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批准部门: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渝建发〔2016〕40号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委,两江新区、经开区、高新区、万盛经开现批准《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修订)为我市31日起施行。其中,第1.0.6、3.2.3、3.4.1、4.1.10、4.2.9条为强制性条文。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查与备案,备案号为J10850-2016,必须严格执行。原《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6年6月30日关于同意重庆市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备案的函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你委《关于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号为:J10850-2016。其中,同条、第4.1.10条、第4.2.9条作为强制性条文。该项标准的备案号,将刊登在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和附件:重庆市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强制性条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2016年6月27日为贯彻落实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重庆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2013-2020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13〕237号)等文件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我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改善我市公共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由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完成了对原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3的修订工作,使其在达到建筑节能要求的同时,满足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及重庆市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银级要求。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1更新了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和冷源能效限值,并按建筑分类分别作出规定;2调整了绿色建筑相关条文;3新增了给水排水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有关规定。风与空气调节;给水排水;电气;可再生能与资源综合利用。本标准中第1.0.6、3.2.3、3.4.1、4.1.10、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中第3.3.1、3.3.2、3.3.8、4.1.1、4.5.4、4.5.6条与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强制性条文一致。本标准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重庆市渝中区牛角沱上清寺路69号7楼,邮编:400015,电话: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审查专家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设计院王永超丁勇李克玉谢厚礼莫天柱傅剑锋张陆润丁艳蕊何丹赵本坤廖袖锋叶强曾小花吴俊楠杨修明冷艳锋王永合杨元华刘学生刘颉郭劲松杨长辉徐革董莉莉 1 3建筑与建筑热工 63.1一般规定 6 7 93.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 4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4.1一般规定 4.2冷源与热源 4.3输配系统 4.4末端系统 325给水排水 355.1一般规定 355.2给水与排水系统设计 355.3生活热水 38 406.1一般规定 406.2供配电系统 40 6.4电气设备 436.5电能监测与计量 437可再生能源应用 457.1一般规定 457.2太阳能利用 457.3地源热泵系统 478建筑环境设计与资源综合利用 498.1一般规定 498.2建筑环境 8.3资源综合利用 附录A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可不强制执行本标准规定的建筑类 附录B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 附录C外遮阳系数的简化计算 附录D国家绿色建筑一星级设计标识和重庆市绿色建筑设计银级标识达标条文要求 附录E管道与设备保温及保冷厚度 附录F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更优的指标要求 79附录G常用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取值 附录H常用建筑材料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取值 附录J典型玻璃的光学、热工性能参数取值 91附录K典型玻璃配合不同窗框的整窗传热系数取值 93 96 97条文说明 99 23BuildingandEnvel 6 6 73.3BuildingEnvelopeThermalDe 93.4BuildingEnvelopeThermalPerforman 4Heating,Ventila 4.3TransmissionandDistrib 24 40 40 416.4ElectricalEq 436.5ElectricPower 45 45 47BuildEnvironmentDesignandComprehensiveUtf 49 498.3ComprehensiveUtilizationofResources forDefinitionofExteriorProtect EnvelopeThermalPerformanceTf AppendixCTheSimplifiedComputingMet 68AppendixDComplianceTableforN AppendixEInsulationThicknessofPipes,Ductsand AppendixFThermalPropertiesof 79AppendixGTheThermalPhysi AppendixHModifiedCoefficientforTheThermalPropertiesIndicatorsofCommonlyUsedBuilding AppendixJTheOpticalandThermalParameters AppendixKHeatTransferCoefficientValuesfoWindowofTheTypicalGlasswithDiffer NotetheWordingofTheO 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为贯彻执行国家和重庆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改善公共建筑的环境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建筑能耗,结合重庆市环境与资源特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范围内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包括工业建设项目中具有民用建筑功能的公共建筑)的节能(绿色建筑)设计。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应根据工程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与资源条件,统筹兼顾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用功能与环境品质的条件下,改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提高建筑设备及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及电气系统的能耗。当建筑高度超过150m或单栋建筑地上建筑面积大于200000m²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外,还应组织专家对其节能(绿色建筑)设计进行专项论证。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说明该工程项目采取的节能(绿色建筑)措施。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按重庆市《建设工程绿色施工规范》DBJ50/T-228的相关规定,针对该工程项目采取的节能节能(绿色建筑)设计应符合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应达到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及重庆市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银节能(绿色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2.0.1建筑体形系数shapefactor建筑物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2.0.2外凸窗baywindow凸出外墙外表面的窗户。2.0.3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singlefacadewindowtowallra-建筑某一立面的窗户洞口面积与该立面的总面积之比,简称窗墙面积比。2.0.4透光幕墙transparentcurtainwall可见光可直接投射入室内的幕墙。2.0.5可见光透射比visibletransmittance透过透光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见光2.0.6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buildingenvelopethermalperformancetrade-off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所设计建筑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判断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2.0.7太阳得热系数(SHGC)solarheatgaincoefficient通过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的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与投射到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外表面上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包括太阳辐射通过辐射投射的得热量和太阳辐射被构件吸收再传入室内的得热量两部分。2.0.8建筑遮阳系数shadingcoefficientofbuildingelement32.0.9全玻幕墙fu2.0.11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integratedpart下的累积负荷百分比进行加权计算获得的表示空气调节用冷水2.0.12集中供暖系统耗电输热比(EHR-h)electricitycon-sumptiontotransferredheatquant设计工况下,集中供暖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热2.0.13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EC(H)R-a]e-lectricityconsumptiontotrans设计工况下,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2.0.14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systemcoefficientofrefrigerationperformance2.0.15空调工程设计能效比(DEER)design空调工程设计总冷负荷与设计总耗功率(包括冷源设备、末42.0.16风道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energyconsumptionperunitairvolumeofairductsystem设计工况下,空调、通风的风道系统输送单位风量(m³/h)所2.0.17电能监测与计量系统monitoringandmeteringsystem通过安装分项电能计量装置,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实时采集电能消耗数据,具有建筑电能在线监测与动态分析功能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统称。2.0.18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2.0.19热岛强度heatisland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2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annualrunoffvolumecaptureratio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2.0.21再生水reclaimedwater的非饮用水。2.0.22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2.0.23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material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2.0.24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material5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2.0.25地源热泵系统groundsourceheatpump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暖、空调或生活热水供应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是指地源热泵系统需要辅助散热或加热设备时,采用冷却塔或锅炉或与水冷机组、空气源热泵机组及其它冷热源设备组成的63建筑与建筑热工3.1一般规定3.1.1公共建筑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栋建筑面积大于300m²的建筑,或单栋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m²但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m²的建筑群,应为甲类公共建筑;2单栋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m²的建筑,应为乙类公共建筑。3.1.2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考虑减轻热岛效应。1建筑的总体规划和总平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冬季日照,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2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适宜朝向,且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3.1.3单体建筑设计应结合该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组织好过渡季节室内外自然通风气流路线并确定通风口面积。3.1.4建筑设计应遵循被动节能措施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结合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3.1.5建筑体形宜规整紧凑,避免过多的凹凸变化。3.1.6建筑总平面设计及平面布置应合理确定冷热源和空调、风机房、新风和排风口的位置,缩短冷热水系统和风系统的输送距离,冷热水系统的单程输送距离不宜超过250m,风系统的输送距离不宜超过90m。同一公共建筑的冷热源机房宜位于或靠近冷热负荷中心位置集中设置。73.1.7建筑变电所设置应靠近负荷中心。3.1.8围护结构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及相关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3.1.9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可不强制执行本标准规定的建筑类型见附录A。3.2.1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凸凹立面朝向应按其所在立面的朝向计算;2楼梯间和电梯间的外墙和外窗均应参与计算;3外凸窗的顶部、底部和侧墙的面积不应计入外墙面积;4当外墙上的外窗、顶部和侧面为不透光构造的凸窗时,窗面积应按窗洞口面积计算;当凸窗顶部和侧面透光时,外凸窗面积应按透光部分实际面积计算。3.2.2甲类公共建筑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小于0.40时,透光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60;甲类公共建筑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大于等于0.40时,透光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0。3.2.3未设建筑自遮阳、绿化遮阳等措施的建筑西向立面窗墙面积比大于0.3时,西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应设置活动外遮阳。3.2.4窗及幕墙的遮阳形式应根据其所在朝向选择,宜采用以下遮阳形式:1不同方位窗及幕墙的外遮阳,宜采用室外设置各种遮阳挡板、活动百叶等措施。东、西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宜设置活动外遮阳系统或采用综合遮阳形式;南向宜采用水平遮阳形式;2遮阳措施应满足美观、防火、防风雨侵蚀的要求,操作简3宜采用与建筑一体化的建筑遮阳措施,合理利用建筑相84合理采用阳光控制镀膜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中空玻璃内置活动百叶等与玻璃相结合的遮阳措施。3.2.5采用空气源热泵机组和风冷空调器时,空调器(机组)室外机布置和安装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平面和立面设计应考虑空调器(机组)室外的安装位2空调器(机组)室外机宜布置在南、北或东南、西南向的靠外墙处或屋面上;3空调器(机组)室外机的安装应有利于通风换热,在建筑外立面的竖向凹槽内逐层布置室外机时,凹槽的宽度不应小于3.0m,室外机置于凹槽的深度不应大于4.2m;4空调器(机组)室外机间的排风口不应相对,相对时其水平间距应大于4m;5室外机位置处采用的遮挡或装饰,不应导致排风不畅或6应安装牢固,不应存在安全隐患。3.2.6屋面宜采用种植屋面,外墙宜采用墙体垂直绿化。3.2.7建筑物的外墙宜采用自保温系统。3.2.8屋顶、外墙的表面宜采用浅色,以减少外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3.2.9建筑立面朝向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3西向为西偏北30°至西偏南60°(包括西偏北30°和西偏4东向为东偏北30°至东偏南60°(包括东偏北30°和东偏南60°)。3.2.10屋顶透光部分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20%,并应采取适宜的活动遮阳措施。9能满足时,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开启扇面积和窗开启后的空气流通界面面积的较小值。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排风装置加强自然补风。明要求的场所,应采取以下有效的节能采光措施:1大跨度或大进深的建筑应采用顶部采光或导光管系统系统;3侧面采光时,可加设反光板、棱镜玻璃或导光管系统,改善进深较大区域的采光。3.2.15人员长期停留房间的内表面可见光反射比宜符合表应采用可开启的外窗。表3.3.1-2的规定。当不能满足本条的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权衡判断。围护结构部位一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一透光幕墙)窗墙面积比≤0.20—窗墙面积比>0.80屋顶透光部分(屋顶透光部分面积≤20%)围护结构部位热阻R[(m²·K)/W]3.3.2乙类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表3.3.2-1、表3.3.2-2和表3.3.1-2的规定。围护结构部位透光幕墙)传热系数K[W/(m²·K)]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K[W/(m²·K)]单一立面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屋顶透光部分面积≤20%)3.3.3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墙的传热系数应为包括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传热系数;2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传热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有关规定选用或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的有关规定计算;3当设置外遮阳构件时,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太阳得热系数应为外窗(包括透光幕墙)本身的太阳得热系数与外遮阳构件的遮阳系数的乘积。外窗(包括透光幕墙)本身的太阳得热系数和外遮阳构件的遮阳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热工设计规3.3.4建筑不宜设置凸窗。当外窗采用凸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凸窗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2.9W/(m²·K);2对凸窗不透明的上顶板、下底板和侧板,应进行保温处理。保温处理后板的平均传热系数不应大于2.5W/(m²·K)。3.3.5屋面、外墙和地下室的热桥部位应采取保温隔热措施确保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110层及以上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7级;210层以下建筑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6级。3.3.7建筑幕墙的气密性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幕墙》GB/T21086-2007中第5.1.3条的规定且不应低于3级。3.3.8当公共建筑入口大堂采用全玻幕墙时,全玻幕墙中非中空玻璃的面积不应超过同一立面透光面积(门窗和玻璃幕墙)的15%,且应按同一立面透光面积(含全玻幕墙面积)加权计算平均隔楼板的传热系数不宜大于2.0W/(m²·K)。同一功能分区内供暖空调区域和非供暖空调区域的隔墙及分隔楼板的传热系数不宜大于2.0W/(m²·K)。3.4.1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前,应对设计建筑的热数不应大于1.0W/(m²·K);4供暖空调房间地面及地下室外墙(与土壤直接接触的外5外窗传热系数不应大于3.6W/(m²·K);6当单一立面的窗墙面积比大于0.4但不大于0.7时,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3.0W/(m²·K),太阳得热系数不应大于0.44;当单一立面的窗墙面积比大于0.7时,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2.6W/(m²·K),太阳得热系数不应大于0.44;7屋顶透明部分传热系数不应大于3.0W/(m²·K),太阳得热系数不应大于0.35。3.4.2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应首先计算参照建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符合节能要求。当设计建筑的供暖和分和使用功能应与设计建筑完全一致。当设计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的面积大于本标准第3.2.10条的规定时,参照建筑的屋顶积符合本标准第3.2.10条的规定。3.4.4参照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取值应按本标准第3.3.1条的规定取值。参照建筑的外墙和屋面的构造应与设计建筑一致。当本标准第3.3.1条对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太阳得热系3.4.5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4.1一般规定4.1.1甲类公共建筑供暖、空调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必须对每一个供暖空调房间或区域进行冬季热负荷和夏季逐时的冷负荷计算。4.1.2供暖空调水系统应进行最不利环路水力计算及水力平衡计算。4.1.3系统冷热媒温度的选取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有关规定。在经济技术合理时,冷媒温度宜高于常用设计温度,热媒温度宜低于常用设计温度。4.1.4冷水机组的冷水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应小于5℃。热水供、回水设计温差不宜小于10℃。对于流量较大、输送距离较长的供暖空调水系统,在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宜采用大温4.1.5设计说明中应标注计算建筑的空调工程夏季工况设计能效比(DEER),其值应不小于表4.1.5中规定的限值。冷源主机(kW)空调工程设计能效比限值(W/W)续表4.1.5空调工程设计能效比限值(W/W)建筑面积≥20000m²建筑面积<20000m²多联机空调系统建筑面积<20000m²4.1.6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空气调节系统宜采用分散式空调4需增设空调系统,而难以设置机房和布置管道的既有4.1.7机电设备用房夏季室内计算温度宜按设备正常运行最大4.1.8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风机,其设计工况下的效率值不应源入口处均应设置冷量和热量计量装置。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4.2.1空气调节与供暖系统的冷、热源的选择,应根据建筑规1有可供利用的废热或工业余热的区域,热源宜采用废热3不具备本条第1、2款的条件,但有城市或区域热网的地4不具备本条第1、2款的条件,但城市电网夏季供电充足5不具备本条第1款~第4款的条件,但城市燃气供应充足的地区,宜采用燃气锅炉、燃气热水机供热或燃气吸收式冷6不具备本条第1款~5款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燃煤锅炉7天然气供应充足的地区,当建筑的电力负荷、热负荷和冷负荷能较好匹配、能充分发挥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且经济技术比较合理时,宜采用分布式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8全年进行空气调节,且各房间或区域负荷特性相差较大,需要长时间地向建筑同时供热和供冷,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采用水环热泵空调系统供冷、供热;9在执行分时电价、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地区,经技术经济比较,采用低谷电能够明显起到对电网“削峰填谷”和节省运行费用10夏热冬冷地区以及干旱缺水地区的中、小型建筑宜采用空气源热泵或土壤源地源热泵系统供冷、供热;11有天然地表水等资源可供利用、或者有可利用的浅层地下水且能保证100%回灌时,可采用地表水或地下水地源热泵系12具有多种能源的地区,可采用复合式能源供冷、供热。4.2.2除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和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1电力供应充足,且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用电;2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其发电量能满足自身加湿用电量需求的建筑;3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非常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或其他方式提供热源的建筑;4当冬季电力供应充足、夜间利用低谷电蓄热经济合理,且锅炉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时;5无城市或区域集中供热,且采用燃气、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6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且其发电量能够满足直接电热用7冬季无加湿用蒸气源,且冬季室内相对湿度要求较高的1单台锅炉的容量,应确保其在不同负荷条件下均能高效运行,实际运行负荷率不低于其设计负荷的50%;4当供暖系统的设计回水温度小于等于50℃时,宜采用冷锅炉额定蒸发量D(t/h)/额定热功率Q(MW)重油轻油4.2.5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机式冷水(热泵)机组,其在名义制1水冷定频机组及风冷或蒸发冷却机组的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4.2.5的数值;2水冷变频离心式机组的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4.2.5的数值的0.93倍;3水冷变频螺杆式机组的性能系数(COP)不应低于表4.2.5的数值的0.95倍。名义制冷量(kW)性能系数(W/W)活塞式/涡旋式风冷或蒸发冷却活塞式/涡旋式4.2.6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机式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1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第4.2.7条的规定;2水冷定频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不应低于表4.2.6的数值;3水冷变频离心式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不应低于表4.2.6的数值的1.30倍;4水冷变频螺杆式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不应低于表4.2.6的数值的1.15倍。名义制冷量(kW)性能系数(IPLV)风冷或蒸发冷却4.2.7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机式冷水(热泵)机组的综合部分负IPLV=1.2%×A+32.8%×B+39.7%×式中:A——100%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30℃/冷凝器进气温度35℃;B——75%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26℃/冷凝器进气温度31.5℃;C——50%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23℃/冷凝器进气温度28℃;D——25%负荷时的性能系数(W/W),冷却水进水温度19℃/冷凝器进气温度24.5℃。4.2.8名义制冷量大于7100W、采用电机驱动压缩机的单元式工况和规定条件下,其能效比(EER)不应低于表4.2.8的规能效比(W/W)其全年综合性能系数不应低于表4.2.9对应的2级能效值。1级一一一一续表4.2.91级4.2.10空调系统的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不应低于表4.2.10的数值。对多台冷水机组、冷却水泵和冷却塔组成的式确定。表4.2.10空调系统的电冷源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名义制冷量CC(KW)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活塞式/涡旋式综合能源效率IPLV(C),不应低于表4.2.11的规定值。名义制冷量CC(W)综合能源效率(W/W)4.2.12蒸汽、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应选用能量调节装置灵敏,可靠的机型,在名义工况下的性能参数应符合表4.2.12的规定值。出口温度出口温度压力性能系数(W/W) ————— 力消耗量(折算成一次能)〕。4.2.13空气源热泵机组的选择应按以下原则确定:1具有先进可靠的融霜控制,融霜时间总和不应超过运行周期的20%;2设计选用时,应以热负荷选型,不足的冷量宜另选水冷(风冷)冷水机组提供;3冬季设计工况下,冷热水机组性能系数(COP)不应小于比值不得超过1.1。配置不宜少于2台,且同类型机组不宜超过4台。当小型工程仅4.2.17对冬季或过渡季存在一4.2.19采用房间空气调节器时,其空气调节器的能效等级调系统的制冷剂连接管等效长度应满足对应制冷工况下满负荷时的能效比(EER)不低于2.80的要求。1只要求按季节进行供冷和供热转换的空气调节系统,应采用两管制水系统;当建筑物内有些空气调节区需全年供冷水,有些空气调节区则冷、热水定期交替供应时,可采用分区两管制水系统;当空调水系统需同时供冷和供热时,宜采用四管制水系统;2系统较小或各环路负荷特性或压力损失相差不大时,应采用变流量一级泵系统;单台水泵功率较大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在确保设备的适应性、控制方案可靠的前提下,可采用冷水机组和负荷侧均变流量的一级泵系统,且一级泵应采用调速泵;3系统作用半径较大、水流阻力较高时,应采用变流量二级泵系统。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温一致且设计水流阻力接近时,二级泵宜集中设置;当各环路的设计水流阻力相差较大或各系统水温或温差要求不同时,宜按区域或支路系统分别设置二级泵。二级泵应采用调速泵;4区域供冷和超高层建筑空调冷水系统,可采用多级泵系统。且二级泵及负荷侧各级泵均应采用调速泵;5空气调节水系统的定压和膨胀,宜采用高位膨胀水箱方式。4.3.2设置换热器的二次空调水系统,其循环泵宜采用变速4.3.3两管制空调水系统应分别设置冷水及热水循环泵。4.3.4空调水系统布置和管径的选择,应减少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当设计工况下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超过15%时,应采取水力平衡措施。4.3.5设计说明中应标注空调系统的冷、热水耗电输冷(热)比式中:G——水泵设计流量(m³/h);H——水泵设计扬程(m);冷水的机组按机组实际参数确定),热水系统按76——水泵在设计工作点的效率(%);Q——设计冷热负荷(kW);60m³/h<G≤200m³/h,A=0.00h,A=0.003749;多台水泵并联时,流量按较大流量B——与机房及用户水阻力有关的计算系数,见表4.3.a——与水系统管路ZL有关的系数,见表4.3.5-2和表4.ZL——从冷热机房出口至该系统最远用户供回水管道的总表4.3.5-1B值四管制单冷、单热管道 冷水系统¹ 热水系统²管道长度ZL范围(m)注:1.两管制冷水系统α计算式与表4.3.5-2相同。管道长度∑L范围(m)4.3.6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2冷却塔应设置在空气流通条件好的场所;3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采取加大积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的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4采用地源热泵、闭式冷却塔等节水冷却技术,或开式冷却塔的蒸发损失水量占冷却水补水量的比例大于80%;5冷却塔补水总管上设置水流量计量装置。4.3.7使用时间不同的空气调节区不应划分在同一个定风量全空气风系统中。温度、湿度等要求不同的空气调节区不应划分在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4.3.8房间面积或空间较大、人员密度变化大或有必要集中进行温、湿度控制的空气调节区,其空气调节风系统宜采用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围护结构特点等因素划分。内、外区宜分别设置空气调节系统。4.3.10设计定风量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时,应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运行的措施,同时应根据风量平衡计算设计相应的排风系统。4.3.11下列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宜采用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1同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中,各空调区的冷、热负荷差异和变化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长,且需要分别控制各空调区温度;2建筑内区全年需要送冷风。4.3.12空气调节房间或空调区域内有加热、产湿设备时,应设置有效的机械局部排风系统,宜直接利用室外新风、实现有组织的系统补风。4.3.13当一个空气调节风系统负担多个使用空间时,系统的新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式中:Y——修正后的系统新风量在送风量中的比例;X——未修正的系统新风量在送风量中的比例;Z——需求最大的房间的新风比。4.3.14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时,使用时间、温度、湿度等要求条件不同的空气调节区,其新风系统宜单独设置。且新风应直接送入室内。4.3.15人员数量多,且长期停留又未设置集中新风、排风系统的空气调节区(房间),宜在各空气调节区(房间)分别安装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装置。4.3.16选配空气过滤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粗效过滤器的初阻力不大于50Pa(粒径不小于5.0μm,效率:20%≤E<80%);终阻力不大于100Pa;2中效过滤器的初阻力不大于80Pa(粒径不小于1.0μm,效率:20%≤E<70%);终阻力不大于160Pa;3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的过滤器,应能满足全新风运行的4.3.17空气调节系统不宜设计土建风道作为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道和已经过冷、热处理后的新风送风道。4.3.18空气调节系统送风温差应根据焓湿(h-d)图表示的空气处理过程计算确定。空气调节系统采用上送风气流组织形式时,宜加大夏季设计送风温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送风高度不大于5m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5℃;2送风高度大于5m时,送风温差不宜小于10℃;3采用置换通风方式时,不受限制。4.3.19公共建筑过渡季节通风宜采用自然通风,设置的机械通风或空气调节系统不应妨碍房间的自然通风。无外窗且有人员经常停留的房间,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4.3.20公共建筑过渡季节自然通风设计应按下列要求进行。1自然通风排气口应设于建筑的负压区,尽量高置。为提高室内热压作用,宜在排风竖井屋面处采用太阳光辐射加热的措施或其它被动式通风技术;2自然通风进风口应尽量低,其下缘距室内地面高度不应大于1.2m;自然通风进风口应远离污染源3m以上;冬季自然通风进风口的设计,冷风不应直接吹向人体;3自然通风口应阻力系数小、并易于维护。通风口的操作应设置电动或手动开关装置。4.3.21实现有组织的系统补风与热压联合作用效果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共同作用的复合通风,复合通风中的自然通风量不宜低于运行总风量的30%。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系统既可以联合运行,也可以分别独立运行。4.3.22热湿负荷、有害物浓度或人员数量变化较大的场所,或通风系统运行时间较长且运行工况(风量、风压)有较大变化时,4.3.23在人员密度相对较大且变化较大的房间,宜根据室内2)停车库换气次数按6次/h;送风量宜为排风量的80%~85%。E——汽车尾气排放量采用每辆0.7kg/h;4.3.26地下停车库的通风系统,应根据车库内的CO浓度进行4.3.28空调风系统和通风系统的风量大于10000m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Ws)应按下式计算,并不应大于表4.3.28P——空调机组的余压或通风系统风机的风压值(Pa);ro——电机及传动效率(%),取0.855;F——风机效率(%),按设计图中标注的效率选择。Ws限值1保温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8175中经济厚度计算方法计算;2供冷或冷热共用时,保冷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保冷设计导则》GB/T8175中经济厚度和防止表面结露的保冷层厚度计算方法计算,并取其大值;3管道与设备绝热层厚度及风管绝热层厚度最小热阻可按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选用;4管道和支架之间,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应采取防止“冷桥”5采用非闭孔材料保温时,外表面应设保护层;采用非闭孔材料保冷时,外表面应设隔汽层和保护层。4.3.30设有集中排风的空调系统经计算经济比较合理时,应设置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送风量不小于3000m³/h的直流式空气调节系统,且新风与排风的温度差不小于8℃应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排风热回收装置(全热或显热)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应低于60%。4.4末端系统4.4.1散热器宜明装。地面辐射供暖面层材料的热阻不宜大于10000m³时,宜采用辐射供暖或采用分层空气调节系统。4.4.2设计变风量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时,其组合式空调机组应采用变频自动调节风机转速的方式,并应在设计文件中标明每个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最小送风量。4.4.3厨房热加工间宜采用补风式排油烟罩。采用直流式空调送风的区域,夏季室内计算温度取值不宜低于夏季室外通风计算4.5.1集中供暖与空气调节系统,应设置监测与控制系统,其内容可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具体内容应根据建4.5.2对建筑面积20000m²以上采用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的建系统宜采用楼宇控制系统。4.5.3锅炉房、换热机房和制冷机房应进行能量计量,包括下列1用电量分项计量,即冷热源、输配系统等用电量应能实现独立分项计量;2燃料的消耗量;3集中供热系统的供热量;4补水量。4.5.4锅炉房和换热机房应设置供热量自动控制装置。4.5.5冷、热源机房的控制功能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1应能进行冷水(热泵)机组、水泵、阀门、冷却塔等设备的顺序启停和连锁控制;2应能进行冷水机组及对应的循环水泵的台数控制,宜采3二级泵应能根据管路压差自动变速控制,且宜优化压差4应能进行冷却塔风机的台数控制,宜根据室外气象参数进行变速控制;5应能进行冷却塔的自动排污控制;6宜根据室外气象参数和末端需求进行供水温度的优化7宜按累计运行时间进行设备的轮换使用;8冷、热源主机设备3台以上的,宜采用机组群控方式。4.5.6供暖与空调系统应设置室温调控装置;散热器及辐射供暖系统应安装自动温度控制阀。4.5.7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控制功能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2应能按使用时间进行定时启停控制,宜对启停时间进行优化调整;3采用变风量系统时,风机宜采用变速控制方式;4采用定风量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时,宜采用变新风比控制方式;5过渡季宜采用加大新风比的控制方式;6宜根据室外气象参数优化调节室内温度设定值;7全新风系统送风末端宜采用设置人离延时关闭控制4.5.8风机盘管应采用电动水阀和风速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公共区域风机盘管应能按使用时间进行定时启停,并对室内温度设定值范围进行限制。4.5.9采用一级泵系统的空气调节水系统,其一级泵采用自动变速控制方式时,基于制冷机组的最小冷水流量限值,应设置自力式自身压差控制阀旁通调节或设置电动压差控制旁通调节。4.5.10以排除房间余热为主的通风系统,宜根据房间温度控制通风设备运行台数或转速。4.5.11间歇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应设自动启停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应具备按预定时间进行最优启停的功能。4.5.12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应满足下列基本控制要求:1冷水机组运行时,冷却水最低回水温度的控制;2冷却塔风机的运行台数控制或风机调速控制;3采用冷却塔供应空气调节冷水时的供水温度控制;4可根据水质检测情况进行排污控制。5.1一般规定5.1.1给水排水系统的节水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有关规定。5.1.2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优先采用余热、废热、可再生能源或空气源热泵作为热水供应热源。当最高日生活热水量大于5m³时,除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用电,且利用谷电加热的情况外,不应采用直接电加热热源作为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5.1.3给水泵应根据给水管网水力计算结果选型,并应保证设计工况下水泵效率处在高效区。给水泵的效率不宜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19762规定的泵节能评价值。5.1.4卫生器具、水嘴、淋浴器等用水器具和设备应采用符合现5.2给水与排水系统设计5.2.1供水系统设置合理、节能、卫生、安全,并应符合下列理确定给水系统的供水方式。应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直接供水;在满足相关条件且经批准可采用叠压供水系统;2当需要加压供水时,应根据市政供水条件、规模、建筑物3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应根据建筑的用途、层数、使用要求、材料设备性能、维护管理和能耗等因素综合确定。分区压力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和《民用建筑节水设计规范》GB50555的有关规定;4合理采取减压限流的节水措施,分区内底层部分的用水点处供水压力不大于0.2MPa,且不应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5变频调速泵组应根据用水量和用水均匀性等因素合理选择搭配水泵及调节设施,宜按供水需求自动控制水泵启动的台6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设置和运行不应对供水造成二次污染。5.2.2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给水系统中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且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对新型管材和管件在有行业标准情况下,应符合行业标准;在尚无行业标准准的要求,企业标准必须经由有关行政和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估或鉴定通过;2合理选择管材、管件压力等级,其产品标称的允许工作压力必须大于给水系统最大工作压力;试验压力和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验收规范;3选用高性能、质量可靠的阀门及附件;4选择适宜的管道连接、敷设和基础处理方式,并控制管道5埋地钢管应选择适宜的防腐方式;6水池、水箱溢流报警和进水阀门自动联动关闭;7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5.2.3应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且用水效率等级不宜低于二级效率等级的要求。5.2.4绿化灌溉符合下列要求:2在采用节水灌溉系统的基础上,宜采用湿度传感器或雨天关闭装置。5.2.5应按使用用途和付费(或管理)单元设置水表计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2按照付费或管理单元情况对不同用户的用水分别设置水3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的有关规定。5.2.6公用浴室应采取节水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带恒温控制和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2设置用者付费的设施,其淋浴器采用刷卡用水。5.2.7地面以上的生活污、废水排水宜采用重力流系统直接排至室外管网。5.2.8冲厕用水、景观用水、绿化用水、道路浇洒用水等不与人体接触的生活用水宜优先采用雨水、市政再生水、建筑中水等非传统水源以及就近可利用的河湖水(取得政府主管部门许可后的河湖水),且应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有条件时应优先使用市政再生水。当建筑内自建中水处理站时,应明确中水原水量、原水水水源可依次考虑建筑优质杂排水、杂排水、生活排水等,应根据5.3.2以燃气或燃油作为热源时,宜采用燃气或燃油机组直接热效率不应低于本标准表4.2.4中的限定值。5.3.3当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制备生活热水时,制热量大5.3.4小区内设有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水循环管网服务半径5.3.5热水用水量较小且用水点分散时,不宜设计集中热水供水压力平衡和保证循环管网有效循环的措施,并应符合下列2医院、旅馆等公共建筑用水点出水温度达到45℃的放水时间不大于10s;3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差不宜大于0.02MPa;4冷水、热水供应系统应分区一致,单体建筑的循环管道宜采用同程布置;当不能满足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压力平衡;5日热水用量设计值大于等于5m³或定时供应热水的用户宜设置单独的热水循环系统。5.3.6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管网及设备应采取保温措施,保温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中经济厚度计算方法确定,也可按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选用。5.3.7水加热设备应选用与热水系统相适宜的容积利用率高、换热效率高、被加热水侧阻力损失小的节能产品。5.3.8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监测和控制宜符合下列规定:1对系统热水耗量和系统总供热量宜进行监测;2对设备运行状态宜进行检测及故障报警;3对每日用水量、供水温度宜进行监测;4装机数量大于等于3台的工程,宜采用机组群控方式。6.1.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6.2.1应根据用电负荷性质及容量,选择合理的供电电压等级其380/220V供电电缆长度不宜大于200m。6.2.3三相配电干线的各相负荷宜分配平衡,其最大相负荷不宜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115%,最小相负荷不宜小于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1功率因数补偿宜采用就地补偿和变电所集中补偿相结合3单相负荷较多的供电系统应采用分相或混合无功自动补4当单台或成组用电设备的无功补偿容量大于100kvar,且6.2.5大型用电设备、大型可控硅调光设备、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装置等谐波源较大设备,宜就地设置谐波抑制装置。当建筑中非线性用电设备较多时,宜预留滤波装置的安装空间。6.3.1建筑室内照明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应6.3.2各类建筑照明功率密度值(LPD)不应大于《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当房间或场所的照度值高于或低于表中规定的对应照度值时,其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按比例提高或折减。6.3.3设计选用的光源、镇流器的能效不宜低于相应能效标准的节能评价值。6.3.4建筑夜景照明的照明功率密度(LPD)限值应符合现行行6.3.5功率密度值(LPD)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功率密度值(LPD)的计算应包括光源功率及镇流器、变压器等灯具附属装置的功率;2设有装饰性照明的场所,其装饰性照明总安装容量50%应计入照明功率密度值(LPD)的计算;3设有局部重点照明的商业营业厅,其照明功率密度值(LPD)可增加5W/m²。6.3.6光源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照明在满足照度均匀度条件下,宜选择单灯功率较大、光效较高的光源,不宜选用荧光高压汞灯,不应选用自镇流荧光高压汞灯;2气体放电灯用镇流器应选用谐波含量低的产品;3高大空间及室外作业场所宜选用金属卤化物灯、高压钠灯;4除需满足特殊工艺要求的场所外,不应选用白炽灯;5走道、楼梯间、卫生间、车库等无人长期逗留的场所,宜选用LED光源照明灯;6疏散指示灯、出口标志灯、室内指向性装饰照明等宜选用LED光源照明灯;7室外景观、道路照明应选择安全、高效、寿命长、稳定的光源,避免光污染。1使用电感镇流器的气体放电灯应采用单灯补偿方式,其照明配电系统功率因数不应低于0.9;2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条件下,应选用效率高的灯具,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有关规定;3灯具自带的单灯控制装置宜预留与照明控制系统的接口。6.3.8一般照明无法满足作业面照度要求的场所,宜采用混合照明。6.3.9除需满足特殊效果要求的场所外,照明设计不宜采用漫射发光顶棚。1照明控制应结合建筑使用情况及天然采光状况,进行分2旅馆客房应设置节电控制型总开关;3除单个灯具的房间,每个房间的灯具控制开关不宜少于4除大空间、多功能、多场景场所的照明外,每个开关所控的光源数不宜多于6盏;大空间、多功能、多场景场所的照明,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5走廊、楼梯间、门厅、电梯厅、卫生间、停车库等公共场所的照明,应采用集中开关控制或就地感应控制;6大开间场所靠窗的灯具宜自成回路,有条件时可设照度控制器;7建筑景观照明应设置平时、一般节日、重大节日等多种模式自动控制装置。6.4.1配电变压器应选用D,ynll接线组别的低损耗、低噪声节能型产品,且配电变压器能效值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中能效标准的节能评价值。6.4.2电气设备的节能设计应满足监控对象的工艺和控制要求。6.4.3应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梯、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步道。电梯、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步道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装有2台电梯时,应选择并联控制方式;当有3台及以上电梯集中设置时,应选择群控控制方式;2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步道空载时,应能自动暂停或低速运行。6.4.4长期运行,且负荷变化较大的电动机宜采用变频调速控制。6.5.1应根据建筑功能特点,按用户、使用功能或分区设置电能计量装置。电能计量装置应按照明插座系统、空调系统、动力系统、特殊用电等4个分项独立设置。6.5.2设有集中空调系统的大型公共建筑应设置电能监测与计6.5.3建筑的冷热源及输配系统等各部分用电能耗应设置独立计量。7可再生能源应用7.1一般规定7.1.1公共建筑的用能应通过对当地环境资源条件和技术经济的分析,结合国家及本市相关政策,优先应用可再生能源,并应符1具备可再生资源利用和实施条件,单体建筑面积大于50000m²(含)且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高能耗公共建筑,应采用水源(或土壤源)等热泵技术进行供冷供热。其他公共建筑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2公共建筑位于我市可再生能源区域集中供冷供热范围内,其集中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应由区域集中供冷供热能源站提供。7.1.2公共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7.1.3当环境条件允许且经济技术合理时,宜优先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或风力发电系统等直接并网供电。7.1.4当公共电网无法提供照明电源时,宜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发电并配置蓄电池的方式作为照明电源。7.1.5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宜设置监测系统节能效益的计量装置。7.1.6采用可再生能源时,应避免造成环境、景观及安全的影响。设备选型及安装应避免对建筑物和周边环境产生噪声污染。7.2太阳能利用7.2.1太阳能利用应遵循被动优先的原则。公共建筑设计宜充分利用太阳能。7.2.2公共建筑具备太阳能利用条件,且技术经济分析合理,宜采用光热或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系统;光热或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系统不应影响建筑外围护结构的建筑功能,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7.2.3公共建筑利用太阳能同时供热供电时,宜采用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7.2.4公共建筑设置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时,太阳能保证率应符合表7.2.4的规定。7.2.5公共建筑设置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时,太阳能集热系统效率应符合表7.2.5的规定。7.2.6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辅助热源应根据建筑使用特点、用热量、能源供应、维护管理及卫生防菌等因素选择,并宜利用废7.2.7太阳能集热器和光伏组件的设置应避免受自身或建筑本体的遮挡。在冬至日采光面上的日照时数,太阳能集热器不应少于4h,光伏组件不宜少于3h。7.2.8公共建筑太阳能空调系统应与太阳能采暖系统以及太阳能热水系统集成设计,提高系统的综合利用率。7.2.9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应设置安全、可靠的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的功能应包括对太阳能集热系统的运行控制和安全防7.3.2公共建筑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进行全年动态负荷与7.3.3地源热泵系统总释热量宜与其总吸热量相平衡。当不能7.3.4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水源,最热月平均水温宜不大于28℃,最冷月平均水温宜不小于10℃。7.3.5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水源温度不高于18℃,宜优先利7.3.6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排放水应充分考虑一水多用及能7.3.8地下水式水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根据水文地质勘察资7.3.9水源热泵机组性能应满足地热能交换系统运行参数的要适应水源热泵机组功能的转换与建筑空调冷(热)负荷及生活热能耗等节能措施,提高地源热泵系统的能效。7.3.12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应进行地源侧水力计算,合理确定地源侧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所选水泵的设计运行工作点应处于高效区。7.3.13地源换热系统宜采用变流量系统,循环水泵宜采用变频调速变流量的调节方式。7.3.14闭式地表水及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源侧管道宜采用同程式,并联连接。管路应均匀布置,合理划分,优化设计。7.3.15有稳定冷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宜根据负荷特点,经技术及经济比较合理,采用部分或全部热回收型水源热泵机组。全年供热水时,应选用全部热回收型水源热泵机组或水源热水机组。7.3.16水源热泵机组应与各相关设备进行电气联锁,顺序启停;宜根据冷(热)负荷、地源侧进、出水温度等参数对地源侧换热器、辅助冷热源的切换和启停进行优化控制。7.3.17地源热泵系统应设置监测与控制系统,其内容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具体内容应根据建筑功能、相关标准、系统类型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和停车场等)有乔木遮荫措施的面积高于20%;2超过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采用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4的材料。的建筑物20m以下,其余路段10m以下不宜设置玻璃幕墙的部163关于光污染的限制的相关要求;有控制减少室内产生溢光措2过渡季、夏季建筑物室外风压均匀,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的建筑前后(或主要开窗)表面压差大于0.5Pa;3在过渡季典型工况下,90%的主要功能房间的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应低于2次/h;4避免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室内其他空间或室外主要活动场所;5重要功能区域通风或空调采暖工况下的气流组织满足《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要求;6主要功能房间75%以上的面积,采光系数应满足现行国7主要功能房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8所有区域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宜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8.2.4主要功能房间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改善天然采光均匀性的措施,且建筑内距离外围护结构5米及以上范围区域的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宜大于60%,或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0.5%的面积宜大于首层地下室面积的20%。采光设计时,宜采取下列减小窗的不舒适眩光的措施:1作业区应减少或避免直射阳光;2工作人员的视觉背景不宜为窗口;3可采用室内外遮挡措施;4窗结构的内表面或窗周围的内墙面,宜采用浅色饰面。8.2.5场地内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8.2.6建筑室内声环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8.2.7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宜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和高要求标准的平噪管使用率宜高于50%。设项目进行土石方平衡。明确建设过程中确需改造的场地内地1环境绿化应以植物造景为主,选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植物,乡土植物占总植物数量的比率应≥70%;架空层的覆土深度应达到1.5米及以上的规范要求;1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2场地出入口500m范围内设有2条或2条以上线路的公8.2.15公共服务设施应满足下列至少3项要求:12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种及1在规定的使用区域,宜使主要功能房间都能通过地面以2宜采取可调节遮阳措施,且可调节面积不低于外墙可透光面积的60%;3全空气空调系统应采取实现全新风运行或可调新风比的措施,其最大可调新风比不应低于75%;8.2.17屋面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屋面工8.3.2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宜满足附录F的要求,或供暖空调全年计算负荷降低幅度不宜低于10%。炉,其能效等级不宜低于国家现行有关能效等级标准规定的第2等要求;若选用其他冷热源,机组能效等级宜优于本标准第4章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制冷性能系数(COP)制冷、供热性能系数(COP)能效比(EER)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提高3个百分点提高2个百分点8.3.4集中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宜满足EHR-h=0.003096Z(G×H/ηb)/Q≤80%A(B+a≥L)/△T,式中各字母意义及选择见本标准第4.3.5条。水,且其提供的能量不低于生活热水耗能量的60%。8.3.6宜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且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比例不低于20%,或提供的空调用冷量和热量的比例不低于20%。8.3.7项目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不宜低于50%。率不低于30%,或利用面积不低于300m²。合利用的内容。8.3.10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应低于50%。8.3.11宜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径流总量控制,且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55%~85%之间的范围。用水等不与人体接触的生活用水宜采用雨水、市政再生水、建筑中水等非传统水源以及就近可利用的河湖水(取得政府主管部门许可1)按公式8.3.12-1、8.3.12-2计算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表8.3.12的要求;式中:Ru——非传统水源利用率,%;W——非传统水源设计使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使用量(运行阶段),m³/a;WR——再生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³/a;W,——雨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³/a;W,——海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³/a;W。——其它非传统水源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³/a;W,——设计用水总量(设计阶段)或实际用水总量(运行阶式中设计使用量为年用水量,由平均日用水量和用水时间计算得出。实际使用量应通过统计全年水表计量的情况计算得出。 ●●● O 一一●●●一O ●●● O 一2)或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满足表8.3.12的要求。量占其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2)冲厕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50%。8.3.13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不宜低于10%。8.3.14应根据场地气候特点和非传统水源供应情况及雨水利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70%。2场地条件允许时,采取湿地工艺进行景观用水的预处理3景观水体内采用与场地相适宜的阶梯跌水曝气或其它机4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水体,减少富营养化及水体腐败的潜1公共建筑中银级绿色建筑使用的建筑材料应为一星级及2公共建筑中金级、铂金级绿色建筑使用的建筑材料应为8.3.20混凝土结构中的梁、柱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不低于8.3.21混凝土结构中受力普通钢筋使用不低于400MPa级钢筋的用量应高于受力普通钢筋总量的85%,或使用HRB500级钢筋占受力普通钢筋总量的65%以上,或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C50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超过50%;钢结构中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不低于70%。8.3.24混凝土结构建筑应采用高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其用量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高于50%;钢结构建筑应采用耐候结构或土构件,各类预制构件重量与建筑地上部分重量的比值不低于15%,且运输距离应控制在水路500km以内,陆路200km以内。8.3.26公共建筑中可变化功能的室内空间宜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且可重复使用隔墙和隔断面积比例不低于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全部隔墙和隔断面积之和的30%。8.3.27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用材料,且其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不低于10%。8.3.29宜在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8.3.32建筑场地设计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大于30%;2设计宜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大于5%。附录A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可不强制执行本标准规定的建筑类型公共建筑无人值守的附属设备用房体育场馆、室外游泳池的更衣室等)符合《建规》要求的商业服务网点附录B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1全年8760小时逐时负荷计算;2分别逐时设置工作日和节假日室内人员数量、照明功率、3考虑建筑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4计算10个以上建筑分区;5直接生成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房租租凭合同范本
- 劳动安全协议合同范本
- 包子店加盟签约合同范本
- 人工打草合同范本
- 冲孔加工销售合同范本
- 2024年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力工合同范例
- 中国铁建合同范本
- 包月工作合同范本
- 菌菇智慧方舱栽培及食用菌菌包中心生产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生物工程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 园林垃圾处理政策解读
- GT 42456-2023 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信息安全 IACS组件的安全技术要求
- 《胎心监护及判读》
- 养老院管理-护理员-绩效考核表
- 奥尔夫技能考核方案
- 指数函数及其图像与性质教案
- BPO糊的生产工艺
- 装饰装修工程安全管理培训学习
- 非煤露天矿山风险辨识与评估及风险控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