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跟师每月心得(脑中风发病)_第1页
中医跟师每月心得(脑中风发病)_第2页
中医跟师每月心得(脑中风发病)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跟师每月心得(脑中风发病)本月跟师临证(实践)主要病种(内容):脑中风发病,一方面“窍闭神匿”,脑失常能,另一方面各脏腑功能失司,三焦运行无力。三焦为精微物质输布通道,三焦不畅,气化能力不足,精微不行则为虚,水液不化聚为痰,血流不畅滞为瘀,痰瘀久蕴则毒生。痰浊、血瘀、气滞反作用于三焦,进一步加重三焦病理改变,最后致阴阳失调,浮阳、痰浊、气血等上犯于脑所致。本月跟师心得体会(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不少于1000字。可附页)《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此应遵王冰注,以其“阴阳”指人体不同部位:病之阴、阳指病变的部位,治之阴、阳指施治的部位。全句是说:病在阳部可治其阴位,病在阴位可治其阳部。在一定角度上可以认为是,前后互求:胸腹有病,取之腰背,腰背有疾,取之胸腹。临床上用之较多,例如女子痛经,小腹部疼痛难忍,此时如果在局部针刺中极、关元、水道、归来等穴因为小腹部疼痛而使患者产生抵触情绪,此时如果采用“胸腹有病,取之腰背,腰背有疾,取之胸腹”的原则,针刺或者艾灸八髎穴、肾俞、命门、十七椎下等穴,则患者更能接受,效果显著。《灵枢·长刺节论》有言:“迫脏刺背,背俞也”,直截了当地揭示了针刺背俞穴对脏腑疾病具有的独特疗效。因此,腰部疼痛也不能仅仅局限考虑针刺腰部,从阴引阳,“腰背有疾,取之胸腹”,腹针疗法通过取任脉的气海、关元来培补肾元……取中脘、下脘补后天气血的不足……起到引脏腑之气布散到腰部的作用。阴阳失调寻对侧:左右互求的巨刺、缪刺针法巨刺、缪刺作为古代针法,最早关于其记录出现在《黄帝内经》中,《灵枢·官针》云:“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指的是机体一侧有病而选取另一侧相对应的经穴进行治疗的方法。《素问·缪刺论》有言:“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必巨刺之。”例如:《针灸甲乙经》提出巨刺法治疗偏瘫:“偏枯,身偏不用而痛……病在分腠之间,巨刺取之。”机体是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当两侧经脉之气失衡,一侧气血的盛衰会影响对侧。对于中风后遗症偏瘫病证,巨刺有着明显的优势和特点。中风的最根本病机,正如张景岳所归纳的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加上“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夹杂以致经脉阻塞,络脉空虚,肢体偏瘫不用。因此,中风的本质是“虚实夹杂”,以“虚”为主,脏腑,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如果脏腑气血阴阳本有不足,肢体偏瘫的那一侧必然经脉空虚,经脉之气不足,此时如果再刺激偏瘫一侧,无异于“竭泽而渔”,经脉之气不足,等同于“无兵可调”,激发不了全身经脉之气;同时在患侧是针灸“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复溜”,也将因为“虚不受补”而徒劳无功。反之,肢体活动尚可的另外一侧,由于经脉之气比较充足,经气充足则在针灸的刺激下,可以调动整体的经气对机体进行修复。因此左侧肢体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