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24分)一、(16分)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勾当/锐不可当包扎/安营扎寨B.隐晦/诲人不倦挑战/挑拨离间C.星宿/露宿街头濡养/妇孺皆知D.娉婷/驰骋沙场鲜腴/鲜为人知【答案】B【解析】【详解】A.dàng/dāng,zā/zhā;B.都读huì,都读tiǎo;C.xiù/sù,都读rú;D.pīng/chěng,xiān/xiǎn;故选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繁殖殚精竭虑旁骛正襟危坐B.浩劫催枯拉朽墨守恹恹欲睡C.断语根深蒂固嬉闹不言而瑜D.闲遐丰功伟绩屹立油然而生【答案】A【解析】【详解】B.催枯拉朽——摧枯拉朽;

C.不言而瑜——不言而喻;D.闲遐——闲暇;故选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最近热播的纪录片《大国工匠》,表现出工人师傅对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B.我们透过十五倍的放大镜,才能看到针孔中的大熊猫,微雕真是令人叹为观止。C.外交部发言人在讲话中旁征博引,名言警句信手拈来,让与会的记者佩服不已。D.政策一落地,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现象就戛然而止了。【答案】D【解析】【详解】A.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形容工人师傅对技术要求极高。使用恰当;B.叹为观止: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形容对大熊猫微雕精湛技艺的高度赞叹。使用恰当;C.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形容外交部发言人在讲话中用不着怎么思考,就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使用恰当;D.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不能用来形容超纲教学现象消失。使用对象错误,使用不恰当;故选D。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危急关头,领导们要有勇气,该出手时须出手,如果不这样,否则当断不断、反受其乱。B.当黄灯是否应该停车这样的问题都需要讨论的时候,表明了我们的交通安全素质急需提高。C.花样层出的汤水和佳肴,是广府人养生饮食的缩影,也折射出广府人食疗健体的民间智慧。D.中国愿同东盟共创繁荣、同享机遇、把握大势、排除干扰,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落到实处。【答案】C【解析】【详解】A.有误,表意重复,将“如果不这样”及后面的逗号删去;B.有误,缺主语,删去“当……的时候”;D.有误,语序不当,将“共创繁荣、同享机遇、把握大势、排除干扰”改为“把握大势、排除干扰、同享机遇、共创繁荣”;故选C。5.请你结合材料,完成以下三个任务。材料一:博物馆已逐渐告别高冷,俯下身段,向我们一步一步走来,其中,两方面的创新值得注意,一是博物馆更注重贯彻以人为本,为公众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二是更关注公众对博物馆的诉求,积极寻求与公众互动交流之道。从活动开展、布展创新、新技术应用到文创产品研发,无不体现亲民色彩。材料二:天天“线上办展”让博物馆有了许多新想法,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利用“黄埔军校”公众号推出“足不出户看军校”网上展览,利用“近代广州”公众号推出近代广州摄影历史小故事,推送“老城市新活力——红色沃土出新彩”线上展览,馆方报送的“广州1949”虚拟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推送首批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为广东省入选首批推介的两个展览之一。材料三:某中学准备邀请广州博物馆馆长到校指导,下面是邀请函的部分内容。我校拟于2021年12月28日开展“让博物馆成为美好生活选项”的活动,恭请您莅临我校指导。我们热诚期待您的拜访。(1)阅读上面材料,你认为博物馆采取了哪些亲民举措?(2)博物馆举办了征联活动,请你根据上联补写下联。上联:线上线下皆瑰宝下联:馆外馆中_________(3)材料三的邀请函中有一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答案】(1)①注重贯彻以人为本,为公众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②关注公众对博物馆的诉求,寻求与公众互动交流之道。③利用公众号推出网上展览等内容。(2)俱亲民(3)“我们热诚期待您的拜访”,“拜访”应改为“光临”。【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根据材料一中“博物馆更注重贯彻以人为本,为公众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的语句,可得:注重贯彻以人为本,为公众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根据材料一中“更关注公众对博物馆的诉求,积极寻求与公众互动交流之道”的语句,可得:关注公众对博物馆的诉求,寻求与公众互动交流之道。根据材料二中“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利用‘黄埔军校’公众号推出‘足不出户看军校’网上展览,利用‘近代广州’公众号推出近代广州摄影历史小故事,推送‘老城市新活力——红色沃土出新彩’线上展览,馆方报送的‘广州1949’虚拟展览入选国家文物局推送首批全国博物馆网上展览资源”的语句,可得:利用公众号推出网上展览等内容。【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结合上联“线上线下皆瑰宝”,根据材料一中“从活动开展、布展创新、新技术应用到文创产品研发,无不体现亲民色彩”可得:馆外馆中俱亲民。【小问3详解】考查语言运用得体的能力。材料三为邀请函,语体为书面语体;邀请又属社交语体,要注意谦敬词的使用,“我们热诚期待您的拜访”中的“拜访”使用不当,“拜访”:意思是一指短时间看望,二指敬词,看望并谈话。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属于敬词误用,应改为敬词“光临”,表示宾客的来到。二、(8分)6.古诗文默写。(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①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李商隐《贾生》)②_____,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③水击三千里,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北冥有鱼》)④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⑤因思杜陵梦,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⑥_____,白露未晞。(《蒹葭》)(2)某同学做了初中杜甫诗歌专题整理,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杜甫诗诗句批注出处①_____,_____。身处开元盛世的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望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破家亡,诗人移情于物,春天的花鸟让诗人伤感。《春望》②_____,_____!诗人以博大的济世情怀,道出心底美好的心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答案】①.不问苍生问鬼神②.秋草独寻人去后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④.溪云初起日沉阁⑤.凫雁满回塘⑥.蒹葭萋萋⑦.会当凌绝顶⑧.一览众山小⑨.安得广厦千万间⑩.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解析】【详解】(1)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点字“抟、阁、凫雁、塘、蒹葭、萋萋”的书写。(2)作答时要根据批注的内容《望岳》中表现“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以博大的济世情怀,道出心底美好的心愿”的诗句来填写,注意重点字“凌、览、厦、庇、俱”的书写。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共46分)三、(16分)7.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是日更定矣不知木兰是女郎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苍颜白发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D.是金陵人,客此客问元方(2)把“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翻译成现代汉语。(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文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往事,写出了大雪后西湖之美,其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悲。B.此文融情于叙事写景中,运用白描勾勒出景物、人物,形神兼备,朴素淡雅,却又耐人寻味C.作者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人的渺小与天地的广阔进行对比,充满了画面感。D.作者以舟子之语来收束全文,似赞似爱,实嗔实怪,着力表现出舟子对“痴”人的不理解。【答案】(1)C(2)(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3)D【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这/表示判断(与“非”相对);B.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白色;C.都是疑问代词,怎么,哪里;D.名词作动词,客居/客人;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一,全,都。【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D.有误,作者以舟子之语来收束全文,似嗔似怪,实赞实爱,着力表现出作者痴迷于世俗之外的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不是“似赞似爱,实嗔实怪”,不是表达舟子对“痴”人的不理解;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8.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数日阴雨,苦甚。至双清庄,天稍霁。庄在山脚,诸僧留宿庄中,僧房甚精①,溪流激石作声,彻夜到枕上。石篑②梦中误以为雨,愁极,遂不能寐。次早,山僧供茗糜③,邀石篑起。石蒉叹曰:“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僧曰:“天已晴,风日甚美,响者乃溪声,非雨声也。”石篑大笑,急披衣起。啜④茗数碗,即同行。(选自《初至天目双清庄记》)[注]①精:精致,讲究。②石篑:明代文学家。③茗糜:茶与粥。茗,茶。糜,粥。④啜:喝。(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天稍霁_____②遂不能寐_____(2)请简要分析文中“石篑大笑”的原因。【答案】(1)①.天放晴②.睡觉(2)“石篑大笑”的原因:①笑自己误以水声为雨声;②听闻天晴为能出游而高兴。【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①句意:天气稍稍转晴。霁:天放晴。②句意:就怎么也睡不着了。寐:睡觉。【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理解重要语句的意思,一定要把语句放在语段中,联系上下文语境去理解。联系前文中“石篑梦中误以为雨,愁极,遂不能寐”及僧人的话“响者乃溪声,非雨声也”,石篑大笑是笑一是自己误以水声为雨声,徒增烦恼,为自己的失误而笑;联系下文的“急披衣起。啜茗数碗,即同行”可知,石篑大笑二是是因天晴能出游而高兴。【点睛】参考译文:一连几天的阴雨,让人十分苦闷,到了双清庄的时候,天色微微放晴。双清庄在山脚下,有很多僧人住于此处,僧房很是干净整洁。溪水冲击着石头发出声音,整晚都传到耳边。石篑睡梦之中以为又下雨了,愁闷至极,于是不能安睡。第二天早上,僧人准备了茶饭,来叫石篑起来。石篑叹气道:“下了这么大的雨,怎么回去呀,只有躺在床上神游罢了。”僧人说:“天已经晴了,风和日丽十分美丽,那是泉水的声音,不是雨声。”石篑开怀大笑,急忙披了衣服起来,喝了几碗茶,便一起走了。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自己。(2)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既表达了诗人对远隔千里的胞弟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饱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描绘诗词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要流畅。如: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这句话的意思是: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四、(30分)10.阅读以下材料,完成问题。“福”字早已是人们喜闻乐见、深具节日内涵的象征性符号。春节临近,小福同学对“福”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进一步了解“福”字的来源与相关文化意蕴,她收集了不少有关“福”字的材料。材料一:在古代春节,人们习惯将“福”字用仓颉文、垂篆文、鲁篆文、钟鼎文等书于红纸上,贴在壁、柜、箱、桶上面,俗信能招福运。人们现今习惯于在门上挂春联,中间贴“福”,还要倒贴,“倒”谐音“到”,表示“福到”。甲骨文里就有“福”字。字的下面是人的两只手,手的上面是个盛着酒的酒樽,酒樽上面是个“示”字,义为祭台。这是表示人们在春节时手捧着酒樽在祭台前祭献祈福。现今写的“福”字,仍是依照甲骨文的形体特征:左偏旁的“礻”即“示”;右边的“”,古写为“”,是个盛着酒的长颈鼓腹的酒瓶。可见,“福”字的本义是在春节(商称“祀”)时以酒祈福。古代,人们以酒祈福,是为求得“五福”。现今过春节,门上贴春联的横批常是“五福临门”,也是传习着“五福”的含义。《尚书•洪范》中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富贵、健康安宁、美好的品德和长寿善终为最难得的五种福气,到了汉代,由于人们择吉避讳,便把最后一种福气改为“多子孙”了。除夕这天,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团团圆圆就是福。(节选自吴正格《“福”字里的春节》,有删改)材料二:“福”字的演变材料三:春节临近,又该贴“福”字了,但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人喜欢将“福”字倒贴过来。对此,中国民协主席冯骐才则表示,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冯骥才介绍说,在我国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在水缸和土箱子(即垃圾箱)上,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倒”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用“福至”来抵消“福去”,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冯骥才强调说,至于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端庄大方,故应正贴。此外,冯骥才还强调,中国人对生活是敬畏的,对“福”字更是郑重不阿。这是中国人对生活的敬重与虔诚和对文化的虔诚。(节选自新华网,有删改)材料四:从文化的深层意义来看,中国人的“福”崇拜背后有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其一是“祈福”,代表了一种祛恶扬善的“向善之心”。祈福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善”的皈依,祈福祷告本就是一种“发愿”。“祸因恶积,福缘善庆”,这个观念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周易•坤卦•文言》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因而人生在世应该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二是“种福”,代表了一种立人达人的“利人之心”。种福是利人的行为,是祈福之后的主动作为。“种福”也叫“种福田”,将人生幸福像耕田地一样耕作经营,以便获得相应的福报,即所谓“种福得福”。当佛教思想世俗化、进入普通百姓生活后,人们对“福”的认识更增添了一重因果报应的理论色彩。有其因,必受其果;有其果,必有其因。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个“时候”可以延展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就是“三世因果”。“种福”的内涵中还包括“修福”的内容,即“修己得福”。修己就是修身,修养提升自己的德性。按照儒家的理论就是“修己安人”,即《大学》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践行“内圣外王”之道。所以为官者,应当谋福于民、造福一方;经营致富者,应当修桥铺路、扶危济贫、乐善好施;即便是一般平民,也当忠诚厚道、勤奋敬业、孝亲尊老。人行于世,种福越多,造福越大,积福越厚,得到的福报也越大。其三是“知福”,反映了一种知恩图报的“感恩之心”。人之最可叹者,莫过于身在福中不知福。这类人只知享福,甚至不知所享是福,更不知福从何来,因而不可能怀感恩之心,做报恩之举。诚然,人生在世,处境各异,理解不同、境界不同,所谓“幸福指数”,或者说幸福感、满足感也不相同。所以古代智者认为“福由心生,境由心造”,需要作一定的心理调适。(节选自王东林《“福”字的文化意蕴》,有删改)(1)小福对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了整理,下列整理记录与材料明显不符的一项是()A.在古代春节里,人们将“福”字用仓颉文、垂篆文、鲁篆文、钟鼎文等书于红纸上,贴在壁、柜、箱、桶上面,是希望来年能招福运。B.现在人们倒贴“福”字,从文化的深层意义来看,其实是在“祈福”和“种福”,做一个“知福”的人,也是对古代春节时人们以酒祈福的传承。C.甲骨文里“福”字下面是人的两只手,手的上面是个盛着酒的酒樽,酒樽上面是个“示”字表示人们春节手捧酒樽在祭台祭献祈福。D.现今的“福”字,仍保留甲骨文形体特征:左偏旁的“礻”,即“示”;右边的“”,是个盛着酒的长颈鼓腹酒瓶,字义与甲骨文接近。(2)下列说法中,与冯骥才先生观点不同的一项是()A.在家里水缸上倒贴“福”字,是为了避讳把福气倒掉,便巧用了“倒”的谐音字“到”。B.在家中柜子上倒贴“福”字,也是巧用谐音,希望福气能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C.现在人们习惯在门上挂春联,大门上倒贴“福”字,“倒”谐音“到”,表示“福到”。D.中国人敬畏生活,对“福”字更是郑重不阿,民俗专家即使写坏了“福”字也不会撕掉。(3)小福对“福”字有一定的认识,但也有一些误解,请你帮她选出理解不当的一项()A.汉代,因人们择吉避讳,“五福”是指:“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长寿,富贵,健康安宁,美好品德和多子多孙五种最难得的福气。B.“福”字,是我国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历经“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一楷书”的演变,因其寄托着人们招福运的美好愿望,而深受喜爱。C.“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的观念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它体现一种祛恶扬善的“向善之心”。祈福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善”的皈依,祈福祷告本就是种“发愿”D.《大学》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践行“内圣外王”之道,实质就是“种福的一种表现,也代表了一种立人达人的“利人之心”,是祈福之后主动作为的一种形式。(4)上述材料是小福对“福”字深入认识的过程,你能从中学到一些研究汉字的方法吗?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答案】(1)B(2)C(3)A(4)研究汉字,要收集关于汉字的材料,了解汉字的来源及汉字的演变历史,汉字相关的文化意蕴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辨析。B.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人们现今习惯于在门上挂春联,中间贴‘福’,还要倒贴,‘倒’谐意‘到’,表示‘福到’”,材料三中第①段“很多人喜欢将“福”字倒贴过来。对此,中国民协主席冯骐才则表示,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可知现在人倒贴“福”字,只是从谐音上来讲的,并没有从文化的深层意义来理解。本项说法与材料不符合;

故选B。【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文章观点的判断。C.材料三第①段中原文说“中国民协主席冯骐才则表示,大门上的福字不宜倒贴”,第③段中“冯骥才强调说,至于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因此本项“现在人们习惯大门倒贴‘福’字,‘倒’谐音‘到’,表示‘福到’”与冯骥才的观点不相符;故选C。【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A.材料一第③段中原文说“长寿、富贵、健康安宁、美好的品德和长寿善终为最难得的五种福气,到了汉代,由于人们择吉避讳,便把最后一种福气改为‘多子孙’了”,因此汉代的五福指“长寿、富贵、健康安宁、美好的品德和多子孙”。本项中“考终命”与“多子多孙”不一致,因此理解不当;故选A。【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根据开头的“为了进一步了解‘福’字的来源与相关文化意蕴,她收集了不少有关‘福’字的材料”可得:研究汉字时,要收集关于汉字的材料,了解汉字的来源和相关的文化意蕴;根据材料二“‘福’字的演变”可知,研究汉字时,还要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根据材料四“‘福’字的文化意蕴”,可知还要了解汉字的文化意蕴。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纸的胜利(节选)[俄]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①因泥巴落在根尼亚的背上,他一哆嗦,未等第二团泥巴砸下来,他就急忙拔腿连蹦带跳地向自家门口奔去,紧跟着,一句杜撰的打油诗像一梭响亮的飞镖一样穿过:“瘸腿根尼亚,鼻涕流到家!”②根尼亚望了望四周:科利卡正跑来跑去,小女孩们尖叫着,而在他们身后,站着天不怕地不怕的机灵鬼,热尼卡——所有没给他当过小跟班的孩子都是他的敌人。天黑了,根尼亚酣然入睡,母亲和外婆在桌旁坐了好一会儿“为什么?为什么他们总是欺负他?”外婆终于悲苦地喃喃道。③“我想,应该请他们来家里做客,给根尼亚过个生日。”母亲答道。④“你疯了吗?”外婆吓了一跳,“那些人可不是一般小孩,分明是一伙强盗。”⑤“我也想不出别的法子。”母亲愁容满面地应道,“应该烤点儿馅饼,做一桌好菜招待他们,总之,得给孩子们举办一场热热闹闹的生日活动。”⑥宁静而温柔的春天来临了,污泥也都干了,磨得锋利无比的草叶覆盖了先前垃圾成堆的院子,人们似乎不管多么费力,都没法把院子弄脏弄乱,庭院里始终干净整洁,绿草如茵。⑦生日前夜,母亲告诉根尼亚,要为他举办一场真正的生日会。“我谁也不想请。妈妈,不要。”根尼亚恳求道。⑧“要。”母亲简短地回答。看她眉毛抖动的样子,他明白自己没法逃避了。⑨傍晚,母亲来到院子里,亲自邀请孩子们第二天来家里玩,热尼卡是她单独去找的:“还有你,热尼卡,你也过来吧,”他眼神冷漠而成熟地看了看她,“我会来的。”热尼卡平静地回答。⑩根尼亚忧郁地环顾房间,令他不安的,是那架漆黑发亮的钢琴,似乎别人家都没有这东西。更可怕的是琴上的贝多芬面具,到时候一定会有人阴险地问他:“这是你爷爷吗?还是你爸爸?”⑪将近四点钟,大桌上已经摆好了待客的一应物品。⑫根尼亚坐在窗边,背朝着餐桌,竭力不去想那群和他水火不容的敌人马上就要闯进他家的样子……看上去他正在全心全意地做自己喜欢的事:用报纸折一艘带帆的小船。⑬他是这项纸艺的能工巧匠。他在折纸技艺中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发明了许多令人无法想象的东西……他转动着那只还未做好的小船,惶恐地等待着客人的到来。⑭他们来的时候刚好四点整,是结伴一起来的。大家彬彬有礼地围着桌子坐下,母亲给每个人的杯子倒上自制的气泡饮料,加入酱色的樱桃,然后说道:“让我们为根尼亚干杯,今天是他的生日。”⑮所有人都举杯庆祝,妈妈则抽出一把方形椅子,坐到钢琴前,弹奏起《土耳其进行曲》。一对小姐妹着迷地盯着她在琴键上飞舞的双手,母亲又弹奏了几首舒伯特的曲子。⑯这场生日活动的主角正紧张地盯着盘子,手掌汗涔涔的。“根尼亚,”外婆突然声音甜腻地问道:“你要不要也弹一首?”母亲向外婆投去忐忑的目光。根尼亚的心脏差点儿跳出嗓子眼儿!母亲瞧见了根尼亚变得惨白的脸,猜透了他的心思,补救道:“下次吧,根尼亚下次再弹。”⑰孩子们都向根尼亚投来不可思议的目光,胆大机灵的瓦莉卡半信半疑,甚至带点儿欣喜地问道:“他也会弹吗?”热尼卡用最不知羞的目光把整个房间审视了一遍,之后,他终于指着那个面具问道:“穆西阿姨!这是谁啊?普希金吗?”⑱母亲微笑着,温柔地答道:“热尼卡,这是贝多芬,一位德国作曲家。他是个聋人,但写出了许多美妙的乐曲。”“德国人?”热尼卡警惕地反问道。⑲母亲连忙替贝多芬洗脱嫌疑:“他去世很久很久了,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法西斯诞生之前很久。”⑳“你们想听我弹贝多芬的曲子吗?”母亲问道。㉑“请吧。”热尼卡表示同意,然后母亲再次把凳子抽出来,开始弹奏根尼亚最喜欢的曲子《土拨鼠》,热尼卡和所有人都静静坐着,没有流露出一丝不耐烦的神色,尽管糖果早就被他们消灭了。㉒根尼亚始终处于一种可怕的紧绷状态,但此时某种类似于骄傲的情绪第一次在他心头闪过:这个弹奏贝多芬乐曲的人是他的妈妈,没有人嘲笑她,所有人都在仔细听着。㉓母亲停止了弹奏,母亲提议玩方特游戏,不过看样子谁都没带方特,热尼卡在窗台旁摆弄着那只还未做好的小船,他把小船放到桌子上,说:“这就是我的方特了。”“根尼亚,给女孩子们做几个方特吧。”母亲请求道,同时把报纸和两页厚实的纸张放到桌子上,根尼亚拿起纸来,思考片刻,就折出了一个纵向的弯褶……孩子们的小脑袋齐齐地向桌子这边凑了过来,小船、杯子、盐瓶、面包篮、衬衫……他每完成最后一步,做好的小东西马上就被等待已久的手一把夺走。㉔“还有我,给我也做一个!”“他已经给你做了一个,真不害臊!该轮到我啦!”㉕“根尼亚,请给我做一个杯子!”㉖“‘小人儿’,根尼亚,给我做一个小人儿!”㉗所有人都忘了方特游戏。他给大家分发那些纸做的稀罕玩意儿,所有人都笑着,都向他道谢。㉘他是幸福的,这种感受他只在梦中体验过。㉙热尼卡在窗台上摆弄一张报纸,他把小船展开,然后试着重新折一遍,但怎么也折不好,于是他走到根尼亚面前,碰了碰他的肩膀,生平第一次叫了他的名字,请求道:“根尼亚,帮我看看吧,下一步怎么折……”㉚正在擦拭餐具的母亲微笑着,泪水滴落在肥皂水中。(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热尼卡刚开始带头欺负根尼亚,到最后却向根尼亚虚心请教。B.生日会一开始,根尼亚始终处于一种可怕的紧绷状态,说明他开始一直处在惶恐自卑之中。C.“打油诗像一梭响亮的飞镖”这一比喻,具有打油诗押韵的特点,也表达了热尼卡的恶意。D.在文章结尾,母亲流下了激动和欣慰的眼泪,是因为儿子通过折纸得到了其他孩子的认同。(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请结合文段分析,根尼亚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纸折的“小船”在文中出现过多次,请你说说它的作用。【答案】(1)C(2)划线句是自然环境描写,写出春天来临、绿草如茵的美好景色,交代了生日会举行的时间;渲染了美好、温馨的氛围,为下文根尼亚获得小朋友们的认同作铺垫;写出时间的变化,推动情节发展。(3)①她解决问题有办法,是个富有智慧的人。她看到根尼亚被其他孩子欺负,提出邀请孩子们来家里做客的主意。②她是个有才艺的人。她在生日会上为孩子们弹奏多首钢琴曲,令孩子们着迷。③她是个机智灵活的人。当外婆提出让根尼亚弹琴的主意时,母亲及时为根尼亚解围。④她是个深爱孩子的人。看到根尼亚被其他孩子欺负时,她满面愁容;最后根尼亚得到其他孩子的认同,她流下欣慰的泪水。(4)①“小船”表现了根尼亚最初对其他孩子参加生日会的恐慌和逃避心理;②“小船”表现出根尼亚有纸艺特长,为他给其他孩子做纸艺作品并获认可作铺垫;③“小船”贯穿全文,前后呼应并且照应标题,是文章线索,使小说文气贯通;④“小船”是根尼亚从被欺负到获认同的关键,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C.有误,用“恶意”形容孩子的心理不妥当,小孩子的取笑不能算是主观恶意;故选C。【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四、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进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由划线句中“春天”“草叶”“院子”“绿草如茵”等可知,描写的是春天景色,可知运用了环境描写。句中“春天”“院子”交代了生日会举行的时间、地点;“宁静而温柔的春天来临了”“庭院里始终干净整洁,绿草如茵”,写温柔点春天,干净整洁的小院,如茵的绿草,为办根尼亚生日活动的到来,营造美好、温馨的氛围,暗示故事的结局,为下文根尼亚获得小朋友们的认同有铺垫作用;同时,环境描写写出时间的推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母亲为根尼亚办生日会的事。母亲为了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改变根尼亚的处境,生出了请热尼卡等人来家里做客的想法,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可据此作答。【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可以从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叙述的事件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由第③段“我想,应该请他们来家里做客,给根尼亚过个生日”,第⑨段“傍晚,母亲来到院子里,亲自邀请孩子们第二天来家里玩,热尼卡是她单独去找的”可见,母亲解决问题有办法。由第⑮段“妈妈则抽出一把方形椅子,坐到钢琴前,弹奏起《土耳其进行曲》。一对小姐妹着迷地盯着她在琴键上飞舞的双手,母亲又弹奏了几首舒伯特的曲子”,第㉑段“母亲再次把凳子抽出来,开始弹奏根尼亚最喜欢的曲子《土拨鼠》”可见,母亲有才艺。由第⑯段“母亲瞧见了根尼亚变得惨白的脸,猜透了他的心思,补救道”,第⑲段“母亲连忙替贝多芬洗脱嫌疑”,第㉓段“根尼亚,给女孩子们做几个方特吧”等语句可见,母亲机智灵活。由第②段“母亲和外婆在桌旁坐了好一会儿”,第“母亲给每个人的杯子倒上自制的气泡饮料,加入酱色的樱桃,然后说道:‘让我们为根尼亚干杯,今天是他的生日’”,第㉚段“正在擦拭餐具的母亲微笑着,泪水滴落在肥皂水中”等语句可见,母亲爱孩子。【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重要物品的作用。此类题可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考虑。内容上,第⑫段“竭力不去想那群和他水火不容的敌人马上就要闯进他家的样子……看上去他正在全心全意地做自己喜欢的事:用报纸折一艘带帆的小船”写出生日会一开始,根尼亚始终处于一种可怕的紧绷状态,说明他开始一直处在惶恐自卑之中,借折小船掩盖自己内心的紧张。第⑬段“他是这项纸艺的能工巧匠。他在折纸技艺中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写出根尼亚在纸艺方面的特长,为下文根尼亚为小朋友们做纸艺作品从而获得认可作铺垫。结构上,小船多次出现,前后呼应并且照应题目中“纸的胜利”的“纸”。“小船”是文章线索,通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开始,根尼亚以折纸船掩盖恐慌、逃避的心理;后来,热尼卡以未完成的小船作为自己的方特引出根尼亚为小朋友们做纸艺作品的情节;最后㉘段“他是幸福的,这种感受他只在梦中体验过”,热尼卡向根尼亚请教折船方法,根尼亚获得小朋友们的认同和友谊让根尼亚感受到了爱,内心是轻松喜悦的。由此可见,“小船”这一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船”也是热尼卡与根尼亚两人沟通破冰的关键,突出文章主旨。第三部分写作。(50分)五、(50分)12.请以《当我转过身》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答案】范文当我转过身我独自走在热闹的街道,向着家的方向走去。忽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拐角处向我走来。我想她看见了我,可眼神却在躲避着,我莫名有些惧怕,毕竟,我已经好几天没有见过她的身影了。一步,两步,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我下意识地对她招手。本来面无表情的她,立即堆起了笑容,说:“你好。”紧接着走到了我的身边,像是思考了很久了一样,迟疑地问我:“你去哪?”我说:“回家。”我们便不再说话,低头看着路。一阵沉默,尴尬在弥漫。过了一会儿,我开口问:“你也回家?”“我去买东西。”“往哪走。”“往前直走。”又是一阵沉默,空气似乎都静止了,似乎都被冻住了。我有时看看天空,有时踢一踢路边的小石子,长叹一口气,想起那被阳光照耀的一天天:春天,我们在田野里奔跑;夏天,我们卷起裤脚,在小溪里追逐;秋天,我们去捡那落叶,还记得那次我们在一片金黄之下,笑得可欢了;冬天,你有时过来,我们把小脚丫伸进同一条毯子,捧着一杯热巧克力。你总和我靠得很近,几乎没有一点间隙。我也依稀记得那年春天,在春风的吹拂下,你也像阵风,离我而去。原来你家挨着我家,可现在你却搬去离我家远一些的地方,虽然你没去另一个城市,可时间久了,我感觉你已与我咫尺天涯了。走到岔路口,我平淡地说:“我家到了,拜拜。”她也只是朝我挥了挥手,就走了。我也转过身,向着太阳落山的方向去了,她向着东边去了。我大步向前走,没有回头,心中已经没有一丝依依不舍,仅存一点遗憾、一丝怀念。到了家门前,我回过头,她已经不见了。在这广阔的世界里,她与我相隔了多少千米?我不知道,我只是明了,我们已经失去了心中的彼此,我们之间有了不可弥补的距离。夕阳下,我们转过身,向着不同的方向走去了,向着不同的道路走去。你可能不是搬家了,而是从我的心中搬了出去……【解析】【详解】这是一道命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叙述主体:“我”,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也规定了文章必须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事件:转过身。关键词语是“转过身”。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转身”有下列意思:转动身体,改变方向。又指人生旅途中出现的重大变化或转折,人的思维角度或生活态度改变。“转过身”,本是一具体动作行为,但蕴含其中的或许是处事方式的转变,或许是人生态度的转变,或许是事物发展情态的转变……小鸟一转身,生出一分轻盈;江河一转身,增添一分雄壮;游子一转身,带走一分乡愁;有人逃出火海又转身冲进火海;有人面对坦途又转身选择了险峰;有人面对掌声和鲜花却转身走入寂寞……转过身是一种深情,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智慧。据此,可选取“迷途知返”“回归本色”“角色转换”“学会放弃”“‘转身’是一种智慧”“急流勇退”“知难而退”“化蛹为蝶”“人生的拐点”“抓住机遇”“顺应自然”“慢慢走,欣赏啊”“活在当下”“懂得珍惜”等角度立意。第二,多方思考,多维拓展。我们要多方面思考:“我”为什么要“转过身”?这是思考原因与理由;“我”要不要“转过身”,“转过身”如何,不“转过身”又如何;“转过身”有何价值,有何意义,有何作用,有何影响,有何后果,该怎样“转过身”,这是方式问题。何时转过身,转向何方,这是时机问题。转过身要注意些什么,要避免些什么,这是规避风险的问题;转过身有好有坏,有成有败,“我”能得到什么教训或者经验,这是有关转过身的启示问题……第三,选材构思。“转身”是一瞬间的事,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由无数个瞬间构成。“我”无法适应现在这一瞬间,尤其是“五严”禁令下的初三生活,总想着过去的日子,也不敢企盼未来,只活在过去里难以自拔。曾经的“我”,变化过,消沉过,但是,人不能总是生活在过去,现在的“我”学会了“转过身”,懂得了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把握,“我依然是我”,把握现在,回归自我,洗尽铅华后,找回那个目光澄澈的自己。写出自己“转过身”之后的感悟体会,以后应该怎样去做。第四,文体上,适合写成记叙文、散文比较好。第四部分附加题。(8分)13.根据要求填空。①众神道:“说起他来,或者大圣也知道……他曾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却也神通广大……乳名叫做_____,号叫做圣婴大王。”(《西游记》)②艾青诗歌表现的主题是_____【答案】①.红孩儿②.太阳与土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情节。第一空,“曾在火焰山修行了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却也神通广大”写的是红孩儿。红孩儿为牛魔王和铁扇公主之子,外号圣婴大王,住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红孩儿是他的乳名,婴儿大小,妖童外型,生得面如傅粉,唇若涂朱,身穿锦绣战裙,他使用一杆丈八火尖枪,武功非凡,经常与人赤脚打斗,又在火焰山修行三百年,炼成三昧真火的法术,以五行车作法,口里吐火,鼻子喷烟,功力十分了得。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假扮成一个受难的孩童,以麻绳自缚手脚吊在树上引唐僧师徒搭救,但被孙悟空识破,便直接用狂风卷走唐僧,后和孙悟空大战,变成观音模样骗擒猪八戒。孙悟空一时难以降伏,请来四海龙王下雨也难灭三昧真火,孙悟空只能去请来观音菩萨降伏红孩儿,用玉净瓶的甘露熄灭了三昧真火,并派徒弟木叉(木吒)去向其父托塔天王借用三十六把天罡刀,藏在莲花台宝座中困住红孩儿。观音菩萨给红孩儿戴上五个金箍儿(乃金紧禁三箍之一),最终降伏了红孩儿,他便跟在观音菩萨的身边做了善财童子,最终成了正果。第二空,艾青诗歌表现的主题是太阳与土地。“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