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导学案《知识点专练》选择性必修Ⅱ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一)原始农耕和畜牧产生以前1.特点: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2.表现(1)采集渔猎: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知识点专练】“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由此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A.狩猎和采集 B.种植和饲养 C.栽培和狩猎 D.采集和饲养【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旧石器时代”“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狩猎和采集,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2)生产工具: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知识点专练】“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骨器 B.已会种植庄稼C.保留了类人猿的某些特征 D.已经饲养家畜【答案】A【详解】由材料“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可知,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骨器,因此A正确,BCD排除。(3)生活方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4)妇女地位:生育抚养后代、采集植物果实,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知识点专练】如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 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 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答案】C【详解】岩画描绘了妇女集体采集谷物的场景,符合采集渔猎时代的特征,故C项正确;定居生活的标志是房屋,图片中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图片中未涉及石器及其类型,无法得出是否属于打制石器时代,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畜牧,也无法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故D项错误。(二)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食物生产,农业革命1.背景(1)在长期采集和渔猎中,人类逐渐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2)特定气候特定区域:第四纪冰川期影响适度的地球中纬度地区【知识点专练】某学者研究指出,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上冰期退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植物茂盛,动物大量繁衍,人类努力适应自然,进行种植和驯养活动,并过上定居生活,人类的基本生活来源更多地依赖农耕和畜养。在这一演进过程中()①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②出现了社会分工、物品交换与贸易③农耕定居推动了聚落的形成④西亚居民培植出了大麦、玉米和小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能力的增强,人类从采集、渔猎生活发展到农耕、畜牧生活,从穴居、巢居发展到村落定居。随着农耕定居生活的发展,食物生产方式、社会分工、居住形式与物品交换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玉米是由中美洲的居民最早培植的。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3)生产工具的改进【知识点专练】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进步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种植和饲养水平的提高【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故选C;ABD都能一定程度上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都不是主要因素,毕竟生产工具才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排除。2.时间:大约1万年前【知识点专练】从采集、渔猎向农耕、畜牧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这一变革出现的时间距今约()A.一万年 B.五千年 C.三千年 D.两千年【答案】A【解析】距今一万年前,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人类文明转变,故A项正确,其他时间均不符合题意。【知识点专练】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A.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B.开始大量使用陶器C.开始学会用火 D.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部落族居【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饲养家畜,获得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因此生活逐渐走向定居,A正确;使用陶器是定居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B;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学会用火,排除C;部落族居是定居生活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3.表现(1)农耕:东亚-水稻、粟;西亚-小麦、大麦;中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知识点专练】远古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从依靠原始的渔猎、采集等寻找食物转变为主要依靠饲养和种植获取食物。这种变化反映出()A.种植经济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B.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D.农业和畜牧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答案】A【详解】由材料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逐渐代替渔猎和采集,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手段,A项正确;B项缺乏材料依据,排除;C项中的“根本改变”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农业和畜牧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D项排除。(2)畜牧【知识点专练】人类文明在世界多个地区发展起来以后,发生了几次社会分工,其中,最早的一次是()A.农业和手工业B.商业和手工业C.农业和畜牧业D.管理者和农业【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人类社会大分工是指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形成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故C项正确。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属于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故A项错误。商业和手工业分离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故B项错误。管理者和农业分离不符合材料中社会分工的内涵,故D项错误。【点睛】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1、第一次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2、第二次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这次社会大分工促地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3、第三次分工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它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开始积累了商业资本,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4.意义(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增加了食物供应,改善了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知识点专练】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A.农业的出现 B.小农经济的产生 C.手工业的产生 D.火的使用【答案】A【详解】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因此A正确,BCD排除。【知识点专练】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实现第一次生产力飞跃。这主要得益于()A.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B.大河流域的水资源C.铁器农具的出现 D.国家的正式形成【答案】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实现第一次生产力飞跃,故A正确;大河流域的水资源一直存在,故B不是原因;原始农业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故C错误;国家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国家暴力机器的产生,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知识点专练】许倬云教授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是以人类获取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的。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是以人类获取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的。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可知,新石器时代人类从采集食物变为生产食物,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原始农业的兴起,故选D;材料强调的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变化,未涉及到天然火的运用,故排除A;材料反映了新旧石器时代以人类获取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而不是以打制石器的使用和磨制石器的使用为分界线,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群居生活的出现是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说法与材料不符,故排除C。【知识点专练】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其主要原因是()A.手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B.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C.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D.采集和渔猎的发展【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比以前大幅提高。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正值农业形成与发展时期,与采集和渔猎相比,农业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人口增长率提高较快,故选C项;手工业与人口增长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项;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不会对人口增长造成巨大影响,故排除B项;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不属于采集和渔猎的时期,故排除D项。(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①从迁徙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知识点专练】促使我国境内远古居民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C.自然环境的变化 D.贫富贵贱分化的出现【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答题的能力。随着种植业的发展,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逐渐由迁徙、游牧走向定居。故本题应选A项;B、D两项均发生于定居生活后,C项属于客观因素,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最重要因素”不符,故排除。【知识点专练】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由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由于()A.农耕和畜牧业产生 B.早期城市出现C.私有制逐渐产生 D.国家开始形成【答案】A【详解】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从游牧到定居生活,A项正确;早期城市出现是人们定居生活的结果而非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私有制产生和国家形成,都是在人类变成食物生产者和定居生活方式发展的结果,CD两项错误。②手工业独立出现【知识点专练】《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B.大汶口墓葬中有大量陶器随葬品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D.原始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答案】C【详解】材料“神农耕而作陶”,其中有两个关键字“耕”和“陶”,“耕”是指农业,“陶”是指手工业,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故均排除。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知识点专练】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即材料所述现象得益于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和畜牧的发展,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主要得益于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而不是得益于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阶级分化是社会生产与分工发展的产物,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和文字的产生得益于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3)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天文历法、数学等相关科学【知识点专练】七八千年前,中国的农业与农耕聚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这不能说明()A.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B.人类出现定居生活C.农业发展有利于人口增长 D.社会出现贫富分化【答案】D【详解】材料未体现社会出现贫富分化,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材料“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可说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农耕聚落有了很大发展”可说明人类出现定居生活,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粮食的储备”可说明农业的发展增加了食物的供应,这有利于人口增长,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
(4)生产关系发生变化①男子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②剩余产品增加、私有制出现,国家产生【知识点专练】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这意在说明()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 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 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答案】C【详解】学者首先明确研究角度即社会发展和分层,然后对比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指出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类的食物结构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目的在于以此说明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C项正确;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不符,A项错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B项错误;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与学者的研究角度不符,D项错误。
综合【知识点专练】“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A.采集渔猎B.磨制石器C.栽培谷物D.养蚕种桑【答案】C【详解】栽培谷物即粮食作物的种植,符合材料中所描述“增殖产品”的特点,并且粮食作物的种植逐漸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也符合材料中“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故C正确。采集渔猎的活动并不符合“增殖天然的产品”,故A错误。磨制石器就是对石头进行打磨使之成为工具,并不符合材料中“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这种产品增殖活动的特点,故B错误。养蚕种桑即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符合材料中所描述“增殖产品”的特点,但相比较并没有像粮食种植业那样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重要,也就不能像粮食种植业那样产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故D错误。【知识点专练】观察《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下列解释或说法正确的是()A.非洲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植物 B.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之间的洲际贸易已经产生C.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逐步迈入文明时代 D.各洲在交往的过程中培植或驯养了相同的农作物和动物【答案】C【详解】根据《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逐步迈入文明时代,故选C;大麦、小麦最早由亚洲培植,A错误;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于原始社会,当时还没有洲际贸易产生,特别美洲是15世纪才被发现,B错误;D中培植和驯养相同的农作物和动物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知识点专练】以下是《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和农耕与畜牧的起源》示意图,关于农业和畜牧业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②畜牧业的产生促进了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③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④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迈入文明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根据材料图片和所学可知,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故①正确;农业的出现,生活人们的食物来源有了保障以后,人类才定居定居下来,故②错误,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迈入文明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故④正确。故C项正确,排除ABD。【知识点专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答案】B【详解】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A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C排除;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促进文明进步,D排除。【知识点专练】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的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以下关于农业产生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C.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D.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开始【答案】D【详解】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使得人类得以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逐步转变为利用、改造自然,故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不是开始。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C项都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知识点专练】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B.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C.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D.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地区率先发展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之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机器,国家形成,D正确;A、B、C对于文明产生先后顺序描述有误,排除。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四大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二)共性内容:灌溉农业(大河文明或农耕文明)【知识点专练】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孕育这四大文明的相同地理因素是()A.海洋 B.沙漠 C.山地 D.大河流域【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文明产生于黄河、长江流域。古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所以孕育这四大文明的相同地理因素是大河流域,因此D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都不是孕育这四大文明的相同地理因素,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知识点专练】古代埃及人曾经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出,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关系是()A.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带来了理想的天然肥料,有利于埃及农业的发展B.尼罗河的泛滥毁灭了埃及文明C.尼罗河在埃及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D.尼罗河的泛滥淹死了许多人【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埃及地处非洲北部,滔滔不尽的尼罗河流经全境,在干燥的沙漠中形成肥沃的绿洲,孕育了古埃及灿烂的文明。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不仅给干旱少雨的埃及带来充沛的水资源,而且由于它定期泛滥,带来了理想的天然肥料,有利于埃及农业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尼罗河的泛滥不是埃及文明毁灭的原因;C选项并未具体说明尼罗河与古代埃及文明的关系;D选项与材料中古埃及人赞美尼罗河的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知识点专练】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有关于洪水的记载,在埃及有《尼罗河颂》,在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说明()A.人类早期的文明大多产生于大河流域B.早期文明往往因为洪水泛滥而被毁灭C.大河与文明的产生及其形态密切相关D.大河灌溉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吉尔伽美什》是两河流域的英雄史诗;《尼罗河颂》是礼赞尼罗河的颂诗;“大禹治水”的传说是大禹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据上分析可知,古代埃、巴比伦和中国的早期文明,得益于处在大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经常性的洪水泛滥,带来的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使这几个地区成为古代世界农耕文明极为发达的区域,说明大河与文明的产生及其形态栖息息相关,C正确;人类早期文明主要产生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流域,集中在大河领域,但这并非材料表达的主旨,A错误;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流域虽然有经常性的洪水泛滥,但在带来破坏的同时也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进一步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发展,而不是毁灭了早期文明,B错误;“大河灌溉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与材料无关,D错误。(三)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1.食物生产: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知识点专练】下列哪一种农作物是由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来的()A.花生 B.小麦 C.玉米 D.番薯【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地区居民最早培育的农作物是小麦,故选B;花生、玉米、番薯均非西亚居民最早培育的,排除A、C、D。【知识点专练】下图为出土于今伊拉克南部地区的木制画“乌尔之旗”。据此可知()A.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 B.两河流域先民驯化了骆马C.农业与手工业劳动尚未分离 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艰辛【答案】A【详解】画中描绘了有许多马和羊等家畜伴随着人们左右,这说明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故选A项;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及农民生活情况,故排除D项。2.社会生活(1)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知识点专练】灌溉系统是苏美尔城市中的重要部分,它支撑着农业生产与城市社会。灌溉系统的建造、维护都需要大量人力,只有政府才能持续征召人们从事这样艰巨的活动;即使灌溉系统运行良好,政府也需要保证水源的公平分配、解决争端等。到公元前3000年,所有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国王拥有很大权力。这说明()A.农业生产影响国家的发展 B.苏美尔人十分重视水利灌溉C.农业国家与专制政府相符 D.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灌溉【答案】A【详解】由材料可知,灌溉系统对苏美尔城市中政府的管理职能有较高的要求,这促使了苏美尔城市中国王拥有很大权力的局面出现,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D项说法错误。(2)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知识点专练】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 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答案】B【详解】“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征收实物税等,体现的是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掌控,B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知识点专练】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丰盛的祭品,其中大多是当地的农产品,这反映出古埃及农业的繁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祭品大多源于农业生产,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的宗教信仰,B项排除;物质基础包括很多方面,丰富的祭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仅由祭品丰富就推断出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C项排除。(四)古代中国1.食物生产: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知识点专练】《白虎通》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A.种植经济的出现B.采集经济的出现C.渔猎经济的出现D.畜牧经济的出现【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是“神农氏”教百姓顺应农时耕作、使用农具的事迹,神农氏在古时被认为是农业的始祖。“耒耜”是一种耕作工具,应用于种植业中,与采集、渔猎和畜牧无关。故排除B、C、D项,正确答案为A选项。【知识点专练】据记载,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先民们经历了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A.原始种植业发展的艰难B.神农氏成为农业的始祖C.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分离D.先民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答案】A【详解】从题干先民们经历了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的过程,可以想象到原始种植业发展的艰难,故答案为A。农业的始祖是后稷而不是神农氏,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分离,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种植业,没有提到生存环境,D错误。2.社会生活(1)原始社会【知识点专练】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特点有()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③饲养家畜④种植农作物⑤有成熟文字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答案】A【详解】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主要特点有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建筑房屋,过定居的生活;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但他们没有成熟的文字,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商朝。所以①②③④正确,⑤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2)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井田制),农夫集体耕作(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知识点专练】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答案】A【详解】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它反映了那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受禾”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当时的卜辞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受禾”的内容,说明了此时的农业生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故选A。祭祀主要针对的是先祖或者神灵,排除B。巫师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知识点专练】公社所有制下,一般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为“共有地”,用来应付公共的支出。殷商时期“公田”和“私田”在法律上均属于国王,农民因领有属于国王的份地,所以其剩余劳动必须耕种属于最高统治者的“公田”。这一变化(
)A.说明了社会性质的变化B.反映了公有制社会的延续C.说明土地私有制遭侵犯D.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答案】A【详解】“公田”从公社时期的“共有地”到殷商时期属于最高统治者,说明生产资料从公有到私有的变化,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变化,故选A;“公田”到殷商时期属于最高统治者,不再属于公有制,排除B;材料反映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排除C;D不属于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知识点专练】下图是甲骨文的“周”字,该字形像在方田里密植上庄稼的样子,表示筑埂划界,圈地而种。据此可知商朝时期()A.实行宗法分封制 B.农业生产采用大规模协作C.周族是农业部族 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答案】C【详解】通过观察甲骨文的“周”字,从其显示的“方田里密植上庄稼”“筑埂划界,圈地而种”等形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了商朝时期周族农业有了发展,是农业部族,C项正确;“在方田里密植上庄稼”等不能说明商代实行宗法分封制,A项错误;商朝时期农业生产采用“大规模协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D项错误。(3)战国以后小农经济出现(4)秦以后统治者重视农业措施①重农抑商政策A思想【知识点专练】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说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史料所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B.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C.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答案】A【详解】材料观点认为田地是岿然而不变的财产,所以无论谁有钱就应买田,这一思想显然受到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B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土地对于民众的重要性,不是说明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C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是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没有涉及该方面的信息,故D项错误。B必然性【知识点专练】“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可知中国古代之所以推行重农抑商是因为该政策在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最符合帝王的统治需求,故选C;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的消极作用十分明显,A项说法错误;BD项都没有指出古代帝王选择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C根本目的【知识点专练】历代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其根本目的是()A.繁荣社会经济B.巩固封建统治C.减轻农民的负担D.增加财政收入【答案】B【详解】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其根本目的在于稳定经济,维持社会秩序,从而巩固统治,故选B项;繁荣社会经济、减轻农民的负担和增加财政收入都是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和扶植小农经济考虑的因素,但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最终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故排除A、C、D项。D表现【知识点专练】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答案】B【详解】根据“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反映了当时官方对农业经济的重视,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官方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不是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故排除A项;争霸战争对农业的推动和耕作技术的突破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故排除C、D项。【知识点专练】历代中国帝王都非常关心农业生产,“劝农桑”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务的重要内容,因而对农神的祭祀祈祷是古代帝王们的重要大典。农神中有神农氏、后稷、先农、先蚕等。蚕桑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蚕神是农业神中的重要神灵。这表明()A.中国原始农业发达 B.中国古代以农立国C.中国农业领先世界 D.中国古代信仰多变【答案】B【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帝王关心农业生产,而且农神众多。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立国,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封建国家的存亡,所以历代帝王都关心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并非强调原始农业发达,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发展状况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故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农神,未涉及其他神灵,无法说明信仰多变,故D项错误。E结果【知识点专练】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重农抑商的措施在封建社会一开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导致中国经济的落后,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选项表述均正确。②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都江堰、龙首渠、郑国渠等)【知识点专练】战国末期秦昭王命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而修建的水利工程是()A.芍陂 B.都江堰 C.郑国渠 D.大运河【答案】B【详解】根据“秦国”“岷江”“川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四川地区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B正确;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排除A;郑国渠位于关中地区,排除C;大运河是隋朝修建,排除D。(5)秦汉以后的社会生活【知识点专练】先秦时期,粮食加工方式非常简单,人们多以粒食为主,且多为两餐制。秦汉时期,人们由两餐制逐渐向三餐制过渡,且随着石磨的广泛应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更加丰富。由此可知,秦汉时期()A.农作物的种类大大增加 B.生产工具出现根本变革C.农业发展推动饮食变迁 D.民众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答案】C【详解】先秦时期由于粮食加工方式简单,人们以粒食为主;随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的进步,面食品种更加丰富,说明农业发展推动粮食加工的发展,而粮食加工的进步又推进了饮食进步,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粮食加工的进步,由粒食为主到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品种的增加,但并没有涉及农作物种类的增加,A项错误;生产工具在先秦并没有发生根本变革,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先秦时期,民众的温饱问题并没有得以解决,同时材料没有涉及,D项错误。【知识点专练】宴飨在汉代成为一种风气,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写照,汉代人称他们享用的酒是“天之美禄”,是上苍的恩赐。下图汉画()A.体现了汉代食物生产现状 B.是汉朝鼎盛时代真实写照C.证实了汉代民众生活水平 D.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发达【答案】A【详解】材料“酿酒过程”“烩鱼图”体现的是汉代的食物状况,A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汉朝处于的具体时代状况,B排除;当时普通的下层民众是十分贫困的,民主也“有酒有肉”的生活水平说法不符合史实,C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知识点专练】下图是河南打虎亭东汉墓葬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安徽八公山与“八公"修仙炼丹,偶然发明了豆腐。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豆腐的文献,是五代陶谷撰写的《清异录·官志门》,其中记载的“小宰羊”即指“豆腐”。由材料可以推断出()A.豆腐的起源不晚于汉代B.道家炼丹贴近生活C.制豆腐是主要家庭手工业D.豆腐制作技术高超【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偶然发明了豆腐,说明西汉时有可能已产生豆腐,东汉古墓壁画《制作豆腐工艺图》说明东汉时已产生了豆腐的制作方法,两者相印证说明豆腐的起源不晚于汉代,故A项正确。豆腐发明于道家炼丹既是民间传说,又是偶然所得,不能说明道家炼丹贴近生活,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豆腐生产主体力量,没有体现是主要的家庭手工业,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豆腐制作技术的信息,D项错误。【拓展】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特点(1)历史悠久:起源早【知识点专练】下列有关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B.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C.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D.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而来【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原始农业是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分别形成规模,没有先后之分,D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我国原始农业是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说法正确,A选项排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说法正确,B选项排除。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C选项排除。(2)早期作物分布:南稻北粟【知识点专练】阅读下表,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古代早期农业()A.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B.北方以种植粟为主C.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D.南方以种植粟为主【答案】B【详解】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耕格局。北方以种植粟为主,故选B,排除AD;材料没有涉及南方种植信息,排除C。【知识点专练】“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生活方式的不同C.耕作技术的区别 D.文化背景的悬殊【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日照和降水等自然环境的差异,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正确答案为A选项,生活方式、工作技术和文化背景的悬殊等都不是影响农业作物格局的主要原因,其他BCD三项错误。【知识点专练】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答案】B【详解】①项,题干提到的新石器时代的农作物遗存表明当时已有农业种植。故①项正确;②项,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在长江流域较多,而粟粒、粟壳遗迹则主要分布在北方,由此可以推断出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故②项正确;③项,稻谷遗存和粟粒、粟壳遗迹在南北方均有发现,说明南北之间有粮食品种的交流。故③项正确;④项,题干没有提到南北方农作物遗存的时代先后,不能推断出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知识点专练】距今6000年至7000年,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这一论断来自()A.史诗 B.神话 C.文献 D.考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史政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学研究中最可靠是史料,是考古遗迹,因此题干中南稻北粟格局已经形成的最有利的证据即来自考古发现,D符合题意;ABC均带有主观色彩,不一定可靠。(3)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知识点专练】我国自古就有春节家家户户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都是表示庆祝与期盼,如“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这反映()A.中国有重视家畜饲养业传统 B.以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为主C.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答案】C【详解】五谷六畜反映的是农业和畜牧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联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正确;A并未体现出“五谷”的信息,排除;男耕女织、精耕细作主要指的是农业,与题干中“六畜兴旺”无关,排除B、D。(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表现①生产工具【知识点专练】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重农抑商 B.南稻北粟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图是古代农业动力和农业工具的演变,体现了小农经济不断前进。三幅图片不能体现古代的农业政策及农业种植物的区域特色,故选项AB不符合题意;而D项男耕女织的关系在图片中不能体现,故D项也不正确。这三幅图片体现了我国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故选C。【知识点专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B【详解】紧扣材料中“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可知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提高了精耕细作水平。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在秦、魏等国……出土……生铁铸造的农具”不符;C项中“必备品”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D项的表述从题目中无法看出,应排除。故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表现②生产技术【知识点专练】读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部分),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A.注重农业工具的创新 B.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因地制宜 D.讲究精耕细作【答案】D【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创新农业生产工具、兴建水利工程、注重农时、总结和推广农业经验等,故A、B、C三项不全面。综合表格中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可以判断其作用是提高单位面积农业产量,因此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模式,故D项正确。表现③生产经验【知识点专练】《吕氏春秋》继承了周朝的土壤分类思想,集中讨论了中耕法和土时,强调要辩土而耕种,还讲了一整套与土地的性质和种类密不可分的农业生产过程。这表明()A.《吕氏春秋》是当时最先进的农学著作B.中国农业技术历史悠久C.当时人们已经有了精耕细作的意识D.铁犁牛耕技术已经得到广泛推广【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中耕法和土时”“辩土而耕种”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的关于当时农业生产的情况,“土壤分类思想”“辩土而耕种”属于精耕细作。但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农业刚刚开始,所以只能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具备了一定的精耕细作的意识。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百科全书式的传世巨著,不是农学著作,排除;B项,中国农业技术源于原始农业而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刚刚开始的传统农业,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铁犁牛耕相关的信息点,不能得出铁犁牛耕技术已经得到广泛推广的结论,排除。【知识点专练】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精耕细作的特点C.尊重自然规律D.注重因地制宜【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AC都是精耕细作的特点,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题干要求“四则材料均反映了”,故答案为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表现④水利设施【知识点专练】“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得益于水利工程()A.都江堰 B.郑国渠 C.漕渠 D.灵渠【答案】A【解析】据题目中“天府”,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故A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由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关中,现今陕山一代,故B项错误。漕渠是汉武帝时开凿的沿秦岭北麓的人工运河,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时间大量缩短,故C项错误。灵渠是战国时期修建,位于广西境内,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表现⑤生产组织【知识点专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B.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答案】A【详解】两汉时期的文献中“身率妻子”“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耕于前”“男女各二人”等,体现了当时农民个体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C项错误;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在战国已确立,排除D项。【知识点专练】有人认为,潮汕方言当中,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娘”。这可能反映了古代潮汕地区()A.男女分工明确,以家庭为生产单位B.纯粹的海洋渔猎文明,不存在农业生产C.女性居于家庭主导地位,男性地位不高D.男女平等,排斥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答案】A【详解】由材料中的“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娘’”等信息可得出古代潮汕地区男的外出捕鱼,女的忙于家务,说明了男女分工比较明显,且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因此A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表现⑥统治政策【知识点专练】“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其缘于《周礼》,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清朝统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出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继承了前朝重视农耕活动的传统,并非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C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满洲贵族并未成为自食其力的农耕者;D选项错误,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势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总结【知识点专练】下列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是()①刀耕火种②铁器牛耕③曲辕犁④翻车、筒车⑤都江堰⑥农学知识理论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②③④⑤⑥【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②③④⑤⑥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特点,①属于原始农业的粗糙表现,故D项正确。.据统计,从汉朝到清朝耕地总面积增长仅不到65%,人口总量却增长数倍,人均耕地面积从14亩减到2亩左右。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重农抑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B.土地兼并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C.精耕细作的农业支撑了传统社会的发展 D.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严重阻碍社会转型【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时间内,我国耕地总面积增长有限,人口总量的增长较快,在人均耕地面积下降了数倍的情况下,保证了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说明精耕细作的农业支撑了传统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保护了小农经济,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政治的稳定,主要作用不是“制约经济发展”,A项错误;农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与“人口总量增长数位”不符,B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严重阻碍社会转型与“汉朝到清朝”丙千年中国文明的持续发展与长期领先不符,D项错误。
(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小农经济【知识点专练】宋代范成大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该诗描绘了中国古代经济()A.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B.精耕细作的特点C.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D.人们生活美满幸福【答案】A【解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说明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A正确;精耕细作的特点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人能与自然和谐不符合事实,C错误;D中生活美满不符合小农经济特点。【知识点专练】自居易诗《朱陈村》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映了()A.远古时代的采集方式B.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C.古代耕作技术落后D.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男和女均自给自足的农耕方式,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封建社会农耕方式而非远古时代采集方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封建时期而非商周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耕作方式而非耕作技术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知识点专练】下图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答案】B【详解】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男耕女织”,故B正确;据所学可知“小国寡民"顾名思义是指国土面积小,人口少的国家,材料未体现,故A错误;“夫为妻纲”是指夫为一家之主,子要以丈夫的要求为准则,故联系图片与材料无关,C错误;“男主外,女妇内”是指一个家庭里,男的应该在外拼搏赚钱养家,耐的就应该在家里做些家务,负责老公生活上的琐事,故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特点①积极性:独立生产【知识点专练】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B.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D.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可知,小农经济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特点②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知识点专练】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分封制 B.个体农耕 C.集体劳作 D.自然经济【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属于原始农业的粗糙表现,此时的生产方式为集体劳作,故C项正确。特点③封闭性(自给自足性):“男耕女织”【知识点专练】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而牛郎织女的传说则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沉重的赋役负担使农民流离失所B.自给自足的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C.棉纺织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D.封闭的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生产单位【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牛郎织女的传说”可知,这是“男耕女织”的表现,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故B项正确。【知识点专练】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小农思想B.市场意识C.消费习惯D.畜牧业发达【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养牛、种田都是农业生产的场景;养猪以避免去集市交换、养鸡以换取某些生活必需品,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A项正确。B项市场意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题干信息与消费习惯不符,排除C。古代农耕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畜牧业发达不可能发达,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知识点专练】《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A.精耕细作 B.农业生产结构完备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D.自给自足【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可知,这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表现,故D项正确。特点④保守性:容易满足【知识点专练】俗话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A.封闭保守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D.艰难脆弱【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可知,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容易得到满足,是保守的体现,故A项正确。特点⑤落后性:工具、技术落后【知识点专练】《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下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对该作品的正确解读是()A.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开始流行B.牛耕逐渐普及到了大江南北C.推动中国新的生产关系出现D.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下图),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生产方式”可知,中国古代一直到清朝,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发展,实际上已经落后于时代,故D项正确。特点⑥脆弱性:极易破产【知识点专练】某皇帝多次对大臣讲,农民在风调雨顺之年,数口之家犹可足食。如果遇到水旱等灾害,谷物欠收,则全家饥困。这反映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十分脆弱D.男耕女织【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如果遇到水旱等灾害,谷物欠收,则全家饥困”可知,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活十分脆弱,极易破产,故C项正确。(6)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知识点专练】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 B.集体耕作 C.铁犁牛耕 D.谷蔬轮作【答案】C【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之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正确;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故A项错误;集体耕作是商朝和西周时期的主要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谷蔬轮作不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7)土地制度上:多种形式、土地兼并【知识点专练】下图印文为秦篆字体,右上起交叉读“小厩南田”四字。此印是秦至汉初管理官田的印章。这表明当时()A.秦朝以来建立了森严的官僚政治B.汉承秦制汉代一贯采用篆体书法C.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D.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答案】D【详解】据材料“此印是秦至汉初管理官田的印章”等信息可知,秦至汉初依然存在官田,再根据所学知识所知,这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存在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等多种土地所有制,故D项正确;A项“森严的官僚政治”与题干无关;汉朝隶书成为重要的书法形式,B项错误;C项不是题干得出的结论。【知识点专练】《中国史纲要》载: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A.土地兼并之风的盛行B.贫富分化不断加剧C.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答案】D【详解】据材料“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土地买卖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据所学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土地私有制确立,故D正确;据所学可知,土地兼并盛行的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允许土地买卖,而故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因为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A不准确;据上分析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买卖的频繁,贫富分化不断加剧,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B、C错误。(8)区域经济上:不平衡性【知识点专练】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农耕区域
年人均耕田数
平均亩产量
粮食总收入量
南方农耕区
23小亩
1.37石
32石
中原农耕区
30小亩
1.5石
45石
西北屯垦区
74小亩
0.4石
29石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答案】C【详解】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中原农耕区的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最高,这说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故C选项正确;虽然南方农耕区年人均耕田数最少,但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居中,不能说明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故A选项错误;西北屯垦区平均亩产量和粮食总收入量最低,故B选项错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决定农业生产水平,故D选项错误。故选C。【知识点专练】中国古代关于“五谷”的说法主要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水稻的栽培种植历史较晚 B.早期的经济重心在北方C.水稻的产量不及其它作物 D.民众饮食习惯发生变化【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古代早期的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主要是粟、麦,种稻的区域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5.古代希腊和罗马A.古代希腊(1)食物生产①从西亚传入的大麦和小麦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②在土地肥沃地区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立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2)社会生活:在古希腊城邦中,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的现象非常普遍【知识点专练】梭伦改革时规定除了橄榄油,禁止雅典城邦出口食品。此外,他还统一了雅典的度量衡,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这些改革措施()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有利于平民获得民主权利C.扩大了雅典民主政治范围D.有利于雅典城邦经济发展【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梭伦改革时禁止城邦内紧缺的食品等物资外流,同时还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这有利于商品贸易的发展,并鼓励外来工匠移民雅典,促进了雅典的繁荣,因此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促进城邦经济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些改革措施并非针对奴隶主阶级,没有限制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治民主权利;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方面的建设,并未涉及民主政治。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B.古罗马(1)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2)社会生活:①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②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6.古代美洲(1)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羊驼和火鸡【知识点专练】印第安人培植了100多种植物,与整个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如今,美国50%以上的农产品都来自由印第安人培育的各种作物。以下食品与饮品中,与印第安人无关的是()A.玉米棒 B.土豆条 C.番茄酱 D.乌龙茶【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龙茶是中国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因此D符合题意;ABC均与印第安人有关,不符合题意。故选D。【知识点专练】下图中的动物为骆马,其最早培育者是()A.班图人 B.印第安人 C.巴比伦人 D.斯巴达人【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骆马是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育的,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知识点专练】古代世界各文明中,最早栽培出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是()A.中美洲的玛雅文明 B.古代西亚文明C.南美洲的印加文明 D.古代东亚文明【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故A项正确;古代西亚文明培育的是大麦和小麦,故B项错误;印加文明驯养了骆马、羊驼等动物,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古代东亚文明培育了水稻和粟,故D项错误。(2)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知识点专练】阿兹特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各家的父亲分得土地,终身耕种,死后交回村社;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由土地所在地的村社农民耕种。这表明阿兹特克人()A.家庭的主人掌握一部分土地 B.土地所有制分为公有和私有C.贵族的土地由村社统一管理 D.贵族会经常吞并村社的土地【答案】B【详解】从题干表述来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因此阿兹特克的土地分为公有和私有,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可排除。【知识点专练】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材料,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社交场所,与“权力”有关。综合可知,这反映了玉米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实行直接民主”“注重集体活动”不能由材料得出,B、D项排除。综合【知识点专练】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埃及的土地归法老所有,仅把土地租给占有者;两河流域的《汉莫拉比法典》却承认了土地的私有;中国曾经推行井田制,名义国有,实质为国王私有,希腊的土地被贵族占有,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