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可持续发展三农实践路径TOC\o"1-2"\h\u26060第一章:绪论 3216941.1可持续发展与三农问题概述 3196721.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179581.1.2三农问题的内涵 3256251.1.3可持续发展与三农问题的关联 483491.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挑战 4195021.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4311191.2.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499491.3三农实践路径的理论基础 4280531.3.1农业现代化理论 483721.3.2农村综合发展理论 4225151.3.3农民增收理论 5197311.3.4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5140901.3.5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53921第二章:政策与制度创新 5116262.1农业支持政策优化 5250952.1.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5195592.1.2优化农业科技政策 555862.1.3完善农业金融政策 5318372.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5110182.2.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6143422.2.2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6179802.2.3完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6152462.3农村金融创新 6321062.3.1创新农业信贷产品 634082.3.2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 6277442.3.3拓展农村金融服务渠道 613656第三章: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6124493.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6251253.1.1转型背景与意义 6127213.1.2转型路径 7277053.1.3政策与措施 72053.2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7305903.2.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 7131393.2.2优化路径 7103813.2.3政策与措施 7300483.3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7218403.3.1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8159883.3.2科技创新与应用路径 850203.3.3政策与措施 88217第四章:农业产业链建设 8239884.1产业链条整合与延伸 899514.2农产品加工与增值 89834.3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 818483第五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969825.1农田水利建设 9275985.2农村交通网络优化 9241595.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921980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10201706.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079366.1.1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10127436.1.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045846.1.3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策略 10226.2农村生态补偿机制 10169086.2.1生态补偿机制概述 10281876.2.2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1035276.3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156766.3.1生态农业概述 1135736.3.2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124097第七章:农民增收与就业 11183567.1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11150147.1.1传统农业收入 11227827.1.2农业产业化经营 12178867.1.3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2243687.1.4政策扶持与社会保障 1231597.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237767.2.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2190367.2.2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12280797.2.3优化城乡就业环境 12259037.2.4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 12282817.3农村人才培养与引进 1217077.3.1建立农村人才培养体系 12224177.3.2引导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 13141757.3.3促进农村人才有序流动 139357.3.4加强农村人才引进与交流 1329222第八章:农村社会治理 13105798.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3178548.1.1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1332868.1.2建设内容与措施 13317358.2农村法治建设 13217678.2.1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13152118.2.2建设内容与措施 14175908.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14327348.3.1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14256018.3.2发展内容与措施 1426292第九章:区域发展与城乡融合 14167529.1农业区域布局优化 15307669.1.1区域发展背景分析 15288849.1.2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原则 1569679.1.3农业区域布局优化措施 15241229.2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1543769.2.1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 15321259.2.2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构建 15325839.2.3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15253869.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62999.3.1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16311979.3.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16185789.3.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1624391第十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 161922810.1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16369310.1.1引言 161126410.1.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62685410.1.3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171965110.2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 173255710.2.1引言 17124610.2.2政策体系基本框架 171438810.2.3政策内容 171623110.3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与实施 171506910.3.1引言 183052310.3.2路径选择 182049510.3.3实施策略 18第一章:绪论1.1可持续发展与三农问题概述1.1.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一理念强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旨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以及社会公平与进步。1.1.2三农问题的内涵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1.1.3可持续发展与三农问题的关联可持续发展与三农问题紧密相连,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城市发展的后盾,农民是国家的基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1.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挑战1.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2)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4)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1.2.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1)资源约束:我国农业资源相对紧张,人均耕地面积较少,水资源短缺,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2)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3)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4)农业科技创新不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1.3三农实践路径的理论基础三农实践路径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3.1农业现代化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1.3.2农村综合发展理论农村综合发展理论主张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推进农村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1.3.3农民增收理论农民增收理论关注农民收入增长问题,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优化收入分配制度等途径,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1.3.4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3.5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主张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间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第二章:政策与制度创新2.1农业支持政策优化农业支持政策的优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2.1.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应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补贴范围应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环节,补贴方式也应由直接补贴向间接补贴转变,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等。2.1.2优化农业科技政策应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科研人员的待遇;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1.3完善农业金融政策应完善农业金融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这包括:增加农业信贷投放,降低农业信贷风险;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拓宽农业融资渠道。2.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探讨:2.2.1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明确土地承包期限,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2.2.2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可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同时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2.2.3完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完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应合理确定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保证农民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得到合理补偿。2.3农村金融创新农村金融创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以下是对农村金融创新的几个方面的探讨:2.3.1创新农业信贷产品创新农业信贷产品,以满足农业生产多样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这包括:开发适合不同农业生产阶段的信贷产品,如农业生产贷款、农产品收购贷款等;推广农村小额信贷,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2.3.2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加强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提高农业风险保障能力。应推动农业保险立法,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增加农业保险品种,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2.3.3拓展农村金融服务渠道拓展农村金融服务渠道,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应鼓励金融机构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推广线上金融服务,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第三章:农业生产方式转型3.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3.1.1转型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传统农业存在生产效率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1.2转型路径(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2)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4)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3.1.3政策与措施(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民转型;(2)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3)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融资渠道;(4)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风险。3.2农业产业结构优化3.2.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3.2.2优化路径(1)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效率;(2)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地区资源优势;(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4)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5)发展绿色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3.2.3政策与措施(1)制定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规划,明确发展方向;(2)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3)加强农业政策引导,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4)完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3.3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3.3.1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关键因素。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3.2科技创新与应用路径(1)加强农业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3)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产业发展;(4)培育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民科技素质;(5)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3.3.3政策与措施(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3)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4)优化农业科技政策,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第四章:农业产业链建设4.1产业链条整合与延伸农业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主体参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形成以农产品生产为核心,涵盖种养、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要注重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提升农业附加值。4.2农产品加工与增值农产品加工是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广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另,要创新农产品加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提升农产品加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4.3农业品牌建设与推广农业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制定严格的品牌标准,规范农产品品牌命名、标识、包装等,保证品牌质量。要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利用展会、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提升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要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品牌,发挥其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引领作用。第五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1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老化失修、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保障能力,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建设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重点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农村水源不足、灌溉条件差等问题。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和管理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有关部门和农民群众的责任,加强设施维护保养,保证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5.2农村交通网络优化农村交通网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优化农村交通网络,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公路覆盖面,保证农村公路畅通。要加强农村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农村客运,优化农村客运线路,提高农民出行便利性。要推动农村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加强农村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规划衔接,优化城乡交通资源配置,提高农村交通与城市交通的互联互通水平。5.3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证农民在遇到风险时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要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第六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6.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6.1.1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化肥、农药污染,以及不合理开垦、过度利用土地等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6.1.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2)推广农业环保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保技术,替代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3)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修建水库、渠道等水利设施,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及时发觉和治理污染问题。6.1.3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策略(1)实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2)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提高治理效果。(3)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管。6.2农村生态补偿机制6.2.1生态补偿机制概述生态补偿机制是指通过调控和市场手段,对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进行利益分配的一种制度。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旨在激励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6.2.2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1)明确补偿对象和范围。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直接参与者作为补偿对象,包括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2)确定补偿标准和方式。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成本、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可以采用资金补偿、技术支持、项目扶持等多种形式。(3)建立健全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通过投入、企业捐赠、社会融资等多种途径,筹集生态补偿资金。(4)加强生态补偿政策的宣传和监督,保证政策落地生根。6.3生态农业发展模式6.3.1生态农业概述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模式。生态农业具有高效、环保、可持续等特点,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6.3.2生态农业发展模式(1)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优化等措施,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2)低碳农业模式。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3)有机农业模式。采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环保生产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减少化学污染。(4)生态农业产业链模式。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有机结合,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5)农业多功能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态、文化等功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第七章:农民增收与就业7.1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7.1.1传统农业收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传统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可以增加农民的土地产出效益,从而提高其收入水平。7.1.2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的关键途径。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在产业分工中分享更多收益。7.1.3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拓宽农民收入渠道。鼓励农民参与农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商等产业,发挥农村特色资源优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7.1.4政策扶持与社会保障在农民增收方面的政策扶持和社会保障措施,也是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的关键因素。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7.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素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础。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农村职业教育等方式,使农民具备适应非农产业发展的能力。7.2.2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应加大对农村劳务输出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稳定就业。7.2.3优化城乡就业环境优化城乡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保障,保证农村劳动力在非农就业中享有平等权益。7.2.4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包括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7.3农村人才培养与引进7.3.1建立农村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农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农村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基础。通过农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政策扶持等手段,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人才。7.3.2引导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引导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发挥城市人才在农业科技创新、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待遇保障等手段,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7.3.3促进农村人才有序流动促进农村人才有序流动,实现农村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为农村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会。7.3.4加强农村人才引进与交流加强农村人才引进与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升农村人才整体水平。通过人才引进项目、交流合作等方式,推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第八章:农村社会治理8.1农村基层组织建设8.1.1基本概念与重要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指在乡村治理中,构建以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为支撑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三农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8.1.2建设内容与措施(1)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风廉政建设,提高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保证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加强村民自治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提高村民自治水平,保证村民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3)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经济组织,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4)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发挥其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8.2农村法治建设8.2.1基本概念与重要性农村法治建设是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体系,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农村法治建设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8.2.2建设内容与措施(1)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培养农村法治人才。(2)完善农村法治体系:加强农村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与农村社会治理相关的政策法规。(3)加强农村法治监督:建立健全农村法治监督机制,保证法律法规在农村的实施。(4)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8.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8.3.1基本概念与重要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是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关注民生,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8.3.2发展内容与措施(1)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2)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保障农民子女接受良好教育。(3)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农民基本医疗需求。(4)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5)关注农村社会保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保证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第九章:区域发展与城乡融合9.1农业区域布局优化9.1.1区域发展背景分析农业区域布局优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农业区域发展背景具有多样性,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因此,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特点,进行优化布局,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9.1.2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原则(1)适应性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农业发展模式。(2)协调性原则:注重区域间农业发展的协调,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3)创新性原则: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区域发展水平。9.1.3农业区域布局优化措施(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区域内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区域特点,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3)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9.2城乡融合发展机制9.2.1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2.2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构建(1)政策引导:制定一系列政策,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流向农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产业协同:发挥城市产业优势,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协同发展。(3)基础设施共建: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9.2.3城乡融合发展路径(1)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2)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提高土地流转效率。(3)加强城乡人才交流: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9.3.1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问题。9.3.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1)农业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农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3)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9.3.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策(1)加强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介押金合同范本
- 2025年漳州货运准驾证模拟考试
- 医院器械采购合同范本
- 加工类协议合同范本
- 办公窗帘购销合同范本
- 村级采购合同范本
- 代销铺货合同范本
- 买卖合同和货运合同范本
- 专利转让英文合同范例
- 北京不备案施工合同范本
- 专题13《竹里馆》课件(共28张ppt)
- 团意操作流程详解课件
- SH/T 0356-1996燃料油
- GB/T 9846.4-2004胶合板第4部分:普通胶合板外观分等技术条件
- GB/T 17836-1999通用航空机场设备设施
- GB/T 13012-2008软磁材料直流磁性能的测量方法
- 2023年全国高中生物联赛竞赛试题和答案
-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共28张PPT)
- 小学语文中高学段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 《木兰诗》第二课时(公开课)课件
- 核电项目人桥吊车抗震计算书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