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_第1页
中国历史地理_第2页
中国历史地理_第3页
中国历史地理_第4页
中国历史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一、定义和性质

♦二、主要内容

♦三、发展简史

■、定义和性质

•定义: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

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研究历史时期

地理环境结构、特征、空间分布、发展

演变过程和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等

O

•性质: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

英国达比、中国侯仁之为代表,这个观

点愈来愈受到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证实,

也被愈来愈多的学者所承认。

二、主要研究内容

•(一)历史自然地理学'

•(二)历史人文地理学

•(三)区域历史地理学

•(四)历史地图学

历史气候地理学。

历史河流、水文地理学」

历史殛地®学,

,历史自oa学.

历史生物艇学“

历历史土壤地理学.........

史历史政治地理学(历史疆域、行政区划越理学》

地历史人口地理学.

理历史交通地理学」

学历史城市地理学”

历靖济并理学(工业、农牧水产,商业等)

历史人文却理学《

历史民理学

历史文化九理学(语言民俗等)・,

区域历史地里学

历史军事地S学。

■历史地图学

历史宗教地!学

三、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简史

以1934年2月顾颉刚创立禹贡协会为界,分为传

统历史地理学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传统历史地理学经历四

个发展阶段:

1、萌芽期:先秦2、形成期:秦汉——南北朝

3、发展期:隋唐宋元4、高度发展期:明清

一、先秦时期:

传统历史地理学萌芽期

・1、《禹贡》战国时期,作者不详。

•2、《山海经》战国和西汉时期,作者不详。

•3、《穆天子传》战国晚期,官修。

•4、其他如《管子》、《吕氏春秋》、《尔雅》

等有地理篇章。

二、秦汉南北朝时期:

传统历史地理学形成期

(一)、秦汉时期

•1、《史记》:《河渠书》《货殖列传》《匈奴传

《南越传》等。

•2、《汉书•地理志》班固主修。

•3、《马王堆汉墓帛书》古地图

(二)q魏晋南北朝时期

■1、《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著。

■2、《禹贡地域图》和“制图六体”晋裴秀。

•3、地方志如:《华阳国记》东晋常璟

《洛阳伽蓝记》

北魏杨衙之

•4、地理总志如:《晋书地道记》晋王隐

《十二州志》

三、隋唐宋元时期:

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期

(一)、隋唐时期

•1、《元和郡县志》唐李吉甫

•2、《大唐西域记》唐玄奘

•3、《蛮书》唐樊绰

・4、《海内华夷图》唐贾耽

(二)、宋元时期

1、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北宋乐史《元丰九域志》北宋

王存

《舆地纪胜》南宋王象之

《大元一统志》学兰聆等

2、地方志:《东京梦华录》南宋孟元老《梦粱录》南宋吴

自牧

其他如《吴郡志》《四明志》《长安

志》等不胜枚举

箝整外志:《诸蕃志》南宋赵汝适《长春真人西游记》李

《真腊风土记》元周达观

《岛夷志略》元汪大渊

4I.rLE〃/Urm4〃H1771AXTTif-ttt加

四、明清时期:

•1、地理专著周理学高度发展期

《徐霞客游记》明徐宏祖

《读史方舆纪要》明末清初顾祖禹

《天下郡国利病书》明末清初顾炎武

《大明一统志》官修

《大清一统志》官修

•2、地方志:《山东考古录》《吉林外记》《黑龙江外记

《河南通志》《盛京通志》

《奉天通志》等。

《看国闻见录》清末陈伦炯

•3、域外志:

《四洲志》清末林则徐

・4、地图:《郑和航海图》明朝

《皇舆全图》(《大清一统

舆图》)清朝

重点指南

•一、先秦时期:

《禹贡》、《山海经》

二、秦汉南北朝时期:

•《汉书•地理志》、《马王堆汉墓帛书》古

地图、i

《水经注》、裴秀和“制图六体”、《华盛

国记》

•三、隋唐宋元时期:

:,《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海内’

华夷图》、军’j

《大元一统志》、《东京梦华录》、《诸蓍:

志》:…

■四、明清时期:

〃田rh士:由丘1谢#〃HW丑T7田工H4?N渊闻号?

附录:

《尚书•禹贡》

解读

《禹贡》简介

《禹贡》为《尚书》中的一篇,是一篇反映夏代国

势调查的重要文献。《尚书》相传为孔子编述而成,

西汉初存二十八篇,其中《禹贡》篇,学者多认为是

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作者不详,著作时代也无定论

,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中期。

《禹贡》篇全文1193字,全书内容大致可分为

《九州》《导山》《导水》《五服》等部分。把全国

分为翼、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

记述各州的基本情况,如治水的次序,州境的区域,

河川的原委,土壤的性质,田、赋的等级,植物的种

类,贡物的名称,贡道的流向等。没有任何数字记载

原文:禹别九州,随山浚川,

任士作贡。禹敷土,陵山刊木

,奠高山大川。

•译文:禹区分土地的疆界,沿着山岭砍削

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川确定界域。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

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

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徒,大

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褐石入于河。

•翼州:既已从壶口山开始治理,然后就去治理梁山和歧

山。治理了太原以后,便转到岳山的南面。治理覃怀,

建立了功绩以后,便又转移到河水横溢的衡水和漳水。

翼州的土壤细白,所纳的田赋是第一等(上上),并夹

杂着第二等(上中)。这里的田地属于第五等(中中)

恒水和卫水既已顺流而下,大陆泽一带就可以耕种了。

岛夷(东北的夷民)都穿着皮衣服,(运输贡品的船只

)夹杂着右边的碣石山驶入黄河。

M。

e

"

留除留金用时W京

留。

耀,除正

七X七

4

《。,,4

八峪区。乜y七解好陋

卧树M卅

*

K

次雕置£好魁

#

。4

,4《

K置盅张留版

版丑解八果

潘X

里q

M怪第出卧

4,。,

卜眯#黑踞

轴斓,七锻

蕾4

。%

田卜fr

小留卧果七

,,。fr

4树号乜刈媒生蕾

瞿4卧

4

曲。4

盥必刈瞿,刈怪留奥

田盥。。

区鹿也圈一瞰格嫣

田*

世4

黑%出

I

K

R笔

成。擎解。他+海,

喉鼠胆7太

除瞿

m

4

。。4瞿

一阐瞿。止瞿媒索和

*

。。一。4

*

K

L川

盥京率监4盥田犀

W叵

q

瞿怪R殿械也曲解怪

七幽壮黑

区咪解八K忐

砂也燃或。

4

,@

除酷W噪械品

媒帐

4

。八潮4族八

w幽标熊蛤仙

。长

W

+

G皿格内球批

M

麒瞿妙粤M嘤盥田

4人

q

曲田5京维解

^

4

4

怪都曲唱始H修匿

迪n

4

小怪日S。

用e辱

格W板弟

O

H

。,4烟,

S

H

长H股傩蛤

W

K,

鼠W

小瞿4小喔

M傲翘丑

M瞿

4七

。七械4。

-曲

4

K

出幽饮<京

瞿卜4

。卬束小,眯

4

或留H田南康盥八

,格。七加力

莒品龈取解,

4

4脩,,檄

w魏但

K

都7嘤幽

,野。神,格4

瞿神X留黑恢

K丑

出,

W

4乐,

置零g博留七

蚌L

e幽

.,,

,•八,

南H

龈胆鬼格柒恢。鹿

N龈,蝴。

版@留盛版猾

4

4,,,。

。,fr

H

q

燧辍卜建留一国欣回M掣

*

。/

卜@盥出

盥卜n黑歙

鞘林3

,4,。

H

H

格K一

殿学*唱格

S

4

。《,。•

一里树蕾卑仲&敝次

*

悠田喇。幽L一幽嘤

增果龈卧瞿

龈但盥龈忸

4

磐。毁,,4乜

我怪出柒小格区曲

%

电。,4。

服媒性秘属4

4

被4。,,。,

L

傲吧由影奴卜卑跳K煦瞿弥

y意

・・・

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山番既艺,沱、潜既道c

蔡、蒙旅平,和夷底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

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王蓼、铁、银、镂、

磐磬、熊、黑、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

,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讷,

漆沮既徒,泮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

物,至于鸟鼠。原隰底绩,至于猪野。三危既

宅,三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

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王干。浮于积石,至

于龙门、西河,会于渭讷。织皮昆仑、析支、

渠搜,西戎即叙。

•导崛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

于太岳;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

于碣石,入于海。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

柏至于陪星。

・导崎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

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讷,至于大伍;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

逆河,入于海。

­山番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遨

,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

北江,入于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

东陵,东通北,会于汇;东为不江,入于海。

­导沆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

北,又东至于黄,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

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泮,又东会于泾,又东过

漆沮,入于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涯;又东,会于伊,

又东北,入于河。

•九州攸同邛奥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

源,九泽既陂,海会同。六府孔修,

士交正,底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译文:九州由此统一了,四方的土地都可以居住了。九

州的山脉都开凿修治好了,九州的河流都疏通好水源了

,九州的湖泽都修筑起了堤防。海内进贡的道路都畅通

无阻了,水火金木土谷六府的政务都治理得很好。各处

的土地都得到了正确的考查,谨慎地规定了征收不同的

财物赋税,各地的人们都要根据土质的上中下三等交纳

赋税。九州的土地都要分封给诸侯,并赐给他们姓氏。

诸侯们应以敬重德行为先,不要违背我所推行的德教。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锋,

三百里纳秸服,百里粟,五百里米。

•天子国都以外周围五百里的地方叫〃甸

服〃。靠近国都一百里以内区域的赋税是

缴纳带秆的禾;距离国都一百里至两百里

的区域缴纳禾穗;距离国都两百里至三百

里的区域缴纳带秤的谷;距离国都三百里

至四百里的区域缴纳粗米;距离国都四百

里至五百里的区域缴纳精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

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甸服”以外周围五百里的地方叫“侯服”。靠近

甸服一百里以内的区域替天子服差役;距离甸服一

百里至二百里的区域担任国家的差役;距离甸服二

百里至五百里的区域替天子担任侦察工作。

•“侯服”以外周围五百里的地方叫“绥服”。靠近

侯服三百里以内的区域要设立掌管文教的官员推行

文教;距离侯服三百里至五百里的区域要奋扬武威

,保卫天子。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绥服”以外周围五百里的地方叫“要服”。靠近绥

服三百里以内的区域,人们要和平相处;距离绥服三百

里至五百里区域的人们,要遵守王法。

・“要服”以外周围五百里的地方叫“荒服”。靠近要

服三百里以内区域的人们,各种要求可以从简;距离要

服三百里至五百里区域的人们可以流动迁徙。

•东方直到大海,西方延伸到沙漠地带,北方和南方都感

受到了天子的声威教化,遍及到四海。

填空题

1、中国现存最早的正统派、权威性历史地理著作

是o

一一二5位看塞早的古代地图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O

1一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是东晋

的《华阳匚二二.

4、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______

着封建时代沿革地理学的高峰。

简答题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内容

*T"------c.-避K

4傅

一、历史气候地理学概述

、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化概况

三、影响气候变迁的因素

!1!中国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历史气候地理学概述

(一)研究对象:

1、气候特征2、地区差异

3、冷暖状况4、干湿状况

研究以上四方面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二)研究方法:

考古学、物候学、文献学、仪器观测

(三)研究指标:.

以冬半年气温变化为指标。

二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化概况

「竺可桢“脉动论”:中国5000年来气候的变化,

象脉搏波动一样,温暖潮湿气候和寒冷干燥气候交

替出现,周而篁始,菠动变化。

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

究》一文中(1973年)指出,距今5000〜3000年,黄

河流域的年均温较今约高29,冬季温度则高3〜

5℃,相当今长江流域。距今3000年至今,温度波动明

显。周期约400〜800年,华均温振幅约1〜2七,与

历史事实基本相符。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演变来看

,5000年来温暖时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弱,

而寒冷时期则越来越长,强度也逐步增大。而这种变

幅高纬度地带又大于低纬度地带。

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仰韶文化时期到商代(前3000——前1100年

西周前期(前1100前850年)

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前770年——公元初

年)

东汉三国南北朝时期(公元初——600年)

隋唐到北宋初年(600年1000年)

两宋时期(1000年----1200年)

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1200年1300年

Ir.Xfcj-t

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翳了距

动物遗骸这动

,些现今

多沼泽的长江域

流。存有

S则

京津地区当时生为一些现今见于亚热

物且以株榆等主阔叶林优

,、时的占势。

内仰韶期候也较暖

中国西部陆在树气温天山北麓在全

生长今为高云。

新世中期云杉的线较贵高原元谋新石

器时代遗址中有今活动西双版纳的,喜暖动物西藏高

分手。

原上地面堆积物m粉结果也表明当时气候较今暖和

等物

河南安阳既墟出土的水牛象和震动h何

暖气候期大致下延至、公元前正*世商

这种温I

1€

代11

时。

今陪)

距2

~

50

80

占优势00气候温暖湿润近似今

,,

和气使带向北可延伸到黑龙江省的

地层的花粉组合中也有一条落叶阔

前期(前1100前850

年)

•在相当于西周早期的遗址中(如下王岗

文化遗址),未见喜暖动物

•文献上也有江汉冻结的记载

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

(前770年—公元初年)

《春戒》一书中记载到公元前698、前

590、前545等年冬天鲁国都未有冰冻出现

•据《荀子》、《孟子》等书记载,山东农业

种植一年可两熟。

•河南淇水流域和陕西的渭河流域都有大片竹

林存在。

•《诗经》、《货殖列传》明确记载亚热带作

物北界比今天偏北。

东汉三国南北朝时期(公元初600

年)

•据《汜胜之书》和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

《齐民要术》两部农书中记载的农时,

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的气温较今为低。

•《晋书z慕容载记》记载到公元333〜

336年,从辽东湾西北岸至辽东湾东南岸

沿海连续3年全部冰冻,估计年均温较

今低2〜4℃。

隋唐到北宋初年(600年——1000

年)

•西安盛开只能抗御一14P最低温度的梅

花。冬季最高温估计较今高出2℃o

•黄河流域普遍设立“司竹监”,专营竹

子的生产和销售。

•关中平原有梅桔种植。

•四川盆地出产荔枝。

两宋时期(1000年----1200年

・公元1111年(北茶政和元年)曾出现

太湖全部结冰的罕见现象。

•发生过苏州运河冰封的情况。

•素称“荔枝故乡”的福州,遭严寒

荔枝冻死而绝收。

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1200年

1300年)

如元初在河南怀、孟地区

又恢复了北宋初年撤废的管理竹园的

司竹监。但这一回缓时期为时很短。

明清时期(1400年----1900年

・14〜19世纪末,是一%世界性寒冷时期,即所谓小

冰期。就中国而言,特别是15世纪以来,气候加剧

转寒,至17世纪下半叶达到顶峰。

•据谈迁《北游录》中物候记载,推断当时北京冬季较

今约低2。(:。这种气候转寒的现象,在东北地区的

黑龙江省和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均有所反映。

•长江中下游湖泊和沿海亚热带地区霜雪频繁,太湖

封冻16次(如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汉水

结冰19次,淮河封冻14次,洞庭湖封冻9次。

三、影响气候变迁的因素

(一)、太阳辐射

•万物生长靠太阳,为影响气候变化的最

根本因素。造成四季三大气候带区别。

•规律:

1、太阳活动弱时,纬向环流盛行

2、太阳活动强时,经向环流盛行,冷

暖空气频繁交换,极端天气(如风暴、

暴雨雪等)增多,气温普遍降低。

太阳结构图

由核再而作出忖能留

可见光

太阳的分层结构图

;光球:

500km

对流层

中间层500:

幅射产生能量

针状体

对流幅射转移

5X10

太阳风

4300

m

(二)、地球宇宙环境

•(1)太阳带着太阳系成员穿越银河系

银道面时,可能由于太空尘埃、星云等

物资增多,因减弱辐射而寒冷,地球史

上四大冰期皆由于此。

•(2)地球公转、自转17500年后将位

于远日点。

(三)、下垫面

•由于高山低谷,海陆位置而形成季风或

其它(山风、谷风)环流,造成地区差

异。

)、大气环流

•全球气团(不同属性)的交换、变化无

常。如经向环流,纬向环流等。

(五)、人类活动

•历史时期现代以前,人类活动部分改变

局部气候状况,而主要为气候所影响。

如国家建立,公元4、12世纪等游牧民

族对农耕文明的侵袭、玛雅的衰亡等。

・现代尤其近50年人类活动影响非常大,

如“温室效应”“阳伞效应”、“绿洲

效应”、湖泊效应”等。

四、中国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冰后期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

•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温暖湿润气候与汉唐盛世的出现

•寒冷干燥气候与北方游牧民族南侵

思考问答题:

•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

影响。

例如: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黄河文明产生;汉

唐盛世的出现;北方游牧民族南侵

•名词:

竺可加“脉动论”明清宇宙期仰韶温暖期

•列举: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4Efir-zdc.

f■痂-早"一:p■■,・广

中国历寸期森林植被的变迁、

、历史时期森林变迁概况

、黄河流域森林变迁

、南方森林变迁

吗黎解碳匐领帽礴醐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破坏地区米布图

■■军代以前

:「?,

匚二]篇也兀明清

4满3CK以fUU

一二t--——1=1

iti、7§13»广*L

一汽■时期瀛陵汪概况

所谓森林:主体指成片林木和灌丛。可分为

山地森林与平原森林。

(一)先秦时期,

依据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来看,森林分布十

分茂密,西北为草原荒漠,荒漠面积比今小o

,华北平原普遍存在天然森林植被。

周朝时被破坏区见图。先秦温暖湿润,利于

生长。据先秦史籍研究表明,全国森林覆盖

率49.6%,南方达90%以o东北83%以

,和珠江流域由于人口稀少属原始状态。

直持续到唐宋以前。

J,c、

(二)秦汉至南北朝

战国以来,铁农具广泛采用,经济开发加快

,前二世纪冀鲁豫交界已缺乏薪材。华北平

原继续减少,种植桑蚕。,・

西北干旱化加剧,从东汉开始,季风气候退

缩,河流缩短,古城堡消亡,湖泊缩小,森

林线上升,故东汉丝绸之路南迁。(三国中

段形成三道,即开通天山北麓))

东汉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牧区、牧草丰

茂,山地森林仍遮天弊日,但因天气转寒,

难以恢复原貌。

(三)隋唐至元明"

唐宋之时,黄河中上游原始森林十分罕见,悭

华北平原破坏严重,山地仍有一些,故黄河/保

中游覆盖率32%左右。比今天好得多。长:

江中下游森林被大量利用,日益减少。而周热

边之地,长江上游、珠江、东北仍保存完嗔

华南亦是。鸟

明朝东南开发加快,北方森林不能自给,

大工程用材到南方采办,所谓“皇木采办”精

长江上游破坏严重,中下游影响更大。R

(四)清代2

继续皇木采办,山地垦殖运动,长江流域继舄

续减少。东北、云贵地区采伐加大。但清前十冷

期(1700)森林覆盖在26.1%左右,南方痛;

建、广东、云南、四川等超50%,北方黑龙.,

江、吉林超90%。

伴随帝国列强掠夺,鸦片战争后12.61%。百

近代:1936年全国森覆盖8.19%,五十年代.

大炼钢铁后持续二十年空前绝后的破坏。;

现2006年统计16.55%,人工林居世界首位

,总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其平均值

《济回回卜

二、黄河流域森林变迁

黄河中游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

华北平原的森林植被变迁

黄河流域森林丧失原因

(一)黄河中游地区森林植被的变迁

除陕西渭河平原、晋南和豫西外,大部分在战国以前仍为畜牧区,森林和

草原广布。

秦汉时代大量汉民移入本区,设置郡县,发展垦殖,农牧界线一度北移至阴

山以北和乌兰布和沙漠一带。河套地区因农业发达而被誉为“新秦中”

于是大片天然植被为栽培植被所替代。

东汉以后虽因游牧民族的内徙,农牧界线大体上恢复到战国后期的情况,

次生的草原和灌木丛又大片取代了栽培植被。但因气候转寒,已不可能恢

复到秦汉以前的状况。

北魏时代在河套地区也进行过垦殖,至隋唐盛世农牧界线再度北移阴山一

线。唐元和年间在河套屯田,垦田约1320公顷,以后又在陕北、银川平原

开设屯田,黄河中游地区的植被又遭到大规模破坏。

宋金以后本区的农牧界线长期维持在今陕西和内蒙古之间。由于宋、金、

西夏间的长期战争,又大肆砍伐残存的森林。陕北一带“山林无巨木”,

今环县境内在当时已“不产材木”。

明代于长城以外地区,每年进行烧荒,植被几乎破坏殆尽,

扩大。

部领曦陶盟碰舞蔺蓟建蜃量

(二)华北平原的森林植被变迁

♦战国开始铁器工具普遍使用,加上各国变法,发展农业,奖

励垦荒、辟草莱。天然植被的破坏迅速加剧。在河南中部地

区已“无长木”,山东丘陵西麓的泗水流域已“无林泽之饶

”。今冀、鲁、豫3省交界的东郡在公元前2世纪已缺乏

薪柴(《史,己•河*渠书》)。

♦在以后的2000多年间,这一地区战争频繁发生,和平时期的

大规模垦殖和战争时期的大规模焚毁相交替,使破坏的植被

未能恢复。

♦晋末十六国时代,长期战乱,大片农田荒芜,变为次生草地

和灌木丛。同时水利系统破坏,盐碱遍地,灾害连年,农业

也未获发展。

♦隋唐统一时期,在华北平原大事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大片

栽培植被替代了次生的草地和灌木丛。

♦宋金以后黄河经常泛滥于河南、淮北之间,沙地和盐碱地比

比皆是,已无良好的植被覆盖,天然植被破坏殆尽,更近后

林可言。困而这一地区成为历史时期天然植被受到人

破坏最严重、影响最大的地区。

豆碧弘阿帆

(三)黄荷流破森麻丧失原因

1、人类活动影响:(1)作为人类生产、生

、活资源必需品。虽有强调天人合一,保护森林,

新[想思想,如,实宁际夏上。无节制。(2)“重农轻牧”思悬

[2、气候趋向寒冷干燥的影响:生存、保护、

d;/再植皆困难

森林兴衰与黄河文明兴衰同步

,—=rr------TJSTfitoxW、•qgigiKr

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违原

历史时期的天然植置历

亘经很大变化,其原因有

B自然本寿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区植被变化的程度随人类活动频繁的状况不同

异,如华北平原因开发较早、人类活动频繁,天。

衿植被已破坏殆尽,全由栽培植被替代,实质上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