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实务指南_第1页
会计核算实务指南_第2页
会计核算实务指南_第3页
会计核算实务指南_第4页
会计核算实务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核算实务指南TOC\o"1-2"\h\u4061第一章总论 3169391.1会计核算概述 3174771.2会计核算原则与方法 3228111.2.1会计核算原则 3221691.2.2会计核算方法 416842第二章财务会计核算 4200112.1资产负债表核算 452142.2利润表核算 5164362.3现金流量表核算 516401第三章存货核算 6313063.1存货的确认与计量 647053.1.1存货的确认 6228553.1.2存货的计量 6278483.2存货的购入、发出与结存 7308763.2.1存货的购入 7177363.2.2存货的发出 713323.2.3存货的结存 7123713.3存货减值核算 762083.3.1存货减值迹象的判断 7263133.3.2存货减值的计量 7250063.3.3存货减值的会计处理 74396第四章固定资产核算 7263974.1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8105564.2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减值 88924.3固定资产的处置与报废 93473第五章负债核算 9298955.1长短期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9324985.1.1长短期负债的定义与分类 9287935.1.2长短期负债的确认条件 9157385.1.3长短期负债的计量 9155265.2应付款项的核算 10275925.2.1应付款项的定义与分类 10314565.2.2应付款项的确认与计量 10206865.2.3应付款项的核算方法 10315735.3应交税费的核算 1053725.3.1应交税费的定义与分类 10250305.3.2应交税费的确认与计量 11158305.3.3应交税费的核算方法 1129512第六章所有者权益核算 118316.1资本投入的核算 11232726.1.1概述 11132986.1.2核算方法 11257786.1.3核算要求 12192116.2利润分配的核算 12270476.2.1概述 1298676.2.2核算方法 12155256.2.3核算要求 1238946.3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核算 12100656.3.1概述 1210966.3.2核算方法 12162516.3.3核算要求 134552第七章收入与费用核算 13247387.1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13282937.1.1收入的定义与分类 13129187.1.2收入的确认条件 13181867.1.3收入的计量方法 13114037.2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1312817.2.1费用的定义与分类 13185957.2.2费用的确认条件 1479037.2.3费用的计量方法 14246257.3收入与费用核算的特殊问题 1466147.3.1收入与费用核算的匹配原则 14222767.3.2收入与费用核算中的预估问题 14308077.3.3收入与费用核算中的递延问题 1410817.3.4收入与费用核算中的税收影响 1425007第八章成本核算 1551018.1成本核算概述 15295708.2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核算 15120998.2.1直接成本核算 15297498.2.2间接成本核算 15260318.3成本核算方法 1555068.3.1标准成本法 15270608.3.2实际成本法 16124908.3.3目标成本法 1611408.3.4作业成本法 1629412第九章现金与银行存款核算 16324419.1现金核算 16234189.1.1现金管理概述 16295469.1.2现金收入核算 16215539.1.3现金支付核算 16242019.1.4现金库存核算 1715829.2银行存款核算 1754129.2.1银行存款管理概述 1722399.2.2银行存款收入核算 17301869.2.3银行存款支付核算 1766919.3现金与银行存款的核对 18243819.3.1现金与银行存款核对的目的 18235019.3.2现金与银行存款核对的方法 1879269.3.3现金与银行存款核对的要求 185531第十章财务报告与分析 182899010.1财务报告编制 182452710.1.1编制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 18387110.1.2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 192094710.1.3财务报告编制方法 19480110.2财务报告分析 19103110.2.1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 192622510.2.2财务报告分析的方法 192590810.2.3财务报告分析的主要内容 192376710.3财务报告解读与评价 201032510.3.1财务报告解读 201743110.3.2财务报告评价 20第一章总论1.1会计核算概述会计核算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系统地、连续地、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为经营决策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会计核算不仅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同时也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依据。会计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经济要素。(2)按照规定的会计期间,编制会计报表,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3)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合规。(4)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1.2会计核算原则与方法1.2.1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核算原则是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得歪曲、隐瞒或篡改会计信息。(2)完整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得遗漏、遗漏或遗漏重要信息。(3)及时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进行,保证会计信息的时效性。(4)一致性原则:会计核算应保持前后会计期间的一致性,便于分析、比较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5)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核算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收入和费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1.2.2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会计科目设置:根据企业的经济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合理设置会计科目,便于分类、归集和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2)会计分录编制:按照会计准则和规定,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归集和反映,形成会计分录。(3)会计报表编制:根据会计分录,按照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制会计报表,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4)会计账簿登记:根据会计分录,及时、准确地登记会计账簿,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连续性。(5)会计核算分析:对会计核算结果进行分析,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第二章财务会计核算2.1资产负债表核算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的重要报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资产负债表核算,全面、系统地揭示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在资产负债表核算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企业在确认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时,以权利和义务的实际发生为依据,而不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依据。(2)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即购入或发生时的实际成本。(3)一致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对同一类经济业务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方法。资产负债表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1)资产类项目:包括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2)负债类项目:包括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和其他负债。(3)所有者权益类项目: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2.2利润表核算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重要报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利润表核算,揭示企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等财务指标。在利润表核算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企业在确认收入、费用时,以权利和义务的实际发生为依据,而不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依据。(2)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计算利润时,将收入与相应的费用进行配比,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3)稳健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进行合理估计,以保证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利润表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1)收入类项目: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2)费用类项目: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所得税费用。(3)利润类项目: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2.3现金流量表核算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重要报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现金流量表核算,揭示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在现金流量表核算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现金流量分类原则:要求将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2)现金流量确认原则:要求企业在现金流量表中,以实际收付现金为依据确认现金流量。(3)现金流量披露原则:要求企业在现金流量表中,详细披露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具体项目。现金流量表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等。(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包括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投资支付的现金等。(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包括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等。第三章存货核算3.1存货的确认与计量存货的确认与计量是会计核算中的环节,其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存货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准确性。3.1.1存货的确认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的确认需满足以下条件:(1)企业拥有存货的所有权;(2)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3)存货预期会在未来经营活动中产生经济利益。3.1.2存货的计量存货的计量包括存货的初始计量和期末计量。(1)存货的初始计量:存货的初始计量应按照成本进行,成本包括购买价格、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等。(2)存货的期末计量:存货的期末计量应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可变现净值是指预计的销售价格减去预计的完工成本、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3.2存货的购入、发出与结存3.2.1存货的购入存货的购入包括采购、自制、委托加工等方式。企业应根据实际发生的购入业务,按照存货的确认与计量原则进行会计处理。3.2.2存货的发出存货的发出主要包括销售、生产领用、报废等。企业应根据实际发生的发出业务,按照存货的确认与计量原则进行会计处理。3.2.3存货的结存存货的结存是指企业在期末对存货进行盘点,以确定实际库存数量与账面数量的一致性。企业应定期进行存货盘点,保证存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3.3存货减值核算存货减值是指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应在每个会计期末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以确定是否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3.1存货减值迹象的判断企业应根据以下迹象判断存货是否发生减值:(1)存货的市场价格大幅下跌;(2)企业使用存货生产的产品的市场需求减少;(3)企业因经营策略调整等原因,导致存货的使用或销售受到限制;(4)其他可能导致存货价值下降的因素。3.3.2存货减值的计量存货减值的计量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2)比较存货的账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3)若存货的账面价值高于可变现净值,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3.3.3存货减值的会计处理企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在后续期间,若存货价值恢复,应相应调整存货跌价准备。第四章固定资产核算4.1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资产。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环节。在固定资产的确认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安装费等。企业应根据取得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进行确认。(2)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是指固定资产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期限。企业在确认固定资产时,应合理估计其使用寿命。(3)固定资产的残值:固定资产的残值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预计可以收回的金额。企业在确认固定资产时,应合理估计其残值。在固定资产的计量过程中,企业应采用以下方法:(1)历史成本法:以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作为固定资产的计量基础。(2)重置成本法:以固定资产的重置成本作为固定资产的计量基础。(3)可回收金额法:以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作为固定资产的计量基础。4.2固定资产的折旧与减值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指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一定方法对应计提的折旧费用。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主要包括直线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等。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折旧范围:企业应对所有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2)折旧期间: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间为使用寿命内。(3)折旧方法: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4)折旧金额: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预计使用寿命、残值等因素计算折旧金额。固定资产的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回收金额的部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若固定资产发生减值,应计提相应的减值损失。4.3固定资产的处置与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置与报废是固定资产核算的最后一个环节。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出售、捐赠、报废等。企业在处置固定资产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确定处置方式: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处置方式。(2)准确计算处置收益或损失:企业在处置固定资产时,应准确计算处置收益或损失,并计入当期损益。(3)及时清理报废固定资产:企业应对报废的固定资产及时进行清理,以减少闲置资产和降低成本。企业在报废固定资产时,应遵循以下程序:(1)审批报废:企业应按照内部管理规定,对报废固定资产进行审批。(2)评估报废价值:企业应对报废固定资产进行评估,确定报废价值。(3)注销账面价值:企业应根据报废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账务处理。(4)报废资产清理:企业应对报废资产进行清理,保证报废资产的安全处置。第五章负债核算5.1长短期负债的确认与计量5.1.1长短期负债的定义与分类长短期负债是企业因经营业务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应偿还的各种债务。根据偿还期限的不同,长短期负债可分为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长期负债通常是指偿还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债务,短期负债则是指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债务。5.1.2长短期负债的确认条件长短期负债的确认需满足以下条件:(1)企业已承担现时义务,即因过去的交易、事项或其他情况形成的,企业现在已承担的义务。(2)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5.1.3长短期负债的计量长短期负债的计量通常采用以下方法:(1)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即负债的金额为履行义务所需支付的价格。(2)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即负债的金额为取得或承担该义务时的实际成本。(3)按照现值计量,即负债的金额为履行义务所需支付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5.2应付款项的核算5.2.1应付款项的定义与分类应付款项是企业因购买商品、接受服务、租赁资产等业务活动而形成的债务。根据付款期限和性质的不同,应付款项可分为以下几类:(1)应付账款:企业因购买商品、接受服务而形成的债务。(2)应付票据:企业因购买商品、接受服务而签发的商业汇票。(3)预付款项:企业预先支付给供应商的款项。(4)应付工资:企业应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等。(5)应交税费:企业应缴纳的税费。5.2.2应付款项的确认与计量应付款项的确认与计量需满足以下条件:(1)企业已承担现时义务。(2)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应付款项的计量通常按照实际发生金额进行。5.2.3应付款项的核算方法应付款项的核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接支付法:企业直接支付应付款项。(2)折扣法:企业按照约定的折扣率支付应付款项。(3)现金折扣法:企业按照约定的现金折扣率支付应付款项。(4)转账支付法:企业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应付款项。5.3应交税费的核算5.3.1应交税费的定义与分类应交税费是企业根据税法规定应缴纳的各种税费。根据税种的不同,应交税费可分为以下几类:(1)增值税: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过程中应缴纳的税费。(2)企业所得税:企业按照规定计算的利润应缴纳的税费。(3)个人所得税:企业代扣代缴的员工个人所得税。(4)其他税费: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5.3.2应交税费的确认与计量应交税费的确认与计量需满足以下条件:(1)企业已承担纳税义务。(2)履行纳税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应交税费的计量通常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计算。5.3.3应交税费的核算方法应交税费的核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直接计算法:企业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直接计算应交税费。(2)间接计算法:企业通过计算销售额、利润等指标,再根据税率计算应交税费。(3)预提法:企业按照预定的税率预先提取应交税费。(4)汇算清缴法:企业在年终进行汇算清缴,按照实际计算的税额缴纳应交税费。第六章所有者权益核算6.1资本投入的核算6.1.1概述资本投入是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进行的投资,包括初始投资和追加投资。资本投入的核算旨在反映企业实际收到的资本金额,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有者权益变动。6.1.2核算方法(1)初始投资:企业在收到初始投资时,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2)追加投资:企业在收到追加投资时,同样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3)资本公积:企业在收到非货币性资产投资时,应按投资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相关资产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若投资金额大于资产公允价值,差额计入“资本公积”科目。6.1.3核算要求(1)企业应按照实际收到的投资金额进行核算,不得虚增或虚减资本投入。(2)企业在核算资本投入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6.2利润分配的核算6.2.1概述利润分配是指企业按照一定比例将实现的净利润分配给投资者。利润分配的核算旨在反映企业利润分配情况,以及由此产生的所有者权益变动。6.2.2核算方法(1)利润分配决策:企业应根据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的决议,确定利润分配方案。(2)利润分配核算:企业按照利润分配方案,借记“利润分配”科目,贷记“应付利润”科目。(3)实际支付利润:企业实际支付利润时,借记“应付利润”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6.2.3核算要求(1)企业应按照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的决议进行利润分配核算。(2)利润分配核算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证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6.3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核算6.3.1概述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6.3.2核算方法(1)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企业应根据会计准则和财务报表编制要求,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2)核算内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资本投入变动:反映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额。b.利润分配变动:反映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分配情况。c.其他综合收益变动:反映企业其他综合收益的变动情况。d.所有者权益合计: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6.3.3核算要求(1)企业应按照会计准则和财务报表编制要求,准确、完整地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2)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核算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证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第七章收入与费用核算7.1收入的确认与计量7.1.1收入的定义与分类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按照性质可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7.1.2收入的确认条件(1)企业已将商品或劳务控制权转移给购买方;(2)企业已履行与商品或劳务相关的履约义务;(3)企业已实现经济利益或有权收取对价;(4)收入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7.1.3收入的计量方法收入应根据收入确认条件,按照以下方法进行计量:(1)销售商品收入:以商品销售价格为计量基础;(2)提供劳务收入:以劳务合同价格为计量基础;(3)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以资产使用费为计量基础。7.2费用的确认与计量7.2.1费用的定义与分类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费用按照性质可分为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7.2.2费用的确认条件(1)费用已发生,且与收入相关;(2)费用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7.2.3费用的计量方法费用应根据费用确认条件,按照以下方法进行计量:(1)生产成本: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为计量基础;(2)销售费用:以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广告费、运输费等实际支出为计量基础;(3)管理费用:以企业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办公费、差旅费等实际支出为计量基础;(4)财务费用:以企业融资过程中发生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等实际支出为计量基础。7.3收入与费用核算的特殊问题7.3.1收入与费用核算的匹配原则在核算收入与费用时,应遵循收入与费用匹配原则,即收入与费用应在相同会计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7.3.2收入与费用核算中的预估问题企业在核算收入与费用时,可能会遇到预估问题,如销售退回、预计损失等。对此,企业应按照谨慎性原则进行预估,并合理确定预估金额。7.3.3收入与费用核算中的递延问题企业在核算收入与费用时,对于跨期收入与费用,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递延处理,以体现收入与费用的真实情况。7.3.4收入与费用核算中的税收影响企业在核算收入与费用时,应关注税收政策对收入与费用的影响,合理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保证税收合规。第八章成本核算8.1成本核算概述成本核算作为会计核算实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成本核算旨在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成本进行系统的记录、计算和分析,为企业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有力支持。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的核算,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成本分析等。8.2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核算8.2.1直接成本核算直接成本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直接成本核算要求按照成本要素进行分类,对各种直接成本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计算。(1)原材料成本核算:根据原材料采购、验收、入库、领用等环节的原始凭证,计算原材料成本。(2)直接人工成本核算:根据员工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费用,结合员工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等,计算直接人工成本。(3)制造费用核算:制造费用包括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间接材料、间接人工和其他间接费用。通过合理分摊,将制造费用分配到各个产品或生产批次。8.2.2间接成本核算间接成本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非直接相关的成本,主要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间接成本核算要求按照成本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对各种间接成本进行合理的分摊和计算。(1)管理费用核算:根据企业管理部门的费用支出,计算管理费用。(2)销售费用核算:根据企业销售部门的费用支出,计算销售费用。(3)财务费用核算:根据企业财务部门的费用支出,计算财务费用。8.3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8.3.1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是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进行标准化,制定标准成本,然后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成本差异,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控制。8.3.2实际成本法实际成本法是指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核算。实际成本法要求对各项成本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计算,保证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8.3.3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基于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预先设定产品成本目标,通过优化生产、经营过程,实现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法强调成本的前瞻性和控制性,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8.3.4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作业作为成本核算对象,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和分摊,实现对产品成本的精确核算。作业成本法适用于生产过程复杂、产品多样化的大型企业。第九章现金与银行存款核算9.1现金核算9.1.1现金管理概述现金是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支付手段,企业应按照国家现金管理规定,建立健全现金管理制度,加强现金的核算与管理。现金管理主要包括现金收入、现金支付和现金库存的管理。9.1.2现金收入核算现金收入核算是指企业对现金收入的来源、金额、时间等进行记录和核算。企业应根据现金收入的性质和来源,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如“现金收入”、“银行存款”等。现金收入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1)现金收入来源:包括销售收入、回收应收账款、收取租金、收到投资等。(2)现金收入金额:按照实际收入金额进行核算。(3)现金收入时间:按照收入实际发生的时间进行核算。9.1.3现金支付核算现金支付核算是指企业对现金支付的用途、金额、时间等进行记录和核算。企业应根据现金支付的用途,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如“现金支付”、“银行存款”等。现金支付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1)现金支付用途:包括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支付租金、支付税费等。(2)现金支付金额: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进行核算。(3)现金支付时间:按照支付实际发生的时间进行核算。9.1.4现金库存核算现金库存核算是指企业对现金库存的数量、金额等进行记录和核算。企业应定期对现金库存进行盘点,保证现金库存的真实性。现金库存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1)现金库存数量:对现金库存的数量进行记录。(2)现金库存金额:对现金库存的金额进行核算。9.2银行存款核算9.2.1银行存款管理概述银行存款是企业存放在银行的资金,企业应加强银行存款的管理,保证资金安全。银行存款管理主要包括银行存款账户的开立、使用和撤销。9.2.2银行存款收入核算银行存款收入核算是指企业对银行存款收入的来源、金额、时间等进行记录和核算。企业应根据银行存款收入的性质和来源,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如“银行存款收入”、“现金”等。银行存款收入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1)银行存款收入来源:包括销售收入、回收应收账款、收到投资等。(2)银行存款收入金额:按照实际收入金额进行核算。(3)银行存款收入时间:按照收入实际发生的时间进行核算。9.2.3银行存款支付核算银行存款支付核算是指企业对银行存款支付的用途、金额、时间等进行记录和核算。企业应根据银行存款支付的用途,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如“银行存款支付”、“现金”等。银行存款支付核算的主要内容包括:(1)银行存款支付用途:包括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支付租金、支付税费等。(2)银行存款支付金额: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进行核算。(3)银行存款支付时间:按照支付实际发生的时间进行核算。9.3现金与银行存款的核对9.3.1现金与银行存款核对的目的现金与银行存款核对是指企业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账务进行比对,保证账务的一致性。核对的主要目的是:(1)发觉和纠正账务错误。(2)保证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真实性。(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9.3.2现金与银行存款核对的方法现金与银行存款核对的方法主要包括:(1)账务核对: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与总账进行核对。(2)余额核对:将现金和银行存款的余额与实际库存和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3)逐笔核对: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每一笔业务进行详细核对。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