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讲义_第1页
临床检验讲义_第2页
临床检验讲义_第3页
临床检验讲义_第4页
临床检验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检验讲义

第一章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1.血液标本采集和抗凝剂血液在循环系统中不断地流动,与全身各系统

的组织器官均有密切的联系,参与机体的功能活动,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内

外环境的平衡。在病理情况下血液中各成分质和量的改变不仅能反映造血系统

的疾患,而且能直接或间接地提示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病变。很多因素会影

响到血液标本检测,如患者的活动情况和精神状态、药物、年龄、性别、种族、

标本采集的时间以及是否吸烟等都会明显影响检测结果。此外,血液标本的分

析应密切结合临床,例如,患者有严重腹泻或呕吐时,红细胞计数可因脱水而

增高。

(1)采血方法:血标本的正确采集是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的关键。血

液标本的采集分为皮肤采血法、静脉采血法和动脉采血法,所有的采血技术均

要求保持血液标本的完整性。不同的采血法无论细胞成分或化学组成,多存在

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判断和比较结果时必须予以考虑。

1)静脉采血法:当所需血量较多或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时,通常使

用静脉采血法。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儿乎均可作为采血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静脉;

如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改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必要时也可从股静脉采血。

2)皮肤采血法:此法所采之血实质是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混合血,

也含有细胞间质和细胞内液。主要用于各种微量检查或一般常规检查,多选择

手指为采血部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取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做血液

一般检验。婴幼儿手指太小可用脚拇趾或足跟采血。严重烧伤患者,应选择皮

肤完整处采血。为避免交叉感染,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制,有利于采血的质量

控制。皮肤采血的主要缺点是易于溶血、凝血和可能混入组织液,检查结果重

复性差。

3)真空采血法:又称为负压采血法。各种真空定量贮存抗凝试管,根据需

要标有不同的色码备用,适于不同的检验项目。该法采用封闭式采血,血样无

需容器之间的转移,减少了溶血现象,能有效保护血液有形成分,保证待验血标

本原始性状的完整性,使检验结果更接近真实,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但真

空采血管价格较高,有待进一步降低成本。

(2)抗凝剂选择:使用全血和血浆检查,通常采集静脉血,需要使用抗凝

剂。检查的项目不同,所使用的抗凝剂也不同。实验室常用的抗凝剂和使用方

法如下。

1)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常用其钠盐或钾盐,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

合成螯合物,而使Ca2+失去凝血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EDTA盐对血细胞形

态和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适用于多项血液学检查。但EDTA影响血小板聚集,

不适合于作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2)草酸盐:常用的有草酸钠、草酸钾和草酸镀,它们溶解后解离的草酸根

与标本中的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使Ca2+失去凝血功能。草酸钠通常用

0.Imol/L浓度,与血液按1:9比例使用,过去主要用于凝血象检查。但草酸

盐对凝血V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效果;草酸盐与钙结合形

成的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的使用。因此,凝血象检查宜选用枸檬酸钠为抗

凝剂。

3)肝素:肝素是生理性抗凝剂,广泛存在于肺、肝、脾等几乎所有组织和

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中。其抗凝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是加

强抗凝血酶HI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从而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并有阻止血

小板聚集等多种抗凝作用。肝素具有抗凝力强、不影响血细胞体积、不易溶血

等优点。除有些因素会干扰凝血机制检查项目外,绝大多数的检查都可用肝素

作为抗凝剂,它是红细胞透渗脆性试验理想的抗凝剂。尽管肝素可以保持红细

胞的自然形态,但由于其常可引起白细胞聚集,并使血涂片在罗氏染色时产生

蓝色背景,因此肝素抗凝血不适合血液学-•般检查。

4)枸檬酸盐:主要为枸檬酸钠,凝血试验时枸檬酸盐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

结合形成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枸椽酸钠与血液的比例为1:9。枸椽酸

盐在血中的溶解度低,抗凝力不如前几种抗凝剂。多用于临床血液学检查,一

般用于红细胞沉降率和凝血功能测定。因其毒性小,也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之

2.血液涂片制备和细胞染色血液涂片和染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检验的结

果,必须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注意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1)血液涂片制备:血涂片制备是血液学检查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对一

张良好的血涂片的要求是: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分布要均匀,血

膜边缘要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血涂片太薄,50强的白细胞集中于边缘或尾

部,血涂片过厚、细胞重叠缩小,均不利于白细胞分类计数。

(2)血液细胞染色

1)瑞氏染色法:为了观察细胞内部结构,识别各种细胞及其异常变化,血

涂片必须进行染色。瑞氏染色法是血细胞分析最经典和最常用的染色法。

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

染色原理:是染料透入被染物并存留其内部的一种过程,此过程既有物理

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

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染色后同一血片上各种细胞可以染上各自特征性的

颜色。

pH值的影响:细胞各种成分均属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

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下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

在偏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

2)姬姆萨染色法:姬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姬姆萨染色原理和结果

与瑞氏染色基本相同,但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好,结构显示更清晰,而胞

质和中性颗粒则染色较差。

第二章红细胞检查

血液通过循环系统与全身各组织器官密切联系,参与机体呼吸、运输、防

御、调节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各项生理活动,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内

外环境的平衡。血液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对其他系统疾病

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的,最重要的基本

内容。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CFU-S),在红细胞生成素(Epo)作用下经红系祖细胞阶段,分化为原红细胞,

经过数次有丝分裂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和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已丧失分

裂能力,它通过脱核而成为网织红细胞。这一增殖、分化、成熟的过程在骨髓

中进行约需72h。网织红细胞再经约48h即完全成熟。红细胞释放入血液后,

平均寿命约120d,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破环,分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

多种原因可造成红细胞生成和破坏的平衡遭到破坏,一方面使红细胞数量减少

或增多,从而引起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另一方面使红细胞在质量上发生改变。

通过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检查,以及对红细胞形态学或生化改变的检查,

对诊断和鉴别某些疾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RBC)是常用的血液基本试验。

(1)检测方法

1)手工显微镜法:是传统的红细胞计数法,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

定倍数,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经换算

求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该法不需要特殊设备,但操作复杂、费时。

2)血液分析仪法:仪器法已成为目前细胞计数的主要方法,利用电阻抗

和(或)光散射原理。仪器法比手工显微镜法更精确,且操作简便、快速,已

广泛应用。

(2)参考值:①成年:男性(4〜5.5)X1012/L;女性(3.5〜5.0)X1012/L。

②新生儿(6.0~7.0)X1012/Lo

(3)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①增加:胎儿、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的体力劳

动、体育运动及情绪激动时,红细胞可一过性增多。②减少:婴幼儿从出生3

个月起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急剧增加而致造血原料相

对不足,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般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部分老年人骨髓造

血组织逐渐减少,其造血功能明显减退,妊娠中、晚期为适应胎盘循环的需要,

血容量剧增而引起血液稀释,均可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减少,称为生理性贫

血。

2)病理性变化:①增多:相对性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中有形成分

也相应增加,多见于脱水致使血液浓缩。如:连续呕吐、严重腹泻、多汗、多

尿、大面积烧伤或晚期消化道肿瘤长期不能进食等患者。绝对性增多,如缺氧:

慢性肺心病、某些肿瘤及某些紫绡型先天性心脏病。造血系统增殖性疾病:如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②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按病因分类,可将贫血分成造血

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和失血三大类(表)。

表2-1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形态学分类

发病机制分类主要临床类型形态学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的损害再生障碍性贫血正常红细胞型

红系祖细胞、幼红细胞或红细胞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正常红细胞型

生成索的免疫性破坏

骨髓被异常细胞或组织所浸润骨慌病性贫血正常红细胞型

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巨幼细胞性贫血大红细胞型

(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

红细胞生成素合成隙碍慢性疾病(炎症性)贫血大红细胞型

正铁血红素合成隙碍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铅中毒性贫血

珠蛋白合成障碍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或cX型)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镰形细胞性贫血

血红蛋白C、D、E病等

红细胞破坏增加

红细胞膜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正常纤细胞型

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棘形红细胞增多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红细胞酶缺陷无氧糖酵解途径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正常红细胞型

溶血性贫血如丙酮酸激酶缺陷等

缺乏磷酸戊糖旁路或谷胱甘肽代谢

所需酶

变异溶血性贫血如葡萄糖-6-磷酸脱

氢酶变异等

珠蛋白肽链量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同上“珠蛋白合成障碍”)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红细胞被血清中抗体或补体所影响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正常红细胞型

药物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型不合的输血后溶血

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

机械性损伤创伤性心原性溶血性贫血正常红细胞型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化学毒物及药物引起溶血、正常红细胞型

大面积烧伤、毒蕈中毒、

感染、溶血性蛇毒

睥脏内阻留脾功能亢进正常红细胞型

失血

急性失血急性失血后贫血正常红细胞型

慢性失血(同“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2.血红蛋白的测定血红蛋白(Hb)是一种微红色的胶体物质,其相对分子

质量为64458。它是一种呼吸载体,每克血红蛋白可携带氧1.34ml。成人红细

胞总量约有600g血红蛋白,可携氧800ml。研究发现,红细胞内充满小颗粒,

最小的直径约为6.5nm,相当于1个血红蛋白分子的直径,此种颗粒于近红细

胞膜处最多,越往细胞中央越少,这一分布与瑞氏染色血片上红细胞的着色特

点,即周边深、中央浅呈所谓生理性中心淡染现象是完全一致。

(1)检测方法:血红蛋白是一种色素蛋白,可以用比色法测定。血液中血

红蛋白以各种形式存在,包括氧合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或

其他衍生物。

1)氟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血液中除了SHb以外,其他各

种血红蛋白均可被试剂转化、生成HiCN,其最大的吸收峰为540nm波长,可经

比色测定。此法为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国际标准参考方法,

操作简单,显色快且结果稳定;但本法试剂中KCN有剧毒,测定过程中高白细

胞和高球蛋白血症易致混浊,HbCO转化较慢。

2)十二烷基月桂酰硫酸钠血红蛋白(SLS-Hb)法:除SHb外,血液中

各种Hb均可与低浓度十二烷基月桂酰硫酸钠(SLS)作用,生成SLS-Hb棕红

色化合物。SLS-Hb最大吸收波峰538nm,波谷500nm,肩峰560nmo由于摩尔

消光系数尚未最后确认,因此不能用吸光度“A”值直接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本法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且无公害。但SDS质量

差异较大,并且SDS可破坏白细胞,不适合进行白细胞计数的血液分析仪使用。

3)叠氮高铁血红蛋白(HiN3)测定法:与HiCN法相似,但仍然有公害问

题。

4)碱羟血红蛋白(AHD575nm)测定法:试剂简单、不含有毒试剂、呈色

稳定,但由于其吸收峰在575nm,限制了此法在血液分析仪的使用。

5)溟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血红蛋白测定法:该法试剂溶血性强又

不破坏白细胞,可同时进行白细胞计数,可用于血细胞分析仪自动检测Hb和白

细胞。缺点是对Hb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较低。

近年来,多参数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使Hb测定逐步以仪器法取代手工法,

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同时可以获得多项红细胞的参数,血液分析仪法测

定血红蛋白的原理与手工法原理相似,多采用HiCN法,但由于各型号仪器使用

的溶血剂不同,形成Hb的衍生物不同。某些溶血剂形成的衍生物稳定性较差,

因此要严格控制溶血剂加入量及溶血时间,特别是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应严格

控制实验条件。有些溶血剂内虽加入了KCN,但其衍生物并非是HiCN,仪器要

经过HiCN标准液校正后,才能进行Hb测定。仪器法测定血红蛋白精确度CV

约为l%o

(2)参考值:①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H0〜150g/L0②新生

儿:170—200g/Lo③老年(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女性86.5〜

111.8g/L

(3)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

3.红细胞形态检查各种病因可作用于红细胞生理进程的不同阶段,从而

引起红细胞相应的病理变化,导致某些类型贫血的红细胞产生特殊的形态变化。

此种形态学改变包括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和内涵物的异常。红细胞形态检

查与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略地推断贫血原因,对贫血的

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红细胞形态变化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红细胞大小不一:主要有

小红细胞:指直径小于6um的红细胞。正常人偶见。血涂片中出现较多

染色过浅的小红细胞,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

碍性贫血。而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的小红细胞,其血红蛋白充盈良好,生理

性中心浅染区却消失。

大红细胞:指直径大于10Pm的红细胞。为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体积较

大,因残留脱氧核糖核酸,经瑞氏染色后而呈嗜多色性或含有嗜碱性点彩。常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巨红细胞:指直径大于15nm的红细胞。最常见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

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由于缺乏上述因子,幼稚红细胞内DNA合成不足,不

能按时分裂,当这种幼稚红细胞脱核之后,便成巨大的成熟红细胞。血涂片如

同时存在分叶过多的嗜中性粒细胞则更有助于诊断。

红细胞大小不均:是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而言。大

者红细胞直径可达12um,小者直径仅2.5um。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巨

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可能与骨髓粗制滥造红细胞有关。

(2)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主要有

正常色素性:红细胞着色的深浅取决于血红蛋白含量的多少,含量多者着

色深,含量少者着色淡。正常红细胞在瑞氏染色的血片中为淡红色圆盘状,中

央有生理性空白区,通常称正常色素性。除见于正常人外,还见于急性失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

低色素性: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浅染区扩大,甚至有的红细胞仅于其周边

着色,中央不着色,成为环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

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高色素性:细胞中心淡染区消失,细胞着色较深,整个红细胞均染成红色,

而且胞体也大。其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增高,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多正

常。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多色性:它是刚脱核而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其细胞体积较大。由于

胞质内尚存有少量嗜碱性物质(RNA),因而红细胞被染成灰红色或淡灰蓝色。

正常人外周血中此种细胞占1%左右。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

能活跃。尤见于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

细胞着色不一:指同一血涂片中,同时出现低色素性和正常色素性两种细

胞,有时乂称双形性贫血,多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形状改变:主要有

球形红细胞:该红细胞在湿标本中为球形,而在涂片上则显示细胞中心着

色深浓,体积较小,有球形之立体感。其主要变化为细胞厚径加大,细胞的直

径与厚度之比减少。主要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如自身免疫溶

血性贫血或直接理化损伤如烧伤等),偶尔见于小儿,但无临床意义。

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杆形,两端钝圆,长轴增大,短轴缩短。

长度可大于宽度3〜4倍,最大直径可达12.5口m,横径可为2.5Hm。这种红细

胞生存时间一般正常,有时可缩短,但血红蛋白并无异常。其形成机制可能与

遗传所致的细胞膜异常基因有关,因为细胞只有成熟后才会呈现椭圆形,且将

此种红细胞置于高渗、等渗、低渗溶液或正常人血清内,其椭圆形保持不变,

而幼红细胞,即使是网织红细胞,均不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

症、大细胞性贫血;偶见于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贫血、镰形细

胞性贫血。正常人血液约占1%,但不超过15%o

靶形细胞: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其外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又

深染,形如射击之靶。有的中心深染区呈红细胞边缘延伸的半岛状或柄状而成

为不典型的靶形红细胞。靶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但厚度变薄,因此

体积可正常。近来研究证明,此种细胞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

化学成分发生变异,以及铁代谢异常所致。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尤见于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C病,也见于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状态。应注意

与血涂片制作中未及时固定而引起的红细胞形态改变相区别。

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有裂缝,中心苍白区呈扁平状,颇似张开的口形

或鱼口。此种红细胞有膜异常,使Na+透过性增加,细胞膜变硬,因而脆性增

加,致使细胞生存时间缩短。常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

起的贫血、也可见于酒精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及肝病患者等。正常人偶见。

镰形红细胞:红细胞外形呈镰刀状、线条状,或L、S、V形等,形如镰刀

状。主要原因是含有的异常血红蛋白S(HbS)的红细胞,在缺氧情况下溶解度

降低,形成长形或尖形的结晶体,使细胞膜发生变形。因此,检查镰形红细胞

需将血液制成湿片,然后加入还原剂如偏重亚硫酸钠后观察。普通血片中呈现

的镰状红细胞可能是在脾、骨髓或其他脏器的毛细血管中因缺氧而致变形的红

细胞。镰状细胞贫血(HbS-S,HbS-C)和镰状细胞特性(HbA-S)的血标本,在

缺氧的条件下,可有大量镰状红细胞。

棘红细胞:红细胞表面有针尖状突起,其间距不规则,突起的长度和宽度

可不一。多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在脂蛋白缺乏症,可高达70强〜80%;也可

见于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脏疾病、尿毒症。棘红细胞应与皱缩红细胞区别。

皱缩红细胞,也称锯齿状红细胞可因制片不当、高渗等原因引起,红细胞周边

呈锯齿形,排列紧密、大小相等,外端较尖。

新月形红细胞:红细胞残缺不全,体积大,状如新月形,直径约20unio

此种红细胞着色极淡,必须仔细辨认,否则不易发现。在蒸储水试验时出现此

种细胞是由于红细胞内渗透压高,将水分吸入使细胞体积胀大,又在涂片时细

胞被推破所致。见于某些溶血性贫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其意义

不明。正常人涂片上不见此种细胞。

泪滴形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形如泪滴样或梨状。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可

能是由于细胞内含有Heinz小体或包涵体所致;或是红细胞膜的某一点被粘连

而拉长之故。被拉长的细胞可长可短。嗜多色性红细胞亦可有此形状者。多见

于贫血、骨髓纤维化症时,偶见于正常人。

缗钱状红细胞:当血浆中的某些蛋白,尤其是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增高时,

可促使红细胞正负电荷发生改变,而使其互相连接如缗钱状,故而得名。

裂红细胞:为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的红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有

各种形态如刺形、盔形、三角形、扭转形等。此系红细胞通过因阻塞而致官腔

狭小的微血管,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

生成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烧伤。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细胞小于

2%0

红细胞形态不整:指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改变的情况而言,出现不规

则的奇异形状,如豆状、梨形、蝌蚪状、麦粒状和棍棒形等。此种细胞在某些

感染或严重贫血时多见,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异形红细胞产生的原因尚

未明,有人认为是化学因素,尤其是磷脂酰胆碱、胆固醇和丙氨酸等对红细胞

的形态有影响,亦有人认为是物理因素所致。

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正常时,1周之内婴幼儿血片中可见到少量

有核红细胞,而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如见于外周血血涂片则为

病理现象。病理情况有:①溶血性贫血:最常见于尤其是严重的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红细胞大量

破坏,机体相对缺氧,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增高,骨髓红系增生,除了网

织红细胞大量入血外,•些幼稚红细胞提前释放入血,此种现象说明骨髓有良

好的调节功能。②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性肿瘤:见于各种急、慢性白

血病及红白血病。由于骨髓中大量白血病细胞充斥而排挤释放幼红细胞,也可

因髓外造血缺乏控制能力所致,有核红细胞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在红白血

病时,则可见到更早阶段的红细胞,且伴有形态上有巨幼样变及其他畸变的有

核红细胞。③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尤其是骨髓纤维化,周围血涂片可阶段性

出现有核红细胞,作为涂片中最显著的变化,源于髓外造血和纤维化变化的骨

髓。④脾切除后:骨髓结构正常时,仅有个别的有核幼稚红细胞可能到达髓窦,

并由此进入周围血液,通常立刻被脾脏扣留。脾切除后,无此约束,因此血涂

片中常可见到少量有核红细胞。球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

增多症,偶尔见于小儿,但无临床意义。

(4)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主要有: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简称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成熟红细胞

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点状物,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其

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其可能的原因有2种:①重金属损伤细胞膜:使嗜

碱性物质凝集。②嗜碱性物质变性:铅中毒时,此种细胞明显增加,常作为铅

中毒诊断筛选指标。在其他各类贫血中,亦可见到点彩红细胞,其增加常表示

骨髓造血旺盛或有紊乱现象。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到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豪焦小体:又称为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含有一个

或多个直径为1〜2um的暗紫红色圆形小体。已证实此小体为核碎裂或溶解后

所剩残余部分。可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

和某些贫血患者;在巨幼细胞贫血时,更易见到。

卡波环: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

构,呈环形或8字形。其来源及性质未明。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

致,常与豪焦小体同时存在。可见于白血病、巨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

中毒或脾切除后。

寄生虫:当患者感染疟原虫、微丝坳、杜利什曼原虫等时,可见红细胞胞

质内相应的病原体。

4.血细胞比容测定血细胞比容(PCV),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

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测定的方法分为手工法和血液分析

仪法。

(1)检测方法

1)手工法:手工测定血细胞比容的方法较多,如折射计法、粘度法、

比重测定法、离心法和放射性核素法,其中以后者最准确,被ICSH定为参考方

法,但其不适合一般实验室常规使用。微量离心法采用毛细管高速离心,离心

力较大,红细胞间残留的血浆量较低,且标本用量小、操作简便,现被WHO定

为首选常规方法。

2)血液分析仪法:目前血液分析仪提供的参数中通常包括Het,应注

意当患者为红细胞增多症或血浆渗透压异常时,仪器法常会出现误差。

(2)参考值:微量法男性0.47土0.04;女性0.42±0.05

(3)临床意义:血细胞比容是用于计算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的必要素之一,

有助于贫血诊断和分类;可以评估血浆容量有无增减或稀释浓缩程度,有助于

某些疾病治疗中补液量的控制,以及了解体液平衡情况。

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

血、大面积烧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0L/L)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症等;可用于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输液及输液量;

减低:见于各种贫血。由于贫血种类不同,血细胞比容减少的程度并不与

红细胞计数值完全一致。

5.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每个红细胞平均体

积的大小,以飞升(门)为单位;红细胞血平均红蛋白含量(MCH),指每个红细

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pg)为单位;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g/L)o

(1)检测方法

1)手工法:对同一抗凝血标本同时计数红细胞、测定血红蛋白和血细胞

比容,由此,可进一步计算出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Het

MCV==(fl)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RBC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Hb

MCH==(pg)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RBC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Hb

MCHC=

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Het

由于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都是间接算出的,因此,其前提是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的测定必须用同,抗凝血标本,且所测定的数据必须准

确,否则误差很大。

2)血液分析仪:能直接导出MCV的值,再结合仪器直接测定的RBC和Hb,

计算出MCH和MCHC(MCH=Hb/RBC,MCHC=Hb/RBCXMCV)o分析结果时必须注意

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之间及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测定3个检

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2)参考值:①手工法:MCV80〜92f1;MCH27〜31pg;MCHC:320〜360g/L。

②血液分析仪法:MCV80-100fl;MCH27〜34pg;MCHC:320〜360g/L

(3)临床意义:临床上将红细胞3个平均值测定的指标作为贫血的形态学

分类依据(表)。

表2-2按血循环中成熟红细胞的大小对贫血分类

贫血分类MCVMCHMCHC贫血

正细胞贫血正常正常正常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贪血、某些溶血性

大细胞贫血增高增高正常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减低减低正常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减低减低减低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较新的红细胞参数,由血液分析仪根据红细胞

体积的直方图导出,反映所测标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常用变异系

数(CV)表示。它比血涂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判断更为客观和

准确。

(1)检测原理血液分析仪多采用电阻抗原理检测红细胞大小,然后对被测所

有红细胞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导出RDW值,其曲线形态可见于红细胞直方图。

(2)参考值成人11.6%〜14.6%

(3)临床意义Bessman提出用MCV和RDW两项参数作为贫血形态学分类的新

指标。根据不同病因引起贫血的红细胞形态特点的不同,可将贫血分成6类(见

表)。

表2-3贫血的MVC/RDW分类法

贫血类型MCV/RDW特征常见原因或疾病

小细胞均•性MCV减低,RDM正常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继发性贫血

小细胞不均一性MCV减低,RDW增高缺铁性贫血、8-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非轻型)、HbH病

正常体积均一性MCV、RDW均正常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某些慢性肝病、肾性贫血、急性失血

后、长期或大剂量化学治疗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贫血

正常体积不均一性MCV正常,RDW增高混合型营养性缺乏性贫血、部分早期铁缺乏(尚无贫血)、血红

蛋白病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铁粒幼细胞贫血等

大细胞均•性MCV增大,RIW正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部分肝病性贫血、

某些肾病性贫血

大细胞不均•性MCV、RDW均增高巨幼细胞贫血、某些肝病性贫血

贫血时,RDW异常比其他红细胞参数异常早出现,故可用于贫血早期的分类,

特别可用于鉴别缺铁性贫血和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RDW增高、MCV减低;单纯杂合子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RDW正常、MCV减低。

但需注意:单独用RDW指标不足以鉴别诊断贫血,应结合其他检验才能明确诊

断。

7.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

间的过渡细胞,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RNA,经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后,嗜

碱性物质凝聚成蓝黑色颗粒,颗粒与颗粒连缀成线,线连接成网,故而得名。

这种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仍在骨髓内停留一定的时间,然后再释

放入血流。因此骨髓中的网织红细胞数不但比外周血高,而且亦较幼稚,体积

通常比成熟红细胞大,一般为7〜9Hm。红细胞中网状结构愈多,表示细胞越

幼稚,Heilmyer根据其发育阶段把它分为5型,用此表示造血功能的盛衰:0

型,是有核网织红细胞,胞质内含有网织物者,仅见于正常骨髓中;I型,红

细胞几乎被网织物充满,又称为丝球型,亦仅见于正常骨髓中;H型,位于红

细胞中央线团样结构开始松散,又称为网型,此型大量存在于骨髓中;III型,

网织结构稀小,呈不规则枝点状排列,又称为破网型,周围血中可见少量;IV

型:胞质中嗜碱物质很少,呈分散的细颗粒、短丝状,又称为点粒型,多见于

正常周围血。目前,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I〜IV4型,而不包括Heilmyer

分型法中0型。

(1)检测方法

1)普通光学显微镜法:用煌焦油蓝等活体染色方法显示红细胞内网状结构,并

在显微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所占的网织红细胞数,以百分比或分数数表

示。可分为试管法和玻片法,试管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重复性较好,被列

为手工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参考方法;玻片法取血量少,但染色时混合血液中的

水分容易蒸发,造成染色时间偏短,结果偏低,因其携带方便,适宜于床边采

血操作。显微镜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且耗时费力。

2)网织细胞计数仪法:用荧光染料使含RNA的网织红细胞着色,用流式细胞仪

(FCM)计数并计算出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并客观地将网织红细胞分成高荧光

强度网织红细胞(H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

胞(LFR),荧光强度越高,网织红细胞越幼稚。这种分型对于化疗、放疗及移

植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测、骨髓造血功能的分型有临床价值。

3)血液分析仪法:最新型的血液分析仪,采用流式细胞法也可对Ret作分类计

数,并提供与网织红细胞相关的多个参数,包括红细胞绝对值(Ret)、网织红

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r)、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

宽度(HDWr),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HCR)、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r);低荧光强度Ret(LFR)、中荧光强度Ret(MFR)、高荧光强度Ret(HFR)、

Ret成熟指数RMI[RMI=(MFR+HFR)/LFRX100]。

(2)参考值(手工法):成人:0.008-0.02或绝对值(25〜75)X109/L。

初生儿:0.02-0.06

(3)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计数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

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X109/L,而血液中则为65X109/L。当骨髓网织

红细胞增多而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减少时,可提示释放障碍;如骨髓和外周血两

者网织红细胞均增加,数量比为1:1时,则认为释放增加。还可从网织红细胞

发育过程中获得的有关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除测定网织红细胞数量外,

有必要确定网织红细胞的成熟类型。正常时,周围血HI型网织红细胞约为0.2~

0.3,IV型约0.7~0.8,但骨髓红系明显增生时,可出现I型和II型网织红细

胞。

1)判断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情况: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高达0.20

或更高。急性失血后5~10天,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典型再

生障碍性贫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常低于0.005(绝对值低于5X109/L为诊

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标准之一)。

2)作为贫血疗效观察指标:骨髓增生功能良好的患者,在给予有关抗贫血

药物后,网织红细胞在1周左右可达高峰,贫血愈严重,网织红细胞数升得越

高,其增高往往在红细胞恢复之前;如果网织红细胞不见增高,说明治疗无效

或骨髓造血功能有障碍。因此网织红细胞计数是为贫血患者随访检查项目之一。

3)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D:表示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

公式:RPI=(网织红细胞比值X100/2)X(患者血细胞比容/正常人血细胞

比容)。或用网织红细胞校正值公式:校正值=网织红细胞比值X(患者血细

胞比容/正常人血细胞比容)

8.点彩红细胞计数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其胞质中

残存变性的嗜碱性的RNA在染色时出现大小,形状不--的蓝色颗粒,此红细胞

称为点彩红细胞。

(1)检测方法:点彩红细胞计数操作目前仍用显微镜血涂片染色传统的检查法,

操作简便。用碱性亚甲基蓝液作血涂片染色,红细胞呈淡蓝绿色,点彩颗粒显

深蓝色;如用瑞氏染色,颗粒则呈蓝黑色。通常用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

的点彩红细胞数,换算成百分率。由于点彩红细胞较少且分布不均,必要时可

扩大红细胞计数的数量。

(2)参考值:<3X10-4

(3)临床意义:①在铅、汞、秘等金属中毒及硝基苯、苯胺等中毒时,显著增

高。常作为铅中毒的诊断筛选指标。②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

血、骨髓纤维化、恶性肿瘤及遗传性喀咤-5'核甘酸酶缺乏等也可见增高。点

彩红细胞计数增高主要见于:

9.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离体抗凝血静置

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虽然红细胞在血浆中有一定的悬浮稳定

性,但因红细胞含蛋白量比血浆高,比重大于血浆,所以在离体抗凝血中能自

然下沉。在血管内流动的红细胞,因细胞间相互撞击和红细胞表面负电荷的互

相排斥而减缓沉降。

血沉过程一般分为3期:①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一般要经过数分钟至lOmin。

②快速沉降期,形成缗钱状红细胞以等速下降,约40mino③细胞堆积期,又

称缓慢沉积期或挤紧期,此时红细胞堆积在试管底部。健康人血沉值波动于一

个较狭窄范围内,而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沉可明显增快。

(1)检测方法:①魏氏法(Westergren法)将离体抗凝血液置于特制刻度

测定管内,垂直立于室温中,lh准红细胞层下沉的距离,用毫米(mm)数值报

告。②血沉仪法血液经抗凝静置后,红细胞下降,出现红细胞与血浆分离现

象,红细胞与血浆的界面随时间而下移,血沉仪用发光二极管和光电管检测此

界面的透光度改变,得到血沉值并显示红细胞沉降高度H与对应时间t相关的

H-t曲线。

(2)影响因素: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有:

1)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一般认为,血沉加快主要是血浆中各种蛋白

质的比例改变,而与总蛋白浓度无关。白蛋白带负电荷,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

带正电荷,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所带的正、负电荷呈平衡状态。红细胞因细

胞膜表面的唾液酸而带负电荷,彼此排斥间距为25nm,较为稳定。小分子蛋白

主要是血浆清蛋白等因其带负电荷较多,使细胞相互排斥,不利于红细胞缗钱

状的形成,使红细胞沉降速度减缓;而大分子蛋白,如纤维蛋白原、急性反应

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巨球蛋白等,能促进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加快红细胞的

沉降。现已公认,血浆中带有正电荷的不对称的大分子物质纤维蛋白原是最强

有力的促缗钱状聚集的物质,其次为Y球蛋白,再次为a、B球蛋白以及胆固

醇、甘油三酯等;而清蛋白及卵磷脂则抑制红细胞缗钱状的形成而减缓血沉。

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①红细胞数量:一般情况下,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浆阻逆

力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如红细胞数量减少,其总面积减少,所承受的血浆逆

阻力也减少,因此血沉加快;但如红细胞数量太少,则影响红细胞缗钱状形成,

血沉也减慢;反之,红细胞增多时,血沉减慢。②红细胞直径:直径愈大血沉

愈快,球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不易聚集,因而血沉减慢。

3)血沉管与血沉架:血沉管与血沉架规格必须符合标准。血沉管置血沉架上应

完全直立,血沉管倾斜时,红细胞沿管壁一侧下沉,而血浆沿另一侧下降,会加

速红细胞沉降。经研究,血沉管倾斜3°,沉降率可增加30%,所以血沉测定时,

血沉管必须保证垂直。

4)血标本:必须避免脂肪血;抗凝浓度必须准确,抗凝剂浓度增加使血沉减慢,

最好每周配制1次,置冰箱中保存。血与抗凝剂比例(4:1)要准确。抽血应

在30s内完成,不得混入消毒剂,避免形成凝块,血液凝固使血浆纤维蛋白原

减少,血沉减慢。

5)温度:可影响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应于18〜25℃的室温下测定。室温过

高时血沉加快,可以按温度系数校正。室温过低时血沉减慢,无法校正。

(3)参考值手工魏氏法:成年男性0〜15nlm/h成年女性0〜20mm/h。

(4)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到分娩后3周,可达30mm/h

以上。60岁以上(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增高等)。

2)病理性增快:常见病因有:

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活动

期、慢性炎症如结核病,血沉明显增快。

组织损伤及坏死:较大手术创伤可导致血沉增快;心肌梗死时常于发病后3~4

天血沉增快,持续1〜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

恶性肿瘤:与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及恶液质贫血等因素有关。良性肿瘤血

沉多正常,故常用血沉作为恶性肿瘤的普查筛选试验,特别是非体表肿瘤及一

般X线检查等所不能查见的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或化疗、放疗较彻底

血沉趋正常,复发或转移时又增快。

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系统性红斑

狼疮;各种原因引起的相对性球蛋白增高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

巨球蛋白血症时,浆细胞恶性增殖病血沉增快。

贫血:血红蛋白低于90g/L的贫血,血沉增快,贫血越严重,血沉增快越明显。

但需注意:低色素性贫血时,因红细胞体积减小、血红蛋白量不足而下沉缓慢;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形态不利于缗钱状聚集,

血沉反而减慢。

高胆固醇血症:血沉增快。

3)血沉减慢:意义较小,可因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

所致。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血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等。

第三章白细胞检查

1.白细胞计数

(1)检测原理: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

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计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

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2)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计数法:基础方法,简便易行,不需昂贵仪器,在严格规范的条件下

可用于校准血液分析仪;但其影响因素较多,故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差。

2)血液分析仪计数法:易于标准化,精确性较高,速度快,特别适合大规模的

健康人群的体检及筛查;但需特殊仪器。某些人为或病理情况可干扰白细胞计

数。

(3)质量控制:有经验控制、常规考核标准(RCS)、变异百分数评价法、两差比

值评价法、双份计数标准差评价法。

(4)参考值:成人(4〜10)X107L,初生儿(15〜20)Xl(y7L,6月〜2岁(11〜

12)X107L

(5)临床应用:通常白细胞数高于10X109/L称白细胞增高,低于4X107L称白

细胞减少。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或减低直接影

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2.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在油镜下

进行分类,求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比值(百分数)。分析白细胞变化的意义时,

必须计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绝对值(绝对值=白细胞总数X分类计数的百分数),

才有诊断参考价值。

(1)检测原理:将血液涂成薄膜,经Wright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按白细胞

形态学特征逐个分类计数,得出各种白细胞的比值或所占百分比。结合白细胞

计数结果,可间接求出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绝对值。

(2)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白细胞分类法:能准确地根据细胞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并可发现

细胞形态、染色有无变化,是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但耗时,影响因素

较多,重复性较差,不适应大量健康人群的筛检。

2)血液分析仪分类计数法:主要有三分群(部)及五分类两法,其速度快,准

确性高,易于标准化。仪器对异常结果报警,提示了诊断方向,检测结果以数

据、图形及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的首选方法。但其结果

只起到筛选作用,迄今尚无一台仪器能完全代替显微镜血涂片进行白细胞分类

检查。

(3)质量控制

1)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的因素:分类不准确主要由于细胞在涂片中的分

布不均和观察者对细胞辨认的错误。

2)影响分类计数精确性的因素:可能与常规工作中分类计数细胞数较少

有关。被计细胞占总计数细胞的比例越大,误差越小。

3)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迄今世界上尚无统一的分类计数参考方法。美

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使用的参考方法是:使用EDTA-K3

为抗凝剂的静脉血,人工制成血涂片,以Romanowaky液进行染色,使用“城垛”

移动法,油镜下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当以此法作为标准与其他分类法进行

比较时,需要4个熟练的技术人员在同一涂片中各计数200个白细胞(即总数为

800个细胞)后,求出平均值来作为各类白细胞的靶值。

(4)参考值(成人)

白细胞分类百分比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0.04~0.5)X107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7(2~7)X107L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05~0.5)X107L

嗜碱性粒细胞0〜0.01(o~o.i)xIO7L

淋巴细胞0.20-0.4(0.8~4)X1071.

单核细胞0.03-0.08(0.12~0.8)X107L

(5)临床应用

1)中性粒细胞:根据其发育阶段而将粒细胞群人为地划分为分裂池、成熟池、

贮备池、循环池和边缘池等。①分裂池:包括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

粒细胞,这些细胞可合成DNA,均具有分裂能力。②成熟池:包括晚幼粒及杆

状核粒细胞。粒细胞自晚幼粒开始失去分裂能力,逐渐发育成熟。③贮备池:

包括部分杆状核粒细胞及分叶核粒细胞,其数量可为外周血的5〜20倍。贮备

池中的粒细胞,在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应激反应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④循

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时所得的白

细胞值实际上仅为循环池的粒细胞数。⑤边缘池:进入血液的半数粒细胞,因

微静脉边缘血流较慢而粘附于血管壁。边缘池及循环池的粒细胞之间可以互相

换位,保持着动态平衡。

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有助于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或减少的原因:①暂

时性白细胞增高,常见于严寒或暴热刺激后,其白细胞增高是由于边缘池细胞

释放入循环池所致。②持续性白细胞增高,见于化脓性感染,晚期肿瘤(常伴坏

死、继发感染),其白细胞增高是趋化因子吸引贮备池粒细胞入血所致,而慢性

粒细胞白血病时的白细胞增高则与核分裂池增大及细胞周期延长、在血中运转

时间延长有关。③暂时性白细胞减少,见于伤寒感染时,可能由于细菌内毒素

抑制骨髓释放成熟粒细胞入血有关。④持续性白细胞减少,见于原发性和继发

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这是由于粒细胞生成不足所致白细胞减少,系统性红斑狼

疮和脾功能亢进病人则因粒细胞破坏过多所致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分叶核>70%,绝对值>7X109/L称为中性粒细

胞增高。

生理性增高: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高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改变。①年龄:

初生儿白细胞较高,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儿外周血

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

淋巴细胞逐渐增高,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到2〜3岁后,

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上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

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期时与成人基本相同。②日

间变化:在安静和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

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③运动、疼痛和情绪的影响:

一般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

高;严寒、酷热可使白细胞数高达15X107L或更高;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

激动可使白细胞显著增高。④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白细胞常见增高;分娩时因

产痛和产伤可使白细胞进一步增高,有的可高达34X107L。分娩后2〜5日内

恢复正常。

病理性增高:可归纳为反应性增高和异常增生性增高两大类。反应性增高

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

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增高的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

核粒细胞;而异常增生性增高为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

量增生,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粒细胞白血病造血组织中原始

或幼稚粒细胞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如白血病细

胞)。

反应性增高可见于:①急性感染或炎性:为引起中性粒细胞增高最常见的

原因,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或全身性感染最为明显。某些杆菌如大肠杆

菌、绿脓杆菌,真菌和放线菌,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

病等,立克次体如斑疹伤寒,螺旋体如钩端螺旋体、梅毒,寄生虫如肺吸虫等

感染都可使白细胞总数增高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

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如机体反应性良好,不仅释放贮备池粒

细胞,还可将成熟池甚至分裂池粒细胞释放入血以应急需。感染过于严重,白

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减低,但核左移却很明显,此时病人多处于或接近于

感染中毒性休克的状态。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

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肺梗塞)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

组织严重损伤者,在12〜36h内常见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高为

主。急性心肌梗塞1〜2d内常见白细胞明显增高,可持续一周,借此可与心绞

痛鉴别。③急性溶血: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相对缺氧以及红细胞破坏后的分解

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也可使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

胞为主。④急性失血。⑤急性中毒。⑥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增高见于: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L5X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

于0.5X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①某些感染: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

副伤寒杆菌感染时,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时。②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

碍性贫血。小部分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称非白血性白血病。

③慢性理化损伤: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④自身免疫性疾

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⑤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

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是指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

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时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K〜5盼,杆状核

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o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可分为核左移和核

右移两种。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超过5%)和(或)出现晚幼

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根据核左移是否伴有白细胞总数增

高,可分为再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