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铜人课件_第1页
针灸铜人课件_第2页
针灸铜人课件_第3页
针灸铜人课件_第4页
针灸铜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统针灸铜人与中国古代的经络学说一、针、灸、经络溯源

人们常用“药石济世”一词来颂扬医术高明者的功德,其中的“药”特指汤药;“石”则是指针灸。古人认为,有些疾病用汤药就可以解决,而有些疾病为药力所不及,若用针灸刺激病者的某些穴位,则往往可以收到奇效。砭石初起于南方南方南方气候湿热,人们喜欢吃鱼,口味偏咸,体内很容易产生瘀滞,并且外发为疔、疮、疖、痈等化脓性疾病。先民将天然石头加工成片状或者针状的工具,用它切开皮肤排脓,这类原始的石制医疗工具称为“砭”。高氏之山多箴石

《山海经·东山经》说:“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璞解释说,这种箴石“可以为砭针”。既然高氏之山盛产可以制作针砭的石料,说明它不同于普通石头,其特殊性究竟何在,今人已经不清楚。针和砭的本义都是治病,后人加以引申,把批评社会问题称为“针砭时弊”,其源盖出于此。针的形制《内经》中已有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鈹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九针”的记载,包括它们的长度、形状、用处和用针方法。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出土四支制作考究的金针,针长6.5-6.9厘米,针柄略呈方形,上有圆孔,针体为圆形。明·马莳《灵柩注证发微》九针图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九针图灸法始于北方北方寒冷,人们爱烤火。最初可能有患者烤火时不小心灼及了远离病区的某个部位,突然发现病痛减轻了。比如牙痛的患者,如果被火灼到虎口附近的“合谷”穴位,牙痛便可减轻。类似的经历日积月累,人们便会悟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先民在发生病痛时,便主动用烧着的树枝灼相应的穴位,此即最初的灸法。“灸”字从火得义,说明它的出现与火有关。最早的灸材是桑枝,但桑枝的温度不易控制,后来,人們发现艾的火温比较容易控制,气味芳香,且生长旺盛,取材方便,于是成为中医治疗中最为常見的灸材。经脉的发现先民发现两个现象,一是体表比较粗显的血脉会发生坚实、陷下、滑、涩以及色泽等变化,与人体健康状况有关;二是腕踝部的脉象变化,不仅反映局部的病变,而且与头面颈部的远隔部位的病变相应。古人把腕踝处作为诊脉对“脉口”,称为“本脉”,把头面颈部与本脉对应的诊脉处称为“标脉”。今人常讲的“治标不治本”、“标本兼治”,就是从这里引申而来的。脉口、腧穴、经络对病候的治疗,最初有直接在“脉口”或刺或灸的。在刺激后有感觉传导的部位称“腧穴”,感觉传导的路线称为经络。最初的经脉线,只有起点与终点;循行方向,是从四肢的腕踝部走向头面躯干部分。后来发现经脉线上还有不少脉动处和诊脉处,便一一添加上去。脉口处的所诊的病候称为“是动”病,而将常见的体表病症以及内脏病症分类,称为“所生”病。虢太子起死回生扁鹊路过虢国,听说虢太子死了,详细询问死的时间以及症状,认为他是“尸蹷”,原因是阳脉下坠,阴脉上争,使得气“闭而不通”,阳绝而阴破,所以“形静如死状”。于是扁鹊让他的学生子阳“厉鍼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三阳五会”,指头顶的百会穴,是手足三阳经、督脉、肝经交会之处。扁鹊给虢太子用针刺方法刺激治疗,太子很快就苏醒了。扁鹊谈医理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扁鹊谈到治病有汤熨、针石、酒醪等三种手段,分别用于病体的腠理(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之处)、血脉、肠胃等不同层次。疾病在腠理,汤药酒可以解决;疾病在血脉,则针砭可以解决;疾病在肠胃,则酒醪之可以解决也;疾病一旦进入骨髓便无药可救。扁鵲——济南大观园东汉墓出土画像石中医反对迷信

有些人认为中医不科学,有迷信色彩。其实,早在先秦时代,医家就已经能自觉地与巫划清界限,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说有六种情况的人,他的病是无法医治的,其中之一就是“信巫不信医”。三、《内经》与针灸

《内经》,俗称《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全书以黄帝与岐伯、伯高、少俞、雷公等问答的形式来论述医理,包括人体经络的运行情况、养生之道、针灸之法,以及望、闻、问、切的四诊法等。此书托名黄帝,但实际的成书年代,应该是在战国时期。《内经》的体系《内经》记载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概念,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做了详细论述。其中《灵枢》所记载的针灸理论丰富而系统,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学说道核心,故有“《针经》”之誉。《内经》与阴阳

《内经》用阴阳对立、平衡、消长、转化解释人体病理、治疗原则、药物的性能。依据十二经脉的作用和性质,分别与太阴、阳明、少阴、太阳、厥阴、少阳等名词对应,将心、肺、肝、肾分别称为“阳中之太阴“、”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少阳”“阴中之太阳”,而以脾为“阴中之至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人的生理节律与自然界的日、月、年、环周有对应关系。人体每日的节律与太阳的活动相应:“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妇女的经期与月亮周期一致。一年365日,故人体有365个穴位。60年一甲子,大病流行以六十年为一周期。《内经》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十二经络细目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中医的整体性特点中医讲究整体性,认为任何疾病都不是孤立的现象,各种脏腑器官、组织在生理和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诸内,必形诸外”,强调标本兼治,反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经络系统上诊治疾病,因而有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的理论,成为中医的重要特色。《内经》之后的经络学说

唐孙思邈撰《千金要方》三十卷,内有两卷分别记载腧穴名位、腧穴主治病症。宋王怀隐奉敕编撰《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最后两卷为《针经》《明堂》,是古代最重要的官修针经之一。元代医家将流传于世的《针经指南》《子午流注针经》《黄帝明堂经》《灸膏肓腧穴法》合刊为《针灸四书》,是第一部针灸丛书。明代有《针灸大全》《针灸节要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等具有集成性质的全书。馬王堆3號墓遠眺马王堆三号墓发掘现场帛书中有关经络的文献《五十二病方》正文之前抄录有几段佚文,整理者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和《阴阳脉死候》等四篇。《脉法》论述经脉和诊脉的关系,提出气与脉的关系,以及治病要取有余而益不足和虚实补泻的的理念。《阴阳脉死候》论三阳脉和三阴脉在临床中表现的死亡征候。《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属于经脉学著作,记载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所主疾病,治疗方法都只有灸法。张家山汉简1983年12月,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在江陵县张家山发掘了一座编号为247的汉墓,墓葬的头箱中也出土了一批竹简文书,包括《奏讞书》《二年律令》《脉书》《算数书》等,完好的竹简的总数为1,236枚。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局部《脉书》《脉书》共有66简,内容分为两类,前者是疾病的名称,从头部开始,顺序往下:病在头、在目、在目际、在鼻、在耳、在唇、在口中、在齿、在龁、在喉中、在面、在颐下、在颈、在肩、在腋下、在背、在掌中、在身、在戒(阴部)、在胃脘、在肺、在心胠下、在肠中、在肠、在踝、在足下,一共有60多个病名;后者记载经脉的走向与所主病症。竹简《脉书》与帛书比较《脉书》除了前面的两段之外,其余部分与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几乎相同。《脉书》的第一支简的背面有“脉书”二字,可见这部文献就叫《脉书》。这样一来,问题就很清楚了: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卷前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等三篇文献原本属于同一部书。两种经络学书的异同两者都只有十一经,而不是像《内经》那样有十二经,缺少一条手厥阴脉,说明它们的形态要比《内经》原始。但也有学者认为,只说十一经并不等于当时人不知道有十二经,十一之数很可能是为了迎合当时流行的“天六地五”这一神秘的数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从《内经》开始,十二经成为定说,而十一经之说被淘汰。两种经络学书的异同《足臂十一脉灸经》经脉的起点多在腕踝部附近;经脉循行路线的描述非常简单,有的脉甚至为只有起点与终点的两点连一线的最简单形式;经脉循行方向自下而上,各脉之间不相接续,也不与内脏相联系。《阴阳十一脉灸经》有9条经脉依然是从四肢走向躯体中心的胸腹部和头部,而“肩脉”与“足少阴脉”则是从头或胸腹部走向四肢的末端,表明当时的经脉还没有形成上下纵横联络成网的经络系统。五、明代正统针灸铜人为了教学的方便,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展示人体腧穴的挂图。相传雷公向黄帝问人体的经络血脉,黄帝坐明堂以传授之。所以,后世医界将腧穴图统称为“明堂图”。但也有人说,“明堂”是上古王者居住的建筑物,呈正方形,东南南北四面,每面三室,共十二室。人体有十二经脉,数字正好与之相同,故名。孙思邈的穴位图

唐代针灸学术有很大的发展,著名医家孙思邈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指示人体穴位的彩图,有正面、背面和侧面三张,称为“明堂三人图”。图中经络的颜色与五行之色对应。图中人形的尺寸是七尺六寸四分。穴位的名称、位置、用针深浅,都用文字写在图的旁边王惟一与天圣铜人1023年,宋仁宗命令王惟一负责校订医学文献,制定相关的医学标准。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此书刻在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天圣五年(1027),王惟一首创用青铜制作仿真的人体模型,体表书刻所有的经络腧穴,铜人体内有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而西方类似的教具在此后的800多年才出现。《齐东野语》提及的天圣铜人南宋周密《齐东野语》之《针砭》提到他的母舅氏章叔恭曾经在襄州见到过一件“鍼铜人”,全像用“精铜”制作。体表俞穴穴名用“错金”书于旁,身价不凡。此外,铜人“腑脏无一不具”,由背面和正面两件合成,浑然一体。章叔恭说“盖旧都用此以试医者”,“旧都“指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说,他认为这具铜人就是北宋的天圣铜人。元明的铜人天圣铜人经战乱已损坏,忽必烈命工匠修复后与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石一起陈列在元大都的三皇庙内。明朝,《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石在瓦剌之变中毁坏,天圣铜人的穴位名称已经漫漶不清,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仿照宋代天圣铜人重制铜人:“周身之穴必具,注以楷字,分寸不少移,较之印于书、绘于图者,至详且尽,为针灸之模范,医学之仪型也。”此后,铜人一直置于太医院正统铜人今何在

明亡,铜人入清太医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并洗劫北京,俄军驻扎在太医院,待其撤离后,正统铜人不翼而飞。清光绪年间又制作一具铜人放在太医院。这具铜人并不是按照正统铜人制作的,没有腑脏,但尺寸要大得多,铜人身高2米多,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1958年,有學者在彼得堡冬宮博物馆发現一具針灸銅人,有头发、发冠、腰帶,体表有穴位,高175.5厘米,头围62.5厘米,胸围86厘米。底座長73釐米,寬48釐米,高32.5釐米。腧穴总数654个,穴名352个(会阴、涌泉二穴无法表示),從右往左书写,其中35个穴位名可以辨认。穴名兩字者,穴眼左右各写一字;三字者,則孔右兩字、孔左一字。穴眼直徑約2.5釐米,深1-1.5釐米,內端为盲端,经穴之間沒有连接线。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針灸研究所黃龍祥研究員與助手前往彼得堡博物館仔細考察,得出結論:彼得堡博物館的銅人就是明代的正統銅人!正统铜人是仿照天圣铜人的原样制造的,具有与天圣铜人同等价值。但是,有兩个难以解释的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