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社会生活(商贸、城镇、交通和医疗卫生)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1页
专题17 社会生活(商贸、城镇、交通和医疗卫生)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2页
专题17 社会生活(商贸、城镇、交通和医疗卫生)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3页
专题17 社会生活(商贸、城镇、交通和医疗卫生)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4页
专题17 社会生活(商贸、城镇、交通和医疗卫生)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清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7社会生活(商贸、城镇、交通和医疗卫生)(时空观念+考点速查+考点梳理+易错点拨+重难考点辨析)社会生活(商贸、城镇、交通和医疗卫生)教材目录考点选必2第7课—第15课史纲(上)第1课(私有制、工商食官)、第2课(商业发展)、第3课(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第11课(宋元商业经济)、第14课(明清经济)、第19课(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25课(一化三改)、第26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第25课(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第28课(改革开放成就)史纲(下)第1课(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第7课(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第10课(工业革命)、第15课(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第17课(罗斯福新政)、第19课(布雷顿森林体系)、第22课(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选必1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选必3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10课(近代以来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扩展)知识点1古代的商业贸易1、商业的起源与发展起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中国(1)商朝: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职业商人。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2)春秋战国:“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突破。(3)秦汉: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4)隋唐到两宋时期: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渐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5)元明清: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手工业的发展。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③形成全国性的商业贸易网络。④钱庄、票号等机构出现,⑤商帮形成(如晋商、徽商、闽商、潮商和宁绍商人)世界(1)古埃及: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2)古希腊: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3)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后,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4)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上的贸易(5)阿拉伯商人:在欧、亚、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东西方贸易(1)汉代:开通丝绸之路,将中国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2)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3)明清时期:朝贡贸易是重要方式之一。在广州设立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清政府指定“十三行”行商代理对外贸易。(4)贸易内容: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出口到亚、非、欧三洲,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商品也引进中国。影响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促进了物种和物品的交流,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空间时间官府监管城市职能宋朝以前严格空间限制,且市坊分开市的交易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宋朝以来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打破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专业性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经济功能增强,工商业市镇兴起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1.特点①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②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③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④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⑤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徽商、晋商等。⑥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未占主导地位。⑦商业信贷发展:春秋时期出现货币信贷,宋代出现商业信用凭证汇兑——交子,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⑧商业契约发展:商周时期产生了契约。汉代以后广泛应用。2.趋势①商业政策: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战国至清);②坊市结构:坊市区分——打破界限(宋)③商品数量:不断增加,农产品、手工业品商品化(明清)④对外贸易:开放——限制(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①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对外陆路贸易开始发展;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时期,海路贸易日渐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②以友好交往为主。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③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④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⑤由对外开放走向闭关锁国。汉朝至明朝对外友好政策,促进我国与亚、非、欧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我国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⑥朝贡贸易。政府垄断对外贸易,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2、货币、信贷、商业契约货币(1)背景: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人们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2)诞生:①中国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后来,金、银、铜、铁等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3)意义:①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②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信贷世界:(1)公元前22世纪:两河流域出现经营借贷的商人,借贷有不同形式的利息规定,也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2)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出现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必须有证人,还要履行担保等程序,受法律保护。(3)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的货币经营行业兴起,出现汇票的雏形。中国:时间概况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唐代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明朝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清朝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商业契约区域时间概况世界前3000年左右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已经使用契约。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中国商周时期产生了契约汉朝以后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订立契约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程及演变规律】时间概况商周以贝壳作为主要货币使用,出现青铜材质货币春秋战国楚国地区使用蚁鼻钱、黄河流域多用布币、齐燕地区使用刀币和三晋两周地区使用环钱、秦国地区使用圆形方孔钱秦黄金为上币,铜钱为半两钱,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汉主要有三种,半两、三铢、五铢唐主要使用开元通宝,钱帛并行宋以铜钱为主,出现铁钱和纸币元纸币成为基本流通货币,铜钱已不占有主要的地位,白银的流通量占有相当比例明大力推行纸币——大明宝钞,后来改为钱钞兼用,嘉靖后,白银成为法定货币清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外来银元多有流通,清末开始铸造银元古代货币演变规律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知识点2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阶段推动因素主要资本主要途径影响15世纪末至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商业资本欧洲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7-18世纪中期殖民掠夺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商品输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瓜分世界、资本输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途径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式交通工具和通信事业的发展等是促进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其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特点①整体性:世界各地逐渐连为一体。②扩张性:由资本主义固有属性决定。③不平等性:残酷掠夺殖民地供自己发展。④进步性:顺应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上促进人类的进步。⑤以英国为中心:英国凭借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期的主要“供货商”。影响①(总体而言)不公正、不平等。在世界市场中,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占主导地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其经济附庸(宏观视角)。②(对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角度)。③(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双重作用: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贫困、屈辱(道德角度);另一方面瓦解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客观作用)。④(对世界)进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促进了不同类型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全球视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指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主要特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2、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变化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商业贸易发展。贸易中心转移从欧洲通往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经营方式变化出现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2)为了有效垄断对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一种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如英国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商品种类增加(1)烟草、咖啡、亚洲香料等世界各地的商品,涌入欧洲等地。(2)奴隶成为商品,欧洲殖民者开始罪恶的黑奴贸易。(3)18世纪后期,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国际贸易格局变化(1)17世纪:英国通过各种手段打击荷兰,并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逐渐控制了海上贸易.(2)19世纪中期: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近代中国经营商业经营方式变化(1)银行①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并在上海设立分行,随后又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支行。②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该行先后在北京、天津、汉口、广州、香港、烟台、镇江、汕头、福州和重庆等地设立分行。(2)用股份制企业与股票①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与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1872年开业的轮船招商局发行的股票和1876年开始筹办的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②为了适应股票交易的需要,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3)百货公司: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之后,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知识点3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1、世界经济的发展一战前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1.苏联经济的发展(1)社会主义建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苏联成立,并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2)结果:这使得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与经济调整(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2)影响:资本主义国家,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矛盾尖锐。(3)结果: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后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1)特点: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2)措施及结果: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1)二战后,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的生产效率。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2)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1.二战后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改革陷入困境。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1)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这些国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2)特点: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3)问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4.2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21世纪以来,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中国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5.认识:(1)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在曲折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2)现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3)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后,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贸易组织背景:①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②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2)过程:①关贸总协定:在美国主导下,23个国家于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②世贸组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贸易形式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子商务逐渐兴起。3、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2)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3)金融风险: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不同点性质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贸易体系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作用稳定金融秩序稳定贸易秩序,促进贸易自由化相同点原因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秩序混乱;美国的倡导及其经济实力的强大;出于建立战后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的需要美国的目的建立美国霸权作用适应了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便利了美国经济扩张;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当今国际金融1、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中国政府致力于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2、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①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②20世纪末,信用卡盛行。③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现代国际金融具有一定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会引起全球性金融危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①概况: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②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实力强大。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地位。(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①概况: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激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②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①概况: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②原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知识点4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1、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村落产生(1)发展历程:人类居住形式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2)原因:原始农业的出现,人们筑屋定居。(3)概况: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4)特征: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5)作用: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条件和保障;为人类集体活动提供便利。集镇出现1.集镇的兴起(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过程: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古代集镇的雏形。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2.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1)原因: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2)概况:①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②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③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易错点拨01】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特点?①商业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②行业众多,经营商品种类丰富;③经济功能突出、兼具政治和军事功能;④受封建政府监管;⑤南方占比较重。城市产生1.早期城市的产生(1)时间: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城市。(2)地点: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3)功能: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2.中国古代的城市(1)构成: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2)发展:①中国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易错点拨0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都城营造符合礼制规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严谨有序;(2)家天下理念影响下,以宫城为中心,讲究中正、对称;(3)突出王城、宫城,体现了王权的地位和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3.西方古代城市(1)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2)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3)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易错点拨03】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1)相同点: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手工业和商业职能。(2)不同: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有中轴线,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政治功能更突。【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规律】西市东市西市东市(1)城市功能:唐朝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地,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增强)。(2)商业活动: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坊市分开,严格管理;唐以后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宽,如宋代打破方式界限,早市、夜市、昼市相接。(3)数量规模: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地区分布: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多分布在江南地区。(5)城市地位: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2、世界各地的民居地区环境与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与特色古代两河流域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每一户建筑的结构基本相同,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有些房屋会留有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古代中国巢居和穴居构成我国民居最早两大类型先秦以来的民居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自先秦以来,中国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古代希腊罗马古希腊—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核心古罗马住宅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3世纪,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美洲北美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圆锥形的帐篷亚马孙雨林印第安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世界各地民居的共同点(1)重视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处阳光地段。(2)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运用构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3)世界的乡土民居还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反映当地的哲理思想和秩序。知识点5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原因工业革命促使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程世界:①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原因?①二战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迅速,世界殖民体系瓦解。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③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④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①鸦片战争后,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原因】①起步发展期(1949-1958):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②超速发展调整期(1958-1960):“大跃进”运动;农民大量进城,城市人口剧增;经济政策调整(八字方针)③停滞徘徊期(1965-1978):城乡二元分割社会结构;“文化大革命”导致国民经济建设陷入停滞;④快速发展期(1978—至今):改革开放,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出现大量乡镇企业;城市体制改革、户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居住条件的改善1.住宅的变化(1)原因:城市的发展使得市民建筑技术化。(2)表现:①19世纪50年代(1854年),美国人发明了电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2.生活服务的完善(1)社区发展:二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功能日趋多样化。(2)生活服务设施: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便捷了人们生活。(3)文化娱乐设施: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的数量越来越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也更加多样。基础设施的发展1.背景: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2.西方发达国家:(1)水网建设:钢铁管道促进水网的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到百姓家中。(2)照明: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新城市夜生活方式。(3)通信:电报、电话逐渐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4)交通网络:19世纪末,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3.中国:(1)近代:①概况: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②特点: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2)现代:①水气设施: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②交通设施: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问题大气污染、水污环境污染、贫富分化、交通拥堵、工人居住环境恶劣、犯罪率上升等。【近代中国的城市化】(1)原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通商口岸的开放。(2)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重大变化;城市经济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贫富分化严重。(3)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且不均衡;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具有近代化特点;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传播西方思想、价值观念;空间布局不均衡。(4)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5)影响: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破坏主权、冲击传统);②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经济发展、实现革新、组织变革)。(6)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迅猛发展。知识点6交通与社会变迁1、古代的陆地交通与水路交通陆路1.古代交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人类转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2)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2.表现:道路情况作用和影响罗马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条条大路通罗马”秦朝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汉代丝绸之路贯通连接欧亚大陆唐代以长安为中心的驿道建设城市道路建设井然有序、影响远及日本元朝拓展汉唐交通网,遍设驿站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易错点拨04】秦与罗马全国道路网的共同作用(1)积极作用: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③便利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2)消极作用: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水路中国①春秋时期:已有运河;②秦朝: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③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④元朝: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西方①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是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运河之一;②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建立的运河系统,是荷兰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中国古代道路建设】(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战争和国家统一的需要。(2)特点:①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多与战争、封建帝王的活动有关;②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完善;③结构上具有辐射性,多以京师为中心向外辐射。(3)作用:①加强对全国的政治控制,巩固统治;②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③为获得战争的胜利而修建道路,便于战车通行和运输物资(秦朝为了对匈奴作战而修建的直道,为了对南方越族作战而修建的灵渠);④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对海洋的探索和世界航路的建立阶段国别概况古代中国西汉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宋元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至东南亚、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红海和东非沿岸等地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连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代西方波利尼西亚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诸岛活动腓尼基人首次横渡地中海维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区探险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近代新航路开辟新航路的开辟让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直接联系,环球交通网络逐渐形成开凿运河①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②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工业革命后交通变迁铁路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欧洲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进入“铁路时代”。1964年,1964年,连接日本东京和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后来,许多国家都修建了高铁。公路1885年德国人发明了汽车,1908年,美国福特T型车诞生,汽车设计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1929-1932年德国修建的科隆至波恩之间的新型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海运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②20世纪,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将英国和欧洲大陆紧密地连接起来。航空(1)发展:①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②1914年,美国开通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线,是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航线。③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④20世纪上半期,飞机的材质由布质和木质转变成金属,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为喷气式飞机所代替,技术进步让飞机提升了速度、载量和航距。⑤20世纪70年代开始,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2)意义:空中通道把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快捷时代。中国①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船开到中国;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③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④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18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1950年,新中国第一家航空股份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服务于国防建设,此后逐渐融入市场。2008年中国进入高铁时代。【中国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2)成因:①思想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业。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交通影响交通对社会的影响史实交通的改进,加强各地沟通,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1)清江浦因京杭大运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运路线的改变和津浦铁路的开通而衰落。(2)京汉和陇海两大铁路开通后,郑州发展态势超越了洛阳与开封两大古都。(3)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4)通海运河的建成,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港口之一。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1)中国邮驿历史超过3000年。古代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2)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3)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4)189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总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其业务范围包括收寄信函、明信片、包裹和办理汇兑等。(5)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知识点7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1、历史上的疫病疫病代表天花:①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②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俄国彼得二世、法国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③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④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鼠疫:①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②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被称为“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影响政治:重要历史人物丧命,威胁政权统治;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发生,导致王朝更替;(2)经济: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饥荒时常发生;(3)文化:冲击了旧的思想秩序,促进了新思想的萌芽;由于社会混乱,宗教变得更加活跃;(4)社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为了防疫,公共卫生意识加强。(5)军事:瘟疫横行,士兵大量死亡,导致战败;军队行军将疾病传播到各地;因战乱出现的难民流动,扩大了疾病传播范围,使疫情更加严重。防治公共卫生措施:①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②中国古代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等方式预防疫病。医疗措施:①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②为了防治天花,中国古人发明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在明代中期已经广泛使用。③18世纪晚期,牛痘接种法使天花发病率大大降低;19世纪,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改变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状态。救治机构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②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③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2、中医药的成就年代人物医学著作与成就战国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汉代不详《黄帝内经》中国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辩证施治)东汉华佗麻醉药——麻沸散;健身方法——五禽戏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临床百科全书,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唐代政府《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宋代王惟一针灸铜人——医学教学模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学巨典”新中国政府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研究中医的高潮新中国专家整理中医典籍,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3、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西医的产生与发展(1)概况: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2)产生:①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规律;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显微镜,微生物进行细致观察。②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创立了实验药理学。传播时间西医在中国传播情况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发展原因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医在实验医学及医学分科上的优势;外国教会、传教士的推动;适应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需要等。表现(1)教会医院的建立: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其分科完备,技术先进,广受欢迎。(2)西医技术的引入: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3)西医院校的建立:西医院校建立起来,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4)公共卫生的发展:①西方公共卫生措施逐渐引入中国,对人们的健康起了积极作用。②城市借鉴西方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特点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局部施治,以化学药物和手术为主影响弥补了中医学在实验医学上的不足;有利于推动中医学的近代化;有利于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冲击了中医的地位,甚至造成了一些极端认识等知识点8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体系西方中国基本医疗卫生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卫生监督。基本控制重大传染病。搭建医疗网络,出台法律法规、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疫病,进行安全监督医疗服务城乡居民都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规范收费,加大医疗扶贫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制度推广医疗保障,建立福利国家,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①20C60S,公费医疗②改革开放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医疗服务制度世界: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得到推广,欧洲尤其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2.中国:(1)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2)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①国家逐步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等内容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②药品供应体系也不断完善,国家规范药品收费标准,加大医疗扶贫力度。(3)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①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②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4)医疗卫生事业的意义:基本保障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创造了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1)世界: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防疫工作被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2)中国: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城市: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2)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改观。(3)习惯: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4)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体现出我国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3.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1)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2)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提倡对精神障碍早发现、早治疗;普通人也重视心理健康,从而实现身心幸福。01交子与会子的区别【阐释】(1)定义不同:交子最初只是一种代替货币交易的信用凭证,即代金券。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起源于临安,也称作"便钱会子"(即汇票、支票)。(2)流通范围不同:交子仅在四川流通,会子在全国流通;(3)发行地不同:交子于北宋发行,曾作为官方法定货币流通,故又称官交子。会子发行于南宋。它由政府和户部发行,是宋代最大的钞票。(4)发行时间不同:交子是中国政府官方发行的最早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仁宗天圣元年发,高宗绍兴三十年发会子。02古代商业贸易【阐释】商业对外贸易货币信贷契约欧洲古希腊、罗马商贸繁荣。拜占庭,一度垄断了东西贸易。古希腊、罗马海外贸易十分活跃,航线四通八达。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亚洲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前8、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前22一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不同形式的借贷,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公元前26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已经使用契约。非洲古埃及,商业历史十分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货币前16一11世纪,古埃及出现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受到官方的法律保护。契约在古埃及广泛使用并受到法律保护03近代商业贸易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阐释】(1)近代商业贸易中心(格局)变化: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9世纪中期,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2)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