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2025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梳理与整合01基础梳理与整合一、字词句梳理与整合《古代诗歌四首》1.字词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幸甚至哉()④杨花落尽子规啼()⑤次北固山下()⑥客路青山外()⑦枯藤老树昏鸦()(2)一词多义。以eq\b\lc\{(\a\vs4\al\co1(以观沧海(),可以为师矣()))(3)词类活用。①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②闻道龙标过五溪:名词作动词,2.重点句子。(1)默写句子。①,以观沧海。水何澹澹,。②,风正一帆悬。③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④夕阳西下,。⑤《观沧海》一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⑥《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⑦《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⑧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⑨《天净沙·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悲情,点明主旨的句子是:,。(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3.课文理解。(1)《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两句中的“涌”字描绘出怎样的情景?(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4.阅读诗歌,按要求回答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的前两句中“”和“”两样景物既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又烘托出一种哀伤愁侧的气氛。(2)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下面诗句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暗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是(
)A.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B.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C.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D.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4)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妙处。《〈世说新语〉二则》1.字词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撒盐空中差可拟()②未若柳絮因风起()③相委而去()(2)通假字。尊君在不:同(3)古今异义。①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②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③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今义:④公大笑乐古义:今义:⑤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今义:⑥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⑦相委而去古义:今义:⑧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①若eq\b\lc\{(\a\vs4\al\co1(未若柳絮因风起(),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天若有情天亦老()))②至eq\b\lc\{(\a\vs4\al\co1(去后乃至(),多助之至()))③引eq\b\lc\{(\a\vs4\al\co1(下车引之(),妻乃引刀趋机而言()))2.重点句子。(1)翻译句子。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特殊句式。①白雪纷纷何所似?()②左将军王凝之妻也。()③去后乃至。()3.课文理解。(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别是怎样的人?4.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公欣然曰
欣然接受B.陈太丘与友期行
不期而遇C.下车引之
抛砖引玉D.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太丘舍去②元方入门不顾③俄而雪骤④撒盐空中差可拟(3)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理解,有问题的一项是()[甲]友人惭,下车引之。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理解:客人由“怒”转“惭”,并且下车来拉元方以示歉意,说明客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儿子和女儿们谈诗论文。理解:“内集”“讲论文义”等词营造了一种温馨美好而又文雅的家庭气氛。[丙]未若柳絮因风起。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理解:把“白雪纷纷”比作“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富有诗意和美感。《〈论语〉十二章》1.字词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人不知而不愠()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不逾矩()④人不堪其忧()⑤必有我师焉()⑥逝者如斯夫()⑦匹夫不可夺志也()⑧博学而笃志()(2)通假字。①不亦说乎:同,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3)古今异义。①有朋自远方来古义:今义:②不亦君子乎古义:今义:③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④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今义:⑤学而不思则罔古义:今义:⑥思而不学则殆古义:今义:⑦饭疏食,饮水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①而eq\b\lc\{(\a\vs4\al\co1(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②之eq\b\lc\{(\a\vs4\al\co1(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③知eq\b\lc\{(\a\vs4\al\co1(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④为eq\b\lc\{(\a\vs4\al\co1(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⑤从eq\b\lc\{(\a\vs4\al\co1(七十而从心所欲(),择其善者而从之()))⑥其eq\b\lc\{(\a\vs4\al\co1(仁在其中矣(),其不善者而改之()))(5)词类活用。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②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③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⑤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⑥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2.重点句子。(1)翻译句子。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特殊句式。①贤哉,回也!()②可以为师矣。()(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基础小练。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论语》十二章节选)(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元方时年七岁B.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公大笑乐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与儿女讲论文义(2)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3)在第⑦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善于向他人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请你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华歆、王朗的行为,并说说你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得哪些启示。链接材料华歆①、王朗②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③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④所以疑⑤,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注]①华歆:字子鱼,三国魏平原郡高唐县人。②王朗:本名严,字景兴。三国魏东海郡郯县人。③难(nàn);用作动词,拒绝。④本:原来,先前。⑤疑:迟疑、犹豫不决。《诫子书》1.字词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诫子书()②静以修身()③俭以养德()④非淡泊无以明志()⑤淫慢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治性()⑦年与时驰()⑧遂成枯落()(2)古今异义。①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今义:②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今义:③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①以eq\b\lc\{(\a\vs4\al\co1(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志eq\b\lc\{(\a\vs4\al\co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③学eq\b\lc\{(\a\vs4\al\co1(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4)词类活用。①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②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2.重点句子。(1)翻译句子。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课文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文中有句话常被人们当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句话是:。(3)本文中能表现“躁”的危险的句子是:。(4)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4.阅读《诫子书》,回答下列问题。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非学无以广才②险躁则不能治性(2)翻译下列句子。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狼》1.字词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屠大窘()③顾野有麦场()④苫蔽成丘()⑤眈眈相向()⑥目似瞑()⑦屠暴起()⑧狼亦黠矣()(2)通假字。止有剩骨(同,)(3)古今异义。缀行甚远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①意eq\b\lc\{(\a\vs4\al\co1(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②前eq\b\lc\{(\a\vs4\al\co1(其一犬坐于前(),狼不敢前()))③敌eq\b\lc\{(\a\vs4\al\co1(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④以eq\b\lc\{(\a\vs4\al\co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5)词类活用。①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③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2.重点句子。(1)翻译句子。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③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⑤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②其一犬坐于前。③乃悟前狼假寐。(3)特殊句式。①投以骨。()②场主积薪其中。()3.课文理解。(1)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其一犬坐于前(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国人道之(《穿井得一人》)B.而顷刻两毙/温故而知新(《论语》)C.狼不敢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D.少时,一狼径去/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4)通过学习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寓言四则》1.字词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及其家穿井()③国人道之()④求闻之若此()⑤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⑧只使坠()(2)通假字。①身亡所寄(同,)②其人舍然大喜(同,)(3)古今异义。①穿井得一人古义:今义:②国人道之古义:今义:古义:今义:③充塞四虚古义:今义:④因往晓之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①之eq\b\lc\{(\a\vs4\al\co1(宋之丁氏(),国人道之(),得一人之使(),求闻之若此()))②其eq\b\lc\{(\a\vs4\al\co1(及其家穿井(),其人曰(),奈何忧其坏()))③于eq\b\lc\{(\a\vs4\al\co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5)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2.重点句子。(1)翻译句子。①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③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④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⑤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2)特殊句式。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③奈地坏何?()④常一人居外。()3.课文理解。(1)请写出两则寓言的寓意。《杞人忧天》:告诉人们不要为没有必要或毫无根据的事情担忧。(2)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得一人之使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B.有闻而传之者
传不习乎C.不若无闻也
未若柳絮因风起D.其人舍然大喜
太丘舍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及其家穿井。②天,积气耳,亡处亡气。(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B.《穿井得一人》中,全国的人都在讲“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可见人们都乐于传播奇闻。C.《杞人忧天》通过写杞人无端忧天,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D.《杞人忧天》中“晓之者”的解释并没有科学道理,但他劝解别人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二、古诗文名句积累1.直接默写。(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2)秋风萧瑟,____________________。(3)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__。(4)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6)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7)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9)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__。(10)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____________。(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12)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2.理解默写。(1)《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侧面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朋友,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通过写现在之衰,来抒发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孤零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寄托自己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直接赞美秋景胜过春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写了诗人梦境中仍想着报国杀敌的壮志。(10)《潼关》中谭嗣同以大气浩然之笔抒发冲决一切人生羁绊的豪迈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渺,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漂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景。3.文言文名句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2)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3)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贤哉,回也!(6)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我如浮云。”(8)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9)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11)《〈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在生活中,我们要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2知能巩固与提升一、选择题。1.请选出下列加点字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博学而笃志2.选出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B.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D.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狗蹲坐在前面)B.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C.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屁股)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不敢往前走,和屠户互相瞪着眼看)6.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译文:又有一个为他的担忧而担忧的人。B.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得到一个人使唤,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人。C.出溉汲,常一人居外。译文: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D.奈地坏何?译文:对毁坏大地有什么办法呢?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7.请写出由第四则语录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C.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D.孔子认为良好的学习兴趣,对做好学问和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参考答案01基础梳理与整合一、字词句梳理与整合《古代诗歌四首》1.(1)①多么②耸立③达到极点④柳絮⑤停宿⑥旅人前行的路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2)用来凭借(3)①面向东方,向东②取道,经过2.(1)①东临碣石山岛竦峙②潮平两岸阔③小桥流水人家④断肠人在天涯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⑦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⑧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3.(1)描绘出洪波巨澜汹涌起伏的沧海之景,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壮美。(2)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3)①这两句诗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②这两句诗透露出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③“生”“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有情趣。4.【答案】(1)杨花子规(2)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明月),使之同样具有人的感情,让明月成为传递友情的使者,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两句运用了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写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关心、思念和同情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意思是:在杨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我听说你被贬到龙标,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从“杨花落尽子规啼”中可知“杨花“子规”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于景物中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本诗明月抒情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西。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通过一个“寄”字把明月人格化,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人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诗人借明月表达对朋友远离的同情与悲伤、牵挂与关心之情。【答案】(3)A(4)示例: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用“生”“入”把“日”与“春”赋予了人的情态,海日驱尽黑暗,江春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解析】(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本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A.诗句从多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写的是思乡之情;B.诗句表达李白的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写的是对友人的思念;C.诗句写杜甫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追忆友情;D.诗句写岑参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写的是对国事和战乱的关切之情;故选A。(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思想情感、表达哲理等角度作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从修辞运用来看,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从表达的哲理来看,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从思想情感来看,表现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世说新语》二则1.(1)①大体。相比②趁、乘③舍弃(2)不否(3)①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指儿子和女儿②文章的义理文章的意思③趁、乘因为④对人的尊称常指雄性的⑤约定日期,期限⑥离开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⑦舍弃委屈,委托⑧回头看照顾(4)①如,及你②到达极点③拉,牵拉拿起2.(1)①中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友人)才来。②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了自己家的大门也不回头看。(2)①宾语前置句②判断句③省略句3.(1)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2)元方:聪敏、善辩、直率、懂礼识义。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4.【答案】(1)C(2)①离开;②回头看;③不久,一会儿;④相比。(3)乙【解析】(1)A.……的样子\……的样子;B.约定\约定;C.牵、拉\招引、引来;D.急\急;故选C。(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①句意:太丘舍弃友人独自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得进门去了。顾,回头看。③句意:一会儿雪下紧了。俄而,不久,一会儿。④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乙.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本项“儿子和女儿们”翻译有误。故选乙。《〈论语〉十二章》1.(1)①生气,恼怒②诚信③越过。法度④能忍受⑤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⑥代词,这,指河水⑦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⑧坚定(2)①说悦愉快②有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①志同道合的人有交情的人②指有才德的人人格高尚的人③两个词,可以,凭表示可能,许可④泛指多次实指,数词三⑤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蒙蔽;没有⑥疑惑危险;几乎⑦冷水冷水和热水的统称(4)①表顺承表转折表转折表顺承表顺承②指学过的知识指学问和事业指优点③动词,得到动词,懂得④介词,替动词,当做⑤动词,顺从动词,追随,学习⑥代词,这代词,他的(5)①按时②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③每天④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⑤以……为快乐⑥吃2.(1)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②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2)①倒装句②省略句(3)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答案】(1)B(2)B(3)华歆处事谨慎,做事有始有终,信守承诺;王朗在认为对自己无害时,能助人时则助人,一旦事情有变,危及自身利益时,只考虑自己。【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A.按时/当时;B.都是“温习,复习”的意思;C.以……为乐/快乐;D.正义,道义/义理。故选B。(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意思是: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语句强调了是一种安贫乐道的处世态度;故选B。(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需要联系文章情节及人物描写,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作答。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据此回答即可。《诫子书》1.(1)①告诫、劝勉书信②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③节俭培养④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⑤放纵懈怠振奋⑥轻薄浮躁修养⑦随同疾行,指迅速逝去⑧最终(2)①指安静,精力集中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②轻薄危险,不安全的意思③懈怠指速度缓慢(3)①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介词,用来②名词,志向名词作动词,立志③动词,学习名词,学业(4)①增长②远大目标2.(1)①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②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③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④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2)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险躁则不能治性(4)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①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②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的关系: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质。4.【答案】(1)①增长才干;②冒险;修养(2)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去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3)作者就学习和做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敏果。(4)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美好品德。(5)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①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才:增长才干;②句意: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险:冒险;治:陶冶,修养。(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翻译时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①句注意重点字词“静(内心安静精力集中),以(来),修身(修养身心),俭(自律俭朴),养德(培养德行)”要理解正确;②句注意重点字词“非(不),无以(无法,不能)明志(明确志向),宁静(排除外来干扰),致(达到)”要理解正确。(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结合“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可知,作者主要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从正面来阐述“静”的必要性,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是从反面来谈“不静”即“淫慢”“险躁”带来的危害,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这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一观点。(4)本题考查理解写作目的。结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知,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立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作者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5)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结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知,作者认为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用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是内外的关系,“俭”修养的是人外在品质,节俭能够使人清心寡欲,避免在人在奢华的物质享受中迷失自己,使人“淡泊”,最终使人“明志”;“静”则修养的是人的内在品质,使人“宁静”,最终使人“致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俭以养德”是“静”的基础,由外在品质从而培养内在品质,因为节俭能使人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被外来干扰,不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个人的修养,培养君子的行为操守。《狼》1.(1)①原来②处境困迫,为难③看,视④覆盖、遮盖⑤凶狠注视的样子⑥闭上眼睛⑦突然⑧狡猾(2)止只仅,只(3)连接、紧跟连接(4)①这里指神情、态度动词,企图②前面动词,上前③攻击名词,敌人④连词,来介词,用(5)①挖洞②从通道③像狗似的2.(1)①骨头已经扔完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②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③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④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⑤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⑥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2)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②其一/犬坐于前。③乃悟/前狼假寐。(3)①倒装句、省略句②省略句3.(1)四大要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两狼。事件:一屠晚归。途中两狼,缀行甚远。(2)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什么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4.【答案】(1)其一/犬坐于前(2)D(3)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4)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其一犬坐于前”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其中的“犬”是名词做状语,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其一/犬坐于前。(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件事;B.而:表转折,可是/表顺承,不译;C.前:上前/前面;D.去:都是“离开”;故选D。(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①句中的“已(已经)、并驱(一起追赶)、故(原来)”几个词是重点词语。②句中的“乃(才)、悟(明白)、寐(睡觉)、盖(原来是)、诱(诱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谈启示的能力。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投以骨”的迁就策略;但“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于是屠夫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进行防御,并抓住时机,先砍杀前狼,后“自后断其股”杀掉后狼。文章刻画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结合“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口碗碟采购合同范本
- 业务代表合同范本
- Unit 2 SectionA(1a~1e)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2024年招商银行唐山分行社会招聘考试真题
- 出租稻田土地合同范本
- 2024年咸阳市实验中学教师招聘笔试真题
- 借款公证合同范本
- 买车退款合同范本
- 住建备案合同范本
- 分包转让合同范本
- 代理分销销售协议书
- 2024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参考答案
-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2024版)解读
- 《社会治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 读书分享《非暴力沟通》课件(图文)
- 钳工实训安全
- 2024年3月30日事业单位联考D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试题
- 通信施工安全培训
- 智慧生活:AI与智能家居-揭秘未来智能化生活趋势
- 大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步骤
- 消渴症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