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题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灯笼》主备教师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灯笼》是部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灯笼”主线,勾起了自己关于灯笼的诸多记忆,从文化、情感等多种角度表达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在结尾处更是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文章行文的脉络。2.精研细品,感受“灯笼”的文化内涵。3.品味语言,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在“灯笼”中寄予的情思,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教学重点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文章行文的脉络。2.精研细品,感受“灯笼”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在“灯笼”中寄予的情思,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情境任务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点亮了华夏千年的悠悠岁月,照耀着历史的纵横阡陌。提起灯笼,人们会想到李商隐的“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提起灯笼,人们会想到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灯笼,或许也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那么,吴伯箫的笔下,灯笼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作品《灯笼》。【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点亮了华夏千年的悠悠岁月,照耀着历史的纵横阡陌。提起灯笼,人们会想到李商隐的“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提起灯笼,人们会想到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灯笼,或许也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深处。那么,吴伯箫的笔下,灯笼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作品《灯笼》。二、展示目标,明确重点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文章行文的脉络。2.精研细品,感受“灯笼”的文化内涵。3.品味语言,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在“灯笼”中寄予的情思,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目录:1.理结构之精妙2.品情思之丰富3.探文化之传承三、教学过程任务一:理结构之精妙1.呈现描写灯笼的词《青玉案·元夕》,展现古代灯笼、宫灯的图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介绍宫灯:主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又称宫廷花灯。它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各面画屏图案内容多为龙凤呈祥、福寿延年、吉祥如意等。2.作者简介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他出生并成长于山东莱芜。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在山东当老师,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散文,30年代中期创作《灯笼》3.检查预习(1)文体常识散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1)字词积累(2)词语释义4.整体感知,梳理内容(1)阅读文章的1、2段,圈点出最能够体现作者与“灯笼”有着紧密联系的语句。预设: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都是。(2)作者主要写与灯笼结缘的事情,第一段为何要写儿时喜欢光、火的情景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预设:内容上:丰富的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这样可以避免在叙事过程中行文的单调呆板;表达效果: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引出下文对灯笼的回忆。(3)“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都是。”作者与灯笼结了哪些缘?请简要概括。提示:学生默读课文5分钟,结合课后阅读提示的内容进行概括。预设: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故事(3);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45);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6)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7)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8)在纱灯上描红(9)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情景(10)联想爱国名将(11)表达方式:记叙(二)品情思之丰富1.快速阅读文章的3—11自然段,概括与灯笼有关的事情,说一说最打动你的是哪一份情感。句式:最打动我的是__________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的__________情思。学生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细细地品,与组内同学分享。(10分钟)四步朗读法:1.大,大而不喊;2.慢,慢而有情;3.快,快而不乱;4.稳,稳而有度。(1)语句呈现: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3段)最打动我的是接祖父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长幼情笃、祖孙情深(亲情)。教师提示表达方式:抒情(2)语句呈现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5段)最打动我的是伴学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母子情深(亲情)。教师提示表达方式:抒情(3)语句呈现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6段)最打动我的是挂在村头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安慰孤客的温情(乡情)。表达方式:议论(4)语句呈现跟了一条灯笼在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元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最打动我的是元宵节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绽放青春飞扬乐趣。教师提示表达方式:抒情(5)语句呈现……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8段)最打动我的是族姊远嫁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历史文化)表达方式:议论(6)语句呈现好似一江扬子洲,驾小舟…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10段)最打动我的是皇宫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烛泪悯献帝的思绪。(历史文化)表达方式:议论(7)语句呈现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最打动我的是将军灯帐前的灯笼,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上阵杀敌的爱国情怀。教师提示表达方式:抒情2.自由读11自然段,思考:作者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师:文章出现了多个典故,涉及到古代的多员大将,请你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预设:(1)“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招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一年(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2)“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意义: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暗含着作者报国的信心和决心。3.思考:为什么在灯笼的背后还有国家之情?请根据老师提供的背景材料谈谈你的理解。材料链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萧。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明确:作者以灯笼为线索,从童年的记忆中的亲情、乡情,写到国家之情,从古代驰骋沙场的名将军,写到了自己愿为“马前卒”之愿望。从小到大,从古至今,表达了自己愿意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投身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大业之中的宏愿。3.读完了全文,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以“灯笼”为题?预设:因为“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的几个故事都是由“灯笼”串连起来的。“灯笼”是文本的抒情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4.教师小结:文章从灯笼写起,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传递着亲情、乡情和家国情。这便是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三)探文化之传承1.结合全文看,“灯笼”被作者寄寓了何种意义呢?明确:(1)个人情感: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怀念童年亲情)(2)历史文化: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感受文化历史)(3)家国情怀: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抒发爱国激情。2.你能用自已的语言说一下灯笼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蕴含的意义吗?预设: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可以营造一种喜庆欢乐的氛围。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过年时都要准备上一盏红红的灯笼悬挂在门庭或屋中。红红的灯笼在大年三十夜里点燃悬挂于门庭或屋中既照亮了黑夜又照亮了全家人的祥和幸福。四、课堂小结主旨总结文章从灯笼写起,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传递着亲情、乡情和家国情。在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的时候,吴伯箫先生围绕灯笼回忆了许多美好的往事,抒发了投身革命、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这种“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是作者的可贵之处,更是撑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脊梁。五、师生共读(有感情地诵读)灯笼是指引祖父回家的一盏明灯/是母亲白发上的一缕青丝未白/是孤行客心里的一份安心/是保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