸;阔叶杂草选用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等。2.玉米。播后芽前封闭除草,选用精异丙甲草胺或乙草胺+噻吩磺隆或唑嘧磺草胺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根据土壤墒情调节用水量。苗期于玉米3-5叶期选用苯唑草酮+莠去津或烟.硝.莠去津等专用除草剂,进行茎叶除草。(八)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结合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一喷多促”,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使用低毒低残留、广谱、高效农药、注意交替使用。(九)适时收获1.小麦。叶片变黄、籽粒脱水变硬后,选用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获,可同时将小麦秸秆切割粉碎抛洒还田。收获前把田间滴灌带全部收回,下茬玉米播种时再铺设。2.玉米。提倡适期晚收,在苞叶变枯蓬松、籽粒乳线基本消失、基部黑层出现且籽粒含水率下降至28%以下时收获。提倡籽粒机收,收获后及时烘干或晾晒。三、适宜区域本技术适用于安徽省麦-玉周年生产区域。四、注意事项播种作业时,要控制播种速度,防止播种不均匀。滴水出苗时,注意控制水量,防止出苗不均匀。化学控旺注意控旺时间把握,不可过早,也不能过晚。五、技术依托单位1.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系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洞庭湖路3355号农业农村大厦邮政编码:230091联系人:潘广元、黄超、吴子峰、张军联系电话子信箱:351763075@2.安徽农业大学联系地址: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邮政编码:230036联系人:李金才、陈翔、马庆、蔡荣号联系电话子邮箱163.com3.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系地址:亳州市谯城区市府南路原市工商局院内邮政编码:236800联系人:吴雪、李梦娜联系电话子信箱:bznjzx@163.com第9项:玉米早播晚收高产栽培技术推荐单位:安徽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摘要:针对安徽省玉米生产中品种、播期、生育期等与光、温、水资源匹配度不高、资源利用率偏低;玉米晚播弱苗、苗期涝渍灾害、花粒期高温干旱、早衰早收籽粒灌浆不完全等问题凸显,产量潜力难以充分发挥的现状,构建以早播晚收抢时防渍增光热、抢墒免耕机播防倒育壮苗为核心的玉米“早播晚收”高产栽培技术,通过育壮苗延生育期,促灌浆增粒重,提高温光资源利用,达到提升我省玉米单产水平的目标。该技术近3年在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等地累计示范推广100万亩以上,亩增产12.5%,亩节本增效150元/亩以上。一、技术概述(一)基本情况。安徽省地处黄淮海南部,6-9月光照900小时以上、大于10℃积温2700℃左右、降雨量500毫米以上,光温资源充足,奠定了玉米较高的产量潜力。生产中玉米品种、播期、生育期等与光、温、水资源匹配度不高,尤其是6月上旬夏初与10月上旬秋季光温热资源利用率偏低;玉米晚播弱苗、苗期涝渍灾害、花粒期高温干旱、早衰早收籽粒灌浆不完全等问题凸显,产量潜力难以充分发挥。针对上述现状与问题,研发玉米“早播晚收”高产栽培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产能提升技术模式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通过早播培育壮苗,降低芽苗期涝渍灾害风险;合理水肥结合一喷多防,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一喷多促防早衰结合晚收促灌浆增粒重,增加光温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玉米资源高效利用与产量品质协同提升目标。(二)推广应用情况。近3年在淮北、宿州、亳州、阜阳、蚌埠等地进行示范应用,累计示范推广100万亩以上,为提高温光资源利用,提升我省玉米单产提供有效支撑。(三)提质增效情况。玉米早播晚收技术平均亩增产12.5%,亩节本增效150元/亩以上。(四)获奖情况。相关技术成果“安徽麦茬玉米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获2019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相关成果“沿淮地区夏玉米减渍抗旱丰产增效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获2021年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二、技术要点(一)选择耐密抗逆中晚熟品种。选用具有耐密植、抗倒伏、中晚熟特性(生育期110-120天),同时具有较强的抗逆境灾害能力,如耐高温干旱,南方锈病、茎腐病、穗腐病抗性好的优良玉米品种。(二)前茬秸秆及时处理。坚持小麦联合收获机械加装秸秆粉碎抛撒装置,确保抛散均匀,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无抛洒装置或抛洒不均匀地块要进行灭茬处理或适墒秸秆打捆离田,土壤含水量较高时杜绝打捆机进田作业。小麦播种前应进行深耕整地,增加耕层厚度,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三)抢时免耕精量机直播。小麦收获后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抢时抢墒集中板茬机直播,力争6月15日之前完成播种,最迟不得晚于6月25日。墒情不足时,播后浇蒙头水或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足墒出苗,保证一播全苗壮苗。选择气吸式或指夹式精量播种机加装导航,板茬机直播,精准控制行距、株距。播种深度3-5厘米。采用微喷或滴灌的地块,可以在播种机上加装微喷带、滴灌带铺设装置,一次完成播种、施肥、覆土、镇压、铺管作业。玉米播后苗前进行机开沟降渍防涝,根据田块情况灵活安排开沟方向及开沟数量,一般沟深20厘米,沟宽15-20厘米,确保三沟通畅。淮北地区留苗密度为4500-5000株/亩,沿淮等地区留苗密度为4000-4500株/亩。(四)合理水肥管理。施肥采用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结合、基肥和追肥相结合的施肥原则。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上,每亩施纯氮(N)18-20千克、磷(P2O5)6-8千克、钾(K2O)10-12千克,农用硫酸锌(含Zn25%)1千克。根据土壤养分含量,酌情增减施肥量。氮磷钾基追比均为5:5,锌肥全部做基肥施入,施肥深度10-15厘米,种肥距离10厘米以上。农用硫酸锌可在播种前采用无人机撒施。在玉米喇叭口期和籽粒形成末期及时追施穗肥和粒肥,有条件的田块采用管网式滴灌等水肥一体化精量管理系统进行全生育期分次追肥,水肥互促,实现玉米供肥和需肥同步,促进玉米生长,提高肥料利用率。前期涝渍发生后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也可喷施黄腐酸类等生长促进剂,增强玉米根系活力,提高抗逆能力,促进玉米生长。进入拔节期后遇旱及时灌溉,注意防止穗期“卡脖子旱”,可采用自走式或管网式水肥一体化设施微喷或滴灌,穗期保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左右,花粒期保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五)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玉米幼苗可见叶3-5叶期(杂草1-3叶期)喷施甲基磺草酮类除草剂进行茎叶除草。玉米齐苗后喷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地老虎、黏虫、草地贪夜蛾、玉米根腐病等。大喇叭口期喷施虫酰肼或氯虫苯甲酰胺和苏云金芽孢杆菌防治玉米螟。授粉结束后,综合防治后期穗蚜、穗螟、锈病、叶斑类病害等,病害防治药剂选用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5%的戊唑醇乳油等。虫害防治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吡虫啉、噻虫嗪、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视病情发展连续防治1-2次,间隔7-10天。玉米灌浆乳熟期以提高灌浆效率、增强群体抗性为重点,开展一喷多促,保绿延衰,粒饱增产。使用芸苔素内酯等玉米专用生长调节剂,可再增加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兼顾防病和促进灌浆,配套使用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因地制宜使用杀虫杀菌剂防控病虫。(六)适期晚收机收。玉米成熟的标志是苞叶黄白、干枯松散,籽粒脱水变硬、乳线消失,尖冠处出现黑色层,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根据品种特性、茬口衔接、气象特点可适当延迟收获时间,一般日均气温16℃以下玉米灌浆速度明显下降,14℃以下灌浆基本停止,正常情况下在10月上旬,最迟10月15日之前收获,提高粒重,降低水分,减损提质。采取加装秸秆粉碎抛撒装置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籽粒含水量≤28%时采用玉米籽粒收获机直接收获籽粒,或者采用果穗收获机收果穗,提倡籽粒烘干贮藏一体化。三、适宜区域本技术适用于安徽省冬小麦-夏玉米生产区。四、注意事项玉米力争早播,争取6月15日前完成播种,最迟不得晚于6月25日,以培育壮苗,避免梅雨期的苗期涝渍灾害。收获推迟至10月上旬,最晚于10月15日之前完成收获,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粒重,减损提质,增产增效。五、技术依托单位1.安徽农业大学联系地址: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邮政编码:230036联系人:马庆、蔡荣号、刘立超联系电话:0551–65786021电子邮箱:mqqmmq@126.com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联系地址:合肥市庐阳南区农科南路40号邮政编码:230001联系人:张林、王世济、武文明、彭晨联系电话子邮箱:zhanglin00@163.com3.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系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洞庭湖路3355号农业农村大厦邮政编码:230041联系人:潘广元联系电话子信箱:351763075@第10项:鲜食玉米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推荐单位:安徽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摘要:针对安徽省鲜食玉米集中上市,丰产不丰收,土地利用率低;生产中潜在高温风险等问题,通过合理安排播期,采取整地起垄、施肥、病虫害防控等配套栽培技术,4月上旬露地播种鲜食玉米,鲜穗在7月上中旬成熟;7月下旬播种第二季,鲜穗可在10月中下旬成熟,实现同一地块一年两熟。可有效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增效、产业振兴。近3年累计示范推广20万亩以上,一年两熟增产增效2000元/亩以上。一、技术概述(一)基本情况。安徽近年来鲜食玉米发展较快,常年播种面积达150万亩。玉米鲜果穗一般7月上旬至8月中旬成熟,由于鲜穗集中上市,常有“坐过山车现象”,丰产不丰收。同时,鲜穗市场供应期短,难以满足均衡上市的需求。由于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受气象等要素影响,6月初至7月中旬种植鲜食玉米,有潜在高温风险,8月上旬播种有不能正常成熟风险。针对上述现状,历时多年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通过合理安排播期,4月上旬露地栽培鲜食玉米,鲜穗在7月上中旬成熟;7月下旬播种,鲜穗在10月中下旬成熟,实现同一地块一年两熟,有效解决鲜食玉米“旺季烂,淡季断”的市场问题和种植户“丰产不丰收”的效益问题,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增效、产业振兴。(二)推广应用情况。近3年在亳州、淮南、滁州、合肥、芜湖、池州、马鞍山等地进行示范应用,累计示范推广20万亩以上,为满足市场均衡需求,增加种植效益提供有效支撑。(三)提质增效情况。春季鲜食玉米效益达2000元/亩左右,秋季鲜食玉米产值可达3000-4000元/亩。一年两熟增产增效3000元/亩以上。(四)获奖情况。成果登记2项:“优质高效鲜食玉米周年均衡上市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鲜食玉米一年三熟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件,专利号:ZL202320390243.5。二、技术要点(一)选择优质品种。选择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包含本区域)或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大穗高产、优质的鲜食玉米品种,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等。(二)整地起垄。旋耕土壤,耙平整细。土壤均匀一致,松软细碎,耕层上虚下实。冬闲田可以冬耕冻垡,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和土壤结构,促进土壤有机质矿化,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草危害。春季为了提高地温,起垄和覆盖地膜,按照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起垄。秋季可以板茬直播。淮河以南地区雨水较多,为提高地温和减轻涝渍危害,采取畦作种植,1.2米宽的凸畦有利于排涝降渍。(三)科学施肥。按照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肥料配施、基肥与追肥配施的原则。春季整地前,一般每亩施用农家肥1000千克或商品有机肥100千克,复合肥料(15-15-15)30千克,农用硫酸锌(含Zn25%)1千克。在鲜食玉米大喇叭口期每亩追施尿素15-20千克。秋季板茬直播,基肥可以在播种时施入,施肥深度10-15厘米,种肥距离10厘米以上。(四)适期播种。春季在4月上旬播种,秋季在7月下旬播种。播种深度3-5厘米,深浅一致,播后覆土镇压严实。墒情不足时,播后浇蒙头水或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滴水出苗技术,确保一播全苗、匀苗、壮苗。玉米播后苗前进行机开沟降渍防涝,根据田块灵活安排开沟方向及开沟数量,一般沟深20厘米,沟宽15-20厘米,确保三沟通畅。(五)合理密植。一般每亩播种3500株左右,行距60厘米,株距随密度而定。宽窄行种植可按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进行。(六)水分管理。发生涝渍田块,在涝渍发生后及时每亩追施尿素5千克,也可喷施黄腐酸类等生长促进剂,增强玉米根系活力,提高抗逆能力,促进玉米生长。晴天中午叶片出现卷曲,傍晚或清晨仍不能恢复时及时灌溉。特别是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遇旱尽早浇丰收水,防卡脖子旱。穗期保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花粒期保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七)病虫害防控。病虫害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物理防治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黄板诱蚜。生物防治可选用苏云菌杆菌或短稳杆菌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等。化学防治采用生物农药和低毒农药。在鲜食玉米齐苗后喷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地老虎、黏虫,如有灰飞虱发生,用吡蚜酮防治;幼苗可见叶3-5叶期(杂草1-3叶期)喷施甲基磺草酮类除草剂进行茎叶除草;喇叭口期喷施康宽或虫酰肼防治玉米螟。(八)适期采收。糯玉米一般开花授粉后25天左右采收,以指甲掐籽粒时,顶部已变硬,但仍能掐出汁液,作为采收标准。甜玉米一般在开花授粉后22天左右采收。果穗苞叶青绿,花丝枯萎转至深褐色,籽粒体积膨大至最大,色泽鲜艳,挤压籽粒有乳浆流出。鲜穗应注意保鲜,短期保鲜不应剥去苞叶。运输途中尽可能摊开、晾开,降低温度,可延长保鲜时间。三、适宜区域本技术适用于安徽省鲜食玉米一年两熟生产。四、注意事项(一)注意播期选择和茬口衔接,4月上旬播种第一季鲜食玉米,7月下旬可以接茬播种第二季。6月初至7月中旬种植鲜食玉米,有潜在高温风险;8月初播种,受灌浆期低温影响,有不能成熟风险。(二)秋季种植选择南方锈病抗性强的品种。五、技术依托单位1.单位名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联系地址:合肥市庐阳南区农科南路40号邮政编码:230001联系人:张林、王世济、武文明、彭晨联系电话子邮箱:zhanglin00@163.com2.单位名称:安徽农业大学联系地址: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邮政编码:230036联系人:蔡荣号联系电话子邮箱:510490@3.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系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洞庭湖路3355号农业农村大厦邮政编码:230041联系人:潘广元联系电话子信箱:351763075@第11项:淮北地区耕地质量与小麦-玉米周年产能协同提升技术推荐单位: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摘要:针对淮北平原麦-玉轮作区砂姜黑土耕地质量与周年作物产能协同提升综合技术模式构建与应用缺乏的问题,采用砂姜黑土适应性麦-玉品种周年优化配置技术、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快腐技术及根际营养抗逆生态调控培肥技术、精量播种技术、麦-玉周年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耕地质量与麦-玉周年产能协同提升技术模式并示范推广应用,灌溉水和肥料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年均亩增产76.7千克,每亩增收150元以上,丰产优质增效显著。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安徽淮北平原70%以上为砂姜黑土区,是中国最大的砂姜黑土集中连片分布区,主要以小麦-玉米轮作种植模式为主。由于砂姜黑土耕层粘闭僵板结构障碍突出,有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低,水肥利用率低和生产效能低下,限制作物产能提升。因此,提升砂姜黑土产能是实现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需求。针对淮北平原麦-玉轮作区砂姜黑土耕地质量与周年作物产能协同提升综合技术模式构建与应用缺乏的问题,重点围绕淮北砂姜黑土区耕地质量和作物产能难以协同提升的难题,开展了“砂姜黑土适应性麦-玉品种周年优化配置技术、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快腐技术及根际营养抗逆生态调控培肥技术、精量播种技术、麦-玉周年水肥精准调控技术”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淮北地区砂姜黑土耕地质量与小麦-玉米周年产能协同提升综合技术模式创建。通过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示范及应用实现耕地质量和作物产能的协同提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在安徽淮北、阜阳、宿州、亳州和蚌埠等地区开展示范推广耕地质量与麦-玉周年产能协同提升技术。2021-2023年,通过技术培训、宣传和示范带动,3年累计推广该技术1000万亩。(三)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种植技术模式相比,年均亩增产76.7千克,灌溉水和肥料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每亩增收150元以上,丰产优质增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四)技术获奖情况。该技术荣获2023年度安徽农业科技推广奖特等奖。二、技术要点(一)麦-玉适应性品种周年优化配置技术。1.适应性小麦品种鉴选。选择通过国审或安徽省审定的适宜砂姜黑土地区推广种植,且应具有抗旱耐渍抗倒、优质高产稳产半冬性小麦新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的要求。2.适应性玉米品种鉴选。选择通过国审或安徽省审定的适宜砂姜黑土地区推广种植,且应具有耐高温耐密植、抗南方锈病、抗茎腐病、抗穗腐病和抗倒伏等综合抗性的玉米新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的要求。(二)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快腐改土培肥技术。1.小麦秸秆全量粉碎匀抛覆盖还田。选用带秸秆粉碎抛洒装置的小麦联合收获机,实现小麦籽粒收获与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一体化,留茬高度≤15厘米,秸秆粉碎长度≤5厘米,秸秆抛洒均匀,联合收获机田间作业质量符合NY/T135和NY/T500的要求。2.玉米秸秆全量粉碎翻埋还田快腐技术。选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加装秸秆粉碎灭茬装置,确保玉米秸秆细碎、匀铺,于玉米收获后深耕埋茬,耕深≥25厘米,打破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改善耕层蓄水保肥能力。秸秆还田过程中配合使用促进秸秆冬季快速腐解的微生物菌剂。3.逐年加深精细整地改土培肥技术。对于耕层较浅地块,小麦季逐年增加耕深。一般旋耕2-3年,深耕1年。耕翻后耙实、镇压可使土壤细碎,减少大坷垃,上松下实,防止水分散失,底墒充足,确保小麦一播全苗。(三)精致播种育壮苗提产能技术。1.小麦“五适”播种一播壮苗技术。坚持“五适播种(适墒、适期、适量、适机和适深)”和“宁晚勿早、宁稀勿稠、宁浅勿深”的原则。冬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最迟不宜晚于10月30日。玉米收获后根据土壤墒情结合冬小麦适宜播期进行抢墒播种,播种前要保证0-20厘米土壤含水量达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80%;出苗期土壤墒情不足应及时补墒,宜选用喷灌或微灌进行补灌,每亩补灌量为20-30方,禁止大水漫灌。选用旋耕、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五位一体”小麦旋耕播种机等行距播种方式,播量为10.0-12.5千克/亩,基本苗为15万-20万/亩;行距为20-22厘米,播种深度在3-5厘米。2.玉米“抢时抢墒”免耕机直播技术。小麦收获后根据天气和土壤墒情抢时抢墒集中免耕机直播,力争早播,玉米下限播期为6月15日,下限播期前若遇墒情不足应造墒播种或抢播后及时灌溉。选择气力式或指夹式精量播种机加装导航播种机,精准控制行株距。等行距60厘米种植,播种密度为4000-5000株/亩,播种深度在3-5厘米。(四)周年精准施肥改土培肥增产能技术。1.小麦基追并重化肥后移精准施肥技术。在基施商品有机肥150千克/亩基础上,亩施纯氮16-18千克、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钾6-8千克、硫酸锌1-1.5千克,基肥追加施用适量AM(丛枝菌根)真菌菌剂。氮肥基追比为6:4-5:5,优质强筋小麦氮肥基追比为6:4,磷、钾肥基追比为5:5;追肥时期为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2.玉米氮肥后移精准施肥技术。亩施纯氮18-20千克、五氧化二磷5-7千克、氧化钾5-7千克,50%的氮和全部磷钾肥做基肥施入,其余氮肥做追肥于玉米大喇叭口期机械追施或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施入。(五)适时收获精密减损技术。小麦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收获前去杂去劣,选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单品种单收单放,预防混杂。入仓籽粒含水量控制在12.5%以下,以防发生霉变。当玉米果穗苞叶呈黄白色蓬松变干,籽粒灌浆线消失,籽粒变硬,尖冠处出现黑色层时,采取加装秸秆粉碎抛撒装置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当籽粒含水量≤28%时采用玉米籽粒收获机直接收获籽粒。适宜区域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玉米轮作地区。注意事项小麦完成播种后及时进行机械镇压2遍,提高土壤保墒能力,若土壤湿度较大时不可镇压。技术依托单位(一)安徽农业大学联系地址: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邮政编码:230036联系人:李金才、陈翔联系电话子邮箱:cxagricultural@163.com(二)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系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洞庭湖路3355号农业农村大厦邮政编码:230041联系人:吴子峰联系电话子邮箱:ahwuzifeng@163.com(三)临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系地址:阜阳市临泉县迎仙路与幸福路交叉口东北角邮政编码:236400联系人:赵伟、卢飞义、柳西玉联系电话子信箱:zhaoweilq@126.com第12项:淮北平原夏大豆增密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推荐单位:安徽省油料作物产业技术体系摘要:为充分挖掘大豆抗逆高产潜力,促进大豆提质增产,安徽省油料作物产业技术体系经过多年探索,提出以“增密抗逆”为核心的单产提升技术路径,配套种子处理、肥水运筹、化控、抗逆防衰、病虫草害防控及收获等技术,集成淮北平原夏大豆增密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实现大豆抗逆高产增效。一、技术概述(一)基本情况。安徽省常年大豆种植面积900万亩左右,居全国第三位、黄淮海地区第一位。淮北大豆主产区基础设施好、地力水平高的地块大多用来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玉米等作物,种大豆的地块普遍是地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地块,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抵御灾害能力弱,大豆产量低而不稳。目前该地区大豆亩产仅110千克左右,低于全国平均,与世界平均单产160千克差距更大,严重影响了大豆的种植效益。为充分挖掘优质大豆品种高产潜力,促进大豆提质增效,我们研明了区域优质高产群体特征和产量构成指标,提出以“增密抗逆”为核心的单产提升技术路径,配套种子处理、肥水运筹、化控、抗逆防衰、病虫草害防控及收获等技术,形成了淮北地区大豆增密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解决了目前大豆生产存在的抗逆性差、产量不高不稳等问题,稳定提高大豆产量品质,对稳定区域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二)推广应用情况。2022年以来,“淮北平原夏大豆增密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在太和、涡阳、埇桥、灵璧等地进行推广示范,获得良好的抗逆增产增效效果。2022-2024年度,通过技术培训、宣传和示范带动,在全省累计推广100万亩,推广前景广阔。(三)提质增效情况。2022年涡阳县百亩皖豆37实收亩产301.7千克/亩。2023年涡阳百亩皖豆37实收301.2千克/亩,百亩蒙0990实收304.5千克/亩。2024年太和县百亩皖豆37和郑1307专家测产308.4千克/亩。大户采用本技术与传统种植技术相比,大豆产量提高15%-30%,籽粒蛋白质含量提升0.5-1个百分点;农药投入减少10%以上,肥料、水分、农药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每亩平均减少用工0.5-1个,平均每亩增收200元以上,从而实现大豆抗逆稳产增效生产。(四)获奖情况。通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建立了淮北平原夏大豆增密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形成了完整的标准化技术实施操作流程。以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获批发明专利3项,制定了2项团体技术标准。技术要点(一)选择优质高产抗逆品种。选择通过国家或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适应本地区气候、土壤和茬口条件,结荚性好,耐密植,抗倒伏,抗逆性强,底荚位置宜机收,抗病虫害能力强,落叶性好的优良品种,生育期95-105天。适合本地区推广种植的高油高产品种有齐黄34、皖豆66、荷育6号、中黄203等,高蛋白高产品种有皖豆37、菏豆19、菏豆33、临豆10号、皖宿01-15、中黄39等。(二)种子拌种处理。播前精选粒大、饱满、纯净的种子,剔除病、杂、劣粒。采用35%多克福种衣剂1:80-100进行包衣,使用62.5克/升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200毫升/千克种子+30%噻虫嗪悬浮剂种衣剂拌种。采用复合根瘤菌剂3毫升/千克种子+保护剂2毫升/千克种子拌种。(三)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前茬小麦收获后及时旋耕灭茬,平整耙碎,旋耕深度15-20厘米。要抢墒抢时播种大豆,可选用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机。播种行距35-40厘米,落籽均匀一致,播种深度3-5厘米。6月15日-25日播种结束。墒情不足时,播后补充灌溉确保一播全苗。中小粒型品种(百粒重≤22.0克),亩播种量5-6千克;大粒型品种(百粒重>23.0克),亩播种量6-7千克;分枝强的品种每亩定苗1.5-1.8万株,分枝弱的品种每亩定苗1.8-2.0万株。(四)合理水肥运筹。亩基施大豆专用肥20-25千克,或亩施氮磷钾复合肥(N:P:K=15:15:15)20千克。对肥力差、苗瘦弱的地块,应在分枝期至初花期进行追肥,亩施过磷酸钙15千克、尿素3-5千克,或追施磷酸二铵10千克。鼓粒期适当喷洒磷酸二氢钾或叶面宝、美洲星等叶面肥。根据大豆的生长阶段和土壤湿度情况,在开花、结荚和鼓粒等关键生长阶段合理灌溉,确保植株有足够的水分供应。(五)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播种后出苗前,喷施50%乙草胺50-75毫升/亩、75%封净30-50毫升/亩进行土壤化学封闭除草。苗后采用15%盖草能20-30毫升/亩、25%精禾草克25-30毫升/亩加25%虎威50-70毫升/亩除草。苗期重点防治蚜虫,预防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发生,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8克/亩,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20克/亩,兑水30-50千克喷雾。花荚期防治大豆卷叶螟、斜纹夜蛾和蚜虫等,可用50%氯氰菊酯80毫升/亩、1%阿维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20%快杀灵400倍液等药剂,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鼓粒期防治豆荚螟和大豆食心虫,可用20%氰戊菊酯乳油20-40毫升/亩喷雾。(六)化控防倒。对密度偏大、群体旺长的田块,在初花期用缩节胺20毫升/亩兑水20千克喷施,或用15%多效唑50克/亩兑水40-50千克喷施控旺。(七)抗逆防衰。于结荚鼓粒期或遭遇干旱、高温、渍害等逆境后,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多元微肥和6-BA或芸苔素内酯等,增加叶片营养,延缓大豆叶片衰老。可结合喷药治虫在不同时期进行喷施。(八)适时减损收获。9月底到10月初叶片完全脱落,籽粒成熟圆满时,当植株轻轻摇动时,籽粒与荚壳之间能发出清晰的声响时收获。机械收获时将割茬降低到10厘米以下。三、适宜区域安徽淮北地区夏大豆生产,其他自然生态要素与本区域相似的夏大豆区参考使用。四、注意事项1.在土壤墒情适宜时播种,或根据土壤墒情,播后适时进行喷灌,保障出苗的均匀度、整齐度,确保实现预定的种植密度。2.根瘤菌和药剂需分开拌种,先拌种衣剂,后拌根瘤菌。3.遭受干旱、渍水、高温逆境时,要及时排灌,降低气象灾害影响。五、技术依托单位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联系地址: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邮政编码:230031联系人:杜祥备,黄志平,陈小飞,金文俊,王大刚,杨磊联系电话子邮箱:duxiangbei@126.com2.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系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洞庭湖路3355号邮政编码:230001联系人:黄超联系电话子邮箱163.com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政编码:100081联系人:宋雯雯、孙石联系电话子邮箱:songwenwen@第13项:大豆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荐单位: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摘要:针对根腐病、蚜虫、食心虫等重大病虫害的常年暴发成灾,高效抗性品种和生防资源匮乏、常规防治效果差、残留污染重等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创新了符合我省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要求的健身栽培技术和精准施药技术,建立了大豆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解决了大豆重大病虫害全生育期绿色防控问题。近3年,在安徽大豆主产区累计推广应用1254.3万亩,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一、技术概述(一)基本情况。大豆是我国重要粮饲兼用作物及油料作物,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在1.4亿亩左右,总产2000万吨。我国每年大豆需求量达1亿吨,有8000多万吨依赖进口,面临“卡脖子”危险。然而,根腐病、蚜虫、食心虫等重大病虫害的暴发危害严重制约了大豆安全生产。针对大豆病虫害防控中存在的高效抗性品种和生防资源匮乏、常规防治效果差、残留污染重等问题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创新了符合我省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要求的大豆健身栽培技术和精准施药技术,进而创建了大豆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解决了大豆重大病虫害全生育期绿色防控问题,对保障大豆产业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该技术,制定实施安徽省地方标准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二)推广应用情况。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与市县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合作,以建立示范区、带动辐射区的方法,组织研究成果的示范和推广应用。2012-2017年,在蚌埠、怀远、肥东等市县开展了试验示范。自2018年起,在宿州、阜阳、淮北、蚌埠、淮南、滁州、合肥、蒙城、利辛、谯城等10市、县(区)进行了连续多年大面积示范推广。近3年,该技术在安徽大豆主产区累计推广应用1254.3万亩。(三)提质增效情况。本项技术推广应用后,绿色防控区化学农药施用次数减少1-3次,化学农药施用量降低30%以上,大豆增产16%-20%,累计新增纯收益20.03亿元。该成果推广应用,有效控制大豆病虫危害,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增收节支明显,有利于保护天敌和农田生态平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四)获奖情况。获2022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二、技术要点围绕大豆根腐病、食心虫等主要病虫害,采取以种植抗病虫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精准施药相配合的防治措施,实现全程绿色防控,解决了大豆重大病虫害全生育期综合防控问题。主要技术要点如下:(一)实行植物检疫。严格实行大豆种子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应符合GB12743-2003和GB15569-2009的规定。(二)选用抗病虫优质品种。种植抗(耐)病虫优质大豆品种,如金豆99,徐豆16、皖豆28、徐0901、蒙1158-1、濉科20、冀豆17等;压缩感病品种种植面积。(三)健身栽培。1.合理轮作。根腐病发生重的地区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等非寄主作物3年以上轮作。2.种子处理。严格选种,清除病粒、虫粒和破伤粒。播种前晒种5-8小时,注意防止阳光暴晒造成种皮破裂。采用大豆专用种衣剂(例如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包衣。3.清沟排水。大豆花期结合中耕培土,清沟排水,降低土壤及田间湿度。4.叶面施肥。开花结荚期每亩喷施0.2%-0.3%硼酸、0.3%磷酸二氢钾和1%-2%尿素混合液25千克,提高大豆植株免疫力,防止早衰。5.清除病残体。收获后深耕灭茬,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虫来源。(四)物理防治。1.黄板诱杀。在大豆蚜虫始发期至盛发期,根据蚜虫发生情况,在田间设置黄板诱杀,每亩悬挂20-30块25厘米×40厘米黄色杀虫板。黄板悬挂高度要定期调整为高出大豆植株顶部10-20厘米,诱杀蚜虫,以减少蚜虫危害和传播病毒病,同时诱杀烟粉虱成虫。2.灯光诱杀。在主要害虫发生期(6-10月),每30亩安装1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豆天蛾、豆荚螟、棉铃虫、斜纹夜蛾、蛴螬等害虫成虫。杀虫灯安装高度以接虫口距离地面1.3-1.5米为宜,灯管功率15瓦,集中连片使用。每日18:00时开灯,次日6:00关灯。(五)生物防治。播种前每亩随基肥撒入150亿个孢子/克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250-300克(先加5千克细土拌成毒土),防治蛴螬。按印楝素浓度为0.80毫克/升和哈茨木霉浓度为1.0×106个孢子/毫升配制成生防制剂,也可直接用0.80毫克/升印楝素+1.0×106个孢子/毫升哈茨木霉,拌种或喷雾,防治地下害虫和大豆根腐病。每亩用10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0-25克,或用生防菌JDF3发酵液,喷淋茎基部,防治大豆根腐病。(六)精准施药。在多种病虫同时发生的情况下,重点抓住重要病虫,兼顾其他病虫,采取“一喷多防”的策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不同类型的农药交替使用。严格按农药使用次数和安全间隔期要求施药。1.防治疫霉根腐病。种子处理:大豆播种时,每100千克种子用62.5克/升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300-400毫升包衣,可兼治霜霉病、镰孢根腐病;或每l00千克种子用2%宁南霉素水剂1000-1500毫升拌种。在蛴螬和烟粉虱危害较重地区,可选用25%噻虫·咯·霜灵种子处理悬浮剂,每100千克种子用550-700毫升进行种子包衣,可兼治蛴螬和烟粉虱。大田施药:病害始见期或发病初期,用氟环唑、嘧菌酯、精甲霜灵等兑水喷施茎基部,每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次。机动喷雾器对水30千克,手动喷雾器对水60千克均匀喷雾。推荐使用无人机进行防治,适当增加用水量,增加飞防助剂,提高防治效率,兼治霜霉病、炭疽病。2.防治大豆蚜虫。大豆苗期或蚜虫盛发前防治,当有蚜株率达10%或平均每株有虫3-5头,每亩用20%哒嗪硫磷乳油60-80毫升,或4%高氯·吡虫啉乳油30-40克,兑水喷雾防治,兼治豆天蛾。3.防治大豆食心虫。8月中旬成虫始盛期,100平方米蛾量达50头的田块,确定为防治对象田,每亩可用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15-20毫升,或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15-20毫升,或21%氰戊·马拉松乳油30-40克,兑水喷雾,注意结荚部位要着药,毒杀成虫,同时杀死一部分卵和初孵幼虫。三、适宜区域适用于安徽地区的大豆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也可在黄淮海地区推广应用。四、注意事项本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每个技术环节的标准和规范实施才能保证防治效果。本技术适用于安徽地区的大豆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对于地域、气候相近的其他地区大豆病虫害的防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应注意地区间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差异。五、技术依托单位1.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联系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洞庭湖路3355号农业农村大厦邮政编码:230601联系人:何振辉、郑兆阳、石珊、王蓓蓓联系方式子邮箱:zhengzy8@163.com2.安徽农业大学联系地址: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130号邮政编码:230036联系人:潘月敏,高智谋,羊国根,鞠玉亮,陈方新联系方式子邮箱:panyuemin2008@163.com第14项:大豆接种复合根瘤菌与配套施肥技术推荐单位:宿州市农业农村局摘要:我省大豆生产中,农户由于经济成本、施肥技术等方面限制,往往存在氮肥施用不足现象,限制了大豆产量。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多年来开展的大豆栽培试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大豆固氮减肥高产栽培技术,以接种复合根瘤菌为核心,配套肥料运筹、综合栽培管理等技术,集成大豆接种复合根瘤菌与配套施肥技术。多年大面积试验示范结果显示,使用本技术大豆产量可提高10%以上,同时减少氮肥用量15%-20%,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该项技术近年来在安徽大豆主产区阜阳、亳州、宿州、蚌埠等地广泛推广应用,年推广面积达30万亩以上,2022-2024年覆盖示范推广面积100万亩。一、技术概述(一)基本情况。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为大豆提供氮素营养,有效促进大豆的生长发育,增加大豆蛋白质含量,改善大豆的品质。我省大豆生产中,农户由于经济成本、施肥技术等方面限制,往往存在氮肥施用不足现象,造成大豆产量不高不稳、品质不优。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我国大豆根瘤菌菌剂不足、市场占有率低(我国不足8%,而国外主要大豆种植国多在75%以上),同时也缺乏相应配套的栽培技术。综上,我们开展了大豆根瘤菌的采集、鉴定与共生匹配性筛选,获得了广适性的高效复合根瘤菌;研发了保护剂和不同的接种方式,提出以接种复合根瘤菌为核心,配套合理肥料运筹等技术,集成大豆接种复合根瘤菌与配套施肥技术,解决了大豆生产存在的氮肥施用不合理、环境压力大、产量不高不稳、品质不优等问题,稳定提高大豆产量品质,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二)推广应用情况。2022年,“大豆接种复合根瘤菌与配套施肥技术”在宿州市埇桥区开展了10个千亩方和10个百亩方共1.1万亩示范应用;2023年,在埇桥区、泗县、涡阳、太和、濉溪、谯城区、明光和宿松等地推广应用50万亩;2024年,在埇桥区、濉溪、五河、太和、涡阳、灵璧等地推广示范50万亩。2022-2024年,全省覆盖推广面积100万亩以上,获得良好的增产增效效果,该技术在安徽大豆生产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高的经济性,推广前景广阔。(三)提质增效情况。2022年宿州市埇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测产结果表明,使用本技术较对照田大豆单株根瘤数量由60-80增加到120-140个,增产12%-15%。2023-2024年经过实地测产,使用本技术的大豆普遍可以实现10%-12%的增产,同时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提高2%、粗脂肪含量提高1%-2%,平均每亩净收入增加40-50元。在减施氮肥5%-25%的基础上,实现增产8%-20%。(四)获奖情况。通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建立了大豆接种复合根瘤菌与配套施肥技术,形成了完整的标准化技术实施操作流程。以该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获批农业农村部肥料登记证1个,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评2023年优秀新型肥料产品,获批发明专利2项,制定地方标准1项,企业标准2项。二、技术要点(一)选择优质高效复合根瘤菌。根瘤菌菌剂产品质量符合《农用微生物菌剂》(GB20287-2006)规定,且产品适宜范围为大豆。优选有效活菌数高、已在当地开展过大田试验示范、且增产效果显著的复合根瘤菌菌剂。(二)种子接种根瘤菌。采用现拌现用的方式,按照复合根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口腔科用生物材料性能考核试卷
- 演出经纪人职业素养提升与道德规范践行考核试卷
- 矿用设备虚拟现实维修培训考核试卷
- 电影道具制作中的艺术表现考核试卷
- 纺织品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管理考核试卷
- 核果类水果种植园防寒保暖考核试卷
- 电缆的绝缘材料耐热性能研究考核试卷
- 辽宁省阜新市清河门区2025届三下数学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济宁医学院《机器人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三维动画综合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2021年版) 4-04-05-05 人工智能训练师
- 第三章业绩评价
- 绿色荧光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分子实验设计
- 《永遇乐(李清照)》(课堂PPT)
- 四川省2007年普通高校职教师资班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试
- 长输管线焊材用量计算表
- 日立风冷热泵H系列螺杆机组说明书
- 广西艺术学院普通本科专业评估方案.
- 《气管插管术》PPT课件课件
- 初中学生学籍表(2020年整理).doc
- 加药系统出厂检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