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4.2山地的形成讲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4.2山地的形成讲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4.2山地的形成讲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4.2山地的形成讲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4.2山地的形成讲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专题4.2山地的形成1.地表形态改变的内、外力因素。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学问点一地质构造的及其实践意义(一)常见地质构造的比较分析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推断方法从岩层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悬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二)常见地质构造探讨的实践意义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合,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地下水出露成泉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自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煤矿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留意: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油、气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避开断层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隧道避开向斜向斜是地下水汇合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隧道选在背斜背斜的岩层呈自然拱形学问点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分析依据上面图示可以看出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交通方式、线路走向、线网密度、交通运输点的区位等方面,详细分析如下:影响原则缘由运输方式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马路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线路的成本高、难度大。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水运河网密集的地区,自然河道较多、开挖运输河便利线路走向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内的坡度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较近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平安、节约用地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难多发的地区保证运输平安,减小灾难的影响线网密度山地、丘陵地区线网密度较小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高平原地区线网密度较大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交通点的区位飞机场应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稍有坡度的地方,地质条件要好利于飞机的起降,且便于排水,地基较稳定港口宜建在地势平坦且近岸海水较深的地区便于筑港、建仓库、连接其他交通线,便于船舶的进出【方法技巧】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志向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2.在山区修建马路、铁路途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1)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削减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平安,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如图在EF之间修建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2)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铁路途;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铁路途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铁路途。(3)假如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比较稀疏的地方,这里坡度较缓,利于建设和平安。(4)选线时要避开悬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削减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平安。(5)假如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来进行。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实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学问点三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推断内容主要是依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化等,或分析并推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图1地质地貌示意图图2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图3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解题方法技巧】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化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一)岩层新老关系的推断方法1.依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2.依据生物进化规律推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洁到困难,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困难、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洁、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3.依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依据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推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二)地质构造的推断方法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3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3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3中丙)。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推断背斜与向斜最牢靠的依据。4.看岩层是否受力裂开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3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裂开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三)地壳运动性质的推断方法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验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验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验了水平挤压作用。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验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图3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验了沉积作用。3.若某个年头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头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头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考点一地质构造【典例1】(2024年江苏卷)图1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3~4题。3.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改变 B.古气候改变 C.古环境改变 D.构造运动改变4.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验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答案】3.D4.C【解析】考查地壳运动相关学问。考查学生利用所需信息解读材料和图文的实力。难度一般。3.有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正确答案选D。无法看出古气候的改变和古环境的改变,通过岩层的依次只可以推断地壳运动的改变,而沉积物的改变也无法推断ABC错误。4.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验了长期的侵蚀过程。C正确。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验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A错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肯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无法推断其形成,D错误。【举一反三】(2024·江苏卷)图3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头依次变老。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A.AB.BC.CD.D6.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觉的地层是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答案】5.A6.A【解析】5.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改变,依据等高线的改变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上升,再下降,解除C、D项。其次,推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改变为C—P—C,新老改变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6.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觉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方法技巧】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分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踪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悬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依据地表形态和海拔凹凸状况来回答。特殊留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变式1】(2024·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3.依据图中信息推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缘由是()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古河床沉淀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记。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4.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验过()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答案】3.D4.A【解析】第3题,结合图例可知,甲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砂岩,质地坚硬不易侵蚀;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页岩,位于向斜外侧,易被侵蚀;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石灰岩,易与含有CO2的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三地地貌差异主要是由岩石种类不同造成的,D对。甲、乙、丙三地相距较近,皆位于我国广西境内,年降水量差异并不明显,A错;依据地下岩层弯曲状况,甲、乙皆位于向斜的左侧,B错;植被覆盖率大小对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且甲、乙、丙三地植被覆盖率大小无法推断,C错。第4题,乙地两个不同高度的平台,实质上是河谷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两级阶地。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古河床沉积物形成时期,当地地壳较稳定,河流水流较平稳,泥沙不断沉积;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上升运动;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间越早。考点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典例2】(2024·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缘由。【解析】考虑到题目要求从地表形态影响角度分析,图中的铁路和高速马路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区,并且沿等高线方向延长。分析缘由主要从建设工程量、建设难度和规避自然灾难等方面分析。【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缘由: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难威逼。【变式2】(2024·河北唐山一中模拟)下图为万达高速马路穿过川东山区的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1.该路穿越山区时不呈“之”字型,而是逢山开隧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其缘由主要是()①节约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②削减所经聚落,削减拆迁量③缩短马路里程,节约建设投资④减轻生态破坏A.①③ B.②③C.③④ D.②④2.影响万达高速马路施工的最大障碍是()A.资金 B.地形C.技术 D.移民【答案】1.A2.B【解析】第1题,依据“尽量取最短距离”可知,其缘由在于节约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缩短马路里程,节约建设投资。第2题,万达高速马路施工须要建设众多的桥隧,以实现比较平坦的路面,所以主要障碍是地形。考点三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典例3】(2024全国Ⅰ卷)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积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沉没T0。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 C.T2 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3)推想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验了()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答案】(1)A(2)A(3)D【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积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沉没T0,可推断只有T0会有河水流经,挟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他平坦面河水不会沉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第(2)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