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基础自主落实素养探究实践学业分层评价【目标导学】1.通过契丹和西夏文字、货币等史料,了解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建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2.知道北宋、辽、西夏间和战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及宋夏议和,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友好交往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家国情怀)【知识建构】基础自主落实一、辽与西夏的建立思考:识读右侧史料,完善“契丹”“党项”相关政权建立与统治的信息。1.辽的建立(1)建立:916年,契丹首领______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都城在上京,后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2)统治措施: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______,国力不断增强。历史解释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耶律阿保机文字2.西夏的建立(1)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_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2)统治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______、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__________,还创制了西夏文字。元昊官制农牧经济二、辽与北宋的和战思考:右侧史料反映了哪一盟约的内容?研读教材,分析这一盟约签订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影响。1.盟约:__________。2.背景: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东京,宰相______力劝皇帝亲征,________率兵来到澶州城,打退辽军。3.概况: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皇帝以______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______”。4.影响:使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__________。史料实证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澶渊之盟寇准宋真宗兄弟岁币和平局面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宋军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中。2.议和:1044年,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______,宋给西夏“______”。议和后,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稳定。思维指引①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②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称臣岁赐时空观念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素养探究实践【情境创设】
錾花银靴(现为内蒙古博物院藏)用厚0.05厘米的薄银片仿照靴的实物做成,靴两侧各錾两只飞凤,凤首有“翠毛”,尾长下垂,卷云纹作陪,线条自然流畅,银靴錾花纹为鎏金,体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间的交融。【任务驱动1】史料实证篇材料一(1)史料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类型。据此判断材料一所示货币的史料类型,(1分)并归纳三幅图片中货币的相似之处。(3分)答:类型:实物史料。相似之处:外形相似,都是圆形方孔;材质相似,都是金属货币;货币上的文字相似,契丹与西夏的文字是仿汉字而造;作用相似,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等。【任务驱动2】唯物史观篇材料二宋辽澶渊之盟规定:(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摘编自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澶渊之盟内容的特点。(2分)有人说,盟约是不平等的,是屈辱的,谈谈你的评价。(3分)答:特点:政治上,宋、辽相对平等,相互承认其正统性;经济上,宋赔偿“岁币”,妥协退让。评价:澶渊之盟是在北宋取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因此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使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意思相近即可)【任务驱动3】历史解释篇材料三宋朝在雄州等地开设了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辽国对宋朝的出口,有牲畜、矿物等特产。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民众的吃穿用住等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甚至辽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城内全部流通宋币。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辽时代榷场边贸的积极影响。(2分)答:影响: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丰富两地民众的物质生活;有利于边贸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宋辽相对紧张的关系(或有利于改善辽宋政治关系)。【A达标自测】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诗句反映契丹人的生活方式以
()A.农耕为主 B.游牧为主C.打渔为主 D.流浪为主学业分层评价B2.[史料实证](2024·湛江期末)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宋辽关系的第一手史料是()A.陶晋生著《宋辽关系史研究》B.《资治通鉴》译注本C.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D.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D3.[时空观念](2024·淄博模拟)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特征。如图漫画再现了辽、西夏、北宋时期的政权格局,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政权的并立C.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D.早期国家的发展B4.1004年,辽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大军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兵锋直指都城东京,宋廷朝野震动,欲迁都南逃。这时,力劝皇帝亲征的宰相是
()A.司马光B.房玄龄C.王安石D.寇准D5.(2024·南阳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等B.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并向他们俯首称臣C.“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D.“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及贸易往来B6.(2024•大理期末)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而且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这说明各政权之间
()A.经济互补性强 B.军事斗争不断C.习俗无法融合 D.矛盾已经消除A【B思维进阶】7.[历史解释](2024•中山期末)澶渊之盟后,宋真宗立即下令更改河北沿边有“戎”“虏”字样的地名,“改威虏军曰广信,静戎曰安肃,破虏曰信安,平戎曰保定,宁边曰永定,定远曰永静,定羌曰保德,平虏城曰肃宁”。宋真宗这一做法意在
()A.消除民族隔阂 B.解决利益分歧C.缓和民族矛盾 D.扭转战争局势C8.(2024·张家口期末)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C9.宋朝的民族关系复杂多变,和战交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南下,双方签订协议,北宋北部边防基本安定。后来,北宋与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①(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②澶渊之盟……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③神宗初即位……一日语及辽事,曰:“……盖辽人乃不共戴天之仇,反捐金缯数十万,且事之为叔父。为人子孙,当如是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摘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图:河北辽墓壁画《备茶图》(约公元1093年),描绘了备茶煮茶的场景,图中炉子左侧的契丹少女在推茶碾,右侧吹火的少年头顶的发式是典型契丹人的发式。(1)根据材料一,概述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2分)分析与北宋“屡战屡败”有关的治国方针。(1分)答: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彼此有战有和。方针:崇文抑武。(2)材料二中的三则史料分别表达了对澶渊之盟的不同观点。请将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